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经营与生存之道.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62438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6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企业经营与生存之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现代企业经营与生存之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现代企业经营与生存之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现代企业经营与生存之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现代企业经营与生存之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企业经营与生存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企业经营与生存之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公司经营与生存危机破产,作为企业不复存在或终结的一种法律形式,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面临的。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各种问题,都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企业陷入破产危机。破产是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斯芬克斯之剑”,随时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一击。一、当代经济中企业破产风潮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生存与发展的严酷竞争中,由于效率、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劣势,一些企业必将被淘汰出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细胞,并非是一种永恒的社会存在形式,它有生命周期。企业破产消亡只不过是社会这个有机体内正常的

2、新陈代谢行为,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市场,正是通过这种机制淘汰劣势企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消亡不可避免。据统计,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0年;欧洲与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为4050年。日本一项研究表明,企业在本行业处于主导地位的时间不超过30年,很快便会从强盛走向衰败。“破产热浪”似乎正在席卷全球。表现最明显的要算美国,自2001年3月份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以来,大型企业破产事件就不断发生。10月,著名品牌企业宝丽来申请破产;12月初,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安然宣布破产;2002年1月22日,美国零售

3、业巨头凯马特宣告倒闭;1月28日,美国电讯业巨子环球电讯也宣布停止运转,而在此期间,泰科国际公司也宣布一分为四。专家纷纷指出,美国企业破产将进入高峰期。“破产效应”引起了美国企业界的极大震荡,给已出现复苏迹象的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2002年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大型破产案接二连三,倒闭企业的总资产连续两年破纪录。2002年一年中,美国总共有186家上市公司申请破产,总资产达3680亿美元,较2001年增加了1090亿美元。电讯业是破产的重灾区,美国破产事务专家指出,2002年最大宗的破产个案之中,电讯公司占其中一大部分,而2003年陷入困境的行业,估计会是电力能源业和零售

4、业。根据破产资讯公司Bankruptcy D公布的最新资料,美国1980年以来十大破产个案中,2002年占了5宗,当中最大宗的是世界通讯(World Com)破产,另外,主要大型破产案包括联合航空、环球电讯和Conseco保险公司等。专家在总结美国破产案时指出,过度扩张几乎是这些公司破产的共同原因,例如,安然公司仅用了10年时间,就从一家地区性的能源供应商,如海绵吸水般膨胀为全球最大能源供应商,总资产达到620亿美元;而环球电讯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使总资产达到224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讯公司。业务过快扩张的直接后果,是高负债率及资金不足等财务危机,上述公司都是因资金供应不继而崩溃的,盲目扩

5、张已经成为威胁全球企业的最大敌人。无独有偶,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系中,德、英、日等国家的企业破产个案也大幅上升。德国信贷信息中心6号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德国共有约37700多家企业破产,创历史最高纪录。这家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德国企业破产数比上一年增加了16.4%,在西欧国家中增速居首位。破产企业中不乏有像菲利普霍尔茨曼建筑公司这样的大公司,尤其是德国最大的影视传媒集团基尔希集团宣布资不抵债后,引起欧洲各国媒体广泛关注,病疴在身的德国银行业遭遇了极大的冲击。据该信息中心统计,2002年整个欧洲宣布的企业破产案共15万起,造成至少160万人失业。英国20

6、02年破产企业数量飚升至1994年结束经济衰退以来的最高水平。“企业资讯公司邓白氏(D&B)”表示,2002年企业破产数量上升7.2%,共有43500家。D&B的数据显示,在截至12月份上旬宣布破产的43458家公司中,有18628家公司进行清算,而有24830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宣告破产。2002年,日本全国无力偿债而主动提出破产的企业为223561万家,这个数字是10年前的5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初期,“破产”一词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新鲜事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盈亏由国家统包,只要企业设立,就少有因经营管理体制不善或是经营亏损而消失,除非国家有关部门决定撤销该企业。198

