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28827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5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docx(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目 录报告摘要6一、“十一五”时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分析6(一)“十一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61“十一五”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趋势62“十一五”时期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6(二)“十一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61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工厂72贸易自由化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增加我国出口的难度73国际直接投资重新活跃为我国更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74战略性能源供应约束与激烈竞争加剧我国资源瓶颈75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我国与其他

2、国家的区域合作,促进对外开放76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将继续存在8(三)“十一五”时期国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81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82国家宏观调控更加成熟,全国经济较快发展8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双稳健”,促进消费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着力点94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新态势,各地区竞争加剧95经济运行中资源(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矛盾加剧,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举措9二、“十一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形势对重庆的影响9(一)“十一五”国际环境对重庆经济的影响101国际政治、经济走势对重庆经济的影响102进入WTO后过渡期对重庆经济的影响103台湾局势可能会给重庆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10(

3、二)“十一五”国内环境变化对重庆经济的影响101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取向对重庆的影响102国家政策导向及经济走势对重庆的影响113国内市场、要素变化对重庆经济的主要影响114国家新的区域发展趋向对重庆的影响11三、课题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12(一)抓住产业转移与资本流动机遇,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及结构优化12(二)加强区域协作,扩大我市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12(三)强化内源经济发展,增强发展自主权12(四)加快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发展国际经贸12(五)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13(六)建立“服务型”政府,缓解深化改革可能加剧的矛盾冲突13主报告14一、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14

4、(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总体状况和特点14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前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形势基本平稳,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呈现既竞争又合作的特点142.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153.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加快164.资源战略初见端倪17(二)当前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总体状况及特点18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182.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193.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投资主导明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194.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245.各种矛盾开始凸现,资源约束、就业矛盾、收入差距、城乡

5、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逐步突出26二、“十一五”时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分析29(一)“十一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291“十一五”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趋势292.“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31(二)“十一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341.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工厂342.贸易自由化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增加我国出口的难度353.国际直接投资重新活跃为我国更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394.战略性能源供应约束与激烈竞争加剧我国资源瓶颈425.区域一体化进程推

6、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区域合作,促进对外开放446.人民币升值压力继续存在45(三)“十一五”时期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趋势491.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492.国家宏观调控更加成熟,全国经济较快发展5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双稳健”,促进消费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着力点524.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新态势,各地区竞争加剧555.经济运行中资源矛盾加剧,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举措58三、“十一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形势对重庆的影响及对策建议59(一)“十一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对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分析591“十一五”国际环境对重庆经济的影响602“十一五”国内环境变化对重庆经济的

7、影响62(二) “十一五”时期应对措施及建议681.抓住产业转移与资本流动机遇,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及结构优化692. 加强区域协作,扩大我市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693.强化内源经济发展,增强发展自主权704.加快对外开放,扩大利用外资,发展国际经贸715.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726.建立“服务型”政府,缓解深化改革可能加剧的矛盾冲突72后 记74报告摘要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报告摘要一、“十一五”时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分析(一)“十一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1“十一五”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趋势“十一五”时期国际形势呈现总体和平、局部冲突,各主要

8、大国之间的关系将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增加。我国周边地区的政治形势大体将保持稳定。台湾“不独不统”的格局将继续维持。2“十一五”时期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保持较快增速;世界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升级;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将迅速增长,并且流入服务领域和发展中国家的FDI将明显增长;国际贸易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将增强;国际能源和初级产品市场需求呈增加趋势;国际石油价格将在较高位波动。(二)“十一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

9、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1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工厂“十一五”时期,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使国际对中国的产业逐步深入、广泛。以劳动密集型和一般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大幅向中国转移加速中国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工厂。2贸易自由化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增加我国出口的难度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继续提高,与发达国家贸易的依存度加大,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活力,也有利于提高对世界贸易规则的适应能力。但同时,贸易自由化将使我国国内更多的产业直接面临国外竞争者,增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压力。3国际直接投资重新活

