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50732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课件.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第五节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第六节 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发展的基本争论,发展心理学家至少在以下五个问题上存在不用的意见:1. 儿童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2. 对人的发展,天性 (生物因素)还是教养 (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3. 儿童是积极参与到发展过程中去,还是被动接受社会和生物影响?4. 发展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5. 发展的最显著方面是所有人类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还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特定性的、个体式的发展?,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第

2、一节 成熟势力说(考点),格赛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学习知识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不能推动发展。,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观点。(一)人格的结构(二)心理性欲的发展,人格的结构(考点),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

3、erego)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本我: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和能量构成(快乐原则)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一方面以显示的方式满足本我需要,另一方面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现实原则) 超我: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内化而成,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也称心理性欲的发展。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性能量(力比多)会投向不同的部位,形成不同的性感区。,心理性欲的发展,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第五阶段:青春期(11、12岁以后),

4、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祖籍丹麦,生于法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1933年起定居美国。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某种危机或冲突,这些危机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每一个阶段的危机解决的好不好,将影响到个体以后的发展。因此,发展危机也就是发展转机;没有发展危机,个体的自我就无从获得充分的发展。,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其任务是获

5、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考点) “对于心理活力的最基本先决条件,我已命名为一种基本信任感,这是由人生第一年体验而获得的对一个人自己和对世界的普遍态度。所谓信任,我指的是对别人的一种基本信赖,也是对一个人自己的一种基本信任感”。 “最早儿童期的同一性获得的最简短的公式可以很好地表达为:我就是我所希望自己占有的和给予的。”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人生之初的信任感可以使儿童将来在社会上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如果未能充分发展信任感,则容易成为一个不信任他人和苛刻无度、令人生厌的人。,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其

6、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考点) “本阶段在可爱的善良意志和可恨的自我坚持之间,在通力合作和一厢情愿之间,在自我表现和强迫性的自我约束或温顺的依从之间,各自所占的比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失自尊的自制感乃是个体发生自由意志感的根源。于是从不可避免的自我控制丧失感和父母过度控制感当中产生出一种疑虑和羞愧感的持久倾向。” 此阶段儿童的信念是:我就是我所能自由意欲的。 这时期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宜把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适度的自由,又要对儿童的行为有必要的控制。本阶段发展任务的顺利解决,对于个体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参加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做好了准

7、备。,第三阶段,学前期(游戏期,3-6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其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考点) 这一阶段,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开始出现一种彼此平衡、整合的关系。儿童此时已能从语言和行动上探索和扩展其环境,且因不难达到目的而产生主动感;但又因侵犯别人,特别是因侵犯从前被依赖者的自主而感到内疚。埃里克森把本阶段的主要行为方式称之为侵入。 本阶段儿童树立的信念是:我就是我所想象的我所能成为的我。但这种信念的本身隐藏着一个幼稚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的危机,如若要顺利解决,父母必须及时地向儿童指明行为的适应程度和道德评论,并伴之以奖赏或惩罚。另一方面,父母过高的标准和期

8、望也会妨碍儿童的发展。,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其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这一阶段儿童进入学校,实质上就是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儿童更加注重和投入社会性更强的游戏,开始感受到幼儿的游戏缺少一种能够制造而且制作精美的感觉从而产生不满和不快,埃里克森把这种感觉称为勤奋感。与勤奋感相对的是自卑感,它是一种对自己和自己任务的疏远。正因为学龄儿童在学校中的学习对人格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埃里克森十分强调和重视教师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影响本阶段心理发展任务的另一个因素是同伴关系。 这一阶段对于同一性的直接贡献可以说是:我就是我所能学会进行工作的

9、我。,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其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统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随着性的成熟,原先蛰伏着的升华了的心理性欲在青年期同时表露出来,需要对先前各阶段的自居作用的同一性核心进行整合,尤其突出了自我同一性。其目标是既为先前各阶段遗留下来的同一性危机寻求最终的解决途径,又使青少年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形成统一感,与成人处于相同的地位,去对付即将面临的人生重大问题,如职业、婚姻等。 实际上,儿童进入青年期,个体的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这两种自我之间的统一,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包括两个双向的过程,其一是努力改变现实的自我,使之

