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国际产业转移在中国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转移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必需的某
2、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这意味着在发展中国家会出现某些在技 术构成上与发达国家相类似的产业,我们称这些产业为重合产业。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值较发达国家低得多,发展中国家重合产业产品具有较低的价值投入,这样,必然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在相同的国际市场价格条件下,发展中国
3、家重合产业拥有更高的利润率;二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较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销售商品。这两种结果都给发达国家重合产业造成竞争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它们不得不对产业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其调整方向无非两个;或是加速重合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其附加值;或是将这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在他们认为,加速技术进步所增加的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重合产业必然选择国际产业转移的道路。由此可见,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国际产业转移是不同于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一种新质的经济运动过程。它的形式常常采取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的形式,因此,在实际经济运动中确
4、实难以将它们与国际产业转移区分开来。所以,经济学家常在贸易与投资的命题下研究国际产业转移问题,结果自然是不能正确描述国际产业转移的实际运动,不能科学地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条件、机制与结果。事实上,国际产业转移至少在下列三个方面与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不同。第一,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发生在长期的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产业投资之后,只有当通过这两种形式而建立起重合产业之后才会发生国际产业转移;第二,由上述特征所决定,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产业成长往往是渐进的累积性成长,在这种累积性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即重合产业已经是一种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集合时,所发生的 产业转移才能引起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5、第三,这种革命性的转换,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发生在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将某些传统产业转移出去,意味着一方面本国传统产业出现萎缩,另一方面将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的开发中去,由此形成新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所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一种新质的经济运动过程。 国际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资本运动的经济变量的变动,而且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性运动。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变量的变动,都是由经济关系的动所引起的,而经济变量的变动又会引起经济关系的变动。脱离经济关系的经济变量的变动是没有的,不以经济变量的变动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的变动也是没有的。当我们考察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时就
6、会看到,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处于不同产业成长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的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分配关系。这种经济关系的演进,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e。经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大分工,即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产业大分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工业国与初级资源产品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现在,国际经济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关系。本书的分析将阐明,在第三、四阶段,国际产业转移赋予这两个阶段的国际经济关系性质以全新的内容。国际
7、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移动,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国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在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基础之上,形成一种新的贸易与投资的利益分配的国际格局。 ; 国际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是一个历时与共时兼容的经济现象。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性质、内部结构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时间跨度,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那种瞬时的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而必须以理论与历史的方法来驾驭这样一个时间跨度漫长和内部结构复
