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93546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0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02《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A02《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A02《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A02《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A02《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02《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02《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研究报告.docx(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研 究 报 告研究单位:宜昌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课题负责人:石希峰课题组成员:汪继清 田纯亚 邱保成 李红华 骆祚武执 笔 人:汪继清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是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以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中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为此宜昌市职教研究室与多所中职学校进行

2、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形成了如下共识: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遵守着如下规律:(1)必须树立“技能为王”办学指导思想,着力培养教师成就感和使命感,为培养技能型人才营造良好氛围;(2)必须选择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着力建设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要的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大力实施“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4)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5)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途径;(6)技能大赛制度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加速器和重要平台。关于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组有如下共识:1、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3、教育,美好前景的指引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原动力;2、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是成长为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前提;3、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刻苦学习与反复训练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4、积极推进技能大赛制度化建设,技能大赛制度平台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催化剂。内容结构图: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二)研究假设和核心概念。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二)理论基础三、研究程序(一)研究设计;(二)研究对象;(三)研究方法;(四)技术路线四、分析和讨论(一)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二)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解析(三)宜昌市职教研究室开展省级课题“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

4、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四)宜昌市三峡中专学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五)长阳县职教中心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五、研究发现或结论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我国自2004年珠三角、长三角爆发“用工荒”、“技工荒”以来,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成为制约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正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

5、育”,“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历史需要,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研究和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就是要通过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水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研究和探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对于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指导本市中职学校的办学实践,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加强

6、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当前,我国正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都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员的需求将日益强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都迫切需要提升劳动者队伍的技能素质。加快发

7、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能的人员。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技能人员。 但是,经过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据国家人社部颁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2、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是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

8、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指出,“体系建设是今后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是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和多元立交三个方面,适应需求即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实现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有机衔接即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结构,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1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

9、系,建立和完善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制度,形成全面、灵活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加快培养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性作用。3、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是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状,虽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但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又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分突出。“有人找事做”和“有事找人做”的现象同时并存,造成这种状况

10、的根本原因,是找事做的人能力不足,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主要体现在岗位能力的不足上。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技能型人才,才能增强找事做的能力。因此,培养一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不仅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变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扩大就业与促进再就业的需要。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成长规律研究,探索和掌握人才培养的规律,就能将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办学实践,指导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稳定率,并为宜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了更好的探索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我们于2

11、011年申报了湖北省2011-2012年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并获得省职教研究中心立项为重点课题开展研究。(二)研究假设和核心概念1、研究假设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的技能,中等职业教育的绝大多数专业在职业理论教育方面弱于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它们均属于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育范畴,从大的方面来讲,研究和探索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就是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一代劳动者的规律和学生如何掌握劳动技能的规律。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人才工程,制约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认知、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设

12、施设备条件、师资队伍等,都是影响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因素。2、核心概念(1)技能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完成一定动作或智力活动的方式或技巧。技能总是与某项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紧密联系,以相关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反复训练来达成,其熟练程度则取决于练习和使用的程度。一项工作的技能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此可见,知识是技能人才成长的理论基础,技能是知识在岗位操作中的具体实践应用,能力是知识和技能在运用过程中的提升。根据技能的复杂程度,我们可以将技能分为简单技能与复杂技能、单项技能与复合技能;根据心理学的分类,

13、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是指操作技能和运动技能,它是显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语言信息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它是隐性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技能更多的是指动手操作能力,也即动作技能。(2)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相对于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分类而言的。一个社会人的职业能力总是由知识和技能组成的,人们依据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中不同的倾向性,把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分为学术(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类别, 其工作人员则相应的称为某型人才。学术(工程)型人才是指那些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工程技术规划、设计决策等工作的人员。技术型人才则是指将学术(工程)型人才的劳动成果,转化为物

14、质形态或对社会有关方面产生具体作用的人员,它居于学术型与技能型两者之间。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的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并能解决部分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优秀的中专中技毕业生以及取得技工、技师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3)技能型人才之培养规律研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是本课题的重要目标之一。主要是指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中,存在哪些可循的规律,以资同行借鉴或教育主管部门总结推广,或加强某一方面的工作,提高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水平和质量。人

