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14545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林桂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边疆地区的开发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 林桂平复习目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近年来高考历史卷和文综历史试题十分重视对有关民族问题的考查,这一问题往往又和有关边疆开发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仅在2006年涉及到的题目就有:广东历史卷第1题考查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的时间;文综全国卷第37题第三问考查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和内容;文综四川卷第14题考查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江苏历史卷第2题考查发生在东汉时期民族关系的事件;文综北京卷第14题考查宋辽渲渊之盟的背景等。同学们在备

2、战2006年高考复习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有关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按照单元进行系统复习,在此基础上,必须准确掌握并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重新整合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各民族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理解新中国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原则措施,突出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发展观。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总体概况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合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友好往来,互相融合,共同建设祖国、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

3、容。民族矛盾甚至战争是民族关系的支流。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促成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汉时期经营边疆地区,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会盟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

4、的关系。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三次高潮。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朝由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奠定。二、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东北地区:唐朝设渤海、黑水都督府,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元朝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尔干都司;清朝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2.北部地区: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置县、移民、筑长城;西汉初期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时三击匈奴、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东汉两次出击北匈奴;唐朝设

5、置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管辖东突厥地区、在回纥设瀚海都督府管辖并册封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元朝设岭北行省进行管辖;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3.西北地区:西汉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并设置西域都护;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并派班超经营西域;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地区;清朝设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1884年建立新疆行省;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4.南部地区:秦朝统一珠江流域,设南海、桂林和象三郡;汉武帝时期在南越地区设置南海等九郡;清朝南海诸岛归属

6、广东琼州府(称“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管辖。5.西南地区: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朝开灵渠,沟通了漓水和湘水(长江和珠江),并设桂林等郡;西汉武帝时在西南设夜郎等郡并赐予“滇王金印”;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云南行省管辖原大理地区;明朝设置卫所,册封僧官,在贵州设布政司;清朝确立了对黄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并在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规模地“改土归流”等,新中国成立以后设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6.台湾:三国时吴国派将军卫温率船队达夷州(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流球(台湾),台湾正式归属

7、中央政权;清朝初,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设台湾行省。三、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问题1.民族融合的内涵民族融合是历史上一些民族(或其一部分)自然形成为一体的现象,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密切交流以及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融合。民族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前提。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其过程实质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2.民族融合的形式。主要有民族迁徒(例如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联合斗争(例如魏晋时期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

8、迫)、友好交往、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亲”(例如唐朝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吐蕃等)、“册封”(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兼并战争(例如春秋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加速了民族融合)等。3.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

9、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4.民族融合的特点。主要有: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5.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

10、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后,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传入珠江流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73年,东汉为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派班超出使西域。隋炀帝曾派人去西域,不少西域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唐朝时渤海郡派人到长安学习,汉族工匠把精巧的手工技术传到南诏,文成公主入吐蕃。北魏时,契丹族就同汉族交易。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展贸易往来和技术文化交流。北宋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夏帝元昊仿照宋朝制度,任用汉族人担任重要官职。宋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朝和好,明政府在边境开设互市,

11、俺答汗修建呼和浩特城。五、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特点是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入侵进行。例如战国到东汉时的匈奴,西晋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唐初的突厥,五代至宋的契丹,宋元时的女真、蒙古,明代蒙古瓦刺与满洲都先后南下中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异族入侵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终于导致北人南迁。例如东汉末年到南北

12、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致使北民南迁。北宋靖康之乱使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入东南地区。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具有重大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情况,人口渐趋合理分布;北人南下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六、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及评价1.战争概况 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发动对越族的战争。汉武帝时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

13、地建都督府。两宋时期有辽宋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明朝与蒙古、女真的战争。清朝前期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的战争等。2.对中国古代国内民族矛盾与战争的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要分析它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进步性和反动性。由于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的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看,民族矛盾说到底是阶级矛盾,但不能简单化。规律性认识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

