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全套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24491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467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文献学(全套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7页
古典文献学(全套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7页
古典文献学(全套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7页
古典文献学(全套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7页
古典文献学(全套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文献学(全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文献学(全套ppt课件).ppt(4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绪 论,一、“文献”释义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物体上。在古代,文献所指与今天不尽相同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此处的“文献”不外乎两层含义。按照郑玄的解释,“文”指文章,“献”指“贤才”。,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明代编成的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这里的“文献”一词完全是指典籍和文字材料。,“文献”一词随着历史的演变,到元代以后越来越侧重于指代文字资料。

2、 到今天,我们提到“文献”,已经基本上是指古代的“文”了。中国古典文献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以及考古发现的一切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二、文献学为了能够用较少的时间网罗最必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在鉴别的基础上确定较早而可靠的版本,并尽可能对原始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利更多的人使用,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文献学。,我国古代,虽有“文献”一说,但无所谓文献学,只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过去称为校雠学家。古典文献学是一门讲如何对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它既是一门学科,同时又是一门课程,其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3、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这门学问开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事实上,目录、版本、校雠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王欣夫(1901-1966)在文献学讲义中指出,编目录是为了介绍文化遗产,讲版本是为了检择可靠的材料,校雠是整理材料的方法。,目录、版本、校雠是古典文献学的三个主要内容,并不等于说文献学仅限于这三项内容。 正式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完成了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的撰写。,80年代以来,出版了多部古典文献学著作,如张舜徽中国文献学(1982),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1982),王欣夫文献学讲义(1986年)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19

4、94),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2004年),牟玉亭中国古典文献学(2005年),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2006年)。,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古籍,研究内容主要是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研究古典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类与编目、收藏、形成发展的历史、特点与用途及其检索等等。,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献学本身也有一些重要的分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向来被称为古典文献学的三大支柱。,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只有掌握了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利用文献的过程中“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否则,不仅会影响

5、学习效率,还会闹出笑话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学习古典文献学有助于培养精品文献的意识,树立出精品的观念,从而使我们整个我们社会不断产生可靠的文献,为后人留下可靠的历史资料。,无论研究古代学问还是近代现代学问,都离不开文献知识,没有文献知识,我们就无法深入的研究,有些问题看起来了无用处,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1981年8月24日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北京 “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pnc,皱着眉头)奈此何!谓当起行去,安坐正跘(bn)跨。所说无一急,沓唅一何多。 ”,温家宝在上任之初的首场记者会,引用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6、趋之”。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七月流火”是诗经七月里的诗句,是说“天要凉了”,而不是说“天真热”。,四、怎样学习古典文献学?1、理论密切联系实际;2、要学好古典文献学还必须努力学习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属于古代汉语的范围;另一块是年代学、历史地理学、职官学、避讳学等,属于典章制度的范围。,第

7、二章 文献的载体,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从古至今的文献载体大致可归为四类:刻铸型载体、书写型载体、书写兼印刷型载体和感应性载体。,一、甲骨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总称,刻在上面的文字称甲骨文。 我国商代用甲骨刻记占卜文字为世界所独有。迄今发现的10余万片殷墟甲骨文中,记事年代从盘庚到纣王末期(前13001028年)。,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于商代历史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

8、字。,甲骨文最先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王懿荣偶然发现。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1904年,孙诒让据此写成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开始。,其后罗振玉、王国维继续收集、研究编印了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等书。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编了一本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甲骨文合集,共13册 。,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性论著已超过1400余种。继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发现商代甲骨后,又陆续在山西、陕西、北京等地发现了周代甲骨文,尤其是1977年在陕西“

9、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17000片,其中共有单字600多个。,二、金石金石,是青铜器与刻石的总称。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上或刻上文字,这就是常说的“金文”。其盛行的时代为商周秦汉,其中以周代为最多。,青铜器皿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礼器。2、乐器。3、兵器。4、农器。5、度量衡。6、钱币。7、符玺。8、日用器。,陕西郿县出土的大盂鼎,有铭文291字,铭文最长的首推毛公鼎,共497字,内容与尚书文侯之命相近。毛公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公斤。清道光年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石刻文字起源也比较早,后人取以考证经史,便以金石并称。秦始皇四方巡行,

