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09276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4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工作者手册.docx(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闻工作者研修教材中国国际资讯集团研修中心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培训部新闻工作者基础知识目 录64编撰者言(P1)第一章 新闻的概念一、新闻的定义(P1)二、新闻是“信息”还是“报道”新闻定义为何如此难(P1)三、新闻要素的审衡及运用(P2)四、新闻观三题(P6)第二章 如何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一、时新性(P9)二、重要性(P10)三、显著性(P10)四、接近性(P11)五、趣味性(P12)第三章 新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适时开发新闻资源(P13)二、充分利用新闻资源(P13)三、新闻资源开发、利用的误区(P14)四、谈谈新闻稿的生命力(P15)第四章 新闻写作基础一、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要求(P1

2、8)二、新闻写作的几项基本知识(P18)三、消息及其写作(P19)四、通讯及其写作(P20)附:写作心得(P22)第五章 采访认识进程的三个阶段一、采访认识进程三个阶段的内涵(P23)二、按不同的报道要求调整采访认识三个阶段的比例(P24)第六章 采访实践进程的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采访前的准备(P25)二、第二阶段采访中的技能(P29)三、第三阶段采访后的处理(P34)附:一、采访全过程的六个基本步骤(P36)二、采访时要注意些什么(P36)三、什么样的问题不宜提(P37)四、给你一些更有用的建议(P37)问题思考与技能训练(P37)第七章 新闻标题一、新闻标题的功用(P39)二、新闻标题的分

3、类(P40)第八章 记者的职责与任务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P47)二、忠实地报道事实(P47)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P48)第九章 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与修养一、新闻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清华学生对另类新闻一堂课的点评(P50)二、试论新闻工作者在公关活动中的角色定位(P58)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全文)(P62)编撰者言:新闻写作和采访在中高等教育中是一门较独立的学科,按正规教学一般在两年左右,要在一周的时间内学完两年的课程显然是“天方夜谭”。为此,我们就自身水平和能力,侧重简要介绍新闻采写的基本原理和几种新闻写作的常用文体以及在采访中主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俗话说“修行在个人”,希

4、望我们的教学成为你们通往新闻采访写作殿堂的最近的“甬道”。第一章 新闻的概念一、新闻的定义说到“新闻”这个词,虽然一般读者已经十分熟悉,但是如果要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就不那么容易了。迄今为止,新闻界有无数泰斗都对“新闻”下过自己的定义。遗憾的是,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简单而又公认的定义。现不妨从众多观点中举出一些颇有代表性的定义:1.News is a fresh report of events,facts,or opinions that people did not know before they read your story。(新闻就是针对人们读你的报道以前还不知道的事件、事实或观点的

5、一种全新报道。)2.News is anything timely that interests a number of persons, and the best news is that which has the greatest interest of the greatest number(凡是及时的、能引起一部分人兴趣的东西,便是新闻。而最好的新闻则是那种能够激起最大多数人最大兴趣的东西。)3.News is any event, idea or opinion that is timely, that interests or affects a large number of

6、people in a community and that is capable of being understood by them。(新闻是指人们能及时获悉的事件、观点或见解,它能吸引或影响社会上的许多人,并能为他们所理解。) 4.News is the reporting of anything timely which has importance,use,or interest to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ersons in a publication audience。(新闻是对任何事物的及时报道,对于读者群体中的许多人来说,这类报道具有重要性、

7、实用性或趣味性。)5.If a dog bites a man, it is not news; if a man bites a dog, its (big) news。(狗咬人并非新闻,人咬狗才是(大)新闻。)二、新闻是“信息”还是“报道”新闻定义为何如此难在新闻知识第10期上有文章说,随着对新闻的定义问题的研究深化,新闻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两种流派。一种是仍然认同于“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将新闻划归于报道的属概念之下。一种认同于新闻是一种信息,将新闻划归于信息的属概念之下。 对于这两种流派的研究现状,宁树藩教授在信息观念与新闻学研究中认为:双方旗鼓相当,但后者的影响呈上

8、升趋势。应该说明的是,在国际上至今人们对新闻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难成定论。 新闻定义如此困难的原因大致有三: 1、新闻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新闻本源的事实到传播者的加工再到新闻作品的形成,继而到受众的接收,脱离了哪个环节,新闻都不复存在,而孤立地从任何一个环节出发所做的新闻的定义都是不全面或偏颇的。新闻的定义需要对这一过程本质的准确的把握。 2、新闻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了事实,传播者也就失去了加工的对象;而只有事实,新闻也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事实加工出来以后,还必须有受众的接受。新闻的定义又必须对这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理解。 3、长期以来,我们一些错误的行为导致了人们