14、。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时间、人物给与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鞭挞。我们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2.中国古代史上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开始于南北朝时期,以后封建社会的各阶段,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实现封建化的过程中,各民族接受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在接受先进文化的同时,促进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疆域的巩固。3.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实际上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15、产生威胁的有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地方割据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明朝中后期以后特别是清朝)。管辖的途径有行政管辖、和亲、册封、会盟和战争等。4.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现有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纵横比较1.汉武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异同之处相同之处:通过战争,安定边防,扩大疆域。汉武帝依靠强盛的国力,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进攻,收复失地,设置郡县;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并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立郡县,分别

16、管辖南越和西南夷。唐太宗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府管辖高昌故地,经营西域;设瀚海都督府管理回纥,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唐太宗与吐蕃结亲,让文成公主入藏。不同之处: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2.民族掠夺战争、民族征服战争、平定民族叛乱战争概念比较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如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

17、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相反,会加速各民族的融合与共同发展。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所进行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专题训练训练新题设计“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各民族都对所在区域的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此回答14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分布在东北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 B.东胡族 C.靺鞨族 D.女真族2.契丹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西夏仿宋朝建立官制等措施,其最大的历史作用是A.少数民族

18、逐渐封建化 B.有利于巩固少数民族政权C.缓和紧张的民族关系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3.图1至图4的饮食现象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图1 端午节划龙船、吃粽子 图2 以红薯、玉米为主食 图3 酿制葡萄酒 图4 喝咖啡A. B. C. D.4.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 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民族和王朝的兴起?A.汉族、北宋 B.蒙古族、元朝 C.女真族、金朝 D藏族、吐蕃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程度地重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与管理。今天“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的发展。据此回答58题。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

19、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最早在新疆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辖是在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清朝6.下列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反映封建经济繁荣时期景象的历史古迹是 秦始皇陵兵马俑云冈石窟 赵州桥莫高窟A. B. C. D.7.裕固族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祁连山下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的祖先在唐朝时是哪一民族A.突厥 B.回纥 C.南诏 D.黑水靺鞨8.为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我国政府先后在西部地区投资兴建了下列铁路,其先后顺序是 兰新铁路 成昆铁路 青藏铁路宝成铁路A. B. C. D.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

20、的一部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对西藏地区的开发与管理。据此回答912题。9.图5和图6揭示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中央政府采取和平友好的民族政策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中央政府开始了对这些地区的管辖边疆地区得到了开发 图5 唐蕃会盟碑 图6 清朝赐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A.B.C.D.10.藏文史萨迦世繁史说:“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会于八思巴。”这段史料表明:忽必烈注意利用宗教统治 八思巴是元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 当时吐蕃人把西藏看做元朝的一个行省 西藏成为元朝管辖下的行政区之一A. B. C. D.

21、11.下列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册封五世班禅 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册封五世达赖 设置驻藏大臣A. B. C. D.12.1989年,第十世班禅大师圆寂后,我国按照宗教仪规和历史定制对班禅大师的转世灵童进行了认真寻访。1995年11月25日,经金瓶挚签和中央政府批准,认定额尔德尼坚赞诺布为藏传佛教第十一世班禅。可在此期间,达赖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对寻访工作进行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甚至公然擅自宣布认定转世灵童,达赖的阴谋最终归于破产。十一世班禅被认定后,多次进京拜见国家领导人。这些事实表明 宗教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我国政府尊重宗教习俗 宗教问题属于人的思想认识问题,

22、政府不应该干预 我国反对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A. B. C. D.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据此回答1315题。13.下列哪些文化成果不能表现出秦汉时期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的是 万里长城 大运河 史记 神灭论A. B. C. D.14.在新疆广阔的草原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屹立着的一尊尊石雕人像(如图7和图8)。这些石雕人像古仆、威严,与内地的汉族石人雕刻在形式上十分相似。这些石人属于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图7A.靺鞨 B.突厥 C.吐蕃 D.南诏15.“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23、”和“却将万字平戒策,换得东家种树节”是宋代一位著名词人的词句,其词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这位词人有可能是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而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别。据此回答1618题。16.以下对秦汉与匈奴关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有 为解决匈奴问题,秦朝主要采取防御手段 秦朝通过修长城、移民河套等地区,抵御了匈奴的侵略 西汉在实力不强时,通过和亲和联络其他民族的办法 西汉在军事实力强大时,又派重兵反击匈奴,汉对匈奴的反击是正义的A. B. C. D.17.岳飞赢得中国人民长期而广泛的尊敬,最主要的原因是A

