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01638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二十四节气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二十四节气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二十四节气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二十四节气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 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真题再现】,18年浙江金华中考语文1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节气填在横线上。(2分)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 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 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1) (2) 备选答案: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白露 秋分,精品资料,2017年河南中考语文: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 2016 年11月 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的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

2、会实践。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图。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春秋时出现,西汉时完善,使用至今。比如,人们会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等谚语来组织农事活动,中医养生与治病也会跟着节气走,还有很多活动与节气的内涵相关,如某集团推行“惊蛰计划”,以彰显“不甘潜伏,用于探索”的精神。,【真题再现】,1.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二十四节气图,按照一定顺序介绍画面内容。2.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70 字以内),【真题再现】,2010年淄博中考语文: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元素的代表之一进入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墙设计。学校要组织以“节气与语文”为主题的

3、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节气搜索】 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 。”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若干年后,才有人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请填入一个最恰当的节气,把上联补充完整: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 。【节气印象】 在活动中,需要设计展板介绍二十四节气,请你仿照示例,完成对“清明”节气的描述。示例:惊蛰 含义: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诗意描述:“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

4、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时节,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清明 含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诗意描述:,2013年河南省中考语文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9分)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如图)。材料二: 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5、。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4分)(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2分)(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3分),【真题再现】,【二十四节气中考常考题型】1.解读性题目。直接考查不同节气的大致时间或风俗。如2014年山东烟台卷,给出一首二十四节气童谣,要求选择其中一个节气,用一段话进行说明。2.综合性学习。综合考查学生对不同节气特点及其意义的把握和不同节气的特定风俗等,题型多变,如2013年河南卷。3.现代文阅读。如2016年 山东淄博卷。4.情景作文。如2013年湖北恩施卷,提供了如下材料:

6、“时间:2013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天气:雨纷纷。人物:我,家人;行人。”要求考生据此作文。,【中考备考指南】1.了解熟悉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的特点与意义。 二十四节气反映着季节、气候、物候现象的变化,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在复习中要注意把握各个节气的不同特点与意义。2.了解与各个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 如与清明、冬至等节气有关的习俗等,都需要做充分的了解。,读灿烂文化揭自然面纱,目录,1二十四节气历史由来,2二十四节气发展沿革,3二十四节气歌,4二十四节气含义,5二十四节气知识,6二十四节气意义,中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于农业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件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

7、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来的。,1、二十四节气由来,周朝时,已慢慢发展为八个节气。,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商朝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2、发展沿革,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3、二十四节气歌,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8、 小暑 大暑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二十四节气歌,立:始也,4、二十四节气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它们是各自季节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四季的时节在开始时就“立”好了,接下来就期盼着最好的春夏秋冬的到来。,春立于“冰雪莺难至”时,所谓“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静静的培育。,立夏时,“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使者青鸟立夏时飞去,为西王母捎去林花织成的红巾。红巾飞走,红雨飘过,樱桃熟透春归去,杜鹃啼月小楼西。,立秋后, “露华清。天气爽,新为已觉凉生。”暑去凉来,收获渐丰。秋光轻浅,秋水明潋,秋容恬淡怡然。,立冬

9、水始凝冰,万物收藏。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分:昼夜平分。,至:极致。,春分百花生、夏至白昼长、秋分黄叶天、冬至雪临门, 两个简单的汉字,写出了四季最诗意的分界点。,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欧阳修,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苏轼,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雨、露、霜、雪【反应降水量的节气】,雨水、谷雨 春季白露、寒露、霜降 秋季小雪、大雪 冬季,到了夏季,我们不再看到与降水有关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热和麦稻蓬勃生长的物候。,春天开始下雨,因为从冬天复苏的生命需要雨水的滋养。“当春乃发生”的雨水时节,拉开了春天的序

10、幕。,谷雨是一年中降水最充沛的时候,它促使着谷物茁壮成长。此时“湖水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雨翻浮萍,春将告别了。,秋天来临,水分凝结而白是为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诗经中的千古名句,那伊人在何处呢?秋波阻隔,只闻秋风吟。,寒露在秋分后,此时露水已寒,天气渐冷,“萧萧秋意重,依依寒色浓”。,河边的萤草开始出现白色的霜,称为霜降。此时,“白昼秋云散漫远,霜月萧萧霜飞寒”。,白露、寒露和霜降既表明水汽的凝结、凝华,又反映出气温在逐渐的下降。,瑞雪兆丰年,冰天雪地的季节蕴藏了年的希望。,小雪时天降莹莹细雪,雪还未盛,却已显天地之静。大雪则使大地银装素裹,让人不由感叹:好雪!好雪!,惊、

