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04358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资料整理.docx(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一)区域的定义1. 区域(region)是一个普遍、广泛的概念。 2. 不同的学科对区域概念有不同的界定。3. 在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中,一般将区域定义为: 区域是地球表层(epigeosphere)的一部分,是按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划分出来的一部分,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部分。4. 与区域相近的概念有: 地区(area):一般是特指。 空间(space):抽象,笼统。 地域(territory):范围一般较大,更强调地方性和景观性。(二)区域的基本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 2.具

2、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二、区域的划分(一)依照区域的性质分:自然区域(natural region)、社会经济区域(social-economic region)(二)依照区域结构分:形态一致区(formal region 同质区): 强调区域的个性和共性,是依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的。功能区(functionl region 异质区): 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区域内各部分存在紧密功能联系的区域。(三)区域的特性: 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三、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空间分布东部地带: 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

3、广西、海南等12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带: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9个省区西部地带: 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陕西、贵州、青海、云南、四川重庆等10个省市区 (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节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一、区域发展(一)区域发展的概念(二)区域发展的新趁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二、区域研究区域研究最早源于地理学,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注意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区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因果关联分析和多学科的结合。 2、空间性

4、: 重视区域位置、结构、类型及网络等空间概念。 3、动态性: 关注区域发展的时间过程。(一)区域发展的意义(二)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1. 传统区域研究的领域 2.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区域研究的领域(三)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知识经济兴起对区域研究的影响(一)知识经济概念的形成过程1、知识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本世纪60年代由马克鲁普等美国学者提出。2、联合国有关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提到知识经济。3、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文件、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及世界银行的年度

5、报告都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的概念。4、知识经济的基础文献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OECD,1996)我国于1997年5月翻译出版该书。(二)知识经济的概念 1、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利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其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 2、同过去以劳动力和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生产、分配与利用知识和信息为基础。 3、在一些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已开始代替工业经济。如目前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美国商业周刊发表文章认为美国目前出现了“新经济”即知识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

6、全球化浪潮。(三)知识经济的特征(1) 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标识,反映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2)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产业的发展的新途径(3) 以高新技术为杠杆推动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显示产业发展的新前程(4) 以高新技术武装的服务业异军突起,开拓知识经济新领域(5)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向导,企求经济长期繁荣 (6) 以教育和学习为本,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四)知识经济兴起对区域研究带来的机遇(1) 知识经济的信息化推动了区域研究手段从传统走向现代化;(2) 知识经济的许多特征极大地丰富了区域研究的内涵;(3) 学科的渗透和知识重组加快,为区域研究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五)知识经济

7、兴起对区域研究带来的挑战(1) 区域研究的创新要求提高 (2) 区域研究的综合程度提高(3) 区域研究的深刻化重视: 机制研究、模式研究、定量研究、模拟实验、动态仿真等。(六)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研究的发展方向(1) 区域差异和区域协调的研究(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代际公平、区际公平)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当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 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创新环境(innovative milieu): 又称为创新网络,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

8、及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4) 区域演变机制研究 (5) 区域发展调控的研究(七)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研究工者应具备的素质(1)学习研究知识经济理论,把握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 (2)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 (3)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关于区域创新系统1、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 的概念 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 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

9、定因素。2、RIS的构成要素(1) 主体要素: 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2) 功能要素: 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3) 环境要素: 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3、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1) 区域发展战略创新(RDSI)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前提; (2) 技术创新(RTI)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3) 制度创新(RII)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 (4) 区域形象及区域营销创新(RII/RMI)区域创新系统的新内容。 区域形象(regional identity): 是一个区域的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区域的内在综合实力、

10、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 区域营销(regional Marketing): 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过程,是在区域形象创新的基础上,政府牵头、以企业为主体、区域内各组织和人民协同配合,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提供比别的区域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内企业市场创新的创新环境,以达到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4、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区域创新网络又称区域创新环境(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milieu),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区域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长期正式与非正式合作与交流

11、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区域创新网络结点是创新的源泉,结点既可以是网络中各行为主体,也可以是各主体之间通过交流而产生的具有进一步价值和作用的事物和行为,如新思想、新成果等,一般认为,结点越多、密度越大,创新机遇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区域创新网络中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相互激发,采取良好的网络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取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区域创新网络加速了区域信息、技术、人员、资金及政策等创新资源的流动,使大量交流结点出现,特别是新技术企业最为活跃,促进了创新;区域创新网络是发展区域内企业和区域经济的一种制度性手段,减少区域内各行为主体创新的不确