10、每到一处,都要把统一天下的功绩刻在石头上以晓喻百姓,共有峄山、泰山、琅琊、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七处石刻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现存已知最早的秦石刻文字“石鼓文”,即在10块鼓形石头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所刻字体,为秦统一前的大篆。出土于唐代初年天兴 (今陕西宝鸡)。,我国最早的石经出现于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当时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 。唐文宗太和七年至开成二年间,用楷书刻了12部儒家经典,称为“唐石经”、“开成石经”、“太和石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石经丛书。,乾隆石经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石经丛书。西安碑林还

11、保存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历史地图禹迹图和华夷图。,碑除了大量用于丧葬外,还用于纪功纪事,表彰功德。修桥、修路、建庙、修观,都有相应的碑纪其事。还有刻诗文法书、名人手迹的。唐代开始出现进士题名碑。,在中国学术史上,对于金石的研究起源很早,到了宋代则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金石学”。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都是至今为人参考的学术名著。,三、简牍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为古代重要的文献载体。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成较宽的木板者,叫木牍。将竹简、木简及木牍作为书写材料起源很早。,关于简牍的制作方法,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简的长度是有

12、讲究的,据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汉代有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等规格(汉尺一尺约为23.3厘米)。,竹简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首先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作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样,也称为“汗青”,这道工序叫“杀青”。,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其中的奏牍指的就是板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牍”,后成为信的代称。 书写出错后就用刀刮去重写,“刀”和“笔”配合使用,于是有了“刀笔”一词。,古代简牍早在汉代已有发现。近代,自1899年至1949年,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多枚。其中以1914年发现的敦煌汉简、1930年

13、发现的居延汉简影响最大。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00多枚 。,四、缣帛缣帛是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古人在纸发明以前,常在缣帛上书写文字。春秋战国时代的书写材料是竹帛并用的。 缣帛用于书写材料,在汉代相当流行。,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用于绘图。 1942年,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曾出土一件驰名世界的战国帛书缯书。是目前已经发现我国最早的帛写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现藏耶鲁大学图书馆。,五、莎草纸又叫“纸草纸”、“埃及纸”。是古埃及人以尼罗河流域生长的一种纸草为原料制成。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六、羊皮纸羊皮纸据说最初盛行于小亚细

14、亚佩尔加蒙国。这种羊皮纸在公元4世纪以前成为欧洲最通行的书写材料。,七、贝叶贝叶是古代印度及其周边的尼泊尔、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国使用的一种书写材料。直到中国造纸术传入,印度及南亚诸国才渐渐废弃了贝叶这种书写材料。,八、纸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了纸,时称“蔡侯纸”。至东晋元兴三年(404年)后,纸基本取代了简牍。,九、胶片、磁带等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胶片与磁带逐渐在某些领域取代了纸张,成为新一代的文献载体。 软盘和光盘等电子载体。特点是无形、存储量大。,第三章 文献的目录,一、目录的含义1、目目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引申为逐一称述的节目、

15、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2、录录,许慎说文解字录部:“录,刻木录录也。象形,凡录之属皆从录。”因此录字为刻木之声,亦为刻木之形,故成为刻木之意引申为记录、整理次第,详细说明之意。,3、目录、目录学目、录两个词用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是叙录(也称书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作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目录学:研究目录工作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16、“目录”一词现存文献以汉书为最早,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二、目录学的创始刘向是我国目录学创始人,他受汉成帝之命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订正讹误,补脱删衍,剔其重复,整理成定本。,三、一书目录与群书目录1、一书目录就是对其中一本书进行编目和内容介绍。 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就可以看作最早的一书目录;,最典型的是史记的太史公自序、汉书的叙传。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末一篇。此文前半部分是司马迁的自述,叙述家世、生平及史记写作背景、规模体例等;后半部分则一次叙列了全书各篇的篇名、篇次和写作意图。,如: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

17、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2、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群书的目录有三类:官修、私修、史志目录。,四、目录的产生与发展1、甲骨的记号2、易、书、诗的小序3、史记自序与别录、七略的完成,五、目录的类型(一)国家图书目录(官修书目) 官府藏书目录始于七略。封建王朝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目录,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19

