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研究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53282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37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药行业研究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医药行业研究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医药行业研究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医药行业研究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医药行业研究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药行业研究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行业研究分析报告.docx(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药业专题 2004年12月01日(周刊)-目录-一、行业新闻1.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十大热点2. 医药行业未来5年发展态势分析3. 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年底问世4. 银行加息让医药巨头收紧钱袋-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5. 医药行业再掀并购风6. 福建医药产业现状与展望7. 跨国药企投资缘何远离广东?8. 医药产业发展要靠科技竞争力9. 医药领域外包兴起中国能否把握机遇10. 大型医药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突围11. 医药商业企业如何在变局中寻找亮点12. 制药公司利润高缘何难以受尊敬二、零售药店13. 41家药企停产100多家药店被淘汰上海药品生产全面实施GMP和GSP14. 屡砸平价药房的都有哪些“黑砖”

2、?15. 新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国有企业垄断地位受冲击药品零售市场步入微利时代16. 平价药店三种模式谁主沉浮新闻提示17. 2004年咽喉产品零售市场分析18. 专利过期药市场潜力巨大19. 专利之争法庭拉锯战国产“伟哥”上市受煎熬20. 抗组胺药市场调查简析21. 药监部门尚未下达禁售通知药店已不见巨能钙22. 医院的药为何比药店贵?23. 药品价格为何总降不下来?24. 关于药品价格改革的思考三、新药研发25. 药物研发机构如何与制药企业合作26. 中外强强联手发挥中药优势提升我国新药研发能力27. 医保、知识产权成民族药两大难题28. 21世纪藏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四、医院医疗29. 中国医疗

3、保健市场扬升空间巨大30. 医院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31. S医院投资的得与失32. 卫生部官员透露我国医疗机构将分为三类33. 民营医院仅占市场份额%我省将大力扶持促其健康发展34. 民营资本紧盯医疗市场35. 政府公立医院职能需重新定位36. 中国医械市场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37. 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新的宠儿38. 医疗仪器市场持续增长五、中药特辑39. 中成药品牌透出新价值前三季度增长平稳40. 中药出口一路走高41. 中药出口战略对策分析42. 以国外本土化带动中药国际化43. 中药产业走到新的关口44. “良机待定”中医药如何来把握?45. 中药现代化,不能照搬“洋中药”46. 神威集团藉

4、上市拓中药业市场一、行业新闻2004-11-25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十大热点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领域存在明显的十大热点问题,它们分别是: 1、药品分类管理。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对上市药品实行处方药、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国家药监局日前又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区、市药监局加快分类管理工作力度,到2005年底之前,使县级和县级以上城市的药品零售企业达到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 2、国家药品价格政策。自1997年起至2003年底,国家价格管理部门14次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其品种达1374个,降价总额约200亿元,医药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不断下降.目前,“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内的甲、乙类药品调价方案已全部出台,平

5、均降幅15%20%。 3、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此举明显降低了药品价格,进一步规范了药品经营市场。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招标主体有待规范”,“医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招标中人为因素太多等等。卫生部将研究出台完善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工作的若干规定。 4、新药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04年4月1日,新的药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全面实施,该办法规定了申领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条件,只要符合条件,领取经营许可证将不受任何限制,切影响市场放开的政策障碍被排除。 5、GMP、GSP认证。据国家药监局透露,全国累计有3101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 GMP认证,占全部应认证企业的61%,虽然通过比例不是很高,但从企业

6、规模、企业实力、品种、市场占有率来说已经接近90%,应该不会影响市场供应;另外,全国通过GSP认证企业4417家,占总数33,12月31日之前未通过GSP认证整改复审的医药经营企业将永远停止经营;2004年正式启动医疗器械GMP,预计在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对所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GMP认证。 6、购并重组。医药资本领域兴起并购潮。已发生的并购案例有诸如华源、上海医药集团11亿重组案、太极集团控股桐君阁和西南药业、白云山股份公司被广药兼并、太太药业收购丽珠等等 7、药店连锁。截止2003年底,全国药品连锁企业已达1216家,零售药店178 017家,全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门店前50名的企