12、定性,使各主体更好地控制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五、区域科学(一)区域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定义 (二)区域科学的研究内容四、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图第三节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区域分析的概念(二)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经济学 区域分析与地理学 区域分析社会学 区域分析与数学 区域分析与其他学科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二)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其存在的问题诊断(三)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

13、资源的概念(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二)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

14、条件 5、自然资源开发效应的评价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分析: 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 2.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比较两个概率:1.自然资源2.自然环境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生态环境调查 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1.指数法: (1)单一指数法(等标负荷法) (2)分类指数: 均权型分类指数、加权型分类指数、兼顾极值型分类指数 2.模糊综合评价法 3.灰色关联分析法

15、4.景观生态学法(三)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1.类比法 2.专家评价法 3.综合指标法 4.图形叠加法 5.系统分析法三、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与生态补偿(一)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技术1、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评价程序 估值用货币的形式表现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详见P45的图2-1 2、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值评价方法 (1) 直接市场法对于具有实际市场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以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作为其经济价值,以评来评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一种技术。 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变化引发的生产成本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生产要素不变,产量增加不影响市场价格;二是生产要素价格变化(2) 替代市场

16、法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一种方法。 a:机会成本法充弃其他用途可得到的最大效益。 b:费用分析法环境保护费用,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 c:旅行费用法 d:资产价值法 e:人力资本法(3) 实验评价法3、生态环境损益解析(二)生态环境补偿 1、补偿主体: (1)政府补偿 (2)市场补偿 (3)社会补偿 2、补偿标准 3、补偿方式: (1) 经济补偿 财政转移支付、基金(2) 非经济补偿 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一)生态学理论 1.相互依

17、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 3.负荷定额规律 4.多样稳定规律 5.地域分异规律(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1.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 2.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理论 3.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阳光经济”理论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一)外部性的概念(二)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三)外部性的解决对策1.政府的直接管制 2.基于市场的经济鼓励 3.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 4.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背景(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与区

18、域优势 (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 (3)劳动分工规律 (4)区域利益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三)市场化水平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糊弄与规模 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文化的含义(二)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区域文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

19、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三)我国的区域文化背景与区域经济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一)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一般方法(二)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 2.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 3.区域发展动力变化分析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一)区域人口结构: 1.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3.职业结构 4.民族结构(二)人口增长分析: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 2.人口

20、的机械增长分析三、区域人口素质分析(一)人口的身体素质 (二)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 1.文化人口比重2.文化程度构 3.教育普及程度(三)人口的思想素质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一)区域劳动力的质和量1. 劳动力的量: 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劳动者、求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劳动人口、军队服役人口2. 劳动力的质: 体质、智力、知识、技能水平等(二)区域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1.国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变业的“门槛效应”(三)教育成本与收益1、教育成本: (1)教育的个人成本 (2)教育的社会成本2、教育收益: (1)教育的个人收益 (2)教育的社会收益3、人力

21、资本投资收益的计算: (1)成本收益率法 (2)收入函数法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一)适度人口 (二)人口容量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分析一、政策与区域发展(一)区域政策的目标 (二)区域政策工具 (三)区域政策效应: 1.区域政策的效应评价 2.区域政策的博弈分析二、制度与区域发展(一)制度因素的作用分析(二)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一节 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一、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1、技术进步的概念 2、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 3、技术进步的测算(二)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 3

22、.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二、区域科技条件评价(一)科技人力资源 (二)研究与发展经费: 1.RD经费总量 2.RD经费分布 3.RD经费来源(三)科技活动产出 (四)高技术产业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一、技术扩散(一)技术扩散的概念(二)技术扩散的形式与途径(三)技术扩散模型二、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二)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1.技术选择的标准2.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3.技术选择的原则(三)我国的技术引进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一、单一指标(一)总量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 3.绿色GDP (二)平均指标 (三)相对指标 二、

