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04267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2年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2年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2年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2年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目录1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2事件分级1. 1特别重大医学救援事件2. 2重大医学救援事件3. 3较大医学救援事件4. 4一般医学救援事件3应对分级与响应分级5. 1应对分级3.2响应分级4组织机构4.1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4.2现场指挥部4.3专家组4.4救援队伍4.5医疗机构4.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7卫生监督机构5应急处置5.1先期处置5.2应急响应措施5.3信息报告和发布5.4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终止6紧急医学救援的评估7紧急医学救援的保障7.1队伍保障7.2信息保障7.3物资保障7.4经费保障7.5协同保障7.6普

2、及教育和培训演练7.7社会动员8附则8.1预案制订与修订8.2预案解释8.3预案实施时间附录附录1突发事件伤员伤情评估参考标准附录2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初次报告格式附录3突发事件伤员救治情况统计表1总则1.1编制目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有序、高效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所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1.2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XX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国家突发公

3、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XX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XX省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应急预案(试行)XX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宜宾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突发事件时,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同级政府或事件对应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学救援工作根据XX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有关专项预案规定开展。1. 4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责任,依法处置、科学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部门协作、公众参与。2事件分级由事发地政府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4、应对的突发事件,按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专项预案标准划分事件等级。根据突发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原则上将需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的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2.1特别重大医学救援事件一次事件造成IOO人及以上伤亡;核事故和突发放射性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并可能造成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的突发事件;跨省(区、市)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重大恐怖事件和生物灾害事件;国务院或国家有关部委、省政府或省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2. 2重大医学救援事件一次事件造成5099人伤亡;2个及以上市(州)有严重人员伤亡的

5、突发事件;较大化学泄漏、核事件或放射性事件;较大恐怖事件和生物灾害事件;省政府或省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事件。2. 3较大医学救援事件一次事件造成10-49人伤亡;市政府或市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事件。2. 4一般医学救援事件一次事件造成39人伤亡;事发地县(区)政府(含XX新区管委会,下同)或县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事件。3应对分级与响应分级3. 1应对分级应对原则。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遵循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原则,当突发事件超出属地医学救援能力时,由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

6、供支援或者负责应对。分级方式。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医学救援事件,由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动员全省医疗卫生力量应对,市、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履行属地责任,组织动员当地医疗卫生力量应对。发生较大医学救援事件,由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动员全市医疗卫生力量应对,必要时申请省或市外医疗卫生力量支援,事发地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履行属地责任,组织动员当地医疗卫生力量应对;当省卫生健康委指导协调和组织应对时,市卫生健康委按照省卫生健康委要求具体组织调度。一般医学救援事件,由事发地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应对,或按照上级卫生健康委要求具体组织调度。3. 2响应分级根据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可控性、影响范围和紧急医学救

7、援难度,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从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一级应急响应: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医学救援事件,启动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一级应急响应,市卫生健康委执行国家、省卫生健康委的处置决定;发生较大医学救援事件且救援难度大,我市医疗卫生救援力量不能满足救援需求,需要申请省上或市外支援时,市卫生健康委启动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一级应急响应,在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领导和省卫生健康委业务指导下,开展现场医疗救治、伤病员转送、院内救治和信息报送等应对处置工作。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二级应急响应:发生较大医学救援事件,我市医疗卫生救援力量能够满足救援需求,但涉及面大、社会关注度高、需要市级或其他县(区

8、)支援的较大医学救援事件,启动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二级应急响应,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组织指挥应对,并接受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指挥调度。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三级应急响应:发生较大医学救援事件,事发地县(区)医疗卫生救援力量能够满足救援需求;发生敏感度较高、处置不当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医学救援事件,经评估后启动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三级应急响应,由市卫生健康委分管负责人组织指挥应对。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启动后,可根据事件发展动态和影响程度,经组织专家评估后,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医学救援事件,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启动后的调整,要根据省卫生健康委的决定;发生

9、较大医学救援事件,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启动后的调整,经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市级专家评估后进行相应调整。县(区)级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级别可参照市级应急响应设置方式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置。4组织机构市政府是全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市卫生健康委在市政府或相关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与应急管理、公安、交通运输、经济和信息化、民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规划、水利、武警、消防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牵头履行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医学救援组工作职责,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市级层面,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指挥长时,下设医学救援组组长由分管市领导

10、兼任;分管市领导任指挥长时,下设医学救援组组长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各县(区)参照执行。市卫生健康委紧急医学救援应急组织机构包括: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现场指挥部、专家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医疗卫生机构(指急救中心(站)、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4.1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市卫生健康委常态设立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卫生应急、医政医管、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管等科室主要负责人、市级医疗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紧急救援中心、市中心血站等单位负责人和市级相关专家为成员,全面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区域

11、内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与信息报送、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后勤保障五个工作组。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市卫生健康委负责卫生应急工作的内设科室负责。发生较大及以上医学救援事件时,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加市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副组长和成员及工作组。市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在市政府或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领导下,与医学救援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医学救援工作。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参照成立县(区)级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4. 2现场指挥部当启动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一级、二级应急响应时,实行提级指挥、扁平化管理,由属地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事发地设置紧急医学救援现场指挥

