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欣荣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47941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50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江市欣荣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九江市欣荣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九江市欣荣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九江市欣荣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九江市欣荣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江市欣荣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江市欣荣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九江市欣荣路延伸线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第一节 项目简介1第二节 项目编制依据1第三节 项目编制原则2第四节 项目编制目的2第五节 研究范围及内容3第六节 项目建设的背景4第七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第八节 项目政策依据8第九节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汇总9第十节 结论和建议10第二章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12第一节 区域概况12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9第三节 道路交通现状及评价22第四节 沿线建设条件32第五节 沿线水文地质等条件,地震烈度区划32第三章 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38第一节 道路路网现状及道路服务水平评价38第二节 区域路网规划38第三节 交通量预测思路40第四

2、节 交通量预测内容41第四章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49第一节 设计及施工规范49第二节 技术标准49第五章 工程建设方案必要性论证51第一节 区域路网交通状况和发展趋势51第二节 完善城市交通的需要52第三节 拟建道路对交通量增长的满足程度52第四节 经济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53第五节 拟建道路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53第六节 拟建道路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改善的要求54第七节 满足城市景观与城市发展的需要54第八节 对文物古迹、树木等的保护措施54第六章 工程设计方案56第一节 方案设计原则56第二节 项目技术标准56第三节 道路工程设计57第三节 道路排水工程设计说明62第四节 交通工程

3、设计64第五节 照明工程设计66第六节 绿化景观工程设计66第七节 管线综合设计67第七章 环境评价分析69第一节 城市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和危害69第二节 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71第三节 环境保护措施及防治对策73第四节 地质灾害影响分析80第五节 特殊环境影响80第六节 建议和结论80第九章 项目节能分析83第一节 节能措施83第二节 节能管理措施88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与工程管理89第一节 项目建设工期89第二节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89第三节 工程施工与管理90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91第一节 编制原则91第二节 编制依据91第三节 投资估算总表91第四节 资金筹措93第十二章

4、招投标方案94第一节 招标工作依据94第二节 招标工作原则94第三节 组织形式95第四节 招标基本情况95第十三章 道路经济及社会评价96第一节 评价依据96第二节 基础数据97第三节 国民经济效益计算98第四节 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不确定分析及评价结论101第十四章 结论及建议103第一节 结论103第二节 建议103113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项目简介一、项目名称:九江市欣荣路延伸线建设项目。二、项目建设单位:九江市庐山区政协委员会办公室。三、项目主管单位:九江市庐山区人民政府。四、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九江市庐山区十里片区,北起濂溪大道,途经规划路,南至南外环路。五、项目建设性质:新建。六

5、、项目建设内容规模九江市欣荣路延伸线建设项目为欣荣路向南延伸城市道路工程,项目包括以道路工程为主体、及道路排水工程、道路照明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道路绿化工程等附属工程组成。九江市欣荣路延伸线北起濂溪大道,途经规划路,南至南外环路。道路长度为1226米,道路红线宽度为36米;道路等级为级城市次干道;车行道为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为40km/h;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七、项目总投资为65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3431万元、设备安装费160万元、其它费用2709万元、基本预备费200万元。资金来源全部由地方财政资金解决。八、项目建设周期为18个月。由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第二节 项目

6、编制依据一、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九江市庐山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三、九江市欣荣路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四、2011年九江统计年鉴 九江市统计局五、九江市政府、建设局、规划局有关文件及指导意见六、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七、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八、项目建设单位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第三节 项目编制原则一、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以九江市及庐山区社会经济、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布局,统筹兼顾,使项目发挥较好的投资效益。 二、从实际情况出发,工程方案要求

7、切实可行,并力求工程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安全可靠。第四节 项目编制目的 一、按照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为九江市及庐山区的快速、稳定发展需要,完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二、选择和推荐最优的工程方案。 三、为上级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四、为下一步的设计工作提供依据。第五节 研究范围及内容一、研究范围 本次可行性研究范围为:九江市欣荣路延伸线道路建设工程。以道路工程为主体、及道路排水工程、道路照明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道路绿化工程等附属工程组成。二、研究内容 本次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工程涉及的范围进行了实地考察,将包括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交通量调查及交通量预测,规范及技术标准。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