7、6年,不足200人的沈阳防爆器械厂由于经营不善在国内公开宣布倒闭,成为中国第一家破产企业,并引出一部破产法而载入史册。1986年1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破产法之后,“破产”逐渐被社会经济所接受。据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一份专题报告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年均发生的破产案件数目由1989年1993年的277起,上升到1994年1995年的2100起,到1996年1997年增加到5640起。在过去十几年中,我国发生了数万起国有企业破产案。这些破产的国有企业有些是特别巨大的国有企业,像哈尔滨阿城糖厂、山西纺织印染总厂、沈阳冶炼厂等,都是特大破产案。现在的问题是,剩下的国企都是一些很难进行破产操

8、作的企业。国有企业破产的数量多,已经达到破产条件但现在无法实施破产的所谓“待破产”企业数量更多,如沈阳市从1986年开始试点破产,到2001年已经15年了,共有125户国有和集体企业实施破产,但是“待破产”企业数量达到了162户。自1993年通过公司法以来,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公司破产,还有三资企业的破产。在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至今共有480户企业破产,绝大多数是公司破产和涉外破产。在证券市场上,号称代表中国“最好的经济面”的许多上市公司也面临着相当幅度的破产问题。许多ST企业实际上早已具备了破产条件,郑百文重组案、猴王集团破产案以及银广厦惊人的骗局,都揭示了国内上市公司低劣的质量和空虚的

9、内躯。某些上市公司的退市与破产清算,应该只是时间和时机的问题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涉外破产案,有些影响特别巨大,像1998年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和2000年的广东控股集团公司破产案,涉及了许多国际和海外的债权人,引来全世界对我国破产制度的瞩目。二、责任履行的财务危机企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古典企业制度时期和现代企业制度时期。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组织形式,是企业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进步的结果,从它诞生开始,就一直处在不断完善、发展和变化的进程中。(一)公司制下的财务危机现代公司制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大约14、15世纪,在欧洲国家开始出现一些人将自己的财产或

10、资金委托给别人经营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下,经营收入按事先的约定进行分配,经营失败时,委托人只承担有限责任。15世纪末,随着航海事业的繁荣和地理大发现的完成,迎来了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1600年,英国成立了由政府特许的、专司海陆空对外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这被认为是第一个典型的公司制企业。到17世纪的时候,英国已经确立了公司的独立的法人地位,公司已成为一种稳定的企业组织形式。生产要素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的重要特征,对公司行为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古典企业里,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不会产生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分歧。在这里,只有一个声音,一种意志,一个目标。而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

11、,自然是在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与利益的分割,由此产生了公司行为目标的冲突,产生了两种权利、两种利益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条件下,两者的利益目标就会发生偏离,甚至冲突。从企业制度角度来看,财务危机是一种责任履行危机,是责任无法承兑的可能性。根据代理学说理论,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两者便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即债权人与债务人(股东及其管理者 本书中,假设股东与经营者不存在冲突,两者利益一致)之间的关系。借款合同一旦成为事实,资金一旦进入企业,债权人就基本上失去了控制权,股东就可能通过管理者为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的利益,这种情况在发生财务危机时尤为突出。这是因为债权人对企业资产具有优先但只是固定

12、的索偿权,而股东对企业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却对企业剩余资产具有无限的索偿权。“有限责任”给予股东只需要将充其量企业的全部资产交付给债权人而不必偿付全部债务的权利,“无限索偿权”给予股东获得潜在收益的最大好处。这种损益的不对等分配机制,使股东具有强烈的动机去从事那些尽管成功机会甚微但或许获利颇丰的投资活动。如果投资成功,债务人随之受益可观;如果投资失败,债权人将承担大部分损失。其结果是财富从债权人手中转移给了股东,而风险则转移给了债权人。至于国有企业,以及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股份制企业,与一般性股份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类企业的所有权或股权大部分为国家所有,但股权管理又由国家委托国有资本经营中介

