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41737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1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点、内容与实施李艺,钟柏昌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研制首先需要考虑课程的载体问题,除了常规的“ PC 机移动终端十网络外设”外,以“教学机器人”为载体的相关内容将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生长点;其次,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潮流中抓住其一般性、社会性和开放性本质,同时要廓清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课程定位,有针对性地设计内容体系。在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上,该标准系统地设计了整个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设计了不同学段的内容模块。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高中阶段主要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为

2、基础进行设计。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建议各地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模式,创造各种条件持续开始课程,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在缺少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国家标准的背景下,2012年5月,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组织研制的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版)(下文简称“标准”)正式对外发布了。该标准的研制自2010年 7 月开始启动,前后历时近两年;起草工作的主体是全国各省市信息技术教研员、部分骨干教师及部分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专家,并先后成立了南京、北京、天津、海南和四川五个执笔小组。起草过程中曾多次向

3、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各级信息技术教研员征求意见,多次专门或借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之机召开工作会,充分吸取实践一线的宝贵经验。为方使读者全面理解标准文本,本文将就标准研制的主要思路做简要解析。一、课程标准研制的起点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且时刻受信息技术发展影响的课程,无论是从经验的积累还是课程的特点来看,标准的研制存在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标准研制的起点。1 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应该有哪些从载体的介质类别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类载体,一类是以“ Pc 机十移动终端十网络外设”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这一类载体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占有绝对主体地位,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大

4、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也有算法与程序设计等具有专业技术取向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极力主张“机器人进课堂”,因此有了以“教学机器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机器人教育在中小学并非罕见,但通常是以兴趣小组、特长生培养的方式开展,我们希望机器人教育能惠及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第一类载体,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赘述。在此,我们想重点谈一谈“机器人进课堂”的问题。机器人技术软硬结合,又综合了机械、传感和控制等技术,是相关科技活动的良好载体,能够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想象力,结合动手制作,实现创意,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近年来,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教育价值已获得社会认可,但这种

5、教育多以兴趣班或竞赛形式开展,无法惠及所有学生且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开展机器人教育所需要的硬件平台比较昂贵且需要专用教室,不适合大面积普及;(2)机器人教学的竞赛推动模式以获奖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缺少基础教育所要求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3)机器人产品由公司主导,不仅商业气味浓厚,而且机器人形式固定,扩展性和兼容性不够,更换配件或更新换代时很容易造成浪费。可见,机器人平台的设计是一个首要问题,究竟是选择元器件平台(现有高中课标提倡的)还是成品机器人平台(当前流行的)?还是以机器人原型或实验箱为平台?需要做多层次多角度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一种可以走进课堂开展普及教

6、育的机器人平台应该具备如下一些条件:(1)价格低廉,相关配件甚至可由教师自制,而不需要完全依赖采购,以此降低成本和挖掘教师专业潜力;(2)可以在现有学校机房中开展实验,与 Pc 机互动,无需专用教室;(3)易于操作且交互性强,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可以支持各种创意实验;(4)平看具有开放性,产品不具垄断性,并有丰富的开源案例和学习资源供师生学习、参考;(5)符合科学性和教育性要求,即机器人的设计要能正确地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机器人教育不仅需要选择和设计平台,更需要选择和设计适合中小学各个学段的教育内容。“机器人进课堂”的口号能否铿锵有力,关键在于

7、是否有一套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我们认为,机器人教育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对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能力,要以智能化为核心概念串联“构件与功能、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制作”等基本知识内容,通过低成本多功能机器人平台,使学生在针对具体应用问题的设计、制作并实现中比较系统地初步接触结构、动力、传动、传感和控制等相关技术,对机器人及相关知识产生兴趣,具备创意思维,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为其未来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从载体的民族属性看,同样有两类不同的载体,一类是以国外主流品牌的信息技术产品为载体,毋庸讳言,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以玩 Intel CPU 为代表的计算机硬件和以

8、 Microsoft操作系统及其办公软件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的跑马场;另一类就是国产民族信息技术产品,随着龙芯计算机及具有民族色彩的 Linux 产品的逐渐成长、成熟,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同样应该给予他们以服务民族和社会的机会,在吸引更多社会关注的背景下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基于载体的分类,我们拟将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小学阶段为“算法与程序设计人门”)、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小学阶段为“机器人人门” ) ,前两个模块以“Pc 机十移动终端十网络外设”为载体,最后一个模块以“教学机器人”为载体,而对于民族信息技术产品的关照,我们将超越品牌和平台的