18、49年以后,有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书目录、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简目初编、四川省图书馆古籍目录、福建省图书馆善本书目、毛春翔浙江图书馆特藏书目(甲编、乙编、续编)等。,台湾有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书目等。 大型联合目录如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丛书综录事实上也都是公藏目录。,(二)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目录,是由史家编入史书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

19、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第一部史志目录是班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其后有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其他正 史则缺少艺文志。,(三)私家目录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私人藏书目录六朝时已有,史载任昉富藏书,殁后沈约奉命就任昉书目核对,凡朝廷所无,就昉家取之。但其目不传。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四)其他目录1、丛书目录。最早的丛书目录当是清嘉庆中顾修的汇刻书目初编。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阳海清编中国丛书广录、上海图书馆编中国

20、近代现代丛书目录。,2、地方文献目录。以某一地区有关的图书为对象而编制成的目录书。如明代祁承煠两浙著作考,清孙诒让温州经籍志,今人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等。,3、推荐书目录它是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带有指导性质的读书目录。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则是张之洞的书目问答。 4、专科目录5、禁毁书目录6、目录之目录,六、目录的主要内容 一部体制完备的古代目录,其内容主要包括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一) 书名 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作者、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二) 叙录(解题、提要)叙录(解题、提要)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

21、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三)类叙类序包括各大类之序(总序)和小类之序。类序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七、目录的意义及功用1、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是读书治学之门径)张之洞曾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为“良师”,他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或地域。书即师也。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也矣。”,2、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章学诚名著校雠通义将校雠的崇高境界

22、论述得最为充分。他所说的校雠之学大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目录之学。校雠通义序说:“校雠之意,盖自刘向父子部次条别,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语此。”,3、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必须借助目录学的知识,查阅有关的目录、索引、文摘等,否则就会走很多弯路。文献古籍的整理,也必须借助目录,目录与我们整理文献的其它很多工作有密切关系,与辨伪,辑佚,考订鉴别文献的版本以及校勘等等这些重要的文献整理工作联系十分密切。,八、目录的分类沿革(一)古典目录的分类起源A、七略的六分法全书虽分为七部分,但“辑略”是叙述学术源流的,所以实际登录书名的门类,只有六略。,六艺略(

23、九种)诸子略(十种) 诗赋略(五种) 兵书略(四种) 数术略(六种)方技略(四种),在1900年前,能够编出这样纲举目张的系统的图书分类法,诚然是一件大的创举,虽有小疵,但无伤于大体。,B、荀勖中经新簿的四分法 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 按照隋书经籍志序的记载,荀勖中经新簿类目如下:,甲部:六艺、小学 乙部: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以上共收四部书1885种,20935卷,新簿在分类和解题上的不足:1、分类不尽合理。2、新簿没能继承刘向撰写叙录的传统,对图书的内容和特点,少有论辩。新簿甲、乙、丙、丁内容相当于后来的经、史、子、

24、集,但次序上稍有不同。而后者次序直到东晋李充编晋元帝四部书目时才基本确立,后一直被沿用。开始确立四部顺序,在我国图书目录发展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C、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的七分法及新旧分类法的更替自东晋李充之后,四部分类法在南北朝至隋,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政府藏书目录都使用四部分类法,如南北朝时殷淳大四部目;谢灵运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王亮、谢胐四部书目;王俭元徽元年四部书目等 。,在四部分类法逐步占据统治地位但尚不完善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些效法七略的分类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王俭七志和阮孝绪七录。 王俭是南朝宋秘书丞,元徽元年(473)编成政府藏书目录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后来,“俭又依别录之体

25、,撰为七志。”,七录分类体系:阮孝绪,南朝齐梁间目录学家。他收集宋、齐以来各家目录,并校以官修目录,编成七录。七录早已亡佚,但其序、目录、引用书目存于广弘明集中。其分类体系包括内篇五录(经典、纪传、子兵、文集和术技)和外篇二录(佛法、仙道),共分为七大类、五十五小类,著录图书6288种,44526卷。,(二)目录分类的逐步完善现存的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目录书,以隋书经籍志为最古。作为中国书目分类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四部分类法的定型。A、隋书经籍志唐初编纂的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它主要依据隋唐时国家藏书,并参考以前的有关目录编成。,隋书经籍志分经、史、

