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81012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132 大小: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oc(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言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职业与人生的课题,都应该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不同的社会发展环境和个人经历,会有不同的职业发展经历,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从出生时开始,一直到去世终止,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职业生涯研究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突出了生命全程的视角,显示出社会宏观诸多因素与微观行动者之间的联系。社会学家戈夫曼曾说:“职业生涯研究的价值在于它的双重性。一方面,它紧密联系人们的内在状态,如对自我的想象,自我认同等;另一方面,它又涉及政治关系、法定关系、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和现实意义的制度综合体的一部分。因此

2、,职业生涯的概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与公众、自我与强大的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职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明确人生奋斗目标,保持强劲、持久的职业发展动力,是取得职业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第一节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借鉴1.1职业生涯相关概念术语 职业生涯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职业生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外职业生涯与内职业生涯、职业锚。职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而大学生职业职业生涯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有鲜明的特征,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活应属于职业生涯成长、培训、探索阶段。该阶段主要涉及学校和工作前期。

3、个人通过学校、娱乐活动及各种工作经验,经过自我认识、反省,检验所形成自我观念、职业角色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选定的职业进行修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客观认识自已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深入了解各种职业、行业、环境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有效提升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应变和决策技能,发展完整而适当的个人职业生涯理论,以及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大学职业生涯其主要目标是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职业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提高。 外职业生涯与内职业生涯。美国职业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将职业生涯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工作时间、工作地

4、点、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外职业生涯通常可以通过名片、工资单体现出来。名片上表明工作的地点、企业的类型、担任的职务、职称等内容;工资单里写明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福利待遇、奖金等等,这些因素就构成了外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是通过从事职业时的表现、工作结果、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外职业生涯的发展通常由别人决定、给予、认可,也容易被别人否定、收回、剥夺。而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的不断探索而获得,不随外职业生涯的发展而自动具备,也不由于外职业生涯的失去而自动

5、丧失。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起更重要作用的是我们的内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对内职业生涯提升最快的工作,就是一个好工作。我们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不要只看中薪水、福利等外在的东西,要选择对自己的能力锻炼最大的,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影响最大的工作。 职业锚。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E. H.施恩教授提出的。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研究院的专门小组,是从斯隆研究院毕业生的纵向研究中演绎成的。1961年、1962年、1963年的斯隆学院44名毕业生,自愿形成了一个专门小组,愿意配合和接

6、受施恩所进行的关于个人职业发展和组织职业管理的研究与调查,并且在1973年返回麻省理工学院,就他们演变中的职业与生活接受面谈和调查。施恩在对他们的跟踪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借鉴调查和对许多公司、个人及团队的调查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施恩说:“设计这个概念是为了解释,当我们基于更多的生活经验而发展了更深入的自我认知时,我们生命中成长的更加稳定的部分”。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职业锚是以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的。明确职业锚的三大作用:1.便于选择

7、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2.便于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角色。3.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1.2职业生涯决策涉及的因素 成功的生涯规划要求大量的知识和技能。20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安妮罗伊(Anne Roe)的心理学家开始研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生涯行为。她提出的理论认为:可用12个因素来解释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过程,这12个因素又可归为四个不同的类别(Roe & Lunneborg 1990)。她对这些因素进行排序,形成了一个字母子公式,罗伊的公式它看起来有点难懂,但能帮助我们更充分地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决策。 职业选择=S(eE+bB+cC)+(f F, mM)+(lL+aA)+(P

8、P *Gg*tT*iI)S=性别、E=一般经济状态、F=朋友,同伴群体、M=婚姻状况、B=家庭背景,种族、C=机遇、L=一般的学习和教育、A=后天习得的特殊技能、P=生理特征、G=认知或特殊天赋能力、T-气质和个性、I=兴趣和价值观。 罗伊使用小写字母来表示校正系数,用12个大写字母表示一般因素,每个因素在特定的时间点和独特的环境中会受到个人独特品质的影响,每个人的公式都是独特的。只有S(性别)因素前面没有校正系数,同时它也是唯一影响其他11个因素的一般因素。罗伊将这些因素(除S因素外)分为四组。第一组包含的因素人们无法控制,而后三组中所包含的因素以遗传和后天经验为基础。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