10、跃为我国更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十一五”时期,我国通过收购兼并、重组上市、关闭破产等多种形式,将更大规模地利用外资,调整和改变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强劲复苏,将吸引国际主流资本的流入,使我国利用外资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4战略性能源供应约束与激烈竞争加剧我国资源瓶颈“十一五”时期,我国处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重化工业化特点使我国对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并且更加依赖国际市场。而世界范围内的战略性资源需求大幅提高造成的资源争夺,加剧我国的资源瓶颈,并且通过价格的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诸多不利影响。5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我国与

11、其他国家的区域合作,促进对外开放“十一五”时期,随着中国因素影响力的增长,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中国,相应对中国的期待值也加大,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以相互借重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设想和考虑也应运而生。推动了中国地缘特征的区域合作。6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将继续存在“十一五”时期,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仍将逼迫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存在,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将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负面: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国内就业、物价水平、金融改革等诸多方面极为不利;正面影响主要有:有利于增加中国对国外高质量消费品和生产设备的进口;企业的国外投资能力将增强;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外债负担。增

12、加中国货币的吸引力。(三)“十一五”时期国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十一五”时期,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协调。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经济形势进一步向好,处在新的高速增长期,预计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5%左右。但 “十一五”也是矛盾多发期,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挑战的时期,面临各种社会风险。1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继续稳妥地推进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体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市场取向的改革继续推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

13、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2国家宏观调控更加成熟,全国经济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为了避免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大的震荡,对经济发展实施有利导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统筹国内、国际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协调好经济发展速度和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效率和弥补市场失效的关系。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双稳健”,促进消费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着力点 “进中求稳”目标及与之相对应的财政、货币政策“双稳健”将是“十一五”我国金融财政政策的主基调。同时, “十一五”时期,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有可能逐步回落。努力扩大消费,有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弥补投资下降

14、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增强经济的稳定性。4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新态势,各地区竞争加剧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将出现互动式、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趋势,但地区各自加快发展的目标也加剧了相互之间的竞争。5经济运行中资源(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矛盾加剧,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些因素可能不复存在,如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建设用地、大规模国债投资等。需要研究在降低资源和环境代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寻求技术创新等新的替代性增长因素,来维持经济的增长。因此,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举措。二、“十一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形势对重庆的影

15、响“十一五”时期,我们认为,国内外宏观环境将对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诸多的影响。在国际环境方面,国际政治、经济走势,中国进入WTO后过渡期以及台湾局势等会对重庆的对外开放、产业发展等产生较大影响;在国内环境方面,国家重大战略取向,国家调控政策及经济走势,国内要素、市场变化,以及国家区域发展新趋势将对重庆的发展战略、经济运行、产业发展、要素供给、对外合作等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一)“十一五”国际环境对重庆经济的影响1国际政治、经济走势对重庆经济的影响加大重庆对外贸易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加了重庆对外开放、开拓海外市场的难度和成本。但也为重庆拓展新的国际发展空间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有利于重庆通过加强与跨

16、国公司的合作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2进入WTO后过渡期对重庆经济的影响政府出口鼓励政策措施的力度和作用将相对减弱,制约我市产品出口。加大我市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尤其是作为我市主导产业的汽车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服务贸易领域完全对外资开放,将对重庆的服务贸易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3台湾局势可能会给重庆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重庆依靠其传统优势作为全国战略后方基地和军工生产的地位可能更加突出,使重庆在争取投资和军工产业等战略产业上面临新的机遇。(二)“十一五”国内环境变化对重庆经济的影响1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取向对重庆的影响“十一五”时期,我市也将加大建设和谐社会的

17、工作力度,必将使我市在努力减小差距扩大速度时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全国推进“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加快,我市实施难度要比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大得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将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也会增大我市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发展的压力。2国家政策导向及经济走势对重庆的影响国家“稳健”财政政策,将使我市“十一五”投资年均少增大约6个百分点左右。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加大我市资金供求矛盾。国家将继续把紧土地供应的关口,加重我市发展中的用地需求矛盾。我市经济增长与全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全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将促进重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全国经济将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