8、,工程方案比选,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经济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内容。1、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的现状与将来发展分析预测;2、项目影响区交通系统和道路网的现状及发展规划的调查分析;3、项目影响区排水管网现状及发展规划的调查分析;4、道路运输量和交通量的发展预测;5、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标准及规模;6、项目建设条件的调查分析;7、管线布置综合要求的调查分析;8、主体工程方案设计;9、排水工程的设计;10、道路附属工程的设计;11、工程量及投资估算;12、工程实施方案及实施进度安排;13、资金筹措;14、经济评价;15、环境评价; 16、综合评价。第六节 项目建设的背景改革开

9、放以来,九江市经历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经济、社会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九江市“十二五”期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企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创新、跨越”为发展理念,构筑和谐社会,充分发挥地缘经济优势,结合九江市“两区互动、强工兴城,科学发展、奋起赶超“的要求,加大强工力度,保持兴城势头,扩大周投增幅,统筹城乡,构筑新型城镇发展格局,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新九江。九江市近期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是:1、以改革开放的方针为指导,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大胆创新,从宏观经济分析、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入手探索城市的区域

10、综合竟争力,在大区域范围内寻求城市发展机遇,把握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市化道路,落实“五个统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注意近、远期结合,协调安排城市建设的开发时序,并考虑一定的弹性发展,使规划具备前瞻性的适应性。3、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创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富有个性、舒适宜人的山、水、城、绿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提供高质、便捷、优越的工作、生活、休憩环境。4、以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为原则,合理组织功能分区,把建设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作为规

11、划的重要目标,以最佳城市空间结构为导向进行城市用地总体布局,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园林化和现代化,努力做到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的统一。5、按“以人为本”的原则组织城市社区,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突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的区域辐射力和凝聚力,促进经济繁荣。 按照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要求,九江市市域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是:1、强化东西联系:顺应九江与长三角的主导经济联系,加强九江的东向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沿江高速公路、九景衢高速铁路等主干线路建设,加强与苏南和浙江地区的联系;西向主要通过武九铁路、杭瑞高速公路加强

12、与武汉地区的联系,近期重点进行武九铁路、昌九城际铁路、九景衢铁路的建设,改造和扩建316国道。2、实现南北对接:北面通过建设长江二桥、三桥,加强与湖北黄梅、武穴等市县的联系,构筑北向交通廊道。南面加强与南昌的对接,通过昌九城际铁路和福银高速改造加强九江与南昌都市区的联系,沿京九铁路、福银高速共同打造昌九经济走廊,近期重点改造105国道。3、加强枢纽建设:加强九江港口,铁路客货运站、机场等重大对外交通枢纽集疏系统与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对外辐射通道,保证九江市对外联系的畅通,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4、提高交通效率:加强市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建设,构建环九江都市区快速通道,实现都市区范围内半小

13、时可达;完善九江市域内部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各县市之间的交通设施网络,实现主城区到各县城两小时以内的各邻近县城间一小时可达,提高市域整体交通效率。九江市城镇化进程的滞后,已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产品过剩、市场低迷、需求不足、工业增长乏力、农民增产不增收、人口增长过快、第三产业不发达、就业困难等等。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都与城镇化进程滞后有关。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促进九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加快九江市城镇现代化化进程,加强九江中心城的城市建设,使之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支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

14、力,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强劲的支撑。 九江市目前的建设目标,是全力推进“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区域商贸中心、开放港口城市”。江西省委、省政府对九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要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要成为全省“两核”之一的目标。九江市委、市政府作出举全市之力加快沿江开发的决定,沿江开发将成为九江市迈向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的主战场,使九江市挺进江西经济“双核”之一的主阵地。 在此背景下,2012年6月本公司受九江市庐山区政协委员会办公室委托,承担了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本公司即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踏勘现场,认真研究工程项目,合理安排、科学调度设计