9、选择自己的经验、兴趣、技能。罗伊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有如此艰难。解决职业生涯问题和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是一个复杂的任务,但只要有时间、动机和努力,就能发展技能,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澄清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技能,了解职业知识,认识职业世界,从而提高职业生涯的决策技能并学会控制我们的职业生涯。1.3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的理论 有关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类结构取向理论和过程取向理论。结构取向理论把职业生涯问题和决策看作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事件,即在个人生活当中某一时刻所发生的事。强调选择什么以及将个人与环境相匹配。过程取向理论把职业生涯问题和决策看作是各种事件和选择

10、在一生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随个人年龄增长变得日渐复杂。这类理论强调最先的选择,然后是指向某一目标的一系列事件或任务。每一类理论都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家,经过这些理论家的努力工作,许多量表、计算机系统和用于职业生涯干预的材料应运而生。每一个理论都有一些优点和缺点,这也就意味着依据每一种理论所发展的实用工具都有其优缺点。1.3.1结构取向理论弗兰克帕森斯、安妮罗伊、约翰霍兰德是结构取向理论代表。结构派的方法也被称作“特质因素”理论,因为这些理论的基础都是对进入某个职业生涯决策情境的所有人格特征的细致分析。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生涯咨询领域所使用的大多数工具和技术都是由结构派的方法而产生的。 心理

11、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试图进一步了解人们进行职业生涯选择和解决职业生涯问题的过程和方式,而帕森斯在20世纪初的开创性工作为此提供了借鉴。他们所积累的知识是一门学科或一套知识体系。对于职业的学术研究具有多学科性,包括职业心理学、职业社会学、劳动力市场经济学、职业行为和最常见的职业生涯发展。如果你能够运用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并能系统地实施执行,将会做出更好的职业生涯决策。学习职业生涯理论还有另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我们本能地使用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理论”(PersonalCareerTheory, PCT)(Holland 1997)来解决职业生涯问题和做出职业生涯决策。人们将霍兰德理论中的自

12、我认知和职业的各种选择相匹配,来指导选择一个职业。当你的个人职业生涯理论出现问题,不能再有效地帮助你解决职业生涯问题和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那么你可以咨询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咨询师,获得特殊的帮助来改善你的个人职业生涯理论,提高你的个人职业生涯理论质量,让你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效的职业生涯决策者。帕森斯更关注每一个职业选择或职业生涯选择,试图考察与个人选择和职业选择相联系的所有因素。强调制定职业生涯决策时需要掌握有关个人及其各种选择的详细信息,最后要仔细运用逻辑和推理的技能决定最佳选择。一个人如果缺乏对自己和职业或工作的了解,或者推理技能不足,那么他就有可能做出不适宜的职业选择。帕森斯认为高水平的自我

13、评价、职业和就业信息,再加上专业的咨询员,是帮助人们解决职业生涯问题的核心。安妮罗伊强调对人们早期经验和个人需要的理解,并且依据可能满足个人需要的程度来看待职业。罗伊的职业选择公式体现了她对满足个人生理需要和情绪需要的所有可能因素的确认和归类,这反过来又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职业选择。一个人若未能考虑所有的12个因素,或者未能考虑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他就可能作出一个不太令人满意的职业选择。由此产生了罗伊依据兴趣和需要的满足来源来划分和分析职业的方法。约翰霍兰德提出的发展“类型学”理论,是关于人格类型和与之匹配的环境类型的理论。自1950年起,在职业生涯领域最为广泛使用的工具和资料都源于他的理论。

14、霍兰德的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有超过500个己发表的研究成果都是有关人们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他编制的兴趣量表“职业自我探索量表”,从1970年提出至今己卖出了两千多万册。霍兰德的方法也能用于研究各种社会和工作环境,包括各种职业、职位、组织、学校和人际关系。霍兰德提出的人格类型说,是一个六角模型,这个理论基于四种基本假设:一是大多数人都可以被归类为六种类型中的一种: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二是有六种环境存在: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三是人们都在寻找一种环境,能够发挥他们的技能和能力,表达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处理适当的问题和承担一定的角色。四是一个人的

15、行为取决于其人格特点与环境特点的交互作用。不少心理学家认为人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准确地说是按人格进行分类。在职业心理中,当人经历了兴趣、乐趣、志趣这三个发展阶段后,其兴趣的社会性、自觉性、方向性才得以确立,才形成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兴趣,人会在兴趣的支配下担负起社会责任并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前进。图1.3.1霍兰德六角模型1.3.2过程取向理论 过程取向理论也称为发展取向理论,强调个人进行职业生涯选择的模式,探索年龄、学习、成熟和人格对职业生涯选择的影响方式,强调学习如何正确理解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和良好的决策制定过程,而不是任何特定选择的结果。 舒伯(Super, 1990)、克郎伯兹是过程取向理论

