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污染及其控制PPT精选文档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24550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5.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污染及其控制PPT精选文档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热污染及其控制PPT精选文档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热污染及其控制PPT精选文档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热污染及其控制PPT精选文档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热污染及其控制PPT精选文档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污染及其控制PPT精选文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污染及其控制PPT精选文档课件.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热污染及其控制,1,第六章,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水体热污染第三节 热岛效应第四节 温室效应第五节 热污染评价与标准第六节 热污染控制技术,2,第一节 概述,3,4,表 6-1 热环境的分类,5,定义:地球大气圈外层空间垂直于太阳光线束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数值:约为8.15J。,太阳辐射通量(或称太阳常数):,图6-1 太阳辐射通量分配状况图,6,表6-2 大气中主要物质吸收辐射能量的波长范围,7,热环境中的人为热量来源,8,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造成的环境热化,损害环境质量,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种增温效应。,9,水体热污染,污染源,备 注,热电厂

2、、核电站、钢铁厂的循环冷却系统排放热水; 石油、化工、铸造、造纸 等工业排放含大量废热的 废水。,燃煤火电站热能利用率仅40%, 轻水堆核电站仅为31%33%, 核电站冷却水耗量较火电站多 50%以上。 废热随冷却水或工业废水排入 地表水体,导致水温急剧升 高,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类型,大气热污染,城市和工业大规模燃烧过程 产生废热,高温产品、炉渣 和化学反应产生的废热等。,目前关于大气热污染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城市热岛效应和 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的排放抑制了废热 向地球大气层外扩散,更 加剧了大气的升温过程。,10,各行业冷却水排放量对照,图6-2 各行业冷却水排放量对照,11,环境热污染主

3、要由人类活动造成,主要成因,向环境释放热量,改变地表形态,根据热力学原理,转化成有用功的能量最终也会转化成热,而传入大气。,能源未能有效利用,余热排入环境后直接引起环境温度升高;,改变大气层组成和结构,12,改变大气层组成和结构,CO2含量剧增,CO2是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颗粒物大量增加,对流层水蒸气增多,平流层臭氧减少,反射太阳辐射,吸收地表长波辐射对环境温度的影响与颗粒物粒度、成分、停留高度、云层和地表反射率等因素相关,白天吸收地面辐射,抑制热量向太空扩散;夜晚向外辐射能量,使环境温度升高。,氟氯烃(CFCs)和含溴卤化烃哈龙(Halon) 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13,改变地表

4、形态,地表蒸发强度增强,反射率提高降低植物吸收CO2和太阳辐射的能力减弱了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植被破坏,下垫面改变,海洋面受热性质改变,城市化地表的反射率和蓄热能力改变地表和大气之间的换热过程破坏,石油泄漏可显著改变海面的受热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降低,吸收能力增加,14,表6-6 城市下垫面对热环境的影响,15,第二节 水体热污染,16,水体升温,水中溶解氧降低(表6-7),在040内温度每升高10,水生生物的生化反应速率会增加1倍,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增强,导致水体缺氧加重。,17,水体升温还可提高有毒物质的毒性以及水生生物对有害物质的富集能力,改变鱼类的进食习性和繁殖状况等;热效力综

5、合作用容易引起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死亡;温带地区废热水扩散稀释较快,水体升温幅度相对较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季废热水扩散稀释较为困难,水温升高,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大。,18,热污染可使水体严重缺氧,厌氧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腐败严重,水体发生黑臭。,温排水还会促进底泥中营养物质的释放,导致水体离子总量,特别是N、P含量增高,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水温超过30,硅藻大量死亡,绿藻、蓝藻迅速繁殖,19,水体升温给致病微生物滋生繁衍提供温床,引发流行性疾病。,(三)引发流行性疾病,澳大利亚曾流行的一种脑膜炎是由于电厂排放的冷却水使水温增高,变形虫大量滋生繁衍,污染水源,经人类饮水、烹饪或洗涤等途径 进入

