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896132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20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油公司员工休闲活动状况研究.docx(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油公司員工休閒活動狀況研究蔡文賓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院觀四甲學生學 號:3091236129中文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油公司員工的休閒活動現況,目的在了解這個群體的休閒資訊,探討其社經背景、休閒認知、休閒參與、休閒期望、休閒滿意度及休閒阻礙間之關係,並藉由針對永安廠員工所做的問卷調查來獲得第一手資料。本研究採取非隨機抽樣之判斷抽樣,於民國九十三年二月底、三月初,總計發放問卷309份,回收有效問卷18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57.99%。在資料分析方面則運用信度分析、項目分析、敘述性統計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法等分析方法。經由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一、

2、 中油公司員工最期望參與之休閒活動類型依序為閒逸型、體能運動型、嗜好型、遊憩型及居家型。員工經常參與之休閒活動項目前六項分別為聽音樂廣播與看電視、休息小睡與沉思、閱讀書報雜誌、聊天與打電話、散步與兜風、上網與完電子遊樂器。員工滿意度較高之休閒活動類型分別為戶外遊憩型、閒逸型、消遣型、社交型、嗜好型。二、 中油公司員工較大之休閒阻礙依序為時間因素、缺乏相關設備與器材、沒有興趣、缺乏相關性知識與技巧、家庭約束。三、 中油公司員工之社經背景、工作特性及休閒認知與休閒需求未具顯著性差異。四、 中油公司員工之休閒需求與休閒參與具顯著性相關,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則未具顯著性相關。五、 中油公司員工之休閒參與

3、與休閒滿意度未具顯著性相關,整體之休閒滿意度在16尺度中為3.94,屬中上程度。本研究的分析資料,將對目前的中油公司提供實質有效的參考,並可據以設計更符合員工需求的休閒活動規劃、了解員工的休閒滿意度、增進公司對員工的了解並作為經營管理策略之參考。根據此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一、 建議公司多方了解員工之休閒需求,提供員工所需之休閒活動方案,如成立社團、舉辦登山、旅遊、慢跑、球類等戶外型活動,以期提高其休閒滿意度。二、 建議公司深入了解時間因素阻礙之原因,並設置個人不易購置之休閒活動設備與器材,以推展員工之休閒活動參、增進員工健康,進而提高企業競爭力。關鍵詞:休閒認知、休閒需求、休閒參與、休閒阻

4、礙、休閒滿意度e-mail :558320.tw, cpc558320.tw一、緒論1.1 研究動機休閒,在當代社會對於社會大眾的生活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從文化的結構上來看,休閒反應了我們的生活、政治、社會、經濟及宗教;另外,休閒也提供了放鬆、恢復活力、提升個人成長、發展與幸福的機會。在今日的社會中,休閒不但受到重視,也是衡量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由過去數十年來對休閒產品消費的情形來看,證明休閒需求的不斷增加,同時也是人類一直在追尋身、心、靈成長的生活型態和實踐。休閒活動既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個人的休閒活動也受個人的內在因素與環境等的外在因素所影響。於是,休閒活動的設計與規劃必需考量參與者的實際需求

5、,換句話說,必需依參與之個人或團體的需求作可行之規劃。每個個人或團體的休閒活動需求不盡相同,相同的個人或團體的休閒活動需求也將因時空背景的變異而有轉換的可能。比方說,一個公司新成立與成立二十年時之休閒需求必然隨著該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增加而有所改變,於是,該公司的休閒規劃與提供也應適時與適性,如此,方可達到參與者真正的休閒滿意。國人休閒活動的參與狀況,隨著經濟的整體提昇而全面普及,也隨著個人的興趣與相關變數而各有不同的需求。在休閒活動質與量日漸升高的需求趨勢下,休閒活動提供機構與參與者間如何在需求與提供顧客滿意的需求之間取得供需平衡,實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近年來,社會結構與價值觀急劇改變,其改

6、變的速度、方向與頻率都瞬息萬變,雖說,對於休閒活動的相關研究已不勝枚舉,但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對象下想必有不同的發展軌跡。休閒已成為生命中的一種重要元素,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無論在學校、工作場所、家庭或社區,休閒都扮演著槓桿的作用(Shivers 1967),可見,休閒在一個人的生活裡是個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從文化的結構上來看,休閒反映了我們的生活、政治、社會、商業及宗教制度;另外,休閒也提供了放鬆、恢復活力、提升個人成長、發展與幸福(well-being)的機會(C. R. Edginton等1998,顏桂妙 譯),這也反射出休閒的功能性與生活性。透過參與休閒不僅可以獲得愉悅的享受與經驗,並能