12、部。特别重大、重大医学救援事件现场指挥长由省卫生健康委确定;启动一级、二级应急响应的较大医学救援事件现场指挥长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启动三级应急响应的较大医学救援事件现场指挥长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指定的负责人担任;现场指挥部成员由市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相关人员、事发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现场指挥部全面负责指挥、协调医学救援工作,并接受市级现场处置指挥机构和省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的领导。4. 3专家组市卫生健康委建立市级医学救援专家库,由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多学科专家组成;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伤病类型,依托专家库组建紧急医学救援专家组,负责对医学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建议、

13、技术指导和支持。4. 4救援队伍全市各级各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在同级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承担医学救援任务。市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由市级医疗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人员组成,并按照卫生应急队员、预备队员配备。各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组建县(区)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建立院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4. 5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接受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指挥,承担伤员医疗救治、转运和后续康复等工作。市卫生健康委指定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作为应急医疗救治的基地医院,承担集中救治危重病伤员的任务。(1)市级综合救治基地医院:市XX医院、市XX医

14、院。(2)市级中毒救治基地医院:市XX医院、市XX医院、XX市XX急救医院。(3)市级心理卫生救治基地医院:市XX医院。(4)市级康复治疗基地医院:市XX医院、市XX医院。4. 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受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指挥,负责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和可能波及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或直接参与突发事件发生地传染病监测、防治以及环境消毒等卫生防疫工作。5. 7卫生监督机构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接受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指挥,负责对突发事件发生地及影响区域内环境卫生和医疗卫生机构应急处理措施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指导或直接参与突发事件发

15、生地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工作。5应急处置5.1 先期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和所在地负有先期处置的第一责任,要首先按照本单位制定的预案,组织群众展开自救互救。事发地医疗卫生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派出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医疗救援,了解掌握事件及伤亡情况,及时报告事情伤情、事态发展趋势与医疗救援情况。6. 2应急响应措施5.2.1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一级应急响应措施(1)市卫生健康委在接到突发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经快速研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医学救援事件,在国家、省卫生健康委的统一指导下,启动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一级应急响应;发生较大医学救援事件,达到一级应急响应级别的,在市

16、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领导和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下,启动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一级应急响应。(2)启用市级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统筹指挥调动全市医疗卫生力量开展救援,并向省卫生健康委或邻近市(州)申请支援。(3)事发地县(区)级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迅速搭建现场指挥所,特别重大、重大医学救援事件由省卫生健康委确定的现场指挥长统一指挥现场医学救援工作;较大医学救援事件现场指挥部在省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市卫生健康委会同省卫生健康委派员组建,全面协调指导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4)市卫生健康委向市委、市政府、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和省卫生健康委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5)按照市级专项应急指

17、挥机构要求,市卫生健康委派员参加集中办公,加强信息互通,协调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发挥协同联动机制作用。5.2.2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二级应急响应措施(1)市卫生健康委在接到突发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经快速研判,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启动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二级响应。(2)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统筹指挥医学救援工作,调派市级医学救援队伍开展医学救援,必要时申请省卫生健康委派专家组支援。(3)事发地县(区)级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迅速搭建现场指挥所,市卫生健康委组建现场指挥部,全面协调指导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4)市卫生健康委向市委、市政府、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和省卫生健康委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

18、情况。(5)按照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求,市卫生健康委派员参加集中办公,加强信息互通,协调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发挥协同联动机制作用。5.2.3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三级响应措施(1)市卫生健康委在接到突发事件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经快速研判,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指定的分管负责人启动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三级响应。(2)由市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人指定的分管负责人负责指挥应对,根据事发地需要调派医学救援队伍开展医学救援,必要时组建现场指挥部。(3)市卫生健康委向市委、市政府、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和省卫生健康委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4)按照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求,市卫生健康委派员参加集中办公,加强信

19、息互通,协调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发挥协同联动机制作用。5.3信息报告和发布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立即与相关主管部门衔接,并组织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启动信息收集核实工作,初步了解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波及范围等情况。对达到上报级别的突发事件,在30分钟内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快捷方式向县(区)党委、政府和市卫生健康委进行初次报告,在2小时内报送正式书面报告;对较大及以上级别医学救援事件,市卫生健康委接到快捷信息后,应在30分钟内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快捷方式向市委、市政府和省卫生健康委报告,在2小时内报送正式书面报告,并向市级有关部门(单位)通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出现收治

20、突发事件伤患、机构受损、医疗秩序出现紧张等情况时,均应及时向属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初次报告,并持续梳理统计伤患处置数量、伤情、财产损失、救治需求等情况,并随时更新上报。市卫生健康委在市政府或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部署下,做好信息审核工作,在指定媒体上发布处置信息,配合做好相关新闻报道工作。5.4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市政府或市级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宣布事件应急响应终止;突发事件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有效救治,经组织专家评估后,终止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6紧急医学救援的评估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后,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县(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2周内完成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总结评