18、为主体逐步转变,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3国内市场、要素变化对重庆经济的主要影响“十一五”时期,全国人才要素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总体不会改变,使我市产生更大的人才供需缺口;国内技术进步步伐加快,但自身缺乏创新能力和引进能力将阻碍技术进步进程。“十一五”期间,我市能源需求仍较大,国内市场趋紧将加剧我市与其他省市之间的能源竞争和我市能源供应瓶颈制约。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将对我市的进出口、吸引外资、偿还外债等产生较大影响,更重要的是由于全国出口受阻,将加速沿海地区产品向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大我市产品竞争压力。4国家新的区域发展趋向对重庆的影响“十一五”时期,全国将形成东部加快、

19、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四大区域发展战略框架,这将使处于西部核心地位的重庆在争取政策支持力度上与西部其他主要省市的竞争压力加大,效应减弱。从区域版块看,有可能以重庆(主城)为核心,形成包括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区在内的长江上游经济区,合作和竞争并存;同时,以重庆为核心的上游经济区和以武汉为核心的中游经济区,可能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生产要素争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竞争。三、课题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一)抓住产业转移与资本流动机遇,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及结构优化主要是要发挥本地支柱产业的基础性优势,推动本地装备、机械制造等产业率先参与对接;同时,应抓住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合资合作等主要环节增强竞争

20、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再次,要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二)加强区域协作,扩大我市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主要是要积极推动以交通干线建设为纽带的周边区域联合协作,其次要推动区域间的产业整合,第三,要认识资源的短缺状况,重视与重要战略资源拥有地区的合作(三)强化内源经济发展,增强发展自主权主要是要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发展内源特色产业,如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特色能源工业、特色资源加工型工业、特色生态旅游业以及特色密集型产业;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本地产品品牌,在加强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同时,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四)加快对外开放,

21、扩大利用外资,发展国际经贸首先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更多有利于我市的合作城市,促进联合城市的实质性交往以及整合相互资源。第二创造适宜环境,吸引国外资本。第三是积极应对贸易争端,努力发展对外贸易。(五)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纳入到地方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之中;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积极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监测的技术革新等。(六)建立“服务型”政府,缓解深化改革可能加剧的矛盾冲突重点要树立科学的政绩意识,建立完善的政绩评价体系;加快政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2、,强化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控和应变能力。主报告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一、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仍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国际政治形势基本平稳,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呈现既竞争又合作的特点;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加快;资源战略初见端倪。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前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形势基本平稳,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呈现既竞争又合作的特点最近十多年来,发展以高新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是各

23、大国的政策取向。各大国从维护本国根本利益出发,一般采取务实态度处理相互关系,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9.11”事件成为大国关系重新调整的转折点。美国反恐需要其他大国支持和帮助,而其他大国也希望借此机会来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当前大国处理相互关系是努力寻求共同利益汇合点,力求通过磋商解决分歧。这种倾向仍在发展。但大国之间原有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并没有消失,一极与多极、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牵制与反牵制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斗争始终存在,还比较尖锐。目前,各大国从实现本国二十一世纪长远发展战略考虑,都在努力争取一个于己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大国之间发生直接全面对抗的可能性不大。和平因素的增长总体上超过了战

24、争因素的增长。一些地区热点虽然出现反复,甚至发生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但不会酿成新的世界大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目前,欧洲是区域贸易协定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球已实施数量的50以上。过去10 年间,美洲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最快的地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初步完成,如果2005 年协定能够如期实现的话,整个美洲大陆将成为统一的自由贸易区。在北非和中东地区,以“欧洲-地中海伙伴关系”为基础,该地区国家正在通过第二代双边区域贸易协定加强与欧盟的联系,目标是在2010 年建立自由贸易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