13、公司(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代理,国有资本经营中介公司再委托国有企业经营层实施具体生产经营活动。股权的“双层委托”,根源于“所有者缺位”,国有股权形同虚设。在一些形式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经营者实际上支配了企业的财产,而不受所有权的约束,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旦将资金注入到企业中,不论是以股权资本形式还是通过国有银行以债权资本形式,就基本上失去了对资金安全使用的控制权,甚至失去了监督权。经营者很少对资金的安全使用承担法律责任。在国有企业中,动用国家资金或国家贷款进行风险性投资屡屡发生,反正“钱”是国家的,不花白不花,投资收益归企业,投资损失归国家。在国有

14、企业中,困境企业为了摆脱财务危机,往往采取各种策略逃债、赖债或弃债,主要表现在借企业改制、重组之名,采取合资嫁接,母体裂变,国有民营、化整为零、金蝉脱壳以及假破产等方法逃避和架空对银行的债务责任,使银行信贷资金损失严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资不抵债,依法破产,原本是市场信用制度应给予企业的惩罚。但是,国有企业破产则发展为债务的清理完全无视债权人权益,破的主要是债权人(国有银行)的债权,企业从破产中没有受到多少惩罚,反而获得了逃脱债务的好处。破产演变为假破产、真逃债。在ST、PT类的上市公司,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和手段应对财务危机的困境。1利用壳资源进行输血,而非造血。许多债务重组方式是首先通过股

15、权转让(通常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股权转让),引入新的投资者成为公司的大股东,然后大股东将自己的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壳公司,使其财务状况得到改观。然而这样做的问题是,虽然通过债务重组给公司输了血,注入了一笔资金或优质资产,但公司基本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都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公司没有获得真正的“造血”机能,公司过去累积的巨额债务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公司在短期虽然实现了账面扭亏,但经营12年后,又照样滑入高负债的ST、PT的深渊。2报表性重组比例较大,重组过程中盈余管理问题严重。一般说来,重组的目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谋求进一步发展。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重组实务中,有相当比例的公司把重组当作盈余

16、管理的手段,通过虚假的重组,制造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以达到保配保壳的目的。这类重组的最大特点是,对企业原有的治理结构、管理与经营模式等触动得少,重组当年的经营业绩有明显的改善,但随后经营业绩又出现大幅下滑,甚至更糟。3关联交易多,协议转让多。这是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个“裙带现象”:上市公司发生的财务危机,很多是由于其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违规占用资金等手段来使自己获利,结果使上市企业陷入窘境。一旦上市公司由于巨额债务、连年亏损而面临停牌、摘牌危险时,又是控股大股东站出来,通过资产置换来缓解上市公司的债务危机。控股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这种“裙带”关系的存在,使公司财务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

17、消除,甚至由于连年的累积而愈陷愈深。(二)理财环境在风险中变革企业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财环境下进行的,理财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制约作用。按系统论的观点,环境是存在于某系统之外,对本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如果把企业财务,包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当作一个系统,那么企业财务系统以外的对财务系统有影响的一切因素总和,便构成了企业的理财环境。理财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亦是开展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舞台,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只有适应外部环境,才能使企业这个经济系统在与外部环境交换上达到良性循环,顺利实现企业经营的生存和发展目标。否则,就被视为企业失败。企业破产基于企业失败

18、,企业失败的症结和直接表现是财务失败,因为价值是联结企业与外部环境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一根纽带,一根直接威胁企业存亡的生死纽带。回顾财务的发展史,不难发现理财环境两个方面的变革推动着财务管理的发展: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革新,要求将新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纳入财务管理的范围之内;二是经济组织结构的创新,要求财务不断适应企业组织形式的变迁而调整其运行机理和运行机制。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正在悄悄地变革,并考验着企业适应能力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存亡。第一,市场的企业化。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企业组织形式以不可抵挡之势进行扩张?自从亚当斯密揭示了“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之后,人们一直都在矛盾中徘徊,一边高举着

