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的三种考法ppt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26578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PPTX 页数:50 大小:24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的三种考法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的三种考法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的三种考法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的三种考法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的三种考法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的三种考法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的三种考法ppt课件.ppt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的三种考法,题型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一、常见的提问方式,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2014江西高考)2、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2013重庆高考) 3、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4、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其他设问方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的语言。(2)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试题特点:(1)题干中有“手法”“技法”“技巧”等字样;(2)题干中有“刻画”“

2、表现”“展现”等字样。,二、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 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一 )直接描写刻画,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

3、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形象。工笔描写(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一 )直接描写刻画,二、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细节描写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包括动作描写细节、心理描写细节、语言描写细节、环境描写细节等。作用: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深化主题;推动情节

4、发展;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二、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一)直接描写刻画,(二)间接描写,(1)次要人物描写:小说中主要人物以外的人物形象。作用: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2)环境描写:人物所身处的社会和自然的环境。作用: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强化作用;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二、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1. 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描写

5、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2. 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3.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三、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思路,4. 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5. 从修辞运用角度看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

6、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三、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思路,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四、答题格式:,例: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

7、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药),答题示例: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康打叔贪婪、狡诈、凶狠的性格特征。,康大叔,抻面 阿城(2014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6分),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从题干来看,命题很明确,是“间接描写(侧面衬托)”,答题信息区间为描写铁良的抻面手艺的段落。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哪些句子采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这些间接描写有哪些作用与效果?,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8、)本文主要借助其他人物侧面烘托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至于物象衬托、环境烘托,文中没有体现出来。,写客人的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突出铁良抻面的有趣;看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是神态动作描写,突出客人看铁良抻面的满足;吃面时“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是动作描写,写出客人吃铁良抻面的专注贪婪。,“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此处通过对犯人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烘托了铁良抻面技艺高超、面的质量高。,(1)从客人的角度侧面烘托。如写“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

9、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写“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写“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这些情节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2)从犯人的角度侧面烘托。如“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这是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出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参考答案,题型二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命题形式: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一、指定语段

10、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题,这一命题角度是对人物形象的局部考查,往往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描写来进行,多侧重要求考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活动。全国卷往往在双选题中以选项形式考查对语段中人物心理或性格特点的分析。,(一)常见提问方式,1、请依据画线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2015安徽高考)2、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2014浙江高考)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2014江苏高考)其他设问方式:(1)语句,可以看出人物怎样的心态?(2)小说人物的行为折射出人物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

11、分析。(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的心理变化过程。主要标志(1)题干中有具体指定的语句或语段;(2)题干中有“心态”“心理”“性格”,(二)分析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性格的“4个注意点”,1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2结合上下文,看看人物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3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要做好对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4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涉及人物

12、复杂内心活动的这一方面。,蓑衣(P145)请依据画线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3分),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题干已经明确“画线”语句,属于特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题型很明确。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垂下眼睫”这一动作是“心里一热”后内心自尊挣扎的表现;关键词“执拗”已经明确了人物的自尊要强,画线语句情境是小格认为达子在看她的笑话下发生的,“小格的心里一热”,说明她心中有所触动。上文达子要帮忙翻地,小格“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是犹豫后的决定,说明姑娘的自尊心占了上风,她是一个要强的人,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

13、,犹豫(内心挣扎)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强化训练,1、走眼 王伟锋(P423)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题干解读:“描写神态”,是要提示使用了神态描写的手法;“反映心理”,是提示分析作答的角度。这是一道从人物心理的解度来分析人物形象的题。“淡淡”表现赵老板的自信、沉稳、果断;“朗声”表现赵老板对自己的判断的强调、和容置疑,进一步体现他的自信果断;“朗声”暗含赵老板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自信、沉稳、果断。强调、不容置疑。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审丑,答案: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

14、时,还是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解析:“停了好大一会儿”显示人物内心的迟疑和矛盾。分析人物此时的心理要多方位、多层面地联系人物关系和小说的主题。,2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答:_ _,二、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题,1、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2015全国卷)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5全国卷)3、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2014全国卷)其他设问方式:(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有哪些优秀的品

15、质?请结合文本分析。(3)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主要标志:(1)题干有“形象”“性格”“品质”等字样。(2)题干有“文中”“全文”等字样;(3)题干有“概括”“分析”等字样。,(一)常见提问方式,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3从分析情节入手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

16、入手,据情节论人。,(二)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题的思考角度,4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如祝福一课中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就明显带有时代环境的烙印。5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二)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题的

17、思考角度,(三)概括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1)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2)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答题方法:直接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分点)。(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法: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答题形式:XXX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表示此人性格特点或品质特点的词,如勤劳、简朴等)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的,如农民、工人、诗人等)一般用判断句。或,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身份)。他技艺精湛,质朴(品质朴实)善良,乐于助人, 有平常心, 有生活情趣。,抻面 阿城(P151),概括文中铁良这一形象。,解析:对于文学作

18、品中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要结合作品中对于该人物身份、对人物的介绍和相关的情节描写来逐点概括。第二段“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一句总说了铁良抻面手艺高超。接下来几段介绍铁良经历和抻面手艺则看出他为人本分敬业,富于生存智慧。而结尾铁良给犯人“老头儿”抻面后说的那番话则可见他为人知恩报恩。本题只要求考生概括,分点列举即可,无需具体分析。,答案文章塑造的铁良是一个抻面手艺高超;本分敬业;知恩报恩;有生存智慧的人物形象。(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塾师老汪(P153),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题干“一个什么样的人”已