7、使參與者從社會互動的歷程中提昇視野,所以,休閒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休閒經驗的滿足,可以提升幸福感與自我的價值。以社會整體而言,休閒是傳遞歷史、社會、文化價值的媒介,這些價值可以促成社會規範、目標和風俗習慣的形成(Edginton等1995)。雖然,目前人們對於參與休閒活動的意願濃厚,但礙於種種因素總是與自己的期望會有或多或少的落差,例如設施的不足、經費的短缺、時間的配合、沒有志同道合的人等因素,由此可推斷休閒活動狀況的調查研究的實用性與重要性。透過研究調查,可以客觀的瞭解參與者的休閒需求、實際參與狀況與參與後的感想與態度等資訊,透過這樣的訊息,將有助於取得休閒活動參與者與提供者之間的

8、供需平衡。本身對於休閒就極有興趣參與,不論靜態或動態、戶內與戶外、國內與國外,只要可以達到休閒的效果與個人的需求都會盡可能參與,也因如此才會選擇在觀光領域繼續進修學習。雖然所鑽研的觀光科系對目前工作並無直接相關關係,但在工作之外的大部份時間確實提供了生活品質提升的正確知識,最重要的是,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求。本研究的初始動機乃在希望透過本研究以了解中油公司員工的休閒活動概況,如其休閒需求、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休閒阻礙等狀況,並希望從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一些有趣或有用的參考資訊。1.2 研究目的基於上節所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以研究中油公司永安廠員工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方式

9、獲取第一手資料,並依該蒐集資料予以分析與探討。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研究中油公司永安廠員工之休閒活動需求狀況。研究中油公司永安廠員工之休閒活動參與狀況。研究中油公司永安廠員工參與休閒活動的滿意度。研究中油公司永安廠員工參與休閒活動的阻礙。1.3 研究主題實質意涵雖然國內外對於工作職場從業人員休閒活動的研究不少,切入角度與研究對象也各有不同,例如,出版社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王福生2003)。然而,太過廣氾的研究範圍與對象容易陷入不夠深入的迷思,太過狹窄也可能產生代表性不足的可能弊病,吾人深感其各具利弊,在實務的前提下不想捨近求遠以避免空泛,取捨之後選擇了本身服務的中油公司做為研

10、究對象,期望在理論與實用上均可獲得甚或超過預期的理想結果,也能在休閒相關研究方面累積國營事業或工廠型態方面的經驗。二、文獻回顧本章將探討與休閒活動相關之名詞定義、基本觀念、重要意涵等,並論述其相關研究與文獻,以強化或佐證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架構。主要探討的主題依序包括有:有關社經背景等個人基本資料、工作特性、休閒認知、休閒需求、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度等與休閒活動之相互關係。2.1休閒活動研究休閒活動,首要的必須要先了解有關休閒活動相關名詞之定義與涵意,茲列述國內外相關論述如下: 一、字源意義的觀點休閒(Leisure)一詞,源自於拉丁語的Licere一字,意為被允許(to be perm

11、itted),指的是擺脫生產勞動後的自由時間或自由活動;而希臘文中的schole也是休閒之意,指的是工作(besiness)的相對詞;在法文中也有loiser一字,意指自由利用的時間。中文中的休字是由人與木所組合而成,為人倚木而息之意,而閒字是由門與月所組成,意亦為月昇入夜閉門而息。(鄭建中,2002)另外,休閒也具有許可與自由的時間(林東泰1992)的涵意,意思是指個體可以自由選擇與運用的時間,這種行為是被社會所允許的。社會科學百科全書對於休閒(Leisure)的定義,指出係源自於古希臘字“Schole”,是後來School與Scholar的語源,具有休閒與學習活動(林東泰1992)雙重意義

12、。二、時間的觀點Crabtree (1991) 認為將休閒定義為不用工作、卸除責任的時間是十分不恰當的,因為這樣會產生錯覺認為休閒似乎是生活中不重要的時段,個體不須於這段時間負責任,忽略了休閒可使自我完全發展、自我實現並具有促進身心健康、紓解壓力等功能,其重要性不容忽視。Godbey (1999) 等認為休閒即是個人在工作、義務及責任和生存時間以外,擁有相對的自由時間,可以自由地從事個人想做的事。Parker(1971)認為,工作之外,剩餘的時間就是休閒,在這剩餘時間內可以做許多事,如家務、運動、意務工作、嗜好的活動來放鬆自己或是與工作不同的事情(陳彰儀,1980。文崇一 (1990) 認為休

