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ppt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和认识的结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特征: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实
2、践性。存在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客体。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根本):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改造世
3、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名人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名人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唯 物 主 义,唯 心 主 义,认
4、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物主义反映论 是可知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
5、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庄子,康德,(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费尔巴哈,荀子,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被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主体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
6、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真理与谬误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
7、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表现为:(1)主体的价值观、目的和要求影响着感知活动的方向 (2)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深度与水平 (3)感性认识的结果要用理性形式表述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
8、因素,表现为:(1)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对象(2)理性认识要以感性形式为物质外壳来表现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在观察事物时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和出自少不更事的少年人之口,所包含的意义是不同的。”(黑格尔),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割裂两者关系,唯理论 教条主义,经验论 经验主义,(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1)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2)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