6、人体,导致发病。,20,水温升高会加快水体的蒸发速度,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从而增强温室效应,引起地表和大气下层温度上升,影响大气循环,甚至导致气候异常。,(四)增强温室效应,21,热污染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综合防治的目标:减少热污染,将其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及其资源化利用。防治措施:,冷却水循环利用或改进冷却方式,减少冷却水用量、降低排水温度,从而减少进入水体的废热量。合理设计取、排水方式和选择取、排水位置,如采用多口排放或远距离排放等,减轻废热对受纳水体的影响。,二次能源再利用。养殖鱼、虾或贝类(表6-8)废热水灌溉,温室蔬菜或花卉种植。废热水调节污水处理系统水温排入港口

7、或航道以防止结冰实施时须考虑夏季气温的影响和成本效益分析。冬季供暖,夏季作为吸收型空调设备的能源。,应尽快制定水温排放标准将热污染纳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各地方部门需加强对受纳水体的管理,22,第三节 热岛效应,23,城市热岛效应,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城市地区,由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热量与其他自然条件共同作用致使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郊区的现象。,强度表示方法,以城区平均气温和郊区平均气温之差表示。,24,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年平均气温高出郊区 农村0.51.5左右;一般冬季城区平均最低气温比郊区高12, 城市中心区气温比郊区高23,最大可相差 5;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有时甚至比郊区高出

8、6以上。,25,图6-3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模式图,白天,在太阳辐射下构筑物表面迅速升温,积蓄大量热能并传递给周围大气。夜晚向空气中辐射热量,使近地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由于建筑密集,地面长波辐射在建筑物表面多次反射,使得向宇宙空间散失的热量大大减少,日落后降温也很缓慢。,26,引起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一)城市下垫面的变化,(二)城市大气成分的变化,(三)人为热的释放,27,(一)城市下垫面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自然生态地表逐渐被人工地貌取代,使城市下垫面的热力学、动力学特征改变:城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低(10%30%),导热率高,热容量大,蓄热能力强。在相同的太阳辐射下,城市下垫面

9、升温快,表面温度显著高于自然下垫面。植被面积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大,储水能力降低,蒸发(蒸腾)强度减小,蒸发消耗的潜热少,地表吸收的热量大都用于下垫面增温。构筑物增加,下垫面粗糙度增大,阻碍空气流通,风速减小,不利于热量扩散。,28,(二)城市大气成分的变化,城市地区能源消耗集中,燃烧过程排放大量的CO2、CO、SO2、NOx和CH4等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致使城市上空大气组成改变(表6-9)降低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使其吸收太阳辐射和地表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造成大气逆辐射增强,强化了城市热岛效应。,表6-9 城市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相对浓度 /%(容积百分率),29,(三)人为热的释放,人为热:人

10、类活动(工业生产、家庭炉灶、采暖制冷、机动车辆)以及人群代谢所产生的热量。人为热量收入改变了城市地区的热量平衡,是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冬季和高纬度地区的城市人为热的排放量甚至超过太阳的净辐射量(表6-10 )。,30,表6-10 不同城市人为热排放量,31,(1)城区冬季缩短,霜雪减少 城区冬季采暖耗能降低,但另一方面,热岛效应导致夏季持续高温又会增加城市耗能。例如美国洛杉矶市城乡温差增加2.8,全市因空调降温多耗10亿瓦电能,每小时合15万美元,据此推算全美国夏季因热岛效应每小时多耗降温费达数百万美元。,32,(2)加剧城区夏季高温天气 工作效率降低,中暑和死亡人数增加。 医学研究

11、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当温度高于28时,人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易导致烦躁、中暑和精神紊乱等;气温高于34并加以热浪侵袭可引发心脏病、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使死亡率显著增加。,33,(3)引起异常天气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引起暴雨、飓风和云雾等异常天气现象,即所谓的“雨岛效应”、“雾岛效应”和“城市风”。热岛效应阻碍了城市云雾(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形成的酸雾、油雾、烟雾和光化学雾等的混合物)的扩散。,34,城市热岛环流 城区中心空气受热上升,周围郊区冷空气向市区汇流补充,而城区上升的空气在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又在郊区沉降下来,形成城市热岛环流,不利于污染物向外迁移扩散,

