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13919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年)、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1900年)等,他们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2、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二、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一)对发展和可持续的理解1.发展的内涵 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数次跃迁发展=经济增长 仅仅是指经济领域的活动 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

2、质财富的增加发展=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 一定的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发展 发展并非是纯经济性的,是一个广泛的综合的概念; 发展是受限制的a.经济因素的制约b.社会因素的制约c.生态因素的制约(是最基本的)2.可持续性的内涵该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的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提高。 对可持续性的理解与应用领域有关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的环境等。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概念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7年在我们共同

3、的未来报告中提出1989年UNEP第15届理事会通过并得到接受和认同两个根本点a.人类要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b.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体现了代际公平 该概念是目前最有权威和被引用最广泛的局限性a.仅强调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b.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忽视了当代人之间的关系c.基本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如何度量的问题2.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再生能力的发展。(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把经济发展看成是

4、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a.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持续增长b.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取消经济增长c.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动力,环境保护也成为消极的行为。d.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2.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a.发展必须是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b.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5、生命支持系统c.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产有限的发展的受限制性3.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a.强调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社会全面发展b.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寻求总体的最佳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P137另一种表述)1.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但要做到“与自然相和谐”; 应建立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构; 环境规划应纳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2.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思想 “经济

6、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意义更深远3.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发展思想 减少自然资产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4.强调“综合决策”、“公众参与”的发展思想 调整国家政策,改革管理机制 强化公众参与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P139)(一)公平性原则(Fairness) 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1.代际公平 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应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平等的发展机会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和环境问题a.二者是谋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b.应将代际公平视为人类活动的约束条件2.代内公平 指当代人应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表现在:a.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费的平等b.公平的发展权c.公平的资源使用权 当今世界

7、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的占有和消费上差别极大;污染转移 强调代内公平就是在资源分配、消费、收入分配等方面协调国际关系和区际关系。(二)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来满足,即:a.必须考虑资源的临界性b.必须适应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结论: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三)共同性原则(Common)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因而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a.地球具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b.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大 强调在共同性原则前提下的差异性1.

8、对发展中国家来说a.鼓励经济增长b.特别贫穷的国家: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摆脱贫困c.不要步工业化国家的后尘2.对发达国家来说a.抑制消费b.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c.减少污染物的排放d.主动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经济五、有关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一)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新标准 用GDP衡量经济增长的缺陷a.忽略了收入分配状况;b.忽略了市场活动;c.未体现环境退化的状况;d.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的状况世界银行1995年颁布了衡量国家(地区)发展水平(财富)的新标准一个国家的财富由三个主要资本组成:1.自然资本 指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拥有量。 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财富 由于资源的稀缺

9、性;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自然资本是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很多人造资本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本换取来的,应从中扣除自然资本的价值2.人造资本(创造性资本) 指人工创造的工业生产系统、水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公共福利系统等的数量及先进程度。 其数量作为资本,可用来提高GDP; 其质量(先进性),可使在相同的产出(GDP)下,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较小3.人力资本 指人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受教育的程度、身体状况、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 按传统方法衡量,美国、日本居第1、2位 按新的评价标准:加拿大、法国、挪威、美国为14位,日本第8位,我国第106位(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二)人文发展

10、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年5月公布,用以衡量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0-1衡量指标:a.收入:人均GDP;b.寿命:反映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c.教育: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HDI的有益启示:a.强调了国家发展应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b.强调了追求合理的生活水平而并非对物质的无限占有向传统的消费观提出了挑战;c.经济增长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才是正确的目标。(三)绿色国民账户 从环境的角度看,当前的国民核算体系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a.国民账户未能准确反映社会福利状况,没有考虑资源状态的变化;b.人类活动所使用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没有计入常规

11、的国民账户;c.国民账户未计入环境损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建立新的国民账户体系 EDP: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EDI:经过环境调整的净国内收入 建立EDP和EDI统计体系 SEEA经过环境调整的经济账户体系,主要特点:a.是一个试用性的UNSO(联合国统计局)框架b.尽可能保持现有国民账户体系的概念和原则c.将环境数据结合到现存的国民账户信息体系中d.环境成本、环境收益、自然资产以及环境保护支出均与以国民账户体系相一致的形式,作为附属账户内容列出 SEEA寻求在保护现有国民账户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附属账户内容,鼓励收集和汇入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信息附属账户是实现最终计算EDP和E

