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污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河水污染.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淮河水污染指导老师:刘蕾学号:092003118姓名:史应磊淮河水污染摘要: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位于1115512125E,30553636N。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南以大别山和江淮丘陵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分界。流域东西长约700km,南北平均宽约400km,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流域人口为1.7亿,平均人口密度为630人每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5倍,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9亿立方米,人均水量为48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流域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35
2、个地市,157个县市区。长期以来,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淮河水质日趋恶化,并一度丧失了自净能力。1994年淮河治污工作正式启动,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淮河彻底变清仍然任重道远。本文回顾了淮河水污染问题及防治成果,并且介绍了水污染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关键字:淮河 水污染 治理 国外案例水污染问题回顾及防治成果过去,淮河流域山清水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这样古老的歌谣都是描述江淮流域的美丽富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最终分别在1989年、1992年、1994年爆发了全流域特大污染事件
3、,而支流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有这样一首歌谣反映了淮河水质变化的过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3次重大污染事故充分揭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随着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调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自净能力下降 淮河流域共有大小水库5700多座,总容量约26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6座,总库容约187亿立方米,与此相应的是,5000多个闸坝分布在整个水系,改变了淮河水体的时空分布。枯水期一到,闸坝关闭,整个流域水域封闭,水体变换能力差,大量污染物滞留
4、河体,生态基流难以维持,自净能力大为减弱,汛期一旦开闸,高密度污染就此产生,从而造成淮河流域水质的恶化。 2.水资源过度利用 淮河水资源过度利用,直接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淮河水质不能彻底改善的直接诱因。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淮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800亿立方米,而实际总用水量为53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超过了60%,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国际内陆河流开发利用程度30%40%的上限。3.工业污染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仍然居多,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行业的经济贡献率约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的80%和92%。经过10年来“抓大关小”,调整产业
5、结构,淮河流域工业企业中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不达标的现象已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工业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常常擅自关闭污水处理设施,偷排污水。所以,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污染的重要原因。4.生活污染 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19942003年间,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万;从1999年开始,城镇生活污水首次超过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成为淮河的主要污染源,随后几年,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比重越来越大,部分地区高达87%。生活污水急剧增加,成为影响淮河流域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5农村面源污染加重 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淮河流域新的污染源。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流域内农业生产
6、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中约70%的用量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大量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废水通过灌溉和降水径流的冲刷进入地下和表层水体中,直接影响到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淮河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年,国家将治理淮河污染列为治理“三河”、“三湖”之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成效明显。水污染现状与问题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7、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国家计划治理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沿淮四省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已取得的治污成果还很脆弱,如不采取超常规的做法,淮河“十五”治污目标难以实现,老问题无法彻底解决,新问题将更加突出。 1.治污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治水与治污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对污染治理进展状况缺少有效监督和必要的奖惩机制;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建立统一的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现有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淮河治污新形势的需要,普遍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2.治污投入严重不
