施工图说明.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94874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图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施工图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施工图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施工图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施工图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工图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图说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川省桃园(川陕界)至巴中高速公路 LJ15合同段 隧道工程 第 15 页 共 15页LJ9合同段谢家梁隧道(土建)设计说明书1、概述1.1 设计依据1)我院与招标人(四川广巴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勘察设计合同;2)交设经【2009】157号设计任务书;3)桃园(川陕界)至巴中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1.2 隧道设计原则本合同段隧道设计基于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交通量及其构成,以及营运和施工条件,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环保比较,使隧道设计符合安全实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隧址选择以地质条件与路线总体

2、走向为首要控制因素,尽量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避免穿越严重不良地质区,确保洞口段坡体稳定并有利于两端接线及洞外工程布置。2) 隧道设计符合国家有关国土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注意节约用地,保护农田及水利设施,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妥善处理弃渣和污水。3) 隧道结构设计达到安全可靠,技术可行,不渗不漏,经济合理的要求。4) 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以人为本”的原则,隧道内设置与交通量、重要性相适应的运营管理监控设施,各系统具可扩充性和可升级性,使人、车、路、环境和管理运营设施组成有机统一的交通系统,为隧道使用者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行车环境。5)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采

3、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1.3 隧道设计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2)隧道设计速度:80km/h3)隧道建筑限界见表1-1和图1-14)隧道路面横坡:单向坡2% (直线段) ,超高不大于4%。5)隧道内最大纵坡:3%;最小纵坡:0.3%。6)设计荷载:公路I级。7)隧道防水:二次衬砌砼抗渗等级不小于S6。表1-1 隧道建筑限界项 目净宽(m)净高(m)行车道(m)侧向宽度(m)检修道(m)主洞10.255.03.7520.5/0.750.752紧急停车带13.005.0/车型横洞4.55.0/人行横洞2.02.5/图1-1 隧道主洞建筑限界1.4 隧道规模本合同段共有隧道两座,

4、具体规模见表1-2。表1-2 隧道长度、桩号一览表隧道名称起止桩号隧道长度(m)谢家梁隧道左洞ZK123+190ZK124+4651275分离式隧道右洞YK123+197YK124+49112941.5 设计主要执行和参考的规范、规程和资料1.5.1 主要执行的规范规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3)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4)公路水泥混凝士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7)公路

5、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10)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1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15)四川省桃园至巴中高速公路初步设计文件(16)本合同段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17)交通部2007年7月3日颁发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

6、07358号)(18)其它现行的公路及其隧道工程的标准、规范、规程;1.5.2 主要参考的规范规程和手册(1)隧道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2)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 10108-2002);(3)锚固与注浆技术手册(主编:梁炯鋆)。1.6 对有关公路隧道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的强制性条文共有5条(包括第6.6.1条、第6.6.2条、第6.7.2条、第7.9.1条、第12.2.6条),本隧道涉及到4条(包括第6.6.1条、第6.6.2条、第6.7.2条、第7.9.1条),已按条文相关要求执行。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中的强制

7、性条文共有8条(包括第3.1.4条、第5.2.2条、第5.2.3条、第5.3.2条、第5.4.6条、第6.2.2条、第6.3.1条、第6.4.1条),本隧道涉及到3条(包括第3.1.4条、第5.4.6条、第6.4.1条),已按条文相关要求执行。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中的强制性条文共有13条(包括第1.0.4条、第1.0.6条、第1.0.7条、第3.1.2条、第3.1.4条、第4.1.4条、第4.1.5条、第4.1.6条、第4.1.7条、第4.1.8条、第5.2.1条、第5.3.3条、第5.3.6条),本隧道涉及到5条(包括第1.0.4条、第1.0.7条、第5.2.1条、第5

8、.3.3条、第5.3.6条),已按条文要求内容执行。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的强制性条文共有12条(包括第1.0.3条、第1.0.5条、第1.0.6条、第1.0.7条、第3.1.1条、第3.1.3条、第7.1.2条、第8.1.2条、第10.1.1条、第15.1.1条、第15.1.2条、第16.1.1条),本隧道12条全部涉及,已按条文要求内容执行。 5)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中的强制性条文共有8条(包括第1.0.10条、第3.2.3条、第3.6.2条、第3.6.3条、第3.8.1条、第3.9.4条、第4.9.1条、第4.9.4条),本文件涉及到