12、DI的重大进展 NDP(国内生产净值)与EDP的差别: NDP=最终消费品+净资本形成+(出口-进口) EDP=最终消费品+(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非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环境资产的耗减和退化)+(出口-进口)(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驱动力指标:反映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方式,即表明环境问题的原因。 包括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识字率、安全饮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矿产储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消费量、排入海域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化肥的使用、人均耕地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状态指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

13、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即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包括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住房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的使用强度、水中BOD、COD含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濒危物质比率、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每百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电话拥有量等。响应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做的选择和反应。 包括人口出生率、教育投资占GDP的比率、再生能源消费量与非再生能源消费量的比率、环保投资占GDP的比率、污染处理范围、垃圾处理率、科研费占GDP的比率等。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是未来能源结

14、构的基础,提高能源效率是当今能源政策的核心,节能是缓和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不可再生性资源需要有高效率资源配置,实现最佳社会目标,是资源的利用净效率的现值最大化,并且不至于过度消耗,使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2、保护环境,防治污染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源于环境保护,搞好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是人类生产社会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其排放废物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导致了环境质量恶化。因此,保护环境、

15、防治污染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内容。3、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传统的消费模式是一种“线性过程”,即:自然资源产品和货物利用和消费废物抛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量日益增大,废物也在增加。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退化。线性消费本质上是一种耗竭性消费。如果全球人口都按照这种方式消费,那将使地球资源快速耗竭,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消费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消费观。可持续的消费就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和产品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

16、物最少,从而保证当代人的消费不影响后代的需求。 可持续消费模式受技术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法律、经济和社会制度因素等的影响。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培育良好的社会心理、健全法律、经济制度是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4、利用科技进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极希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时,起到减轻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首先是依靠科学技术寻求开发新能源,如提高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其次是依靠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对废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率,再次是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出清洁产品和无污染物品。 5、公众参与 可持续发展关

17、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所有人的环境意识提高,人人关心和参与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并投身于实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要比其他活动的公众参与更深刻、更广泛,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和有关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公众不仅要珍惜环境资源,还要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和废物的循环利用与处置等过程中合理操作,追求效率和公平。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人类不断的从认识到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6、法制建设和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没有

18、国家界限,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必须靠全人类合作才能解决。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并以法律形式规范、约束各国行动,规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十分必要的。在联合国的组织下,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的“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和“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关于臭氧层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诺德威克宣言”,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森林问题原则声明”、“沙漠化公约”,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等

19、都是国际间承诺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文书。只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立法,才是治理全球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七、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努力 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确定了新世纪初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 制定和完善了120多部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 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门、多层次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并决定核准京都议定书,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的成绩 近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58倍; 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

20、到了控制;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 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呈现良好的前景。八、21世纪议程的思想、内容九、中国21世纪议程视频:21世纪议程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上、下)第四章环境与健康Environment and Health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人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体的各种元素组成与含量与地壳和海水中的分布丰度明显相关。(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体生理生化调节与环境因素保持动态平衡。如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人血液红细胞数。二、环境污染的特征与

21、危害(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1、污染源的定义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2、分类(1)、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活动的火山。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后者是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2)、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源(二)、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环境污染涉及的地区广、人口多

22、,而且接触的污染对象,除从事工矿企业的健康的青壮年外也包括老、弱、病、幼,甚至胎儿。 2、作用时间长。接触者长时间不断地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每天可达24小时。3、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受到大气、水体等的稀释,一般浓度往往很低。污染物浓度虽低,但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但可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而且多种污染物可同时作用于人体,往往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如有的是相加作用,即两种污染物的毒性作用近似,作用于同一受体,而且其中一种污染物可按一定比例为另一种污染物所代替;有的是独立作用,即联合污染物