9、对新闻理解的偏颇,也间接导致了对新闻下定义的困难。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媒体成为简单的政治传声筒和个人挥霍权利的工具。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人们对新闻理解的错位。尽管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还束缚着人们。 虽然我们现在还很难提出一个科学、准确、人人满意的新闻定义,但有关新闻定义的探讨本身就是一种前进,它将使我们无限接近新闻的真实含义,对新闻的理解更加准确,使新闻学建立在一个更加坚固的基础上。三、新闻要素的审衡及运用新闻六要素(即5W1H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和how如何)的具体内容,主要反映新闻事件(event)及其彼

10、此关系(含event之间及其与5W1H之关系)本身的内在联系,并分解所写作的新闻结构(如导言、主体、结尾)。在一则结构较完整的新闻中,新闻六要素应该齐全、明确,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写作常识。但在不同的新闻事件中,每一个新闻要素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在此事件中“何地”要素可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是决定性的要素,而在彼事件中,则可能仅占附属地位,是非常次要的要素。这就需要在设计导语时,对六个新闻要素作一番审慎衡量,准确判断每个要素的价值和地位,以便导语能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较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并起到良好的“导读”作用。初学新闻写作的人,住住容易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毛病。

11、当他们了解了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之后,总想把什么都堆砌在第一段。针对这一点,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在新闻的结构一书中指出:“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不少人在设计导语时,习惯于从时间或地点起篇,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至于“何时”“何地”在这篇稿件中是否属于最关键、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要素,则心中无数。这样设计的导语,因抓不住新闻事实中的关键要素,大多是不成功的。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而其价值是随新闻的内容和背景的变化而转移的。比如。一场大水淹没了一万亩土地,并使100人伤亡。记者在报道这条新闻时,必须在导语中突出伤亡人数(即“何人要素”),而不是突出淹没的土地。因

12、为人的价值比物的价值大得多。报道失窃的新闻,一般是强调什么东西被盗。但是,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区分、比较和辨别,强调突出不同的要素。如果盗窃案在白天发生,光天化日之下,案犯胆大包天,令人震惊,新闻导语中应强调“何时要素”;如果盗窃者本人就是执法人员,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何人要素”应该被强调;如果案件发生地点是政府机关或公安部门,那导语突出的将是“何地要素”;如果窃犯偷走了东西却还留下纸条,说是为了维持最低生活而所迫,那导语应突出的是“何因”这个要素。“5W1H”是设计导语所选用的基本“材料”。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构思导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就是先将六要素“一一分解”,结合新闻事件的背景,对

13、这些要素作反复的比较、鉴别,作一番审慎衡量,然后确定其中的一、二个要素作为“先导要素”,再落笔。有位经验丰富的老记者曾建议,当记者面对六要素,束手无策,一时无从下笔,不妨以不同的要素打头,信手写下几条甚至十几条导语,然后再斟酌、“打磨”,最后确定其中最佳的一条。而被选中的这条导语往往突出了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这种方法后被人推崇为“导语比较法”。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要素最为关键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与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密切关系;有时也随着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如下面两个例句:例一 夹杂着一声霹雳的风暴吹落的砖块,砸在一辆路过的汽车

14、顶上,使一名年轻女子死亡,另外两人受伤。 例二 一位来自詹姆斯敦的21岁的女子,星期五由于风暴摧毁的五层楼坍塌时落下的砖块砸坏了她的汽车而丧生。例1突出了“如何”要素,而对“何人”要素一笔带过,侧重点是那场风暴,其消息主体主要是报道风暴及其造成的危害。这种写法往往为综合性报纸所采用。例2突出了“何人”要素,侧重点是那个年轻女子,消息主体也应是关于21岁女子的情况。青年类、妇女类报纸或人物特稿往往采用这种写法。设计导语是一项技巧性极强的工作。对新闻要素的比较、衡量、鉴别,如同是一个挑选“材料”进行“组装”的过程,设计师(记者)必须对每种“材料”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下面对六要素在新闻事件中的地位逐