12、会加剧城市大气污染。,图6-4 城市热岛环流模式和尘盖,35,(4)局部地区水灾 城市热岛效应可能造成局部地区水灾。城市产生的上升热气流与潮湿的海陆气流相遇,会在局部地区上空形成乱积云,而后降下暴雨,每小时降水量可达100以上,从而在某些地区引发洪水,造成山体滑坡和道路塌陷等。,36,(5)导致气候、物候失常 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气候、物候失常。日本大城市近年出现樱花早开、红叶迟红、气候亚热带化等现象都是热岛效应所致。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加重城市供水紧张,导致火灾多发,为细菌病毒等的孳生蔓延提供温床,甚至威胁到一些生物的生存并破坏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37,增加自然下垫面的比例,大力发展城市

13、绿化,营造各种“城市绿岛”是防治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加强工业整治及机动车尾气治理,限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城市大气组成的影响。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清洁燃料、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向环境排放人为热。,38,开发、使用反射率高、吸热率低、隔热性能好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综合防治:控制人口数量,增加人工湿地,加强屋顶和墙壁绿化,建设城市“通风道”,完善环境监察制度等综合防治热岛效应。,39,第四节 温室效应,40,温室效应是地球大气层的一种物理特性。,适度的温室效应创造了适宜生物生存的地球热环境。,地球大气层热量辐射平衡图,41,CO2,温室气体:CO2、CH4、CO、CF

14、Cs、O3,CO2的全球变暖潜能最小,但其含量远远超过其他气体, 是温室效应最大贡献者。大气中的水蒸气是自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含量 比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和还高许多。在中纬度地区晴朗 天气水蒸气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占60%70,CO2仅占25。水蒸汽在大气中的含量相对稳定,因此普遍认为大气中的 水蒸汽不直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反,大气中CO2的浓度 在持续上升,成为人们最关注的温室气体。,42,(一)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图6-6 近代人类活动对大气中CO2浓度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现代化、人口剧增,化石燃料大量消耗,排入大气的CO2迅速增加,破坏了自然界的碳循环。,43,(一

1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注:CO2、CH4、N2O的增长率以1984年为基础计算,CFC-11和HCFC-22的增长率以 1990年为基础计算。,表6-11 人为活动对主要温室气体变化的影响,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都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目前N2O的年增长量约为3.9106t,估计CH4的浓度在2050年将增至2.510-6(是1950年的2倍),而且可能成为温室效应的主因。气溶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十分复杂,据估计1970年前北半球人为颗粒物的年排放量为4.8108 t,而2000年则达7.6108 t,44,(一)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图6-7 温室气体对气温上升的贡献变化,不同温室气体单位质量或

16、浓度的增温贡献率不同,在大气中含量增加的速率也不同,因此它们在不同时期内对全球气温升高的贡献率也不同,45,(二)植被破坏,温室气体吸纳量降低,占地球表面6 % 7%的森林吸收CO2的量比地球表面70%的海洋 还多1/4。进入大气中的CO2约有2/3可被植物吸收。由于大量砍伐, 地球上的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面积急剧减少,对CO2的 吸收能力大大降低,导致大气中CO2浓度日趋升高。据估计,目前因全球森林植被破坏引起的CO2浓度上升约占 CO2增加总量的24%。,46,图6-9 近代全球气温变化与CO2和CH4含量的关系,近代全球气温气候的变化与温室气体CO2和CH4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图6-9

17、);温室效应的加剧必然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确实已成为限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7,四,(一)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 极地及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气温升高,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导致低地被淹、海岸侵蚀加重、 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和海水倒灌等问题。,48,四,(二)气候带北移,引发生态问题 气温升高,北半球气候带将北移; 若物种迁移适应速度落后于环境的变化,则 该物种可能濒于灭绝。 病虫分布区扩大、生长季加长、繁殖代数增 加,年中危害期延长,加重农林灾害。,49,四,(三)加重区域性自然灾害 加大海洋和陆地的蒸发速度,改变降水量和降水频 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 缺水

