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43320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60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伤 寒 与 副 伤 寒,刘旭东 副主任医师,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伤 寒 与 副 伤 寒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伤 寒,概论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严重及常见的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伤 寒 概论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伤寒杆菌,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伤寒杆菌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伤寒杆菌电镜照片,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伤寒杆菌电镜照片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开始至恢复期均可由粪便排菌

2、,但以病后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也最强。病愈后排菌量减少,有25的病人持续3个月以上,称慢性带菌者,3个月以内称暂时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伤寒流行或散发流行的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通过污染病菌的手、餐具、食物、水、苍蝇或蟑螂而传播。,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以儿童及青壮年较高,病后获持久免疫力,仅有2再次发病。四、流行特征 终年发病,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及亚热带多见,夏秋季为主。,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三、人群易感性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发病机理及病理,伤寒杆菌 胃 小肠 侵入肠粘膜淋巴

3、结及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繁殖 由胸导管 进入血流 第一次菌血症,即潜伏期(因菌量少,不引起临床症状)。细菌随血循环 肝、胆、脾、骨髓大量繁殖 再次进入血流 第二次严重的菌血症(病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及内源性致热原) 引起临床症状,相当于发病初期(第一周)。之后23周,细菌继续随血流遍布全身,在胆汁中繁殖旺盛 随胆汁排入小肠,(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 再度侵入肠道淋巴组织 使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7,发病机理及病理伤寒杆菌 胃 小肠 侵入肠粘膜,基本病理特征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以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变最为显著。病变过程

4、分为:增生、坏死、溃疡形成、溃疡愈合4期。每期约1周,共4周。病变一般仅在粘膜及粘膜下层。若坏死或溃疡波及血管则引起肠出血,穿透肌层及浆膜层则致穿孔。肝、脾肿大主要病变是炎症、充血、灶性坏死,可有吞噬细胞聚集,形成伤寒小结节。贫血和白细胞减少与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及作用增强所致。持续发热除与内毒素血症有关外,尚与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有关。,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8,基本病理特征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8,中医病因病机:,伤寒属中医”湿温“范畴。是由湿热疫毒引起的急性热病。外因湿热疫毒;内因脾胃内伤。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阻滞气机,湿热熏蒸而成。病理

5、特点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传变较之一般温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邪遏胃气,病变主要在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9,中医病因病机:伤寒属中医”湿温“范畴。是由湿热疫毒引起的急,临床表现,潜伏期335日,多数为714日。,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0,临床表现 潜伏期335日,多数为714日。伤寒1中,一、典型伤寒,分为四期,病程45周。初期(第一病周) 起病缓慢,首症为发热,体温呈阶梯形上升,57日内升至3940,伴全身乏力、食欲下降、咽痛、腹部不适。,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

6、11,一、典型伤寒 分为四期,病程45周。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极期(第23病周), 持续高热 多呈稽留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发热1014日。 相对缓脉 脉搏缓慢与体温的升高不成正比。偶有重脉。正常情况体温每升高1,脉搏应增加1520次。但并发心肌炎时此症不明显。 表情淡漠 同时可有精神恍惚、反应迟钝、呆滞、耳鸣、重听、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内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所致。,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2,极期(第23病周) 持续高热 多呈稽留热,少数呈弛, 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腹部不适、便秘、腹胀明显,可见中毒性肠麻痹,少数可有腹泻。可有右下腹压痛。 肝脾肿

7、大 病后第6日开始可有肝脾肿大,质软、压痛,局部叩痛。少部分病人有黄疸、ALT明显升高,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6.玫瑰疹 部分病人在病程714日时,于下胸部及上腹部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分批出现,23日内隐退。,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3, 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腹部不适、便秘、腹胀明显,可见,伤寒病人体温表,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4,伤寒病人体温表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4,玫瑰疹,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5,玫瑰疹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5,缓解期(第4病周),症状逐日减轻,体温渐降,肿大的肝脾回缩。恢复期(第5病周) 体温正常,症状及