7、业总数为14763家,较2002年的972 8家增长51.8% 8、平价药店。全国掀起“平价药房风暴”,主要代表有湖南老百姓大药房、江西开心人大药房、杭州天天好大药房。平价药房的下一个攻坚对象将锁定在药品进出的“大户人家”医院。 9、“药谷热”。目前全国约有各类医药园区100多家,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的生物医药园区有50多个,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吉林、四川、湖南、湖北等。 10、“物流热”。医药物流纷纷上马,原国家经贸委争取到10个国债贴息的医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外经贸部又开始在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深圳等8地开展外资参股物流试点。返回目录2004-11

8、-25医药行业未来5年发展态势分析从19982003年的5年间,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5年间,全国药品生产销售收入年平均递增8.4%,实现利润年平均递增28.8%。化学原料药产量由1998年的35.37万吨增长到2003年的80.35万吨,中成药产量由34.28万吨增长到60.29万吨,医药产品出口额由38亿美元增加到90.2亿美元。1998年全国只有70家企业和车间通过GMP认证,2003年已超过3000家。那么,未来5年医药行业态势如何?宏观上微观上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具体分析如下:1、重组是重头戏.中国医药生产企业通过改革与重组,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

9、6000多家企业将逐步减少到4000户或更少,加上13000多家批发公司,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将得到改观。一批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大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中国医药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无论是生产集中度或利润集中度都会越来越高,强者愈强、两极分化之势将越来越明显。形势逼迫大批无特色、无优势的企业转向其它行业或联大靠强。今年上海医药集团公司药品销售收入已经赶上了2003年世界药业排名第50位的日本小野制药,预计未来5年还将有45户大企业跻身世界医药企业50强行列。技术创新带来产品结构的优化,历史形成的一个药品多厂生产的局面正在缓慢地得到改善,像氟哌酸这样个产品有1000多家制剂厂生产的情形将会迅速减少。

10、随着仿创结合战略的落实,有企业技术特色和品牌的名牌药品会越来越多,尤其是中药,像地奥心血康、排毒养颜胶囊等年销售5亿元甚至10亿元的产品会越来越多。扬子江药业的左旋氧氟沙星作为一个仿制药品,2003年销售近10亿元,创造了一个新的奇迹。随着模仿创新的深入发展,我国迟早会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上市。2、区域市场联动。曾经有许多商业企业有过宏伟的全国布点蓝图,提出打造全国万家连锁店的口号。但是,中国太大了,各地方之间的差异也太大了,加之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无论哪一家企业的网络要想形成全国性的控制,几乎都不可能!那么,未来的市场流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应该是有限范围的市场控制能力加上区域市场的

11、联动为主体,逐渐形成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即不同地方的批发企业各自发挥在本地的优势,在品种上相互调剂,发展联合代理配送服务,既竞争又合作,以期获得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流通成本。未来5年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由目前的8%9%会逐步降到6%7%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必然会由目前的8.75%水平逐步下降。现在已经出现流通费用率在1%3%的优秀批发企业,如安徽华源仁济药业公司、湖北九州通药业公司等,这类企业在城镇及县、乡市场还会不断增加,这种被称为大卖场的医药批发是降费增效的必然产物。前不久,重庆太极集团、上药集团雷允上药业、广药集团组合成一个联盟,资源共享、三地联动、共同受益,这就是一个重要