10、与理想自我一致;其二是修正、改变理想自我,使之符合现实的自我。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先前个阶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有直接关系。,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经历了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男女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产生美满的婚姻而感受到亲密感。如果一个青年人未能确保自己的自我同一性,他或她就无法与他人体会到真正的分享。自我专注的结果是导致孤独感。真正的亲密性乃是意味着两个人都愿意共享和互相调节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别人的同一性融合成一体,这

11、就包含自我牺牲的成分。,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其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繁殖感不仅指养儿育女,而且也指通过工作以创造事物和思想,更重要的是关心和指导下一代的成长。没有繁殖,其人格就会发生停滞和贫乏。这时,人们往往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状态中,或者开始沉溺于自身。造成本阶段不能正常发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父母本人童年期充满了空虚和挫折,不懂得怎样去关心下一代,也可能与文化的价值观有关,一个只强调个人取向而排斥或忽视集体取向的社会,会严重的削弱人的责任心。,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这是人

12、生的最后阶段,一系列的失落和挫折接踵而至,老年人一方面把重点从外界适应转移到内心来保证潜能,一方面环视人生,从自己的生命周期中产生完善感。埃里克森把它称之为人类自我的一种后期自恋,是一种同类之爱,一种智慧结晶,也是一种人生哲学。一个人达不到这种境界就会有失败感和失望感,失望意味着对自己的鄙视。具更多完善感的人则会具有“智慧”的品质,他们正视死亡,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命本身。,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华生,美国心理学家,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标志着行为主义革命的开始。华生是早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基本理论观点 :环境决定

13、论。 (考点),1. 否认遗传的作用(考点),行为发生的公式是S-R,从S可预测 R,从R可预测S,行为的发生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因此,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他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为,构造上的遗传不能证明机能上的遗传。遗传无法控制,而华生心理学则以控制行为为目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考点),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首先,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也就是

14、说,儿童一出生,在构造上是有所不同的,但它们仅仅是一些最简单的反应而已;比较复杂的行为则完全来自于环境,特别是早期训练的作用。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从行为主义控制行为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其著名的论断。这段话一直被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再次,华生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这个学习规律完全适合于行为主义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所以华生十分重视学习。他的学习观点为其教育万能论提供了论证。,3. 对儿童情绪的研究,恐惧的形成华生的条件发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有关情绪的实验,华生证明了儿童的情绪是

15、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的。,恐惧情绪的习得实验,阿尔伯特参加实验的年龄为7个月,实验结束时他的年龄为11个月。在第一次实验时,华生给他一个小白鼠,他没有表现出惧怕反应。正当他伸手去摸白鼠时,在他背后突然敲金属棒一下,发出刺耳的声音。这个声音使他吓了一跳,并把脸躲进被褥里边。当阿尔伯特第二次看见白鼠时,想再伸手去摸它。刚一伸手,又听到一个大的刺耳声音,使他吓了一跳,并开始哭泣。为了不过分伤害孩子的健康,实验停止一周。,一周后,这个白鼠再出现时,虽然没有了刺耳的声音。但阿尔伯特已不敢接近它了。再以后,当给阿尔伯特呈现一个小白兔,他也开始哭泣。后来,阿尔伯特甚至把这种害怕迁移到其他带毛的东西上。为了消除

16、惧怕情绪,华生首创了系统脱敏法。虽然华生的实验研究很成功,实验结果也很能说明问题,但是华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进行惧怕形成的实验,与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相违背,应该受到批评。,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操作条件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行为矫正术的开创者 教学机器之父,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操作行为主义,(1) 人类习得的多数社会反应都是自由地表现出来的操作。动物和人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刺激、强化物和惩罚而不是由内部力量或内驱力所推动的。(2) 当人自发地出现一个反应并受到强化时,操作学习就发生了。(3) 强化物的功能不是减小内驱力,而是增加反应出现的可能性。(考点),操作性条件