13、閒是指個人離開工作崗位,自由自在去打發時間,以詢求工作之外,精神、物質上的滿足。李明宗(1988)認為休閒即為閒暇,意指自由時間(free time)或可自由支配的時間(discretionary time)。沈清松 (1990) 提出以哲學的角度來看,休閒和工作並不是對立的,好比運動和靜止並不必然對立的。謝明材(2000) 引用De Grazia的觀點認為:自由時間並不必然就是休閒,因為有許多人有了自由時間,卻不知如何休閒,所以他把休閒定義為一種存有的狀態,以及作為一個作為一個人的條件,它不必然會有什麼慾求,也可能不會獲得什麼。三、活動的觀點Dumazedier (1974) 從活動的內容要

14、素來界定休閒:休閒是一種除了工作、家庭及社會義務以外的活動,而人們依自己的意志選擇從事某些休閒活動,目的是為了休息、放鬆,或者增加智能及自由拓展個人的創造力。Ellis & Witt (1991) 認為就休閒的活動觀點而言,休閒必需是健康、道德及有助於個人的生活品質改善。Kelly 與 Godbey (1992) 將休閒視為一種行動,而這種行動就是體驗的內容,包含於體驗中最主要意義的自我決定行動。Kelly(1978)曾廣氾的定義休閒為:一種為了休閒本身為主的自由選擇性活動。Parker (1976) 指出休閒不只是一段時間,而是指活動的特質或個人所從事的活動。社會學辭點(Dictionary

15、 of Sociology)指出:休閒活動為在餘暇時間所從事的任何活動,方式為個人的或集體的;這種活動是自由且令人愉快,它是可供個人發展生理、心理或應用創造能力的活動(黃立賢,1997)。張春興(1983)認為:休閒是在自由時間內隨心所欲的從事為擺脫職業上束縛的活動。由以上的文獻得知,以活動觀點而言的休閒,其具有:1.隨心所欲的活動。2.為滿足需求的活動。3.沒有壓力並有愉悅感覺的活動。四、心理的觀點Golbey(1985)將休閒定義為:是某種生活情境,幾乎不受文化上或實質上的外在強制力的逼迫,因此人們可以完全依據自我內在的需求,追求愉悅的體驗或直覺上感到值得的體驗(陳彰儀,1989)。Iso

16、-Ahola (1999) 認為休閒的存在是基於自我選擇的經驗中,具備有自由感 (a sense of freedom) 及內在自發動機 (internal motivation) 的特徵。自由感意指休閒過程中,個人的知覺自由程度 (preceived freedom)。Neulinger(1981)認為休閒應該只有一個定義的標準,就是心理知覺的自由(perceived freedoom),只要活動進行時是自由的、沒有受到外界的拘束或壓迫都可視為休閒,他進一步分析認為,休閒的心理狀態接近經驗,是屬於心理學研究的領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定義休閒,主觀的休閒是受到兩個向度所影響;第一個向度是對自由的

17、知覺,亦即以自由與受限制來區分休閒與非休閒,其次為動機向度,包括內在動機、內外在混合動機及外在動機,依此二個向度共發展出六類心理狀態(洪瑞黛,1987),如表2.1.1所示。表2.1-1 Neulinger休閒分類表 自由的知覺動機自由(休閒)受限制(非休閒)內在動機純粹的休閒純粹的勞務內外在混合動機與休閒有關的勞務勞務性工作外在動機與休閒有關的工作純粹的工作資料來源:(洪瑞黛,1987)第一類純粹的休閒(pure):是一種可以自由選擇及為活動而活動的心理狀態,其參與活動的過程是不受他人所限制的。例如個人喜歡慢跑,會經常自發性的從事慢跑運動。第二類與休閒有關的勞務(leisure work):

18、這類行為的參與與否是可以自由選擇的,而參與的動機則包括內外在動機。例如整理家務具有休閒及工作型態的雙重特性。第三類與休閒有關的工作(leisure job):個人雖然可以決定是否參與活動,但參與活動的動機是外在的。例如為了與同事維繫良好的關係,會參加多數同事都參與的活動。以上三類的心理狀態都屬於休閒範為,雖然它們是由不同的休閒經驗與動機所組成,但它們卻共同擁有個人是行為決定者的特點。第四類純粹的勞務(pure work):此類的參與是受到限制,其是屬於內在的參與動機。例如家中的家事必須由自己處理。第五類勞務性工作(work-job):這類活動的參與受到限制,而參與的動機則包括內外在動機,不論所