12、的发展方向。3、整合物流中心。整合做强是大势所趋,医药物流中心也需要整合。要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全国范围的物流中心热会迅速降温。因为每个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自己的物流中心,像成都五块石地区一下子建了多个规模庞大的医药物流中心,不少资金被闲置了。怎么办呢?或转做他用、或适当联合,以优质服务、高效率和低费用吸引第三方,再逐步扩大流量,成为第三方物流的公共平台,为其它企业服务。珠海联邦制药公司有20亿元的销售收入,他们算帐后没有建自己的物流中心,而选择了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他们考虑的出发点是,物流是一门学问、一个独立的产业,医药企业需要的东西很多,不一定都要自己做,应该发挥优势、突出主业、特色发展

13、为好。4、走出去与引进来。抓住机遇走出去,让中国的优势产品在发达国家实现本土化生产,是新形势下的新增长点,也是实现利润倍增的良策。走出去将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新亮点。引进来是指外商的投资。对外开放20多年来,各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都投资建了工厂,他们的全球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可以说这一轮的产业投资已告一段落。外资当前正在发生的投资方向的变化是由产业投资转向研发投资,如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瑞士诺华公司和罗氏公司、英国葛兰素-史克必成公司、美国礼来公司等等,他们相继在中国巨资投入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内优秀人才和高水准的临床医院进行原创药物筛选和新药临床试验,这对国内企业正是一次很好的机遇。5、后GMP时代

14、的竞争。GMP改造已近尾声。近1000亿元投入,从基本生产条件到企业管理都彻底改变了中国医药生产的面貌。欣喜之余,应冷静地看到GMP改造后的隐忧,由于GMP改造投入较大,成本、费用上升,企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改造中盲目竞相扩大了制剂加工能力,使原来就不高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更低了,这是让人忧虑的问题。希望经过GMP改造后的药企采取为其他企业、医院、商业企业委托加工来缓解困难。同时也建议政策面放开对科研单位自身成果产业化的限制,放开对行业外企业持有新药证书后委托加工的限制,以期减少新建药厂。现在,大家都成为GMP认证企业后,GMP企业的优越感将不复存在,新的竞争更明显地集中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上

15、来。企业需要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研发和市场上,抱着金碗要饭吃也会饿死。6、医院改革将有突破。三项改革进展很快,但是现在还有很多矛盾,以药养医、补偿机制、经营性医院与公益性医院分开等一系列核心问题急待取得政策性突破。预计不久的将来,关于医院改革的重大政策会陆续出台,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点:、鼓励医院投资多元化,对医院资产评估、人员身份转换及相关政策予以明确;、允许医院自主决定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增加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并完善财政对公益性医院的补偿机制;、提高部分医疗收费标准;、推动建立医院内部和外部竞争机制,卫生技术人员、医院装备等实现市场化配置;、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并纳入医疗保险等等

16、。7、药品定价市场化。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大势所趋。比如,今年上半年对抗生素的大幅降价,使国有骨干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华药、石药、新华、鲁抗的利润分别下降50%91%,利润率低到0.64%、1.37%不等,损害了企业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引起社会舆论与企业议论纷纷。关键问题就在于药品定价要不要市场化。未来5年,国家可能会对现行定价政策做出重大修改。希望除毒、麻、精、放等国务院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必须由国家统一定价外,其余药品定价一律放开。进口药、合资药、新药、普药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如果考虑到不要加重医疗保险的负担,那么也可以考虑授权医疗保险部门制定给付比例,即报销比例。政府可以对一部

17、分价格较高的药品按一定比例由保险公司承担,超出部分由选择该药品的用药人自付,这样既尊重了市场定价原则,也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8、招标采购步入正轨。招标采购作为建立竞争机制的一个措施,本来是无可非议的,药品招标采购初衷也是好的,为什么3年多的实际情况却很不理想,工厂不满意,公司不满意,群众不满意,连医院自己也不满意。导致各方不满意的深层次原因是医疗体制问题,医院改革不到位。国家对公益性医院和经营性医院分类管理,政府部门也就没有必要再过问经营性医院的招标采购。公益性医院继续实行招标采购,应该让医院也成为招标主体,按照医院自身的需要去决定一切。希望既要从招标竞争机制中降低成本,又要在竞争中建立

