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及发展观创新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23215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8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及发展观创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及发展观创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及发展观创新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及发展观创新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及发展观创新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及发展观创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及发展观创新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专题 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一、20世纪科学的重大发现及其描绘的自然图景二、系统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四、发展观及其发展观创新,十七、十八世纪是近代科学产生的时期,十九世纪是科学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则可以说是科学突飞猛进并走向系统完备的时期。整个科学在不同的领域与学科之间自然地形成了纵向联接,横向联合,甚至远缘交叉,使得科学在总体精神上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已经逐渐展现出来。,一、20世纪科学的重大发现及其描绘的自然图景,20世纪推动人类世界观进步的六大科学发现 1. 相对论 2. 量子力学 3. 物质结构论 4. 大爆炸宇宙学 5. 分

2、子生物学 6. 系统科学,一、20世纪科学的重大发现及其描绘的自然图景,自然图景第一,全部世界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第二,层次性是世界的基本秩序第三,创生是世界进化的动力第四,系统是世界和事物存在的基本模式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二、系统自然观,1.系统及其系统分类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4.系统自然观确立的意义,1.系统及其系统分类,(1)什么是系统?“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贝塔朗菲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钱学森),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

3、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系统及其系统分类,(2)系统的基本要点:A.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B.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C.系统的结构是该系统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D.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它的功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1.系统及其系统分类,(3)系统的多样性(系统分类),(一)以系统的尺度、规模和范围为标准划分,胀观系统:大于总星系尺度的宇宙大系统;宇观系统:从星团、星系、超星系到总星系 尺度的大系统;宏观系统:人体感知可直接观察到的尺度范 围的系统;微观系统:从基本粒子到分子尺度的系统;渺观系统:夸克及其以下层次的系统

4、。,(二)以系统中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的类型为标准划分,线性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是加合性的, 或称“弱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是非加合性的, 或称“强相互作用”的。,(三)以系统与环境交换的内容的差异为标准划分,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既无质量, 也无能量的交换;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只有能量交换, 而无质量交换; 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交换, 又有质量交换。,(四)以是否具有静止质量为标准划分, 实物系统:具有静止质量的系统; 场态系统:不具有静止质量的系统。,(五)以相对静或动的关系为标准划分, 运动系统:处于变化发展中的系统; 静止系统:保持质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系统。,(六)以

5、运动模式的稳定性程度为标准划分, 平衡系统:处于稳定变化过程中的系统; 非平衡系统:处于不稳定(失稳) 变化过程中的系统。,(七)以运动方式的复杂程度为标准划分, 机械系统:以位移运动为主的宏观系统; 物理系统:由声、光、热、电、磁、 基本粒子、场的运动构成的系统; 化学系统;分子运动系统; 生物系统:活的有机体的运动系统; 社会系统:人类赖以存在的形式系统。,(八)以人的加工改造程度为标准划分, 自然系统:尚未打上人工印记的客观系统; 人工系统: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 自然与人工的复合系统:被人利用和改造了 的各种自然系统。,(九)以存在的领域(大的)为标准划分, 自然系统:由自然物的活动构成

6、的系统; 社会系统:由社会,以及社会内部的活动 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思维系统:人的主观精神、主观逻辑运动 的系统。,(十)以人对系统的认识程度为标准划分, 白系统:人们对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及其关系都了解清楚了的系统; 灰系统:人们对系统内部结构有些了解,但尚未全部了解清楚的系统; 黑系统,人们对系统的内部结构一无所知的系统。,(十一)以主客观的关系为标准划分, 客观系统:人的精神活动之外的所有事物构成的系统; 主观系统:人的主观逻辑运动的系统。,2.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其一,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二,层次性。物质系统之间纵向的或垂直的有序关系。其三,动态

7、性。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其四,开放性。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美国著名哲学家拉兹洛曾形象地刻画道,现代系统论赋予人们一种透视的眼光来考察自然界、世界、宇宙。这是根据一种新的科学范式,一种作为“新的自然哲学”的“系统”的观点,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一种新的世界观正在全世界先进科学思考着的头脑中形成。,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