15、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和培训工程,受培养目标、培养培训师资和设备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探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规律,首先影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的影响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的,人才培养工作必然涉及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课程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教师队伍、培养的途径、教育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等。其次,探寻规律必须立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予以总结和推广。 (4)技能型人才之成长规律研究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目标之一。主要指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何从普通教

16、育的初中毕业生开始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认识自己的专业,建立和形成职业的观念,养成职业意识,努力学习其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最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合格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过程。探寻这一规律,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寻求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内因是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是学生对成长为技能型人才的强烈意愿,是学生对技能型人才美好就业前景的强烈期待;外因是良好的办学条件,包括优良的实验实训条件和过硬的师资队伍。哲学告诉我们,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出现的招工难、技工荒问题影响到经济发展问题的加深,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

17、度重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社会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制度。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

18、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为了推进职业学校加强技能培训教学与训练,引导学校把教学质量评价转变到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上来,在全社会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氛围和崭新局面,湖北省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和财政厅于2009年发出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通知,并于当年举办了五大类10个赛项的全省性竞赛。全省技能大赛制度的建立,不仅推动了我市职业学校内涵提升,而且直接推动了我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的制度建立,掀起了全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的高潮。如何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将技能大赛内化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中职教育新的

19、课题。(二)理论基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的既定方针和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培养中、初级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中等职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类型,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是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青少年,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1、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技能按其内容不同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本课题研究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主要是指动作技能的培养。根据动作技能在形成过程中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化和自动化过程,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粗略的掌握阶段、改

20、进提高阶段和动作巩固阶段等三个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遵循这一普遍规律,循序渐进,不可随意违背之。根据动作技能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简单技能和复杂技能。简单技能是指技能动作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技能,它往往只需要简单的重复训练即可形成,因此也可称为单项技能。复杂技能是指技能动作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的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往往是多项单项技能复合而成,必然要经历从知识到技能的交替重复训练,螺旋式上升才能最终形成。2、中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作为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国家对中职学校教育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一系列管理规范,以实现国家意志,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工作自然必须遵守。这些内容包括

21、:(1)明确的培养目标。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中职学校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是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有人才规格定位的教育。(2)科学的课程体系。表现在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开设和教材使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从而构建起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培养人才的工作更科学更有效。(3)规范的教育管理。中职教育是国家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予以严格管理的教育,督促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以实现国家意志的贯彻实施。3、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中职学校教

22、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任务的要求高低,教学内容的难易,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要遵循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规律表现在中职学生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在技能学习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的选择性。中职的学生年龄介于1518岁之间,按照心理学的年龄分段,他们介于少年期与青年初期之间。比如刚进校门的低年级学生,其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到毕业时期时,抽象思维将会逐渐地居于主导的地位。二是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在技能学习和训练中,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快

23、的,应当增加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和难度,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达到熟能生巧进而创新的目标。对于接受能力比较慢,一时还不能完全掌握技术要领的,也不能挖苦讽刺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三)文献综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和管理岗位工作的,掌握一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本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随着最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专家学者们加强了对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借鉴,主要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以加拿大为代表的CBE能力本位培养模式。为此,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展实践探索,成为广大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有关探索人才培养模

24、式和教学模式的研究文章比比皆是,总结出来的模式名目繁多。但是总体来说,研究技能型人才的理论文章极少,使用百度搜索工具,以“技能型人才”为关键词搜索的学术论文只有寥寥几篇而已。三、研究程序(一)研究设计以理论研究揭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以实践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总结人才培养工作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二)研究对象1、技能型人才内涵及其基本特征2、技能型人才培养基本途径和基本规律3、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三)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即研究近几年来宜昌市职业学校、市职教研究室承担的省、市级职教科研课题研究报告及其实验案例

