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897354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48.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一)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二)专业代码:650204二、招生对象与学制(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二)学制:全日制三年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了解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具备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技能,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员工培训与开发、人

2、员招聘与录用、绩效与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管理等工作,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人才交流中心、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等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四、人才培养规格或职业能力描述(一)素质结构1.基本素质(1)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具有爱岗敬业、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自律谦让的品质;(2)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有发展潜力;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3)心理

3、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强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我调节控制心理的能力,科学的信念,坚韧的毅力,奋发的精神等;能正确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和健康平和的心态;(4)身体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能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2.职业素质(1)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2)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4)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5)具有遵守行业规范的工作意识和行为意识。(二)知识结构1.基础知识(1)掌握必需的人文

4、科学知识、军事、法律知识;(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所必需的职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的专业发展动向;(3)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4)了解并能掌握法律知识,特别是和人力资源有关系的劳动法律知识; 2.专业知识(1)掌握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知识;(2)掌握员工招聘录用、员工培训的基本知识;(3)掌握薪酬方案设计、绩效考核方案制定的基本知识;(4)掌握员工关系管理的基本方法,引导员工合理流动,优化组织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知识;(5)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3.专业拓展知识(1)熟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2)了解市场营销的基础理论知识;(3)了解秘书职业的

5、基础理论知识。(三)能力结构1.方法能力(1)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信息处理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熟练使用多种媒介和多种方式收集、整理、筛选、储存、提出各种信息,有效的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工作;(3)实践动手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时、正确地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社会能力(1)与人交流能力: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尊重他人,培养与他人、群体交流能力,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2)与人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6、、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包括遇到分歧时互相协调的能力,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的能力,有正确的择业观念,能够成功就业、创业。(3)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4)创新能力: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和新方法;(5)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会话能力,能够运用外语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般问题。3.专业能力(1)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对表格以及PPT的制作,最好知道HR系统的开发应用的能力;(2)具有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

7、本能力;(3)具有薪酬策划、绩效评估、员工招聘与培训、统计等专业能力;(4)具有组织管理的能力;(5)具有管理咨询的能力;(6)具有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 (7)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方法,引导员工合理流动,优化组织人力资源配置的能力。五、课程结构框架未列课程表示无先后顺序,部分有先后顺序的课程可以同时安排。未列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等。六、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一)公共基础课1.高等数学高等数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函数、极限、连续、微积分、微分方程、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和无穷级数部分。使学生具备比较熟练的基

8、本运算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尽量多地理解数学思想、明晰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思维。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2.计算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各领域概念和知识层面的内容,以及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技能,同时兼顾介绍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在教学中,要照顾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

9、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该课程在内容上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

10、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目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深刻认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责任感。(二)专业基础课1.管理学原理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管理

11、的五大职能(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及各管理职能应遵循的原理、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其目的是为学生储备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2.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录用、员工培训与开发、工作绩效考核、薪酬制度设计原理、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其目的是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能学会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3.基础会计本课

12、程主要讲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了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设置,账户的分类、用途、内容,以及会计凭证的分类、填制,账簿的登记的方法、保管及启用等。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的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4.经济学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定,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以及福利经济等问题。5. 公共关

13、系公共关系学阐述了经济活动中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是开展企业管理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其内容包括:公共关系的含义、公共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公共关系的职能、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客体公众、手段传播、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等。6. 统计学统计学是系统的论述社会经济统计现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学科。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统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统计活动的主要内容,并能结合实际工作,自主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结合统计资料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独立完成统计分析报告。7. 组织行为学本课程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组

14、织、领导行为的现象与规律,有关的理论模型,相应的研究方法,如介绍各种领导的理论,分析不同领导行为的特色、适用情境、效果,对权变领导、情境领导、目标-路径领导、转换型领导等进行比较分析与提供应用建议。探讨组织中激励的基础、有关的要素、以及途径,讨论企业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方法,探讨在不同层次提高组织效率和员工满意度的系统途径。(三)专业技能课1招聘与配置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介绍了员工招聘的意义与程序、员工招聘的内容与一般原则、人员测评与选拔的过程与方法、人员录用与招聘评估、培训方法与需求分析、培训效果评估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招聘的

15、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招聘、录用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掌握培训需求分析的技能,快速发现企业潜在而紧迫的培训需求。帮助学生掌握当今最新的招聘与培训观念和发展趋势,学会解决中小企业人员招聘与培训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指导将来的工作,并能在激烈的企业竞争和人才竞争中增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也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首要环节,它是企业不断从组织外部吸纳人力资源的过程,它能保证组织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需求。2.培训与开发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介绍了员工培训与学校教育的区别,以及怎样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怎样制定培训计划、怎样实施与管理培训、培训成