19、市场调节的大旗,一边又不断地将市场交易企业内部化。人们在赞美市场自发调节机能的同时,又为市场不可捉摸的脾气而犯愁。于是,兼并重组风起云涌,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人们企盼通过企业组织形式以更多的行政计划指令取代市场调节。“技术必要性说”、“市场替代说”、“共同目标说”、“控制权说”,各种企业组织理论学说纷纷出场。 周立群,李清泉新组织形态:企业与市场之超越经济学家,1998(4)其中,最典型的是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的“市场替代说”,科斯的研究结论是:企业在市场失灵时具有超越市场的协调能力,企业组织形式能够节约经济交易费用,企业是可以替代市场的经济组织。“市场替代说”给了人们一种启示

20、:为什么市场需要企业的协调能力,为什么需要以企业来替代市场,因为市场太不确定,风险与危机四伏。试图将市场的不确定性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相对确定性,防范风险的目的恐怕是对企业扩张行为的一种合理解释。第二,企业的市场化。市场的企业化带来了企业的市场化,企业扩张的结果是企业组织的股份化、集团化和国际化。一种不同于企业、公司而被认为是“第三种形式”的企业组织形式,一种既保留市场调节机能又能集体防范风险的管理结构联盟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知识联盟(即技术互换)、战略联盟(即合作生产、购产销联合)、产业联盟(即价格联合)等联盟组织形式的出现,既保持了企业的独立性,又成功地将市场环境和外部交易纳入内部化,使其

21、组织成员可以根据变幻的市场经济环境,灵活而经常地调整经营方针和经营活动。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却日趋简化,随着电子邮件和数据库资源共享等电子网络的发展,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的中间管理层的功能正在削弱,减少管理层次,缩短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经济组织对市场风险变化反应的灵敏度。第三,经济的金融化。现代社会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产业活动与金融活动密切结合的特征,经济的“货币化指数”(货币交易的产出量与整个国民经济产出量的比值)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带动货币性金融工具交易量的迅速扩大,经济的货币化发展到了经济的金融化。 王广谦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化趋势经济研究,1996(9)企

22、业的市场化也推进着经济的金融化,股份化、集团化的企业组织形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也造就了一大批以股东形式出现的资本所有者。这些群体对社会经济的参与,带动了票据证券、合约合同等信用商品经济的发展。股份化、证券化的投资趋势带有明显的防范风险色彩: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生产会有经营风险,不如将资本投入证券等信用商品,一旦被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不佳,可以抛售证券而转移风险。反之,被投资对象不能向资本所有者交待经营业绩的责任、交待资本价值增值的责任、交待资本偿还的责任,于是便构成了企业的财务危机。经营业绩差也许还并不构成财务危机,但无法向资本所有者交待资本责任却直接演变成了财务危机。(三)责任履行危机的症结

23、1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是现代公司制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的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问题尤其突出。从一般原因看,内部人控制是代理人与委托人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代理过程中代理人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而导致的。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其主要原因有:第一,控制主体缺位。从理论上说,占支配地位的大股东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会比其他股东更有动力去监督和激励经营者,使得经营者的行为符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要求。然而,由于国有资本投资主体的不确定性,所有者权力往往被肢解、分散到各个不同的行政部门手中,而政府的目标常常并不与资产所有者的目标相一致,不同的政府行政部门之间的目

24、标也存在冲突,再加上政府的特殊身份,使得政府对企业的控制表现为行政上的“超强控制”和产权上的“超弱控制”。经营者与政府博弈的结果是经营者往往利用政府产权上的超弱控制,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状况;同时又利用政府行政上的超强控制推托责任,转嫁自己的风险。第二,国有资产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不统一。我国没有像其他转型经济国家一样,通过私有化来解决这一问题,没有变事实上的控制权为合法的控制权。所以,不合法的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显得更加不合理,对企业的危害更大,极大地增加了所有者的代理成本:一方面,没有剩余索取的刺激,内部人的工作不甚努力,资本投资的效率差;另一方面,内部人利用事实上的控制权谋取自身利