9、8条,已按条文要求内容执行。 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中的强制性条文共有1条(第3.0.6条),本隧道涉及到1条,已按条文要求内容执行。1.7 对初步设计文件审查会专家组部分咨询意见的执行情况1)宜补充明洞外贴式防水层,明洞外贴式防水层可采用无纺布+防水板+无纺布。执行情况:同意补充明洞外贴式防水层。2)洞口复合式路面长度宜取400m。执行情况:同意洞口复合式路面长度取400m其中1500m以下隧道全部采用复合式路面,1500m以上隧道进口采400m采用复合式路面。3)隧道内壁装饰建议由洞口300m改为400m。执行情况:同意洞口300m改为400m。2 隧道工程

10、地质条件简述2.1 自然地理条件2.1.1地形地貌 谢家梁隧道隧址区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形,为深谷梁状山地貌。隧址区最高点为谢家梁山脊,海拔标高700m,山体大致呈东西向展布,隧道进、出口段为深谷。隧址区最低点巴河水面,海拔标高为369m,相对高差达331m。地形地貌受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泥质岩段多形成谷地或宽缓的剥蚀槽状地形,砂岩段常形成鳍脊陡坡、悬崖。区内自然斜坡坡角一般2550。区内植被茂密,沟谷深切。场地斜坡表层多为粉质粘土,出口段斜坡可见块石零星分布,山体基岩大片出露,在谷地、缓坡一带垦有水田、旱地,农舍多沿谷底溪沟分布。2.1.2气象据巴中市气象台和所属县级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

11、,测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冬暖夏热的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6,最热为7月,均温26.627.4,极端最高气温达40.3,最冷为1月,极端最低气温达-6.2;多年年均降雨量为1100mm(丘陵)1160mm(低山),降水集中在69月。温湿季风环境利于植物生长和岩土的物理风化。2.1.3水文隧址区位于巴河西岸的丘陵地貌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高差较大,地面坡度较大,冲沟较发育,大气降雨经坡面汇入冲沟排泄到长江中。隧址区内无长流溪沟,地表水体主要为进出口前的季节性溪沟,勘察时实测流量2.233.52L/s,旱季常断流。区内地形坡度较大,地表水排泄通畅,地下水补充较困难,地下水贫乏。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12、简单。2.2 地层岩性项目区地层属“四川盆地川北通江小区”区划,只出露有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的砂、泥岩。地表上覆坡残积(Q4dl+el)粉质粘土。隧址区主要发育地层较为单一,为白垩系下统白龙组(K1b)、苍溪组(K1c)地层,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砖红色中至厚层状砂岩、紫红、黄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砂质泥岩、钙质粉(细)砂岩及泥岩。区内砂泥岩地层普遍含钙质,多为泥质、钙泥质胶结。由于区内地层组段厚度较大(一般大于300m),岩层倾角较缓,区域上的地层组段划分不能满足工程的要求。为此,本次勘查工作对区内地层组段依据岩性段作进一步划分。具体划分原则是:在地层组段的基础上依据

13、岩性再进一步划分岩性段,一般单层厚度大于10m的岩性段均作单独划分。如K1j1则表示白垩系下统剑门关组第一岩性段,其它岩性段的表示方法与此相同。现由新至老将各层分述如下:(1)坡残积层(Q4dl+el):分布于缓坡,沟床,以及地形低洼地带,多开垦为田地。粉质粘土:棕红色,稍湿-干燥,硬塑可塑,岩芯呈短柱状,能直立,手捻具滑感,能搓成35mm的土条。含约10的小块石、角砾,颗粒母岩成分为强风化砂、泥岩。顶部0-0.2m处含少量植物根系。据地质调查及钻孔揭露,土层厚0.57.6m。(2)剑门关组第二段第二亚段(Kj2-2)剑门关组第二段第二亚段(Kj2-2)为剑门关组上部泥质岩段,厚度60120m

