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64743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41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蓝莓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蓝莓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蓝莓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蓝莓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蓝莓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蓝莓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蓝莓生产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线渠首河南浩和科技淅川5000亩优质蓝莓产业化基地建设可研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淅川县5000亩优质蓝莓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蓝莓叶蓝莓花蓝莓果河南浩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二一三年六月目 录1 总论11.1项目概况11.2项目业主及其技术依托单位简介21.3编制依据31.4研究范围及内容4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1.6研究结论52 淅川县情与项目规划原则72.1淅川县县情72.2项目规划原则73 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203.1项目建设的背景203.2 必要性分析234 产品市场分析274.1全球蓝莓产业概况274.2优质蓝莓中国市场概况284.3 河南省*州淅川县蓝莓产业发展现状314.

2、4市场竞争力分析325 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关联度分析365.1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365.2关联度分析386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406.1建设规模406.2建设内容406.3产品方案417 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437.1建设地址437.2建设条件448 技术方案468.1园地选择与准备468.2定植468.3土壤管理478.4 施肥478.5整形修剪488.6病虫害防治488.7采收及储运技术499 建设方案519.1建设目标519.2总平面布置519.3园区及道路工程529.4建筑工程569.5 公用及辅助工程5710 环保、消防及节能节水6110.1 环境影响分析6110.2 消防6210.3

3、节能节水6311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6511.1项目实施管理6511.2人力资源配置6511.3人员培训计划6612 项目进度计划与招投标方案6712.1项目建设进度6712.2招投标方案6913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013.1投资估算7013.2资金筹措7314 财务效益评价7414.1财务评价依据、原则及方法7414.2基础数据测算7514.3财务评价7614.4不确定性分析7715 社会效益评价8015.1 项目对社会影响分析8015.2 社会效益分析8115.3 生态效益分析8215.4 社会评价结论8216 环境影响评价8316.1 选址地环境调查8316.2 环境保护措施831

4、6.3 污水处理方案8416.4 预防水土流失方案8516.5 环境影响评价8517 风险分析8717.1 技术风险8717.2 人员风险8717.3 市场风险8717.4 政策风险8718 结论与建议8818.1结论8818.2建议8995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现代农业示范项目中线渠首淅川5000亩优质蓝莓产业化基地建设1.1.2项目业主 河南浩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1.3法人代表张本常1.1.4项目性质新建1.1.5项目建设地址基地在淅川县马蹬镇熊家岗、张竹园、寇楼三个村,加工生产在淅川厚坡产业集聚区1.1.6产品规模项目达产后,优质蓝莓产业化基地年产优质蓝莓种苗5

5、0万株,优质蓝莓鲜果3000吨。1.1.7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5000亩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进行优质蓝莓的种植与粗加工。具体包括:300组织培养实验室一座、育苗温室20座,育苗试验基地100亩。建立蓝莓高效种植示范区1000亩及蓝莓大田生产区4000亩;征地200亩建设3000平方米粗加工厂房及相关配套设备。通过产业化运作,最终带动中线渠首生态区农户进行优质蓝莓种植,在中线渠首淅川县生态区形成稳定种植面积达10万亩的国内知名优质蓝莓生产基地。1.1.8建设周期24个月1.1.9建设投资项目建设总投资为230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70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0000万元,工程建设其它

6、费用2500万元,基本预备费45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000万元1.1.10资金筹措业主自筹资金为17000万元,申请项目建设辅助资金6000万元。1.2项目业主及其技术依托单位简介1.2.1项目业主简介河南浩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人民币。公司相关核心技术主要依托重庆西南大学,该校为公司提供智力平台,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指导、技术人员培训。某某公司现有正式员工3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员工占23%,硕士以上学历员工占72%。1.2.2技术依托单位简介本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为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是2005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的教育部

7、直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学校学科齐全,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6个博士点(含14个自主设置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5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14个自主设置专业),学科涵盖11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59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含研究员系列)以上1196人,博士生导师158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7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

8、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拥有5个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1个省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49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科技教育优势,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任务等途径,造福人民,服务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学校与西南地区不少区县建立了长期的县校合作关系,在地方农业经济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学校先后建立了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西南大学科教成果推广中心,成为

9、重庆市、河南省和西南地区农林科技原创基地及其成果孵化与示范推广基地。1.3编制依据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2.全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3.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4.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河南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6.淅川县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7.2009年淅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8. 项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1.4研究范围及内容根据原国家计委关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具体要求,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综合论证。其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与国家、地方相关发展规划的相关性,国内外蓝莓种植形

