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职业防护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799970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滋病职业防护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艾滋病职业防护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艾滋病职业防护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艾滋病职业防护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艾滋病职业防护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艾滋病职业防护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滋病职业防护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艾滋病的职业暴露与防护,2,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HI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3,一、中国AIDS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一)静脉吸毒(二)不安全性行为(三)流动人口(四)社会因素,4,一、中国AIDS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 (一)静脉吸毒 在我国,吸毒现象在地区分布上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吸毒者中注射吸毒者比例最高,平均为53.8%

2、,最高达98.8%。其中,共用注射器具成为HIV感染的最主要途径,注射吸毒者中共用注射器具比例平均为45.0%,最高达93.1%。 经静脉吸毒感染HIV者约为5%-20%,部分地区高达80%。,5,一、中国AIDS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 (二)不安全性行为 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HIV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80%以上成人感染者通过性接触感染HIV。其中,很多人都有婚姻经历,存在潜在传播其他人群的危险。,6,1、性乱人群有增无减 性乱行为持续增多,性乱人群规模大,涉及人群广,性乱人群使用避孕套比例很低 ,仅为9.1%。在娱乐场所,一些从事卖淫活动的从业人员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暗娼多为来自经

3、济欠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经济地位低,文化水平低,自我保护意识差,艾滋病知识欠缺,安全套使用率低下,增加了感染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感染性病的人群庞大,性病感染与艾滋病传播联系紧密。,7,2、同性性行为 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显示,在我国,涉及同性恋的人员数量很大(约2000万),同性恋者活跃,并处于地下状态,行为特点及其他情况很不清楚,个别研究表明感染率为3.5%-10%,其安全套的使用率低下,增大了感染HIV的风险。因此,通过在公共场所免费发放安全套,对高危性行为进行干预,是我国AIDS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8,一、中国AIDS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 (三)流动人口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

4、庞大,每年约1.2亿,该人群的特点是流动性大、远离家庭、多数人处于性活跃期、社会支持少、社会约束力弱等。与AIDS相关的高危行为增多,如吸毒、卖淫、嫖娼、同性性行为等。这一人群HIV感染人数出现增多趋势,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显示,HIV感染者以流动人口为主,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高达80%以上。 目前,母婴传播主要集中在该人群中,感染率在严重地区平均为10%-20%,最高可达60%。,9,一、中国AIDS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 (四)社会因素 大众艾滋病相关知识缺乏,社会歧视严重,阻碍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与贫困、社会性别和男女不平等也导致AIDS相关高危行为增多。,10,二、

5、AIDS的流行过程及分期 (一)流行过程 传染病就其流行过程主要有三个环节: 1、传染源 感染HIV的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包括AIDS患者、无症状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的各种体液均具有传染性,其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脑脊液等均可经破损的皮肤或完整的粘膜传播。其他体液因病毒载量极低一般认为不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1)性传播 (2)血液传播 (3)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对HIV普遍易感。,11,二、AIDS的流行过程及分期 从感染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分为四期: 急性感染期 潜伏期 艾滋病前期(早期) 典型艾滋病期(晚期) 不是每个

6、感染者都会完整地出现四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见到。四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程发展过程。,12,1、艾滋病的急性感染期 窗口期也在这个时间。艾滋病病毒侵袭人体后对机体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病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还会发生乏力、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炎等。有的还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表现头痛、神经症状和脑膜刺激征。末稍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期时,症状常较轻微,容易被忽略。当这种发热等周身不适出现后5周左右,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可呈现阳性反应。此后,临床上出现一个长短不

7、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潜伏期。,13,2、艾滋病的潜伏期 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这对早期发现病人及预防都造成很大困难。,14,3、艾滋病的前期(早期) 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为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有很多命名,包括“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淋巴结病相关综合征”、“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征”等。这时,病人已具备了艾滋病的最基本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只是症

8、状较轻而已。主要的临床表现有: (1)淋巴结肿大 (2)全身症状 (3)各种感染,15,(1)艾滋病前期(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 艾滋病前期(早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是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等。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部位,有的多达十几处。肿大的淋巴结对一般治疗无反应,常持续肿大超过半年以上。约30%的病人临床上只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而无其他全身症状。,16,(2)艾滋病前期(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全身症状 患者常有病毒性疾病的全身不适,肌肉疼痛等症状。约50%的患者有疲倦无力及周期性低热,常持续数月。夜间盗汗,1月内多于5

9、次。约1/3的患者体重减轻10%以上,这种体重减轻不能单纯用发热解释,补充足够的热量也不能控制这种体重减轻。有的患者头疼、抑郁焦虑,有的出现感觉神经末梢病变,可能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有关。有的可出现反应性精神紊乱。3/4的患者可出现脾肿大。,17,(3)艾滋病前期(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各种感染 除了上述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外,患者经常出现各种特殊性或复发性的非致命性感染。反复感染会加速病情的发展,使疾病进入典型的艾滋病期。约有半数患者有比较严重的脚癣,通常是单侧的,对局部治疗缺乏有效的反应。患者的腋窝和腹股沟部位常发生葡萄球菌感染大泡性脓疱疮,患者的肛周、生殖器、负重部位和口腔黏膜常发生尖