14、,岩性以棕红色薄至中厚层状泥岩为主,夹有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砂岩等,砂岩厚度小,一般小于5米。(3)剑门关组第二段第一亚段(Kj2-1)剑门关组第二段第一亚段(Kj2-1)为剑门关组砂质岩段,厚度约为40-100m。岩性以由青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细至中粒砂岩为主,夹棕红色薄至中层状泥岩、砂质泥岩组成。砂岩主要由长石、岩屑、石英及云母等矿物成分组成,以泥质胶结为主,偶见铁质、钙质胶结,泥岩、砂质泥岩含少量钙质。(4)剑门关组第一段第二亚段(Kj1-2)剑门关组第一段第二亚段(Kj1-2)为剑门关组下部泥质岩段,厚度7090m,岩性以棕红色薄至中厚层状泥岩为主,夹有砂质泥岩,泥质砂岩、砂岩等,砂岩厚度

15、小,一般小于5米。(5)剑门关组第一段第一亚段(Kj1-1)剑门关组一段第一亚段(Kj1-1)为剑门关组的第一岩性段,厚度约为60-130m。岩性以由青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细至中粒砂岩为主,夹棕红色薄至中层状泥岩、砂质泥岩组成。砂岩主要由长石、岩屑、石英及云母等矿物成分组成,以泥质胶结为主,偶见铁质、钙质胶结,泥岩、砂质泥岩含少量钙质。据区域资料,剑门关组泥岩中偶含膏盐(本次勘查中未见)。强风化(W3)砂岩厚约35m;强风化(W3)泥岩厚约57m。(6)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二段第二亚段(J3p2-2)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二段第二亚段(J3p2-2),该段厚度362651m。岩性为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状泥岩

16、、砂质泥岩夹粉砂岩、青灰色细砂岩,强风化(W3)砂岩厚约35m;强风化(W3)泥岩厚约57m。2.3 地质构造和地震隧址区位于南阳场背斜北翼,新华向斜南翼,属单斜构造。岩层总体倾向为286296,走向1626,倾角515,产状稳定,变化小,未见次级褶皱和断层,构造简单。隧址区岩层节理规律性明显,主要发育三组构造节理:J1组节理走向5565,倾向325335,倾角6575;J2组节理走向20,倾向290,倾角7080;J3组节理走向330340,倾向6070,倾角7585。J1、J3为区内优势节理,两组节理组成一对X节理组,节理面紧闭微张,较平直,延伸长度15m,节理间距泥质岩0.10.8m,砂

17、岩0.51.5m,体积节理数泥质岩JV为1520条/m3,砂岩JV为26条/m3。场地区位于川北部弱震区,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基本裂度为度,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好。2.4 水文地质隧道穿越地层较为单一,为剑门关组一段第一亚段(Kj1-1)砂质岩地层。根据隧址区地层岩性、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可将隧址区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层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两种类型。(1)松散层孔隙水零星分布于隧址区内沟槽、斜坡等地势低洼处的第四系坡残积层中,松散层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为透水层,富水性差,水

18、量贫乏,对隧道影响较小。(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广泛分布于隧址区的剑门关组地层(Kj)的砂岩地层中,由于剑门关组(Kj)地层本身是由含水层(砂岩)为主和相对的隔水层(泥岩)为辅相互迭置组成。凡岩层有一定的倾角,构成径流条件时,地下水往往具有承压性质。区内构造简单,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地表多以风化节理裂隙为主,随岩体埋深的增加,其完整性逐渐变好,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及上覆含水层补给,并赋存于岩体的孔隙和裂隙网络中。由于地层中夹泥质岩类的相对隔水层,使地下水补给量受到了限制,渗流排泄能力差,地下水露头及涌水量有限,流量一般为0.010.1L/s,具分散出露,沿沟汇集成溪的特点,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属