15、资源,全力配合业主,实现预定的工程总体进度要求。 第七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九江市各方面发展较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机动车拥有量、客货运输量增长迅速,各类交通需求明显增加。九江市欣荣路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欣荣路一期工程北起前进东路、南至濂溪大道,全长1620米,红线宽度36米,双向四车道,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九江市城市主干道之一,其延伸线作为欣荣路向南方向的延伸,可有效发挥濂溪大道、欣荣路的现有功能,进一步完善九江市城市路网系统,更好的实现九江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完善路网结构的需要 目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九江市庐山区十里城区已初见成效,公共服务设施也日

16、益完善,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配套规划的指导,建设布局较零乱;同时道路网目前仅仅是沿十里大道、前进东路和九莲路展开,路网系统很不完善。 根据九江市庐山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九江市庐山区规划道路呈“三横四纵”方格网布置,其中主干路由十里大道、长江大道、濂溪大道和欣荣路组成。欣荣路延伸线的建成,将使十里片区与莲花组团、汽车工业园、芳兰组团、城东港区联系成整体,使道路主骨架的路网结构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的轴线,对路网结构的完善、拉动区域经济的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对外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芳兰组团、城东港区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现有的京九铁路、福银高速公路、前进东路、长江大道、十里大道、庐山

17、大道、九湖路、滨江路,以满足区域客货运交通运输要求,欣荣路延伸线能有效的缓解新老城区交通压力、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同时可以提高零担货物输送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物流中心的货物运输要求。另外项目工程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为企业的进驻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九江市的经济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从缓解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状况的角度,还是从拓宽城市骨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完善区域经济结构的角度考虑,本项目的建设都是十分必要的。第八节 项目政策依据九江市欣荣路延伸线建设项目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行业代码为E4813、行业类别为市政道路工程建筑。九江市欣荣路延伸线建

18、设项目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二类限制类中的“十七、其它:1、用地红线宽度(包括绿化带)超过下列标准的城市主干道项目:小城市和重点镇40米,中等城市70米”的产业项目。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符合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加强市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建设,构建环九江都市区快速通道,实现都市区范围内半小时可达;完善九江市域内部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各县市之间的交通设施网络,实现主城区到各县城两小时以内的各邻近县城间一小时可达,提高市域整体交通效率”的要求,项目符合九江市城市道路路网建设的要求。第九节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汇总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总表序

19、 号项 目 名 称单 位数 量备注1道路长度m12262道路宽度m36道路红线3道路等级II级城市次干道4设计车速Km/h405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6横断面形式7米(人行道)+22米(车行道)+7米(人行道)车行道为双向4车道7交通等级中型交通量8标准轴载BZZ-1009设计荷载公路I级10交通饱和设计年限1511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212建设周期月18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13投资总额万元650014资金筹措万元6500全额地方财政拨款15内部收益率%18.47第十节 结论和建议一、结论1、九江市欣荣路延伸线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为允许类建设项目。项目的建设符合九江市城

20、市总体规划(2008-2020)城市道路路网建设的要求。2、九江市欣荣路延伸线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对九江市十里片区、莲花组团、芳兰组团、城东港区及周边区域的交通改善、整个路网系统的完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同时该项目建设对美化九江市庐山区城区形象,带动城市向东南扩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实现将九江市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3、本报告通过对现状交通流量的研究、分析,采用“四阶段”预测方法,项目建成后路段通行能力可满足设计通行能力要求。4、按本报告通过推荐方案实施,其建设总投资为6500万元。在技术上,应用目前成熟技术,不存在影响工程决策的重大技术问题;在

21、效益上,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显著;在环境上,不存在影响工程决策的不利因素。5、综合对项目建设条件,工程方案,工程进度计划等方面分析研究后,认为本项目建设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技术可靠,项目的建设是必要也是可行的。二、建议1、与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协调,统一建设思路。将给水、电讯、电力管线铺设工作同时进行。2、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深入、细化。需拆迁的建筑,管线要查明产权单位,进一步查明其它道路地下管线。3、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实施性方案。第四章 项目建设场地选址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1、地理位置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南昌县。南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南昌市南部。南昌县由东至西宽36公里,从