8、足 淮河治污“九五”计划要求投入166亿元,实际投入66%。淮河治污“十五”计划256亿元资金安排中,还有173亿元资金缺口。全流域161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中,仅完成17%的项目,29%在建,尚有86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未动工。治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管网严重不配套。 3.生态基流严重缺乏 目前,淮河流域有大小水库57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36座。此外,还建有大小闸坝5000多个。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流域内过多的闸坝建设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难以维持生态基流,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汛期泄洪时,闸坝上积蓄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常常引发水污染事故。淮河沿岸农田灌溉多沿用
9、传统方式,灌溉利用系数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30%,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4.治污的认识还不到位 淮河流域总体上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对治污工程不重视,对城市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积极,即使建成后也难以保证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违法排污放任自流。5.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仍然居多,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几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约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80%和9
10、2%,近八成的超标企业集中在这些行业。 6.人口剧增加重流域生活污染 伴随着淮河10年治污,是流域人口激增和经济大幅发展的时期。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19942003年,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万,3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4年的5569亿元增加到13066亿元,增加了135%。防治措施 1.改善管理机制。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一样。但问题在于我国对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水环境管理权之间的关系未作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的现象,不利于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在中央和地方水污
11、染防治管理的关系上,我国实行分级管理制,很容易出现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的情况。因此,我国有必要结合国情,借鉴他国经验,明确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中央和地方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权利义务。 2.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阶段,人们环保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严格执法应该是调整人们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最重要手段。“三湖三河”的环境污染和对流域工业企业所采取的集中式限期达标排放、“零点行动”等等,说明了以往我们在执行有关环保法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但是,在严肃执法、公开查处上还比较薄弱。因此,进一步
12、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是当前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3.加强部门合作。 淮河流域治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以往由于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与冲突或者各地区之前存在利益冲突造成工作开展的阻碍和浪费。各地方、各部门应该相互协作,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环保部门统一安排部署,加强监督管理,帮助落实资金、技术计委、经贸、财政、金融等部门帮助落实项目和政策。轻工、化工、农业等行业部门从行业政策上加以指导、协调和服务建设部门对城市污水集中控制进行组织指导水利部门加强闸坝调控及省界断面的监测等。企业积极治污形成了各方密切配合淮河治污。 4.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目前淮河水污染防治所
13、采取的途径主要甚至是完全依赖行政手段去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公众的力量所起的作用。就淮河污染治理来说,各级政府在当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淮河治污工作,但是无论是政策出台还是措施的实施上却很少征求公众的意见,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也并没有发挥公众应有的作用。只有建立公共参与机制,才能有效的加大执行的力度,从而全方位的实现环境监管。而增强教育和宣传也是为了增强环境意识,让人民群众和权力机关行使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力,使全社会人人自觉保护环境及水资源。 5.利用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