26、子、集4部40类,收录存书3127部,36708卷;佚书1064部,12759卷,总计著录四部书籍4191部,49467卷。另附道经4类、佛经11类,仅据道佛专目,“录其大纲,附于四部之末”,不列具体书目。,隋书经籍志继承了荀勖、李充以来四部分类法的体系构建框架,但较之前者,至少在两个方面更为完善。 其一,前者四部仅以甲、乙、丙、丁为序,无正式类名,隋书经籍志将甲、乙、丙、丁四部命名为经、史、子、集,更为明确和清晰; 其二,前者在四部之下多无小类,造成“四部悬立”隋书经籍志则在细目的厘定上充分吸收了七略系统之分类法,特别是阮孝绪七录的精髓。,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第二部现存完整的古典综

27、合性图书目录。 自隋书经籍志出现,四部分类基本定型。此后一些史书的经籍志、艺文志都采用四部分类法,直到近代。,隋书经籍志取七略系统分类法之长,补荀勖四部分类法之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在我国古代书目分类史上的正统地位。 完成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史上七略分类法向四部分类法的转变 。,B、宋代四部书目分类法1、崇文总目宋代官修书目,王尧臣等编撰,书名御赐。成书于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至庆历元年(1041)年,历时7年,计六十六卷,叙录一卷,著录馆阁当时保存书籍3445部,30669卷。部类后有小序,书目后有解题(亦称为“释”)。至神宗时,改崇文院为秘书省,徽宗时曾改名秘书总目,并将新搜集之书增入总目

28、。,2、遂初堂书目为我国现存南宋私人藏书目录之一。作者尤袤,字延之,无锡人,南宋孝宗时官至礼部尚书。 经部类目的设置,反映了当时的学术发展。史部设国史、本朝杂史、本朝故事、本朝杂传,这种将本朝书籍单列类目的作法,为明代许多目录所沿袭。新列史学类,收有关历史考评的书籍。,3、郡斋读书志南宋私人藏书书目,晁公武编撰。在荣州太守任上时,得到四川转运史井度赠书五十箧,加上他自己原有藏书,共计二万四千五百余卷。除了整理校雠外,他还为每一书撰写了提要,编成郡斋读书志,后又进行了大量增补订正,于宋孝宗淳熙年间刊行。,郡斋读书志体例仿照崇文总目,个别类目有所增省改动。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五类。全书有总序,经史

29、子集四部各有大序,二十五个小类有小序。每种书均有解题。这是我国第一部有解题的私家藏书目录。,4、直斋书录解题作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五十六卷,现存二十二卷本乃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的。 全书分五十三个类目,这些类目虽然按照经、史、子、集四部的顺序排列,但不标明经、史、子、集的名称。,直斋书录解题的“解题”部分为其亮点。 “解题”涉及多方面内容,记述作者生平、行事、家世,或书籍内容、版本、真伪,以及在过去书目中的记载情况等等。,D、元代四部书目分类法元代对四部目录分类创获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由马端临撰写的一部私家书目文献通考经籍考。,(1)类序其总序篇幅较长,极为详细地叙述了历代藏书与目录

30、的发展情况。四部及各子目的大小序并非马端临自撰,而是从四代史志中辑录的,必要时用“自注”或按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2)类目设置斟酌前人四部目录,略有调整。(3)每一类目后,将四代史志著录的相关书目依年代先后排列,具体书目的归类也有所调整。,E、明代四部分类法国史经籍志作者焦竑,万历二十二(1594)年,大学士陈士陛建议修国史,荐焦竑专领其事。明史并未修成,仅成经籍志五卷,附录一卷,仍称国史经籍志。,F、四库全书的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分类特点及其贡献四库全书总目(或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是在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编撰而成的一部目录。,全书共著录图书10289种,173012卷,其中四库全书实收3

31、470种,79018卷,存目著录6819种,94034卷。基本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也是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集大成性质的目录著作,在分类上总结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并且能够根据典籍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典籍认识的深入,兼采众家之长,对四部分类有所改进,形成一个新的目录分类模式。“以经、史、子、集提纲列目,经部分十类,史部分十五类,子部分十四类,集部分五类。”,即分为4部44类。,四库全书总目继承古代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四十四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总目的总序和小序与