25、资料,国务院、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颁布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文件,以及来自于网络的论著、文献,从中总结和提炼研究结论的方法。个案研究法:即通过选择一所职业学校的某一个专业,或某一专业之中的某一(工种)技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技能的构成和训练规律,以达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目的。实验法:即将制定的实施计划、方案予以实施,在实践中检验、总结,从中探寻规律的方法。经验总结法:即认真分析和总结宜昌市中职学校办学实践,从中归纳整理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四)技术路线宜昌市职教研究室牵头,宜昌市三峡中专、长阳县职教中心参加,遴选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员及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课题组。以宜昌市职教研究室总体负责理论研究,提出课

26、题研究的总框架,负责本市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总结与分析,两所学校分别选择一个专业的12个工种,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分析和实践,总结其训练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本课题研究成果。四、分析和讨论(一)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技能型人才因其主要工作岗位为面向生产企业和服务管理等基层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工作岗位一线性。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岗位主要是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因此它总是与特定的一线岗位相联系的,离开了具体的一线工作岗位,技能人才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比如电工中级工、中餐宴会摆台高级工等,必然是与电工、餐厅服务等具体工作的一线岗位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技能型人

27、才也从事管理性工作,但它的工作重心依然是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工作。2、专业技能操作性。技能型人才必须是与具体的工作岗位相联系的,具有实际的、专业性的动手能力的人员,也就是俗话说的既要能说,还要能做,不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比如电工岗位,既要明白电路的原理,更要能够连接线路,安装各种用电器并使其正常工作。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仪器、设备的生产精度和工艺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所以,新时代的设备操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心智技能。3、职业性(专业化)。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性,主要是指的以其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为职业,作为其谋生存

28、的手段,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某项技能,但他并不以此为谋生的途径,仅仅是一种爱好或者其工作的一部分,那么并不能称之为技能型人才。4、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一个人仅仅具有某项技能而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人,我们只能称其为工匠,不能称之为人才。技能型人才除了具有专业的技能外,必须具备一个社会人和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所应具有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如健全的人格、遵纪守法的公民素养、积极创新勇于奉献的精神等。(二)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解析纵观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史,我们认为,一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就是技能

29、教育的发展史,就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代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学徒制发展到了校企合作培养的新模式。1、学徒制培养模式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口传手授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它是古代职业教育的遗产。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在正式的职业学校产生以前,这种以师傅带徒弟、“做中学”的学徒制逐渐成为知识、技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但随着工业革命而建立起来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使得学徒制逐渐走向崩溃,新生的产业工人教育形式职业学校教育,取代了从前的学徒制。但是职业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使得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越来越不受产业界的欢迎。进入

30、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同时也促使了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与经济、生产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威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徒制在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人们的重新认识与复苏。在终身学习、能力本位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又赋予学徒制更多的内涵和意义,称为“现代学徒制”,即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已经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认可,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

31、作会议上的讲话,“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职业学校培养模式学校主导培养模式是指由学校主导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的模式,包括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实施教学培训过程,另一方在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时处于辅助或次要地位。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认为经历了传统学校模式、前校后厂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初级模式。 (1)传统学校模式。是指我国职业教育从发展的初始阶段采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完全由学校完成,只需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即可。我国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以及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职业高中教育,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模式,这是我国现代

32、职业教育的雏形。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选用教材,直至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室和实训场所、设备,都完全由学校一方建设和组织实施,没有外界的参与。学校只需要执行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就行了。(2)前校后厂模式。这种模式是1980年代及其后随着职业高中的兴起而出现的办学模式。由于职业高中的先天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办学条件简陋,缺乏兴办职业教育所需的大量资金,于是借助教育部门兴办的校办企业享受国家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渠道,通过兴办校办工厂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既部分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困难的问题,又部分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困难问题。(3)校企初级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即通过学校与

33、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即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职业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找到了工作,毕业即就业,从而实现招生与招工结合,实习与就业同步。“企业配合培养”模式。这是以学校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的培养任务,企业在合作中只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并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训练任务,企业始终处于辅助地位。目前,相当部分的职业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属于这种形式。校企初级合作模式。企业不仅仅是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还参与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等工作,与学校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是并没达到深层次的合作程度,学校