14、用,发展节水型工业。淮河流域出现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与其选择和实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密切关系。谋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使速度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工业,提高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份额,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加强闸坝调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对已失去功能的闸坝及对生态平衡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工程设施要进行拆除或者改建,建立主要闸坝统一调度机制,保持小流量下泄,保证合理的生态基流,以丰补枯,以清释污。 7.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环境及生态影响的研究 淮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因此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以适
15、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及配置过程的不同阶级,可能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尤其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8.强化分区保护战略,逐步治理点源污染 要落实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功能布局,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统筹协调流域上、下游经济发展和水质保护的矛盾。合理控制农业化肥施用量,严格控制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强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一、英国 风景如画的泰晤士河曾经是著名的鲑鱼产地。自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泰晤士河水质迅速恶化,成为世界上污染最早,危害最严重的城市河流之一
16、。而对于污染如此严重的泰晤士河,其主要的治理办法是成立专门委员会和水务局,对其流域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和标准,对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了严格的规定,根据有关法律,工业废水必须由企业自行处理,并在符合一定的标准后才能排进河里。没有能力处理废水的企业可将废水排入河水管理局的污水处,但要交纳排污费。检查人员还会经常不定期地到工厂检查。那些废水排放不达标又不服从监督的工厂将被起诉,受到罚款甚至停业的处罚。并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同时在1974年和1991年英国的污染防治法和水资源法的颁布实施也对其保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100多年的治理,泰晤士河已经成为国家上
17、治理效果最显著的河流,是世界上最干净的河系之一。而对河段实施了统一管理,把全河划分成10个区域,合并200多个管水单位而建成一个新水务管理局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被欧洲称为“水工业管理体制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二、日本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是Keihanshin (Kyoto, Osaka和Kobe)地区重要的生活和工业水源。随着溢贺县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以及农业污染物排放和水土流失等,使湖体水质逐渐恶化。到2O世纪70年代初,琵琶湖水质污染达到了高峰。为改变琵琶湖水质状况,保障周边地区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日本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琵琶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
18、。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实现水质的根本改变。日本政府从1972年-1997年实施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和水质保护规划。1970年,日本颁布实施了水质污染防治法。在水资源保护与环境行政方面有两部法律,即公害对策基本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1993年11月,环境保护法制定出台,1994年12月,内阁会议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指出了长期的、综合性的环境行政路线。为了使环境负荷不超过正常流量,保证自然循环过程中的净化能力,保护水域生态系统,保证水环境的安全,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1、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有关生活环境的有BOD、COD、DO等环境标准。为了防治富营养化,对湖泊又制订了总氮和总磷的环
19、境标准。对含汞底质和含PCB底质,规定了暂行消除标准。“一律标准”(国家规定的排水标准),对锦、氰等24项影响健康项目和16项生活环境项目规定了标准值。在污染源较集中的水域,有些地方还制定了较“一律标准”更严格的标准(追加标准)。2、对某些特殊区域实施排水总量控制。对于因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区域,以及大范围向封闭性水域(湖泊、内湾、内海)排放大量生活污水或产业污水的地区,引入了排水总量控制制度。3、建立了无过失赔偿责任制度。事业单位因生产活动排放有害物质,造成了危害健康的灾害时,应负赔偿责任。4、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制(1)加强公用水域水质监测。依据水质污染防治法,都道府县首长及政令市长负责公用水
20、域水质的日常监视所需费用,而环境厅则负责有关编写监测计划费用和公用水域水质检验的费用。为了加强公用水域水质的日常监测,在公用水域的重要地点设置自动水质监测器,截止到1995年底,已设置165处自动水质监测器。(2)重视排水水质的监视。依据水质污染防治法,都道府县首长及政令市长为了监视工厂和事业单位遵守排水标准的情况,必要时要求工厂和事业单位上报污染情况报告或者进行检查。5、加大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6、加大基础设施(下水道)的建设力度。在完成下水道建设计划的同时,日本政府还实施了市区的污水净化示范项目。7、重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1989年6月,日本再次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禁止含有害物质的水渗入