32、前代目录的大小序同样都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只是更为科学、严谨而已。,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提要式目录。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提要、大小序以及案语,都是总结前人成果,取长补短,从而有所创新的产物。它的撰成,标志着我国古代传统的四部分类目录达到最高水平。,第四章 文献的版本,一、版本概念、形制、相关术语及其类型(一)“版本”释义版本,辞海释为:“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指书籍制作的各种表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记、题识、批校等。”,书籍称为“本”在典籍中出现是从西汉开始。古籍版

33、本主要指1911以前历朝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且1911年以后的影印、排印的线装古籍也属古籍。,我们现在所说的“版本”,既包括各种写本、抄本、稿本,又包括之前出现的竹木简、缣帛、卷子和其后出现的雕刻本、活字本,还应包括近现代的铅活字本、影印本,甚至现代化的缩微胶卷、平片、电子出版物等。,(二)古籍版本的形制及有关术语1、古籍版式的结构 边栏:亦称版框,即书版的四周界格。 版心:亦称中缝,是指书页中间折迭的地方。 书耳:位于边栏的左上方,突出一长方形方格,形似耳,故称书耳,也叫耳子。,界行:版面用竖线分成的行称界行,唐人又叫边准,行内即刻字处。 天头:上栏以外的空白地方称天头。 地脚:下栏

34、以外的空白地方称地脚。 鱼尾:版心中刻有记号,其形似鱼尾,故名。,书口、象鼻:从上鱼尾到上边栏及下鱼尾到下边栏有一条黑线,因这条黑线较长,形同大象的鼻子,故称象鼻。印有黑线的称黑口,无黑线的称白口,黑线宽的称大黑口,黑线细的称小黑口(或细黑口)。版心刻有书名等文字记载的称为花口。,2、成册古籍的结构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的古籍的外在形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术语。 书脑:书页折迭后,左右边栏以外锥眼订线的地方称书脑。 书脊:亦称书背,一书装订缝合处的侧面,成为书的脊背,故名。,书首:书装订成册后的最上部位称书首。 书根:书的最下端。 书皮:亦称书衣、书面。 书签

35、:书的前封面的左上角,贴有一个长方形的纸条,叫书签。 书名页:也叫封面、封面页、内封面。,(三)版本的类型版本类型很多,这里主要讲纸本,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抄写本(写本)和刻印本(刻本)两大类。 1、写本写本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写本因其性质和作用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2)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这种稿本又称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3)钞本。也称抄本。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

36、价值仅次与稿本。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难见的珍本便赖钞本得以保存。按时代分,又有元抄本、明抄本、清初抄本(乾隆以前)、清抄本(乾隆以后)、近抄(清末民初抄本)和新抄(民国以后抄本)等。,2、刻本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从时代早晚看,分唐刻本(保存不多,一般认为现存最早唐刻本为唐懿宗咸通九年,即868年刻印的金刚经)、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从刻书地域看,南宋有四川地区刻蜀本、浙江地区刻浙本、福建地区刻建本(也叫闽本)。金、元时期有山西临汾刻的平水本等。 从出资者来看,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从刷印早晚看

37、,有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增修本、三朝本、递修本等名目。 从墨色看,又有蓝印本、朱印本、墨印本。 从开本大小看,开本小的又叫巾箱本(或袖珍本)。 从版式看,有黑口本、白口本。 从行款看,又有十行本、八行本等。 从字体大小看,又有大字体、小字体。,3、活字本活字本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根据制造活字的原料不同,可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4、影印本影印本是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以分为石印本(指用石材制版印刷的书本)、珂罗版印本。,二、孤本、善本与珍本(一)孤本“孤”是指仅此一个,世上仅存此一部的