8、杂的研究对象。只有从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种经济变量的内在联系中,从历史上演进过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中,才能发现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动力、机制和结果,亦即发现国际经济关系演进的本质规律。发展中世界的产业分化为产业再转移创造了前提条件。产业再转移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既包括经过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比它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也包括发达国家把曾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产业撤退出来并移入到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里我们先分析前者。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萌发于70年代,加速发展于80年代之后。根据资料,1979年之前,韩国对
9、外直接投资件数为319件,中国台湾为136件;19801986年,韩国为335件,中国台湾为115件。 仅6年时间,对外投资件数已经接近或超过前10年的总和。1986年之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外投资进一步加速,尤其香港、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迅速增加。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其次为中东、中南美洲和 非洲。?o年代,韩国对外投资的359尹J放在东南亚,加上其它发展中地区,所占比重达到729%。80年代,韩国对外投资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上升到48.9%,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降至51.l%。但这种地区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外投资的目标二
10、重性。从80年代起,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出口开始奉行保护主义政策,为了保持对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出口和获取高新技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加强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但这并未改变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本目的。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走的是与发达国家对它们的产业转移的相同道路:最初是投资于原材料生产产业(如韩国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以保证自己国内产业的原材料供应;然后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如轻纺、鞋类、成衣等产业),利用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较低劳动力价值投 入,生产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这被研究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经济问题的学者们称作“迂回出口”战略之路。总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已经成为其余发展中
11、国家的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供应者之一,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与接受直接投资额之比率,在80年代已经达到30%左右,扮演着既接受产业转移又向外转移产业的双重角色。 8.2-2 发达国家的产业撤退在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的同时,发达国家也将原先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某些产业撤出并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我们称这种7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为产业撤退。以日本为例,从1973年度起实施产业撤退,19771978年度形成浪潮,每年有100多家企业撤出新兴工业国和地区。80年代每年仍有60、70余家企业从这些地区 撤出。从973-1980年之间共有667家日本制造业投资企业从韩国、新
12、加坡、台湾等地撤出,其中80%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不断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安家落户。如斯里兰卡,1977年以前只有15家日本投资企业,而1979和1980年两年就兴办了中日合资企业23家,行业包括制衣、制刷、塑料制品、印刷、陶瓷器、宝石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再转移的深层动因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产业再转移的动因在于工资成本的上升引起利润逐渐下降。从现象方面分析,这个观点不无道理,因为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劳动力价值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这并没有说明工资上升的原因,或者说并未找到成本与利润率变动之背后的决定因素。在我们看来,产业再转移的动因与产业转移的动因是同一的,然而又有所差
13、异。问题正在于说明这种既同一又存在差异的动因。本书第5章曾指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利用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劳动力价值以实现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那里,我们实际上暗含了一个假设: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动力价值并无高低之分,只要相较于发达国家劳动力价值为低,产业转移便可以发生。现在,需要对此作出更严格的假设,劳动力价值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这是由劳动力价值变动的二重趋势决定的。一重趋势是,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价值会下降,剩余价值会上升。 但是,这种趋势却受到另一重趋势的制约和阻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承认劳动力价值由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等构成。在传统经
