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PPT课件全册.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90222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PPT 页数:322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全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2页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全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2页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全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2页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全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2页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全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PPT课件全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PPT课件全册.ppt(3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我介绍,小月天空挂,碧玉口中衔。树刀劈山冈,壮士独茫然。,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一门学科只有扎根于自己的历史,才有深厚的基础 “研究教育史,就其本身而言,是不能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的;但它使我们更为聪明地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 -巴茨(P.F.Butts)在教育文化史,教育史内容的三条主线第一,教育制度史(实践史) 即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教育制度及其演变的历史。第二,教育思想史 即国外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等创立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学说(例如: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 (人的思想往往会统治人类本身,耶稣马克思)第三,教育流派与论著 即国外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

2、理论流派及教育专著。,目录,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六章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七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八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九章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和美洲主要国家的教育 第十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十三章 福禄培尔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第十五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第三编 现代教育史 第

3、十六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第十七章 蒙台梭利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十八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第十九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二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第二十一章 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第第二十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第二十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第二十五章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外国教育史的分期,古代部分(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15世纪)近代部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现代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学习目标】

4、 1通过了解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世界文明古国早期文明的状况,把握学校起源的基本背景。 2明确古代东方国家世俗学校和宗教学校的类型和特点。 3理解学校与社会教化的关系,以及作为特殊教育机构的宗教神庙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第一节 巴比伦的教育,一、苏美尔文化教育(前4000前1900)(一)文化和科学前4000年-文字(中国,父系氏族)。前3000年-泥板书、楔形文字(重点)(世界最早的三种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科学成就-天文学(星座、太阴历)和数学(进位制、运算、圆周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字,(二)教育概况学校-寺庙(泥板书舍) (重点) 。在泥板学校中,负责人称为“

5、校父”,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 教育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内容与方法: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体罚盛行。考古资料证实的最早的学校-前2100年,马里城(前2100年左右为中国“五帝”时期)。 (重点)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前1900前300):建筑方面方面大发展(八大奇迹-空中花园),文学形成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少数人受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师徒传授 19世纪考古发现该种文化。 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3000前332年一、文化与科学前3200年-象形文字(发展成世界最早字母,最终影响希腊)。书写工具-纸草。

6、科学:太阳历,圆周率,木乃伊,金字塔。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第二节 古代埃及的教育,二、教育状况(一)学校类型 (重点)(古代埃及是教育制度最完善的国家)宫廷学校:贵族教育(前2500年,有史可稽最早学校)僧侣学校:科学教育职官学校:职业教育文士学校:基础教育(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各种类型的教学内容不一,根据学校性质而定。2.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教育,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教育,一、古代印度社会概况(一)达罗毗荼人(南亚)-哈拉巴文化(前2300前1750)(二)雅利安文明(中亚)-梵文文化(前1400前600),推行“种姓制度”二、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教育目的:种姓压迫和宗教

7、意识教育者:婆罗门受教育者:再生人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古儒学校)(导生制的历史渊源)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办在婆罗门家庭的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学习主要是吠陀经,方法简单,在学校的教学中常常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其他儿童,这种方法称为19世纪英国导生制的历史渊源 (重点)教育内容;吠陀经 (重点),三、佛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后)佛教知识:四谛、五戒、六道佛教四谛:佛教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分别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理的意思,因此四圣谛也就代表着佛教对于凡尘以及修行的基本观念,代表着对我们万千世界的真理看法。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

8、由各种苦恼贯穿的,共有八苦: (1)生苦: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 (2)老苦: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走艰难,倍感痛苦。 (3)病苦:人要患各种疾病,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4)死苦:人将临死,对死亡充满恐惧,弥恋现世的生活,感到痛苦。 (5)怨憎会苦: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已而相会、结合。对自己憎恶的环境想脱离而又脱离不了。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令人苦恼不堪。 (6)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所喜欢的人或环境分开也是痛苦的。 (7)求不得苦: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想追求的事或人得不到,精神上感到痛苦。 (8)五盛