38、书,就叫孤本。若是国内藏书只此一部,未见别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总体来看,年代较久远,尤其是明以前为世所罕见,而又有相当资料文物价值的书,其中有不少都已成为孤本。,(二)善本与珍本 善本指好的版本,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为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版本都可视为善本。珍本指写刻年代较早,流传很少,研究价值较高的古籍的版本,通常指宋元刻本,内府写本,有史料价值的稿本及名人批校本。,“善本”这个词是在雕版印刷盛行后才出现的。在隋唐以前,书籍没有印本,那时把好的写本,称为“善书”。唐五代以后,雕版盛行,一些宋元学者在著作中提出了“善本”一词,并且解释了它的含义。宋代学者所称的善本,都

39、以精校为主要内容。,清末张之洞给善本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足本”,即无缺残无删削之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本;三是“旧本”,即旧刻旧抄本。张氏“足、精、旧”善本三定义,归纳起来还是两条,一是无讹脱,一是传世旧本,与古人关于“善本”的概念,并无本质区别。,著名藏书家钱塘丁丙也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他提出的四条图书入藏标准,也颇有代表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是“善本”概念的具体解释。,清末民国初,孙德谦在古书读法举例中提出的四条善本标准是: 一、“其书犹为古本款式,是为善本; 二、有古书尽亡,幸存此书得窥崖略者,可称善本”; 三、“书有昔人未见真本,至近世乃

40、传者,此真善本也”; 四、“古书凡经名人校订者,必为善本”。,1978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会议规定了九条“善本”的收录标准,具体如下: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页);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页),但版刻模糊、流传较少者不收;,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刊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7、辛亥革命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

41、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术发展,能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插图的刻本; 9、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鈐印本,有特色的或有亲笔题记的收,一般的不收。概而言之,善本的标准,大致有四项: 古旧本、精校本、精刻本、稀见本。,三、描述版本优劣的若干称谓1、禁书本:明令禁止流通和收藏之书。 2、进呈本:民间向朝廷敬献之本。3、底本:指著作的稿本,亦指抄本或刊印时所据之原本。4、书帕本: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按常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当时将这种书就称为“书帕本”。由于书帕本是明代例行官样礼品,所以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

42、文字内容。,5、巾箱本(后改称袖珍本): 指古时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无论手写本还是刻印本,只要开本较小,于随身携带的巾箱小箧中能够装下,都可称为巾箱本。清最早的小本书出现在乾隆年间,武英殿仿照巾箱本的形式刻印了古香斋十种,改称“袖珍本”,意为可以放在衣袖里的图书。,6、初印本:一书初印,版面清晰,人以为贵。 7、通行本:指坊间流行甚多,而刻印平常的本子。8、足本:一曰全本。是衡量一本书是否善书的一个重要标准。 9、节本:原书经删节后而印行的本子。旧小说删去原书中神怪迷信、色情渲染部分,又称“洁本”。,10、选本:因原本浩繁,选其精萃而成本者,曰选本。 11、

43、残本:有残页、缺页的印本称为残本。12、配本:因本残缺,用同种本的其它版本配成全本者曰配本。以抄写补残者曰抄配本。,13、百衲本: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义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的一个完整的东西。百衲本书始出于清初的宋荦,他用两种宋本,三种元本,配置成一部史记八十卷,称为百衲本史记。,14、丛书本:专指丛书中之零种,称某某丛书本。15、单行本:从丛书、全集中,或一书中能独立成篇的抽出付印别行的本子,称单行本。16、三朝本:南宋官刻的各书书版,元时入西湖书院,明又转南京国子监,历经三朝,故称三朝本。,17、邋遢(lt)本:

44、书版因刷印多次,已经模糊不清,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 18、赝(yn)本:书商书贾作伪假冒之本。采取挖改、染纸、伪造等手法,以假充真。但赝本并不等于劣本。,四、纸书的装帧形式1、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2、旋风装 所谓旋风装,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3、梵夹装,本指古印度用梵文将经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的装帧,而后依次将贝叶经顺好,每叶穿一圆孔,用两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上下相夹,然后用绳穿过板上圆孔,再逐叶穿过每叶圆孔,最后穿过另一板

45、圆孔。 在西藏,一般将纸张书写或雕印的经文效仿贝叶经,用木板相夹,而后以绳索、布带捆扎。这种装帧方式主要用于藏文藏经。,4、经折装经折装大约出现于唐代后期,就是把卷子改成折叠式,叫折子。将纸按一定宽度一反一正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册子。这样,轴和裱都用不着了,只需要两块和折子大小一样的硬纸板或者薄木板,把折子夹起来。,5、蝴蝶装 蝴蝶装由经折装演变而来。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6、包背装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人们尝

