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805061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11)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社会科学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学习和掌握好基本的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小学教师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造就适应科学文化发展主潮、具有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迫切要求。(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历史、政治。2 .学习目标通过

2、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向,处理好小学教育中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关系。3 .课程设计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主干学科的发展概貌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概念;学习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提高初等教育中理科文科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4.教学设计章节或单元序教学内容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态度目标要

3、求教学建议学时重点难点1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性1、了解人文本课程开“科学1绪言质。2、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意义。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和趋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4、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同初等教育的实践联系起来。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意义。2、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的轮廓和学习的原则、方法。3、针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思想问题进行讲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设的目的意义、内容轮廓、学习方法。是人类对客观

4、世界的认识过工口”To第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2第一章人文社会科学概述1、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孕育、生成和拓展。2、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性一一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人文社会科学的个性一-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人类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结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2、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研究方

5、法。3、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4、初步运用上述知识解说教育学在人文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和发展规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14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会科学中的地会科学理“直觉动关系;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位及其社会功论的互动领悟与身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常规性发展能。关系;人技术分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文社会科析“。第二章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学的认识1、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人文功能、思社会科学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人文

6、想建设功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的特殊条件。能、文化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种社会功能:认识建设功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能、政治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社会建设功管理功能;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能。能、经济建设功第三章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能、社会1、人文社会科学研窕的一般方法:管理功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性研究与定能;人文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社会科学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研究的一调查方法;实地方法;文献情报方法。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第第四章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1、了解20世纪20世纪人各重要二貌以来特别是第文社会科学科研编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二次世界大

7、战学的发展究对象人3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飞速发展的自之后人文社会脉络和总和研究25文然科学技术;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科学发展的概体特点;方法的社问题。貌。传统人文发展;会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2、了解现代若学科哲西方非科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干人文社会科学、历史马克思学的现状与趋势向,分化中有综合;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整体联动,综合中有分化;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一一展望期。3、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背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曲折道路。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多科性综合

8、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第五章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的新突破1、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都是在20世纪取得了新突破的传统人文学科。2、感应着时代脉搏的现代哲学:20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重大发展;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3、实现了重要变革的现代历史学: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充满希望。4、对文学艺术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的现代文艺学:20世纪文艺研究的总体特征;20世纪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学的重要进展,初步认识它们的科学价值。3、了解当

9、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4、初步运用某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观点、方法,分析与初等教育密切相关的现实社会问题。意义。第八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当代社会的新的特点;挑战和机遇并存。2、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学、文艺学、宗教学20世纪发展的共通特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重大发展及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在20世纪的发展道路、功能影响诸方面的共通特点;语言学、心理学的重要进展及其广泛影响;管理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哲学的演化;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

10、学的主要思潮流派;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展;当代中国文艺研究。分析综合走向学、法学5、对宗教进行科学研究的现代宗教系统化的趋势;的学科性学:20世纪宗教学的发展轨迹;当代注重应用研究质的相通中国宗教学的重要进展。的趋势;研究手之处;管第六章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进展段高技术化的理学、经和影响1、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在20世纪成为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类而总体上仍然倚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2、20世纪语言学与现代科学:现代语言学的重要进展;现代语言学:跨越并影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国语言学:继承、

11、吸纳与开拓。3、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及其广泛影响:现代心理学的重要进展;现代心理学对科学体系发展的全方位影响;当代中国心理学的成就。4、20世纪人类学的变革及其科学意义:20世纪人类学的拓展和变革;现代人类学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意义;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人类学。第七章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适应时代需要迅速发展1、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是社会科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干学科,它们的科际关系十分密切。2、20世纪管理学迅速崛起:现代管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世界管理学的思潮流派;当代中国管理趋势。济学迅速发展的原因、轨迹和前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学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

12、20世纪经济学不断接受挑战:现代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潮和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4、20世纪社会学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社会学的思潮流派;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学。5、20世纪法学与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现代法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法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走向;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对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的指导意义。第八章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当代社会的新的特点;挑战和机遇并存。2、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13、;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第编人文4第九章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1、人文社会科学与近代教育学的形成:教育科学思想的萌生;从人文社会科学母体中初步分离而出的教育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的关系。2、了解综合运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人文各交叉学科形成的原因;各主要交8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现代教育思潮:20世纪初叶人文社会科学与世界性新教育思潮的兴起;20世纪中期人文社会科学推动教育学建设的繁盛;20世纪后期人文社会科学开拓世界教育学新视野。3、

14、人文社会科学与中国教育学的当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全面推进中国教育学革故鼎新;人文社会科学关注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关键课题。第十章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1、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学科的广角研究:现代初等教育为什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现代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注重选择与综合。2、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初等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哲学的内涵与意义;教育心理学的内涵与意义;教育社会学的内涵与意义。3、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与初等教育相关属性的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内涵与意义;教育经济学的内涵与意义;教育政治学的内涵与意义;教育法学的内涵与意义。4、人类学传播学比较教育学与初等教育的文化思考:关

15、于教育人类学;关于教育传播学;关于比较教育学。用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初等教育的重要性。3、提高文理互渗、改革初等教育的自觉性。4、学习运用跨学科方法分析在初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具体问题。社会科学与中国教育学的当代发展;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学科研究;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与初等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传播学、比较教育学与初等教育相关属性的研羯叉学科的内涵和意义;初步运用跨学科方法解决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问题。5.课程考核在评价主体方面,除教师讲授之外,应该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形式上,除了考试以外,还应该采用谈话、研讨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更多关注

16、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本课程考核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在考试中,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占总成绩的40%),又注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命题的原则是:题目数量适中、分值大,范围广,使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真实、可靠。总成绩二平时表现(30分):(出勤10分作业20分)+期末成绩(60分)。6 .课程资源丁柏铮、胡治华主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戴兆国主编社会科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曲庆彪主编社会科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治华高侠主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习指导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7 .编写依据该课程标准是依据小学教育专业调研报告和高职高专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而编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