10、势和市场前景,项目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项目投资规模,项目的实施计划、资金筹措、财务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等。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本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一技术指标1产品规模优质蓝莓种苗万株/年100.0 优质蓝莓鲜果吨/年6000.00 2建筑规模m2.1总用地面积亩5200 高效蓝莓种植示范区亩1000 租用 蓝莓大田生产区亩4000 租用 粗加工区、冷藏、检测等综合配套区亩200征用2.2粗加工车间建筑面积m23000 二经济指标项目总投资万元23000 工程费用万元17000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10000基本预备费万元7000铺底流动资金6000 投资

11、利润率24.1%投资利税率24.1%财务内部收益率21.2%财务净现值万元897 财务投资回收期年6.30 盈亏平衡点70.3%1.6研究结论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淅川县为保护渠首生态建设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通过本项目的品种带动、技术带动、现代化设施带动和经营思路、经营模式的带动,能够推动农业科技与生产相结合,能够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而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淅川县5000亩蓝莓产业化基地建设,能够辐射带动整个渠首生态区农民种植蓝莓10万亩,有利于加快淅川县蓝莓产业化进程,对渠首生态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户收入增加,将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对淅川县整个经济

12、建设都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项目的实施还可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净化空气、涵养水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目的。对保护渠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渠首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1.2,财务净现值897万元,投资回收期为6.30年,投资利润率为24.1%。本项目的财务指标远大于基准收益率,因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在经济上可行。综上所述,淅川县5000亩优质蓝莓产业化基地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第二章 淅川县情与项目规划原则2.1淅川县县情2.1.1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结合部,

13、地处于秦岭山系东南余脉的延伸地段,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平川而得名。地理座标为东经1105811153,北纬32553323。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全县国土面积2820平方公里(折42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2万亩。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2.8%。2011年底,淅川县境内总人口67万人。全县共有415个姓氏,以汉、回、满、蒙、彝5个民族人口居多。淅川县毗邻三省7县,以县城为起点的公路里程:东距本省内乡县城49公里,东南距邓州城区103公

14、里,北距西峡县城20公里;南距湖北省老河口市城区163公里,距丹江口市城区193公里,西南距郧县城153公里;西北距陕西省商南县城97公里,距南阳中心城区116公里,距郑州市城区376公里、距武汉市城区466公里,距西安市城区316公里。(二)区域 淅川自明成化六年(1470)定置至民国37年(1948),区域西北接卢氏县,极至白桑园;东南连邓县(今邓州市,下同),极至朱帘山;南接内乡县灵官殿区;西部及东北部与今域界同。总面积2547平方公里。1949年,县境西北部的西坪区划属西峡县,内乡县灵官殿区划属淅川,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东至与邓县交界的东凹,南至与均县、郧县交界的杨山分水岭,西至与

15、商南县交界界碑处,北至与西峡县交界的西龙峪沟垴。1972年12月,境内李官桥、三官殿区被丹江口水库淹没,邓县的九重、厚坡两个公社划属淅川,总面积增至2820.68平方公里。东至与邓县交界的唐王桥,其它三界依旧。(三)地貌山水 县境内山岭众多,处于秦岭支脉伏牛山南麓山区,境内北、西、南三面环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部丹江口水库为构造盆地地貌。全部山脉中共有大小山头658个,盛湾镇西部与湖北省交界的泰山主峰跑马岭海拔1086米,是境内最高点。九重镇唐王桥下的刁河滩海拔120米,为境内最低处。山地面积1905.6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68%。西北山区面积1300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57米至94

16、3米,形成峰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地貌类型。丹南山区面积605.6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57米至1086米。丘陵面积350.4平方公里,海拔高程120米至344米。河川平原面积542.4平方公里。河川平原在库区加高中大量淹没,是大量外迁移民的地区。水域包括丹江口水库和诸河流,总面积3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1%。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境内河流发育,河网密布,大小河流共计467条。丹江全长378.6公里,淅川县境内长116.6公里;总流域面积15994平方公里,县内流域面积为2616平方公里。丹江及其支流流域面积占全县水域总面积的93.5%,主要支流有鹳河、淇河、滔河,控制流域面积均在100