15、一作个解剖和分析:(一)何事要素何事要素是新闻的核心。没有“何事”,就没有新闻;没有“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为何及如何等要素,在新闻中就没有归宿。光有何时(如“今天”)构不成新闻;光有何人(如“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也构不成新闻;光有何地(如“杭州武林广场”)也是同样情形;至于为何和如何,更无法单独构成新闻。而何事虽然不能说可以单独构成一条完整的新闻,但其独立性比其他要素强,因而在许多场合是新闻六要素的核心。一般来说,在新闻导语中,何事要素不单独出现,它需要与其他要素配合,相互依存,才能构成一条较完整的导语。(二)何人要素许多新闻涉及到人。如果这个人为大家所熟悉,具有特别重要的显著性,或者

16、较之发生的事更为重要,设计导语时必须以“何人”居先。比如:例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徐向前元帅今天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例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认为,美国应加快 撤除对中国的经济制裁,因为中美关系是世界稳定的基础之一,经济制裁中国只会对世界局势造成破坏。上述两条消息是因为人物本身身份的显赫,决定了新闻价值,因此导语中对何人要素作了突出处理。有时新闻中人物的身份较特殊,也需要在导语中突出。试比较下面几条导语:例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大会表彰了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这条导语的写法,突出的是会议开幕,属于常规的会议新闻导语。新

17、华社记者郭玲春善于把握新闻的真正价值,比较讲究写作技巧,她选取了何人要素作为突出处理的对象,写法新颖,别具一格: 例新华社北京1984年11月28日电 (记者 郭玲春)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三)何时要素何时要素在导语中,是很少能成为重点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有特定的意义时,才必须突出处理。中国和西方新闻界有一点是共同遵循的,即一般不把“何时”置于导语的最前端。理由是:每天发布的几十条乃至上百条新闻,绝大多数新闻

18、中的何时要素不是“今天”就是“昨天”;何时要素虽必不可少,但无个性,不同新闻之间往往以何事、何人、何地等要素相区别,很少以“何时”分泾渭。国内尚有许多消息导语以何时起笔,也许是因为“从前有一个时候”那样的说法,是人人熟悉的民间故事和神话的一种传统性的开场白罢!当何时要素已比较陈旧,而新闻事实仍有报道的价值时,对何时要素的安排必须作一番“技术处理”。方法有二:一是在导语中回避何时要素,移到主体中去,让何事要素或其他要素在导语中唱主角;二是如果要在导语中安置何时要素,就应努力寻找其最近点,以确保新闻的时新性。当新闻事实涉及的时间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者何时要素本身对新闻的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时,设计导

19、语就应当仁不让将何时要素前置,强化突出。前一种情况如上面曾提到的“大白天窃贼大胆作案”;后一种情况如“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四)何地要素和何时要素一样,何地要素虽不可缺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下面几种情况,何地要素需在导语中突出处理:1.由何地要素引导的消息。2.例本报讯 苏东坡写赤壁赋的地方湖北省黄冈县西北江滨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遗址,真正的赤壁在武昌县西。这是考古学家在他今天发表的论文中宣布的。这则消息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地点的考证,导语中自然应当尽早地突出“何地要素”。3.报道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地点。即将举行的一次会议、一场演出、一次比赛、一次展销会的地点,

20、往往为读者所关心,导语中应首要考虑。例本报讯 杭州武林广场将搭起一个能容纳500人同台演出的庞大露天舞台。95之夏大型民族音乐晚会将于8月6日晚启幕。4.强调新闻的接近性。正如投石于水,水波四展,渐渐微弱一样,人们对大多数新闻的兴趣,可以说是和发生事情的地点的远近成反比,距离越远,兴趣越弱,反之越强。这就是新闻学上所谓的“接近性”。依据这一原理,为引起读者兴趣,导语中则应该特别突出“何地要素”,以告诉读者事件发生的地点是离他最近的。如浙江全省范围下了一场几年未遇的大雪,杭州市的报纸往往会在导语中说:“本市所有地区昨天普降瑞雪,到昨日下午六时左右,杭州城区积雪已达20厘米。”(五)何因要素按照过