8、辩证统一。,4.系统自然观确立的意义,其一、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其二、形成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三、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2.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3.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自然界中的生物,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并和环境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发生着各种联系和作用,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叫生态。研究这种关系的科学就是生态学。,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观点:其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其三,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其四,改革不合

9、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基本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2.生态危机与生态自然观,(1)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的确立的现实根源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失、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对生态危机的反思,生态危机及其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2) 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对生态危机的反思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二是与社会问题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三是传统工业生产

10、方式的必然结果四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的必然结果,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 两极观点 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第一,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或曰人类中心论,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以人为核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人作为理性存在物,其道德地位优于其它物种,其它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仅有工具价值。,人类中心主义,第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产生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明确提出人类中心主义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

11、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家开始,经过近代笛卡尔、培根和洛克,再到康德,达到其理论和实践的最终完成。,人类中心主义,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这一著名的命题。他认为只有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是绝对的价值。而且,据此人要为自然界立法,“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 康德使人类中心主义最终在理论上完成。,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古代萌发,随着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它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上,又随工业化的实现发展为人统治自然的思想和实践,不仅包括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和科学的知识体系,以及技术体系,而且包括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12、式。 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用以指导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第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人和所有生物为了自己的生存,都有利己性。这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合理性的自然基础。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并逐步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觉意识,最后在理论上上升为价值目标。这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合理性的认识基础。,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者的看护者。”美国哲学家胡克指出:“按照我们目前对世界的认识,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的感知认识是有

13、限制的,易错的,人类的想象也是有限的并经常是狭隘的,人类对研究资源的组织和理解也不高明。”,生态中心主义,第一,什么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或曰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人视为与自然平等的存在,否定人类的特殊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核心地位。以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和深层生态学等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作为这些运动的成果,人类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动物、再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和所有生命共同体,进而扩展到大地、岩石、河流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生态中心主义,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从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到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这是世界观

14、转变下的自然观的进步与发展,这种转变和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生态中心主义,第二,生态中心主义在理论上的不足: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未能摆脱“中心”论的传统思维模式。并且,生态中心主义从“自然主义”的观点出发来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完全否认人的主体性、特殊性,势必陷入认识论上的误区。,生态中心主义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为其理论的核心,但是,关于自然的“内在价值”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生态中心主义看到了人与生物、物种、自然之间的不平等,却未能深入思考隐藏在这一不平等背后的真正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15、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四、发展观及其发展观创新,1.增长的极限与“发展”的危机2.经济增长观的根本误解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价值取向4.生态文明: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5.科学发展观,当代人的反思与追问,人类生活是什么?文明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怎样?工业化与环境问题相伴而行是一个历史的宿命吗?从保护环境的观点看,为了保护环境,是否应否定工业化

16、?,1.增长的极限与“发展”的危机,增长的极限 传统发展观的误区及其引发的危机 造成传统发展观负面作用的根源,增长的极限,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这个报告,是通过从生态环境角度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反思,并运用全球模拟的方法,揭示出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无限制增长模式,由于与有限地球的不相容性,必将最终导致现有世界体系崩溃的可怕结局,从而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警示世人千万不能再执迷不悟于传统的“增长”观念,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寻求摆脱人类困境的途径。,传统发展观的误区及其引发的危机,误区:其一是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其二是没有考虑自然成本;其三是缺乏整体协调观念。,引发的危

17、机(1)人口压力(2)空气污染(3)水源污染和淡水资源短缺(4)土壤退化(5)生物多样性锐减(6)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造成传统发展观负面作用的根源,其一,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 “人类是自然的统治者”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其二,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 由于滥用科技导致的科技异化;资源“高浪费”;环境“高污染”;缺乏健全的道德监督和法律控制,2.“经济增长观”的根本误解,增长(development)与发展(growth)“经济增长观”的根本误解: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进步。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一,满足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放在优先考虑

18、的地位。其二,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环境能力的限度之内。,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全球意识: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生存意识:人类的生存利益高于一切。 未来意识:人类可持续生存利益高于一切。,4.生态文明: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1)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 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4.生态文明: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2)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3)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意识文明。它

19、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4)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

20、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5. 科学发展观,(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第一,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第二,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第三,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第四,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5. 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 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21、续的发展观。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就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5. 科学发展观,(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 科学发展观,(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谢谢大家!,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