8、体征消失,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6,缓解期(第4病周) 症状逐日减轻,体温渐降,肿大的肝脾回,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7,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7,二、临床类型,轻型 症状较轻,病程短(13周),体温38左右。早期接受有效抗菌治疗或经疫苗接种者,易误诊及漏诊。普通型 具有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及病程。迁延型 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及合并慢性血吸虫病者。发热持续时间长,病程可达数月之久,症状早期与普通型相同。,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8,二、临床类型轻型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8,逍遥型 症状轻,患者不易察觉,部分因肠出血或肠穿孔而就诊。暴发型 骤起高热,毒血症症状

9、重,常有休克、中毒性脑炎、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DIC等,若能尽早诊断并及时抢救治疗,仍可治愈。,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9,逍遥型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19,小儿伤寒起病较急,胃肠道症状较明显,体温多呈驰张热,常见肝脾肿大,血白细胞正常或稍偏高。常并发支气管肺炎,少有肠出血及肠穿孔。病程短、恢复快、病死率低。老年伤寒发热不很高,但消化道症状明显,常有腹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同时可并发支气管肺炎和心功能不全。病程长、恢复慢、病死率高。,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0,小儿伤寒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0,三、复发与再燃,复发: 体温正常13周后,临床症状再次出现,血培养阳性,称之复发。

10、 少数患者可有复发,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充分或免疫力低下时,病灶内未被消灭的细菌再度繁殖所致。再燃: 当体温已波动下降,但尚未降至正常时再次升高,血培养阳性,称之再燃。 与菌血症未完全被控制有关。,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1,三、复发与再燃复发: 体温正常13周后,临床症状再次出现,四、并发症,常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2,四、并发症 常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伤寒1中西上课ga,肠出血,较重的并发症。病情轻重不一,由仅大便潜血阳性至大量便血,甚至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在28。发生的诱因与饮食不当、腹泻等有关。,伤寒1中西

11、上课ga课件,23,肠出血 较重的并发症。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3,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病人有突然右下腹剧痛,继之很快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X线膈下有游离气体,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等急性腹膜炎的表现。发生率在14。常因饮食不慎,肠胀气或滥用泻药,高压灌肠等诱因所致。,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4,肠穿孔 最严重的并发症。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4,中毒性肝炎,发生率为1260。肝肿大、质软、有压痛及叩击痛,ALT升高,少部分有黄疸,随伤寒好转而复常。极个别病例可发展为重型肝炎、肝衰竭。,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5,中毒性肝炎 发生率为1260。伤寒1中西上课ga课

12、件,中毒性心肌炎,约占35。病人可有胸闷、心慌、心跳现象。心电图检查,心率快或心律失常、心音低钝、心肌缺血、血压下降等表现。偶有心脏扩大,心衰。,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6,中毒性心肌炎 约占35。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6,支气管肺炎,常为继发感染,极少为伤寒杆菌引起。支气管炎发生于病程的早期,支气管肺炎则发生于极期或恢复期。,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7,支气管肺炎 常为继发感染,极少为伤寒杆菌引起。伤寒1中西上,其他,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中毒性脑病,胆囊炎、肾孟肾炎、DIC、血栓性静脉炎、骨髓炎等偶可发生。,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8,其他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中毒性脑病,胆囊炎、肾孟肾

13、炎、D,实验室检查,一、血象 白细胞计数一般在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随病情好转而恢复,但复发时可再度减少或消失。,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9,实验室检查一、血象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29,二、伤寒杆菌培养,是确诊的依据。血培养 抗菌治疗前,于病程12周阳性率为8090,第3周为50%。若抗菌治疗后,可取血块进行培养或加胆汁培养。骨髓培养 阳性率最高,可达90%。不论是病程早晚或用药与否均较血培养阳性率高。,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0,二、伤寒杆菌培养 是确诊的依据。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0,粪培养及尿培养 于病程第23周时,阳性率分别为75和25。胆汁

14、培养适用于慢性带菌者。,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1,粪培养及尿培养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1,三、肥达氏反应,对伤寒和副伤寒有辅助诊断的价值。用已知的伤寒“O”和“H”抗原及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机体内相应的抗体。因菌体“O”抗原为伤寒与副伤寒甲、乙所共有,所以仅检出高效价“O”抗体不能区别伤寒与副伤寒,还必须依靠“H”、“A”、“B”、“C”特异性抗体效价的高低来判断感染的菌种。,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2,三、肥达氏反应对伤寒和副伤寒有辅助诊断的价值。伤寒1中西上课,若“O”1:80,“H”1:160,为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伤寒的诊断;若“O”1:80,