9、局限构架课程,倡导跨平台的操作体验、工具选择和使用,比较其特征辨识其各自的优点,把握其共同本质,形成更宽阔的视野,建立民族信息技术建设和发展的信心。 2 除大众化外,信息技术课程所依托的技术载体是否还有其他文化特征在构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时,其“信息技术”的文化特征,是必须认真考虑的根本性问题。此前我们曾经有论述,信息技术有着两大文化取向 精英文化取向和大众文化取向,对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以大众文化取向为主。关于其大众文化取向的特征,仍需继续归纳。大众化取向的信息技术工具有这样的特征,它使得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存在一种可能:只要把一个陌生的学习者领进门,告诉他注意事项和基本游戏规则

10、,消除其停留在门外的神秘感,剩下的事情就可以让他自己去做了。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习者掌握了某种工具软件之后,由于所有软件的操作风格和流行界面、通用工具图标的一致性,可以很容易地触类旁通其他类似工具软件。这种特征是当今基于图形用户界面和菜单操作的操作系统和所有应用软件所共有的。关于这一特征的描述,我们一直使用“大众化”或“大众性”概念,该概念脱胎于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概念。问题是,当描述对象的抽象程度降低,在描述具体技术内容时,大众及精英两个词的使用就容易出现晦涩和歧义。熟思之后,对于技术品类的分解认识,我们倾向于将大众性改称一般性,所谓一般,即普通所见,包括常用、通用和基础及它们的部分交集的

11、含义,与之相对,则是特定、高级等含义。仅用大众性或一般性来描述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仍感捉襟见肘。在与龙芯计算机及 Linux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开放性既是信息技术自身的当然品质,也是信息技术赖以说服社会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得到强化的一种价值追求。进而,既是建设在一般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又与之相比肩、,信息技术为社会带来了更具人本色彩的“社会性”活动。归纳起来,一般性是每个大众皆可掌握的特性,指称的是基础,也是可以由此及彼、相互迁移的基本概念、操作和方法的总和,如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概念、原理、思想,通用的元素、功能、方法和过程等。开放性指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不仅催生了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形

12、态,而且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遭变,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被动接收者,而可以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扮演创新主角,按照相应的游戏规则(技术标准)参与创新进程,如标准化技术思想,开放源代码软件相关的思想、技术和方法,信息加工工具、方式和角度的多元化思想等。社会性指网络社区和各种大众化应用工具形成的开放协作平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存体验,也为学习、生活、娱乐、工作等活动赋予了浓厚的社会性色彩。在信息技术的三元特征中,一般性强调技术工具在操作上的特点,开放性强调技术进步的一种内在精神,社会性强调技术环境在社会交往上的价值。从“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视野看,一般性和开放性描述的是科学和技术,一般性更倾

13、向于技术,开放性更倾向于科学,而社会性则最倾向于社会。这同样是个很好的解读,也说明了一般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的三维本质描述方法是正交完备的,当然也是相互影响、彼此交融的。可见,以一般性、开放性和社会性三个维度对信息技术的文化特征进行归纳,形成了鲜明的不同于其他文化工具的本质特征。 3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分野的依据是什么以一般性、开放性和社会性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本质的一种描述,可以依此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组织与设计,进而指导教材开发及教学。既然如此,需要进一步考虑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和分配。我们提出的观点是:一方面,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信

14、息技术课程,都可以在此本质描述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设计;另一方面,鉴于每个学段的学生特征和学习需求等因素的不同,小学可以倾向较多进行入门级的技能训练,初中可以展现较为完整的本质体系,高中可稍许倾向领域应用。如此处理,小、初、高三阶段的任务分工图景便清晰地呈现出来,既方便对当前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及教学实施的指导,又是有着前瞻意义的未来状态的描述。藉此,我们可以对小学、初中及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做如下分野:小学生在人门阶段,熟悉信息技术是主要任务。因此,在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时,宜以基础为重,即以基本技能的接触为重,由于其理解力较差,对信息技术的本质则以体验为主。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在