21、地下,以及都道府县首长等日常监测地下水等措施。并对都道府县首长的日常监测地下水质的费用,制定了补助制度。1996年2月,环境审议会又提出了“有关防治地下水水质污染的水质净化对策的办法”,并据此修改水污染防治法,该法于1997年4月1日正式施行。虽然琵琶湖水质因此而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由于该规划第一阶段(1986-1990年)和第二阶段(1990-1995年)确定的目标都没有实现,所以水质还是没有根本改善。三、法国根据1964年颁布的水法,法国将全国分成六大流域区,包括塞纳河-诺曼底流域(Seine-Normaidic)、罗纳河-地中海流域(Rhone-Mediterraueau)、莱茵-莫斯
22、流域(Rhine-Meuse)、阿尔图瓦-皮卡底流域(Artois-Picardie)、卢瓦河-布列塔尼流域(Loire-Bretane)和阿杜尔-加龙河(Adour-Garonne)流域,每个流域都设有流域委员会和流域水务局,具体负责流域内的水资源规划和水管理工作。 水量、水质、水工程、水处理等进行综合管理,是法国水资源管理成功的标志。法国颁发的一系列法令和制度使法国实行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管理的设想变为现实,并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这种综合管理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之上,以法律的、行政的管理手段为主,经济手段为辅,借助于国家与有关的公共或私立合作对象达成的协议,同时采取
23、各种手段加以贯彻实施。这种注重以流域为单元的水量水质综合管理极大地促进了法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注重以法制手段来规范各种水事和水管理行为。法国在1919年10月16日就颁布了第一部水法,后经逐步修改补充完善,目前采用的是1992年1月3日颁布的水法。该水法对国家、流域、地方政府用户及水公司等所从事的所有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及水资源保护等一切水事活动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各级水管理机构的水管理行为。根据欧共体1991年的一项规定及1992年法国水法(2001年做了修改),所有超过2000人口的市镇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对2000人以下的市镇,鼓励建设
24、污水处理厂,政府除了给一定的补助外,还给一定的低息贷款,实际上有些小于2000人口的市镇也建立了污水处理厂。目前,法国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5%以上。根据“谁污染谁付费、谁用水谁付费。”这一原则,用水者和污水排放者都必须交费。水费是法国水资源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以生活用水为例,水费由运行成本费、污水处理费用、水税和污染税、清洁水发展基金、增值税(TVA)等部分构成。其中运行成本费包括输水、制水及运行、维护及用户管理等费用;污水处理费用包括废水的收集和净化处理费用;水税相当于中国的水资源费,作为从数量上管理水源的资金;污染税相当于中国的排污费,作为改善水源质量的资金。四、莱茵河莱茵河发源于瑞士
25、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法国、德国等9个国家,最后由荷兰汇入北海。莱茵河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德国占1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三分之一在莱法州境内。在德国,莱茵河不仅是饮用水源,还作为航运、发电、灌溉和工业用水。五六十年代始莱茵河的水质遭受污染,1972年水质污染最为严重。莱法州的美茵兹市河段溶解氧几乎为零;路德维希港市河段位于世界第二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BASF)下游的水域被称为“死河”,鱼虾绝迹。1986莱茵河生态再次遭受举世震惊的严重破坏。11月1日深夜,瑞士巴富尔市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警报传向
26、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835公里沿岸城市。翌日,化工厂有毒物质继续流入莱茵河,后来用塑料塞堵下水道。8天后,塞子在水的压力下脱落,几十吨含有汞的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又一次污染。 11月21日,德国巴登市的苯胺和苏打化学公司冷却系统故障,又使2吨农药流入莱茵河,使河水含毒量超标准200倍。这次污染使莱茵河的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其实,在1950年瑞士、法国、卢森堡、联邦德国和荷兰就在在巴塞尔成立了“莱茵河防治污染国际委员会”(ICPR)。自成立以来,各国先后签署了一系列莱茵河环保协议:防止化学污染公约。要求各成员国建立监测系统,制定监测计划,建立水系预警系统。规定了某些化学物质的排放标准;
27、建立不同工业部门的协调工作方式,采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水体和悬浮物的污染;整订防治氯化物污染公约、减少德国与荷兰边界水体盐的含量;签订防治热污染公约,强调莱茵河沿岸的电站和工厂必须修建砖却塔,确保排放水温低下规定值。以这次事故处理为契机,各国在1987年制定了“莱茵河行动计划”。事故后,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提出法律性文件防止事故污染和工厂安全,以后又提出若干技术要求,包括防止泄露的安全要求、有害物质防倾覆技术要求、管道安全技术要求等。这个机构还对莱茵河沿线的所有工厂进行了清查,同时责成各国政府部门定期检查这些工厂设备安全情况。其后经过流域各国十几年的共同努力,
28、莱茵河的水质有了极大的改善。在事故应急处理方面,各国联合开发了方便快捷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可以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预测整条莱茵河污染物浓度及到达时间、位置,以便立即启动相关措施,防止和减轻污染造成的损失。资料图片被污染的淮河现在已很严重了10年600亿,淮河治污是否付诸东流?安徽淮南市杨郢孜排污总口附近,一大型化工厂正在向围墙外排污蚌埠市3号码头的排污口,“白色泡沫水龙”正川流不息淮河上游水库治理工程 参考文献:【1】 刘鸿志: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回顾,中国环境管理 1998.4:5-8【2】 向东 凌江 黄小赠: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几点建议,Environmental
29、Protection 2005.6:54-56【3】 吴焕忠: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农业生态环境 1999.5:4-11【4】 刘炳路 曾培炎:安徽淮河探清浊,十年治理再论喜忧 2004.10【5】 王鑫 梁念 安海蓉:淮河污染浅析,中国环境监测 2006.1【6】 董光霞 毛剑英:淮河流域污染 久治不愈的原因浅析及治理措施建议,中国环境监测 2005.2【7】 王飞: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蚌埠: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 2005【8】 李青风 专家:治理问题多时间长任务重 2004.09【9】 偶正涛: 暗访淮河 2009.12【10】 胡熠 陈瑞莲:发达国家的流域水污染公共治理机制及其启示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