22、南至北77公里。东接进贤县,南邻丰城市,西、北与新建县隔赣江相望,东北濒鄱阳湖,中西部对南昌市呈抱合之势。南昌县,是江西省首府首县,2008年开始每年入选全国百强县,是江西省第一个百强县。公路四通八达,105、316、320国道、温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京九铁路与浙赣铁路在向塘镇交汇,规划中的南昌地铁三号线直达南昌县中心,全县目前已形成一个公路、航空、水路、铁路、地铁等齐全的交通运输网络。2、地理环境条件南昌县位处北纬28162858、东经1154911619之间。南昌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春暖、夏热、秋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全境水系发达。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水乡

23、泽国,过境河道有赣江、抚河、清丰山河,多年平均经流量872.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涌量约为26万吨/日左右,含水层厚5.16.2米,水位埋深小于5米,分布均匀,水质较好。第二节 气候条件南昌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日照充足,一年中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南昌县是典型的“夏炎冬寒”型城市,夏天炎热,有火炉之称;冬天较寒冷。年平均气温17-17.7,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15.2。全县温度分布趋势差异甚微,一般情况下西部高于北部,平原地区高于滨湖地区,但温差仅有0.3。南昌县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降水日为147-157天,年平均暴雨日5.6天,年平均相

24、对湿度为78.5%。年日照时间1723-1820小时,日照率为40%。年平均风速2.3米/秒。年无霜期251-272天。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适合植物花卉生长,是营造“花园城市”的理想地区。南昌县境内的四季实际起止时间为:春季自3月下旬至5月中旬,一般为63天;夏季自5月下旬至9月中旬,一般为120天;秋季自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一般为60天;冬季自11月下旬至3月中旬,一般为122天。全县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零下3零下5,1991年12月29日达到零下13.9,极端最高气温一般为3739,1988年7月18日达40.7。第三节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本县属鄱阳湖平原地区。全县地势南高北低

25、,呈缓慢倾斜状。隆起与下降,变化微小。除几条近南向北分布的带状、垄岗状局部低丘外,均较平坦。全境耕地面积占44.96%,水面占29.71%,草洲、洼地占6.51%,村庄、道路、圩堤占16.69%,山地占2.13%。全境无山脉。总观地貌,东北为湖滨平原;中部为平原,在河床之间尚有一定面积的南北向分布的垄岗状阶地;东南部为低、残丘,近河分布有一定面积的冲积平原。全境平均海拔高度25米。南端平均50米以下,最高点白虎岭主峰181米;北端平均17米左右,最低点南新乡芦王村14.7米。第四节 建设场地1、项目建设条件本项目区位于南昌县莲塘镇,本地自然资源充足,水、电均能够充分供应;公路、铁路条件优越,交

26、通便利,对项目建设十分有利。项目区内公用设施及社会依托条件较好,通讯通畅,电力供应充足,水、电、气及其它基础设施完备,符合南昌县行业布局和国土开发整治规划,能充分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营需求。2、地震烈度中国地震带分布图,南昌不处在地震带上。南昌市是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中唯一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的城市。100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地震形势是乐观的。但南昌市是个省会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口密集,被国务院列为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中国是个多地震国家,幸运的是南昌市历史上没有过大地震的记载。在国家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中,南昌市为基本烈度小于6度地区。距离最近的6度还有100多km

27、(公里),距离最近的7度还有300多km(公里)。一般说来地震烈度值愈大,可能遭受的地震危险就愈大。南昌市最早的地震的记载是公元112年,自此以来有记载的地震共有41次,震中都不在南昌市范围,没有破坏性地震发生。从地质构造上看,南昌市地处欧亚板块腹地,没有活动性断裂通过,地壳比较稳定。因此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对南昌市的认定是可靠的。3、交通条件2012年南昌县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9亿元,增长16.2%。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490.44公里;境内桥梁214座,内河航运航道里程197.7公里。2012年实现客运周转量30.9亿人公里/年,货运周转量43.8亿吨公里/年。高速公路纵贯