10、锐湿疣和寻常疣病毒感染。口唇单纯疱疹和胸部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也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加。口腔白色念珠菌也相当常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充血、有乳酪状覆盖物。 其他常见感染有非链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窦炎和肠道寄生虫感染。许多患者排便次数增多,变稀、带有粘液。可能与直肠炎症及多种病源微生物对肠道的侵袭有关。此外,口腔可出现毛状白斑,毛状白斑的存在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18,4、典型的艾滋病期(晚期) 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1)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特别是T4细胞的严重缺损。 (2)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性感染,特别是卡氏肺囊虫肺炎(PC

11、P)。 (3)发生各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卡波济氏肉瘤(KS)。 PCP和KS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同时发生。艾滋病患者发生PCP的占64%。同时发生PCP的占60%,同时发生PCP和KS时迅速死亡。近些年来由于结核病又开始严重流行,并发结核病已成为艾滋病死亡的重要原因。艾滋病的终极时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综合病征,直至死亡。,19,三、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在室温下,液体环境中的HIV可以存活15天,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在3天内有传染性。近年来,一些研究机构证明 ,离体血液中HIV病毒的存活时间决定于离体血液中病毒的含量。病毒含量低的血液,经过自然干涸2小时后,活力才丧

12、失;病毒含量高的血液,在未干的情况下,在室温中放置96小时,仍然具有活力,即使干涸2-4小时,一旦放入培养液中,遇到新鲜淋巴细胞,仍然可以进入其中,继续复制。所以,含有HIV的离体血液可以造成感染。,20,三、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尽管HIV见缝就钻,这些病毒也有弱点,HIV在体外环境的生存能力相当弱,它们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的活细胞中生存,只有带有HIV的血液或体液从一个人体内直接进入到另一个人体内时才能传播。HIV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离开了血液和体液,病毒会很快死亡,不会借助空气、水或食物进行传播。HIV和乙肝病毒一样,进入消化道后会被消化道内的蛋白酶破坏。 因此,加强血

13、液制品的管理是防止HIV感染的重要途径。,21,四、HIV对化学药品的抵抗能力 液体中的HIV加热到56,10分钟即可灭活。如果煮沸,可以迅速灭活。37时,用70%的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水和0.3%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处理10分钟,都可灭活HIV。 紫外线或射线不能灭活HIV。,22,五、AIDS的职业防护 (一)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措施是指提供医疗服务时认定所有的患者都可能具有潜在传染性的一种观念。其内涵主要有3点: 1、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

14、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由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患者; 3、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23,标准预防的主要内容包括: 1、洗手和手消毒(手卫生); 2、在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或预计上述物质会发生飞溅时需要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包括手套、口罩、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水围裙、防水鞋或鞋套、帽子等; 3、及时、正确地处理使用后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和布类,防止微生物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 4、小心处置锐器,医疗活动中预防锐器伤的发生; 5、注意环境控制,对环境进行日常清洁和卫生处理; 6、正确地处理医疗废

15、物。,24,五、AIDS的职业防护 (二)医务人员锐器伤的防护 1、锐器 是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和缝合针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瓿、固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室检测器材等。 2、锐器伤 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25,3、锐器伤具体防护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采用新技术,如使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 (3)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U型针具等; (4)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

16、,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 (5)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避免损伤医务人员。 (6)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器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7)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 (8)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9)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26,4、手术中锐器伤的防

17、护 (1)较小锐器的传递 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术者用后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2)较大锐器的传递 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3)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 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 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27,4、手术中锐器伤的防护 (

18、4)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5)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6)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7)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住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28,五、AIDS的职业防护 (三)血液和体液皮肤粘膜暴露的防护 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

19、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冲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洗手,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请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或粘膜。,29,4、具体措施 (1)改善人机工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2)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

20、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30,4、具体措施 (5)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物质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 (6)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处理; (7)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

21、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8)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面罩、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转头和动物保护笼等。,31,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置 (一)局部处理措施 1、锐器伤 (1)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受伤部位的伤口处理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0.5%聚维酮碘(碘伏)进行消毒。 2、粘膜暴露

22、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32,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置 (二)报告 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主管部门。,33,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置 (三)评估与预防 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可能在24h内采取预防措施。 1、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开具HbsAg、抗-HBs、ALT、抗-HCV、抗-HIV、TPHA检查单。 2、若患者HbsAg、抗-HCV、抗-HIV、TPHA检测结果未知,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开具这些项目的检查单。,34,六、医务人员职业暴

23、露的处置 3、患者HbsAg(+) (1)医务人员抗-HBs10m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20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肝疫苗(各20g); (2)医务人员抗-HBs10mU/ml,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3)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HbsAg、抗-HBs、ALT。,35,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置 4、患者抗-HCV(+)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HCV(-),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CV、ALT,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5、患者抗-HIV(+) 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当地疾病

24、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评估和防护指导,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暴露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应当检查抗-HIV。,36,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置 6、患者TPHA(+) (1)推荐方案 苄星青霉素,24万U,单次肌注。 (2)青霉素过敏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连用14天; 四环素500mg,4次/d,连用14天; 头孢曲松最佳剂量和疗程尚未确定,推荐1g/d,肌注,连用8-10天; 阿奇霉素2g,单次口服,但已有耐药报道。,37,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置 (四)随访和咨询 1、主管部门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2、在处理过程中,主管部门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生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3、医院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