19、從事活動的結果多令人滿意,只要個人知覺選擇權利受到限制,此情境將會形成一種非休閒的經燕。例如假日需要陪長官打高爾夫球。第六類純粹的工作(pure job):此類行為的本身不具自主性,參與動機是屬於外在的。例如體育教師教授運動技巧。以上三類之心理狀態都屬於非休閒範圍。它門共同的特點為個人行為選擇權受到限制。莊裴瑜(1991)則認為從心理或心靈的觀點看,可視休閒為一種自由舒暢的心境,一種忘我的投入,甚至是一種超真實生活的壯態。綜觀上述,以心理觀點而言的休閒具有下列特性:1.休閒是一種愉悅的心靈狀態。2.休閒是不會受到約束;是可以自由選擇的。3.休閒是一種內在需求。4.休閒是個人獨特的意識。五、綜合

20、性的觀點綜合性觀點的休閒則是以時間、活動及心理等觀點作為定義休閒的基礎,此現象說明休閒具有多元、廣氾的意義,難以用單一指標作為評並的依據。因此,相關研究對休閒的定義則會因研究目的與研究對象的不同而產生分岐。DeGrazia (1964) 從體驗的觀點認為:休閒是一種存在狀態,是一種處境,個體必須先了解自己及週遭的環境,進而透過活動的方式去體驗出豐富的內涵,因此,很少有人能真正進入休閒之境。休閒既不是可以自由材量運用的時間,也不是只要我喜歡就可以的活動,而是一種活出自我,甚至超越自我的存在經驗。Godbey (1985) 認為:休閒乃是個體脫離文化或環境等外部約束力,而能愉快地、自我認可的方式,

21、從事自發性的活動,並且強調休閒是存在於相關自由中,是來自於一個人的文化與物質環境中之外不強迫的力諒,以致於能夠從內部用強迫性的方法而活動,這就是自己覺得愉快和直覺值得做的事情。Edginton等(1995)等學者認為休閒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當一個人沒有束縛的時候,會有較正向的影響,經由內在動機的鼓舞,獲得自由的覺知。他們認為休閒和生活滿意度有關,且可以提升幸福感、快樂或生活品質。Kelly (1990) 從時間、活動、體驗三個向度來闡釋休閒的定義:休閒是指在剩餘、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下行使的;休閒活動的型式不拘,但須具有正向意義的;在休閒的過程中,個體對人、事、物均能有所感受,進而產生滿足感。Ke

22、lly (1998) 對休閒的定義是:無約束的時間與無義務性活動;有活力與有幫助的經驗;是單獨存在的看法與態度。休閒就是:1.有活力的特質2.自由的並且3.獲得內在滿足的。Kelly (1990) 也從總體(客觀的)與個體(主觀的) 角度來說明休閒,從客觀角度而言,休閒具有下列特性:1.休閒是一種非工作的時間。2.休閒是一種消費。3.休閒是參與特殊型態的活動。因此,以主觀角度而言,休閒應是一種健全的心理狀態;或是一種精神上的體驗,它是為了改善或創建更有效的精神生活而存在。Kuaus (1990) 將休閒歸納為下列意涵:1.休閒為內心曾面的需求。2.休閒是一種代表社會階層的符號。3.強調休閒和工

23、作呈對立狀態,亦即乃不必負有任何責任的閒暇時間。4.休閒是一種活動的形式。Murphy (1974) 整合許多學者、專家對休閒的看法,提出六種休閒觀點:自由時間支配論 (discretionary time) 時間是在完成工作及其它維持生存活動之外的部份時間;社會工具論 (social instrument) 視休閒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功能;社會階層論 (social class, race, and occupation) 認為休閒與社會階層有密切的關係,即與職業、社會聲望、教育程度等因素有關;古典休閒論 (classical) 視休閒為一種自由的心理狀態;反功利論 anti-utilita

24、rian) 休閒本身即目的;整體論 (holistic) 休閒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充塞於生活的各個層面中。Nash(1960)則從被動的、情緒的、主動的何創造性的參與四個層次來檢示休閒活動的參與。不同層次的休閒參與隱含著不同的價值,這些價值是從金字塔結構底層向上移動,那些屬於金字塔最底部的休閒參與,具有負面的價值,並不值得追求。Reid Mclellan & Uysal (1993) 將休閒的內涵歸納為五個觀念:1.工作和非工作的劃分及閒暇中人們所從事的活動。2.視休閒為生存和社會地位最有價值的一部分。3.強調休閒是有益健康的;並能提供機會去滿足個人和團體。4.休閒是一種表現自我價值與獲

