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10218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期新阶段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起步较早,总体水平较高,先后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发统筹阶段(2002年以前)。主要是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自发性地推进城乡统筹工作。第二阶段为决策准备阶段(20022004年)。按照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按照中央“五个统筹”的要求,在全国率先制订出台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以下简称

2、纲要),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第三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2005年开始)。根据纲要精神,全省各地纷纷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制订了实施意见,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有组织、有步骤地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为了有效落实纲要精神,客观反映我省各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省发改委会同省统计局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并把纲要出台的2004年作为评价的基期年,把纲要全面实施的2005年作为评价的起始年,对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分四大类采用20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一、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入基本统筹阶段2005年度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

3、价得分为61.87分,比2004年度57.59分增加了4.28分(见附表1、图1)。按照初步统筹阶段(45分以下)、基本统筹阶段(4565分)、整体协调阶段(6585分)、全面融合阶段(85分以上)个阶段的划分,2005年我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基本统筹阶段。(一)四大领域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发展进程基本平衡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统筹城乡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四大领域的评价结果看,2005年目标实现度分别为67.60%、62.38%、58.88%和58.39%(见图2),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2.81个、3.42个、2.72个和11.14个百分点,发

4、展水平总体提高,进程基本平衡,特别是统筹生态环境领域发展进程明显加快。(二)多数指标实现度稳步提高,个别指标出现逆向变化从20项指标得分情况看,我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呈稳步推进趋势。与2004年相比,有18项指标的实现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项指标出现逆向变化。从各项指标的阶段实现度看,目标实现度65%85%的指标有14项,占70%;目标实现度45%65%的指标有2项,占10%;实现度45%以下的指标有4项,占20%(详见表1)。从各项指标的年度增长情况看,增幅在10%以上,处于高速增长的指标有5项,占25%;增幅在5%以上,处于较快增长的指标有7项,占35%;增幅在5%以下,处于平稳增长的指标有

5、6项,占30%;出现逆向变化的指标有2项,占10%(详见表2)。从逆向指标变化情况看,出现逆向变化的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倍数”和“城乡人均生活用电支出比率”2项指标。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从2004年的12.39倍扩大到12.45倍,实现度降低了1.87个百分点。200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缩小,主要是各级政府支持“三农”力度较大,政策效应集中释放的结果。2005年“城乡人均生活用电支出比率”实现度39.19%,比2004年下降1.58%,主要原因是2005年部分地区对城市居民用电实行阶梯式电价,受政策性因素影响,指标实现度出现逆向变化。(三)预计2010年我省将初步进入全面融合

6、期根据2004、2005年度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实际进展情况,我们对“十一五”时期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认真的预测分析,预计2010年我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将达到80.15分,加上全面实施城乡统筹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将初步进入全面融合阶段(见附表2、图3)。2020年将如期完成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进入全面融合阶段,并向更高层次迈进。二、个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评价结果显示(详见附表3、附表4、图4),2005年全省11个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2004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宁波、杭州、嘉兴、绍兴4市的目标实现度已超过65%,进入整体协调阶段;舟山、湖州、台州、金华、温州、衢

7、州6市的目标实现度均在45%以上,进入基本统筹阶段;丽水市的实现度为43.51%,处于初步统筹阶段。杭州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有5项指标居全省第一;但“财政支出中用于三农的增幅和比重”和“环境质量综合评分”两项指标得分较低。宁波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全省第一,各项指标进展平衡。温州市“城乡信息化水平”等3项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但客观上城乡差距较大,目标实现度低于全省水平。嘉兴市四大领域发展较为均衡,有6项指标居全省第一;但增速较慢,“环境质量综合评分”得分较低。湖州市增速较快,比全省平均高1.64个点;但综合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不够乐观。绍兴市各项指标平稳推进,四大领域进展较为

8、平衡;但领先指标较少。金华市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支出中用于三农的增幅和比重”指标得分比较领先;但目标实现度偏低。衢州市发展进程加快,增速全省第二,比全省平均高3.31个点;但由于基础较差,多数指标处于中下水平。舟山市有5项指标评价得分全省第一,加之海岛环境和渔业生产的特点,目标实现度较高;但“农业科技人员相当于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得分较低。台州市增速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高3.65个点;但由于城乡差距较大,目标实现度较低。丽水市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起步,进程加快,增速比全省平均高1.43个点;但限于客观基础条件,仍处于初步统筹阶段。三、60个县(市、区)城乡统筹发