16、的代表。舒伯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引入新的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思考方式。如:职业选择部分基于个人的自我概念,即个人通过职业选择来寻求自我概念的实现。这个观点将人格概念和职业概念紧紧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他的职业生涯理论。舒伯提出了生活/生涯彩虹理论(the life / careerrainbow)。舒伯认为有九种生活角色有助于我们理解职业生涯概念,每一个人在其有生之年的不同时期担当着一个或多个角色。另外,对每个人来说,每一种生活角色的强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各种生活角色的结合和强度是个人生涯的基础。一些角色是从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定义的,还有一些角色可被个人选择,这九种角色分别是:孩子(儿子或

17、女儿),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退休者,配偶或伴侣,持家者,父母/祖父母。你预期在你的生活中将扮演哪些角色?你即将卷入这些角色的强度或力度如何?这些角色将在什么年龄或年龄段是积极主动的?你对这些角色的参与是如何决定的?哪些力量是内部的,哪些是外部的?舒伯从个人的自我概念、年龄和生活角色的角度来强调生涯发展,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生涯发展和决策制定所涉及的内容。显然,生涯规划不仅是选择一个大学专业、一份职业或一个工作地点,它包括彻底地分析我们自身和我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所有角色。约翰克郎伯兹(John Krumboltz)认为生涯发展是我们了解自身和各种选择可能性的过程。过去的学习以多种方式影响

18、着我们的生涯决策,积极的经验会让我们倾向于更多地了解这些领域,消极的经验会使我们回避它们。我们也通过观察别人和想像自己在那些情境中会如何行动来学习,角色榜样和良师益友为我们提供很多有关职业和生涯规划过程的知识。克郎伯兹和他的同事还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个人信念与期望是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念与期望有时被称为自我效能期望(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自我效能期望是后天习得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组织和执行各种活动能够达到特定绩效水平的判断,有关自我效能的这些观念也可以应用到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当中。重要的是在生活的许多领域,我们都能学习和改变我们的自我效能期望

19、。克郎伯兹认为职业选择的核心要素有三个,即自我效能、结果期待和个人目标。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案例分析:李某是大四毕业生,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本人喜欢学习,从小学习成绩就比较好,不太喜欢交往。根据李某从小的表现,家长、教师都觉得他应该是个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才。在学校学习时,他成绩也比较好,期中、期末成绩都名列前茅,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很有信心(自我效能感),自己也希望能成为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结果期待)。从初中开始,他对生物学特别感兴趣,觉得生物学有许多奥秘需要解开,课外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也喜欢与生物、化学课程相关的知识(兴趣)。近几年,知识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电子、通讯

20、、生物工程等领域,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因此,该同学报考大学时,就毫不犹豫选择了生物科学(职业目标),尽管该专业学费较高,但李某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所以没有任何障碍。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成绩较好(绩效表现),该同学准备报考研究生。这是职业认知理论的具体表现。第二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及现状分析2.1大学生职业生涯特点2.1.1大学生群体生理和心理特点 作为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很高,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却处于尚未成熟阶段,适应能力较差。加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成熟期,他们独立性强,但自制力弱;情感丰富,但控制力差,追求新事物,

21、但判断力差。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表现以下儿个方面: 一是年龄结构特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处于青年中期(一八-22岁)这一年龄阶段,人体在这个时候身高、体型、骨骼等基本发育完善,体内的各种机能健全,大脑和神经系统也发育到成人水平,性生理也逐渐成熟,但其心理并未发育成熟。 二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性,开始反省自身,注重对自身的把握和分析,力求从各方面去了解自己,找寻“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不同,设计自我模式。 三是大学生情感特点。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发展的转型时期,情感特点主要表现为情感丰富、细腻。由于他们的价值观尚未稳定,甚至会否定已经建立的价值