25、得滿足的心靈狀態。5.將休閒視為一個擁有多方面自主性的活動和經驗(黃立賢,1996)。Rossnam(1995)認為,Leisure(休閒)包含了recreation(休閒活動)、play (遊戲)、game(比賽)三個層面。Leisure Leisure(休閒) 是內在滿足、自由選擇及有積極影響的;recreation(休閒活動) 是具有恢復再造、社會目的、特殊寓意等特性;play(遊戲) 是具有自發性、自我表現及創造性等兒同特質;game (比賽) 則是指休閒的經驗是來自於有規則,對手競賽與嚐試等。Russell (1982) 將休閒活動描述為一種感覺勝過一種經驗,是人類行為後的產物,個人

26、可以透過親自參與休閒的過程中,讓個人感到有活力、興奮、快樂、驕傲、榮譽、休息、娛樂、有創造力或充實的感覺等。休閒乃是發生於參與活動後的結果產物,勝過活動本身所要營造的目標。活動本身就是具有休閒氣氛的,而是任何活動經驗都蘊涵休閒的感覺。Stokowski 認為休閒的意義和型態會隨著文化和社會背景不而有所不同,其指出傳統對休閒的定義主要有三:休閒是一種態度或自由的感覺其著重於內在和個人的真實性,因此休閒被描述為一種主觀情緒上和心理上的產物;休閒是一種活動將感覺得內在真實性轉移成為受外在所賦予的真實;休閒是一個特定的時間區間指除去工作、家庭、和維持個人生計的時間所剩下的非義務性或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

27、吳英偉等譯,1996)。C.R.Edginton等(2002)認為,休閒是一種自由的狀態(freedom),一種追求個人興趣的自由。並認為有關休閒的定義,大概有以下幾種面向:1. 自由時間(free time):時間可分為生存的、生活的和自由的時間,休閒被視為可以自由選擇的時間。2. 活動( activity):休閒可視為個人在自由時間參與的活動,像跑步、閱讀、義工服務或游泳。3. 心靈狀態(state of mind):休閒是一種行為模式或態度,此種行為模式或態度可發生在任何活動中強調個人心理思考層面或狀態。4. 社會階級的象徵(aymbol of social class):相對於勞工階級

28、,休閒是一種有錢有閒階級的象徵。5. 行動(leisure as action):Kelly(1996)認為,休閒可以被看成是一種行動,包含時間、活動、態度或心靈狀態,同時休閒也包含一些有目的的行動和自我決定的因素。6. 反功利(antiutilitarian):Kelly(1996)認為,休閒本身即是目的,不涉及任何工具價值。Murphy(1975)認為,休閒不是附屬於工作,而是一種自我表現與自我實現的滿足。7. 整體觀(holistic):是綜合以上的說法,特別強調個人在活動中能感受到自由並藉此幫助個人達到自我實現,依此觀點,隨時有存在休閒的可能。每天的時間可區分為三個部份:生存時間維持生

29、理運作所需的時間;生活時間謀生所需的時間(像工作、上學),自由時間依據個人需求自主判斷使用的時間。從時間的觀點來看,休閒亦可分為真正的休閒(ture leisure)與被迫的休閒(enforced leisure)。真正的休閒是發自於個人內心的選擇,但被迫休閒則是受到外力驅使而不得不做。C.R.Edginton等(2002)Dumazedier認為,當代社會中休閒有四個廣汎的定義:1. 休閒是一種行為模式:休閒的現象可能發生在任何的活動中,像工作、研究、遊戲。任何活動都可能成為休閒,這個概念有心理學學理上的支持,但涉及個別態度,而非氾指一般人皆是如此。因此,休閒不是專指特定的活動或特定的時間。

30、2. 休閒與工作有關:休閒等同於不工作。此定義在時間的區隔上忽略了其他的義務和承諾,像家庭責任的時間支出。3. 休閒受各人宗教和社會政治活動的影響:此定義圍繞著個人權利和團體責任的關係。當宗教團體對個人支配自由時間減少,使得個人追求休閒、愉悅的時間增多,這是傾向享樂主義者的想法。另外,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或許也可以提供個人的滿足感,但那是一種民主責任而不是休閒活動。4. 以時間定義休閒:此概念指出,時間的演化不是個人決定,而是與經濟或社會演化有關,但人們對時間的運用有選擇的權利,透過休閒可以引導達到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Kaplan(1975)描述一些傳統的休閒概念,將之分成:1. 人文模式(hum

31、anistic model):休閒本身就是目的,一種存有狀態,或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模式。2. 治療模式(therapeutic model):休閒是一種治療工具、社會控制的方式或地位象徵。3. 量化模式(quantitative model):休閒是指維生工作之外的剩餘時間所參與的活動,這是最受一般人所接受的普遍觀點。4. 制度概念(institutional concept):區別休閒與其他社會價值觀何行為模式(如宗教、教育或政治參與)的不同。5. 認識論概念(epistomologic concept):將休閒視為審美、藝術的概念。透過休閒活動的感性與理性分析,認識我們所生的存的世界。6.