9、荫苦:人生就是苦,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 2、集谛-苦从何来 人生苦有种种,其原因何在,集谛作此回答,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主观上的“业”和“惑”。“业”是指身、口、意等各种善恶之造作,“惑”是疑惑、思惑。 3、灭谛-灭尽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灭谛告诉人们一定要学习、感悟、实践正见,追求真理、超越低俗追求、灭除低俗情欲,追求正大光明,超凡脱俗,便可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4、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已知人生是苦,已知苦之原因,已定灭苦之心,那么如何灭苦? 道谛作了回答,“道”含有方法和途径两种含义,具体分为八正道: (1)正见-对四谛正确理解 (2)正思维

10、-对四谛深入的思考 (3)正语-生活中,使用正确而美好的语言 (4)正业-规范自己的行为 (5)正命-生活中做到清心寡欲,正确看待生命的意义 (6)正念-对四谛正确的忆念 (7)正定-依四谛之理,正确修持禅定 (8)正精神-集中精力,正确不断的修持,三、佛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后)佛教五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五戒与儒家道德有着暗合。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佛教六道:指有情生活、轮回于其中的六个界别,即: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

11、,因其业力(善恶二业,即因果)较善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业力较惨恶故。一切处于分段生死的众生,皆在此六道中轮回。所谓轮回者:指其生生死死,来去往复,犹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出期,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下三界,超脱轮回。轮回理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三、佛教教育(公元前6世纪后)教育地点-寺院(教育和学术机构)受教育者比丘;比丘尼 (重点)教育内容-佛教经典佛教教育对中国书院产生深远影响,东方古国教育特性,一、世界文化摇,产生了较早的科学文化和学校教育。 二、教育表现出了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机构也出现了 不同的级别和差异。 三、教

12、学内容丰富 四、学校种类繁多 五、方法简单粗陋。无明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色彩浓厚,并没有制度化和标准化。 六、教师地位因为知识的等级制而较高。 七、失于早衰或断层。,第二章 古希腊(城邦)的教育,【学习目标】 1掌握古希腊教育的历史分期和城邦教育制度的兴衰过程; 2明确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斯巴达和雅典城邦教育的异同; 3了解毕达哥拉斯和智者学派的教育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 黑格尔,在任何情形下,在任

13、何时代,对这样一种特性(即希腊特性)的研究对人的发展肯定都是有益的,因为这种特性组成了人类普遍特性的基础。但最为重要的是,由于一系列情况的共同作用,我们这个时代关注的是物质而不是人,是群体而非个人,是外在的价值和实用性而非内在的美和快乐;上层文化的多种多样性越来越远离本来的单纯性。在这样一个时代,回顾所有情形几乎正好相反的国度无疑是有益的。 Wilhelm von Humboldt,历史划分,一、荷马时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 (中国:商,西周时期 )二、古风时代(前800-前500年)(东周)三、古典时代(前500-前330年) (战国)四、希腊化时期(前330-前30年)(战国),

14、第一节 荷马时代的教育(前1100前800),一、荷马时代社会概况:社会组织: 氏族 族盟 部落 部族政治组织: 公民大会 议事会 军事首长二、荷马时代教育状况:1、教育形式;家庭和实际生活(非制度化教育)2、教育内容;军事知识,技能和演说能力 道德(“四大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第二节 古风时代的教育(前800前500),一、古风时代社会状况:氏族制度 奴隶制度(城邦国家)斯巴达:奴隶主军事专制。雅 典: 奴隶主民主制。,斯巴达的教育制度,雅典的教育制度,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比较(重点),它们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 (1)政府对教育的

15、态度不同。斯巴达-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 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2)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雅典培养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集体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4)教育内容不同。斯巴达-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则在体育习武