34、达到了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的目的,企业达到了稳定招工,降低用人成本的目的。3、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达到共同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模式。(三)宜昌市职教研究室开展省级课题“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回顾我国几十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说至今仍然走的是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真正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尚未形成。在探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宜昌市多所职业学校进行了多年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也通

35、过省级立项课题开展研究与探索。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宜昌市职教研究室承担的湖北省“十一五”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该课题由宜昌市职教研究室联合兴山县职教中心和宜都市职教中心共同研究。我们认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对培养技能型人才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研究成果自然适用于本课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如下研究成果对本课题有重要借鉴意义:1、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传统中职课程体系越来越偏离人才培养的方向,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企业行业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对现行课程进行解构以构建新的课程体

36、系。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其课程体系构建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微调,而是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彻底打破按照学科边界、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传统习惯,转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使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更好地对接起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必要时,可设置少量的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多样性。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上,有必要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把工作实践

37、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职业教育课程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是要紧紧围绕着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课程内容要朝实用方向化转变,让学生多学一些和他们将来的职业活动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能。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要在具体的活动层面去理解职业能力,它是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职业活动需要的因素的综合。以化工专业黄磷车间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例说明如下:工作岗位

38、职业能力知识与技能主干课程原料破碎岗位能胜任原料破碎岗位的各项工作,取得破碎岗位操作证,岗位电工及行车工应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岗位班长应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懂得破碎机、分筛机的工作原理及日常维护,并能正确操作;懂得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及预防电工基础、化工机械、化工设备、破碎岗位操作规程(含设备的正确操作维护方法)及安全技术干燥岗位能胜任原料干燥岗位的各项工作,取得该岗位上岗操作证,电工应具备特种作业资格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懂得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及日常维护,并能正确操作;懂得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及预防电工基础、化工机械、

39、化工设备、干燥岗位操作规程(含粉尘防护干燥机的正确使用与维护)及化工安全技术计量岗位能胜任计量岗位的各项工作,取得计量岗位操作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懂得称重显示仪工作原理及日常维护,并能正确操作;懂得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及预防电工基础、化工机械、化工设备、原矿计量岗位操作规程及安全要点、安全用电常识、化工安全技术配电岗位具备配电岗位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配电岗位操作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熟知配电岗位的操作规程并能正确操作;懂得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及预防电工基础、化工机械、化工设备、配电岗位操作规程、安全用电常识、化工安全技术护炉岗位具备护炉岗位

40、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护炉岗位操作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熟知护炉岗位的操作规程并能独立操作;懂得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及预防护炉岗位操作规程、化工安全技术炉前岗位具备炉前岗位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炉前职业资格证及岗位操作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熟知炉前工安全操作规程并能独立操作;懂得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及预防炉前工岗位操作规程、化工安全技术吊装岗位具备吊装岗位的独立工作能力,并取得吊装作业资格证及岗位操作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懂得行车的工作原理及日常维护,并能正确操作;懂得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及预防行车安全操作规程、化工安全

41、技术化验岗位具备化验岗位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岗位操作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熟悉化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保养,并能正确操作;懂得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及预防化验岗位操作规程(含粉碎机、抽滤机、干燥箱等设备的正确使用)及安全用电化工安全技术精制岗位具备黄磷精制岗位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岗位操作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熟悉黄磷精制岗位的操作规程;懂得黄磷精制岗位常见安全事故的紧急救护技术黄磷精制岗位操作规程及安全要点、安全用电、化工环保、化工安全技术污处岗位能胜任黄磷污处岗位的各项工作,取得岗位作业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