9、展水平参差不齐按一级财政结算体制,我们对58个县(市)和萧山、余杭2个区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如下:(一)12个县(市、区)处于整体协调阶段评价结果显示(见附表5、图5),有12个、占20%的县(市、区)综合评价得分在65分以上,处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协调阶段。分别是:绍兴、慈溪、萧山、余姚、海宁、义乌、余杭、平湖、海盐、桐乡、嘉善、诸暨。与2004年相比,新进入的有5个县(市),分别是:义乌、海盐、桐乡、嘉善、诸暨。(二)40个县(市)处于基本统筹阶段评价结果显示(见图6),有40个、占67%的县(市)评价得分在45分以上,处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统筹阶段。其中,得分在60分以上,开始由基本统筹

10、转向整体协调阶段的有富阳、嵊泗、宁海、德清、临安、上虞、玉环、奉化、温岭、桐庐、岱山、安吉和嵊州等13个县(市)。与2004年相比,有12个县(市)新进入了基本统筹阶段,分别是:龙游、天台、开化、云和、三门、兰溪、磐安、苍南、仙居、龙泉、平阳、永嘉。评价结果显示(见图7),景宁、遂昌、泰顺、文成、庆元、松阳、青田和缙云等8个县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实力等原因,尽管各项指标比2004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评价得分低于45分,仍处于初步统筹阶段。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充分显示: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进入全国百强的30个县(市、区),有12个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整体协

11、调阶段,17个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基本统筹阶段。凡是区域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如嘉兴市毗邻上海,又是平原地区,各县(市)城乡统筹发展总体水平较高,进展均衡。凡是政府重视、政策有力、措施得当的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相对较好。如绍兴、萧山、余姚、义乌、桐乡等县(市、区),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工作,既编制规划,又出台政策,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较好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提高。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评价结果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农村基础薄弱1. 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我省人多地少,规模农业面积不大;农村科技人员偏少,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较低;与我省整体经

12、济发展水平相比,农业生产率水平仍然偏低。2005年,全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1336元/人,只有目标值25000元/人的45%。2. 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较差。近年来,我省虽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基础较差,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面貌。数据显示,“千人执业医生数”和“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等指标的实现度比较低。3. 农村生态环境压力较大。近几年,我省加快生态省建设,农村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2005年数据显示,环境质量综合评分实际值为4.86分,仅比2004年的增加了0.16分;农村垃

13、圾仍以简单的收集为主,落实根本性的处理措施难度较大。(二)区域差异明显评价结果显示,由于地区间客观条件和经济实力的差异,无论市与市之间,还是县与县之间,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县与县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评价得分最高的宁波市与最低的丽水市差距为27.63分,评价得分最高的绍兴县与最低的缙云县差距高达37.06分。(三)制约因素较多1. 农民增收难。农村农民人均资源少,经营农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农民增产增收难;农民文化素质低,转移就业难度较大,城乡收入差距难缩小。2. 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模式难。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双重发展任务,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14、,又要城乡统筹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双重任务受制于经济实力和要素资源紧缺的制约,特别是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如何创新发展思路,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是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一大难题。五、加快推进我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根据我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处于基本统筹阶段的实际,结合评价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下一步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大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着力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一)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我省城乡统筹

15、发展水平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但区域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各项指标之间差异较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1. 进入整体协调阶段的地区要转模式、上水平。这些地区要把转换发展模式,注重社会公平,把实现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重点来抓,全面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2. 进入基本统筹阶段的地区要抓重点、促平衡。这些地区要对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抓重点,围绕统筹促平衡,着力攻克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突出抓好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社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力求平衡发展。3. 处于初步统筹阶段的地区要创新思路、快速发展。这些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

16、路,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工作着重点;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一条各具特色、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新路子。(二)突出重点,解决薄弱问题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各级政府是主体,必须突出重点,解决好以下薄弱问题:1. 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的支农力度,提高现代农业先进技术与装备水平,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主导作用;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体系,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建设以高效生态为内涵的现代农业。2.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坚持公共服

17、务城乡均衡共享的原则,以“强化农村教育、改善医疗卫生、完善社会保障、丰富文化生活”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3. 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只有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各地要把培训农民、转移农民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基本统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较强专业技能和较好文明素养的新型农民。4. 大力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坚持把培育发展中心镇作为城乡统筹发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

18、略节点,把中心镇培育建设成为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资源集约、有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三)创新思路,建立长效机制1. 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机制。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扎实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住宅产权登记交易制度;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加强村企合作,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的反哺机制,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2. 强化监测,