16、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5)教育方法不同。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6)师资队伍不同。斯巴达-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 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总之,作为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城邦,这两种教育体制无论是当时古希腊的教育,还是近代欧美的教育,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相比之下,雅典的教育对西方各国的影响更大一些。(斯巴达-义务教育的源头),三、毕达哥拉斯的教育思想,理论核心:数学是万物本源。(数学包含一切自然科学)教育思想: 1、为知识而求知,为人的精

17、神和灵魂的净化接受教育,不带功利目的;(自由教育理论) 2、生活和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净化灵魂,达到和谐,完美和完善的境界; 3、道德行为中,知在行前,知为行之本,人应以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黑格尔把毕达哥拉斯称做希腊“第一个民众教师”, (重点),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教育前5世纪-4世纪,一、古典时代的社会状况(文化教育的繁荣时期) 希波战争 雅典强盛 奴隶主民主制成熟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和价值观转化: 思想启蒙,个性解放; 关注自然转向关注社会,道德和人的自身研究; 产生了大批哲学家,思想家和智者(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二、古典时期的教育,(一)智者: (重点)

18、荷马时代有智慧、有能力、技艺超群的人。公元前5世纪的后半叶,“智者”一词才获得了特殊的含义,1.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一部分人的专有名称。2.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3.七艺中的前三艺是由智者确立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本质主义的对立面)、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人是追求真善美的主体,教育由德育、体育和缪斯(智育和美育)教育构成,二、智者的教育贡献,1)扩大了教育对象;2)拓展了教育内容,确立了前“三艺”(文 法、修辞学、辩证法);3)注重道德和政治教育-培养政治家;4)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分工(最早的专门教师);5)教育形式多样化和规模化;,第四节 希腊化时

19、期的教育前330-前30,一、社会状况:马其顿扩张-横跨欧、亚、非三洲;民族融合;文化传播;二、教育状况:1)学校教育制度传播;2)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3)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 (政治,社会)4)中等教育衰弱,偏重知识教育;5)高等教育得以发展;,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一、教学目标: 1、苏格拉底及其“产婆术”;2、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教育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苏格拉底及其“产婆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教育观点。,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

20、典著名的哲学家 。母亲是产婆,“师无常师”、免费授徒、述而不著。二、教育思想(一)教育意义人人都需要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二)论德育1.实践的哲学道德2.寻求道德的一般性3.教人学会做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德育)4.智慧即德行“德即知识”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6.守法即正义7.身教重于言教,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三)论智育无知即无德,知识即美德。智育是德育的基础。政治、伦理、雄辩术、几何、天文、算数是教

21、学的主要类容。(四)论健康与锻炼健康的重要性;锻炼可以获得健康。,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五)苏格拉底方法道德研究和教学方法产婆术(助产术或问答法) (重点) :苏格拉底探索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对方,而是和对方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使对方承认错误,自然而然得到正确结论。它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

22、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学生最后得出,善意的欺骗是正义行为。,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时代(Plato,公元前

23、427公元前347),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最大代表)。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重点)出身名门,早期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文学、艺术有浓厚兴趣,20岁从师苏格拉底。28岁离开雅典游学,经历坎坷。40岁回归雅典,建立阿加德米学院,称为当时文化中心。撰写大量作品,最著名的是理想国、法律篇。培养了许多知名的学者,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为杰出的代表。,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二、政治观和哲学观(一)政治观(社会本位论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孟子是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是教

24、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哲学家称为统治者(专家治国)三种人(金质、银质、铁质)各司其职。,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二、政治观和哲学观(二)哲学观灵魂轮回。双重世界: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最高的理念是善。(三)认识论学习即回忆 (重点) 学习并不是从外界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三、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构建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1.在教育管理上,国家管理教育。2.教育目的上,强调灵魂转向,培养向善的品质。3.教育对象上,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4。在 教育阶段上

25、,重视早期教育。 (重点)5.在教育内容上,将四艺确定为学校的教育内容。 (重点)6.在 教育方法上,强调游戏的重要性。,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考研考点: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 一、生平与世界观Aristotle(前384前322年),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马克思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 ”。代表作是政治学、伦理学经历:17岁岁柏拉图,41为亚历山大老师,49岁创办吕克昂(柏拉图的学校是阿卡德米学园) (重点),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二)世界观Aristotle在哲学观上摇摆于唯