25、益,损害所有者、公司和相关者的利益。第三,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对经营者实行有效约束。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仅仅是给企业提供了一条融资渠道,而不是完全的产权市场。上市公司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所占比例较小,而国家股和法人股又高度集中,即使将公司的流通股全部买进,也不可能取得公司的控制权。所以,无论是代理权的竞争还是敌意收购,都无法对经理进行有效 约束。2银行对企业债权的软约束第一,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强烈依赖。我国企业自我积累严重不足,运营资本主要依靠外部融入,银行贷款基本上成为了大多数企业外部融资的惟一途径。虽然近几年直接融资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间接融资主导仍是我国企业融资最显著的特征。第二,商业银行信贷资

26、金对国有企业的软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信贷资金对企业硬约束一般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利率水平适中,利率变动对企业资金的需求有较大的调节能力,能够对企业资金需求形成有效约束,或者说,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有较高的利率弹性;二是企业必须按期偿还本息,用科尔内的话说,企业“必须履行贷款协议中的每一条款:分期付款中到期应付的部分必须如期归还,并且按合同支付利息,贷款协议是用严格的法律来执行的”。据此,可以判断出银行信贷资金对企业是软约束的,主要表现为资金利率水平低于合理界限且利率弹性较小,利率提高不能有效地抑止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大量拖欠银行贷款,甚至逃废银行债务等。3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逆向选择”和“

27、道德风险”债权人放贷的目的是收取利息收益,强调资金的收益性。由于贷款的期望收益率取决于贷款利率和债务偿还的概率,在利率一定的情况下,债务偿还概率越小,债务违约风险越大,债权人的收益就越小。因此,债权人在强调贷款利率高低的同时,更加关心贷款的安全性。债务人总是比处于企业外部的债权人更了解资金的用途,更了解企业的状况,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和完善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造成贷款人无法对借款客户的信用质量和债务偿还概率做出可靠的判断。在不能正确比较众多借款企业之间的信用质量时,债权人只能按照所有借款者的平均质量来决定其贷款利率。在资金的投资报酬率一定的情况下,信用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借款者

28、认为按平均利率取得资金不合算,从而不愿从市场筹集资金扩大经营规模;而信用质量低于平均水平的借款者首先考虑的是筹措资金,不太注重能否还贷问题。由此导致信贷资金向低质量借款者流动,越是信用质量差的借款者越是积极地取得市场信贷资金,这种不合理的信贷资金分配机制就是所谓“逆向选择”问题,类似于货币史上“劣币驱逐良币”的道理。信息不对称,不仅会使得在借款交易完成之前产生对信贷资金的“逆向选择”,而且在借贷交易完成之后,借款还会发生“道德风险”,即借款人利用私有信息选择有利于增进自身效用而不利于债权人的行动,如债务人违反借款协议私下改变资金用途,从事高风险投资,转移资金、弃债逃债等。一般来说,企业的投资规

29、模越大、占用的资源越多,出现财务危机后引起的社会震荡越大,形成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就越大,政府也就越不能让其破产,在一定的时候还必须加以扶持。这也造成了处于财务困境企业的投资欲望不断膨胀,冒险投机行为时有发生。从理论上讲,债权人可以通过对债务人的严格监督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但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要想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债权人就必须在贷款之前和之中通过调查、咨询、分析、监督等方法,来增进对债务人及其投资活动的了解,但这些活动都要增加信息的获取成本。信息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为取得信息而付出代价的债权人不可能获得信息投资的全部收益,其结果是任何一个理性的债权人都不愿意自己进行信息

30、投资而让其他债权人“搭便车”。这样,就不会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对债务人的监督活动中去,而使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得以消除。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对企业债权外部约束的软化,是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信息的不对称性则加剧了财务危机的程度。财务危机外部表现为责任无法履行,从责任履行角度防范财务危机,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健全对经营者行为的市场约束机制和债权约束机制,建立以债权人主导下的企业筛选机制;二是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符合国有企业特情的公司治理结构,削弱内部人控制程度。三、财务失败与企业破产从企业走上经济舞台上的那一刻开始,企业失败问题就不可避免地和企业的