19、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制度。建议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发布年度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对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为各地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虽经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讨论修改,专家评审形成。但由于此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功经验借鉴,加之数据采集的难度,部分指标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还难以全面精确地反映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我们将在今后的年度评价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提高。报告仅供各地决策参考。统筹四川城乡发展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20

20、09-01-21 四川农普分析 第2期内容提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十六大提出的全新战略思想。十七大强调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正确认识四川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和不足,本文对统筹城乡发展各要素关系展开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统筹城乡发展进程进行动态监测。测算结果表明,过去3年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稳步推进,按2020年的奋斗目标,2007年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69.8%,比2005年提高7.6个百分点。但是,受发展的基础条件、内在动力、客观规律等影响,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发展重点和内容不尽相同,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存在阶段性发展特征

21、,当前是发展较快的时期。经测算,通过艰苦努力,到2010年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可望接近80%,2020年可基本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统筹城乡发展基本内涵和任务十六大以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全国上下关心、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基本内涵。让城乡居民共同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基本内涵是突出以人为本,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统筹解决城市与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公平配置资源,向农村居民提供与城市居民大致相当的社会公共产品。主要任务。按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统筹城乡发

22、展就是要通过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带动农民收入提高,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一)设计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发展公平问题、发展协调问题、成果合理分配问题,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发展性原则。1科学性原则。城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包括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监测指标体系既要尽可能的全面,又要力求精炼,突出重点。要能立足于省情、全面准确反映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科学地评价和正确衡量统

23、筹城乡发展的进程。2系统性原则。监测指标体系要能真实反映城乡各方面,各指标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还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监测指标体系相匹配,要体现让城乡居民共同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3可行性原则。监测指标要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使对监测对象变化情况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进行比较,同时,要对监测指标统一口径,以便正确反映和评价。此外,监测数据要能够准确、便捷地进行搜集,所选取指标具有综合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4发展性原则。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社会经济原有的一些差异将缩小甚至消亡,同时在一些新的方面可能会产生差异。因此,统计指标体系要立足核心指标设置,要针对变化的形

24、势对新的监测指标予以补充,对钝化的、失效的指标予以剔除,使整个监测指标体系能较为准确客观地反映客观实际。(二)体系构建根据统筹城乡发展最基本含义、最核心的本质特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任务和设计原则,建立的统计指标体系可分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居民生活、统筹城乡政策支持、统筹城乡基础建设等五大子系统共30个指标。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1)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反映第一产业的发展变化情况。(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反映第三产业发展变化情况。(3)人均粮食占有量:反映粮食供给保障程度。(4)耕地面积指数:反映对耕

25、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程度。(5)农户农产品商品率:反映农户农产品商品化程度。(6)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指农村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比重,反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程度。(7)农民务工收入比重:指农民务工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反映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与构成变化情况。2统筹城乡社会发展(8)城镇化率: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聚集的程度,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国际通用的方法。(9)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农村劳动力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学历培训)的年数,反映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按照现行学制为受教育年数加权计算人均受教育年限。(

26、10)农村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指农村拥有医生数占农村人口比重,反映农村医生配备程度。(11)养老保险覆盖率: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应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劳动力资源数)比重,反映养老保险覆盖程度。(1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指一年内未满5岁儿童死亡人数与当年活产数之比,反映该区域的医疗卫生水平和社会对儿童健康的关爱情况。(13)农村师生比:指农村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之比,反映该区域师资力量的配备程度。3.统筹城乡居民生活(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报告期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反映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15)农民人均纯收入:反映农民报告期实际收入水

27、平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改善生活的能力。(16)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程度。(17)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反映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与结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状况。由于我国目前对恩格尔系数的测算只在城市和农村分别进行。总的恩格尔系数可参照以下公式测算:(18)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反映城镇居民不同社会利益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和经济公平程度。(19)农民居民基尼系数:反映农村居民不同社会利益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和经济公平程度。(20)农村贫困发生率: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反映该

28、区域农村贫困程度的变化趋势。(21)农村钢木砖混结构住房普及率:反映农村居民住房质量提高与改善程度。4.统筹城乡政策支持(22)农林水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所占比重,反映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支持程度。(23)低保资金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财政支出中低保资金所占的比率,反映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程度。(24)金融对“三农”信贷投放率:金融贷款对三农投放贷款所占比重,反映社会资金对三农的投入程度。(25)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覆盖率:农村受过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比重,反映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 5.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6)村通公路率:通公路的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比重