28、东西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原材料供应项目所需建筑材料可立足本市及周边县市供应,以本县供应为主。砖材可由本县环保砖厂及周边县市等众多生产厂家供应;各种品质和型号的水泥常年供应,生产能力有保障;碎石、木材等均可在本地采购;石灰可由当地石灰厂供应;黄砂可由当地购进。、施工条件南昌县有多家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公司,他们有较强的建设与开发能力和十分丰富的开发和建设经验;同时为了便于项目的快速建设,本项目将采取公开招标、询价采购等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项目的建设,可充分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本项目建设地点目前均通路、通水、电力电讯也均十分畅通,施工条件完全具备,项目施工建设条件优越。、项目布局规划情况本项目利用闲

29、置土地资源进行建设,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及布局不会产生影响。同时本项目的规划布局与城市公用工程设施配套,不会产生资源浪费。第五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本项目为一般建设项目,建设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评估分级级别为三级。通过地层、构造、地震、水文、粘土等特征的综合评估,认为本区内发生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还是应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第二章 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第一节 区域概况一、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集名山(庐山)、名江(长江)、明湖(鄱阳湖)于一体,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长江沿岸开放城市。 九江

30、,山拥千嶂,江环九派,“士高气清、富有佳境”。自古以来,就是舟车辐辏、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九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襟江带湖,背倚庐山,市区处于万里长江和千里京九铁路的交汇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九江之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九江孔殷”、“过九江至东陵”等记载。九江称谓的来历有两种,一是“九”为古代中国人认为的最大数字,“九江”的意思是“众水汇集的地方”、“九”是虚指;二是“以为湖汉九水入彭彝泽也”,即九条江河汇集的地方,“九”是实指。长江流经九江水域境内,于鄱阳湖和赣、鄂、莞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百川归海,水势浩淼,江面壮阔。九江开发历史较早。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扬二州之城,春秋时期

31、九江属吴之西境,楚之东境,因而有“吴头楚尾”之称。九江作为行政区划最早出现在秦代,秦始皇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后九江又有江州、柴桑、浔阳、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称,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浔阳、江州著称于世。 九江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人口463万。辖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等九县,瑞昌市,浔阳、庐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区,共青片区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二、 地理位置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京九铁路中段,地处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北纬2847-3

32、006,东经11357-11653.东与鄱阳县和安徽省东至县毗邻;南与新建、安义、靖安、奉新和铜鼓五县相连;西与湖南省平江县和湖北省崇阳、通城、通山、阳新四县交界;北濒长江、与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及安徽省宿松、望江两县隔江相望,是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对外开放和外贸港口城市,重要的工业、商贸城市,著名的旅游城市。全境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18797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总面积的11.3%。境内有长江、鄱阳湖水系,历来是江西省通江入海口岸。铁路有京九干线南北贯通,向西有武九线,向东有铜九线。公路有杭瑞、福银、武吉高速公路及105、326国道等干线,

33、可通达武汉、长沙、南京、合肥,南昌等大城市。中心城区地处市域北侧中部,是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及铁路、公路的枢纽点,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等对外交通条件极为便捷。从市区沿长江上抵武汉265公里,下到南京460公里、上海859公里,沿福银高速公路至南昌124公里,沿杭瑞高速公路抵景德镇156公里。2006年九江市现状市域户籍人口464.82万人,人口密度247人平方公里,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芳兰组团、城东港区位于九江市中心城区东南部,行政管辖隶属于庐山区。本次规划范围西起庐山大道,东接芳兰大道。规划用地面积540亩。三、 水文 长江年平均流量为24300立方米秒,八月份最大为48100立方米秒,极端