23、中每一污染物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和部位均有不同,各自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也互不相关,联合污染物的总效应不是各污染物的毒性相加,而仅是各污染物单独效应的累积;也有的是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即两种污染物联合作用时,一种污染物能减弱或加强另外一种污染物的毒性。 4、污染容易治理难。环境一旦被污染,要想恢复原状,不但费力大,代价高,而且难以奏效,甚至还有重新污染的可能。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难以降解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后,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短期内很难消除,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三)、环境污染的危害A.对人体健康的危害B.影响环境污染对人体作用的因素: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一些因

24、素。1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 2作用时间。很多环境污染物具有蓄积性,只有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产生危害。 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环境污染物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经常与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同时作用于人体的,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和综合影响。 4其它。如受污染者的个体差异、污染物的性质等三、环境性疾病1、环境性疾病的类型地方病(地球化学性疾病)公害病(环境污染疾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2、环境污染与公害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

25、损失。公害(public nuisance)人为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破坏生态。公害造成的地区性疾病称作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严重的公害可引起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称为公害事件(public nuisance incident)。如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痛痛病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某些地区原生环境的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些元素的数量,出现居民体内这些元素的含量过多或过少,产生的疾病成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例:地方性甲状腺肿;氟骨病使双腿成x型或O型;克山病是一种地区流行的原发性心肌病,于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

26、县首先发现。临床表现主要有心脏增大、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急重病人可发生猝死。 视频:中国的缺碘问题,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四、吸烟的危害似乎大家都知道1987年11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世界无烟日定为每年的4月7日,并从1988年开始执行。从1989年开始,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讨论:吸烟的危害香烟中有2540多种成分,燃烧后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产生的烟气中有40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10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烟碱、焦油、一氧化碳、氰化物及放射性物质。香烟烟雾中存在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

27、大量吸入人体内便与血红蛋白结合,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专家们估计,每日吸30支烟,相当于每年300次X射线胸透的射线量。吸烟有害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吸烟者还严重妨碍他人健康。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吸烟时对别人的危害比对他自己的危害更大,妻子不吸烟但丈夫吸烟的妇女,其肺癌死亡率是其丈夫的2.4倍。这种危害对儿童最为严重,吸烟者的子女患肺炎、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疾病的危险性要比正常儿童大得多。由于吸烟与致病之间有个漫长的过渡期,其病变甚至于在20年后才发生,致使一些人误认为吸烟是否有害尚无定论。现代医学科学证明,烟草

28、燃烧时会释放出1000多种化合物,绝大多数对人体有害,且有不少于44种的致癌物质。如烟焦油、烟碱(如尼古丁)、一氧化碳、醛类(如苯甲醛)、胺类(如联苯胺)等。最近日本学者研究表明,烟雾中还含有迄今为止已知物质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二恶英。它们会引发和恶化各种疾病,例如,癌症、肺炎、气管炎、高血压、骨质增生、各种心脑血管病、哮喘以及不育等病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视频:室内环境与健康第五章 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一、自然保护Natural Conservation 1、定义自然保护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

29、坏。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及各种矿物质,这些成分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不同形式的能量。一般来说,自然资源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和无限资源三个部分。2、目的自然保护的目的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方法和法律、行政手段,达到保护、维持和发展与人类生存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从而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中多方面的需求。在自然保护工作中,优先考虑的重点是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中的可更新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达到人类能长期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因此,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人类为自身生存下去所采取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

30、 3、自然保护有以下几个目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如水、土壤、光、热、空气等自然物质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高山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使其免遭退化、破坏和污染。保证生物资源(饱含水生、陆生野生生物和人工饲养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保存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资源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保留自然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包括如河流、瀑布、火山口、山脊山峰、峡谷、古生物化石、地质剖面、岩溶地貌、洞穴及古树名木等)。 二、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s)1、定义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典型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如珍稀动植物的集中栖息或分布区、重要的自

31、然景观区、水源涵养区、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地质建造和重要的自然遗产和人文古迹等)以及其他为了科研、监测、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2、建立自然保护区迫切性和必要性(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国际行动。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已近130年的历史,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使许多野生动植物不断灭绝或濒危,许多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保护自然的呼声在国际上愈来愈强烈。当时德国博物学家汉伯特,首先提出应建立天然纪念物,以保护自然界的名胜和独特自然景观。 美国于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从此开始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