29、,反映农村村级交通状况改善程度。(27)农户户外道路硬化率:户外硬质化道路农户数占农户总数比重,反映农民居住硬件建设情况。(28)等级公路密度:是指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与土地面积之比,反映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9)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指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数比重。反映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状况。(30)生活垃圾与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与粪便无害化处理量占生活垃圾与粪便产生量比重,反映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程度。(三)评价方法1确定指标权数权数确定采用分层构权法、德尔菲法和循环法相结合的原则。其基本程序为:首先,确定五大部分的权数;其次,在每个部分内确定每个指标的权数;再次,确定每

30、个指标对总目标的权数;最后,重复上述步骤,直到专家意见大体一致时停止下一轮意见征询(见表1)。2标准化监测数据(1)正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2)逆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3)区间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3合成综合评价指数统筹城乡评价方法采取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利用的模型为 。其中为无量纲化值,为实际值,为指标的权数。按确定的权数,逐层进行合成计算,最后计算出综合评价值。4确定评价标准对于统筹城乡的评价,理想的状态就是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各种评价指标数值十分接近,此时的评价结果数值应该接近于100。偏离100的程度能够说明城乡不协调发展的程度,即离100越远,说明统筹城乡水平越差;越接近于100,统筹城乡水平

31、越高。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努力,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人均GDP稳定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城乡二元结构初步改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农业规模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最终使城乡居民享有平等化的经济社会权利、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目标如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逐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统筹城乡工资水平和福利,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到202

3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降低到10%以下,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50%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750斤以上,农户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以上,农村非农产业劳动者超过60%,农民务工收入超过70%,农村耕地总水平与2000年基本持平。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把城市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解决。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城镇化率应达到55%以上;农村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农村师生比超过6:100,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人以上,养老保险覆盖率超过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到20

33、以下。统筹城乡居民生活。就是突出以人为本,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缩减城乡差距,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共同过上全面小康幸福生活。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1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5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85:1,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5%以内,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贫困发生率低于1%。统筹城乡政策支持。政府应成为统筹的主体,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调整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到2020年,财政对农村的扶持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最低生活

34、保障支出要进一步提升,金融资金对三农信贷投放率超过40%;农民技能培训覆盖面超过60%。统筹城乡基础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强农村水利、公路、电力、沼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方便、价格合理的公共服务。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户户外道路硬化率超过80%,等级以上公路密度大幅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超过60%,农村生活垃圾与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超过80%。四、2007年四川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简要分析利用上述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按2020年的奋斗目标,2007年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69.8%,比2005年提高7.6个百分点。具体情况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

35、76.0%。2007年,四川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全年经济增长14.2%,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一年。农村经济发展稳定,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人均粮食占有情况、耕地保有情况和农产品商品率等指标得分较高,对农村发展有较大促进。但是,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农民务工收入水平还不够高等成为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实现66.5%。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35.6%,农村医疗卫生有较大改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5,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21.4个千分点。农村的教育资源和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还不够,特别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在探索阶

36、段,延缓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实现程度。统筹城乡居民生活实现70.2%。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统筹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程度由上年的65.4分上升到70.2分。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上年的9350元增加到110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3013元增加到3547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84.8万人下降到113.1万人。但是,受发展的基础较弱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离全面小康还有较大差异。统筹城乡政策支持实现73.1%。2004年以来,中央连年下发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同时,伴随“两免一补”等惠农富农政策逐步实施和财政对农

37、村发展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极大改善,统筹城乡政策扶持实现程度由2005年的56.3分迅速上升到73.1分。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62.4%。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高。行政村公路通车率达到93.0%,等级公路密度每万平方公里达到2385公里,农村道路有了明显改善,沼气普及面进一步扩大,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34.2%,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1.5%。测算结果还表明,过去3年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稳步推进。2007年,30项指标有11项指标实现程度在80%以上,10项指标实现程度在60%-80%之间,9项指标实现程度在60%以下。其中,农民收入、基本

38、养老保险覆盖率等指标实现程度尚在50%以下。受发展的基础条件、内在动力、客观规律等影响,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发展重点和内容不尽相同,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存在阶段性发展特征,当前是发展较快的时期。经测算,通过全省上下艰苦努力,到2010年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可望接近80%,2020年可基本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城乡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刘琳 刘长滨 都昌满 钱雅丽(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摘 要: 本文探讨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含义和内容,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建立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标准值和权重,并提出了指标评价的方法,为政府制定城

39、乡管理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 城乡协调发展 指标 评价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判断城乡协调发展的程度是政府分析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定城乡发展战略的前提。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城乡协调发展应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本文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探讨了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和方法,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依据。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1、城乡协调发展的含义城镇与其所在区域具有地域上的开放性和边界的模糊性。城镇的生产、市场、技术、资金等经济活动要素,必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的内在联系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突破城区的行政界限,形成城乡协同区域,双向互