17、0平方公里以上。(四)气候特征 淅川气候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特征为:春季(35月)回暖快,偏东南风多,气温升降剧烈;夏季(68月)降雨集中、旱涝不均,初夏多干旱,中、后夏降雨较多;秋季(911月)凉爽,多连阴雨,较强的秋雨天气两年一遇,部分年份若受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可造成连日的秋高气爽天气,晚秋降温迅速,降水骤减;冬季(122月)西北风多,雨雪少,干冷,严寒期短。由于西北方向有秦岭、伏牛山的天然屏障和境内西北部诸山峰形成两道防线,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冷空气的侵入,全县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同纬度以东的南阳、社旗等地1.52。多年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11.8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

18、辐射量为54.82千卡/平方厘米。冬小麦光能利用率为0.5%;秋作物光能利用率0.51%。多年年平均气温前期为15.7,后期为15.8。多年年平均气压为993.9毫巴,7月最低为980.8毫巴,12月最高为1003.8毫巴,冬季高于夏季。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风力为二级,大风日数5.5天,六级以上大风一般有雷雨大风和寒潮大风两种。历年最多风向为静风,频率为34;其次为东南风,频率为15;再次为西北风。全县风速和大风日数均不高。2.1.2历史文化淅川古为商於之地。京汉、陇海铁路未修前,淅川是连接东南与西北诸省的商业通道,沿丹江北上可达秦川,南下可抵襄直达武汉,由于位置特殊,历代统治阶级均

19、在这里设置特殊而规格较高的行政管理机构。春秋时为楚国和鄀国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此设丹水、中乡二县。东汉置南乡郡。唐置淅州,后几经兴废,至明成化六年(1470年)始从内乡分出定置,属南阳府。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又同属郧阳抚治都察院双重管辖。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间,淅川曾两次升为河南省直隶厅。淅川地处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淅川岵山脚下,八万楚军将士在此为国捐躯。秦末刘邦入咸阳从此取道,然后雄踞关中而取天下。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等诸多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曾在淅川境内韬光养晦、蓄势而发中原。1932年中国工农

20、红军红四方面军由豫、鄂、皖、苏区出发进行战略转移途径淅川。1945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踏入淅川企图西犯,我军以两个战区、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历时150余天,大小战役逾百次,破灭了日军西犯入陕的梦想,直至日军投降。1946年,中原突围大军取道淅川,横渡丹江胜利转入陕南根据地。淅川历史悠久。据淅川滔河乡发掘的恐龙蛋化石考证,淅川在一亿八千万年前就有动物生息。据1971年在淅川毛堂乡大华山南部发现的出土化石证明,淅川在70万年前就有猿人居住。又据淅川发掘的新石器时期下王岗遗址考证,7000年前淅川就有人类居住。淅川是楚始都所在地、尧舜时尧子丹朱的封地。淅川文化灿烂。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南北文化的

21、交汇点。从淅川下王岗遗址中发掘的新石器陶器考证,不仅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也由江汉流域的屈家岭文化。淅川有各类文化遗址(点)880处,有古建筑17处,其中唐代3个、明代4个、清代10个,古城址10处,其中西周时期6处、楚龙城一处(楚始都),新石器文化遗址20余处。古墓群14个,发掘5000余座,发掘最早的有夏墓、周墓、楚墓和汉墓。其中发掘的春秋楚墓2000余座,出土文物上万件。河南省博物院存放的春秋战国文物90%都出自淅川。淅川发掘出土的春秋铜禁、王子午鼎、石排萧等文物十分珍贵。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十件春秋时期的国宝,其中三件是在淅川发掘的。淅川文化积淀厚重,博大精深,近几年

22、来淅川文化发展迅速。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1999年厚坡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荆紫关古建筑群、中州古刹香严寺分别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淅川人杰地灵。一代商圣范蠡、东汉大将军邓晔、东晋尚书右丞范坚、东晋左光禄大夫范泰、南北朝史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范缜、明代礼部仪制司郎中李衮、彭凌霄等数十位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曾在这里诞生。近代,诗人余杏雨、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舫,医学家、河南医学院创始人、首任院长阎仲彝,地质学家刘英俊,化学博士陈光旭等都诞生于淅川。2.1.3资 源(一)土地资源 淅川县山脉绵亘、河川交错,

23、坡陡谷深、地多险阻,全境土地总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四荒”(荒山、荒沟、荒坡、荒滩地)资源中,荒沟、荒滩地等面积少,并已被开发利用。荒山荒坡有607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1.5%,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主要分布在25以上的坡面上,不能作为耕地,其开发利用方向是发展林地和草地。全县土壤类型有潮土、砂姜黑土、黄棕壤和紫色土4个土类,下分9个亚类30个土属71个土种。在四个土类中,黄棕壤土类是主导大类,占全县土壤面积的90%。总体来说,淅川县多为石灰岩山地,土层薄,肥力差。(二)矿产资源 淅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县内已发现矿藏42种,虎睛石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水泥灰岩储量53亿吨,花岗岩储量1