16、果如何转化与评估、如何实施员工开发与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培训如何外包等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评估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需要,设定员工培训的目标,设计培训项目,培训的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它是企业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保障。3.绩效管理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介绍了绩效考核、绩效改进以及绩效管理的导入等基本理论和系统绩效考核技术和非系统绩效考核技术。其目的是通过绩效管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并探讨开发、使用和保持绩效管理的一般规律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并获得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在人力资源供求、有效管理及绩

17、效评价等方面问题的有关方法,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绩效考核是实施员工激励的重要基础。4.薪酬管理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主要介绍了企业薪酬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工资制度、薪酬控制与调整等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操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企业薪酬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借鉴所学原理与方法,为企业制定薪酬管理的具体方案。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企业对员工实施物质激励的重要手段。5. 人员素质测评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交叉学科,是在管理学、测量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思想和原理上建立起来的一

18、种科学方法,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整个劳动人事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各主要人员素质测评方法的操作技术和操作规程,学会灵活运用各种人员素质测评工具、客观分析测评结果,使学生对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方法、过程与技巧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人力资源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并为以后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6. 工作分析课程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能力为目标,重点讲授高效获取有关组织内各种工作的信息的方法,从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正确有效,保证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主要介绍了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新

19、兴的工作分析技术及其操作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工作分析的理论概述、历史发展、方法与技术操作、分析质量鉴定以及如何把工作分析运用于组织管理实践。8.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本课程围绕劳动关系管理概述、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管理方、工会、政府、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员工参与、惩处与申诉、集体谈判、集体合同、三方协商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等劳动关系与劳动法的核心问题,借鉴和整合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劳动关系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全貌,系统地介绍劳动关系的框架、技术与管理方法和劳动法的制度构成及其应用,以构建其未来知识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劳动关系管理

20、理念,掌握劳动关系管理主要流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制度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现代劳动关系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事劳动关系管理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7、 教学时间安排及授课计划安排课程类型序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分数总学时数课内学习实践教学课程性质备注按学期分配(周学时*周数)12345618周18周18周18周18周18周公共基础课13060301高等数学47272考试4*1823060181大学语文23636考试2*1833040101高职高专英语47272考试4*18400015英语(二)47272考试4*1853010101计算机基础236 36考试2*186037

21、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7272考试4*187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7272考试4*18专业基础课800054管理学原理61087236考试6*18900800经济学47272 考试4*181000182公共关系47272考试4*1811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61087236考试6*18123050503统计学47272考查4*18133050304组织行为学4724818考试4*181400041基础会计学4723636考试4*18专业技能课153050306招聘与配置4723636考试4*18163050307培训与开发4723636考试4*18173050308绩效管理4

22、723636考试4*181806091薪酬管理61087236考试6*1819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61087236考试6*182006092工作分析4723636考试4*1821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61087236考试6*1822社会实践3118118考查40*323顶岗实习23918918考查23周40*340*1824毕业设计(论文)8180180考查8周18*825毕业实习12480480考查40*12选修课263050318管理心理学4723636考查4*1827基本素质拓展4723636考查4*18总计总数14434601272218224242426理论学时127

23、2必修课学时3316实践学时2182选修课学时144总学时3460课程(项目)教学标准管理学原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管理学原理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需要,培养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务实型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之前,必须首先学习管理学。本课程以各项管理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为研究对象,以一般管理过程的各项职能为框架,全面介绍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同学们对管理、管理者、管理科学等形成系统认识,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了解国内外管理思

24、想和理论的形成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日后的实际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运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汲取了古今中外人类经济活动中所积累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精华,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系统阐释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的伦理道德,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职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管理的各项职能,管理的任务、程序和方法,树立科学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科学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管理知识、素质和能力。 (一)知识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

25、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首先要明确必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管理的真谛,形成基层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明确学习中的具体任务要求,以习题、案例等为基础,学习和掌握管理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 (二)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团结协作、分工合作的职业观念,具有对组织企业负责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三)能力目标 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科学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管理能力与素质。三、参考学时总学时108学时四、课程学分6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模块教学内容学习目标能力要求学时第一篇总论管理活动与管理