21、去的说法,何因要素一般在导语中也是极少能成为重点要素的。人们常说,新闻强调快,越快越好。现在看来,这句话并不完整。新的时代要求记者不仅出手要快,而且还要尽可能写得有深度。为了抢时间,有时只在导语中突出强调“何地”、“何人”、“何事”或“何时”等要素,无疑还是必要的。但只要有可能,就必须注意挖掘“何因”要素,尤其是当原因比结果更引人注目的时候,更需要突出“何因”要素。现代科技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使得对一则消息的何事要素及时报道已变得不困难,困难的在于挖掘何因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报道成败的重心,已从何事要素向何因要素倾斜和转移。认识这一点极为必要,与其说让新闻报道虽快却浅,不如追求新闻报道的既

22、深又快。体现在导语的设计中,在必要时将何因要素前置,率先告知读者有关此新闻事件的缘起、前因、动机、目的等,不仅能满足读者“求深心切”的心理,也有助于凸现新闻价值,突出新闻的意义。当然,导语中表述何因要素时,不必拘泥于“由于?”、“为了?”等句式,表述的方式应求多变;同时,要准确分辨和判断因果关系,切勿张冠李戴,或拿事物的表象当本质。例本报讯 只因为淘气被妈妈责骂了几句,一位5岁女孩一气之下逃出家门,至今下落不明。有关专家指出,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到了让人忧心的地步。这是一则将“何因要素”前置的导语,即“何因式导语”。当何因要素确实引人瞩目时,就应选择将何因前置的方式。(六)如何要素如何要素

23、往往是指一条新闻的发展过程或情节的展开或新闻事件中的细节。下面的情景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当有人简明扼要地述说完一条有趣的新闻以后,周围的人便会急切地追问:具体情况怎样?再细说一下。这里的“具体情况”就是如何要素。如何要素一般放到消息的主体中展开。但在需要特别强调时,应在导语中突出处理。比如记者获悉这样一条线索:一名罪犯昨晚从监狱逃出。记者对新闻要素逐一作出分析:何人-仅是一名被判刑3年的盗窃犯,并非穷凶极恶的杀人犯;何时-昨晚,也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何地-某监狱,非特殊意义的地点;何因-逃避法律的惩罚,属于较常见。接下来的是“如何”要素,这也正是大众所关心的焦点。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监狱总是壁垒

24、森严、防备非常严格的,此罪犯靠何种手段、以什么方法躲过了狱警的耳目得以逃脱的呢?一番分析后,记者决定从如何要素入手,率先回答读者的疑问:例本报讯 用一把小小的铁汤匙挖掘数日,并巧妙躲过警卫每天的巡视,一名罪犯终于挖穿牢墙,于昨晚越狱。在这条导语中,何人、何时要素一笔带过,何地、为何要素一字不提,着重强调如何和何事,高度概括,突出重点。这就是对要素审慎衡量的结果。综上所述,要让导语在一瞥之间就能吸引住读者,确实有个精心选择和安排新闻要素的问题。哪一个该写进导语,哪一个放入主体交代;写进导语的要素,又让何者居先,何者居后,都必须慎重地权衡,导语中各要素的地位和序位,受其自身新闻价值的直接影响。设计

25、导语时,要真正使居先的新闻要素犹如罗网之纲领,又似尖刀之锋刃,既能提挈全文,又能凝聚文意,灵活确定,绝无“模式”。 四、新闻观三题在中国大陆,新闻界总是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活动,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导向功能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对于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目前占绝大多数的年轻同志来说,正确把握如下三题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义的关键。(一)新闻的倾向性与客观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党性和政治性,公开宣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事业的一部分。从这里可以了解到新闻的倾向性。在此问题上,资产阶级的新闻观则一再讳言甚至否定新闻的倾向性

26、。事实是否如此呢?应该说,资产阶级政党出现后,他们的党性就在报纸中反映了出来。资产阶级维新党人梁启超就承认报纸是“耳目喉舌”(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蔡元培也提出报纸是“社会有若干之阶级,而报之阶级性随之矣”(论报战)。在西方,新闻事业目前被垄断资产阶级所控制。去年年初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表明媒介的垄断仍在加剧,新闻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现在西方新闻的主流理论基础是社会责任论。为什么提出新闻界要对社会负有责任,就是因为社会公众已经发现在垄断资本控制下的新闻事业的弊端,那就是“媒介为它自己的目的使用其巨大的力量,在代表大商业,代表媒介老板说话”,以及由于利润法则已导致肤浅、刺激新