22、观,这种波动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的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感情也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四是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特点。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但是无论社会道德规范还是学校制度都对大学生这种性能量的宣泄有诸多限制,从而对其性心理产生压抑,大学生就在这种本能冲动与道德规范的紧张中感到矛盾与不安。 五是大学生智力发展特点。大学生此时的感知记忆的目的性、主动性都占据主导地位,感知的速率和逻辑记忆能力都达到最高值,而且感知记忆的方式已从听觉为主转变为视觉为主。在抽象概括能力方面,大学生的概括和反思能力得到发展,思维的敏

23、锐性、独特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处于最佳时期。大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全面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在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经验方面的不足之处。 六是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大学生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动力。比较注重培养自身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学习动机较为明显和突出,表现在兴趣广泛,爱好多样,学习内容多样而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七是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大学生的思维总体水平比较高,他们独立性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快,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喜欢对事物产生疑问,喜欢否定一切,求知欲旺盛。他们为了满足自身成才的需要和心理渴求,希望能大量涉足未知领域,求异猎

24、奇,以求自我成就的某种“实现”。但是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的不足,对事物的认知主观性过强,只考虑表面现象和自己能感觉到的东西,缺乏客观理性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常常会盲目自信,夸夸其谈,很容易轻易地否定一切,不切实际地妄下结论,思想容易走向极端化、片面化和单纯化,影响了对事物深层次的认知。 案例分析:王某,女,某高校大二学生。该生性格腼腆、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行动上总是独来独往,与同学关系非常冷淡。中学时期有一位比较要好的女同学,是她唯一的朋友,后因琐事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对她打击大,认为人世间没有友谊,没有人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更加拒绝与同学接触,与同学关系极为紧张。唯一

25、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网吧,把所有的精神交流和感情寄托都交给了网络这个虚幻世界,终日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早把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最终,生活秩序被打乱,经常失眠,精神不能集中,行为不能自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不得不休学回家。林某,男,21岁,某高校大二学生。他来自南方某山区乡村,父母均是农民,家境较差。在家排行最小,全家人都很疼他。自幼性格十分内向,孤僻,不善言谈,不会处事,很少与人交往。脑子比较聪明,学习踏实用功,成绩一向很好,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十几年成长还算顺利,然而自上大学之后,他开始感到许多事情不顺心,尤其是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使他伤透了筋,吃尽了苦头。一年多来,他和班上同学很

26、不融洽,跟同宿舍人曾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关系相当紧张。后来他竟擅自搬出宿舍,与其它班的同学住到一起。从此,他基本上不和班上同学来往,集体活动很少参加,与同学的感情淡漠,隔阂加重。他觉得自己没有一个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谈得来的知心朋友,常常感到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苦闷之极,而且无处倾诉。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经常的失眠和头痛使他精神疲惫,体质下降。他曾想尽力克制自己,力图用埋头学习的方法来减轻痛苦,冲淡烦恼。然而,事与愿违,由于他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很差,成绩急剧下降,后来竟出现不及格的现象。他感到震惊和恐慌,心境和体质也越来越坏,深感已陷入病困交加的境地而无力自拔,失去

27、了坚持学习的信心。他开始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和班级,一天也不愿再在学校呆下去了。于是他听不进老师的劝告,也不顾家长的来信劝阻,坚持要求休学。分析: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于各方面发展时期,但其发展不成熟,缺少社会经验,适应能力差,容易出现各种冲突,如自主性与信赖性冲突,优越感与自卑感冲突,理想与现实冲突、心理封闭与人际交往需要的冲突等。人不能离开与外界环境的交往,虚拟的网上交际也无法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发展健康向上的友谊,学习人际交往的艺术,锻炼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应积极主动到心理指导中心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和帮助。2.1.2大学

28、生毕业初期的职业生涯特点 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及访谈,了解到大学毕业生工作后较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毕业前盲目找工作,发现工作环境、工作岗位不是自己喜欢的,不能适应工作。二是认为大材小用,频繁跳槽。三是受不了严格管理,心理承受能力差,感觉受人管,被人训。四是劳动强度大,吃不消工作节奏快,讲究效率,加班加点,对很多独生子女来说,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吃这样的苦。五是刚开始感觉新鲜,慢慢就觉得所做的工作简单、重复、枯燥无味。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发展和要求不相适应。社会要求强化大学生的独立、自立观念和拼搏精神。但仍有一些大学生无紧迫感与危机感,这就导致