24、.岳飞充满传奇的一生 B.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纪律C.岳飞故事在民间的广泛传播D.岳飞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18.在中国古代史上,各民族之间经常发生一些战争。下列对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状况的概括有原则性错误的一项是A.民族之间的战争,无论正义与否,统统属于国内战争B.正义之战的一方应包括爱国将领的卫国贡献C.战争的制造者归根到底是统治集团D.民族战争可以激化为局部地区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平友好是中原地区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主流,在国力强盛时期表现得更加明显。据此回答1921题。19.唐太宗说:“昔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又说“汉武穷兵三十余

25、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这表明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上策是A.和亲 B.建立管辖机构 C.册封 D.治好国家,增加凝聚力20.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唐太宗应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处。“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有 为民族间商旅贸易提供了方便 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 有利于边疆开发A. B. C. D.21.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管理政策,请按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由松散到加强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政策A.和亲册封会盟设立都督府(都护府)B.会盟设立都护府(都督府)册

26、封和亲C.和亲会盟册封设立都督府(都护府)D.和亲会盟设立都护府(都督府)册封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奠定。据此回答2225题22.我国的碑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的实物见证。下列石碑中,能够体现民族团结友好这一的是 马陵道碑 长庆会盟碑 乾陵无字碑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A. B. C. D.23.元朝和清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设置行政机构 B.抵御外国入侵 C.实行改土归流 D.册封宗教领袖24.清朝对天山南路统治得以巩固是在A.康熙帝平安葛尔丹叛乱后 B.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后C.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后 D.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27、后25.明清时期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管理 平息“三藩叛乱”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促进各民族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B.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1分,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图片 图9 图10 图11 图12图片说明:图9中的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图10中的人为自己立了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说。图11中的人在贞观时期远嫁吐蕃。图12中的人是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28、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作者。请回答(1)这四位女性分别是谁?(2分)请分别概述她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8分)(2)在中国古代史上,尽管有很多女性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总的来说,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成就比不上男子。请简要分析造成中国古代史上“女不如男”的原因。(2分)27.“内边防务”“外边防务”是研究中国古代边疆问题时使用的概念。同一时期的内边防务通常指中央政权对控制薄弱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外边防务是指维护国家的统一对外防范的事务。(1)指出我国汉、唐、明、清等朝代边疆政策的特点和表现。(8分)(2)上述政策体现了一种什么变化趋势

29、?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28.扼要举出西汉、唐朝和明朝三朝封建统治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几个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11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B 匈奴族崛起时主要活动区域是北方;靺鞨族和女真族崛起的时间分别是唐朝和北宋。2.A 少数民族政权用汉人、仿汉制,说明了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3.C 四幅图片对应的时间分别是战国、明朝、西汉和近代以后。4.B 解题时需要抓住材料中的几个关键性词组“起朔漠(即蒙古草原)”、“平西夏,灭女真”(即灭西夏和金朝)、“天下为一”(即统一全国),符合条件的是蒙古族建立元朝。5.A 西汉时

30、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当时的西域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新疆。6.D 本题的题肢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二是封建经济繁荣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和云冈石窟分别是秦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古迹;赵州桥位于今天的河北省。7.B 本题考查再现教材知识的能力,裕固族的祖先是唐朝时的回纥。8.C 兰新铁路、成昆铁路、青藏铁路、宝成铁路建成的时间分别是19561966、19661976、2005、19491956。9.C 唐蕃会盟碑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乾隆帝颁赐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反映了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可以发现两者都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政权采采取和平友好

31、的民族政策,我国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10.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忽必烈认为“它(西藏)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说明忽必烈注意利用宗教统治;忽必烈让八思巴主持宣政院说明八思巴是元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题肢和明显正确。11.C 本题考查学生再现教材知识的能力。册封五世达赖、册封五世班禅、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和设置驻藏大臣分别在顺治、康熙、乾隆和雍正时期。12.C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简单地将宗教问题等同于政治问题未免太牵强。进行转世灵童寻访,反映了我国政府尊重宗教习俗。但是达赖集团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远