25、的发展方向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深化。非洲主要区域贸易协定组织已经提出在2028 年建立非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目标,以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既有内涵的提高,又有外延的扩张。由此推动了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不断上升。例如,在WT0 的多边贸易谈判中真正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力量只有欧盟。没有欧盟的合作,任何多边层次上的谈判都不可能取得进展。同样,在国际金融领域,欧元对美元的抗衡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中国与东南亚最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东盟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经济合作继续加强,同时双方的政治关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双方处于前所未有的友好时期。东盟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

26、、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10个国家,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东盟各国基本都采取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对外开放后,与东盟的经济交往逐步增长,东盟成为中国的重要经济伙伴。特别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使得中国与东盟之间更加信任。1990年以来,中国东盟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目前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200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82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90倍。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根据该协议,双方决定,

27、自2005年开始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进程,双方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于2010年降到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预计2010年建成后将成为一个人口超过17亿、经济总值达24000亿美元、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并列的世界主要自由贸易区之一。3.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加快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已进入全球化阶段。这一阶段以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广泛确立为前提,以世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国际分工格局的重塑为基础,以生产要素的全球规模的循环流动为重要特征。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在缺乏相应

28、的国际协调机制的情况下,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构成一定的风险,提出某种挑战。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97年2004年期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为6.36%,而世界GDP年均增长3.75%。资本国际流动的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商品国际流动的增长。跨国直接投资有突破性进展;国际性经济组织的权威性和职能日益加强。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加快。一是产业国际转移的区域层次深化;二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高技术产业国际转移加快,研发全球化和本土化趋势明显。四是东亚成为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五是服务业转移继续发展。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世界经济合作处,IMF、WTO、

29、UNCTAD。 全球FGI与商品贸易增长速度比较表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平均增长率全球FDI(%)15.725.741.557.327.7-41.1-17.0-17.66.59全球商品贸易额(%)4.63.4-1.3413.3-3.74.215.84.86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世界经济合作处,IMF、WTO、UNCTAD。4.资源战略初见端倪资源战略初见端倪。各国纷纷将石油等重要资源保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开始开辟西非、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新油源;印度、东盟、巴西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寻求

30、多渠道石油来源;各国都对石油运输保障和战略储备予以高度重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和美国等都在积极建设长距离输油管线,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联合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东盟和印度也在筹建石油战略储备设施。(二)当前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总体状况及特点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以人民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权利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和具体;以宪法为核心的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建立。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大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和人均GDP

31、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经济运行处于高速成长期。但资源约束、就业矛盾、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基本确立,品种繁多、产品丰富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经济运行已经由以“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并与资源约束相结合的类型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一是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在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监督制

32、约制度等民主建设方面,以及在现行宪法、宪法修正案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法制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加强推进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改革。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在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改革、以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以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基本实现或正在形成的基础上,进入到推进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2.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

33、国在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向着“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乃至“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早在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54美元,实现了邓小平同志设想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即基本实现小康。从评价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的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6个指标情况来看,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三项指标外,其他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6%,标志着我国总体上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34、引自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但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社会发展阶段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社会是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表明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还要继续向基本现代化目标迈进。3.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投资主导明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即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引自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根据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以及中国特殊的人口因素,研究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就业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几

35、个综合评价指标来看,2005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前汇率计算,估计会达到1400美元左右,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4:86,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的发展中期。注:数据来源于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1)投资主导、消费结构升级明显重工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对资本的积累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重工业的发展往往伴随投资的快速增长。在政府政策作用以及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支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导作用愈加明显。一是近年来持续推动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张;二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投资中。“

36、九五”以来全国总投资、总消费对GDP的贡献测算表(%)年份GDP总投资总消费1996年100.0030.4564.861997年100.0024.1654.601998年100.0026.6068.651999年100.0031.4990.382000年100.0026.9773.162001年100.0053.6246.762002年100.0052.0641.602003年100.0066.6834.11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支出法GDP统计数据,由于缺乏数据,采用名义价测算。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逐渐提高,2003年达到67%,2000-2003年平均每年

