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23768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4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件.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t课件,主要内容: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2,2,t课件,爱因斯坦:“科学不能创造目的,更不用说把目的灌输给人们;科学至多只能为达到这些目的提供手段。但目的本身却由那些具有崇高伦理理想的人构想出来的。”,3,t课件,“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像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这样的人物对人类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探索和建构客观真理的人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转引自科学文化评论,20

2、09年第4期,第90页),4,t课件,Einstein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 “在战争时期,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劳动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绝大部分是一天到晚厌倦地工作着,他们在劳动中毫无乐趣,而且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那一点点可怜的收入。”,5,t课件,“如果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

3、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6,t课件,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味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

4、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7,t课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8,t课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5、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9,t课件,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0,t课件,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

6、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11,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12,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

7、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13,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14,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

8、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到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域之中。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 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15,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关于科学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

9、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状态以及其他幼稚行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页。 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解放的力量。,16,t课件,关于技术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实践考察技术,反

10、对仅仅从外在有用性和工具这些方面来理解技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页。,17,t课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机器的利用方式必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资本家掌握着机器,也就同时掌握了压迫工人的条件。这种结合

11、不仅控制了工人,也控制了资本家,导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异化的现象。马克思认为对技术本质的思考不能只是局限于社会应用层面,而是透过技术系统在社会上的巨大能量,深入发掘其深层意蕴。,18,t课件,技术异化,技术异化:指人们在运用科学技术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转化成外在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19,t课件,“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为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荒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0页。,20,t课件,

12、技术异化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于技术自身,而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21,t课件,技术异化的影响:(自然、社会、人类自身) 对自然的影响: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22,t课件,对社会的影响: “资产阶级在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

13、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23,t课件,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在这种永无止境的苦役中,反复不断地完成同一个机械过程;这种苦役单调得令人丧气。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夺去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6-487页。,24,t课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马克思并没有讲技术自身当做罪恶之源。而是将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与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 中国的现实情境:由于资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将长期存在,必须改革和完善

14、我们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使科学技术发展的资本导向和人本导向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科学技术在资本的逐利的本性下被滥用而导致异化。,25,t课件,思想的延生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评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可参见教材P197-203),26,t课件,世界的“物质化”与“消费蛀虫”的孽生(参见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2008版,P41-43)科技革命引发新的消费文化 1.大众消费、个性消费和象征性消费大众消费的生产和营销导致了相对的物质丰裕,进而导致了两种新的消费倾向:其一,消费个性化。大众消费(包括品牌战略)在功能上提供了齐一化的产品和服务,但它们所提供的生活环境难免缺

15、乏个性,于是人们又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新技术革命正在使个性化消费变为现实。,27,t课件,其二,消费的象征性。大众消费不仅是物质商品化的深入发展,也是精神需求商品化的过程。在产品和服务功能相似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品味,人们的消费越来越注重象征意义,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获得社会认同的象征性行为。,28,t课件,其实,不论是大众消费、个性消费还是象征性消费,都是公众消费心理与大型垄断性技术产业集团的有意诱导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人们一旦放弃传统的节俭生活而选择现代消费,后者往往就会居于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技术与商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公众的行为。广告、消费文化和批量生产,使我

16、们的社会发展为消费社会,而这种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29,t课件,2. 传媒与大众文化 传播媒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环境要素。传媒的重要功能是它们能够使信息得到广泛的传播,而这种功能也就决定了它们的生存之道: 一方面以广告或隐形广告的形式传播产品和服务信息; 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消息和节目以吸引广大受众,两者相辅相成。 这样一来,提高传媒的阅读率、收听率或收视率就成了传媒运作的关键,传媒由此将品味定位为大众文化而非传统的精英文化。,30,t课件,物化影响到自我实现的两个重要方面交往和人生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的交往面呈现出加速拓展的

17、趋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亲密关系已经让位于交易过程中的纯粹关系。在日益增多的交往行为中,交往的自由原则常常为利益原则所取代。在人生意义问题上:一方面,生命科学的发展继冲破神创论之后,将其对生命物质的控制能力推向了基因层面,有关人生意义的超验解释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另一方面,生活在物欲横流、充满变数的现代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终极关怀。,31,t课件,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压力下,普通人自觉不自觉地丧失了自我的人格乃至尊严而成为“消费蛀虫”,陷入繁荣的空白感和文化虚无主义。除了物质商品,他们再不知道还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他们没有任何可以

18、依靠的精神坐标,人性和生命的意义也都不再被珍视。消费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对自然的奴役;消费主义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扭曲和畸变,造成和加剧着这个社会中人的紧张感和疏离感。,32,t课件,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把人际交往中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彻底撕破了。既然在一个消费主义的社会里,人际交往已经退化成为一种纯粹功利的行为,那么这种交往本身就不再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现代人”渐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工作之外,尽力减少交往,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甚至封闭在个人的内心世界中。于是出现了这样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就在科技革命使人际间的空间距离缩短的同时,人际间的心理距离反而被拉大了。,33,

19、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34,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

20、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35,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36,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

21、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般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7,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

22、了全面变革。,38,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39,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

23、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资本象吞并他人的劳动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 马克思指出,正是十七世纪的机器的应用,“为当时的大数学家们创立现代力学提供了实际支点和刺激。”“十八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40,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八)技术异化 在