15、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本质的体验和归纳并重,并借领域应用的初体验增强其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生,则以重领域应用为佳,主张在多样化的应用领域中关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在应用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本质的理解。由此,在各个学段上,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可以形成不同阶段的课程特点。为进一步阐明学段分野的思路,我们对小学重基础、初中重本质、高中重领域应用的框架再略作解读。所谓小学重基础,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此不再赘述。初中重本质,即以揭示信息技术课程之内在本质和一般性规律为主,以一般性、开放性和社会性为逻辑框架,将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课程在彰显技术的社会意义上充

16、实丰满。如在一般性方面,以一组代表性工具人手,注意对技术产品的一般性特点和操控方法的归纳提升与拓展;在社会性方面,重点谈社会性软件工具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流方面的作用和方法;在开放性方面,以一组技术方法揭示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开放化思想。高中阶段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同时关注信息技术一般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的把握。高中重领域应用,与当前高中课程结构中的选修模块设置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的设计 1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静态结构与动态实现在既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标准研制组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

17、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

18、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有上述静态的划分,更需要注意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动态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人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

19、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2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整体架构与螺旋上升为比较充分地表达标准研制组对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认识,我们系统地设计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我们分别设计了各自的内容模块。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高中阶段主要以多样化的应用

20、技术领域为基础进行设计。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3、4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人门”和“机器人人门”,各36课时,适宜在5、6年级开设。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7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8、9年级开设,也可以在7年级开始开设。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高中阶段

21、的指导思想是以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为主,并列设置三个基础性与方向性兼备的模块,分别是“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各36课时。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至少选开其中两个模块。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中阶段则从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人手,借助几种比较典型算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体会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作用及

22、其魅力。三、实施建议 1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需要持续坚持和条件保障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中和高中阶段为非零起点。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的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短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地方或学校还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开设课程。例如,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参照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设计自己的地方课程或校本

23、课程。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3年级。较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一些确有条件在1年级或2年级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人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各地各校应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高中教育阶段原则上应确保每周2课时,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每周 1 课时的情况一般应尽量保证在小学阶段3至6年级和初

24、中阶段7至8年级持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标准系统地规划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框架,以供各地各校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时参考。同时也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的

25、要求,有条件设计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2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生成和升华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但信息技术课程不能随着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工具的变化而失去“自我”,抓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内涵和核心价值是任何一门年轻课程应有的追求。课程内容的挖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技术的层级分类看,首先是动手的技术(操作的技术),这是技术的基础;其次是如何做的技术(技术方法,如设计的技术和开发的技术等),这是技术的主干;然后是为何做的技术(技术思想和价值),这是技术的灵魂。从社会生活的逻辑看,首先是生活或者工作中有某种需求,然后是为满足需求产生了某种技术,最后是该技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26、和工作等。也就是说,类似插人、格式、图层等操作知识,仅仅是技术的最底层,并不是技术的全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应该是内涵丰富的技术。无论是基于网络的信息获取、多媒体信息的表达和加工,还是借助程序设计解决问题,都是源于生活以及工作的实际需求。讲求某种技巧与方法,受某种技术思想的支撑等才是技术的纵深,才是技术的真正意义。譬如,“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涉及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管理,即管理的目的,这是为何做的技术;如何管理,涉及到分类管理思想,这是如何做的技术;管理的具体操作,即涉及到文件的选定、移动、删除、复制等相关操作,这是动手做的技术。教材开发中,这几点都要涉及到,且要很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才说明对文

27、件管理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到位,才能对教学进行正向的引导。标准对技术纵深的挖掘做了阶段性的努力,但显然还有更广阔的空间留待教材开发者和实施者去探寻。一方面,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技术的使用价值。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探究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

28、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此外,要适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挖掘学生身边被广泛应用的国产信息技术软硬件品牌的应用实例,联系我国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和参与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建设方面的成效,了解和体验我国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核心信息技术发展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展动态,理解开放源代码的重要价值,激发振兴民族信息技术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参考文献:(1)李艺,钟柏昌缺失与补位 谈“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的起点 (2)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 (3)李艺,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29、建设三元本质说 (4)李艺,钟柏昌信息素养详解 (5)钟柏昌,李艺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6)钟柏昌支架理论视野下的局部探究教学模式及其类型 作者简介:李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哲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游戏等的研究(yilisd )。钟柏昌:博士,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等的研究(zhongbc )。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准解读段青摘要: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初中基础模块的专题有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与加工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该模块以基础性作为内容选择的重