34、最大可达58800立方米秒,一月最小7100立方米秒,极端最小4800立方米秒,中水位时平均流速1.86米秒,水位最高在七、八、九月份,最低在一、二月份,年平均最高水位19.15米(吴凇高程,下同),最低水位7.9米,中水位14.91米,极端最高洪水1954年7月16日实测达22.8米,按上游有限分洪492亿立方米的恢复水位达23.25米。极端最低水位1929年3月28日为6.51米,因江水与河湖水相通,可起调节作用,每年有40天时间长江水位高于河湖水面,其他时间龙开河、甘棠湖、八里湖均可流入长江。1998年7月长江水位达23.03米。 鄱阳湖年平均流量5390立方米秒,六月最大为11700立

35、方米秒,十二月最小为1850立方米秒,极端最大28800立方米秒,平均水位13.3米,极端最高水位达21.88米(1954年实测水位),极端最低水位6.18米。因此,引起长江水位倒灌,流量9450立方米秒。 八里湖主要纳庐山西北各垄之水,与五里湖、七里湖、死水港、蛟滩湖相连,总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枯水季节仅局部有水1995年高水位达21.53米。 南湖分内外二湖,内湖承受大垄、顾家垄、陆家垄之水经思贤桥流入外湖,外湖与龙开河相通,全湖面积122万平方米,常水位17.5米。 琵琶湖水面57万平方米,常水位17.5米。白水湖承受西洋、团保、前保、中保、后保垄各垄之水,全湖面积186万平方米,常

36、水位17.5米。 芳兰湖等内湖汛期水位均可人工控制。 赛城湖1998年汛期水位为22.83米。四、气象市区属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度左右,夏季七、八月平均温度29.4度,冬季一、二月平均温度5度左右,七月平均气温最热,极度最高温度40.2度,一月平均气温最冷,极端最低温度-9.7度。年平均气压1011.8毫巴。最高在一月平均为1022.7毫巴。全年以东北风为主,平均风速2.9米每秒,最大风速在四、五两个月,为20米每秒(风向SSW及NW),瞬间极大风速可达29.4米每秒(64年4月21日),大风(8级风)日多在二、三、四月份,日数为56天,平均全年有大风日13.4天。年平均湿度17.1毫

37、巴,最高在七、八月份,平均在30毫巴以上,最大绝对湿度在七月,为40毫巴,最小在一月,为1.2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77.5%,三、四、五、六月分较高为百分之80,其他月均在78%左右,最小相对湿度在春季为12%。平均全年降水量143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165.7毫米,夏季水量较大,达620.5毫米,最高在六月为233.9毫米,冬季水量较少,为170.5毫米,十二月仅43.8毫米。全年水量最大248.6毫米,小时最大降水量50.5毫米(1969年五月四日),十分钟之内降水33.3毫米,据1961年至1970年10月统计,一次连续降水日数(降水量大于等于0.1毫米),在夏季达13、14天,降水量

38、122.8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达38天(62年12月31日至63年2月6日)。全年平均降水量的比率46月占45%,79月占22%,1012月占13%。13月占20%。全年日照16502100小时(1963年最多2282.8小时,1970年最小1590.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七、八、月份最高可达35260小时,二月份最小也可达98小时。五、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九江市实际使用的土地总面积为19503.07平方公里(包括管理使用的鄱阳湖水面、草洲)。分为耕地2351.73平方公里,园地194.4平方公里,林地10271平方公里,牧草地970.14平方公里,水面3301.33平方公里,居民用

39、地684.13平方公里,交通用地394.87平方公里,其他土地1335.47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山丘大于平原,水面大于耕地,冲积平原较多,水土流失较大。2、水资源 九江市水资源总量141.84亿立方米(常年评价值,其中地表水136.5亿立方米,地下水5.3亿立方米),人均水量4126立方米,每公顷均水量60045立方米。与全省均数相近,比全国均数多了近一倍。此外还有长江、鄱阳湖过境水达8900亿立方米。除长江、鄱阳湖外,全省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70.1万千瓦,可开发量32.9万千瓦。其中修水、武宁27.2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82.6%。水资源特点是:补给充