21、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7紧急医学救援的保障7.1队伍保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医学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按照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市、县(区)要构建卫生应急专家库,满足组建不同类别专家组需要。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所在单位要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设备、个人防护设备、通讯设备以及指挥、救护和后勤保障车辆。7. 2信息保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救治信息和通信网络,实现医疗救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间以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与应急管理、公安

22、、消防等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7.1 3物资保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要建立物资储备和管理机制,储备一定数量的卫生应急救援物资。市级储备量原则上应能满足处置一起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县级储备量原则上应能满足处置一起较大突发事件需要。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市卫生健康委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医用物资调用机制。7.4 经费保障市政府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所需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县(区)要参照市上,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有关部门专项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7.5 协同保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

23、部门要在同级政府或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交通运输、民航、铁路、公安、海关、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必要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医学救援人员、伤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保障紧急医学救援工作顺利开展。7.6 普及教育和培训演练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社会防范意识,提高社会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应急培训,熟悉实施预案的工作程序和要求,提升应急人员业务技能;定期、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适用性、操作性,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做到平战结合、常备不懈。7. 7社会动员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积极

24、动员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突发事件中开展自救互救,发挥先期救援作用。根据事件处置需要,及时动员、组织相关人员、团体参加紧急医学救援工作。8附则8. 1预案制订与修订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本地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本预案应定期评审,根据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8. 2预案解释本预案由市卫生健康委负责解释。8.3预案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市政府办公室20XX年XX月XX日印发的XX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XX办函(20XX)XX号)同时废止。XX市突发事件伤员伤情评估参考标准按照XX省突

25、发事件伤员伤情评估参考标准,根据突发事件伤员救援的“两点一线”,即突发事件现场、转运前至入院收治前、入院后初步诊治三个场景状态分别进行伤情评价。1 .适用于突发事件现场伤员ABCD评分AAsphyxia室息与呼吸困难BB1.eeding出血与失血性休克CComa昏迷与颅脑外伤DDying正在发生的突然死亡评分方法:ABCD四项中有一项及以上明显异常:重伤;ABC三项中只有一项异常但不明显:中度伤;ABCD四项全部正常:轻伤。2 .适用于入院收治前伤员(含转运前、途中、至J医院收治前)(1)创伤类伤员院前指数法(PH1.)定量评分参数级另IJ分值评分10001.收缩压(mmHg)99-86857

26、6312035053.呼吸(次/分)正常(1428)费力或表浅30缓慢VIO035清醒04.神志模糊或烦躁3澹妄55.附加伤部及伤型胸或腹部穿透伤无有04合计计分评分方法:将表中上述5项指标的每个参数所得分值相加,根据总分数进行评判。评分03分:轻伤;评分45分:中度伤;评分6分以上:重伤。(2)非创伤类伤员早期预警评分(MEWS)项目321O123体温(C)25cm,身体50cm裂伤:面/手5cm,身体IOcm二度或三度烧伤/脱套伤达10%19%体表面积二度或三度烧伤/脱套伤达20%29%体表面积二度或三度烧伤/脱套伤达30%39%体表面积二度或三度烧伤/脱套伤达40%89%体表面积二度或三

27、度烧伤/脱套伤290%体表面积备注:AIS=6为最大损伤,损伤严重度评分自动确定为75分;粉碎、移位或开放性骨折时加1分;有血、气胸或纵膈血肿时加1分。评分方法:计算ISS的一般原则:人体分6个区域,ISS是身体3个最严重损伤区域的最高A1.S值的平方和,即ISS=AIS12+AIS22+AIS32oISS分值范围175分,当患者存在1处或多处A1.S二6分损伤时,直接确定为ISS最高值75分。ISS评分/16分:轻伤;ISS评分16分:中度伤;ISS评分25分:重伤。ISS20病死率明显增高,ISS50存活率很低。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初次报告格式标题:XX市XX县(区)XX事件紧急医学救

28、援情况事件类别:(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或更细致分类,如洪灾、山体滑坡等分类填写)发生时间:年月日时分发生地点:XX省XX市县(区)(乡镇、街道、单位)事件场所:(如某学校食堂或某宾馆等)伤情初分类:死亡人,重伤人,中度伤人,轻伤人。医疗机构接诊或收治伤病员总人数:人伤病员主要伤情:(重伤伤员尽可能逐个说明主要伤情)伤员在不同医院的人数分布(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填写):伤员在医院的聚集数量(医疗机构填写):已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援措施:是否需要上级卫生健康委提供支持:(如需支持请具体说明)报告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突发事件伤员救治情况统计表填报单位:统计截止时间:年月曰(口零时口82.“科室”一栏,若为门诊留观,则填“门诊”;若为住院治疗,则填写具体科室名称。3.表格底部“合计”一栏,填写对应病情或转归的伤病员总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