19、弱富水中等。根据初勘阶段所采集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分析: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为HCO3C型水,地表水PH值8.15,矿化度295mg/L;PH值7.497.88,矿化度325.27350.07mg/L;地表水、地下水均无侵蚀性CO2存在,对混凝土无腐蚀性。2.5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隧址区未见泥石流、滑坡等其他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2.6 围岩级别划分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规定的围岩分级方法,同时参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中有关规定,综合考虑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主要是岩性特征及组合,岩层产状,裂隙发育及风化情况,岩体结构结合钻孔岩芯采取率、Vp、Kv、R

20、QD、BQ、BQ指标,岩体物理力学指标及水文地质情况。根据隧址区围岩实测物理力学指标,结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F“各类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给定出本隧道围岩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2-1。隧道的围岩级别长度详见隧道(地质)纵断面设计图。表21 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围岩级别天然密度(g/cm3)弹性模量(GPa)泊松比饱和抗压强度(MPa)内摩擦角()粘聚力C(MPas)基底摩擦系数容许承载能力(KPa)泥质岩2.5150.258.09.029.720.260.5600700泥质岩2.517.080.249.7429.720.260.55700800砂岩2.6016.400.1937.2031

21、.560.700.62100015002.7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2.7.1 隧道洞口稳定性评价(1)隧道洞口段谢家梁隧道入口端无不良地质体发育,坡面表层局部有厚约02m的第四系坡残积层,基岩出露,岩性以砂岩为主偶夹薄层泥岩,泥岩厚度一般小于5m,但影响范围长。岩层走向与隧道走向大角度相交。斜坡坡体整体稳定,但受风化影响在陡坎处常见有落石,影响范围1050米。该段岩石埋藏浅,且洞顶与上覆岩层(Kj1-2)泥岩的厚度24m,层面结合一般。另外受风化影响明显,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强风化段结构松散,围岩易垮塌,侧壁经常有小垮塌。洞身潮湿、滴水。属级围岩。(2)隧道洞口段谢家梁隧道出口斜坡坡体整体稳定

22、。地形等高线与隧道轴线大致呈3050相交。基岩为白垩系剑门关组(K1j1-1)砂岩,夹薄层泥岩。该段岩石埋藏浅,受风化影响明显,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强风化段结构松散,围岩易垮塌,侧壁经常有小垮塌。在出口处夹有泥岩薄层,致使砂岩岩体凌空形成危岩。洞身潮湿、滴水。属级围岩。2.7.1 隧道洞身稳定性评价2.8 隧道用水量预测评价3 隧道土建设计3.1 隧道平、纵面设计隧道平面布置受路线总体方案控制,同时充分考虑隧址区工程地址条件,特别是隧道进出口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两端接线情况和工程造价等因素。隧道纵面线形设计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条件、通风、排水、施工及隧道两端的接线条件。隧道平、纵指标见表2-

23、2。3.2 横通道和洞外联系道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的要求, 为方便左右隧道洞内的联系、维护管理方便和发生事故时的救援与逃生,隧道设置了横通道。当隧道发生火灾等事故时,左右洞互为救援和逃生通道。按规范要求,谢家梁隧道共布置了1处车行横通道和2处人行横通道;下两隧道共布置了2处车行横通道和3处人行横通道,横通道内均设置双向开闭的防火隔离门。表22 隧道平纵设置一览表序号隧道名称左、右幅隧道桩号隧道长度(m)纵坡()平曲线半径备注进口出口进口段出口段进口段出口段1谢家梁隧道左线ZK123+190ZK124+4651275+2.50 +2.504600R5600R分离式右线

24、YK123+197YK124+4911294+2.50 +2.50直线3350R分离式2下两隧道左线ZK124+575ZK126+2451670+0.499+0.4995600R2500R分离式右线YK124+545YK126+2401695+0.5+0.53350R2500R分离式33 隧道衬砌内轮廓3.3.1分离式隧道主洞衬砌内轮廓根据隧道建筑限界要求以及电缆沟、排水沟、隧道通风需要以及机电设施等所需空间尺寸确定了分离式隧道主洞衬砌内轮廓断面型式。拟定为拱高715cm,上半圆半径为553cm的三心圆曲边墙结构,其净空面积(含仰拱)78.23m2,周长(含仰拱)32.29m。隧道内轮廓适合于