14、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实际上仅由生存资料价值构成,而这一定量的价值往往无法满足生存需要,更谈不上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经济的平等意识渐成为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劳动者产生了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要求;政府为了扩大市场容量,实现经济稳定、经济进步、经济自由和经济发展,也会主张扩大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范围,至少使劳动者得到足够的生存资料,如有可能劳动者还会得到部分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雇主阶级也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利润率,不得不增加对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由此相应增加劳动者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目前正是这种情况。而其它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些,劳动力价值或是
15、依然停留在传统经济社会水平,或者说即使有所上升也相对低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这样,在同一时点上,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劳动力价值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值。于是,无论是发达国家通过产业投资所建立的移入产业,还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通过产业贸易而建立的移入产业,都会“水往低处流”,将之再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83 产业再转移的效应分析 931 产业再转移与产业结构成长 产业再转移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差不多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纷纷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求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赶超美、日、欧发达国家。中国台湾省从?o年代实施第六、七期经济建设计划,将劳动密集
16、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本省地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则从80年代起,把“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立国”作为基本目标,确立了由三个产业群构成的产业结构思路;实现钢铁、电器、汽车、造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技术升级,培育精密机械、计算机、航空等战略产业,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产业奠定基础。实现这个 产业结构思路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将轻纺、杂货、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以便用本国劳动力和资本集中发展上述产业。新加坡”80年正式实施“第二次工业革命”战略计划,要求逐步淘汰本国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飞机、轿 车、自动化仪表、电子计算机、特殊化
17、学药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力争2000年人均收入赶上发达国家。总之,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再转移均是它们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成长的重要步骤。 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从,国际产业再转移中得到双重刺激。一方面为发达国家继续实施向自己转移其它更高等级的产业留下了空间和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创造了利用较低劳动力价值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这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一样,可以增加本国的价值盈余,促进产业结构成长。在此经济条件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成长起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速度也会比以前加快。 其它发展中国家通过再转移,也会获得一定量价值盈余,促进本国产业
18、结构的成长。近几年来,它们的现代经济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现代工业部门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熟练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都有程度不同的上升。这些指标的变动当然不能完全作为产业再转移的产物,甚至主要不是产业再转移的结果,因为转移而来的资本占一国投资总额的比率并不高。但是,也应该看到,转移而来的技术一般高于移入国的技术,对提高移入国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一定作用。不过,对这种作用不能估价太高,更不能将产业再转移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成长以至整个工业化的唯一途径。9.1 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911 产业转移: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到此可以对国际产
19、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作一个大致的归纳。综合而言,它可以在下列五个方面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一,产业转移可能产生要素转移效应。这有两种形式:贸易转移要素和投资转移要素。贸易转移要素是指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进口零部件等中间晶和机械设备等资本品,引进相对先进的技术。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换关系,这里发生了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因而可称为所有权的要素转移。这种形式的要素转移对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但往往需要付出高额的交易成本。投资转移要素,是通过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而带入中间产品、资本品和先进技术,因而所有权仍然属于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这可能只是一种虚拟式要素转
20、移,其效应只在于通过外资企业雇佣本国人员而获得操作技术、工艺流程、管理经验、市场营销关系。不过,对此不可期望过高,因为某些关键技术工艺和营销渠道,或是掌握在外方人员手中,或是外方让掌握它的发展中国家人员取得双重国籍,必要时移居国外。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子公司不会轻易让发展中国家通过它获得总公司所有的生产要素第二,产业转移可能产生结构成长效应。如果是发展中国家已有产业获得的贸易转移要素,通常会提高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如果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转移要素而建立了新的产业,那意味着该国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变化,甚至可能出现产业升级的趋势。不过,贸易转移的要素的获得是一次性的,还是重复性的,在所费成本上面