30、要原则。基础性体现为信息技术的常识性内容、必备操作、基本应用能力。在小学和初中的内容目标和层次水平的处理上,相互街接、各有侧重,逐层递进、螺旋上升,小学部分侧重于观察、认识和了解,初中部分侧重于观察、尝试、操作体验和简单的综合应用。基础模块内容标准的主要特点,一是适应教学需求,突出教学内容的具体表达和目标层次的恰当描述,在条目的内容描述中,把各单元的知识,毅和教学范围逐一列出,便于师生把握教学内容和尺度;二是顺应技术发展,强调内容目标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把脉技术的发展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应该作为教学范畴的技术内容引入到标准之中;三是转变帷技能训练,

31、注重技术内涵和技术文化的渗透,在强调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师生关注信息丈化的体验和感悟,关注技术内涵的理解和提炼。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基础模块;内容标准;解读2012 年 5 月,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组织研制的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 012版) 正式对外发布了。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内容描述”均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一和拓展模块二,其中基础模块分别是小学和初中课程的基础内容。一、基础模块内容结构小学和初中部分基础模块的内容结构分为专题、单元、内容目标。小学和初中基础模块的专题

32、有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与加工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每个专题由若干单元组成,如“硬件与系统管理”专题包括硬件与数码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安全三个单元;“信息与加工表达”专题包括文本、表格、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综合七个单元;“网络与信息交流”专题包括信息网络、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三个单元。基础模块的专题和单元结构如下图所示:硬件与系统管理 信息与加工表达 网络与信息交流 硬件与教码设备 文本 表格 信息网络 计算机软件 图片 声音 信息获取 信息安全 动画 视频 信息交流 综合基础模块的专题和单元结构圈本模块内容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以基础性作为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基础性体现为信息技术的常识性内

33、容、必备操作、基本应用能力等方面,而非单纯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小学和初中基础模块中的专题和单元相同,具体内容目标不同。小学、初中的内容目标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逐层递进、螺旋上升。小学部分侧重于观察、认识和了解,初中部分侧重于观察、尝试、操作体验和简单的综合应用。二、专题一:“硬件与系统管理”内容解析本专题由“硬件与系统管理”“计算机软件”“信息安全”三个单元组成。(一)“硬件与数码设备”单元本单元内容涉及计算机硬件组成、常用数码设备。对小学生的要求是,认识计算机硬件设备,学会启动和关闭计算机等简单操作,认识常用的数码产品;对于初中学生的要求增加了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常用数码设

34、备的使用和与计算机的连接,不同类型计算机的比较等。本单元的内容侧重于感性,通过形象、直观的事物直接引发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内容目标以观察、识别和熟悉简单操作为主,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规律。表 1 “硬件与数码设备”单元小学和初中内容标准小学初中1通过观察,能够说出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的名称(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2. 能识别和使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数码设备的开关和接口(如主机开关、复位键、 USB接口、音频接口等3认识并能说出身边的数码设备及其功能(如平板电脑、触摸屏、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和手机等)4熟悉键盘和鼠标,并掌握正确的键盘和鼠标操作方法5尝试使用

35、可以接触到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1能说出计算机主机内的基本部件及其作用2.能连接计算机的硬件及其常用外设使之能正常工作3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如台式机、一体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等),了解各类计算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和趋势4能通过案例、数据或史实客观评价民族IT产业所取得的成就5能正确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摄像头等)6. 能使用身边的数码设备采集信息,并实现数码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二)“计算机软件”单元本单元内容涉及计算机软件的认识、文件管理及操作。对小学生的要求,一是明白计算机软件并能列举几项常用的软件,明白操作系统是做什么的,