18、地区降水和地表径流减少,加重地区旱灾和土 地荒漠化的速度。 热带地区降水量增大,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 局部地区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加重。,50,四,(四)危害人类健康温室效应导致极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使心血 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同时还会促 进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威胁人类健康。,全球变暖、CO2含量升高,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扩大植物的生长范围,提高生产力。但整体来看,温室效应弊多于利,必须采取对策控制温室效应,抑制全球变暖。,51,(一)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控制矿物燃料的使用量,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 利用率。 有效控制CO2排放量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保护与发展的 关系,主动承担其责任

19、,并互相合作、联合行动。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联合国的组织下召开 了多次国际会议,形成了两个最重要的决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52,第五节 热污染评价与标准,53,环境水温变化限制值: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规定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限制值; 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水温的测定方法:水质水温的测定 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 测定法(GB 13195-91 )。,54,最高周平均温度(MWAT): 根据鱼类生长的最高起始致死温度(UILT)和 最适温度制定的一项综合指标; 用以确定由冷却水排放造成的水体热污染的控 制标准。 计算式 (

20、6-1),55,起始致死温度: 50%的驯化个体能够无限期存活下去的温度 值,通常以LT50表示。最高致死温度: 随驯化温度升高,LT50亦升高,当驯化温度 升至一定程度时LT50不再升高,此LT50值 即最高致死温度。,56,最适温度: 最适宜鱼类生长的温度; 各种鱼不同生活阶段最适温度各不相同; 最适温度的测定条件(光照、饲料量、溶解氧 等)要求很苛刻,测试时间也很长,通常以与 活动或代谢有关的某种特殊功能的最适温度 替代。,57,零净生长率温度和最适温度的平均值 : 零净生长率温度是鱼的同化速率与异化速率相 同时的温度 ; 该平均值是最理想的高温限值,至少可以保证 鱼的生长速率不低于最高

21、值的80%。 此数值很难获得,而生长的最高周平均温度被 认为很接近该平均值,因此在国内外将最高周 平均温度作为水体的评价标准。,58,大气热环境温度测量方法:,注:三种方法测定的温度值各代表一定的物理意义,各值之间存在较大 差异,表示环境温度时,须注明测定时所采用的方法。,59,生理热环境指标: 环境生理学上采用温度-湿度-风速表示环境温度 的综合指标。常用的5种生理热环境指标: 1.有效温度(ET) 2.干-湿-黑球温度 3.操作温度(OT) 4.预测平均热反应指标(PMV) 5.热平衡数(HB),60,有效温度:将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 人体温暖感或冷感的影响综合成一个单一数 值的任意

22、指标,数值上等于产生相同感觉的 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有效温度在低温时过分强调湿度的影响,而 在高温时对湿度的影响强调不够,现在已不 再推荐使用。,1.有效温度(ET),61,替代形式 新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SET)依据:Gagge等根据人体热调节系统数学模型提出的;定义:相对湿度50%的假想封闭环境中相同作用的温度;意义:同时考虑了辐射、对流和蒸发三种因素的影响, 将真实环境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平均辐射温度 规整为一个温度参数,是一个等效的干球温度;用途:确定人的热舒适标准,指导室内热环境的设计。,1.有效温度(ET),62,干-湿-黑球温度:是干球温度法、湿球温度 法和黑球温度法测得

23、的温度值按一定比例的 加权平均值。作用:反映环境温度对人体生理影响的程度。表示方法:(1)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2)温湿指数(THI),2.干-湿-黑球温度,63,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 计算式 (室外有太阳辐射) (室内外无太阳辐射),2.干-湿-黑球温度,WBGT指数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 基本参量,用以评价人体的平均热负荷。WBGT指数评价标准与人的能量代谢有关。当人体代谢 水平不同时给人的热负荷强度也不同(表6-14 )。,自然湿球温度,(6-2),(6-3),64,表6-14 WBGT指数评价标准,人体的能量代谢等级可通过测量获得;没有能量代谢数据时,也