42、文化知识;熟知黄磷污处岗位的各项操作规程;懂得黄磷污处岗位常见安全事故的紧急救护技术黄磷污处岗位操作规程及安全要点、化工环保、化工安全技术包装岗位能胜任黄磷包装岗位的独立工作能力,并取得岗位操作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相关的基础文化知识;熟悉黄磷包装岗位的操作规程;懂得黄磷包装岗位常见安全事故的紧急救护技术黄磷包装岗位操作规程及安全要点、安全用电、化工环保、化工安全技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职业能力形成既和相关知识的量有关,也和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密切相关。有知识无能力现象的形成,正是由于不能按照特定任务的要求组织知识。这就要求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打破以往仅仅关注“知识点”的观念,引

43、入结构观念。合理的结构应当来源于工作过程,在课程内容上,以岗位(群)需求和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技术实践知识为焦点,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拓展知识为延伸,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项目和模块进行,如下图: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范围1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范围n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范围2项目分解课 程以数控专业数控车削强化训练为例,说明项目分解如下:数控车削强化训练项目及零件结构要素序号项目名称典型零件结构要素备注1数控车削阶梯轴类零件外圆柱面、倒角、倒圆2数控车削曲面轴类零件外圆锥面、球面、中心孔3数控车削轴套类零件内外圆柱面、圆锥面、螺纹4数控车削配合件内外圆柱面、圆锥面、曲面、螺纹配

44、合5数控加工锻件和铸件6数控车削成型面零件内外圆柱面、球面7数控车削螺纹件螺纹8数控车削盘类零件内外圆柱面、圆锥面、曲面9数控车削非圆二次曲面内外圆柱面、抛物线、椭圆面10数控车削宏程序加工在处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时,紧紧围绕工作任务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设置合适的项目,使项目之间的理论知识背景按照一定的方式递进;项目设置不宜过大,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比较困难。对较大的项目可以分解成模块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是学生在学习时时常有成就感;不要期望一个项目或者模块能解决该项目或模块所涉及能力培养方面的全部问题,每个项目应该有侧重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要打破单纯教

45、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传统做法,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仍以数控专业数控车削强化训练项目教学为例对此予以说明:在数控车削强化训练项目教学中,教师分析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将整个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具有递进性和连贯性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具体的加工零件,都含有一些编程和加工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以项目带动教学,由浅入深地把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项目一数控车削阶梯轴类零件:项目任务相 关知 识技 能 与 知 识项目一数控车削阶梯轴类零件任务一数控加工工艺实践知识编制工艺填写产品工艺卡片工件装夹

46、1、夹具的分类;2、工件六点定位原则与不完全定位;3、三爪自定心卡盘选用车刀1、车刀类型;2、车刀刀头组成及刀具的标注角度;3、导杆截面形状和规格选用数控车床1、数控车床的类型;2、卧式数控车床的组成及技术规格理论知识切削基础知识1、切削运动;2、切削用量的三要素机械加工工艺基础1、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概念;2、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组成;3、工艺卡片拓展知识工时定额任务二数控编程实践知识编制程序1、确定工件坐标系;2、确定编程方案;3、计算编程尺寸;4、编制程序理论知识数控车床坐标系统1、坐标轴令名;2、参考点与机床坐标系系统;3、工件坐标系编程基础1、编程格式及程序结构三要素;2、G、M、S、F、T

47、功能;3、小数点编程编程指令G00/G01/G70/G71/G72等拓展知识F与FX、FZ的关系任务三数控机床操作加工实践知识机床简介1、机床外观及标牌;2、机床操作面板启动关闭机床1、注意事项;2、启动关闭机床手动操作1、手动返回参考系;2、点动进给;3、增量进给程序编辑1、输入新程序;2、程序编辑对刀及设定1、外圆车刀安装;2、刀位点;3、单刀对刀自动操作1、自动运行方式介绍;2、程序调试;3、空运行;4、试切;5、测量改进量具游标卡尺拓展知识其他量具举例:数控车削强化训练项目之子程序 在此项目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程方法。本项目训练的侧重点是编制“子程序”,并利用所编程序加工出合格零件。 项目教学按照项目确定、项目分析、计划制订、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评价的过程进行。第一步:项目确定。利用已知毛坯(直径45mm,长度为100mm的45#钢件),加工图示零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