29、大学生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在心理上存在依赖性、盲目性和脆弱性,从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把握自己,就较难在未来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案例分析:沈某今年26岁,现在一家广告公司供职。从他4年前大学毕业到现在,己经换了3家不同的公司。“我原来一直的看法是:不要急于给自己的人生定向,可以多尝试,然后再确定自己的方向。这4年来,我一直在试图给自己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于是我不断搜取各方面的信息、建议,以图更好的发展,最开始,我在银行上班,后来又先后干过房地产、保险、体育器材等工作,直到最近进了这家规模不大的广告公司。频繁的跳槽虽然让我积累了丰富

30、的工作经验,但也失去了很多原有的资源以及升迁的机会。我是一个将近而立之年的男人,希望自己的工作生活能相对固定,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空间。但就目前情况看,很难。我投身广告业是因为这一行现在市场需求大,可谁知道以后会怎样呢?我原先的几份工作也是开始好做,后来越来越难做了。我觉得自己长期以来都不能干好一份职业,要么容易厌倦、要么轻易放弃。包括做广告,我的劲头也不如开始时那么足了,业务、人际方面的麻烦事弄得我注意力很难集中,这对我很不利。同学聚会时,我看见一些朋友己是小有成就,想想自己很是惭愧,真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自己存在问题。” 分析:“跳槽”对许多打工者来说是一条谋求更好发展的途径。如果不满意现

31、在的工作,自身又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冒险精神,换换口味,换换环境,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但是,正所谓“有得必有失”,这样做可能使你失去一些朋友,丧失一些资源,并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你必须估量一下可能遇到的麻烦,以及将来要遭遇的竞争,在此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的去留。也就是说,在选择之前要充分权衡得失,不要轻率而为造成得不偿失。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应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生的目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职业、一份工作是十全十美的,与其整日不满抱怨、牢骚满腹,还不如利用机会好好充实、锻炼。有些工作看来不错,但未必适合你,你也未必真正喜欢。所以表面上的“有利”、“不利

32、”等,其本身并无很大意义,关键还在于你自身的实际情况。不管在哪儿工作,都会有展示能力的机会、发展自己的空间。 职业生涯初期应树立的理念:在职业生涯初期,我们可能做的是自己不喜欢而且不想从事一生的工作。但要分清:喜欢不喜欢这份工作是一回事,应该不应该做好这份工作、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是另一回事,初期对自己锻炼最大的工作是最好的工作。2.1.3大学生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建立期的转换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通过探索,发现自己对工作的认定,包括透过工作或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结合对个人需要、兴趣、价值观、工作角色及能力的澄清,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适应四个阶段。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结合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做出职业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学校应该指导学生从入学之日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期间进行不间断地完善和补充,进而使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适应。2.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一份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参与调查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满意29

34、.6%、非常满意4.5%、一般40.9%、不满意一八.2%;我有良好的求职方法和技巧:非常赞同6.9%、赞同一三.9%、不赞同也不反对39.5%、不赞同34.8%;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是63.5%、不太确定32.9%、不是2.3%、没有考虑1.2%;我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个性:是70.7%、不太确定19.2%、不是2.4%、没有考虑0.6%;我非常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是45.5%、不太确定40. 1%、不是6.6%、没有考虑4.2%;我了解自己最不喜欢和最喜欢的职业:是46.7%、不太确定36.5%、不是6.0%、没有考虑4.8%;我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计划:是31.7%、不

35、太确定43.1%、不是6.6%、没有考虑12.6%;我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是38.9%、不太确定34.1%、不是7.2%、没有考虑7.2%;您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吗?:是67.1%、不太确定11.4%、不是3.6%、没有考虑11.4%。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自信,他们对于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及喜欢从事的职业有较明确的了解;关于职业规划现状虽然超过2/3的大学生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但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方法比较欠缺,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及外部工作世界信息欠缺、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不明确,求职技巧相对欠缺。 通过面谈和调查现状分析,职业生涯规划

36、不合理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规划时发现不喜欢所学专业,但又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希望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找不到成就事业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很多学生会问:“我到底喜欢什么?”“我能做好什么?”这些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在入学前的自我探索不够,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时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以至于出现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够强,甚至有的大学生沉迷于和学业无关的事情不能自拔,导致大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被迫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相互冲突。有些大学生的