26、理论了解管理的含义、管理职能及关系和管理者的角色、技能,掌握西方管理理论的分支、内容及特征。620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了解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企业价值观发展阶段,了解几种常见道德观的具体内涵以及它们可能的社会结果,熟悉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掌握改善伦理行为的方法。4全球化管理了解全球化的内涵,熟悉全球化经营环境和内容,掌握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和组织模式、熟悉其优缺点。4信息与信息化管理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环节及每个环节的内容与特征,熟悉信息系统的要素构成,掌握ERP的内容。4综合案例熟练运用原理综合分析案例。2第二篇决策与计划决策与决策方法了解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决策的发展历史,掌握决策步骤和注意内

27、容,熟悉决策影响因素和三种集体决策方法的异同。具备决策方式选择和过程实施的能力。618计划与计划工作了解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熟悉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掌握计划编制的阶段。具备日常事务性计划编制的能力。6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了解企业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内容,熟悉战略环境分析,掌握计划的组织实施过程。4综合案例熟练运用原理综合分析案例。2第三篇组织组织设计了解组织设计影响因素、组织层级设计中分权的影响因素,熟悉组织部门化的形式及其特征,掌握组织分权程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授权的要素和原则。420人力资源管理了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熟悉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和员工来源

28、及其优、缺点,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具备人力资源计划编制和实施的能力。6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了解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掌握管理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阻力及其管理、冲突及其管理,熟悉组织文化及其发展。8综合案例熟练运用原理综合分析案例。2第四篇领导领导概论了解领导在管理中的作用及具体表现,熟悉不同类型领导的特点,掌握领导相关理论。818激励理解激励原理,熟悉激励的需要理论和过程理论,掌握激励的实务。具备对员工选取合理激励方式的能力。4沟通理解沟通的原理,熟悉组织沟通和沟通管理,掌握组织冲突与谈判技巧。具备选择合适沟通渠道、方式的能力。4综合案例熟练运用原理综合分析案例。2第五篇控制控制与控制过程了解控

29、制的概念和原因,熟悉控制的类型及特点,掌握控制过程和有效控制特征。具备基层日常管理控制的能力。610控制方法了解预算控制、生产控制、财务控制、综合控制的概念,掌握其具体控制方法。具备应用标杆控制方法的能力。4综合案例熟练运用原理综合分析案例。2第六篇创新管理的创新职能了解创新及其作用,熟悉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掌握创新的过程及其管理,熟悉流程再造的步骤。具备一定的流程再造能力。414企业技术创新了解技术创新的作用和源泉,熟悉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掌握产品竞争战略和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4企业组织创新了解企业制度创新内容,熟悉企业层级结构创新,掌握企业文化创新。4综合案例熟练运用原理综合分析案例。

30、2机动8合计108六、教学建议(一)教学组织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4.对本课程的教学,一般适合采用以下方法和形式:教师讲述、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模拟实验和到企业、事业单位调查实习,并写出调查报告。(二)教材选用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指

31、导思想,贯彻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教学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的结合。(三)课程教学环境 1.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课外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外实践法:主要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及一手资料的可获取性,让学生收集资料,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学习相应的管理知识。案例分析法:此方法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每一部分的知识都有相关案例与之配套,有的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入所学知识,有的是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有相对应的案例引入,通过案例能够让学生更深的理解所学知识。主题讨论法:不定期的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

32、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学会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情景模拟法:教师创造适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情景角色来模拟实际的企业管理内容。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以多媒体电子课件(PPT电子教案)为主,配合使用黑板板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电子课件制作大量内容丰富的教案,在配以案例、习题等内容,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一体化教室、校园网等资源优势,构建本课程的教学网站,通过网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电子教案、PPT课件、习题及答案、试卷、实习计划、案例、论文等。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开

33、阔视野。(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课程要求利用丰富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在学院宽带信息网的支持下,应通过学院的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七、教学评价(一)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考核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其分析应用等综合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平时、笔试相结合的考核。(二)教学过程评价1.教学理念先进,注重以人为本。2.考核方式较为合理,注重平时考查;3.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三)课程成绩形成方式考核成绩(满分100分)=平时(30%)+笔试(70%)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学是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取

34、舍、优化整合,替代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一门新设课程和试点课程,该课程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二、教学目标(一)理论方面1.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2.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3.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4.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5.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6.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7.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8.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9

35、.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0.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11.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二)实践方面1.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2.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3.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竞争的市场4.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5.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6.能够根据政府的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三、参考学时学总时72学时四、课程学分4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一)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 导