24、可根据劳动强度将其划分为相应的5个等级,即休息、低代谢率、中代谢率、高代谢率和极高代谢率(表6-15)。,65,表6-15 能量代谢率分级,66,温湿指数(THI) 计算式 根据THI进行的热环境评价(表6-16),2.干-湿-黑球温度,相对湿度,%,表6-16 温湿指数 (THI)的评价标准,(6-4),(6-5),67,是平均辐射温度和空气温度关于各自对应的 换热系数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式,3.操作温度(OT),平均辐射温度(舱室墙壁温度); 热辐射系数; 热对流系数。,(6-6),68,丹麦工业大学P.O. Fanger等(1972):ISO-7730标准室中热环境PMV与PPD指标的 确

25、定及热舒适条件的确定中提出; 计算式根据PMV进行的热环境评价(表6-17),4.预测平均热反应指标(PMV),人体的总产热量,(6-7),69,中国,叶海(2004):表示显热散热占总产热量的比值;可以用于普通热环境的客观评价;也可以作为PMV的一种简易计算方法;计算式根据HB进行的热环境评价(表6-18),5.热平衡数(HB),服装的基本热阻,(6-8),70,5.热平衡数(HB),表6-18 HB的热感觉等级,HB包含了影响热舒适的5个基本参数: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风速、活动量和服装热阻;可用于对热环境进行客观评价,其值在01之间,值越高表示环境给人的热感觉越凉爽。,71,第六节 热

26、污染控制技术,72,(一)热泵,(二)热管,(三)隔热材料,(四)空冷技术,73,(一)热泵,热泵:将热由低温位传输到高温位的装置。,热泵技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技术;热泵设备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2030年代;70年代能源危机的出现,使热泵技术得以迅速发展。,74,(一)热泵,热泵用途:住宅取暖,提高生活热水,食品干燥加工、木材和种子干燥,工业锅炉的蒸汽加热等。,75,(一)热泵,图6-11 莫斯科市乌赫托斯基生活小区电-热-冷三联供系统能源及功率分配,整个系统的能量都来自当地的“二次能源”,不需消耗任何化石燃料。,城市污水地下干管,天然气的压力由2MP减至0.30.6MPa,76,美国L

27、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G.M.Grover于1963年发明了热管。,(二)热管,77,(二)热管,优点:与热泵相比,热管不需从外部输入能量,具有极高的导热性、良好的等温性,而且热传输量大,可以远距离传热。应用:广泛用于余热回收,主要用作空气预热器、工业锅炉和利用废热加热生活用水,在太阳能集热器、地热温室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78,1隔热材料的种类,2隔热材料的基本性能,(三)隔热材料,79,(1)多孔纤维质隔热材料,1隔热材料的种类,(2)多孔质颗粒类隔热材料,(3)发泡类隔热材料,80,(1)多孔纤维质材料,由无机纤维制成的单一纤维毡或纤维布或者几种纤维复合而成的毡布。常见的有

28、超细玻璃棉、石棉、矿岩棉等。,(2)多孔质颗粒类材料,常见的有膨胀蛭石、膨胀珍珠岩等材料。,81,常见的有三类:无机类:泡沫玻璃、泡沫水泥等;有机类:聚氯脂泡沫、聚乙烯泡沫、酚醛泡沫及聚胺酯泡沫等;混合型:由空心玻璃微球或陶瓷微球与树脂复合热压而成的闭孔泡沫材料。,(3)发泡类隔热材料,82,2隔热材料的基本性能,不同领域中隔热材料的选择及隔热技术的应用也各不相同。,热导率:隔热材料最基本的指标;衡量隔热效果的主要参数;通常热导率越低越好空心微珠导热率仅0.080.1W/(mK),隔热性能极好。,密度(表观密度和压缩密度):隔热材料的密度一般都比较小;密度过高会增加隔热层重量。,强度:隔热材料

29、需具备一定的强度;强度太低易导致变形,其他:耐热性、防水性、耐火性、 抗腐蚀性和施工方便性等。,83,2隔热材料的基本性能,不同领域中隔热材料的选择及隔热技术的应用也各不相同。,(1)矿井巷道隔热技术矿井巷道隔热材料要求导热系数和密度小,具有 一定的强度和防水性能。一般导热率低于0.23W/(mK)时,才能起到较 高的隔热作用。巷道隔热材料的组成:表6-20胶凝材料:隔热材料的强度组成;集料:改善隔热性能;外掺料:用于减少水泥用量;外加剂:提高隔热材料的各项性能。,(4)低温工程隔热技术隔热材料的蓄热系数越大,冷却降温速度越慢。速冻间选择蓄热系数小的材料做隔热内层,有利于提高降 温速度、减少冷