37、专业兴趣不在被录取的专业上,而是喜欢其它专业。作为学生应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才能够取得毕业资格,而兴趣与爱好指引该生很多精力放在和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学习上,处于这种状态之下的大学生会感到无从抉择,无所适从,甚至出现招生分数很高专业的学生因不喜欢该专业而要求退学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考录取时学生填报志愿时所选专业与志向专业的偏差和录取结果与志向专业的偏差。 3.职业生涯发展短期目标不明确。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生不能分清主次,盲目模仿。如看到别人参加社团活动锻炼综合能力,自己在一入学就参加了几个社团,一学期下来,由于忙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学业考试时没能取得自己期望的成绩,后悔莫及;有

38、的学生干部没能处理好学习和社团工作的关系;有的学生为某一门成绩而严重影响了其它学科成绩等。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大学生不能够将目标系统化,主次不清,没有一个逐步实现各种目标的计划。以致出现了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而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现象。 4.职业生涯知识和抉择能力缺乏。有些学生在进行具体的生涯抉择时表现得迷茫和犹豫。一是表现为学生对自我认知和职业知识的缺乏,难以抉择,二是希望“鱼和熊掌兼得”的心态,不愿意放弃任何事情,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必须作出选择,以致于有些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5.自我信念不合理。这主要表现为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做各种规划时只想到自我的发展,没有

39、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做事情功利性很强。这样的学生会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多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现象,严重影响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6.意识缺乏。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缺乏上进心,对外界事物缺乏足够的兴趣。凡事都需要别人帮助,依赖性很强,在问题面前裹足不前,常常怨天尤人,总以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这样的学生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动力,生涯没有规划。 7、职业生涯规划中执行力差,控制力弱,不能很好管理时间,做事不能分清主次与优先顺序。 8、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不合理。听说某个行业赚钱多,感觉某个公司待遇好,就随大流去选择一份职业、一个公司、一个老板,干着与自己的性格、兴趣和天赋完全不适合的工作,当

40、然也就无法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更不会从中获得快乐了。其结果就是一次次跳槽,一次次被解雇。 案例分析一:李某是一名大二的男生,经济学专业,对他而言,大学生活是紧张无序的。“进大学快两年的时间,我的生活是丰富的,参加了三个社团,并担任了职务;我是学生会的宣传委员,每次举办活动都由我出海报;我有很多朋友,时常约我一起出去玩。另外,我还在校外找了一份兼职每星期周五、周日晚要去上班。刚开始时,我还觉得挺充实,总有事可以干,不怕没事闲得发慌。可时间一长,我发现有些不对劲,我根本就没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了,有时候好不容易完成了手头的工作,刚想轻松一下或干些别的重要的事,结果突然一个电话就会把我的计划打乱。例如说

41、,我周六上午想去自习室看看书,一出门不巧遇见朋友来找我,说谁谁今天请大家出去happy,盛情之下我只好放下书包跟他前去,结果大半天又搭了进去。其实,有不少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呢!我学的是经济,这方面的很多专业书我都想读读,可就是没有时间,我经常是把书从图书馆借了出来还没来得及读就己到期该还了。而且,我一直打算读研的,想早点着手准备,可一直没能真正开始。眼前的事情太多了,让我顾不上将来的事,我觉得有些乱,仿佛不是我去做事,而是事逼着我去做。这学期专业课特别多,再过一个多月又要期末考试了,真不知道会考成什么样子。 分析: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要学会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能处理好做事的优先顺序和轻重缓

42、急,是行事次序的标准。“轻重”是指事情对个体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缓急”则是指事情对个体而言的时间紧迫程度。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同时不能相互取代,缺一不可。在实际运用中,许多人主要考虑的却只是事情的“缓急程度”,而较少虑及“轻重程度”。通常,我们将每日的事务区分为三个优先层次:第一优先今天“必须”做的事(即最为紧迫的事);第二优先今天应该”做的事(即较不紧迫的事);第三优先今天“可以”做的事(即不紧迫的事)。如果说最紧迫的事即为最重要的事,那么以上的优先层次尚且适用;但问题在于,很多情形下最紧迫的事未必是最重要的,而且重要的事也未必最紧迫。我们可以提出以一下新的行事优先层次:第一优先重要且紧

