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共4课).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42147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152 大小:26.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共4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共4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共4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共4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共4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共4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ppt课件(共4课).ppt(1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9 桃花源记,R八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4.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新课导入,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

2、柳先生”。,走近作者,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隐居民间已经十六年。 他拒绝同刘格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hu,yn,qin,tio,yo,j,y,字词积累,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3、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4、,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作为,沿着,顺着,新鲜美好,尽,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疏通文意,落花。,繁多的样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隐隐约约,形容

5、看不真切。,仅仅、只,又,再,类,田间小路,可以互相听到,全,都,指老人和小孩,舍弃、放弃,整齐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详细,全,都,同“邀”,邀请,竟然,居然,不值得,不必,于是,就,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于是、就,隔绝、不通音讯,不要说,更不必说,对、向,感叹,邀请,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已经,沿着、顺着,到,做记号,打算,计划,名词,标志,先前的,拜访,没有实现,随即,不久,问路。津,渡口。,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 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

7、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8、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齐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三(4、5段)渔

9、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段落层次,合作探究,1.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第二段主要写哪些内容?表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桃源的田园风光,土地富饶,气氛宁静,桃源里的人民安居乐业,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这样的景象和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3.第三段主要写什么的内容?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这一段主要描写渔人与桃花源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

10、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避秦时乱。,4.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哪个更重要?,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社会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因为他们害怕外人

11、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7.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9.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去寻找桃源,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文章主题,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

12、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写作此文时已隐居民间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

13、可能实现的空想。,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一现实,向往美好社会,但又无法实现,就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古今异义,2.芳草鲜美,味道鲜美。,1.缘溪行,缘故、缘分。,3.说如此,这样。,缘,鲜美,如此,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14、古义:,今义:,沿,沿着。,鲜艳美丽。,像这样。,词句巩固,4.阡陌交通,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地方。,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交通,古义:,今义:,妻子,,绝境,,专指男子的配偶。,古义:,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指妻子和儿女;,交错相通,不用说、更不用说,古今异义,8.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开。,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询问消息。,9.各人复延至其家,延长,延伸。,问讯,古义:,今义:,间隔,古义:,今义:,延,古义:,今义:,询问,距离,邀请。,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放弃、舍弃,

15、动词),(房屋,名词),(作标记,动词),(标记、记号,名词),(寻找,动词),(随即、不久,副词),(这、那),(他的,代渔人的),(作为),(对,向),(给),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复前行,欲穷其林既出,得其船,1.具答之: 通 ,义为 。,2.便要还家: 通 ,义为 。,具,俱,详尽,要,邀,邀请,通假字,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课堂小结,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A.作者

16、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但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B.村人“皆叹惋”是为渔人费了这么多周折才找到他们而叹惋,为自己住在这里与世隔绝而叹惋。( ),课堂检测,谢谢!,10 小石潭记,R八年级语文下册,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柳宗元名句:,【柳宗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因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

17、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走近作者,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作背景,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篁竹 清冽 为坻 为嵁 佁然 俶尔,hung,li,ch,kn,y,字词积累,ch,翕( )忽 差( )互

18、 悄( )怆 幽邃( ),su,c,qio,x,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整体感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19、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竹林,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尤,格外。清冷;清凉。,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心情为之高兴。乐,以为乐,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从,听到了水声,好像佩带的珮玉碰撞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水中高地,翠绿的藤蔓,蒙盖覆盖,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不平的岩石,译文:(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坻、屿

20、、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枝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大约,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形容水清澈。,穿透,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表示约数,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

21、蜒前行,时隐时现。,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邃,深。,凄清,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跟随

22、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一、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作为,成为、形成,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副词,大约,可以,助动词,能够,重点积累,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介词,用,承接,不译,由于、因为,水尤清冽 其境过清,清澈,冷清,西南而望 记之而去,表修饰,表承接,二、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日光下澈,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5.斗折蛇行

23、,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7.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8.凄神寒骨,使动用法,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9.如鸣珮环,动词作名词,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三、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2.佁然不动,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3.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居住。,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细读感悟,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4、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身蜿蜒、岸势参差清幽美,第一段,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水,石,树,清,怪,青,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 景中含情,闻声 见形,幽,移步换景: 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者同一对象观察的角度、距离也不断变化。,本文描写的景与作者的情怎样融为一体?,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方法?2.作者抒写在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氛围?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