11、清、满、芒【遵循时节的物候节气】,哪个节气告诉人们可以耕种作物了?惊蛰哪个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有何传统活动?清明。扫墓、祭祀祖先。哪两个节气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和芒种。,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清明时节,草木开始繁盛。从唐朝起,清明扫墓成为习俗,我们在祭拜祖先时,也要记得莫辜负这大好时光啊!,小满小满,谷粒渐满,“晴日暖风生麦气, 绿阴幽草胜花时”。,等到芒种,便可以收割麦类有芒的作物了,这时候江南又到了梅雨烟茫季节,青梅煮酒,绿肥红瘦。,寒、暑【冷暖气温变幻的节

12、气】,象征温度变化的节气有五个,它们分别是什么?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炎热或寒冷的季节虽然没有春秋季节那么舒适宜人,但也有自己的一番趣味,同学们,有什么乐趣是只在这两种季节中才能体会到的呢?(交流讨论),二十四节气中,形容温度的节气只在夏季以后出现。,“暑”即炎热,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周邦彦曾作词“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戏动新荷。”说的就是小暑时的景致。,大暑是炎热的极致,人如在蒸笼之中,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满天星斗之夜作“感凉会”,这都是盛夏的乐趣。,处暑是热的终结,位于立秋之后,暑气至此而止,开始退伏潜藏,以待来年。,“万壑

13、树声满,千崖秋气高”这是老杜(杜甫)的句子,写出秋声的悲。 而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最美的秋意冉冉了。,小寒则是寒冷的开始,此时旧岁近暮,新岁即将登场,小寒之日“雁北乡”,坚毅的鸿雁已经开始起程北飞了。,“坚冰深处春水生”,大寒过后十五日,就又是立春了。,大寒是这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话习俗,辩节气,知农谚,辨节气,5、节气知识知多少?,品意境,辨节气,辨一辨,话习俗,辨节气,立春,辨一辨,话习俗,辨节气,冬 至,节气习俗,2、雨水在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

14、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的意思。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1、立春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3、惊蛰在惊蛰这一天,民间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4、春分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在我国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当地百姓称之为“春碧蒿”。,节气习俗,6、谷雨关于谷雨的来历,有着一个凄婉的传说。,5、清明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7、立夏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

15、民俗。立夏这一天还有“秤人”的习俗。,8、小满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节气习俗,10、夏至在夏至这一天,无锡地区则兴吃馄饨。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9、芒种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11、小暑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百索子,又名五色丝线,端午节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认为这样可以辟邪。,12、大暑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送大暑船,是浙

16、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节气习俗,14、处暑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13、立秋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15、白露关于白露节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16、秋分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节气习俗,18、霜降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17

17、、寒露寒露时节前后,恰逢九九重阳之日。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19、立冬在立冬时节,有“送寒衣”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20、小雪“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水乡的一种传统习俗。,节气习俗,22、冬至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21、大雪大雪时节,天寒地冻。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寒号鸟”的传说。,23、小寒梅花是小寒节

18、气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咏梅诗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极盛于宋元,明清相继,直至今日仍余韵犹存。,24、大寒在大寒节气中,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辨一辨,知农谚,辨节气,种瓜点豆,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小满前后、安瓜点豆;雷打秋,冬半收立冬萝卜葱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辨一辨,品意境,辨节气,无论是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是大寒须遗酒中豪,大自然的变化也催生了一代代诗人的诗情。就让我们感受寒来暑往之间,诗和季节相互成就,所绽放出的文化的光芒。,辨一辨,

19、清明,品意境,辨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品意境,辨节气,辨一辨,辨一辨,品意境,辨节气,大雪,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辨一辨,品意境,辨节气,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立春,议一议: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对此你怎么看?,分享: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3、全球温室效应4、气节如节气,小结: 二十四节气是季节的流转,它告知我们气温的变化,它预兆着夏雨冬雪,它分享着物候乐事。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它不仅是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它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一颗敬畏之心。在流年往复的千百年里,我们过着比四季更精致的二十四节气,才比任何人都明白时间的意义。,推荐阅读:,二十四节气知识许彦来,二十四节气民俗高倩艺,推荐阅读:,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 沈善书,光阴(中国人的节气)申赋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