18、长期、稳定、诚信的工-商、商-卫、工-卫关系,不能让企业天天为招标而疲于奔命。这是招标采购应走的市场经济的正路。返回目录2004-11-25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年底问世我国第一批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将于年底敲定。目前有关申报工作基本结束,商务部将于下周启动评审工作,并于12月底从现有的21家申报单位中评出46家国家医药出口基地。 9月23日,商务部发布了有关“认定第一批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通知,其宗旨是改善外贸出口结构,扩大医药产品出口。商务部拟认定首批“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对有较强医药出口竞争实力的重点地区进行扶持,以引导产业和企业提高以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医药

19、产品出口结构,促进我国医药产品出口。 此次评定的出口基地为“医药业基础好、医药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强、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强、医药骨干企业相对集中、医药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地区,医药产品则包括中药类、化学药类、生化药及生物制品类、医疗器械类等产品. 被评定的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将享受科技兴贸政策,同时,国家还将制定定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此次申报单位均为地级以上城市。申报出口基地的地区政府须具有完备的、内外贸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医药产业为地方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并制定了有关促进医药出口或产业健康发展方面的规划、文件、财政政策以及奖励政策。同时,申报出口基地的地区政府还须安排用于促进医药产品出口

20、、生产和研发的专项资金。 申报出口基地要建立医药出口服务体系、促进体系以及信用体系。比如,能为医药出口企业提供反倾销、贸易救济、产业保护等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援助和相关服务;能及时、足额完成出口退税,为医药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提供相关财政或金融支持。 被评定为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地区,其医药产业要求具有一定规模,医药生产经营企业集中度高,有序公平竞争,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支持和完备的产业链。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医药资源优势,相当数量、水平较高的从事医药产品研发的科研院所或机构以及医药产品研发人员。我国第批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将于年底敲定。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目前有关申报

21、工作基本结束,商务部将于下周启动评审工作,并于12月底从现有的21家申报单位中评出46家国家医药出口基地。 9月23日,商务部发布了有关“认定第一批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通知,其宗旨是改善外贸出口结构,扩大医药产品出口。商务部拟认定首批“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对有较强医药出口竞争实力的重点地区进行扶持,以引导产业和企业提高以自主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医药产品出口结构,促进我国医药产品出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光辉告诉记者,此次评定的出口基地为“医药业基础好、医药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强、对周边地区辐射能力强、医药骨干企业相对集中、医药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

22、系完善”的地区,医药产品则包括中药类、化学药类、生化药及生物制品类、医疗器械类等产品。 李光辉说,“被评定的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将享受科技兴贸政策,同时,国家还将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据悉,此次申报单位均为地级以上城市。申报出口基地的地区政府须具有完备的、内外贸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医药产业为地方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并制定了有关促进医药出口或产业健康发展方面的规划、文件、财政政策以及奖励政策。同时,申报出口基地的地区政府还须安排用于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生产和研发的专项资金。 据了解,申报出口基地要建立医药出口服务体系、促进体系以及信用体系。比如,能为医药出口企业提供反倾销、贸易救济、产业保

23、护等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援助和相关服务;能及时、足额完成出口退税,为医药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提供相关财政或金融支持。 据悉,被评定为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地区,其医药产业要求具有一定规模,医药生产经营企业集中度高,有序公平竞争,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支持和完备的产业链。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医药资源优势,相当数量、水平较高的从事医药产品研发的科研院所或机构以及医药产品研发人员。返回目录2004-11-25银行加息让医药巨头收紧钱袋-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从10月29日起对银行利息实施上调,这一最新利率的上调,更让医药巨头们踯躅其收购脚步。北京康斯公司总经理王煜