24、0.6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3.5亿立方米,石煤储量5亿吨,钒土储量3亿吨,白云岩储量2.5亿吨。已发现的矿藏多分布在县西北山区,有蓝石棉、黄金、银、钒、玉石、水晶、石墨、石膏、石英、石灰岩、花岗岩、耐火土、白云金、白云岩等。其中白云岩储量位居前列,已开发利用的有22种。(三)生物资源 淅川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加上山地广阔,适宜南北方绝大多数植物和动物发育和生长,因而种群繁多,资源丰富。其中木本植物280种,藤本植物170种,草本植物300余种,水生植物80余各种,菌类植物50多种,药用植物200余种及农作物品种10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名贵植物29种。全县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150多

25、种,昆虫动物200多种,其中天敌昆虫90种,水生动物6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动物有23种。南北过渡的气候条件和复杂多姿的地形地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丰富的野生资源种类和数量。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野生动植物种类1787种。其中,真菌23科58种;野生植物135科978种;野生动物184科751种。(四)林业资源 全县林业用地184.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65%,林木绿化率44.03%。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青檀、领春木、连香树、水青树、银杏、香果树、水曲柳、核桃楸、杜仲、天竺桂、三尖杉、红茴香、天麻等10多种。省级保护植物10多种,有大果青杄、山拐枣、野生杜仲、

26、金钱槭、厚朴、猬实等。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北部和南部,东南部较少。主要树种除东南部杨树外,其它多为栎类、侧柏、阔杂和马尾松,大部分为天然林。县城西北部等乡镇植被类型多样,约占全县总林业用地面积的15.13%。县城东南部的平原丘陵区森林资源总量少,近年来工程造林栽植的杨树居多,其次是少量的经济林。全县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多达1000多种。(五)水利资源 淅川水资源总量为5.74亿立方米,主要是地表径流水5.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97.6%,其次是地下水0.15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7%,是水量较为丰富的县市之一,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县内河流属山区型河道,河床窄,比降大,水力蕴藏量

27、达6.17万千瓦,丹江口水库加上23座小型水库和河流面积,全县总水面近4万公顷,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目前,县域内有3座220千伏变电站、10座110千伏变电站和13座35千伏变电站,供电量达80亿千瓦时。境内大小河流467条,较大河流为丹江、鹳河、淇河、滔河、刁河。其中刁河在县内独成水系,其余均属丹江水系。年均地表径流量5.6亿立方米,地下水0.156亿立方米,另有过境水26.69亿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县内河流属山区型河道,河床窄,比降大,水力蕴藏量达6.17万千瓦,上游若建库调节,可开发4.29万千瓦,年发电量2.16亿千瓦时,丹江口水库加上23座小型水库和河流面积。全县总水面近60

28、万亩,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六)旅游资源 淅川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曾诞生了商圣范蠡,南北朝史学家范晔,明代礼部侍郎彭凌霄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历代文人骚客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元好问等都曾在此留下了歌吟履痕。淅川县丹江旅游区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南阳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观光带的龙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水(丹江湖)、都(楚始都丹阳)、寺(香严寺)、街(荆紫关明清一条街)”最为着名。 “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世界上水质最优、投资最大、调水量最大、干渠最长的饮用

29、水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水是淅川旅游的最大亮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后,丹江水库的总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是名副其实的内陆黄金海。丹江水库旁边的丹江大观苑,依山傍水,天蓝水绿,拥有景点21个,沿江长廊5公里,四星级饭店一座,度假别墅35幢,是一个拥有国内沿江长廊最长、地方特色浓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高品位景区。丹江小三峡(云岭峡、太白峡、雁口峡)蜿蜒20余公里,山环水绕,风光秀丽,是中原地区难得天然的山水画廊。小三峡中部的八仙洞形成于寒武纪,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洞内有聚仙厅、蓬莱阁、瑶琳仙境等景点,既有南方溶洞之高大雄伟,又有北方溶洞