24、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 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 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41,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一)科学的本质特征,42,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

25、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马克思提出科学是实证性的。 科学是“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43,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随着现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

26、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由此形成的就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44,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7、,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45,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46,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科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

28、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47,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48,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技术的本质特征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29、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49,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 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 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50,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

30、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51,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52,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31、, 技术的特征: 自然性和社会性; 物质性和精神性; 中立性和价值性; 主体性和客观性; 跃迁性和累积性。,53,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1. 自然科学分类及其原则 恩格斯从运动形式入手,分析了基础的自然科学,即力学、物理学(热学、电学和光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并提出了科学分类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54,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科学往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的命题

32、。 自然和社会具有共同的基础即人的感性实践。同时,作为社会生产力现实因素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其他的科学。,55,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科学知识的类型 马克思把科学分为: “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的科学; “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工艺学); “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的科学。,56,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培根、圣西门、芒福德、埃吕尔、罗波尔、星野芳郎等人都对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评价。,57,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现代

33、科学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技术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钱学森把科学技术认识过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是认识世界; 技术科学是转化的中间环节; 工程技术是改造世界。,58,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

34、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59,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 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

35、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60,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61,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 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 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 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62,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

36、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同时他指出,“在这里,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63,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

37、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64,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1. 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 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65,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科学

38、发展模式包括硬核、保护带两个部分和正、反启发法两条规则。 对上述观点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评价。,66,t课件,什么是科学理论或命题西方科学哲学如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 科学划界(demarcation)问题 伪科学、反科学1、逻辑实证主义 可证实性A、20世纪2、30年代,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中国的洪谦(1909-1992)是石里克的学生。B、科学命题或理论 有意义的命题或理论 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verify)的命题或理论可证实性作为科学的划界标准,而“正确”来源于可证

39、实性。,67,t课件,2、证伪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可证伪性A、代表人物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流行于20世纪40、50年代。B、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但可被证伪(falsify)。C、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如周易.,68,t课件,D、证伪主义提出之后,人们就用confirm(确证)代替verify(证实)。用经验不能证实全称命题。逻辑实证主义也不再坚持可证实性标准,研究经验对理论的支持度(确证度)。E、波普尔反对归纳法。由观察、实验归纳得到的经验知识是可错的,并不能保证“正确”。,69,t课件,3

40、、历史主义(1)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 范式 A、范式(paradigm),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译本,北大出版社),本书的思想来源于讲授科学史中的亚里斯多德物理学。B、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危机 科学革命 新常规科学C、(常规)科学就是在范式指导下的解难题的活动。而范式的形成受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等因素影响,降低了经验在划界过程中的作用,“客观性”在减弱,“真理”、“正确”就不好说,科学无非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70,t课件,D、所谓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定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范

41、式是重要的科学成就,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可以把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二是它能指导这些拥护者进行解难题活动。因此,范式对科学研究者既有心理上的定向作用,又有实际工作上的指导作用。据此,可把有无范式的存在看作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E、所谓科学共同体(community)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科学知识实质上是科学共同体的产物,因为范式的产生、形成以及更替是与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创造、拥护以及叛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71,t课

42、件,(2)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 反对划界A、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everything goes),怎么都行,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界限。他的理论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代表作反对方法(75)、自由社会中的科学(78,中译本,上海译文)。此后,科学哲学终结,他认为科学哲学是有辉煌历史的学科。B、科学、巫术、宗教、迷信和神话等是不同认识传统,平权,无所谓优劣,哪个好用就用哪个。C、政科合一,政教合一。欧洲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儒教,西藏封建农奴制。统一思想,消除异见,消灭异己。,72,t课件,“科学同神

43、话的距离,比起科学哲学打算承认的,还要切近得多。科学是人已经发展起来的众多思想形态的一种,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一种。科学惹人注目,哗众取宠而又冒失无礼,只有那些已经决定支持某一意识形态的人,或者” 那些已接受了科学、但从未审察过科学的优越性和界限的人,才会认为科学天生就是优越的。科学是最新、最富于侵略性、最教条的宗教机构。” 在现代社会,科学与国家混同一起,科学家已成为特权阶层:“他们在金钱、权威和吸引力上都得到非分的报偿,他们领域中最无聊的程序和最可笑的结果被罩上卓越的光环。现在是时候了,该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赋予他们比较适当的社会地位。”(反对方法)4、总结A、科学划界问题并没有解决B、对

44、科学的评价越来越低,73,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日本科学论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武谷三男结合物理学史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实际,提出科学发展“三阶段”理论,认为科学发展表现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三个阶段,它试图把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活动统一起来,体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日本早期自然辩证法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当然,“三阶段论”毕竟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74,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

45、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75,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 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76

46、,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77,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恩格斯:“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一开始早就被生

47、产所决定”;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数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78,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从各生产部分的分工看,近代技术体系包括:纺织部门、蒸汽机械的制造部门等等,单从棉纺业来看,就有纺纱机、织布机、印花机、漂白机、染色机等,相应地,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面机的发明,进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79,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样

48、,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80,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1技术自主论 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埃吕尔和温纳被公认为技术自主论的主要代表。2社会建构论 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81,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

49、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 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82,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

50、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83,t课件,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84,t课件,讨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science出现于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