19、经明确了本题属于“人物形象概括分析题”,“东家老范”明确了在文中寻找依据的范围,把文中正面和侧面写“东家老范”的语句找出来概括分析即可。,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能设私塾,说明老范家境很好,并且大方,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大气、宽容,从老范设立私塾,但是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的情节可以看出老范是位大方的人;从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的情节可以看出老范是位友善的人;从不打听老汪的隐情的情节可以看出老范是位做事得体有分寸的人;从不辞退老汪的情节可以看

20、出老范是位包容的人,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关注老汪的“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能包容的人。,题型三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高考中,通常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的角度是:1、针对主要人物2、针对次要人物3、针对文章中的物象,一、常见提问方式,1、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2015浙江高考)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4全国卷)3、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2014湖北高考)主要

21、标志(1)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意图”“效果”“艺术价值”“好处”等字样;(2)根据题干问法和文章内容,区分是主要人物作用、次要人物作用还是物象作用。,其他提问方式,1.“主要人物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次要人物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物象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小说多次写到(物),有什么艺术效果?,(一)主要人物的作用,1从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人物还起到线索作用

22、。2从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及社会的作用(1)考虑对主题的作用主要人物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2)考虑对社会的作用主要人物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卖 笑 人 德海因里希伯尔(P154)作者塑造“卖笑人”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6分),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题干“形象的用意”,由“用意”可知考查的是“形象的作用”,并且是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23、(有多少,答多少),文本始终以“我”叙述,“我”在叙述中完成了形象的展现,可见“我”串起了全文。但这只是“我”的线索作用,不是塑造人物的社会用意,所以组织答案时这一点可以不作考虑。,第一,“卖笑人”并不想卖笑,可又必须“卖笑”,从中可知人物:逆来顺受、隐忍苟活,精神世界充满忧伤、苦闷和绝望;第二,“笑”本是自然感情的流露,但却“卖笑”,揭示 “笑”被商品化、职业化,同内心的真实感情相脱离;第三,作者有意以“我”来平静地叙述,在平静的背后是辛酸和痛苦,寄予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用意在于揭示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里人的异化:“笑”本是内心高兴的自然流露,可是却被商品化、职业化,同内心的

24、真实感情相脱离。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二)次要人物的作用,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二)次要人物的作用,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是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

25、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三)小说中“我”的作用,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P155)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结合原文,审视题干中“我”“作用”两个关键词,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

26、,答多少),通过文中“我好奇地望着他。他迎着”“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过来”等等,可以看出,文中“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文中是以“我”的视角来描写疯子船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本文中“我对他生出敬意”“我真想过去支援他”“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等等,侧面烘托了疯子船长的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悲剧形象,可以说“我”对疯子船长形象的塑造起到辅助作用。同时也刻画出“我”对疯子船长的理解、同情和敬意,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行文中多处提到的“我”的内心感受,特别是结尾处写“我”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船长的

27、感受,要去见识大海,使小说的意蕴更为丰富,“我”是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是见证人,是叙述者,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亲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抒发感情,“我”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以“我”这样一个山村孩子的视角写疯子船长发疯的过程,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塑造疯子船长这一人物上,“我”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写“我”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船长的感受,要去见识大海,使小说的意蕴更为丰富。,(三)物象的作用,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要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

28、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3从环境方面思考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鞋 刘庆邦(P157),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题干“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已经明确“鞋”是物象,“好处”二字暗示本题属于“物象作用”类题。,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本文“鞋”对主要人物守明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其内心情感的流露都是借助“鞋”完成的

29、: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透露出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所以“鞋”是文章的线索,文中“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物象第一次在文中出现就点明了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环境特点,这是物象本身特点蕴含的时代环境,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30、),“形象题”专题强化训练,1、走眼 王伟锋(P423)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3分)题干解读:“描写神态”,是要提示使用了神态描写的手法;“反映心理”,是提示分析作答的角度。这是一道从人物心理的解度来分析人物形象的题。“淡淡”表现赵老板的自信、沉稳、果断;“朗声”表现赵老板对自己的判断的强调、和容置疑,进一步体现他的自信果断;“朗声”暗含赵老板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自信、沉稳、果断。强调、不容置疑。对隔壁店主的疑惑微露不悦。,麦季 袁省梅(P425),2(人物形象概括题)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第一步,题干

31、已经明确,是人物性格概括题;第二步,对大斌子性格的把握,要结合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大斌子学大人抽烟、给老师“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烟筒里塞半截砖”等情节,可以看出其顽劣的性格;保护老师、给老师送麦子等情节,可以看出其正直善良宽容的性格;被队长逮着情节可以看出其倔强仗义的性格。同时,“我”的衬托也需要考虑。参考答案: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麦季 袁省梅(P425),3(人物形象塑造手法题)请简要分析作者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6分)解析:第一步,题干问题切入点很小,就是刻画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手法题”,并且是

32、“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第二步,思考刻画人物的手法,结合全文,发现对大斌子的刻画是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前面写其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感觉这人性质恶劣,结尾却发现是为了帮助老师,人物形象在对比中突显出来。答“欲扬先抑”也可。答案: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手法2分,阐释2分,作用2分),麦季 袁省梅(P425),4(次要人物作用题)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6分)解析:第一步,审读题干,题干很明确,是“人物作用题”,并且是次要人物作用题;第二步,小说中对“我”着墨也比较少,可从以下方面思考“我”的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串起故事情节;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升华文章主题,画龙点睛。确定思考方向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参考答案:首先,“我”是串联故事线索的人物,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其次,“我”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衬托人物,用“我”善良、宽容、胆小、怕事来衬托大斌子的宽容、正直,遇事的镇定和冷静,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每点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