25、合得很紧密。,潭中景物,第二、三段,潭水,游鱼,衬,清澄,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心情,由景生情,乐,竹林探路,渐听水声,来到石潭岸边,看到石潭全时,观赏潭中鱼儿时,远望或细寻小石潭的源头,游人坐潭上,驻足赏美景时,写潭中气氛,气氛,感受,静,凄,幽深冷寂,最后一段:记录同游者,第四、五段,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1)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2)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写法探究,1.抓住景物特点

26、进行描绘。,无论写潭石、潭水、游鱼,还是写溪流、岸势、树蔓,都是经过仔细观察,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凝练的语言加以描绘。如写石的奇异,水的清冽,鱼的活泼,溪的曲折幽远,树的蒙络参差,都是十分准确的。,2.虚实相生,动静相间。,(1)如写石潭的“石”,既正面实写,又通过写水声清脆,水质清澈,侧面虚写石潭的“石”的特点。写鱼,实写鱼而虚写水,既表现了鱼的情态,又表现了水的秀美。,(2)第一段写潭的石底、潭水时,突出了静态,写周围时,“青树翠蔓参差披拂”,这又是动态;第二段写潭中鱼,既写“佁然不动”,又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也是动静相间的。如此虚实相生、动静相间,就把景物写得摇曳多姿,有声有

27、色。,3.语言凝练精当,描写逼真传神。,本文语言高度凝练,极富表现力。不足两百字的篇幅,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绘形绘色,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写潭中游鱼之态,仅用数语,便把鱼的静态、动态刻画得细致入微。,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文中不仅描写了美丽的山川景色,而且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也写进去了,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潭上环境的凄清,更可以让人体会到作者悲凉的身世。这样写,景物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文章创造的境界就更为鲜明切实。,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

28、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课堂小结,近景,潭貌底、岸、边,潭中,日光(静)鱼(动),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远景:,潭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总:,潭境,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板书设计,小石潭记,1.背诵课文。2.请你在文中任选一处景物,依照示例,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最后揣摩出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随堂练习,示例:“翠蔓图” 你看,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互相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有的覆盖在岩石上,有的伸向水面,浸入清澈的水中,有的在风中摇曳。这美景怎能不令作者心旌摇荡呢?,谢谢!,11

29、 核舟记,R八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把握课文大意,领悟文章内容。2.体会课文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重点)3.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宁波发现稀世珍宝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明代核舟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就其题款方位、尺寸大小、五位人物、小窗可灵活开启诸方面均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 专家们还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文汇报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报道,新课导入,浙江一大师在米粒大小象牙雕刻42位美国总统,潘大师在打磨成鼎形的指甲壳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

30、了一幅国画。,蚊子腿上的微雕作品埃菲尔铁塔 俄罗斯鄂木斯克的雕刻家科年科创作的微型埃菲尔铁塔模型。,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走近作者,写作背景,雕刻艺人王叔远,名毅,号初平山人,曾刻一枚精致的核舟赠给魏,魏学洢赞叹王叔远的技艺,便写了核舟记这篇文章,后来被清人张潮编入虞初新志。,文题释义,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

31、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奇妙,叫,用,直径,的,雕刻,没有,顺着、就着,样子,模拟,具有,姿态,神情,曾经,赠,我,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舟,句末语气词,文意疏通,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出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

32、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大约,“又”,零数、余数,上下,大约,高,宽敞,是,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名作状,遮盖,开设,打开,承接,左右相对,代窗,就,代指所刻字的凹处。,慢慢地,起,用石青,名作状,涂染名作动,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厘米高,中间高起而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

33、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高高的帽子,并列,胡子,是,看,拿着,画卷的右端,轻轻地按,画卷的左端,说话,呈现,偏斜,他们的,靠近,极,非常,像,举,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zh)类,同“屈”弯曲

34、,并列,代左膝,靠,可以,分明可数的样子,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着,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即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也就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和尚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两个人不相关联。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

35、清楚楚地数出来。,舟尾横卧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桨,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扳着,靠,同“横”,好像,的样子,那,眼睛,神色,端正,好像,的样子,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锥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

36、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那,平,书写,就,写的是,清楚明白,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笔画,代字,黑,篆字图章,朱红,船的背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艺灵怪矣哉!,总,雕刻,和,“又”,转折“却”,计算,竟然,满,句首语气词,“拣”挑选,长而窄,雕刻,代核舟,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方篆刻图章,文字是“初