27、闻满天飞,而忽略重大事件等。直到目前这种现象由于西方新闻体制的局限仍未能改变。很显然,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的阶级性同样存在,无可否认。新闻的倾向性客观存在,那么如何理解新闻的客观属性呢?承认新闻的倾向性,不是与新闻的客观性相矛盾吗?首先,新闻的客观性来自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这是新闻的基础。其次,我们讲新闻的倾向性,并不是要抛弃基本事实。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原则之一。最后,在新闻中追求绝对的客观是不现实的。我们知道,新闻是经过传播者加工过的客观事实的信息,必然会因为传播者各自的立场、知识、经验的不同,产生某种变化,更何况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也使新闻不可能完全再现事实

28、。正确认识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识破西方资产阶级关于新闻绝对客观的谎言,并从新闻性质的角度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原则。(二)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这里所说的“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及先锋队的党性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集中体现。列宁第一个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出发,系统阐述了党性原则,提出“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我党的历代领导人也多次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毛泽东同志1942年提出:“抓紧对通讯社及报纸的领导,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

29、性”。邓小平同志多次论及“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江泽民同志也特别强调:“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言而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在政治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在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目前,在新闻界的部分年轻同行中,对党性原则仍有模糊认识,认为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就必然远离群众,居高临下,表现在实际工作上,就是漠视群众疾苦,不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其实,群众性原则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群众

30、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1948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全民办报,群众办报”的观点,邓小平也提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江泽民1996年9月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坚持党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否定群众性原则,这一点也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党是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从完整、科学的意义上讲,严格的党性,应是既包括新闻事业要对党负责,也包括新闻事业要对人民负责;既包括党要对新闻事业实行领导和监督,也包括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既包括党要对新闻事

31、业实行领导和监督,也包括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新闻传媒、新闻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利用新闻手段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开展正确的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坚持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一方面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要积极参加新闻工作,形成群众办报的风气;要求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包括处理群众来信来电,接待群众来访,建立和培养通讯员队伍,发展和联系作者积极分子,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举办群众参加的新闻节目和社会活动等。当然,片面强调群众性,以人民性取代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确反对的。1983

32、年,邓小平在讲话中就批评了“把民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1989年11月江泽民也指出,“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实质就是否定和摆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这一点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需要注意。(三)舆论导向与新闻规律新闻事业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党性原则在新闻中的具体表现之一。185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著文论述了这一观点,他们提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重视舆论,注重在新闻宣传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近年来,江泽民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了这一观点。1989年11月,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

33、视等是党、政府、人民的喉舌”,必须“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1994年1月,他又指出,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指导下,新闻事业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1996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提出了“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的著名论点。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否定遵循新闻规律,二者之间从来不是对立和割裂的。一方面,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功能,就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把握新闻规律;另一方面,遵循新闻规律,就能从新闻工作的特性和实际出发,增强舆论引导的辐射力和穿透力。当前,片面理解舆论导向和新闻规律关系的现

34、象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反映到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在新闻宣传面貌改进不大,水平提高不快,效果显示不足等方面。因此,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提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具体说来,将舆论导向与新闻规律相结合,首先要求我们把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统一起来。我们的新闻工作就是要宣传党的主张,用党的主张去统一思想,引导舆论,但宣传一定要依靠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寻求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最佳结合点。其次,要把正面灌输与信息传播统一起来。舆论导向要正面灌输,然而绝不能走样为空洞的说教、简单的演绎、一般的号召,还是

35、要善于运用新闻手段,通过信息传播为载体来实现。最后,要把传者主导与受众需求统一起来。毫无疑问,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主导社会潮流,引导社会舆论,但一定要注意针对性,扣准时代之脉搏,社会之热点,受众之需求。而且,今天的受众自身的主体意识、选择意识不断增强,不为他们需要、不被他们接受的舆论便毫无“引导”可言。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功能,必须建立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而违反新闻规律必然损害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我们要深入研究新闻规律,以高质量的宣传艺术和传播水平来最终达到宣传目的。第二章 如何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有些记者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是不是所有新近发生的事实都值得报道?