24、全认为,近年来医药业的频繁购并,几乎耗尽大医药集团的现金资产,银行加息将更加剧企业的财务成本。早于银行的加息,国内医药巨头们已经放缓其购并脚步。尽管眼下的加息幅度不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在新轮的加息周期前,谁也不敢忽视由此提升的资金成本。“中国内地企业融资手段还比较单一,多数靠银行贷款,这次银行加息,而且听说还会进步加息,大药企在并购上会更谨慎.”一位药企高管说。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王煜全认为,医药行业这两年正处于整合期,深圳健康元集团、西安东盛集团、上海复星实业、上海华源集团、重庆太极集团、远大集团、三九集团等医药巨头都进行了大规模收购。通过几起耗资巨大的收购案,有些企业已经面临资

25、金压力,本次央行加息无疑将加剧企业的财务成本,使其资金面更加捉襟见肘。或许,在财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可能无力进行新的收购。据了解,近几年,虽然医药企业融资渠道拓宽,但并没有改变向银行借款融资的根本格局。从国内非金融企业外部资金来源的结构看,银行贷款仍占80%以上。目前,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超过18万亿元,加息0.27个百分点,每年就增加486亿元的付息压力。公开资料显示,内地几大医药巨头的资产负债率也居高不下。截至今年3季度,上海华源集团旗下的医药上市公司上海医药600849资产负债率达 69.21%;重庆太极集团旗下的桐君阁,资产负债率达80.09%;远大集团旗下的如意集团是76

26、.96%;三九发展是78.13%;南京医药是78.90%。其中,上海华源集团旗下的医药上市公司华源制药未在最新季报中披露企业资产负债表,而其2004年中报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1.79%。药企巨头收紧钱袋子近期,频频传出重庆太极集团、复星集团等公司资金链吃紧的消息。有媒体报道,太极集团因资金链吃紧已秘密向内部职工筹资8000万元。重庆太极集团是大型药企,其旗下拥有太极集团西南药业、桐君阁3家上市企业。重庆太极集团通过系列收购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壮大。1997年收购桐君阁,2002年收购西南药业,两次收购共耗资人民币3亿元左右。而且,其在建工程中,仅太极工业园区和驻外机构两项工程,今年就合计耗资2

27、.4亿元。据说,这些支出几乎全是自筹借款。近期,重庆太极集团通过西南药业再次收购了重庆葛兰素全部资产,所需资金为1.06亿元。当地媒体报道说,该款项的来源也是企业的自筹和借款。有金融业内人士估计,太极集团及其旗下企业的银行贷款可能超过10亿元人民币。而复星集团的资金状况也不容乐观。2004年8月,“复星系”资本版图内的羚锐股份股权变动,身为第二大股东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复星医药却对垂手可得的控股权失之交臂。羚锐股份原外资股东曾积极策应和巧妙安排,希望将股权转让给复星医药,但复星方面最终并没有受让外资股东手上的股权。最后,外资股东以1600万元的价格,将股权卖给第三方。尽管复星曾图谋控股

28、羚锐股份,但现在却渐行渐远。坊间传言,“复星系”因为宁波建龙钢铁项目,无力追加投资。早前,“复星系”出资16.5亿元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2004年也曾有消息显示,复星实业投资26.5亿元,在陕北榆林开发100万吨甲醇等三个化工项目;豫园商城携“复星系”几家公司总计出资超过3.6亿元,与山东招金集团共同发起设立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年间,东盛集团通过一系列的资产重组,成功收购了东盛科技(600771)、潜江制药、丽珠集团、青海制药集团、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上市及非上市医药企业。这些收购耗资不菲。2002年,在和健康元集团争夺丽珠集团股权时,东盛科技曾共付出1.7亿元代价