37、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色的。 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户;刻了竹蓬、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的篆字,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嘻,这技艺也真神奇啊!,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_和_。,第1段: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 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主题:_。,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_、 船篷、_、栏杆和_。,第3段:介绍_部分,着力表现苏轼、和_ _三人的动作、神情。,第4段:介绍_部分,着重刻画了_的动作、表情。,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 _,以及所刻文字

38、的字数,赞叹雕刻者的技术。,大苏泛赤壁,船舱,小窗,对联,船头,黄鲁直,佛印,船尾,撑船人,题名,篆章,数量,内容探究,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奇巧,研读第一段,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体积上:小,构思上: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奇巧,研读第25段,核舟,说明顺序,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头坐三人,中轩敞者,舟尾横卧一楫,其船背稍夷,整体,局部,中间,两边,船背,逻辑顺序,空

39、间顺序,主次,如何介绍对象的?,核舟,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如何具体说明奇巧?,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衣褶;念珠,舟子的神情和姿态,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长、高,体积:,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研读末段,作者为

40、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_、_。,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_中的“_”两句,左窗扇刻的是_中“_”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_”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_。,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

41、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大苏泛赤壁,主题,说明雕刻家构思的_,赞美他的_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_ 的卓越成就。,巧妙,高超,工艺美术,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核舟记,总说核舟的规格,舟正面,船舱,船头,船尾,舟背面,(空间顺序),整体,局部,逻辑顺序,三.总括核舟,发出赞叹。,总,总,分,一.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二.详述核舟之精妙,小 结,诎右臂之船手倚一衡木,同“屈”,弯曲,同“横”,横着,词句巩固,通假字,词性活用,1.中峨冠而多髯 2.椎髯仰面3.石青糁之,(戴着)高高的帽子,(梳着)椎形发髻,原意是煮熟的米粒,这里作动词,涂染的意思。,课文介

42、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文中对核舟所刻的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文章按总分总的顺序,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紧扣核舟的主题对船头的情景进行生动具体的描摹。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体会。,课堂总结,谢谢!,12诗经二首,R八年级语文下册,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3.感受古诗优美的节奏和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走近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

43、所编订。原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体制,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风土之音,朝廷之音,宗庙之音,表现手法,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整体感知,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写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第一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愿望 以立在河洲上鸣叫的关雎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情思,奠定全篇的基调。,关关雎鸠 所听在河之洲 所见窈窕淑女 所思君子好逑 所

44、愿,层次突出语约义丰,细读感悟,【第二、三章】写自己的爱慕之心和相思之苦,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第四、五章】设想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友爱她,并使她快乐。,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理一理“相思之路”,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君子,求,淑女,爱恋,相思,梦幻,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主题探究,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渴望与追求,忧思与烦恼,欢聚和成亲,受挫,幻想,1.这首情诗的特

45、点 (1)在语言运用上:反复咏唱,朴素优美、韵律和谐。 (2)在追求的方式上:弹琴鼓瑟,敲锣打鼓。 (3)在追求的对象上:是劳动中的女子。,古朴美,写作特色,2.托物起兴,“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 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3.韵律和谐,(1)运用重言(关关)(2)运用双声(参差)(3)运用叠韵(窈窕)(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小 结,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

46、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整体感知,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时间的内容?2.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秋季(深秋)的清晨(拂晓),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以看出。,艺术形象,特点,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丛生茂密,秋来变黄,霜袭后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洁白、晶莹、凉凉的。,崎岖难行,险阻重重。,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清冷、孤寂、凄迷、迷离的氛围,细节感知,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

47、,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着专一。,2.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苇,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和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着追求融为一体。(注意起兴),小 结,【全诗三章】 (1)用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相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的深沉的相思之情。,(1)起兴手法 (

48、2)重章叠句,艺术特色,音韵美,四字句:二二拍,押韵:ang韵i韵ai韵,叠词:苍苍萋萋采采,重章:反复咏唱,整齐,一唱三叹,蒹 葭,诗 情,恋,寻,伤,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不畏险阻、可望而不可即,友情、爱情、理想,蒹 葭,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 蒹葭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强烈思念之情。,课堂小结,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 ,生于水边。,蒹 葭,“秦风”,“芦苇”,随堂练习,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