23、综合指标(一)UNRISD的指标体系 (二)PQLJ指标 (三)人类发展指标 (四)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 (五)厉以宁的26项指标体系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一、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二、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一)国家竞争力的概念 (二)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IMD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一)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二)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 2.不同层次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3.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三)区域竞争力的提升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一、库兹涅茨理论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第一

24、,传统社会阶段。主要特点:产业结构单一(只有原始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国民收入极低). 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其特点:农业技术得到部分改良;家庭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建立了金融制度,为资本循环提供了条件;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 第三,起飞阶段。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进入起飞阶段,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由工业部门担任的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一个有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一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加速向工业转移;资本大规模地向工业集中;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

25、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四,成熟阶段。主要经济特征:“重化学工业”的崛起;劳动力仍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且劳动力日益高学历化、熟练化和专业化;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 第五,高额消费阶段。特点:消费层次提升,消费结构变化;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明显的垄断倾向,消费者的权益缺乏保障;生产能力逐渐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因而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并存。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要经济特点是,人们开始追求文化娱乐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与提高生活水平有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三、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四、霍夫曼的经

26、济发展阶段理论五、胡佛 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六、陈栋生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他将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2、成长阶段。3、成熟(发达)阶段。其主要经济特点:经济增长逐趋稳定,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和通信基本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好,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4、衰退阶段。部分区域在经历了成熟阶段后,有可能进入衰退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滞缓,逐渐走向衰落。导致经济增长衰退的原因有: (1)区位性衰退:即由于区位优势失去而导致经

27、济增长出现衰退。(2)资源性衰退:因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资源枯竭致使经济增长发生衰退。(3)结构性衰退: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同时又没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取代,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衰退。(4)消聚性衰退:即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而获得集聚经济。然而,如果经济活动出现过度的集聚,不仅会失去原有的集聚经济,反而可能产生集聚不经济,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和水资源不足、能源和劳动力供给紧张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如果在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初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政策,可能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甚至有可能使区域经济进入新的增长

28、时期。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第一节 区域优势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一)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 (二)区域优势的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二)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方法 第二节 区际分工与区际联系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要论 (四)赫克歇.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六)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二、区域分

29、工的特点和模式(一)特点: 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 2.区域经济的联系性 3.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二)模式: 1.垂直分工 2.水平分工(三)雁行形态说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他认为后起国家和地区的幼小产业变为可以在国际市场数量上具有竞争能力的现代化产业,是以雁行形态发展的。 按照赤松的观点,幼小产业要变成具有强竞争能力的出口产业,对于后进地区来说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种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发展过程,在图形上像三只雁在飞翔:第一只雁-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进口所引发的国内生产的浪潮;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的浪潮(如左图)雁行形态发展理

30、论,揭示了后期国实现产业高级化的进程,成功地解释了劳动地域分工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四)产品循环说1966年由美国学者R弗农提出。与雁行形态说相比,产品循环说是以本国工业开发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出现为出发点的。该理论认为,产品循环表现为四个过程具体如下:第一过程-产品的诞生期,开发出新产品,扩大市场,直到市场饱和;第二过程-产品的增长期,在国内市场饱和后,这个产品就将寻求出口国外,开拓国外市场;第三过程-产品的成熟期,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的增加,该产品就会由出口产品而转为出口资本和技术,促成资本和技术与国外的;廉价劳动力及其他资源结合,直接在国外生产和销售产品; 第四过程-

31、伴随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又会使产品以更低的价格回销到本国市场,这样就迫使原生产国放弃这种产品的生产,并转向开发新的产品。总结上述四个过程,就会形成“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 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出口产品进口开发另一新产品”的产品循环过程。发达国家开发新产品并在海外投资使本国原有产 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威胁的现象,称之为“飞旋标效应”,亦称为“反回头效应”。(五)产品循环说雁形形态说的比较二者的出发点不同,但结论有相似之处。 不同的只是对象不同,一个是对进口国而言,一个是对出口国而言。这两种分析都说明,落后国家实际可利用“后发优势”,即落后国家和地区可以回避投资多、风险大、历时长的技术开发过程,利用发

32、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利用本地的低工资的优势和市场,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待有一定规模后,在将产品打回发达国家的市场。这样可以加速产业结构的转换,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其中的关键是要利用后发优势,并创造利用这种优势的条件(六)区域联系分析: 1.区域联系分析的内容 2.区域联系分析的方法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一、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一)投资环境的概念(二)投资环境的分类(三)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要素二、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三、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 1.冷热国评价法 2.等级尺度法 3.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4.参数法 5.雷达模型四、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二)市场环