25、隧道超高3的情况。隧道主洞衬砌内轮廓如图2所示。 图2 分离式隧道主洞衬砌内轮廓设计图(带仰拱)3.3.2紧急停车带内轮廓紧急停车带衬砌内轮廓拟定:结合停车带加宽宽度、主洞衬砌内轮廓形式确定,设计为五心圆曲边墙结构。3.3.3车行横通道衬砌内轮廓车行横通道建筑限界净宽4.5m,净高5.0m;衬砌内轮廓拟定为拱高600cm的三心圆曲边墙结构。3.3.4人行横通道衬砌内轮廓人行横通道建筑限界净宽2m,净高2.5m;衬砌内轮廓拟定为拱高300cm的单心圆直边墙结构。3.4洞口设计3.4.1洞门设计原则隧道洞口位置选定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洞口建筑遵循“安全、经济、和谐、自然”的设计理念,采用“无仰

26、坡”零开挖技术进洞,洞口周围边仰坡均采用自然的生态防护,整体上突出“小洞门、大绿化”的洞口效果。洞口位置的确定尽量避开软基、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且洞口应有利于行车视线的诱导。3.4.2洞门结构设计结合本合同段隧道洞口地形、地貌,谢家梁隧道进口采用明洞式洞门,谢家梁隧道出口和下两隧道进、出口采用端墙式洞门。洞门外接530m不等的路堑式明洞。洞顶回填一般采用土石回填(环框式洞门因明洞回填长度较短,一般采用浆砌片石回填),回填坡度以尽量适用洞口地形为原则。根据“小洞门、大绿化”的洞口设计理念,本项目隧道洞口的边仰坡均采用植草皮、挂网植草、种灌木等生态防护型式;洞顶截排水沟两侧种天然矮灌木和植

27、草遮掩,以减少其人工痕迹的影响。3.5洞身结构设计3.5.1明洞结构设计(1)明洞衬砌结构型式及适用条件路堑式明洞(分离式隧道)隧道洞口段轴线与等高线接近正交,围岩级别级,隧道中线拱顶填土高度不大于3m。(2)隧道明洞衬砌支护参数见表4-1:表4-1 普通明洞衬砌支护参数(单位:cm)衬砌类型拱墙衬砌仰拱回填坡率路堑式明洞60cm钢筋砼;252060cm钢筋砼;25201:41:10注:钢筋砼采用C25砼。3.5.2洞身结构设计(1)洞身衬砌设计原则按新奥法原理进行洞身结构设计,即以系统锚杆、喷砼、钢筋网、钢架组成初期支护与二次模筑砼相结合的复合衬砌型式;根据工程类比并结合结构检算结果拟定洞身

28、衬砌支护参数。(2)洞身衬砌结构支护参数表4-2 分离式隧道洞身衬砌支护参数表 (单位:cm)衬砌类型适用条件喷砼锚杆钢筋网钢架预留变形量砼拱墙砼仰拱纵横加强1.洞口浅埋土质级围岩地段24(含仰拱)3006.5I181250502.洞身穿越大型断层破碎带(50100)2050钢筋砼钢筋砼3.极软岩存在变形段22252225浅洞口浅埋岩质的级围岩地段及洞身穿越小断层地段243006.5I18105050(70100)2070钢筋砼钢筋砼2225222522202220洞身一般级围岩地段243006.5I18104040(80100)2080钢筋砼钢筋砼18201820加强洞身受构造影响严重及半成

29、岩级围岩地段223006.5I1684040(80100)2580一般以软质岩为主级围岩地段183006.5格栅74040(100120)251015100洞身III级围岩地段102506.5局335(120120)25注:1、每榀钢架设置4根25药卷锚杆作为锁脚锚杆;2、钢筋砼采用C25砼。(3) 紧急停车带支护参数表4-3 停车带衬砌支护参数表衬砌类型喷砼锚杆钢筋网钢架预留变形量拱墙仰拱纵横(cm)(cm)(cm)(cm)(cm)(cm)(cm)停24(含仰拱)3506.5I18105050(80100)2080钢筋砼钢筋砼22252225(150150)25停203506.5格栅1215