43、迫的事;第二优先重要但不紧迫的事;第三优先紧迫但不重要的事;第四优先无关紧要的事。 为了使自己的工作学习优先次序能够履行,学会说“不”是必要的保证。许多感到时间紧迫的人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经常勉强接受新的任务,由于害怕得罪人或碍于情面,结果打乱了自己的步调、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只要我们在拒绝时做到委婉而坚定,把道理讲清,多数人都不会苛求,这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案例分析二:培琪一直对自己很有信心,但毕业那一天,她觉得自己心情好乱。家人的意见通常都是自己做决定的基础,这一年来自己为了应付高考学得很辛苦。在会谈中,可以发现培琪自己的声音、看法不见了,说得是哥、姐的建议。培琪原来以为,反正我就照

44、他们的意思做,做错了,们没有理由骂我(将错的责任推给别人)。依赖的培琪忽略了自己好动外向、积极突破的特质,一味地顺从,其实是不负责任。 阿平念大二,听说找工作很难,不想毕业后马上就业,盲目地和同学一起上图书馆、补习,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反正大学毕业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不如再读研究生蹲二年,两年后年纪大一点,比较认识自己,再不然有张硕士文凭,别人也会比较看重自己。” 分析:阿平和培琪的抉择过程是依赖同学的意见和目前追求高学历的潮流,阿平而言,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多念两年书,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只赚不赔,何乐不为?她们抉择的潜在风险是:1.培琪按照家人的意愿,如果自己特质与工作不匹配结果会怎样?2

45、.他是否确定自己要念哪一个大学研究生?如果研究生的学习与本人的兴趣相差过大,他该如何面对?3.研究生毕业之后,他真的就可以比较了解自己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业时他该如何做好生涯的准备工作?4.他念研究生的原因,如果主要是逃避就业的压力,那么长久的逃避模式,对他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影响?第三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型与知识体系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型3.1.1大学生职业生涯认知信息加工模型认知是指思维方式或者头脑是如何加工信息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在自己的长时记忆中保持着一些不同种类的知识结构和成分。这些结构和成分对于生涯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们需要利用这些知识结构和成分来处理有

46、关职业和专业等事实和概念。第二,我们要保存对生活中各种经历和历史事件的记忆。第三,我们要有成套的法则和指导原则,用于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第四,我们要有更多的一般策略或主要原则,用于问题解决。 认知信息加工方法基于八种假设:1.职业生涯选择以我们如何思考和感受为基础;2.进行职业生涯选择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3.作为职业生涯问题解决者的能力以了解什么和如何思考为基础;4.职业生涯决策要求良好的记忆;5.职业生涯决策要求有动机;6.持续进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毕生生学习和成长的一部分;7.职业生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思维的内容和我们思维的方式;8.职业生涯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对职业生涯决策和职业生涯问题解决

47、了解的程度。 职业生涯问题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可以通过现存之事和我们欲为之事之间的差距来定义。它是现在正在发生之事和我们理想中希望发生之事两者之间的差异。职业生涯问题通常是复杂的,并且包含感情因素;它们呈现出矛盾的线索或信号。其复杂性来源于各种冲突的欲望与动机、他人的压力,以及担忧和困窘的感受。职业生涯问题的解决常常包含多种选择,而不只是单一的正确选择。每一种选择似乎都会影响其它选择,各种选择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最佳的解决方式通常是各种选择的一种结合。选择的结果几乎总会包含某些不确定性。没有一种解决方法可以保证职业生涯问题的解决肯定是成功的和满意的。针对一个主要职业生涯问题的决策,几乎总是会导致另

48、一些事先未能充分预料的问题产生。图3.1.1认知信息加工模型 模型底部的知识领域可以比作储存于计算机记忆中的各种数据文件。各种零散的信息以图式的方式储存,或是存储为一条动态的信息。这些图式能让我们处理和加工职业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中的信息。比如,在职业知识领域中,我们对有关会计的知识学习得越多,我们就会越好地发展有关会计的工作、技能、兴趣等更完善、更详细的图式。同样,在自我知识领域中,如果我们做过一份兴趣量表,我们就会对自己的兴趣模式有更清晰的认识。3.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决策与实施模型制定个人决策的质量是评估我们生活有效性的指标之一,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有助于我们制定决策,决策者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做出决策的个体,能独立将自我知识和各种选择的知识整合,制定出能让自己和社会都满意的职业生涯规划;二是尚未决策的个体,是指对职业选择没有做出承诺的人;二是无法决策的个体,是常常不能做出生涯决策的人,这部分人在生活中很难制定计划,他们决策时关注于外界或人,依赖他人的意愿。后两种情况是职业生涯问题,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问题”就是事件的现在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