32、形式保护自然界的实际行动。从1962年开始的每十年举行一届的世界国家公园保护区大会上,世界各国代表、专家就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这对促进和发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国际上,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各国保存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的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名称、时间、地点?(2)、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急需得到特殊保护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区系。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

33、脊椎动物就有6266多种,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 其中,两栖类284种、爬行类376种、鸟类1244种,兽类500种,鱼类3862种。大熊猫、金丝猴、台湾猴、羚牛、白唇鹿、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绿尾虹雉、扬子鳄、白鳍豚、中华鲟等100多种珍稀动物,是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的动物种类。分布在中国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种类,尚无确切统计,但估计不下100万种。中国有高等植物30000余种,占世界总数的12%以上,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被子植物24500多种,裸子植物250种,苔藓植物约2200种,蕨类植物2600余种。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四纪冰川覆盖的影响,因而保留了

34、许多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和特有种,约有200属,如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台湾杉、银杏、珙桐、水青树、钟萼木、香果树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中国还是世界第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核桃、野板栗、野苹果、野荔枝、野龙眼、野杨梅、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叶等。保护好中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另外中国还有绚丽多彩的自然历史遗产,如地质剖面、冰川、熔岩、温泉、瀑布、化石、湿地、滩涂、珊瑚礁、火山遗迹、陨石坑等,这些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良好的基本条件。 (3)、环境和资源面临巨大威胁和破坏人为活动造成生态系统不断破

35、坏和恶化,已成为中国目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生态受破坏的形式主要表现在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农田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沿海水质恶化、赤潮发生频繁、经济资源锐减和自然灾害加剧等方面。 草原是又一个较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据统计,约占国土面积1/3左右的草原地带,近30年来,产草量已下降1/3-1/2,加之超载放牧,毁草开荒及鼠害等影响,退化现象极为严重,草原生态系统出现了逐渐衰退的局面。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中国目前已有荒漠化土地33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4.6%。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面裸露,造成水土地流失日趋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风蚀荒漠化土地面

36、积达153万平方公里,共占全国土地面积15.9%。随着中国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索取和需求加大。由于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没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因而造成森林超量采伐、草原过度放牧、沼泽围垦造田、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工业废水的污染,使得中国不少湖泊和主要河流水质急剧下降,水生生物大量消亡,许多河流内自然生长的常见鱼类也因水体污染而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据资料记载,近半个世纪中国仅动物资源已经灭绝的物种已达数十种,例如蒙古野马、高鼻羚羊、麋鹿等均在中国原分布区内绝迹。中国国家植物红皮书中记述的濒危植物已高达1000种之多。三、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37、 建立自然保护区,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它们是:1、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显示和反映出自然生态系统的真实面目。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关系,这是生物进化发展的动力,人类在自然界所从事的各项社会生产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好各类典型而有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创建适宜的条件。2、物种基因库自然界的野生物种是宝贵的种质资源。人类在发展、改造和利用自然财富的实践中,要不断地提高生物品种的产量和质量,选育优良品种,就必须从自然界中找到它们野外的原生种或近亲种,然而自然保护区能为保存野生物

38、种和它们的遗传基因提供有效的保证。 3、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历史过程。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人类要持续地利用资源,必须尊重自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自然保护区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为种群和物种的演变与发展,为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4、进行公众教育的博物馆自然保护区是为广大公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及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利用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中心内设置的标本、模型、图片和录相等,向人们普及生物

39、学、自然地理等自然知识。5、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划出特定旅游区域,供人们参观游览。同时对从事音乐、美术等文学工作者来说,自然保护区常常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地和艺术灵感的触发源泉。6、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自然保护区对本地和周围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质量,促进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转化,提高农作物量,减免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在不断发挥着人们一般不易注意到的重要作用。四、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效益 (一)、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简要)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有十个方面:1、保护自然环

40、境与自然资源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的最大作用,为了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首先必须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好。使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在人工保护下,正常地生存、繁衍与协调发展;使各种有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和各种有益于人类的自然景观,在人工的保护下,保持本来面目。2、科学研究作用。科学研究,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做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怎样才算是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所以,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灵魂,即是基础性工作,又是开拓性工作,是实现对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3、宣传教