33、境的改善(三)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包括:狭义: 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广义: 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产业的划分是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一)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分: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 三次产业的划分、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三)按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性产业1、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功能: 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在全国

34、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代表了区域在区际分工中的特点;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组织产生整体的推动作用。2、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其可进一步分为: 前向联系产业即直接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 侧向联系的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及其他服务的产业。3、基础性产业是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注意: 在产业功能分类中,还经常分出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4、支柱产业: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

35、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支柱产业不等同于主导产业。因为,支柱产业虽然在本区域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可能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不能担负起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或者是与其他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而不具主导产业的功能。5、潜导产业: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是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6、进行关联产业配套,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以选定的主导产业为核心,根据经济技术联系确定关联产业 (2)以主导产业为起点,尽量延长产业链(3)引导关联产业以适度的规模发展 (4)与主导产业形成合理的空

36、间布局结构(5)避免关联产业之间的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6)没有条件发展的关联产业可通过区际合作繁荣方式发展(反对“大而全”、“小而全”) 7、基础性产业配套: 基础性产业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让其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发展。(四)按要素密集程度分所谓的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大小来进行产业划分。 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使用资金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廉价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

37、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技术投入,产品成本中技术支出比重高,如高新技术产业。(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社会消费 资源状况 科技水平 原有产业基础 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工(二)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3.霍利斯.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38、四)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 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 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三、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1.基本原理2.数学模型3.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二)结构效益分析法1、产业结构效益 2、结构影响指数 3、效益超越系数 4、弹性系数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优化一、主导产业的概念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一)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 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 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作用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 4.增加价值 5.出口潜力 6.环境影响(二)竞争能力: 1.技术先进程度 2.产品质量

39、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市场占有率 5.利税效果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高比较优势系数:是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系数、比较输出系数、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1)比较集中系数 式中: a是某产业的产值,A是区域所有产业的产值,b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B是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 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在产出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就不具备优势。(2)比较生产率系数 式中: x是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X是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y是全国该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Y是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如果比较生产率系数大于1,则该产业具有生产率的比较优势。(3)比较输

40、出率系数 式中: m是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量,M是区域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n是全国某产业产品的区际交换量,N是全国该产业产品的生产量。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的比较输出率系数都大于1,其数值越大该产业的产品 区际商品率越高。(4)比较利税率系数 式中:t是区域某产业的产值利税率,T是全国该产业的产值利税率。 如果比较利税率系数大于1,则区域该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其他区域相同产业比具有优势;反之,则处于劣势. 比较优势系数是上述四个系数的乘积。区域某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的数值越大,说明其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 2、产业关联基准 产业的关联度是通过计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判断的。感

41、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可运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进行计算。式中: a为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A为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式中: b为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B为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 如果一个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高,则该产业是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如果两个系数中一个高,另一个低,则该产业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如果两个系数都低,则不能作为主导产业。3、筱原两基准4、高产业创新能力(1)高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弹性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式中,x-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s-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如果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42、大于1,则表示产品富于弹性;反之是非弹性的。主导产业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应该大于1。在此前提下,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越大的产业越有条件成为主导产业。(2)高生产率上升率 该指标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主导产业的发展潜力。在一定时期,各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存在差异。主导产业应该是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这里所说的生产率是包含了资源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技术生产率在内的综合生产率)(3)高产业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是指对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发出新的原材料,引进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开拓出新的市场等等。(二)主导产业选择的其他定量方法:

43、 1.层次分析法 2.主成分分析法(三)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分析: 1.回顾影响 2.前瞻影响 3.旁侧影响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1.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2.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 1.因子筛选 2.优化模型的建立 3.计算结果及分析第八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 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规划、区域规划的概念(一)规划的概念 规划是人们以思考为依据,安排人们未来行为的过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设想;二是行为决策:实现未来目标或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二)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的概念 区域规划-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区域规划-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其方案的选择过程,是对一定地域范围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国际文献对区域规划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广义的区域规划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欧美国家对区域规划对作广义理解,我国多作狭义理解。二、规划、区域规划的特点(一)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 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二)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 (1) 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