40、足,过境水资源大,时空分配不匀。3、矿产资源九江市受长江断裂带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矿种齐备,储量丰富,是江西省矿产资源大市。全市共发现九大类矿产104种,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68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地680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黄金、锑、锡、萤石储量居全省之首,铜居第二,钨居第三。矿泉水及地热资源丰富,全市有7处通过省级以上技术部门鉴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和7处地热资源。其中星子温泉国内闻名。全市矿产资源地域分区明显,北部以铜、硫、铁、金、银、煤和水泥灰岩为主,西部以钨、金、铀、石煤等矿产为主,东部以石英砂、高岭土、板岩、长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为主,

41、中部以锡、铅、锌、锑、砷、萤石等矿产为主。全市共有大中型矿山10家,其中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武山铜矿产值超过1亿元。全市矿业总产值(含深加工产品)10亿元以上,产值占前五位的矿种是铜矿、水泥灰岩、砖瓦粘土矿、黄砂、钨矿。九江市矿产资源经济价值分析表矿种保有储量潜在价值(亿元)占全国比重(%)占江西省比重(%)铜矿350万吨6940.1170.420(全省第二)饰面用花岩岗5547m32210.936(全省第一)硫铁矿、伴生硫硫铁矿矿石13400万吨硫2900万吨2190.0680.648(全省第一)建筑石料用灰岩32863 m3181(全省第四)锌矿175万吨1580.047(全省第三)钨矿

42、33万吨1300.115(全省第二)饰面用板岩6813万吨118(全省第一)玻璃用砂19034万吨950.1631.00(全省第一)镓矿4663吨841.00(全省第一)金矿127169千克810.064(全省第二)4、野生动物资源九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的是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自1980年起,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在九江境内先后建立了3个自然保护区,即:庐山自然保护区、彭泽桃红岭梅花鹿保护区、永修吴城候鸟保护区。境内鸟类110多种、哺乳动物类有20多种、两栖动物类有10种以上。5、水产资源九江市水域面积330133.33公颂。天然捕捞水域以鄱阳湖、长江、修河和博阳河等大江大河为主。可

43、养殖水面69333.33公颂,居全省之冠。全省鱼类118种,属12目、25科,大多鱼种具有经济价值。渔获量大。主要类型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江湖半洄游性鱼类、湖泊定居性鱼类、山溪性鱼类,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类数量较多,个体大,是季节性捕捞主要对象。6、植物资源九江植物品种繁多,仅庐山自然保护区就有34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38科、75属、203种;裸子植物9科、34属、95种:被子植物154科、864属、2105种。全市木本植物有103科、349属、1140种。草本植物,仅牧草就有数百种,其中饲用价值较大的有67种。森林主要分部九岭、幕阜山脉。全市活立木蓄积总量2136万立方米,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

44、的珍稀树种37种。7、旅游资源奇秀险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文明史,使九江拥有众多特色鲜明的风景。一个以庐山为中心,集名山(庐山)、名洞(龙宫洞)、名城(九江)、名江(长江)、名湖(鄱阳湖)、名寺(东林寺、真如寺)为一体的赣北旅游区系已初步形成。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以庐山为中心的风景旅游区是京九沿线最大的综合性旅游风景区和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庐山也是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全市有大小景点230多处。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一、主要经济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九江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迈开了内引外联、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大力利用外资,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

45、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九江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 标2005年2010年规划目标2010年实际完成较“十五”完成情况生产总值(亿元)428.929401032.06年均增长13.7%,净增603.1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美元)117322003169年均增长12.4%,净增1996美元三次产业占GDP比重(%)16.8:50.1 :33.19 :55 :369.5:56.2:34.3财政总收入(亿元) 地方一级预算收入(亿元)39.8122.4583.61116.771.07年均增长24%,净增76.89亿元年均增长25.9%,净增48.6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13.5706.2900.9年均增长33.4%,净增687.4亿元直接利用外资(亿美元)3.236.56.65年均增长15.5%,净增3.42亿美元出口总额(亿美元)1.183.612.1年均增长67.5%,净增10.92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21.25233.5284.08年均增长18.6%,净增162.83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6103103.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