29、。据了解,东盛在距离签订托管协议的前4天,即2002年4月12日将其所持有的东盛科技社会法人股5400万股质押给建行贷款8000万元。2004年9月5日,东盛集团主导收购云南医药集团,出资额7.5亿元。这笔资金,对东盛集团而言并非小数字。今年7月底,丽珠集团配股,作为二股东的东盛科技如果参与配股,将要拿出近1亿元现金。但是,至今东盛科技没有表态是否参与配股。 并购扩张冲动暂停不知是否和自身资金状况有关,几大医药巨头几乎同时发出了暂停收购的信号。不久前,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对媒体表示,东盛集团在收购云南医药集团后,接下来将把主要精力放到内部整合上,短期不再进行新的收购。朱保国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

30、,未来10年里,我国医药行业将出现大规模的整合,健康元集团的目标是进入业内综合实力前5名。但2004年8月,朱保国却对媒体表示:“这几年,健康元进行了几次大手笔收购,我们想停一停,放慢收购步伐,潜心进行内部整合,除非有特别好的项目,否则,短期就不再收购了。”重庆太极集团最近也叫停并购扩张,将经营重心转向旗下三大上市公司的资源整合,从低成本扩张向“高技术、高效率、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远大集团在医药行业并购中,后来居上,将雷允上药业公司、常熟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收入旗下,还分别控股或参股了华东医药(000963)、如意集团、浙江医药。但最近,其在浙江医药的股权发生危机。2003年2月24日,国投药业

31、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国投创业与远大集团签订股份转让合同,前者拟向后者出让其持有的浙江医药国有法人股9730.7591万股(占浙江医药总股本的21.62%),转让价格为每股1.244元,总计12105万元。转让完成后,远大集团将取代国投创业成为浙江医药的第二大股东。浙江医药在10月12日发布公告,国投创业提出终止股权转让,理由之一是远大集团未对国投创业于2003年11月24日和2004年5月14日两次要求与其重新签订合同,并要求在10日内予以回复的提议做出任何回应。煮熟的鸭子要飞,远大集团为何不急?一位接近远大集团的人士说,在远大集团收购的医药企业中,除雷允上经营状况不错,其他企业并不理想,远大集团

32、或许有心收缩战线。据说,远大集团当初与国投创业洽购其所持有的浙江医药股权时,购买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后来,国投创业要求抬高转让价格,远大集团却并不想多掏钱。简评:外资将角逐国内医药资源企业并购是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发展目标等诸多因素的融合,因此急速扩张难能避免收购“泡沫”。一些企业意识到慎重扩张的必要性,极力防止短期行为,这是中国医药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中国的国门已经打开,国际资本早已虎视眈眈,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医药资源将成为他们角逐的战场。北京康斯公司是成立较早的医药战略咨询机构,眼下几大医药并购案中都有它的身影。康斯公司总经理王煜全说:“客观上,内地几大医药企业有必要暂停收购,但中国

33、医药行业的并购浪潮并不因此退潮。相反,2005年外资银行将大规模进入中国内地,外资医药巨头和外资机构将展开大规模收购。外资不会等中资调整到位后,才一起比赛购并。”一位医药行业专家表示,全球市场上特大型医药企业的垄断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可供并购的优质企业所剩无几。近3年来,亿元规模的并购案数量逐年下降,但并购涉及金额却明显上升。云南医药集团并购,东盛就要掏7-8亿元现金,说明并购成本在上升。如果没有银行资本的支持,中国医药企业就失去行业整合的机会,一旦好的药企和医药资源被外资整合,那么中国药企在竞争上则处于被动。但朱保国的观点是,行业整合和扩张决不能光靠借贷来完成。他说,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很多

34、企业垮掉了,也敲疼了很多民营企业的头,大家确实需要警醒。都知道健康元有钱,也在传说我朱保国为手上的钱花不出去发愁,但我决不敢乱花钱,更不敢轻易花银行的钱。天士力600535董事长闫希军也说:“成也金融,败也金融,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始终也跳不出的圈子。这次宏观调控,托普、德隆、西安达尔曼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先后发生资金链问题,就是教训。”返回目录2004-11-25医药行业再掀并购风近日,经过改制重组后的新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中国华源集团旗下的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以9.28亿元现金投资北京医药集团,成为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大股东;北京市国资委以北京医药集团原有净资产作为出资占有2