36、二是熟悉计算机桌面、图标和窗口操作,三是对文件进行管理操作。对初中学生的要求侧重在:一是明白软件和硬件的关系和软件的分类,二是学会软件的常用操作如安装、更新和卸载,三是学习文件管理的结构化思想,四是初步了解二进制编码、文件格式。从内容看,本单元一部分属于操作性的内容,另有一部分属于原理性的内容,小学部分后者较少,初中则有需要理解或者提炼的原理性内容。表 2 “计算机软件”单元小学和初中内容标准小学初中1. 能列举计算机中的常用软件2. 能识别常用桌面图标并能正确对其进行操作3. 认识常见的文件类型,能够创建文件夹并存放文件,能对文件夹和文件进行有意义的命名4. 能够根据需要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分

37、类和管理5. 学会压缩和解压缩文件和文件夹6. 尝试使用和简单比较不同类别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或Android等),能说出操作系统的基本用途7. 了解对话框、窗口的特点及用途1. 通过实践尝试,了解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2. 能指出商业软件、共享软件、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的差异,了解开源软禁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3. 能根据提示安装、更新和卸载软件4. 学会使用软件中的帮助或借助网络搜做引擎解决计算机使用中遇到的问题5. 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6. 熟悉文件管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能依据分类管理思想建立合理的文件目录结构7. 尝试使用计算机和

38、移动终端中不同品牌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Android),不叫其界面、功能、操作方法上的异同8. 初步了解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认识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9. 了解同一类型的文件可以有多种格式,能根据需要,尝试对文档或多媒体文件进行格式转换,了解开放文档格式(ODF)的功能及其意义10. 通过简单体验了解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在计算机中编码的方法及特点(三)“信息安全”单元本单元涉及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基本认识,如病毒、木马及防范。小学部分一是要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二是会用查杀木马和病毒的软件、定期备份文件。初中部分则要求会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更新系统补丁

39、,通过口令等方式对个人信息实行有效保护等。本单元内容容量不多,之所以独立设置为一个单元,是表达信息安全重要这一思想,要求小学、初中各学段加强信息安全的意识。表3 “信息安全”单元小学和初中内容标准小学初中1. 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初步学会应用查杀木马和病毒的软件2. 养成及时并有效备份文件的习惯3. 树立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1. 理解病毒、木马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学会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能更新杀毒软件并查杀病毒,能更新系统补丁2. 学会合理而科学地设置帐户和口令3. 做好计算机及个人信息及资料的安全防增强信息安全的手段和意识 4. 形成使用适当方法对网上和生活中的信息进行鉴别的意识三

40、、专题二“信息加工与表达”内容解析本专题由“文本”“表格”“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综合”7个单元组成,其中前六部分是信息加工与表达的经典分割,最后一个单元是“综合”。各单元的内容目标均考虑到淡化学科体系,跳出具体的软件操作的局限,对共性的、方法性和可迁移的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一)“文本”单元本单元内容从输人汉字练习开始,再到文档简单编辑。对小学生的要求,一是熟练键盘输人,学会汉字输人并达到一定速度;对初中生的要求,不局限于独立的文本编辑,而要学习文字编辑中具有协同意义的操作如文档的修订、批阅、文件合并等,学习符合规范表达的编辑方式,与信息技术实际应用密切结合起来。表4 “文

41、本”单元小学和初中内容标准小学初中1 熟练键盘输人,学会一种中文输人法,中文输人速度应达到 20 字/分钟或以上2 尝试使用至少一种文本编辑工具对文档进行简单编辑,学会文本编辑的基本过程,知道文本编辑的基本方法1. 能根据需求输入文字,文字输入速度应达到 30 字/分钟或以上,并能设计文本排版格式使之符合表达规范2. 会使用查找替换等工具对文件内容进行统计或批量修订等3. 学习文档编辑中修订/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的使用方法,通过协作完成任务体会这些功能的社会意义,提高协作能力4. 尝试使用在线文档协同写作和管理文档,并比较其与使用本地办公软件的异同,能对其社会意义进行评价(二)“表格”单元本单

