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15183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行动计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行动计划一、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完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二、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包括推动深圳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广州市高新区(黄埔区)建设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佛山市顺德区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等。三、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重大改革事项(一)经济领域重大改革1、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包括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

2、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推动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完善数据基础性制度和标准规范。2、现代财税体制改革包括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地方税收制度改革。3、科技体制改革包括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推行科研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项目经费包干制、项目评审主审制等科研组织新模式。4、农村领域改革包括深化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展珠三角村改居社区综

3、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垦与供销合作社改革、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改革、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衔接改革。(二)社会领域重大改革1、教育领域改革包括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2、医疗健康领域改革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三)生态领域重大改革1、自然资源管控制度包括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自

4、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2、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完善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3、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包括完善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四、深化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创新制度供给,适应和引发有效需求,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民营经济产权、农村集体产权等

5、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探索在条件成熟地区放宽公共事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市场准入,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完善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竞争政策与法律有效实施合作交流机制,支持深圳开展独立的公平竞争审查机构试点,定期清理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根据土地、劳动

6、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不同属性和市场化差异程度,分类完善相应的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完善要素确权、价格、交易、监管等机制,积极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新型户籍管理服务体系,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重大金融平台建设。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发展技术经理人,推动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数据共享开发利用和交易流通,全面激发数据要素

7、价值。深化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探索完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S)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广东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优化增量投向。引导企业做强做精主业。推动省属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民生工程、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省属企业集团层面或集团主业资产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省属二级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不断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探索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按照统筹管资本的要求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协

8、同高效的监督机制。推进深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油电气设施等领域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不得以任何形式增设民营企业准入条件。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切实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中小微民营企业,健全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畅通科技创新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优化重组。弘扬新时代

9、粤商精神,加快建设更多的世界一流企业。完善粤企政策通平台建设,鼓励广东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健全规范化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五、总体要求围绕总定位总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六、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中国香港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影响,我省深入推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举措,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一)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总量连续跨越8万亿、9万亿、10万

10、亿元台阶,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如期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五年年均增长约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9.4万元(按照1:6.9的汇率,折合1.37万美元),五年年均增长4.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29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6.6%,2016年即成为全国唯一超万亿元的省份。进出口总额跨越7万亿元大关,2020年达7.1万亿元,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双双突破4万亿元,五年分别年均增长10.5%和5.8%,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二)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继续向中高端水平迈

11、进,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形成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5G产业、数字经济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产业和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3:39.2:56.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6.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4.7%,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2%;2019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8%o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基本建成,海洋经

12、济持续稳步发展,2019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约2.11万亿元,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三)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珠三角地区7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支撑,辐射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2.41%提高到2020年的2.9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04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24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1%,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基本达到创新型地区水平。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正式运行,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江门中

13、微子实验站、惠州加速器驱动娘变系统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总数分别达30个、39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5.3万家,总数、总收入、净利润等均居全国第一;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251个。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累计获国家批复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5个。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1虬比2015年提高5.5个百分点。(四)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527项制度

14、创新成果,41项全国首创,6项成为全国最佳实践案例,133项在全省相关范围复制推广。外贸格局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超过加工贸易,占全省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15年的42.1%提升至2020年的51.2%,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由39%提升至55.1%,成为第一大贸易主体;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和市场采购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十三五时期,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7.9万亿元,年均增长7.5%,2020年对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达24.8%;中欧班列共发运1069列,发送集装箱10万标准箱,货值52.1亿美元;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累计

15、203对,基本实现沿线主要国家全覆盖。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取得新突破,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一批高质量外资大项目相继落户、顺利推进,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277.1亿元。对外投资合作实现新发展,五年累计对外实际投资693.3亿美元。(五)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渐次成形,城乡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4%,四年提高2.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1150万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珠三角地区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广州实现

16、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全面推进,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态势初步形成,佛山进入经济总量万亿元城市行列,东莞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飞地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范例。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强化,660多个投资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密集落地,沿海重化产业带和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珠三角地区联系东西两翼地区快速运输通道基本形成,一批高等院校和高水平医院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布局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梅州、韶关获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全省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17、实现农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显著,全省自然村基本完成基础环境整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2.60:1缩小到2020年的2.50:Io我省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入选全国智慧城市,广清接合片区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惠东、台山等10县(市)列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2020年,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2065公里,总里程居全国前列,五年新增704公里;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47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488公里,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五年新增约3500公里;民航机场

18、旅客年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多年居全国前列。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建成通车,广州至湛江高铁、广州经汕尾至汕头铁路、深中通道、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扩建、湛江机场迁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基本建成,沿海主要港口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省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19.2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6600万标准箱。多元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基本形成,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和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海上风电实现跨越式发展,中海油粤东1.NG接收站、阳江核电、台山核电建成投产,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电网。十三五时期,新增建成油气管道约2085公里,全省油

19、气管道总里程约6280公里,形成覆盖珠三角地区、贯穿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天然气主干管网,实现市市通管道天然气,建成连接炼厂、主要消费市场和成品油储备基地的成品油运输管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韩江高陂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五年累计治理中小河流12800公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分别达116.5%,120.1%,5G基站数累计超过12万座,居全国第一,5G产业服务链初步形成。(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万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5.5%o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突破70

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0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20元,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五大险种参保人数和基金累计结余均居全国第一。教育强镇、强县、强市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6虬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2吼启动建设30家高水平医院,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三馆合一项目正式开工,基本实现全省五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便民利民的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城乡,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稳步推进,五年累计新开工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0.2万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社会保持持续安全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资料参考: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