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7359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社会性的涵义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理解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及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难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主要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2、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抚育关系,一种教养关系。,(二)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也就是“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女人就应该像个女人,不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都是如此。,(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3、(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在儿童身上经常发生的行为。,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幼儿社会性发展更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一)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重视社会

4、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二)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可以说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第二节 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亲子关系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早期的亲子关系

5、(依恋)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儿童早期亲子关系好,就比较容易跟其他人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这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一)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一般认为,婴儿与主要照料者(如母亲)的依恋大约在第6、7个月里形成。与此同时,对陌生人会开始出现害怕的表现,即“认生”。婴儿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社会

6、性反应的阶段(出生至3个月)在这个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他们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就会微笑,以后还会咿呀“说话”。,第二阶段: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有这些反应。,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连接阶段(6个月3岁)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2婴儿依恋的类型 根据儿童和依恋对

7、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一般情况下,可将儿童的依恋行为分为三种类型:,(1)回避型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暂时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较少。,(2)安全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

8、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3)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1民主型 家长的做法: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相结合。儿童的特点:

9、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2专制型 家长的做法: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同情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和禁止,对子女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理,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更不允许孩子对父母的决定和规定有不同的表示。儿童的特点:这类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3放任型家长的做法: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一般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

10、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他们的要求;或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对子女否定过多,或任其自然发展。儿童的特点:这类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蛮横胡闹,自私自利,没有礼貌,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三)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1家庭结构我国现有的家庭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核心家庭”即父母和孩子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另一种是“三代人家庭”即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对于家庭结构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问题,应作具体分析。,2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1)婚姻关系;(2)教养方式; (3)自身素质。,3儿童自

11、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每个孩子从新生儿期起就开始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有的安静,有的活跃;有的强壮,有的弱小,等等。这些气质、体质上的差异往往引起父母不同的抚养行为。,二、同伴关系(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的阶段1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第二阶段:筒单相互作用阶段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2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1)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

12、发展。(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二)影响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1外表对于年幼儿童来说,外表是影响同伴交往的一个明显因素。研究发现,35岁的孩子就能区分漂亮和不漂亮的孩子,并且他们对身体特点的判断基础与成人相同。幼儿园的孩子更喜欢和那些长得漂亮、穿戴漂亮、干净整齐的孩子玩。还有研究发现,漂亮在对于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2社交技能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接纳程度的重要原因。从对不同类型的男孩的同伴关系研究表明,受欢迎的男孩的亲社会行为较多,而攻击性行为较少,他们帮助建立群体的准则和规范;被排斥的男孩是令人回

13、避的、攻击性的、过度活跃的;被忽视的男孩则较少攻击性、少言寡语、较为退缩。,(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1被忽视型幼儿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菁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2被排斥型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

14、发展,一、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与性别行为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一)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二)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三)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1游戏活动兴趣2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四、影响学前儿

15、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二)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话题辩论】话题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做男人好还是做女人好?话题2你认为男性是否适合担任幼儿教师?,70年代的一项关于理想男性的调查表明,双性化的男人更受欢迎。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第四节 学

16、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分享是指孩子与同伴分享玩具、事物等;合作是指孩子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谦让是指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够先满足对方;援助是指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一)学前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特点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2从理解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3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的,(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

17、6、7岁)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3)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文化。比如,东方文化中强调群体和谐,因而赞扬亲社会行为。这种倾向使亚洲国家的人们重视在儿童早期就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而使儿童的游戏和儿童之间的社会互动为孩子进入成人社会打下了基础。因此,从宏观上讲,亲社会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电视媒介。电视是儿童学习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个实验表明,观看亲社会节目的五六岁儿童不仅能懂得节目的特定亲社会内容,而且还能将其应用到其他情境。,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家庭。家庭是儿童形成亲社

18、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家庭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榜样的作用,父母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第二,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因素。例如,民主家庭的父母是支持孩子独立活动的,他们经常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奖赏和指导;同时,民主家庭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有自己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为给孩子们制定严格的准则,同时也向他们清楚地说明对他们施加限制的原因。,同伴相互作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对此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即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60来自同龄人,40来自于成人。同伴的

19、作用不外乎模仿和强化两个方面。,3移情 不论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是儿童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移情的作用已被实验所证实。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由于其认识的局限,特别是容易自我中心地考虑问题,因此,帮助孩子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是发展孩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途径。,二、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

20、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以后发动报复行为,碰到对方是男性比对方是女性时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二)影响因素1父母的惩罚研究发现,攻击性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更多,而且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施以更经常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因此,以惩罚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并不奏效,因为,父母的惩罚本身就又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2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

21、击性行为。儿童不仅能从暴力节目中学习到攻击性行为,更为重要的是,电视、电影人物的经历会使许多孩子将武力视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依靠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

22、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和方式。,第五节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一、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友好行为”和“助人行为”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只有5岁组的独生子女在友好行为方面差于非独生子女; 又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合群性方面并无一致性差异;还有一些关于独立性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真正的差异。,(二)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国内的许多研究都得出了独生子女发展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一部分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较好,还有一部分独生子女

23、的社会性发展中存在十分严重的问题。,二、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1任性。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家长就得给什么。如果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直到达到目的为止。孩子是家里的“小霸王”。2依赖性强。在家庭中,孩子完全依赖父母,独立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3自私。孩子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有好吃的、好玩的只想一个人独占。4不合群。不愿意、也不会和小伙伴友好相处,经常是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玩,或看别的小朋友们玩。平时只和非常熟悉的几个孩子玩,交往范围很小。 5胆小。离开家到外面时,不敢自己独立去做什么,胆怯、退缩。,三、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

24、因()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原因缺失。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机会,缺少儿童玩伴,造成独生子女的种种发展不利。 独特。认为由于独生子女经历的特殊性,带来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亲子关系。过分强调家长与子女的相互作用,独生子女父母的高焦虑影响其孩子,而父母的过多关注影响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二)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的教养方式的特点溺爱。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对孩子的要求不管正确与否,无原则地迁就、满足,导致孩子任性、自我中心等不良特点的产生。过分保护。一切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怕孩子挨欺负,就限制孩子的自由游戏、自由交往,使孩

25、子缺乏锻炼机会,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四、影响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一)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点:1鼓励、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2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3让孩子懂得行为的界限,了解行为规范4让孩子学会移情,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二)幼儿园集体教育1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行为规范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最适合于儿童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与人交往方面的知识及社会行为规范。因此,幼儿园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丰富孩子的社会常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2促进同伴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教师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创造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与小伙伴友好相处。,3注重个别教育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相互比较,发现那些社会性方面存在问题的儿童,并有意识地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和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改正缺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思 考 题,1、亲子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2、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何重要影响?3、幼儿同伴交往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4、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