31、发展联系在一起。企业失败问题的研究逐渐走入科学的轨道,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理论背景,则是从20世纪30年代起才开始的,在此之前的研究相当零碎、原始,通常只是简单描述性的。(一)企业失败的描述性理论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解释企业失败和破产的规范性理论不多。根据Richard Morris教授的考证(1997),目前对企业失败和破产的解释,在理论上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非均衡理论”,主要用外部原因的冲击来解释公司的破产,如混沌理论和突变(Catastrophe)理论。第二类是用具体的经济原因,例如市场结构、资本结构及公司的定位等理论来解释公司破产,如Scott(1981)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没

32、有外部资本市场的赌徒破产模型、具有完全外部资本市场的赌徒破产模型以及不完全外部资本市场的赌徒破产模型等四种模型。第三类是近年来在公司合约和代理模型框架内进行的分析,试图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来解释公司的破产。第四类是建立在管理理论和商业战略理论基础上的企业失败理论,这类理论试图通过寻找公司管理和战略上的弱点来解释破产,此类研究主要以案例研究为主。上述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描述和解释了企业失败并导致破产的原因,但总体而言,对企业失败比较普遍性的描述研究,还是集中在企业生存因素分析和现金流量模型分析两个方面:1企业生存因素分析关于影响企业生存的因素,大多研究者都认为,一个企业的生存要受

33、到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如果各种因素能够适当的搭 配,企业生存的机会将会增大,并可能获得良好的获利空间,反之,企业生存无法保证的原因就在于生存因素的冲突和矛盾,直至激化酿成破产。这一认识以Argenti(1976)的观点为代表,Argenti认为影响企业生存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1)企业本身的特性因素;(2)产业特性因素;(3)整体环境因素。Alves(1978)又将上述因素加以诠释,认为“企业特性因素”属于企业内在因素(internal factors),这些因素大部分都可加以控制,包括经营者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自有资金大小程度、生产技术优劣程度、企业根基是否稳固以及其他诸如企业

34、商誉、商标、特许权、经销网、债信、公共关系、设立地点等因素。整体环境因素多属于不可控制因素,而产业特性因素将视企业的市场力量和控制能力而影响不同。这些因素之间发生交互作用,产生不同经营状况和市场地位的企业,最后反映在公司绩效和企业价值上。在此基础上,Sharma和Mahajan(1980)两位学者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失败的过程模型。他们认为,企业运营发生困难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所致,企业生存是受内在与外在因素的相互影响。根据实证分析,错误的管理是导致运营困难发生的主要原因,而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ex)的恶化则是发生运营困难的征兆。2现金流量模型分析Blum(1974)被认为是第一

35、位为企业失败的预测建立指标模型框架的研究者,他所构建的“现金流量预测模型”,以现金流量为预测导向,把企业看作流动性资产的蓄水池(pool),对企业生存的观察重点,就是要维持“蓄水池”流入与流出的某种比率。他认为,公司债务到期未支付、进入破产程序、债权人同意减少负债时,就是企业失败。因此,可以用现金流量的流动性(liquidity)、获利性(profitabili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三类指标来建立企业失败的预测模型。Blum在1974年对1954年1968年共115家经营失败与正常的企业进行了研究,按照产业、员工数目、销售净额三项标准来配对,将财务比率的变化趋势与变异数纳入研

36、究范围,作为变量分析。在其研究的12个变量中,有6个是变异性指标,包括趋势值、标准差、斜率等,其余的6个变量是传统财务比率。现金流量分析模型认为,如有下列情形发生,企业失败的机率将会增加:蓄水池的容量变小;流入量减少、流出量增加;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变异量增加;该企业所属的产业有逐渐趋于失败的倾向等。现金流量理论用“蓄水池”流入与流出的比率,对企业的财务失败作出了一个比较形象的诠释。(二)企业失败的原因分析所谓“企业失败原因”,科学的叫法应该是“影响企业失败的因素”。在企业失败研究中,很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能够完全证明是因果关系,在这里,为了符合大众习惯叫法,仍称之为“企业失败原因”分析。影响