30、神奇形象之特点。 “都”。淅川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900多年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下寺春秋古墓群是全国最大的楚文化遗址,已发掘古墓54座,出土文物万余件,有春秋铜禁、王子午鼎等稀世珍宝。 “寺”。千年古刹香严寺,为唐代三朝国师慧忠所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古寺。唐朝国师慧忠创立了香严寺,唐宣宗在此潜隐7年之久,最后回到长安,实现了唐朝的再次中兴。现存房舍140余间,主体建筑有石牌坊、韦驮殿、凝月轩、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保存有中原最大的原型壁画,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香严寺比邻的坐禅谷,因香严寺历代高

31、僧在此修炼而得名,有“中原九寨沟”之美誉。峡谷蜿蜒20余公里,有河南省最大涌泉龙王泉和中原最大水锈石群千佛崖,有“彩虹随人走,佛光伴人行”、宽达百米的佛光瀑,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的面壁崖,有险峻奇秀、助唐宣宗成功脱险、重返皇位的通天洞。坐禅谷山清水秀,飞瀑鸣泉,与香严寺相映成辉。 “街”。荆紫关镇五里长街,是北方十三省市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荆紫关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河南省六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中国首批特色景观镇。古街现存明清时代房舍2200多间和店铺700多间,平浪宫、禹王宫、万寿宫、山陕会馆、清真寺等大型古建筑雄伟壮观,古色古香。位于荆紫关北部白

32、浪街中心的三省界碑,是豫、鄂、陕三省的交汇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美名。千百年来,三省居民和谐共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位于荆紫关东北的法海寺,有绝壁飞瀑、古栈道、古寺院、八棱泉等景点,可谓放大的盆景,微缩的园林,风光秀丽,别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龙山峡谷、神仙洞、驻马山等知名景区。(七)公路交通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3.9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倍多,新改建公路2361公里,新增二级以上公路200余公里,全县通油路和水泥路总里程达到2400多公里,顺利实现了乡乡有客运站、村村通公路、干线公路和所有出口路建成二级以上公路、高速公路零突破等目标,建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全县

33、基本形成以高速、国、省道为主骨架,通乡公路为干支线,其它服务设施相配套的大交通格局,淅川的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4 产业经济近年来,淅川县紧紧围绕南水北调大局,抢抓南水北调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一条主线,一个载体,四大突破”,即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建设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载体,强力实施“生态建设、工业经济、城镇发展、旅游开发”四大突破,务实发展,拼搏进取,初步形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三大产业体系,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路子,综合实力稳居全市前列。2012年上半年,完成生产总值74.4亿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增长24%;地方财政一般

34、预算收入8.8亿元,增长70.4%。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全国试点移民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国先进县和示范县”等荣誉。(一)环保工业 近年来,主动顺应调水要求,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大力发展新型环保工业,重点建设淅减、淅铝、福森新能源三大生态工业园。已形成机械制造、医药、新能源等6大工业体系,全县产销超亿元企业达16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5家。县电业局荣获全国县级明星供电企业和全国“五一劳动

35、奖章”,淅水集团被授予国家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玉典化冶公司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产业集聚区:“一区两园”特色鲜明,基础设施条件完备,完成土地收储2000亩,建设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在全省位次由139位前移到23位,被评为全省十快产业积聚区、河南省首批20个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之一和南阳市3家先进产业集聚区之一。“三园”建设:三大产业园共完成投资23亿元。其中,淅铝工业园完成投资5亿元,年产10万吨的碳素生产项目已投产达产;年产5万吨超薄宽幅铝板带项目已竣工投产,产能达到100亿元,产值实现80亿元。在全市民营企业盈利排序位居第二。淅减工业园完成投资10亿元,超过8万平方米的基建工程

36、竣工,并成功摘取两个第一:河南省第一家在欧洲收购企业;南阳市第一家在香港成功上市.形成了以火车、汽车、摩托车减振器为产品主导,八大系列上千个品种,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减振器研发、生产基地,公司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福森新能源工业园(包括下属12家公司)完成投资8亿元,其中投资3.5亿元的新能源锂离子多元素汽车电池项目,正极材料生产线已竣工投产,两条隔膜生产线已竣工试产。福森药业公司在市域同行业位居第二位,跻身于河南省50家高成长型企业。除三大产业园外,县里确定的21个工业项目,完成总投资30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80%,其中有13个项目已建成投产。(二)生态农业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37、的开工建设,淅川县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壮大特色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大力发展林果业,提升畜牧养殖业。逐步形成现代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体系。形成6万亩柑桔、7万亩湖桑、10万亩辣椒、10万亩花椒、3万亩茶叶的产业格局,“香花”辣椒、“丹水”鱼是全国、全省知名品牌农产品。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3%,治理水土面积787平方公里,年减少土壤流失210万吨;农建工作连续七年获得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被评为全国农建百强县,被批准为第七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国家级丹江湿地保护区和饮用水特殊功能区,被省政府确