30、54545(100120)25100素砼素砼注:1、每榀钢架设置4根25药卷锚杆作为锁脚锚杆;2、钢筋砼采用C25砼。(4)车行横通道表4-4 车行横通道衬砌支护参数表衬砌类型喷砼锚杆钢筋网格栅预留变形量砼拱墙砼仰拱纵横车、102508局/33030(100120)25车加强202508格栅53535(100120)251015cm钢筋砼钢筋砼10020252025车8200局/30/250/(100120)/注:1、每榀钢架设置4根25药卷锚杆作为锁脚锚杆;2、钢筋砼采用C25砼。(5) 人行横通道支护参数表4-5 人行横通道衬砌支护参数表衬砌喷砼锚杆钢筋网预留变形量砼拱墙砼仰拱类型纵横人8

31、200/325/(120120)人5局部布设/25/注: 人行横通道路面设排水沟(矩形缺口),人行横通道路面为1横坡。3.6 抗震设计本路段隧道均位于度地震区,对于隧道抗震有如下措施:3.6.1洞门抗震设防措施(1) 当洞口岩体较差时,对仰坡采取锚、注、喷措施主动加固坡体,增大岩体C、值,减小主动土压力。3.6.2明洞抗震设防措施(1) 明洞洞身结构均采用钢筋砼,钢筋按计算配置。(2) 墙背回填采用浆砌片石等弹模较高的材料,增大回填高度,以提高弹性抗力,增大周围岩体对衬砌结构的约束,减小结构内弯矩。3.6.3洞身段抗震设防措施(1) 隧道洞身初期支护采用柔性结构,洞口浅埋段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32、(2) 洞口明暗交界、覆盖层与基岩交界面、浅埋与深埋交界面设置环向抗震缝采用厚型止水带作抗震缝3.7 辅助工程措施隧道超前支护的设置:1)、级围岩洞口浅埋或偏压地段且为覆盖层进洞时一般采用108管棚超前支护;2)、一般洞口基岩浅埋段及洞身断层破碎带地段采用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3)、洞身一般级围岩地段采用单层小导管超前支护;4)、洞身围岩地段采用药卷锚杆超前支护。3.8. 防排水设计3.8.1洞身防排水设计原则防排水设计原则与规范一致,采用防、截、堵、排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排水体系,使隧道防水可靠,排水畅通,保证运营期隧道内不渗不漏,基本干燥。对可能存在岩溶突涌水等富水地段,应本着“以堵为主,限

33、量排放,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以确保隧道内无渗漏水现象,保证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3.8.2防水系统(1)围岩注浆止水当地层松散或围岩节理裂隙发育、裂隙水较大时,对围岩进行注浆止水(压注纯水泥浆,w/c=1.0,压力0.51.0MPa)。(2)结构防水要求二次衬砌砼采用防水混凝土浇筑,可在混凝土中添加复合防水剂,以达到衬砌密实、防裂及防水目的,防水混凝土防水等级应不小于S6。(3)“三缝”防水洞口段变形缝采用中埋式止水带,环向、纵向施工缝采用带注浆管遇水膨胀止水条并涂刷界面剂。(4)模筑混凝土衬砌外防水在初期支护与模注砼衬砌之间设置防水板,为保护防水板并形成渗水通道,防水板外侧应设无

34、纺布(300g/m2)。(5)防水卷材本路段隧道采用EVA防水板+无纺布。 3.8.3排水系统隧道洞身排水系统由路面下中央排水沟、衬砌背后纵环向排水盲沟组成排水系统。路面排水采用路面边沟进行,具体布置如下:(1)环向排水管(50HDPE打孔波纹管)墙背环向均匀铺设,纵向间距20m。(2)高抗冲聚苯乙烯排水板当洞壁渗水较大影响喷砼施工时,采用高抗冲聚苯乙烯排水板引排地下水。(3)排水软管(50HDPE)洞壁股水或地下水较集中处,设置HDPE单壁波纹管(每处13根),将地下水引出。(4)边墙底衬砌外侧的HDPE纵向排水暗管(100)上述高抗冲聚苯乙烯排水板、弹簧排水软管以及拱墙外侧的塑料防水板及无