30、负荷、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冷藏间则应选用蓄热系数较大的隔热材料,以减少库内壁 表面的温度波动,保持库内温度稳定,节省动力消耗。,84,(四)空冷技术,优点:显著节约水资源;有助于控制水体热污染。缺点:耗电量大;增加燃料消耗。适用:能源丰富、水源短缺的地区。,85,(三)生物质气化技术,(四)生物质燃料酒精,(五)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一)生物能的特点及开发现状,(二)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86,(一)生物能的特点及开发现状,87,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生物能,(一)生物能的特点及开发现状,88,建立以沼气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 建立“能量林场”、“

31、能量农场”和 “海洋能量农场”,以植物为能源发电,常 用能源植物或作物有绿玉树、续随子等; 种植甘蔗、木薯、海草、玉米、甜菜、 甜高粱等,发展食品工业的同时,用残渣 制造酒精来代替石油。,开发现状,(一)生物能的特点及开发现状,89,(二)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成型生物质燃料的优点(表6-23)大气污染物、固体排放量少,锅炉腐蚀程度小、节能、成本低。,表6-23 0.5t锅炉采用不同燃料的耗能情况,41.4,18 636,16.5,400,32,成型燃料,30.4,20930,20,400,40,煤,30.7,18 406,22.5,400,40,刨花、木屑,热效率/%,热值/%,耗能/( kJ

32、kg-1 ),水量/kg,升温时间/min,项 目,燃料,90,(二)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图6-13 生物质压缩成型工艺流程,91,(三)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气化 在一定热力条件下,使生物质的碳氢化合物转化为含一氧化碳和氢气等可燃气体的过程。,工艺系统:图6-14,92,(三)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气化的优势,我国生物质集中供气系统投资与天然气基本相 当,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得多,更具应用前景。生物质气化后可用于发电,综合发电成本已接近 典型常规能源的发电水平。系统技术灵活,环境污染少。目前,中型气化发电系统已经成熟。,93,(四)生物质燃料酒精,94,常用工艺:酸水解、酶水解和发酵,(四

33、)生物质燃料酒精,图6-15 SSCF酶水解工艺流程,该工艺生产酒精成本仅0.4美元/升,改进后可进一步降低。,95,生物质在完全缺氧或有限供氧条件下,热降解为液体生物油、可燃气体和固体生物质炭三个组成部分的过程。控制热裂解条件(主要是反应温度、升温速率等)可得到不同的热裂解产品。,(五)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96,在中温(500600)、高加热速率(104105/s)和极短气体停留时间(约2s)的条件下,将生物质直接裂解,产物快速冷却,使中间液态产物分子在进一步断裂生成气体之前冷凝,得到高产率(70%80% )生物质液体油的过程。缺点:对设备及反应条件要求比较苛刻优点:产品油易存储和运输。,

34、(五)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97,(五)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引流床液化工艺:(图6-16),物料干燥粉碎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反应器下部的混合室与吹入的气体充分混合。,丙烷和空气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与木屑混合向上流动经过反应器,发生裂解反应生成混合物:不可冷凝气体、水蒸气、生物油和木炭。,旋风分离器分离掉大部分炭颗粒,剩余气体进入水喷式冷凝器中快速冷凝;随后再进入空气冷凝器中冷凝冷凝产物由水箱和接收器收集,气体经去雾器燃烧排放。,生物油产率60%未分离提纯的生物油是高度氧化的有机物,具热不稳定性,温度高于185195就会分解。,98,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特殊催化体系下,可与其他化学原料发生化学 反应,固定为高分子材料。CO2固定技术的关键利用适当的催化体系,使惰性CO2活化。CO2活化方法:生物活化、配位活化、光化学辐射 活化、电化学还原活化、热解活化、化学还原活化。,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