41、育作用。宣传与教育,是自然保护区所发挥的又一个重要作用。中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建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山区,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照顾;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得到保证;群众传统的生活习惯要受到尊重,但这些在自然保护区建立后,要受到有关规定的约束和逐步调整。要处理好这一切,都需要对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采取简明、生动、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让群众逐步懂得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保护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把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4、培养繁育作用。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中所见到的园林花卉和家畜、家禽都是由自然界野生物种中培养和驯化选育而来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对某些珍

42、稀动物或植物进行科学的培养和繁育,使之为人类提供新的更多的优质品种,也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的一项实验活动。 5、生态演替和环境监测作用。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进行它的发展、延续和变化的。但在受到外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严重干扰后,将会出现自然演替和人为演替。所谓自然演替,就是生态系统如遭到雷电火烧、洪水冲击、暴风雪、干旱、病虫害等外界突发性因素影响后,使系统中某些生物群落毁灭或衰落而被另一些生物群落所替代的过程。人为演替,则是由于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和严重索取自然资源的结果,使得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群落被强迫地替代掉。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种类是反应环境好坏的指示物,它们对

43、空气、水文和植被等污染破坏状况十分敏感,定位定点对自然保护区这些生物指示物受危害的程度进行观察可起到监测环境的作用。自然保护区有独特的条件来同时监测和显示这两种演替的作用。 6、生物多样性作用。自然保护区有使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在其面积范围内使之生存和繁衍并能自然平衡发展的功能。同时自然保护区内还含有多种地貌、土壤、气候、水系以及独特人文景观的单元。7、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作用。许多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而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是巨大的。森林能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土地,减低地表径流的速度,使其获得缓慢下渗的机会。林地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据实验,无林坡地,土壤只能吸收的水

44、分,但坡上如有米宽的林带时,地表径流则完全被转变为地下径流而储蓄起来,像水库一样。 森林同时能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和阻滞粉尘的作用。林木能在低浓度的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污染的空气得到净化。研究证明,许多植物种类能分泌出有强大杀菌的挥发性物质杀菌素。林木对大气中的粉尘污染能起到阻滞过滤作用。由于林木枝叶茂盛,能减少风速,而使大粒灰尘沉降地面。据统计,一公顷松树林一年滞尘的总量达吨。8、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作用。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可更新资源如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等,在人为提供特殊保护的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一部分野生动植物,对它们的种群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不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息和繁衍。

45、因此要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按照生物自然更新的规律,在自然资源承受能力与生物种群及其数量相适的条件下,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加工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业等,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利用价值。9、参观游览作用。接待中外科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考察参观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把具有旅游特征的景观区划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容了解、探索、教育、宣传鉴赏和娱乐等为一体,不断发挥和扩大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关心、支持和帮助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 10、国际合作交流作用。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陆地、水体和大气的连接、传递,使地球各部

46、分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因而一个地区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另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地球。不同国家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通常在地理上或生物学上是相互联系的,许多迁徙物种在跨国保护区或是相邻保护区内互相往返。为保护和管理迁徙物种,需要国与国之间或国际之间的共同保护和联合行动。同时有关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进展和保护区网的信息数据也需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来共享其成果。因此说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高低也将对全世界产生反映和影响。(二)、自然保护区的效益 (简要)自然保护区有三大效益:A.生态效益:自然保护区利用它所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和群落,以及优美的环境景观,使有关自然

47、保护的理论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以实践和操作,充分发挥在生态方面的巨大效益。生态效益可用以下6个方面来衡量: 1、保护野生生物物种和生物群落的大小;2、明显体现水源涵养和调节气候的能力;3、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面积;4、促进生态演替的顺利进行;5、生物资源和自然环境价值的高低;6、生物多样性的保存量与增加系数。B.社会效益:由于自然保护区能够作为向公众介绍、传播和展示自然保护事业所做工作的良好场所,因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感染力。社会效益概括起来有4个方面:1、展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存在;2、展示人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良好的场所;3、展示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和其它科学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发展;4、展示世界各国自然保护领域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