36、当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可能成千上万,可我们只是选择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报道。那么选择有什么标准吗?当然有。标准首先就是新闻价值标准。概括地说,记者必须选择那些“社会的关心程度强、社会的影响程度深、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大”的事实进行报道。具体来说,这一标准表现为“新闻价值五要素”,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一、时新性时新性包括两层含义,即时间新、内容新。时间新即事实应当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报道,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事实告诉读者。美国纽约时报前副总编辑罗伯特赖斯特说:“最没有生命的事物莫过于几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在他看来,新闻发生的时间与报道的时间时差应尽可能缩小到不超过几小

37、时。的确,一件事情,如果人人都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报道价值?新闻是争分抢秒的产物,事实如果不新鲜,就不能充当新闻的内容。所以,人们把时效性当成新闻价值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内容新即事实应有新意。一件事情,如果是司空见惯的,没有什么新意,人们就不会感兴趣;相反,如果令人耳目一新,或者是亘古未有的,人们往往愿意了解,愿意传播。所以,有些时间上稍陈旧的新闻事实,只要是内容上新,人们仍然兴趣不减。如1971年林彪驾机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失事这一事件,当时由于保密,未及时报道。多少年后,人们仍然对失事过程表现出关注热情。为了表明内容新,一些有经验的记者总是注意去考察该事实是否具有“首创”或“最后”的特点。首

38、创的东西,是第一的东西,往往具有新意。如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原子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所包含的信息非常新颖。后来虽然我国又多次试验成功,尽管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显然不及第一次内容新颖。“第一”当然是一定范围的第一。范围越大,价值越大。世界第一最有新意。但生活中能称为世界第一的东西毕竟太少。所以记者们就注意从不同范围不同角度去寻找“第一”。如打倒“四人帮”后,恢复高考,1977级新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到了1997年,高校恢复招生又是20余届了,可记者还能找出“第一”:即高校实行并轨第一届!到2001年,我们还可以说是新世纪的第一届。从不同角度不同范围寻找“第一”,实际上就是去挖

39、掘事实所蕴含的新意。 “首创的”其新意显而易见,但“最后的”也有新意吗?且看事实:一项工程竣工,一个人走完最后的人生路程,都有一定的新意。我们还记得关于京九铁路铺成的报道吗?当最后一个螺丝帽拧上去时,中央电视台为此做“特写”报道。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报道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进博物馆,标题中直接标明“最后”。它的新意何在?我们想想,人力车是旧中国交通落后的象征,也是下层工人阶级受苦受难的象征。读过老舍的骆驼祥子的人,对此一定有深刻的印象。如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进了博物馆,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其新意就在于斯。二、重要性重要性是指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影响较大而又为许多人所关切的

40、事件的性质。一个事实所具有的重要性,同它发生作用的范围是大是小,产生影响的程度是深是浅是成正比的。换言之,某一事实与越多的人有关系,这种关系就越深越大,就越具备重要性。如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界的极大关注,成为当时人人关心的重大新闻,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前途和命运,对世界也有着重大影响。一位学者从国内历年评出的好新闻中,归纳出十个“最”。题材内容堪称“最”的新闻报道,有着相当大的竞争力,因为“最”含有很高的重要性,独一无二,不可比拟,惟此为“最”。这十个方面的“最”,即时间上的最近,规模上的最大,数量上的最多,质量上的最优,效益上的最佳,进程中的最先,水平上的最高,心

41、灵上的最美,影响上的最坏,观念上的最新。应该说,这些“最”,的确从多方面表明事实的重要性,所包含的新闻价值,是一般事实不可比拟的。三、显著性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人物或事件越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新闻价值就越大。先说人物的显著性。西方新闻学家认为,百万富翁的女子结婚,当为多数人所爱读;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很好的新闻。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西方一些小报上充斥版面的尽是富翁、政客、贵妇人,甚至江洋大盗、青楼名妓。这样的显著性当然不应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我们也不应因此而排斥显著性这一价值要素。实际生活中,著名人物的一举一动的确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一般人会见朋友不是新闻,

42、一位国家领袖会见朋友就是新闻;一般人下河游泳不是新闻,毛泽东畅游长江就是特大新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名人效应。我们不仅不应去否定它,而且必须重视,更应注意去挖掘名人一言一行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举个例子,有一张获奖的新闻照片,题为倾听龙的声音。这是法国前总统密特朗1983年访问中国时在山东曲阜孔府大庙前记者抓拍的。密特朗对东方文化非常有兴趣,游孔府大庙时,由于一路兴致勃勃看个不停,人已很累了,就坐在孔府大庙的石阶上,靠着大庙一根雕了龙的石柱闭目休息养神。聪明的摄影记者抓住名人所具有的显著性特点,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配上一个好的标题,仿佛密特朗不是体力疲倦,而是在凝神感受东方文化的氛围。普通人不具备显