37、企业发生财务困境、企业危机并导致企业失败甚至破产的因素极为复杂,最近三十多年来学术界对此研究具有一定造诣的学者有:Joel E.Ross & Michael J.Kami(1973)、John Argenti(1976)、占部都美(1963)、海伦比尔(Helen Beare)。对于企业失败原因的探讨有不同的看法,理论研究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大类:(1)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这里说的经营环境主要是针对总体经济环境而言,在很多的研究中都看到经济学上的景气循环的存在,即衰退、萧条、复苏、繁荣,企业如果没有能力去面对这样的经济循环环境,包括最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金融风暴,也包括最近全球经济出现萧条趋

38、势,那么企业失败的可能性将会增大。(2)企业经营管理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最终表现为企业竞争力的高低,表现为企业市场份额的增减,在企业的投资、经营战略、销售等各个方面经营管理的水平,都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经营管理因素是企业失败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常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来反映。在构建企业失败预警模型过程中,大量运用了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判断和分析。(3)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控制和稽核制度,通过对会计系统、审计系统、绩效评估等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设计,实现企业对资源浪费、财产失窃和资产无效使用的预防。(4)公司治理机制。现代企业理论指出,不能解决在企业

39、管理过程中“偷懒”和“搭便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采用不当的公司治理机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的有效发展,并导致企业最终的成败。对企业失败原因的研究中,很多研究成果都提到董事会构成和股东构成问题,公认它们和企业的最终成败有相当直接的关系。有的研究文献甚至将这种关系构造出相应的预测模型,把这些关系用函数和变量来表示并加以测算。(5)经济政策和国家法规的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会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而影响到企业最终的生存。在已有的研究中,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工商管理政策、产业政策、证券监管政策以及破产相关法律法规是企业失败原因分析的重要因素。企业失败的

40、原因很多,外部理财环境、内部管理因素等,稍有不慎都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但是,这些原因都是外显性的而非原发性的,事实上,每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背后都是一个资本流通的循环周转过程,资本流通所固有的对资本增值的欲望,正是企业失败的原发性症结。由计量货币到垫支货币,形成了独立财务形态。财务是基于对作为价值形式的货币的管理要求而产生,这种货币管理要求源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能充当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商品,“取得了一种由它的特殊的社会职能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3。财务把货币作为商品来管理,

41、其管理内容便是货币“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货币的消耗使用。通过货币的消耗使用,使得货币的拥有数量增加。当财务把货币流转作为专项的管理对象时,货币再也不是作为货币的货币,而是作为资本的货币了。理财环境的悄悄变革使财务与生产、企业与市场的传统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产业资本运动形式GWPWG中WPW的生产过程部分被掩盖,外部投资者关心的是GG的过程,直接关心的是垫支货币能否增值,WPW的生产过程在外部投资者眼里只是成为了市场对企业未来价值估计和评价的内容。期票汇票、股票债券等信用商品的出现并通过资本市场的交易,使GG的生息资本运动过程有了财务经营意义的媒介,G向G的转化就可以暂时脱离中间的实体交换媒

42、介,只要是GG的过程,而不论其中间的资本交换媒介如何,都被视为财务经营过程。如果把财务视为G向G的转化,由于G只表现为资本循环过程的结果,没有把造成这种结果的过程表现出来,因而在G上只有本金和超额价值的量的区别,看不出本金不同组成部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质的区别,财务危机和风险便会从产品经营中凸现出来、集中起来,总的表现为阻碍G向G转化的桎梏。可以说,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实现G向G的转化,无法实现垫支货币的收回和增值过程。(三)财务失败预警研究的基本进程破产企业一般在破产的前几年就会显露出种种破产迹象,因此,如何利用会计数据、运用恰当的财务指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企业财务失败进行预测,成为了一