38、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重点培育金银花产业和匙吻鲟养殖业:金银花产业,以福森药业为龙头,已新建1万亩金银花示范基地和3000亩育苗基地,计划3年内达到5万亩,5年内达到10万亩,打造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匙吻鲟养殖业,已建育苗基地2个、育苗1000亩,计划5年内发展1000万尾,打造生态渔业养殖基地。(三)生态旅游 近年来,围绕打响“渠首生态游”和“商圣文化游”品牌,全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加强,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资金11亿元,景区建设累计投资6亿多元。强化宣传推介,“渠首淅川、商圣故里”品牌日益响亮。“渠首丹江香严寺坐禅谷丹江大观苑荆紫关”精品旅游线路在省内

39、外日益响亮,已经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推出的全省八大特色旅游线路之一,成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丹江风景名胜区被评为“中国摄影家最喜爱的十大景区之一”和“中国十佳影视拍摄外景地之一”。引资50亿元的丹阳湖综合开发项目今年全面动工,全县已经拥有旅游景区点10家,其中,AAA级景区2家,AA级景区2家;旅行社3家。中档以上旅游接待宾馆20余家,其中,三星级宾馆2家,已投入使用的准四星级宾馆2家;农家乐饭店20余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0余家。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2万余人。全县共累计接待游客191.3万人次,旅游招商引资40亿元。2.2项目规划原则2.2.1项目规划原则1

40、.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应用原则,是在保护并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当前5000亩蓝莓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设计和规划,最大限度的避免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生态优先原则要求示范区的建设从生态系统模块布局、物种选择、农业种植配套技术等建设中注重生态的保护,不因建设而对生态造成破坏。2.结合自然原则 结合自然原则并不是简单“模仿自然”或“人化自然”,而是强调园区产业的整体协调,以实现“恢复自然”和达到“自在自然”。它是在生态优先原则指导下的适地适策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原则。3.高效低耗原则 发展农业和全面建设中线渠首生态区经济,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努力按

41、照无污染、高效益、低能耗、高净化能力的要求进行,做到既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又能为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开辟新路,协调好农业开发与资源环境的动态关系,建立资源的再生循环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4.边建设边受益原则 充分结合中线渠首生态区当地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水平实际状况,实施分年建设。在建设的同时,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有步骤,有阶段,分项目实施,逐步受益。5.综合性原则 采用工程措施(水利排灌与节水设施建设)、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农艺措施(种植制度,节水技术,品种改良等)、生物能源措施相结合。6.可持续发展原则 全面提高5000亩蓝莓产业化基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自

42、我维持与循环。利用传统生态恢复、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农业发展,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可持续。2.2.2总体思路5000亩蓝莓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充分挖掘项目区内的资源优势,密切结合中央及河南省关于本区域的战略发展思路,面向国际蓝莓市场,坚持“统一规划,全面安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立足产业,形成规模,滚动发展,着眼未来”的基本方针和“起点高、机制新、管理严、效率高”的原则,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绿色生态休闲旅游为附属产业,以优质蓝莓系列产品为发展重点,打造一个中线渠首生态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吸引和分流一批科教人员、管理干部、企

43、业经营人员,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尽快创建一个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团队,开发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蓝莓系列拳头产品,促进农科教、技工贸一体化进程,实现中线渠首生态区农业科技跳跃式发展;努力提高该基地的示范效应,促进本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导实行本区域农产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有效地延长中线渠首生态区农业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本区域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3.1项目建设的背景3.1.1 农业发展方向正发生革命性转变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

44、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农业面临着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将受到一定影响。包括由于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等。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

45、化道路。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

46、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1.2 中线渠首生态区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21世纪头一二十年里,随着我国农业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粗放数量型增长向集约效益型增长这两个根本转变,必将对世界更加开放,要求农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突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争得尽量多的比较效益。具体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逐渐增加,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花色品种多样、营养丰富、风味口感好,还要求是无污染的优质绿色有机食品。这些与当前中国农民小规模生产、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而淅川县5000亩蓝莓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正适应了这一迫切需要。中线渠首生态区发展优质蓝莓种植项目已受到省内各级政府、学术界和当地群众的欢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淅川县5000亩优质蓝莓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的建成,向中线渠首生态区农户带来了优良的蓝莓品种、现代农业的科学种植模式、先进的生产设施、高效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