43、著性,能否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当然也行。如果普通人做了不普通的事,由于事件所具有的显著性,也就构成了新闻价值。我们所宣传的许多英雄人物,在成名前,实际上都是普通人物,但他们干出了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像董存瑞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坚持埋伏不动、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人物的显著性与事件的显著性是相辅相成的。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美国总统的手指割破了是新闻;你在滑雪时摔断了腿就不是新闻。不过,如果你从五层楼上掉下来只摔断了一条腿,那就是新闻了。汽车碰弯了保险杠不是新闻,但是,如果这种事故牵涉到本州的州长,那就是新闻了。”上述这段话,还可以用西方流行一

44、时的新闻数学公式表示:平常人平常事0一个妈妈生了一个孩子,这算不了新闻。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英国王子查尔斯得子,报界称为“喜获麟儿”。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东北海林市一妈妈生四胞龙凤胎,中央电视台也报道过。这一“数学公式”简明扼要,很好地说明了人物显著性与事件显著性构成的价值关系。四、接近性它表现的是新闻与读者在地理上、心理上的关联程度。关联程度越紧密,读者对此越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徐宝璜曾说过,新闻价值与读者的距离成反比例。这个“读者距离”,实际上包括了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这一点,杰克海敦也有一段很形象的解说:“如果在智利发生飞机失事中死了三个人,那就不是新闻。但是,如果你居

45、住的区里发生了飞机失事,死了三个人的话,那就是新闻了。或者说,如果在智利的飞机失事中丧生的三个人中有一个是本市人的话,那也可能成为新闻。”美国与智利的物理距离大,飞机失事对美国人来说构成不了新闻;但如果失事的人中有本市人,一下就拉近了心理距离,故又有了新闻价值。生活中有些事件的接近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些内容的接近性要挖掘处理才能得到。方法之一:“地方化”。或称“地方性”。美国新闻学家沃尔特福克斯说:“强调新闻地方化,决不是鼓吹地方主义。新闻的地方化,只是一种通过强调同读者的关系,使其意义更明确的一种写法。编辑部应当具有强烈的读者观念。”简而言之,地方化就是要在新闻报道中将本地区的有关内容加以

46、突出,甚至只选择与本地区有关的内容。方法之二:“套近乎”。即努力向读者表明,某事实将会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或者是努力让读者对某一事实抱有好奇心,产生欲知兴趣。如上海一家绒布厂生产了一种可以做裙子的灯芯绒。这件事似乎与一般读者的兴趣不搭界,但通过记者的处理,读者马上感到此事与自己的关系。记者是这样“套近乎”的:“亲爱的读者,你知道灯芯绒可以做夏天穿的裙子吗?上海绒布厂新生产的许多种灯芯绒中,就有这样新奇的品种。”方法之三:“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句话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主题词。生活空间的新闻价值,就在于此。这是接近性因素的表现之一。调查表明,读者特别关心自己目击亲自参加过的事件的报

47、道,对自己周围的人上报纸或上电视,兴趣特别大。新华社研究员黎信在再谈新闻价值的辩证法中说:“人们不仅仅喜欢阅读事先一无所知的新闻,他们对于报纸报道自己有所知事件,有着更浓厚的兴趣。”“我们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比如说,自己的同事、朋友中有谁的名字上了报,大家就往往奔走相告。再比如,自己在头天晚上参加了一次群众集会,或者参加接待某位外宾,第二天总要找报纸看看记者是怎样报道的。”的确,我们对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报道,更易产生心理上的接近性。 五、趣味性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的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西方新闻学界一般都把趣味性作为新闻的价值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是趣味性。趣味性有高低之分。西方新闻界对趣味性的追逐有时不免走火入魔。一些情趣不高的内容、反常的内容、富有刺激的内容往往为他们津津乐道。如西方的“哎呀新闻”:“能让女人叫出哎呀一声的就是新闻”;又如颇有市场的“人咬狗”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第三章 新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是各行各业劳动者开发、利用的对象。新闻记者的工作对象是新闻资源,不掌握它就会无的放矢,劳而无功。新闻资源概念的范围极其广泛,凡是足以构成报道内容的,不论是人物(包括各类特定的个人或群体)及其所属的地域、单位,还是事件,乃至环境,都可被看作新闻资源。它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