36、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学的一些预备知识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资源的稀缺性、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了解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经济模型;掌握需求、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需求、供给弹性的分析了解其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经济学学派介绍等。2.需求、供给与市场价格3.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4.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蛛网理论等。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在第一章分析的需求和供给如何决定价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需求理论,探讨决定产品需求的消费

37、者行为,说明需求曲线的理论依据。要求学生深入了解效用理论、消费者偏好以及无差异曲线;掌握消费者均衡实现的条件和消费者均衡的原则,并通过对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学习、理解其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教学内容1.边际效用分析: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2.无差异曲线分析: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3.消费者选择分析: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第三章 生产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从供给方面研究生产者行为,在实物形态上分析产品供给状况的决定以及变化,主要介绍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者均衡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的区别;认识并理解生产的规模收益

38、;掌握多种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与范围经济的基本理论。并掌握运用生产理论分析企业的具体生产决策的能力。教学内容1.生产技术分析: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可变比例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2.生产分析:等产量线;等成本线;投入的最优理论;生产的扩张等。3.规模收益分析:规模报酬;范围经济等。第四章 成本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继续从供给方面研究生产者行为,在货币形态上分析产品供给状况的决定以及变化,主要介绍成本的定义和分类,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生产规模以及学习效应等理论,要求学生通过对上述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其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教学内容1.成本概念:厂商短期成本;

39、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2.生产规模分析,包括: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第五章 市场结构教学目的和要求在研究了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在各种市场条件下,为了取得利润极大化,厂商如何组织生产与销售?如何确定价格与生产?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四种市场结构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并掌握各种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了解并掌握各种市场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教学内容1.市场分析:市场划分的标准;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部门需求与厂商需求;厂商收益等。2.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分析。3.完全垄断市场概述。4.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均衡。5.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的

40、特征和厂商需求曲线;垄断竞争市场非价格竞争。6.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和寡头垄断厂商的决策模型理论。第六章 要素价格与收入分配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在要素市场中要素的价格与使用量决定等基本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了解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理论。教学内容1.要素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要素市场的特征,完全竞争和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供求等。2.工资的决定:劳动的供给;均衡工资与工资差异;垄断条件下的工资等。3.利息与利润的决定:资本需求;资本供给;利息的决定;利润的决定等。4.地租与寻租:土地的供求与地租的决定;转移地租

41、;级差地租;准地租与经济租金等。第七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一个社会所有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与供求数量,怎样在相互作用下趋向全面均衡。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了解并掌握如何有效利用及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促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了解该理论对现实经济决策的意义。教学内容1.一般均衡理论: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2.福利经济学理论:福利经济的社会目标;庇古的福利命题;帕累托最优;公平与效率等。第八章 政府与市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市场运行和调节的效率、市场失灵的表现和原因以及政府的作用和政府失灵的原因,要求学

42、生通过学习深入分析“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得手”这两种资源调节的基本方法,更好地认识效率、公平和稳定的相互关系及现实意义。教学内容1.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市场经济与资源配置;市场有效性的前提;市场失灵的表现等。2.政府失灵:政府的有限作用;公共决策问题;阿罗不可能定理;官僚行为;寻租行为等。第九章 宏观经济计量与核算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总量概念、GDP的核算和国民经济均衡运行条件。掌握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的概念、GDP核算的支出法和收入法、国民经济运行的收入循环流程图和国民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的收入循环流程与国民经济恒等式。2.国民帐户体系:国民收入帐户;投入产

43、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3.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GDP、GNP、NNP、NI、PI、DPI。4.对GDP的评价第十章 产品市场均衡:凯恩斯模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产品市场的收入决定模型,要求学生掌握消费和储蓄倾向、消费理论、投资、资本及资本边际效率的基本知识,能通过公式法求得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掌握利用45度线建立简单的总需求模型的分析方法。教学内容1.凯恩斯革命:古典经济理论;萨伊定理;凯恩斯革命。2.消费与储蓄分析:消费、储蓄与收入;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理论等。3.投资理论分析:资本边际效率;投资需求曲线;乘数原理与投资乘数等。4.财政政策分析。第十一章 总供给与国民产出决定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强调总需求变动对国民产出的作用,但实际上总需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总供给的变化,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关于总供给对国民产出的决定理论。教学内容1.长期总供给曲线分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积累;技术水平等。2.短期总供给曲线分析: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等。3.税收政策分析:税收对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税收对资本投入的影响;拉弗曲线等。第十二章 货币的供求与货币政策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货币的供给机制、货币需求及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了解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