35、0股权,这也是国资委首次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直接持有股权。另据记者近日获悉,上海医药集团正与国内四大抗生素生产基地之一的山东鲁抗医药集团秘密接洽,欲收购鲁抗医药集团60的股份。某些媒体认为,按该集团2003年总资产37亿元估算,上海医药集团此番收购预计将付出数十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华源入主上药后入主北药根据重组协议,除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外,中国高新技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亦以2.32亿元入资北药集团,占后者10的股份;北药集团原有的净资产则作为市国资委和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出资,两家分别持股20和30.重组后的北药集团注册资本已达23.2亿元,比原来翻了一番,扩大了资产规模,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为建立和

36、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奠定了基础。业内还有观点认为:在入主上海医药集团后,华源集团再次重组北京医药集团,其打造南北医药产业圈的计划已初步实现。同时,华源通过入主北京医药集团进而控股双鹤药业之后,其在国内大输液领域将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掌控了国内大输液行业的命脉。业内直有“在GMP标准下生产出来的输液产品还不如一瓶纯净水值钱”的说法,如果华源以此次重组为契机,进而对国内大输液行业进行大规模整合,那么不久的将来,大输液行业将形成同美国、日本样的相对垄断局面,相关企业的利润也会回复到正常水平。据华源集团相关人士透露,本次战略重组完成后,华源将聘请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在

37、发展“大生命产业”的总体战略下,对北药集团的战略定位、发展规划、组织结构等进行安排。全面梳理北药集团现有业务,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北药集团跨入国际大型医药集团行列。这次华源重组北京医药集团,其实是“两相情愿”的事情。华源需要北上开疆拓土,而作为北京医药集团的顶梁柱双鹤药业却因多路出击并购不利而面临窘境。2004年4月,双鹤药业曾针对昆明康普莱特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湖北恒康双鹤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沃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恶化、难以收回投资,进行1400多万元的长期投资计提减值。2004年8月,双鹤药业公布的2004年中报显示,由于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外投资亏损增大,公司业

38、绩继去年下降6成后,今年上半年再度大幅下滑,本期实现净利润1724.92万元,同比下降79.50。双鹤药业此间认为,华源集团收购经验丰富,只要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公司利润将会提高。华源借上药控股鲁抗11月8日,业内人士透露:华源集团正通过旗下的上海医药集团入主鲁抗集团,目前已进入资产评估阶段。据了解,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抗生素生产基地,拥有19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其中有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12月,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新华医药集团公司实行强强联合,创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新华鲁抗药业集团。2000年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新华鲁抗药业集团为国有资产经营单位,具有国有资

39、产的管理权、支配权和收益权。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周燕介绍,近年来,抗生素产能大幅提高,市场已出现供远大于求的局面;再加上受抗生素限售等国家政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国内抗生素企业业绩都不乐观。鲁抗集团的旗舰公司鲁抗医药上半年业绩下滑了50多,其业绩虽不致亏损,但也没有盈利。此前提出的经营目标显示:到2005年前,鲁抗集团计划实现制剂业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医药流通收入在4亿元以上。但是目前鲁抗集团离计划目标还相差较大,据悉,这是本次重组的重要原因。业内专家分析:华源借上海医药集团收购鲁抗集团,主要是看中其在抗生素方面的业务能力,借其实现布局全国的目的;鲁抗集团被收购则可能与其近年来业