43、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西方国家对财务失败预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如下进程并显示出明显特征:1早期的财务失败预警研究,一般采取趋势分析的方法,考察企业在面临财务失败前其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对企业状况评判的基本思想,实际上早在中世纪随着商业银行在欧洲的兴起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2对破产公司不同特征的详细研究,是美国在20世纪3040年代最先进行的,研究的动机可能是受到192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崩市和随后持续多年大萧条的影响。调查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破产企业的财务比率与正常企业的财务比率迥然不同。随后,研究人员和社会咨询机构都利用这个基本前提,在基于公司财务报表的财务比率的基础上研究企业破产预测

44、模型。3Fitzpartrick(1932)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是最早的财务失败预测指标研究成果。他以19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Fitzpartrick研究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财务比率。4尽管Fitzpartrick研究的结果很直观,但一直过了三十多年后的1966年,才有人沿着他的这条思路继续研究企业破产预测问题。Beaver(1966)使用由79组公司组成的样本,分别采用了反映公司不同财务特征的6组30个变量,考察在公司破产前15年的变量数据,以检验这些指标对破产征兆的预测能力。他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营运资

45、本流/负债指标(在公司破产的前一年成功地判别了90%的破产公司)和净利润/总资产指标(在同一阶段的判别成功率是88%)。Beaver的研究还发现,越临近破产日,指标的误判率越低。5Altman于1968 年首先使用了多元线性判别模型来研究公司的破产问题。根据行业特性和资产规模,他为33家破产公司选择了33家非破产配对公司,选用22个变量作为破产前15年的预测备选变量,根据误判率最小的原则,最终确定了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Altman模型的预测能力相当准确,更可贵的是Altman模型的使用成本极低,而预测效果在这样的成本收益比下就显得非常难得。目前,多变量分析方法被大多数研究人员采用,成为一种主

46、流的财务失败预警方法。6随后,对传统预警方法的改进和深化在不断进行,主要是加入各种相关变量,例如产业因素、经济周期、公司治理结构因素、会计师审查意见、现金流量因素等,试图提高企业失败预测判别的准确率。Altman等人也于1977年提出了第二代模型:包含7个变量的ZETA模型。7随着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及人工神经元网络、EDF模型、灰色系统模型、混沌理论、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及CUSUM模型等新方法和技术,也逐渐被引入到财务失败预测的研究中。就我国而言,由于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和发展初始阶段,由于中国企业所处的改革开发和转轨变型的背景,比西方发达国家有更多和更典型的企业失败问

47、题素材。中国企业除了面临着发达市场经济企业所遭遇的那些问题以外,还有很多经济转轨时期的独特问题,很多私营经济大规模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独特问题,很多中外合营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相互碰撞时产生的问题。我国对企业破产及财务失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预警管理研究。对中国企业进行预警管理研究比较早、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应该是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现名武汉理工大学)佘廉教授,佘廉教授1988年首次提出“企业逆境管理研究”,曾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逆境管理管理失误成因分析与企业滑坡对策研究”,1999年出版企业预警管理丛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该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系统性研究企业预警问题的

48、著作。2企业亏损问题研究。对中国企业亏损问题的研究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房维中、吴家骏于1988年主持的一次较大规模和较系统的工业企业亏损调查研究课题,并于1998年将相关研究成果出版了工业企业亏损调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著作。关于对中国企业亏损问题的研究,其他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并且在国务院提出“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后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研究高潮。3对中外合营企业稳定性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北京工业大学管理系韩福荣、徐艳梅等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稳定性与寿命周期研究”课题,并于1997年将相关 研究成果出版了合营企业稳定性与寿命周期(中国发展出版社) 著作。4关于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失败问题的研究。近十年来,关于民营企业失败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国内企业失败问题研究的热点,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对国有企业运行机制的反思和对私营企业运行机制的推崇后,中国的研究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地认为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失败问题可能更有深远意义。5关于企业失败预警模型的研究。目前,有学者开始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失败预警模型建立的问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企业信用评级研究,银行贷款评价体系研究等方面。6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由于财务指标通常都是受主观判断较少的量化性指标,而且外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