42、元内容有表格的应用、表格的编辑、表格数据的理解。小学部分的要求,一是明白表格在生活中的作用,二是学会简单的表格数据运算和表格的插人;初中部分的主要要求,一是理解表格的统计功能,二是理解二维表格表达的内在涵义,三是使用表格进行运算,四是明白表格可以有多元解读。本单元对小学部分仅要求学会简单操作,对初中部分的要求,除了学会用表格进行一般运算等操作,还侧重于从多角度去理性地认识和理解表格,对表格的内涵进行挖掘。表 5“表格”单元小学和初中内容标准小学初中1 能列举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在文档和幻灯片中插人表格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编辑3 学会制作表格管理简单的信息并能进行简单运算1 理解

43、表格在排版和数据统计计算方面的作用,能分析生活实例中表格的不同功能 2 能简略说明不同工具软件中二维表格的共同特征及差异,能够根据需求设计二维表格行列熟悉3 能够根据需求绘制或套用排版类型表格,能按要求对其属性进行调整、设置4 根据需要在不同软件中相互复制表格,并观察辨析其属性的迁移情况5 能应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计算与直观表达 6 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加工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对相同数据做不同的解读,感悟信息加工和利用的选择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三)“图片”单元本单元涉及使用简单工具绘图、图片编辑、图片信息的采集等内容。对小学生的要求主要是,使用简单工具绘

44、图和进行图片编辑;对初中生的要求,一是了解图片的采集方法,二是图片的浏览和管理、图片的编辑与加工,三是健康合理地使用图片加工技术。本单元除了多数操作性的内容外,结合实际应用,在初中部分增加了图片的采集、浏览和管理的内容。表 6“图片”单元小学和初中内容标准小学初中1能列举图片和图片加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2. 能使用简单绘图工具软件绘制基本形状,填充合适的色彩,能缩放、翻转、组合图片表达创意1了解多种图片采集的方法 2能使用专用工具软件浏览与管理图片 3能使用画笔、选区、图层和滤镜等功能加工图片,表达创意 4能根据表达需求在文本中插人合适的图片,并对图片各项属性做适当设置或调整 5能区分艺术创

45、作和“恶搞”的差异,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健康合理地使用图片加工技术(四)“声音”单元本单元包括声音的播放与文件管理、声音的采集与编辑等内容。小学部分的内容要求主要有,使用软件播放和管理声音文件,声音的采集和裁剪、拼接;初中部分增加了音频的降噪、环绕等音效处理。 本单元内容侧重于体验性的操作。表 7 “声音”单元小学和初中内容标准小学初中1 能列举声音和声音加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2 使用简单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声音文件 3 体验简单的声音采集和编辑软件的使用,尝试采集、播放和裁剪、拼接声音文件1 能了解多种声音采集的方法2 能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声音做基本的剪接与合成等处理 3 了解简单工

46、具软件中降噪、环绕等音效处理功能(五)“动画”单元本单元包括用工具制作动画、动画的创意表达、动画作品编辑加工等。小学部分的内容要求比较简单,用软件制作简单的动画;初中部分要求学习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的制作,并提出通过制作动画表达创意的要求,指向的是简单的动画设计。本单元内容侧重于基于软件操作的动画制作。表 8 “动画”单元小学和初中内容标准小学初中1能举例说明动画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2初步学会使用工具软件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1能通过编辑图层和关键帧制作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表达创意 2会制作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3能够说出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

47、、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4能根据情节与内容需要,运用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制作出简单的动画作品(六)“视频”单元本单元涉及视频播放、视频文件管理、视频采集和编辑。小学部分的内容要求是视频播放和视频文件的管理;初中部分内容要求是视频采集和符合主题表达要求的视频编辑。本单元内容主要是简单视频软件的基本操作。表 9“视频”单元小学和初中内容标准小学初中1. 能列举视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2. 能使用简单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视频文件1. 了解多种视频采集的方法2. 能根据表达主题,借助简单的工具软件,通过视频剪辑、添加文字标题、特效和背景音乐等方式合成视频短片表达创意(七)“综合”单元本单元是在前6个单元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小学部分内容是使用简单工具集成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对多媒体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初中部分的主要内容,一是根据主题运用多种媒体信息,设计、制作、发表或发布多媒体作品,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评价多媒体作品的表达效果,二是理解多种媒体加工软件的技术思想、多种集成软件的比较,三是相关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本单元对初中的要求相对较高,既有操作方面的,又有技术思想方法方面的。表10“综合”单元小学和初中内容标准小学初中1 结合实例理解用多媒体方式表达信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