21、有很大的差别。重复性的引进先进技术 装备,可能会加速产业技术成长和产业结构成长的速度,但所费成本也是巨大的,通常对发达国家更有利,而对发展中国家可能支出了不该支出的外汇。由于发展中国家国内尚未形成统一市场,地方分割主义和封锁主义,往往会造成重复性引进,结果是该产品在国内市场上迅速达到饱和状态,从而不得不寻找国外市场,使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或转移。贸易结构的变化也可能不是发生在国内市场上该产业产品饱和之后,可能发生在获得贸易转移要素的既定目标实现之后,即为出口而引进技术和设备。如果是这样的话,重复引进的成本仍然会大于一次性引进。一个具有宏观调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央政府,通常会采取各种调控措施,
22、限制重复性引进,以图通过少量引进、消化、吸收,建立本国的生产设备制造企业,从而也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迅速成长。至于投资转移要素,可能在发展 中国家出现产业技术成长和产业结构成长的现象,就是说从一国内部经济现象上看,或提高一国原有技术水平,或是产生新的产业,这类产业的产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销售,都有可能打上某发展中国家的字样,给世人造成一种该国具有这类产业的印象。对此,不应评价过高。因为它的产权和管理权,大部分或全部控制在外商手中,所以,这类产业的大部分或全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是虚拟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可能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通过产业贸易而建立起来的新产业,自然会
23、吸收一定的劳动力就业,或从其它产业流入一定量的劳动力。由于这些新产业通常是从事制成品的生产,因而他们雇佣的劳动力一般会增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就业比重,使一定的农业劳动力或手工劳动者进入工业部门,使 一国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其变化的规模与水平取决于贸易转移要素的规模与水平,也可能取决于一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以形成新产业的规模与水平。某些经济专家认为,由于弓进的技术通常是节约活劳动的技术,因而并不适合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他们认为,这样的技术并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就业结构不会发生变化。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从产业转移来看,大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般而言,增加劳动力就业是
24、可能的,如果这些产业比移入国产业水平和产业等级更高,通常也会促进就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学家对直接投资形成的新产业的就业问题争论更多。但是,通常这类新产业除了 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关键工序的熟练操作工来自投资国之外,一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则由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担任。所以,这类产业也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人口增加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至于某些经济学家担心这类就业人口较高工资会引发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我们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调节政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并不密切,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总不能因为这种担心,而要求外国老板压低本国工人的工资吧。 第四,产业转移可能提高社会平均资
25、本有机构成。无论是从 产品周期理论来分析,还是从发达国家及其集团对高技术的控制政策考察,或是从近几十年来的实际状况来看,都决定了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所移出的产业,一般不会是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和资本有机构成最高的产业。但是不能据此认为产业转移无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中移入的产业,其资本有机构成通常高于本国其他产业,因而,一般也会提高发展中国家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如果移入产业属于机器设备制造产业,且有一定量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那就会提高国内企业的设备装配水平。如果这类机器设备是用以降低活劳动耗费的,使用他们的企业其不变资本投入和可变资本投入之比就会提高。如果
26、使用这类机器设备的企业达到一定的量,整个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就会提高。 第五,产业转移可能加速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新古典主义 发展经济学家强调从出口贸易的角度研究其与国民生产总值增 长的相关关系。我们批评他们实证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但并不否认在供求关系及其贸易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出口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然而,当我们从要素转移效应、产业结构成长效应、就业结构变化、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等方面,研究产业转移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意义时,就会发现产业转移不仅会在出口贸易等方面增加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可能在国内市场上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引起的贸易结构变化,可能会有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输