40、补。因此,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和乡村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即乡村要确保农业的现代化,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源和市场,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交流和组合;在空间上互为环境,生态协调、环境幽雅,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形成一种城市和乡村稳定持久的结合,城乡交融发展,使城乡系统的整体功能日益提高。2、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 城乡社会融合 消灭城乡人民在参与国家政策、决策方面的差别,在生产关系上体现共同利益;乡村居民在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受教育程度、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居住水平等方面

41、与城市居民相同。 城乡经济融合 城市发挥中间纽带作用,将大工业和农村工业合理布局。乡村接受城市的部分功能,成为城镇的功能体。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工业化。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广泛联合,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繁荣城乡经济局面,形成城乡之间统一的市场体系,从而使城乡之间互具引力,确保城乡协调发展的顺利进行。 城乡生态环境融合 城乡在空间对比上差距不显著,输入、输出关系合理,物质、能量循环途径完善,信息传递渠道通畅,严格控制污染源,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环境乡村化,乡村环境城市化。 城乡人口融合 根本改变农村居住着大量农业人口、城市聚集着拥挤的工业人口的畸形状态。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

42、移,城与乡、居民与农民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不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不同。 城乡文化融合 努力提高乡村居民文化水平,使整个社会成员都充分享受现代精神文明,从根本上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穷困、疾病丛生的状态。 城乡空间融合 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景观对比在一个更大尺度上呈均质状态,城乡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通信网络,城乡联系有序。二、城乡协调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1、指标设立原则 全面性原则 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一定要全面,要有反映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指标。 实用性原则 在遵循全面性的同时,各项指标的设定应具有实用性

43、,即指标应满足: 已经可得或可以通过一个明确的过程取得; 能够逐年评价。 政策相关性原则 指标的设定应与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密切相关,能够为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供参考依据。 区别原则 城市和农村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截然的界限,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任何时候都应把握“度”的概念,即该区域城市和乡村的特征所反映的状况。因此,指标应当选择能够反映传统的城市与传统的乡村相区别的根本性的方面,以“度”的形式进行衡量。2、指标体系的构成(见图1)一级指标:城乡协调发展度二级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环境发展指标三级指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粮食单产;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

44、重;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平均预期寿命;适龄人口中学的入学率;每一医生服务人口数;婴儿死亡率;人均居住面积;住宅成套率;供水普及率;下水道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太阳房应用率;大气环境协调系数;噪声环境协调系数(协调系数=污染物排放量年平均增长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3、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确定指标的标准值的确定是根据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指标水平确定的;指标的权重是根据指标的重要性以特尔菲法确定的。 经济发展指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多项统计指标,根据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我们选取了四个指标作为经济发展指标。其中,人均GDP反映人民生活

45、水平,粮食单产反映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乡镇企业占GDP的比重反映农村工业的发展情况,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权重依次定为0.7,0.1,0.1,0.1。其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权重定为0.7,是因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反映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按照城市经济学的观点,城市是第三产业的集中地,而农业的发展则是以第一产业为特征的,农村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可以认为第三产业发达是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的基本特征(见表1)。表1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标准值权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

46、重60% 0.7 人均GDP20000美元 0.1 粮食单产1000公斤 0.1 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80% 0.1 社会发展指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城乡协调的社会发展指标,因此它的指标定为0.4。这里市镇人口的概念不同于户籍统计的概念,而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居住地,即居住于市镇范围内;二是就业,即从事非农产业。一个地区的市镇人口比重越高,表明该地区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市政设施的服务,人口集中度高,社会生活更加丰富,社会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每一医生的服务人数、适龄人口中学的入学率反映地区的医疗、教育水平;人均居住面积和住宅成套率

47、反映居民的居住水平(见表2)。表2 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社会发展指标 标准值 权重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小于70% 0.4 平均预期寿命大于70岁 0.1 适龄人口中学的入学率 100%0.1 每一医生服务人口数 小于300人 0.1 婴儿死亡率 小于10%0.1 人均居住面积 大于30平方米0.1 住宅成套率 100% 0.1 环境发展指标环境发展指标包括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的指标,将以上这些指标综合,便可综合反映区域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水平是否达到城乡协调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程度,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见表3)。表3 环境发展指标体系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 综合指标 标准值权重供水普及率 100% 0.1下水道普及率 80% 0.1人均道路面积15平方米 0.1生活污水处理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