35、纺布中引排的地下水,均集中到左右边墙底部的纵向排水暗管中,然后引入隧道排水主管(沟)。(5)隧底横向HDPE排水支管(100)左右边墙底纵向排水暗管汇集的地下水通过横向支管流入隧道排水主管(沟);设置间距10m一道。(6)全线隧道采用隧底中央排水体系地下水与路面水分离A、隧底中央设置纵向矩形排水沟,每隔50m设置检查井及沉沙池(暗井)。B、路面两侧设置微型开口水沟,用于排泄路面冲洗水。(7)横通道排水系统A、车行横通道左右边墙脚设纵向排水暗管;B、人行横通道在左右边墙脚同样设置纵向排水暗管;C、横通道内墙背水通过暗管直接排入主洞纵向排水主管。3.8.4洞口及明洞防排水措施隧道洞口区应避免水流汇

36、集,在边仰坡开挖线外510m左右再设一道洞外截水沟,洞外截水沟应保证排水畅通。洞口路基水沟积水禁止流入洞内,必要时可设置反坡。3.9 隧道装饰谢家梁隧道、下两隧道拱部全隧喷涂防火涂料,其中洞口400m范围内及洞身停车带地段边墙3m高镶贴瓷砖,一般洞身地段仅在边墙中部镶贴一条瓷砖腰带,腰带颜色每隔一个停车带变换一次颜色。车行横通道和人行横通道均不装饰。3.10 路面工程3.10.1主洞路面结构本合同段下两隧道双洞进口400m采用复合式路面,其余段落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谢家梁隧道全段采用复合式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凝土厚10cm(含粘结层及抗滑层);下面层:水泥混凝土厚24cm(弯拉强度不小于5MP

37、a);基层:C20水泥混凝土厚1224cm(弯拉强度不小于1.8MPa)+C15无砂混凝土厚8cm。无仰拱时整平层和基层砼一次浇筑:C20砼厚10cm。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面层:水泥混凝土厚26cm(弯拉强度不小于5MPa);基层:C20水泥混凝土厚1224cm(弯拉强度不小于1.8MPa)+C15无砂混凝土厚8cm。无仰拱时整平层和基层砼一次浇筑:C20砼厚10cm。3.10.2横通道路面结构车行横通道面层及整平层:18cm厚 C15水泥混凝土;10cm 厚C20水泥混凝土整平层。人行横通道面层及整平层:15cm厚 C15水泥混凝土。4 施工组织设计4.1 主要施工方法4.1.1洞口及软弱围

38、岩浅埋地段为保障洞口段边、仰坡的稳定,减小洞口边仰坡暴露面积,洞口施工时应先开挖一个洞口,另一个洞口及两洞间土体先不开挖;待先行洞洞口段、明洞衬砌及明洞回填施做完成后在进行后行洞的开挖,两洞间的掌子面距离应大于30m。洞口段地形为浅埋地形,设计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的施工方案进洞。主要施工工序:洞外截水沟 施做超前支护 施做暗洞 退回完成明洞衬砌。施工时应注意避免仰坡的开挖,根据实际地形,精确放样,超前小导管紧贴地面施工。洞口浅埋段二次衬砌应及时施做,二次衬砌距掌子面距离不宜大于50m。4.1.2洞身、级围岩段施工工序隧道主洞洞身级围岩及洞口级围岩浅埋段采用台阶预留核心土分部法开挖,普通级围岩采用

39、一般台阶法开挖。施工原则:开挖作业由上至下,衬砌施工由下而上。施工顺序:上台阶开挖 上台阶拱墙支护 下台阶开挖 下台阶边墙及仰拱初期支护 仰拱施做 二次衬砌整体浇注。二次衬砌应及时施做,洞身级围岩二次衬砌距离掌子面不宜大于80m,级围岩不宜大于100m。4.2 主要施工工艺隧道施工各项工序的工艺要求应严格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等规范规程执行。4.2.1明洞施工(1)地质情况变化较大地段应设置沉降缝;(2)浇注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可撤出内外拱架;(3)明洞拱背回填应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