27、出。这些产品的资本有机构成比原先出口的产品高,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负偏离率小于原先出口的商品,因而可以实现更多的价值。这就是说,一方面会 从出口贸易中获得更多的价值盈余,另一方面会通过出口贸易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同样,产业结构升级也会引起国内贸易产品生产能力的扩展,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它们所引起的劳动力工资的上升,都会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尽管我们不排除个别发展中的小国可能主要依靠国际市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产业转移而建立起来的新兴工业部门,最大的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大部分产品价值的实现还是依于国内市场,国民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构成和增量还是来自本国市场。 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动
28、力的五种可能性,能否转变为现实性,有赖于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与完整,政治环境的稳定,一个强有力的以经济发展作为实际目标的廉洁、高效的政府及其各种适宜的经济政策的配套实施。应该看到,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不单纯是发展中国家的事,应该说与发达国家很有关系。谁能说殖民地时期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中未能实现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无关系呢?难道说殖民地本身不正是发达国家帝国主义政策的产物吗? 但是,即使具备某些条件,并且事实上产业转移也会成为经济上的动力,仍然不排除产业转移具有阻碍经济发展的作用。或者说,单纯依赖于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并不能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 912 产业转移:经济发展的阻力之一 如果说
29、推动经济发展只是产业转移所具有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可以说阻碍发展中国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则是产业转移所固有的属性。这种性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素转移中的固有技术级差。贸易转移要素的技术级差最为明显。许多理论模型和实证材料都表明,发达国家一般不可能将最先进的技术卖给发展中国家。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当一项技术所生产的产品达到成熟期时,该项技术才能转让。克鲁格曼技术转让均衡模型,以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中的“时滞”作用,说明了发达国家总是致力于创新和新产品的生产,其劳动力获得较高的工资,而发展中国家总是通过技术转让生产旧产品,其劳动力获得的工资低
30、于发达国家。克鲁格曼本想通过这个模型说明技术转让有利于增加世界总的产业水平。但是,根据他的理论模型,人们所得出的却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永久性差距。韩国经济学家金泳镐所提供的日本向韩国转让技术的实证材料也表明,移出技术的发达国家与移入技术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将长期存在。韩日在19621982年间引进技术1482件,几乎都是成熟期技术,并且其技术熟练程度相当低,一般是销售设备时的附带性的技术转移。埃玛努埃尔称这样的技术为“虚拟技术”。金泳镐分析了韩国技术引进方面的困难,其中由发达国家所制造的困难占482%, 包括发达国家缺乏供给技术的协作占153,回避转移
31、核心技术占32,8%。一般而言,投资转移要素的技术水平高于贸易转移要素,但是其中不同类型的技术转移,其技术水平也不同。首先,在有管理权经营和无管理权经营方面存在差别,前者转移的技术水平高,后者转移的技术水平低些;其次,跨国公司设在发展 中国家的子公司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方面存在差别,跨国公司向子公司转让的技术通常高于中小企业带来的技术。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子公司基本上依赖母公司提供技术,因而其技术开发能力较弱,这必然形成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技术差异。换言之,由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的技术转让依然存在技术差距。为什么产业转移会形成两国之间的永久性的技术差距呢?根据我们在前几章的理
32、论分析,这决定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基本动因,它们之所以实行技术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如果不是这样,不平等贸易也就不存在了,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也就消失了。 第二,产业结构成长过程中的固有产业级差。从理论上来说,产业结构成长是缩小产业级差的途径。但是,从产业转移的历史与现实来看,由于技术转移固有级差的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产业结构等级方面的差距也固定化和永久化了。经济学家通常比较注意部门结构和要素结构方面的差距。人们看到,当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进行投资
33、或转让某种农业技术和设备时,往往强化了发达国家作为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农业国的国际分工格局。当发达国家开始转让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及其设备时,往往形成发达国家作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国与发展中国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格局。然而,我们会在今后看到,除了上述国际分工方面存在的产业级差外,生产过程型分工级差和产品差别型分工级差将越来越普遍。通常在某一产品的各个加工工序之间,也存在劳动密集程度、资本密集程度、技术密集程度的差别。最典型的是电子产品,设计关键性的部件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员和精密设备,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程度较高,而一般性元件生产和成品组装只需大量熟练工人,劳动密集程
34、度较高。从日本80年代的产业转移来看,一般将设计与关键性的部件生产留在国内进行,而将一般元件的生产与成品组装转移到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按照附加值高低作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产品差别标准的现象日益发展起来。通常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生产留在发达国家国内进行,而低附加价值产品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由此产生的产业级差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三,就业结构变化中的不平等收入分配。由贸易转移要素建立的产业,因其所有权属于发展中国家,不存在创造的新价值 在外国业主与本国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进一步说,不存在这类产业所创造的新价值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不平等问题。但是由直接投资建立的新产业,其移入