37、提高了8.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到部分居民进入大额消费阶段,对重工业产品产生了巨大需求。我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继续降低,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1%,比2000年降低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6%,比2000年降低3.5个百分点。虽然我国人均收入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由于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其中收入较高的地区和群体已开始进入大额消费阶段,开始大规模消费万元和十万元级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等)。数据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2)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一是重工业有大的发展。2001年、2002年、2

38、003年,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速度分别快5.71、1.68、6.25个百分点,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60%上升到2003年的64.5,而轻工业的比重则从2000年的40下降到2003年35.5%。二是第二产业比重加快上升。“十五”以来,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快,年平均上升0.67个百分点,而自1978年至2000年的22年间第二产业比重一共才上升了2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一产业从1978年的28.1%下降到2003年的14.6%。第三产业比重在2000年以前一直稳步上升。三是出现了一批以重工业为主体的高增长行业。与第一产业的单一性、第三产业和轻工业的复杂多样性有所不同的是

39、,重工业是由汽车、机械、钢铁等几个有限的大行业构成的,与之形成密切前向和后向联系的还有煤炭、电力和房地产等几个大行业。因此,重工业重新大发展使得这几个行业呈现出高增长态势。2002年以来,汽车、煤炭、钢铁、电子、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产业结构变化表 (%)产业结构轻重工业比重一产二产三产轻工业重工业1978年28.148.223.743.156.91985年28.443.128.547.152.91990年27.141.631.349.450.61995年20.548.830.747.352.71996年2

40、0.449.530.148.151.91997年19.15030.949511998年18.649.332.142.9357.071999年17.649.43341.9758.032000年16.450.233.439.860.22001年15.850.134.139.4360.572002年15.350.434.339.1460.862003年14.652.233.235.4964.5119782000-0.530.090.44-0.150.1520012003-0.600.67-0.07-1.441.4419962000-0.820.280.54-1.501.50数据来源:2004年中国统

41、计年鉴。(3)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十五”以来城镇化速度比1978-1998年间明显加快。“十五”以来城镇人口年均增加2156.7万人,比1978-2000年间年均多增853.9万人。城镇化率“十五”以来年均上升1.44个百分点,比1978-1998年间年均上升0.83个百分点也高了0.61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内地城市数量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3个增加到660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74个,50万人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74个,20万人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72个。2003年,按照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将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农

42、民工)计入城镇人口的口径计算,城镇化率为40.53%。根据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70%时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人口与城镇人口变化表(万人,%)总人口城镇人口比重1978年962591724517.921985年987052509423.711990年1143333019526.411995年1211213517429.041996年1223893730430.481997年1236263944931.911998年1247614160833.351999年1257864374834.782000年1267434590636.222001年127627480

43、6437.662002年1284535021239.092003年1292275237640.53197820001385.641302.770.8320012003828.002156.671.44199620001124.402146.401.44数据来源: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4.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十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15亿元人民币,增长达9.5%,“十五”以来的几年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长达8.6%,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长8.3%提高了0.3个百分点。1997年我

44、国经济总量刚上升至世界第七位,仅4年后,即2001年又上升到继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之后的世界第六位,2004年,与世界第五的意大利仅有微弱的差距。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一是总量较快增长的同时,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200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超过8000亿元,增长40%以上;财政收入扣除新增出口退税指标后,实际增收3000亿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步提高。二是在总量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继续改善。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7%。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

45、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年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50%。居民用于汽车、通讯、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三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继续显现的同时,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断成长。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25.8%。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明显增强,预计全年民营投资增长速度在25%左右,实际增长速度创下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投资自主性增长因素有所增强,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5.4%左右,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居民消费升温明显,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达到10.2%。四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2003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和金融项目

46、双顺差的格局,年末外汇储备超过4200亿美元,比2002年末增加1336亿美元左右,增长46.5%,是历史上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最多的一年。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5.各种矛盾开始凸现,资源约束、就业矛盾、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逐步突出当前中国的发展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对于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这个关键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的时期。正因为如此,目前,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开始凸现,资源约束、就业矛盾、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逐步突出。(1)中国的快速发展受到资源状况、能源供给和环境承受能力的严厉约束一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人均资源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