17、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应答性行为: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先行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有机体自发的行为。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主要理论观点,1. 强调对行为的强化2. 将其条件反射理论用于实践(育婴箱,行为矫正,辅助教学机),1、运用强化矫正儿童的行为,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强化的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才能控制行为反应。儿童偶然做了什么动作而受到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频率就会大于其它

18、的动作,强化的次数越多,概率随之加大,这便导致了人类操作行为的建立。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如果不经过及时强化就会消退,最终消失。斯金纳认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到得到承认的注意,要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如:长时间的啼哭或发脾气等不良行为,可在这些行为发生时不予理睬,排除对他的注意,这样,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没有得到强化,没有得到成人的注意,就会不哭不闹了。在儿童的眼中,是否得到外部刺激的多次的强化,是儿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斯金纳强调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考点),在操作性条件反应原理的应用方面,教师通常可采取的技

19、术是,适当地操纵学生行为之后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习的获得成功感,避免失败感。,注意:不可颠倒使用运用要有节制慎选强化物注意行为质量,“必须先-,然后才-”这一原则多在家庭中使用,也称祖母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强化中普雷马克原理的运用,2、将其条件反射理论用于实践(育婴箱,行为矫正,辅助教学机),育婴箱在斯金纳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做了一个经过改进小摇篮,就是斯金纳的育婴箱。在育婴箱里长大的女儿过的很快活,很快成为一名很有名气的画家。于是,斯金纳把育婴箱详细介绍给美国妇女家庭杂志,他的研究工作第一次普遍受到大众的注意和赞扬。也正

20、因此,斯金纳发展了这些思想,写成小说沃尔登第二。,第三节 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阿尔伯特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观察学习的定义,班杜拉将社会学系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榜样的示范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考点),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生成动机,“波比娃娃”的经典实验(考点),心理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非常有影响的实验,它阐述了儿童是怎样习得攻击行为的。这项研究是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多萝西娅罗斯以及希拉罗斯于 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的。,三类

21、强化(考点),直接强化:个体出现合乎要求的行为后所导致的学习结果的知悉,或实物、金钱、表扬及其他象征物的获得,加强了该态度和行为。替代强化:个体因观察他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而增强了自己出现榜样行为的频率。自我强化:个体的态度会因是否达到自己设置的目标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之中,儿童不是只能被动地等待环境影响和塑造的生物体,而是刺激的主动寻求着、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自己在决定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考点),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儿童并不满足于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不断地寻找新的东西。虽然

22、儿童也可能因外在的奖励等去探寻新的信息,但这些外在的因素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不是最重要的,发展的真正动力存在于儿童内在的需求。,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操作获得系统化(组织化)的发展。,同化,同化是指主体将其遇到的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来的过程。,顺应,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考点),1、积极的归因模式

23、:成功 能力和努力 自尊、自豪, 增强成功期望 趋向成就任务失败 缺少努力 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 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2、消极的归因模式:成功 运气 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失败 缺乏能力 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 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消极的归因模式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感 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和失败,便会产生无能为力、放弃努力的心态。获得体验:努力却没有结果导致失败与挫折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外部事件。”形成期待:“将来结果也不可控。”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降低学习动机、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24、,第五节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探讨了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方面有独特的论述。,两种心理机能与儿童心理发展,维果斯基把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低级心理机能:靠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的心理机能。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高级心理机能:由历史发展结果,即以精神生产工具(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符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观察(有目的的知觉)、随意注意、词的逻辑

25、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心理发展的实质,维果斯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考点)维果斯基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与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learning optimal period),最近发展区,生 理 需 要,安 全 需 要,归 属 与 爱 的 需 要,尊

26、重 的 需 要,求 知 的 需 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成 长 需 要,学习动机,第六节 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只有低一层需要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要才会产生。(2)两大类需要的交互作用基本需要又可称为缺失需要。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共有的。特征是一旦获得满足,需要强度就会减弱。成长需要特征是因获得满足而增强基本需要是成长需要的基础成长需要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在教育上,给中小学生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各种缺失性需要均获得满足。家长和教师要配合良好,使学生生活无忧、获得老师接纳、同学尊重,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考点),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