35、要素部分或全部归外国投资者所有,该产业创造的新价值便有一个在外国业主与所在国政府及本国被雇佣劳动力之间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外国业主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与投资在国内而获取的等量的剩余价值,只论外国业主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费用低而增加的利润部分。我们在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的分析中曾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重合产业具有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技术构成和等量的劳动投入,而劳动力相对于发达国家所得到的只是较低的工资,因此,该产业具有超过发达国家的较高利润率。外国业主随着产业转移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其重要动机正在于因为相对较低的劳动力费用而获得的较高利润。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来说,他们耗费的活
36、劳动丝毫不比发达国家该产业的劳动者少,但他们得到的工资及其现代化享受却要少得多。这是就业结构变化中不平等收入分配的最显著表现。由此可见,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少得的部分利益,正是发达国家投资者多得的那部分利益。前者意味着一方面劳动者用于消费的资金不足,难以补偿劳动力耗费,造成脑力与体力的衰退,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再投入i另一方面劳动者如果将大部分工资转为消费资金,也就难以形成大量的投资资金,这又会阻碍资本形成和工业化。后者意味着发达国家得到更多的利润,从而形成更多的投资资本,促进本国经济更快发展。这样,尽管产业投资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绝对发展,但却造成了永远无休止的相对落后。 第四,社会平均
37、资本有机构成的固有级差。产业转移的一极亦即发达国家因为相对较低构成的产业移出国内,必然使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进一步提高。产业转移的另一极亦即发展中国家,由于移入了比国内产业更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产业,自然也会提高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但是,这并非一定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原先存在的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差距 缩小了。即使这种差距正在缩小,然而如果单纯依赖于产业转移提高本国资本有机构成,恐怕这种差距永远不会为零。因为,资本有机构成决定于资本的技术构成,而技术水平的差距则决定资本有机构成的差距。我们在前几章已经证明了两类国家之间的技术构成差距,但由于无法获得各国价值构成差距的数据资料,因而不得
38、不采取间接方法,即从产业级差入手证明资本有机构成的差距。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通常是资本价值投入少而劳动价值投入多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是资本价值投入多而劳动价值投入少的产业;由于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的比重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占的比重较大,所以两类国家相比较,发达国家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只要产业转移不改变其固有的技术级差和产业级差,那么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级差也就永远存在。 第五,产业转移引起的价值盈余增长的非均衡倾向。产业转移加快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中
39、能够获得与它们的价值投入相应的价值盈余。根据我们上文的分析,在资本有机构成、垄断性与制度结构方面,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具有更多的价值盈余来源:如由不平等交换所引起的价值盈余差额,在贸易与投资中由垄断因素引起的垄断利润,由制度结构差异和国际权力结构所引起的制度利润加之由于发展中国家急于引进外资,不仅其国内地区间争相出台优惠政策以减免税让利,而且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激烈竞争,纷纷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国投资者,最终都是增加外国投资者的资本回报率,而使发展中国家自己获取的直接利益甚少。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投资者的目标,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
40、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但是,这些外部效应的获得,取决于移入产业的性质、双方当事人的谈判能力,以及其它各项经济政治条件。“飞地”现象或“飞镖”效应,就是这方面的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现象。 第六,污染产业的转移与有害产业的扩散。西方工业化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代价的,这已经成为20世纪下半叶西方人的共识。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严重的外部效应。也就是说,企业通过该产业赚得了利润,但给社会造成了损害。社会成本远远大子私人成本,社会收益为负,私人收益为正。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政府与人民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存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恐惧,他们急欲摆脱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困扰,可是又不愿放弃那些污染产业
41、所生产的产品消费,企业主也不愿放弃污染产业所产生的利润,于是寻求一种既能继续获取利润又能继续享受产品消费同时还不污染自己的途径成为全民的欲望。国际产业转移正是这样一种途径。通过产业转移,大批污染产业迁往发展中国家,大批产品却源源不断地输入发达国家。尽管发达国家的某些企业也可以通过开发新技术,采用新设备来治理污染,但成本投入比较大,如果投入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利润,企业主绝对不可能这样做,更不会为了转移产业而开发有利于净化发展中国家环境的新技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有害产业的扩散,如赌博业、色情业、毒品种植与加工业等。如果说污染产业主要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那么有害产业则是对社会环境的破坏。遗憾