40、绩下滑有关。华源集团华源生命产业公司执行董事长兼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说,“上海医药集团收购鲁抗集团,是我们华源集团整体布局的一步。”目前,重组鲁抗集团的工作已经进入清产核资、审计、评估阶段,预计明年一季度前可完成改制重组工作。“收购鲁抗集团的资金不完全是由华源和鲁抗集团决定,但收购的最高资金不会超过10亿元。”他还表示,华源通过上海医药集团入主鲁抗集团,主要是看中其半合体抗生素,因为上海是国内半合体抗生素销售最大的城市之一,鲁抗集团也想借上海医药在制剂上的优势有所发展。“华源和鲁抗集团合作不会受其业绩影响,因为其业绩不好主要与管理有关”。业内专家认为,鲁抗集团联手上海医药是想借后者的

41、市场网络及制剂业来提升业绩。双方合作后,两家将在抗生素生产方面实现上下游对接。山东鲁抗医药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预计改组后的鲁抗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将由2003年的18亿元逐年上升到2006年的30亿元,2008年将达到40亿元以上,2010年将达到60亿元。返回目录2004-11-29福建医药产业现状与展望福建省共有化学合成药、抗菌素原料药、中西药制剂等各类制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百多家,医药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据2002年全国医药工业年报汇编,该医药工业不变价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1.2%左右。目前在国内许多省份的医药产业发展迅猛,都已是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福建省医药产业在其

42、国民经济建设尚未形成支柱产业。这与改革开放的省份地位很不相称.越来越面临着的严峻挑战为该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医药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将其培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福建医药发展优势福建省医药工业从产品结构看,已有批优势产品脱颖而出。如福兴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卡那霉素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卡那霉素B为全国独家生产;硫酸奈替米星年产量为全国最大生产厂家之一;福建省厦门迈克化学实业有限公司近几年定位于医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开拓与发展,特别是在专利药的非专利产品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五十多个国家近二百家企业建立了良

43、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加工生产的治疗爱滋病原料药“齐多夫啶”等产品都具有高附价值,为巴西政府招标产品,全部出口巴西。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中药是福建省医药工业的希望和潜力所在。借助中药现代化发力,加速福建省医药发展,加快提高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水平。()抓住中药提取、饮片、成药3个环节,全面提升中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鼓励研发一批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现代中药。(二)发展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三)支持有效单体、单味、复方中药等提取物开发生产,对地道药材,实行中药标准物提取产业化生产。(四)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建成现代化

44、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地道药材为重点,建立中药饮片生产点。(五)中药现代化需要有关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中药现代化技术中心平台,使其成为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的核心,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形成种植加工(饮片)提取(分离纯化)一一新药研发生产的产业链。该省中药材、海洋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品牌中成药品种,加快中药现代化建议步伐是振兴和发展医药工业的大政方针,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生物医药是福建省医药“十五”发展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发展医药新产品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是其近期重点突破的科技领域。目前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企业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福建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工程中心等科研院所。

45、基本具备了从克隆目的基因、基因重组、构建工程菌、培养、纯化制剂等全面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能力。神经生长因子(NGF)已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已投入生产。两个国家二类新药“重组人料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重组人科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还有一批国家一类、二类生物制品新药的诊断试剂也已投入生产。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II、新型复合型干扰素等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也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福建省制药企业众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单位不少,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十分分散。根据福建省现有专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单位的先进技术、科研力量,采取多种形势构建科

46、研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这个“科研平台”,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因工程药物,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重点放在单克隆抗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以及抗艾滋病药物等研发生产。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力度扶持福建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采取有力招商措施,力争在“个五”末到“十一五”初引进12家跨国制药来闽办厂,引进先进现代微电子技术开发生产先进医疗设备,大力开发生产基因诊断芯片、基因诊断试剂、药物制剂新剂型。“十五”末到“十一五”福建省医药工业的10家省重点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产值要力争达到10亿元以上;14家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值要力争达到35亿元以上,并使其医药工业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制药是高投放、高产出、高科技、高竞争、高风险的产业。福建省医药产业目前现状与改革开放先行的省份地位很不相称。该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