26、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偏向唯心主义。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唯物性)发展观上(唯心)认识论:物质世界-感觉-经验-理性思维Aristotle在西方首次提出了“蜡块说”和“白板说”(影响后世的夸美纽斯和洛克)-与柏拉图的“回忆说”对立 (重点),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二、教育观(一)教育理论1.灵魂的三部分构成(重点),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2.论教育的作用(影响人发展的三因素)Aristotle认为,天性、习惯和理性是人成其为人的三个要素, (重点) 天性、习惯服从理性,理性的获得主要依靠教育,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主导作用。“三要素理论”对后世

27、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形。 (重点) 也是卢梭划分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的依据。,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3.普遍的公立教育与教育立法普遍的公立教育的理由:国家只有一个目的-所有人受一样的教育-教育是公立而非私立教育立法:教育由法律规定(教育的形式、内容等的规定),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二)教育实践1.胎教和婴儿教育胎教方面:优生优育、结婚时间、营养丰富、心理安静。幼儿教育方面:饮食、适当运动训练、5岁以前无课业,注重由选择的游戏和神话故事、规范语言。,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二)教育实践2.初等教育方面1.教育

28、年龄分段。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07岁为第一个阶段(体育为主)。714岁为第二个阶段(德育)。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智育为主)。这个阶段为理性教育阶段。2.自由教育(文雅教育):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二)教育实践3.高等教育方面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实施分年级分班级;讲授和自由讨论4.兴趣和学习兴趣

29、是学习的动力(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5.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家长的权威驱使儿童对家长的服从(效果好);家庭中的个别教育优于共同教育。,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三)伦理学与德育美德的本质是适当、恰到好处(中道);美德是实践中获得的。,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考研考点:1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2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王政时期(前8-6世纪)、共和时期(前6-1世纪)、帝国时期(前1-公元5世纪)第一节 共和时期的教育(一)共和早期的教育教育(目的)基本上是农民-军人的 教育 (重点)

30、教育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 (重点)实施家长制,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第一节 共和时期的教育二、共和后期的教育共和后期,存在两种学校体系: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一)初等教育(LUDAS)小学与家庭教育并存;小学主要学读写算;学生少;教师地位底下(二)中等教育贵族子女进入文法学校。文法学校有拉丁文化学校和希腊文化学校。主要学习语言和文学。(三)高等教育准备担任公职的贵族子弟入修辞或雄辩术学校;主要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第二节 帝国时期的教育一、帝国的政治与教育变革公元前30年,进入奴隶制帝国时期。教育目的培养官吏和顺民;初等教育国家监督;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教师国家委派。二、

31、帝国时期各种教育(教育走上形式化)(一)初等教育以平民子女为主,教学重点由文学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二)中等教育拉丁文法和罗马文学取代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教学走向形式化。(三)高等教育教育目的从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官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出现了各种专门学校(法律、医学、哲学等),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第三节 基督教的兴起与早期基督教教育活动(了解),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第四节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一、西塞罗(Cicero,前106-前43)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共和国、论善与恶的定义和论雄辩家 (重点) 等著作中。1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

32、培养雄辩家。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2. 雄辩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多方面的素养,这些修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具有广博得知识。在雄辩家所学习的各项知识中,伦理学是最重要的。(2)具有修辞学方面的特殊修养。他不仅具有知识,更具有使知识充分、生动地表达出来的能力。(3)具有优雅的举止风度。3.培养雄辩家的方法:练习(模拟演说、练习写作),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第四节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二、昆体良(Quintinlianus,35-100或40114),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论演