42、的是,某些发展中国家并未认识到这种危害性,甚至把有害产业作为“无烟工业”来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润滑剂”和“兴奋剂”,作为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9。2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921 产业转移:结构转换的契机 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的影响是二重的,但从长期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因为归根结底,它为发达国家的结构转换提供了绝好的契机。产业转移的条件是发达国家重合产业生产中的投入要素价值上升,使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实现等量的净产值,也就是说它已经失去了昔日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不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样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那些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提供更
43、多的资本和劳动力。据日本进出口银行海外投资研究所进行的第六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日本制造业在1993年有161的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其中50%上的零部件在当地采购。据他们预测,到1998年,日本五大电子公司生产的40甲d将转移到海外生产。目前日本国内市场上83乎。的电视机都是日本海外分厂生产然后返销日本的。日本这些企业转移出去了,国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用于何处呢?据日本通产省公布的1995年发展状况报告,通讯信息产业将取代汽车工业而成为日本经济的领航产业或新的“火车头”。日本通讯信息产业中市场规模较大的产品是计算机、移动电话、半导体、液晶显示屏、卫星导航系统等。由于移动电话对其它产业的波及效果
44、最大,从而增加了对电子、机械、电力等产业的需求,使相关产业同步扩大设备投资。这意味着,在日本将电视机等产业移向海外生产的同时,日本加大了开发与生产高附加值的通讯信息产品的生产,使日本进入了战后又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转折与升级之中。这一推论已由日本进出口银行的调查得到证明。据他们调查,日本企业应付日元升值战略选择是:国内战略中,短期战略首先“削减制造成本”,长期战略首选“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研究”;海外战略中,短期战略首选“加强面向东道国市场的通用产品生产”,长期战略首选“加强面向世界市场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922 产业转移:关于负效应的若干观点 发达国家在向海外转移产业方面,一般来说有以
45、下几种关于负效应的认识: 第一,国际产业转移影响国内就业水平。这是从以下这样一种现象出发的:随着重合产业移向海外,到海外工作的只是少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且随着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本地化,本国到海外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使得本国重合产业就业人口失业或劳动力过剩。尤其是大量的便宜的同类产品返销国内,使国内重合产业无力竞争,引起该产业劳动力失去工作。无庸置疑,这些情况是存在的,特别是从短期看,也许部分劳动力会失去饭碗。但这是产业结构转移与升级中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工人们唯有加强学习,提高技术,发展多种技能,在新的产业中择业才能渡过难关。不过,实际情况并没有这样严重。日本进出口银行的调查表明,只有2
46、49%的企业认为产业转移“会使国内 出现劳动力过剩”,有436%的企业认为产业转移“会使一部分 劳动力过剩,但可以通过发展新的高附加值产品吸收过剩劳动 力”;还有21.5%的企业认为产业转移“对国内就业无影响”,后 两项相加达651%,这意味着多数受调查企业在这一问题上持 向前看的积极态度。 第二,国际产业转移影响本国企业技术竞争力。确实,国际 产业转移意味着包括技术在内的所有必备生产要素转移到国外 去生产。但是,笼统而论什么技术优势散失是没有道理的。这有 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技术控制相当严密,东道国根本上就无从掌 握这些技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海外工厂数百家,但有哪个东道 国人士知道其饮料处方的
47、秘密呢?就日本海外企业来说,技术控 制一般比欧美企业严格。为了控制技术,日本海外企业很少实现 干部本地化。日本在马宋西亚设立的企业中,78甲f以上的工厂厂 长、60%以上的部门主任以及所有的公司副总裁都由日本人担 任,当地雇员很少有人提升到中层以上职务。凡涉及到技术转移 的种类及数量等重大问题,往往由国内企业总部决策。在不得不 向海外分公司提供技术时,往往仅放行陈旧的技术,并且控制在 满足生产的最基本需要的程度,以至一位在泰国工作的日本管 理人员说:“泰国人不要幻想技术会从天上掉下来,他们要学从 前的日本人到外面去偷”。所以,日本受调查企业47.1%。的 人认为,“是有一部分技术会流向国外,但
48、重要技术将留于国 内”,还有422%的企业认为,“即便生产技术流失了,仍能在国 内积极开发更高水平的新技术”,这表明高达89,3尹d的企业认 为国际产业转移不会影响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二是如果技术控 制较少,东道国也只是掌握三、四流的技术,充其量也不过是二、 三流的技术,根本就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因为我们在本书的前 几章就已经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性质决定了产业级差特别是 技术级差的存在。如果说有竞争的话,那也只是和发达国家重合 产业竞争,根本不可能和高附加值产业竞争。这种竞争的性质对 双方都有益:不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重合产业竞争能 力,而且促进丁发达的母国产业转换与升级的能力, 第三,国
49、际产业转移会造成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我们应 该明确指出,这是一种“虚拟现实”。本书提供的材料及其分析表 明,产业成长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人类由狩猎走向种植 业,由农业走向工业,由采掘工业走向加工工业,由轻纺工业走 向重化工业,由劳动密集型走向资本密集型,由技术密集型走向 知识密集型,由船舶工业走向汽车工业再走向宇航工业,当今方 兴未艾的通讯信息产业还会走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人类赖以 生存的产业发展是无限的,不能以为某一个国家不再从事某种 产业的生产,该国就会出现产业“空心化”。中国人民有句俗话: 西方不亮东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只要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 一国就不会出现产业“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