40、其两侧回填的土面高差不大于0.5m,回填至拱顶齐平后应立即分层满铺填筑至设计高度。4.2.2隧道开挖(1)施工应根据隧道洞口、洞身不同的段落和不同的围岩级别和围岩状况采用合理开挖法;(2)隧道爆破开挖前,必须根据开挖段围岩的地质条件、开挖断面、开挖方法、掘金循环进尺、爆破材料等因素编制详细的钻爆设计,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3)爆破应采用光面爆破或欲裂爆破,分部开挖时可采用预留光面层光面爆破;(4)光面爆破的参数应通过现场试爆确定。在软弱围岩中开挖时,爆破开挖一次进尺应根据开挖宽度和围岩自稳时间严格控制;在坚硬完整的围岩中开挖时,应考虑有利于控制超挖因素综合确定进尺;(5)隧道开挖中,爆破

41、围岩可能对周围建筑物产生影响时,应监测围岩爆破扰动范围和振动速度;(6)爆破开挖时必须预留足够的变形量,避免侵限。4.2.3初期支护(1)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钢拱架间喷混凝土应饱满平顺;钢架与围岩之间的间隙应用喷射混凝土充填密实;钢架腹、背的空隙禁止填塞片石、碎石或其他杂物。(2)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物严禁重复利用。新喷射的混凝土应按规定洒水养护。(3)喷射混凝土时,喷嘴应与受喷面保持垂直,同时与受喷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可取0.61.0m。(4)隧道爆破开挖后,应坚持先喷后锚的原则,即应首先初喷混凝土封闭围岩,然后再施做系统锚杆、挂钢筋网、架立拱架,最后复喷达到设计厚度。(5)隧道系统锚杆采

42、用药卷锚杆,锚杆应全长锚固,并设置垫板。施做时应遵循锚固卷的使用要求,精确控制其泡水时间,随泡随用;系统锚杆方向一般应沿轮廓线法向;当软弱的岩层面和节理裂隙可能对隧道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时,锚杆方向应尽量垂直于不利结构面施做。4.2.4防排水(1)防水板及无纺布应在初期支护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同时,应特别检查喷射混凝土支护表面,出去露出的尖锐物,其平整度应符合D/L1/6的要求(L为相邻凸出距离,D为凹进深度)。(2)铺设衬砌背后防水板之前,应在防水板内侧(靠近围岩侧)先铺设300g/m2无纺布,无纺布用暗钉圈固定在喷射混凝土上。(3)防水板的搭接采用热风双焊缝施工工艺,防水板搭接长度应不小于1

43、0cm并应保证接缝质量。(4)隧道洞身模筑混凝土变形缝(洞口明暗交界面、覆盖层与基岩交界面、断层破碎带以及级围岩较差的段落)设置橡胶止水带,纵向施工缝和洞身深埋段的环向施工缝应设置带注浆管遇水膨胀止水条。(5)隧道内边墙下部的HDPE纵向排水管应外包一层无纺布,一避免土砂颗粒进入管内,造成管道淤塞。(6)所有排水管路交叉部分,原则上均应采用市售成品。(6)所有的纵向和横向排水管必须严格按设计的坡度的管口高程埋置,不能成波浪状,引起积水和排水不畅;隧底横向泄水支管埋设时应严格按设计的坡度的管口高程埋置,避免积水倒流;各排水管件交叉处必须用三通或多通管连接;各打孔排水管件均外裹透水无纺布。4.2.5二次衬砌(1)隧道边墙及拱部二次衬砌的浇筑应采用移动式液压模板台车和泵送混凝土整体浇注,以保证二次衬砌的密实,超挖部分采用同级混凝土回填。隧道进洞前,模板台车应装配到位;每模衬砌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一次完成。(2)二次衬砌施做时必须先浇筑仰拱和矮边墙,然后立模进行拱部混凝土浇筑,不得分幅浇筑。(3)在片石混凝土浇筑时,片石的掺入量不应超过总体积的20%,片石应距模板5cm以上,片石间距应大于粗骨料的最大粒径,片石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