33、讲家的教育) (重点) (西方第一部萌芽形态的教育学,中国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萌芽形态的教育学)一书。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思想:1.教育基本目的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二、昆体良(Quintinlianus,35-100或40114),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从事律师工作,35岁被任命为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一书,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部教育著作。主要作品雄辩术原理(论演讲家的教育)教育思想:(一)论教育与天赋1.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天赋2.教育应适应人的天赋(1)应根据人的天赋进行教育 教学(2)教育应遵循

34、儿童年龄特点,考虑儿童可接受的能力3.优秀的雄辩家,更多得之于教育(学习),而不是天赋。(二)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重点)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最高德行的雄辩家,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三)论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教育尤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会使孩子产生自命不凡、唯我独尊的状态,也不会使孩子感觉到孤独和隔离;在学校里可以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品性,养成适应和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学校能教给学生趋善避恶;学校能提供给孩子很多方面的知识;(四)论学前教育 重视学前教育,主张尽量早教,“倡导双语教育” (重点) ,要进行快乐地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五)教育理论 1 .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思

35、想的萌芽形态 (重点) 2.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之上 3.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提问教学 4.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德才兼备;宽严相济;教学艺术;耐心欣赏;因材施教),三、奥古斯丁(354-430)哲学家和神学家。创造了宗教哲学体系。代表作忏悔录主要思想:(一)上帝即真理:信仰高于理性;宗教虔诚高于知识。从而造成中世纪教会教育脱离实际,轻视实用知识。(二)原罪论和禁欲主义; (重点)(三)学习内容:“七艺”和圣经 (重点),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重要知识点: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基督教的教育思想。2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

36、。3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4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 (重点)(一)修道院学校: 创始人:圣.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 (重点) 教师:教士 学生:修道院学校学生分为“内学”、和“外学” 教育内容: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

37、兴),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二)主教学校:又称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三)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敬畏和信仰上帝。人具有原罪对儿童应该约束和体罚神学是最高的学问,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二节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8世纪后)一、宫廷学校:(起于查里曼大帝)以“七艺”为主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二、骑士教育:

38、 (重点)(一)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盛行于11-12世纪。(二)教育目的是培养骑士精神和能力。(三)教育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家庭教育(出生到7、8岁)礼文教育(7至14、15岁,教育重点在礼仪和文艺)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岁,重点学习“骑士七技”);,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2.世俗生活的需要(如疾病防治等的需要);3.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方文化的影响;二、早期的大学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十一世纪中期)。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巴

39、黎大学(神学) (12世纪)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贸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大学自治是中世纪大学的重要特征。 (重点)四、中世纪大学可以按领导方式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重点)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五.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及培养目标: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

40、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可选择其他三科,之后获得“博士”学位。六.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七.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自治性(自主性)、世俗性、国际性等;,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四节 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了解)1.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组织起行会,组织办理城市学校;2. 城市学校的特点:(1)世俗性;(2)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3)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

41、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4)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基本都坚持以本国语言教学;,第六章拜占廷和古代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一、教学目标:1、了解拜占廷和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概况;2、了解拜占廷和古代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影响。二、教学重点、难点:拜占廷和古代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影响。三、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 拜占廷教育,拜占廷(395-1453)一、世俗教育1.教育概况:(1)私人讲学盛行;(2)中等教育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为古典文学;(3)高等教育中最著名的是425年建立的君士坦丁堡 (重点) 大学;(4)注重法学教育、医学教育也比较发达。,第一

42、节 拜占廷教育,二、教会教育教会受皇帝的控制(不同于西欧)1.隐修院(修道院)2.座堂学校(主教教堂),第二节 阿拉伯的教育,默罕默德与7世纪20年代在麦地那建立伊斯兰教神权国家,统一阿拉伯半岛。继任者哈里发欧默尔建立了萨拉森帝国(大食)。10世纪大食分裂为三:伊拉克的黑衣大食;西班牙的白衣大食,埃及的绿衣大食。11世纪,黑衣帝国被赛尔柱帝国取代。14世纪赛尔柱帝国被奥斯曼帝国取代。,第二节 阿拉伯的教育,阿拉伯的学校种类:(1)昆它布(简陋的初等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兰经);(2)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3)学馆(学者在家讲学的地方,但比宫廷学校程度要低,相当于中等教育);(4)清真寺;(5)