32、 社會學概念(sociologic concept):相對於工作,休閒是一種自願性的活動,它可能發生在具高度創造性到完全自由解放之間的活動中。從社會學的觀點,休閒的本質很難定義,但所有的活動都可能含有休閒的意含。行政院體委會 (1999) 將休閒運動界定為:在自由休閒時間內,經自由選擇參與的體能性運動或休閒娛樂性運動,休閒運動可以使人獲得快樂、趣味與健康。亞里士多德認為:休閒即為存有的狀態,一切休閒活動都是為了休閒本身,音樂和沉思是兩種最有價值的休閒,因為音樂可以滌淨涵化心靈,兒沉思可以格致真理、獲得真正的快樂。(王俊雄1995)美國教育百科全書對休閒活動的解釋是:人們不工作時所做的娛樂或遊戲

33、,藉著環境的變化,可使人們在心理及生理上得到恢復與振作,並可促進心智與身體的健康。張良漢 (2002) 認為休閒是一種廣義,大範圍的詮釋,其內容涵蓋休閒活動及休閒運動的內容,都是工作時間以外閒暇時間自由自在選擇喜愛的活動,以達身心放鬆,享受樂趣之目的。而彼此之關係相互關連,休閒較為抽象,休閒活動較為明確;而休閒活動則在身體活動上較為重視。一般而言,休閒包含休閒活動,休閒活動又包涵休閒運動。連婷治 (1998) 認為休閒的定義,從時間來看是指人們去除維持生活所需的時間,所剩餘的時間,稱為空閒時間或閒暇。從活動來說,在免除義務、責任所從事的較自由、個人的活動,稱為休閒活動。就經驗而言,著重於個體的

34、内心感受的休閒體驗。就行動而言,強調的是個體存在與實際行動。整體而言,休閒即是在自由的時間內,個體將自已全心投入活動中,並獲得許多感受。但無論是以何種觀點來界定休閒皆有其限制存在。鄭建中 (2002) 認為休閒的論點不一而足,綜合而得,休閒兼顧了質與量的雙重意涵,亦即在非工作的自由閒暇時間中,個體能自主的選擇所欲從事的活動,並從中獲得生理與心理的愉悅及滿足,以提昇生活品質。蕭新煌 (1987) 認為:休閒活動是具有相當廣氾意義和內涵的社會行為,運用休閒時間以使精神恢復的遊憩行為模式,不僅個人休閒時間的運用,包括個人保健、家庭聚會活動和商務旅行之觀光活動。鮑敦佩 (2002) 歸納休閒的定義為:

35、1.自由參與的活動2.閒暇時間的活動3.滿足心理生理的活動4.可以恢復精神與體力的活動5.可促進家庭與社會和諧的活動。2.2 社經背景與休閒活動Chubb (1981) & Torkildsen (1983) 認為年齡、性別、社會階層、教養和收入等主要因素,會影響休閒遊憩參與意願。 Eysenck (1981) 使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討人格類型,其研究發現,具外向型人格特質的受訪者對於刺激性與冒險性的活動需求是大於內向人格特質的受訪者,而對於內向型人格特質的受訪者而言,其偏向尋求靜態活動需求 (黃立賢,1996)。 Godbay (1999) 指出教育程度較高者不僅休閒行為的參與程度較多,同時更

36、有能力去從事需要技巧性的活動。Henderson(1983)、kelly(1990) & zuzanek(1978)認為性別差異不曾影響休閒行為。每一種職業都有其特性,個人長時間從事於某種行業,生活型態便會受到工作性質的影響而發生改變。職務階級如同教育程度一般,職務愈高者,其個人的資源愈多,同時能夠長握的其他資源則更多。Kelly (1996) 指出,成人休閒活動參與率或活動量是隨著年齡增加而漸減的,因此休閒活動參與程度與年齡關係並非是直線趨向。Kelly (1996) 亦指出結婚會改變休閒的選擇,尤其當個體期望與配偶或家人建立一種連結關係時會減低從事個人平常我從事的休閒活動。Muphy等(1

37、97385)研究發現:個人的休閒行為不僅非常複雜而且具有關聯性。休閒服務提供者必須檢視下列各種生活型態和休閒行為有關的因素:1. 年齡:與年齡有關的主要影響因素有生理、心理和社會層面。生理因素包括肌肉協調、耐力和技能,這些會在各年齡中影響個人活動的參與,同時生理機能會隨著年齡漸長而逐漸衰退。心理因素的發展也和年齡有關,從個人慾望的需求發展到與人合作、競爭的行為。各種年齡層選擇休閒活動也受同儕間社會文化期待的影響。2. 性別:個人的社會化受到其所生活的社會之影響,由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在休閒選擇和行為常存在不同的期待。近年來,這種現象有減少且呈中性化的趨勢。例如在運動競技中隨時可見女生參與,而且有