32、远超出了简单的宗教范畴,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因此题肢不正确。13.C 本题需要抓住题眼“不能表现出秦汉时期”,属于逆向思维的选择题。神灭论是南朝范缜所著,大运河开凿的时间是隋朝,因此这两项不能反映秦汉时期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14.B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而靺鞨 、吐蕃、南诏的生活区域分别在我国进太难道东北、西藏和云南地区。15.D 结合教材理解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和题肢中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可知本题反映的是南宋时期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16.A 秦朝与匈奴的关系除了蒙恬曾经击败匈奴以外,对匈奴政策明显以防御为主,最能说明的是修万里长城;历史上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只有

33、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而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别。和明显正确。17.D 岳飞赢得尊敬,主要与其抗金斗争的功绩有关。金军南下给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沉重灾难,而岳飞抗金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金军南下,有利于维护中原地区的社会稳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18.B 民族之间的战争属于国内战争,因此就不存在战争的一方代表代表国家利益(即全民族利益),战争中的那些领兵将领更不能说成爱国将领,他们保卫的只是国内某个民族的利益。19.D 从材料中的“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中可知,唐太宗认为治理少数民族的上策是“治安中国”,也就是治理好国家,增加民族凝聚力,这样才能使周边少数民族臣服。20.

34、C “参天可汗道”是一条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因此其影响只涉及民族关系的范畴,与对外关系无关。因此题肢“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明显错误。21.C 本题排列顺序的标准是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程度。和亲是汉族政权与是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会盟说明两者的关系比较紧密,但还谈不上管辖;册封表明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名义上接受了中央政府的领导;设立都督府(都护府)表明行政管辖加强。22.D 马陵道碑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魏国与齐国争雄;乾陵无字碑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碑,因此这两块碑的主题与民族团结友好无关。而题肢和反映的分别是唐朝与吐蕃、清朝时期与漠西蒙古的土尔扈特部之间的友好关系。23.A 本题考查学生辨别比

35、较的能力。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台湾府,有效地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台湾抵御外国入侵是在清朝,C和D与台湾无关。24.D 乾隆帝平定回部贵族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路,从而对其得到控制加强。25.C 这是一道典型的组合式选择题。题肢、分别是“改土归流”的措施、前提和影响,因此这三个题肢都正确。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而非导致民族矛盾空前尖锐。26.(1)王昭君、武则天、文成公主、李清照(2分)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双方和睦相处。(2分)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在她当权期间使

36、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2分)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大批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2分)李清照既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也写了许多怀念中原故土的篇章,关心现实内容的优秀词作。(2分)(2)女不如男的原因:经济上,封建社会以农业立国,男子是主要劳动力,妇女在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男尊女卑的社会习俗,导致妇女的创造积极性长期被压制(2分)。27.(1)两汉和唐朝时期边疆政策的特点均是以内边防务为主。(1分)表现:两汉先后出兵击败匈奴,建立西域都护,加强了对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控制;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都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

37、联系。(2分)唐朝时,击败了威胁中央政权的突厥族后,先后在西部边疆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中央政权先后采取“和亲”“册封”等政策,加强对吐蕃、回纥、靺鞨、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和联系。(2分)明清时期边疆政策的特点是以外边防务为主。(1分)表现:先后出现倭寇、荷兰、葡萄牙、沙俄入侵我国;鸦片战争中,英国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边疆危机日益严重。(2分)(2)变化趋势:由内边防务为主转为外边防务为主。(2分)原因:经过长期民族融合的发展,至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科技水平、社会生产力已经日益落后于西方;西方国家积极向外扩张。(3分)28.西汉:实行和亲政策;张骞出使西域。(2分)唐朝:任用突厥贵族做都督管理旧地;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接受唐中央政府的领导;实行和亲政策。(3分)明朝:与鞑靼通好,在边境开设互市。(2分)积极意义: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分)第11页(共10页)少年智力开发报文综专页高考历史 第29期(2007.1.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