43、图书馆(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6)尼采米亚大学(塞尔柱帝国时期,尼采姆在巴格达创建的高等专科学校);,第三节 拜占廷与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一、拜占廷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1)世俗文化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2)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起到了传播和保存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作用;(3)世俗教育体系得到发展;(4)对东、西欧国家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节 拜占廷与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二、阿拉伯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1.尊师重教;2.教育机会均等;3.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4.教学组织形式多样;5.多方筹集资金;6.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

44、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特点;2、掌握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二、教学重点、难点: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和天主教教育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时数:五、教学内容:,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文艺复兴运动与教育 14下半叶-16世纪末,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航线与新大陆发现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新型资产者从市民阶层中分离出来,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首先在意识形态上开始了反对封建与宗教制度。 文艺复兴表面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借

45、复古之名,创立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传播,而后,在北欧人文主义思想引起来了宗教改革,进而导致了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应的产生了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改革宗教)以及天主教教育 (重点),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一、人文主义的特征1.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2.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自由;3.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享乐;4.倡导学术,尊崇理性,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二、人文主义教育

46、的发展历程(一)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代表人物为弗吉里奥、维多利诺、格里诺等。 弗吉里奥: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重点)在教育目的上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才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求适应儿童的爱好和年龄;在内容上重视世俗的人文学科。 维多利诺: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践者。创办了宫廷学校“快乐之家”。 (重点) 格里诺:将人文古典文化的学习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主张西塞罗主义,从而导致人文主义走上了形式化。,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前期的人文主义

47、教育 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特点为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尼德兰)、莫尔等 。 伊拉斯谟:代表作愚人颂。主张人文主义与宗教结合。 维夫斯:代表作知识论。倡导归纳法;主张教学应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 莫尔:代表作乌托 邦。主张实施公共教育制度;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学习古典;重视世俗道德培养,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意大利和北欧的人文主义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前者具有世俗性,后者具有宗教性(重点) ;前者着重培养公民,后者着重培养朝臣。联系:都重视古典学科;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古典

48、语言;最终都走向衰落,被新的形式取代。,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的卡斯底格朗宫廷人物强调培养“侍臣”(文雅绅士)法国拉伯雷追求完全的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法国拉莫斯反对迷信权威,倡导自由思考法国蒙田主张培养完全的绅士。英国培根提出了科学认识的方法归纳法;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提出了“泛知识”的建议,称为夸美纽斯泛智论的先声 (重点) 。,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人文主义教育三、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重点)1.人本主义2.古典主义3.世俗性4.宗教性5.贵族性,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

49、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二节 新教教育一、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建立(16世纪初)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宗教改革者主张改良宗教,以一种新的宗教取代旧的天主教。新教否定教会的权威,倡导圣经是唯一的权威;反对教会的腐败;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运动相比是一场更广泛和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二节 新教教育二、路德派新教与教育宗教改革始与德国,领导者是神学家马丁路德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出售“赎罪券”路德九十五条论纲-1520年与教会决裂,系统提出了宗教思想。宗教政治观:1.因信称义(上帝的权威性);2。信徒皆教士(平等的理念);3.善功与天职统一。4.政教分离路德

50、的两个教育原则:1.国家办教育;2.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同时主张建立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体系。 (重点)马丁路德的追随者梅兰克顿、斯图谟布根哈根。梅兰克顿注重改革学校的课程,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斯图谟的分级教学制 (重点) ;,第七章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二节 新教教育三、加尔文派新教运动瑞士的慈温利传播新教,导致瑞士分裂为新教诸州和旧教诸州。1534年加尔文来瑞士宣传新教教义,形成了加尔文派新教加尔文宗教思想:因信称义;政教合一;教会选举;教育改革实践:(1)提倡免费教育并进行了实践,创办了免费学校;(2)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3) 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