46、试着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护叶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7、线装线装是包背装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把护叶由一张裹背改为前后两张,不包书背。装订时先订纸捻,再上封皮,然后切齐、包角,最后打眼上线。一般打四个装订眼,或者在书背上下两角加打两眼,成为六眼装。,五、版本鉴定所谓版本鉴定,就是对特定版本(包括写本、刻本)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人、版次,以及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其他版本,该版本在同书的各版本中处于什么地位等等,进行鉴别,从而确定其版本价值。(一)鉴定古籍版本的总原则,(二)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1、验牌记牌记又叫书牌或

47、牌子,从宋刻本就有,元、明、清各代都有使用,是刻书的专门识语。主要由有关书名、著者、刊刻年月、雕版堂室等介绍版刻情况的文字构成,无固定位置 。,2、考刻工刻工又称“镌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等,是雕刻书版的工匠手。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在刻板上刻下自己姓名的是后晋开运四年(947)刻印的观世音菩萨像及愿文,末有“匠人雷延美”字样。刻工大都记在版心下方,有的姓名俱全,也有的只记姓或名,还有冠以籍贯的。,3、看版式版式即书版的样式,包括栏线、行款、版心等部分。栏线也称界栏,即版面四周的边线,上方的叫“上栏”,下方的叫“下栏”,两边的叫“边栏”或“左右栏”,它们确定了版框的大小。

48、只用一条粗栏线的称“单栏”,用一粗一细(外粗内细)两条栏线的称“双栏”,也有三栏的。 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叶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叶标志的“鱼尾”。,4、查避讳避讳是古代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实质就是不能直呼或直书神灵、君主、尊长的名字。其中主要是国讳,即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要采取一定方式避讳。另外,作者祖、父辈名字一般也不直接书写,称私讳。,古代文献中,常见的避讳方法有三种: 一是改字。 二是空字。在古籍中,刻书人为避讳,往往用墨围框代替讳字。 三是缺笔。避讳用缺笔始于唐代,碑刻中尤多,后代历代皆有,而以宋代最盛。缺笔的运用一般情况下是缺末笔。 查避讳对鉴定古籍版本非

49、常有用。,5、看字体宋版:有肥瘦两种字体,肥学颜真卿颜体,瘦效欧阳询与柳公权体。元版:主要是赵孟頫体,字多秀逸,于柔媚中透有刚劲之气。明版:明初仍是赵孟頫体。清版:一般多用方体字,少数用仿宋体,或手写体。,6、看纸墨一般说,宋人用墨考究,今存的宋刻书,墨色香淡,至今将书打开,仍隐隐有香气。宋浙本,多是白麻纸、黄麻纸。蜀本多白麻纸。“帘纹”宽约二指。这种麻纸,据化验多是楮(ch)树皮为原料做的皮纸。宋建本多竹纸,发黄,质量比浙本蜀本差得远。,元浙本仍用白麻纸、黄麻纸,后期“帘纹”变窄,只有一指宽。平水本近浙本。元建本仍用竹纸。明代早期好的印本仍是白麻纸(皮纸),一般书用竹纸。明代盛行一种“白棉纸

50、”,有厚薄两种,大典属于较厚的。据研究仍是皮料纸。万历以后多用竹纸,微黄,较薄,日久易脆。,清代武英殿本喜用开化纸,四库全书即用开化纸抄写,白而匀洁,但日久会出现黄斑。 7、看装帧唐代多卷子装和经折装。五代至宋盛行蝴蝶装和包背装。元本有蝴蝶装,大多应是包背装。明代早期包背装,后期则变为线装。清及民国刻本一般都是线装。佛经以经折装为常见。,8、审书名这里所说的书名,主要指书名前的一些冠有朝代名称的冠词,如“国朝”、“皇朝”、“昭代”等,以示对当代的尊崇。一般来说,冠以“圣宋”、“钜宋”、“皇元”、“大元”、“皇明”、“大明”、“皇清”、“大清”等字样者,多为本朝刻本 。如皇明英烈传为明刻本,而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