38、關創造性藝術及高危險的活動也都有男女生共同參與。3. 性格:一個人的性格會影響其行為。性格是個人興趣、價值和能力的表徵,會因個人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而有所差異。個人的性格乃從日常活動中的嗜好或自然散發的特質展現出來,有人是積極的、有人是消極的、有人喜好競爭、有人表現悲天憫人,有人則喜歡冒險性活動。4. 教育、職業、收入:通常教育水準較高的人,具有較廣博的休閒知識、技能和經驗。教育水準提高時會有較多的休閒機會和活動。教育水準和工作、收入有密切的關係,而工作的性質和收入通常受教育程度的影響。甚至於文化的因素也和工作有關,某些特殊的休閒活動只適合某些工作類型的人。另一個因素是不同工作團體對時間的處

39、理,如自營事業及專業人士其工作時間較長,朝九晚五的工作者則有較多的自由時間。收入也影響休閒的選擇,參與休閒活動或持續長期的參與都需花費大量的金錢,所以個人生計的考量也會影響休閒支出的決定。5. 種族和國家認同:文化傳統對個人的休閒選擇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一般社區的休閒活動中,少數族群與文化態度有關的社會行為、競賽、藝術表現和民俗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參與情型。社會中各種不同團體個人的先前經驗,將會影響團體成員的休閒態度和行為。6. 健康狀況:任何年齡的身體狀況均會影響其休閒參與,而休閒活動也可以促成身體的健康,治療性的休閒活動更可以改善身體狀況。換句話說,健康問題使得個人為了健康而必需改變休閒行為和

40、生活方式。7. 婚姻及家庭狀況:家庭是最早影響休閒選擇和行為的場所。家庭的結構決定孩子與成人的參與機會。8. 居住地與交通:單親家庭住所、高密度的公寓、大廈和其它居住所等不同區域會影響顧客使用休閒活動和設施,而距離、交通幹線、交通工具及便利性等因素,無疑地,也會影響顧客接受休閒服務的機會。Searle、Mactavish & Brayley (1993) 指出,人類休閒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有減少參與程度的傾向,而對休閒態度的看法變得消極。因此,個體之年齡與休閒態度二者間呈現負相關。但由Gutteridge (1985) 與 Cox and Harquail (1991) 等的研究也發現,往往員

41、工年齡愈大者,其薪資與職位等級也愈高;亦即職業成究愈高者,年齡也愈長,兩者間呈現正相關。Searle、Mactavish & Brayley (1993) 探討個人終止及開始參加休閒活動可分為四種 (Quitters、Replacers、Adders、Continuers) 類型,年齡愈長愈傾向於Quitters 及 Continuers,亦即年齡愈大愈有可能在一年中終止參與至少一個平常從事之活動,並不開始新活動;亦或是不終止參加平常參與之活動,但也不開始任何新活動。Replacers 及 Adders 此兩種型態之個體,年紀較輕、休閒參與程度較多、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皆較正向;而 Quitt

42、ers 及 Continuers 此兩種個體較傾向於年紀較長、休閒參與程度較少、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較負向消極。(陳欣怡,2002) Howard 和 Crompton (1984) 發現低收入的人們最少使用遊憩設施,並且隨著遊憩設施的增加,收入層級也跟著提高。Sessoms (1961) 指出,與個人休閒需求有關的五項社經因子為年齡:隨年齡的成長,個人的休閒需求會有所不同;收入:收入越高者,對於休閒的需求越多樣;職業:職業越高尚,對於休閒的需求越多樣;居住地:都市的居民的休閒需求有別於鄉村居民休閒需求;家庭組織:家有小孩者之休閒需求會不同於單身或家中無小孩者之休閒需求。 Sessoms (1

43、961,1963) 發現與戶外遊憩活動有關的社經因子為:年齡隨年齡成長,遊憩活動量減少,並採行較靜態的活動。收入個人收入愈高,所追求的遊憩活動量愈多。職業-職業愈高尚,遊憩活動量愈多,同時更追求遊憩多樣化。居住地都市居民的遊憩參與率高於鄉村居民。家庭組織家有小孩者會減少與外界團體共同參與戶外遊憩,而從事以家庭為中心之遊憩型態。(陳思倫等,2001)。Shaw(1985)以夫妻個別的時間預算 (Time budget) 為背景,研究發現:女性因教育程度、職業水準較低,收入、政治力量也較少,對於休閒的參與程度低於男性。Torkidsen(1986)認為,影響人們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是複雜且多元化的,

44、並歸納為三大類:個人因素年齡、性別、婚姻、資源、人格、性趣、生命週期、休閒知覺、態度和動機、技能或能力;社會或整體環境因素職業、收入、教育、人口、文化、社會角色、汽車擁有權、可支配的收入、朋友或同儕團體、家庭或社會環境;機會因素市場、組織、遊憩服務、成本估計、交通運輸、資源可獲得性、可知覺的機會、活動的選擇性、管理或政治政策、設備品質與類型。吳寶桂 (1979) 針對國內大學生研究發現,不同人格特質之大學生對於期望參與之休閒活動有極顯著的差異性,例如,重視社會讚許與批評卻不求自我發展的受訪者,對益智性的活動不感興趣,對消磨時間性的活動卻深感興趣。國際休閒活動協會 (1957) 對現代休閒活動給

45、予明確的定義:休閒活動是有益於健康,幸福、生活能力以及大家的活動。張淑貞 (1990) 針對企業管理者的研究發現年輕未婚者較喜歡挑戰性的休閒活動;同時未婚管理者在整體休閒活動的參與程度上高於已婚管理者。張淑貞(1991)也指出:男性工作者較女性工作者頃向益智性的休閒活動。許建民 (1999) 認為休閒需求在活動規劃時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休閒需求評估可發現參與者的休閒需求、興趣、價值觀、行為和態度等訊息,所獲得的訊息可有助於相關休閒活動、設施之經營規劃單位參考,進而擬定最適合的休閒方案與服務,提供參與者選擇。一般而言,影響休閒需求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及家庭狀況。許雅琛 (199

46、2) 研究服務業職業女性休閒活動發現,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是否有小孩、工作職等、工作時間是否固定、全家年平均所得、每月工作所得、例假日休閒時數等均會影響服務業女性的休閒參與。陳定雄 (1994) 認為休閒是屬於道德人的活動,著重健康、快樂與善意;著重在自由意志及個人善意下之所作所為。陳美玲 (1997) 針對嘉義地區20歲以上的成人為研究對象顯示,性別在休閒活動的參與頻率及類型上有顯著不同;男性於整體休閒活動上參與頻率較高。陳章儀 (1984) 認為影響休閒活動選擇之選擇或參與因素有八項:為性別、年齡、收入、工作、便利程度、教育程度、時間和個人特質。曾誰芬(1989)研究發現:藝術工作者

47、,積極的參與成長性的休閒活動;行政工作者偏向玩樂、運動、技藝作業等停滯性的休閒活動。劉佩佩 (1999) 針對高雄市未婚女性為研究指出,教育程度愈高的女性在休閒參與的程度上也愈多。蔡長啟 (1991) 將休閒界定為:於休閒時間所從事之非工作性而對身心有益並對於再創造有正面效益之活動。鄭建中 (2002) 指出:性別與休閒需求方面,男、女除了生理、心理狀況不同外,另外會受到社會觀念及規範的影響而產生休閒需求上的差異。 (蔡伯勳,1996等)、年齡與休閒需求方面,個體的身心發展會隨著不同年齡階段而產生不同的需求,其中休閒需求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 (沈易利,1998等)、婚姻與休閒需求方面,

48、已婚者與未婚者之家庭截然不同,因此,彼此對於休閒的需求不一(劉興漢、馮祥勇,1992)、家庭狀況與休閒需求方面,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住重要場所之一,不同的家庭結構必將影響個體休閒需求的屬性 (Sessoms,1961等)、居住地與休閒需求方面,居住的地理位置將會嚴重影響個人休閒需求的類型 (趙芝良,1997等)。鄭雪霏 (1996) 對休閒活動所下之定義為:在閒暇的時間進行的活動,不求任何報酬,活動本身是一種享受。自發自動地去參與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給予即時的滿足,以發展身心達到消除疲勞的目的,而獲得健康又增進體能。鮑敦佩(2002)認為一個人從事休閒活動,除了受到社會性因素的影響之外,也曾受到環境的影響,也就是他所處的環境也對他的休閒行為產生重大影響。休閒活動需求,主要是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工作團體、工作時間、收入、有無自用車、家庭人數及其生命週期,以及其他因素所影響。認為休閒活動不能只探討個人,忽略了家庭。除上述影響休閒需求變數之外,本研究認為,中油公司員工的職位、上班時段、工作性質、收入等均變數亦有可能對其休閒需求造成影響。2.3 工作特性與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