15、“A”1:160,则有助于副伤寒甲的诊断,余此类推。一般于病程第一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8090。但有10%20%的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故不能据此而排除伤寒。,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3,若“O”1:80,“H”1:160,为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分析肥达反应注意事项: 仅有“”抗体阳性而“”抗体阴性,可能为病程的早期; 仅有“”“甲”“乙”“丙”抗体阳性,而“O”抗体阴性,可能为既往感染或曾接种过伤寒疫苗。 因为“”抗体出现早,半年左右消失,而“”抗体出现迟,可持续数年之久。 早期应用有效抗菌治疗,病菌很快被杀灭,抗体可不高,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抗体也可能持续阴性。,伤寒

16、1中西上课ga课件,34,分析肥达反应注意事项: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4, 伤寒杆菌属于群沙门氏菌,和群、群有部分共同抗原,亦可产生“”和“”抗体而出现交叉反应。 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肝炎、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病等可呈假阳性。少部分血培养阳性者,而肥达氏反应则呈阴性。故肥达氏反应对伤寒病的诊断有辅助价值,但不能做为确诊的依据。,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5, 伤寒杆菌属于群沙门氏菌,和群、群有部分共同抗原,亦,四、其它,近年来建立了许多新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如ELISA法检测伤寒杆菌抗原及检测IgM或IgG型抗体;被动血凝试验(PHA)、免疫电泳(CIE)、免疫荧光试验等技术,最

17、近尚有用伤寒杆菌DNA或PCR技术检测伤寒的方法。但以上技术尚需临床进一步总结应用。,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6,四、其它 近年来建立了许多新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如EL,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 注意当地有否伤寒的流行、流行季节、患者的生活习惯、既往史、预防接种史及接触史等。,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7,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7,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12周不退,伴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应高度怀疑伤寒。 若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更助于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中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诊断。 确诊的唯一

18、依据是血、骨髓、粪等中培养出伤寒杆菌。,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8, 临床表现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8,二、鉴别诊断,病毒感染 主要是上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感染。 有持续发热及白细胞减少,但无伤寒中毒症状,无相对缓脉、玫瑰疹、少有肝脾肿大,肥达氏反应及伤寒杆菌培养阴性。且病程短,12周可治愈。,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9,二、鉴别诊断病毒感染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39,钩端螺旋体病,近期有疫水接触史。有钩体病的“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 等三症状、三体征,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快,血清凝溶试验阳性。,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0,钩端螺旋体病 近期有疫水接触史。伤寒1中

19、西上课ga课件4,粟粒型肺结核,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呈不规则发热、常伴有盗汗、脉速、气促、紫绀、消瘦等表现,血沉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2周后胸片可见粟粒型病灶。,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1,粟粒型肺结核 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伤寒1中西上课ga课,疟疾,体温波动大,有寒战、高热、热退时大汗淋漓特点,并有一定的间歇期,以脾肿大为主,质偏硬,常有贫血,血或骨髓切片可发现疟原虫。,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2,疟疾 体温波动大,有寒战、高热、热退时大汗淋漓特点,并,败血症,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血中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但中性粒细胞常增高。可有原发病灶。血培养可确诊。,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

20、43,败血症 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血中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但中,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于89月。后者症状比前者轻,均有被虱咬史、突起高热、寒战、结膜充血、脉快。皮疹于病程35天出现。分布广,数量多、色暗红,压之不退色,退疹后有色素沉着。病程约2周,外斐反应阳性。,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4,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恶性组织细胞病,病情变化快,有不规则高热,进行性贫血、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消瘦,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检查可发现恶性组织细胞。,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5,恶性组织细胞病 病情变化快,有不规则高热,伤寒1中

21、西上课g,治疗,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6,治疗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6,一、一般治疗,(一)隔离与休息 消化道隔离,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卧床休息。(二)护理 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大小便情况、保持口腔卫生。对卧床者需防褥疮。(三)饮食 高热时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注意补充水份及各种维生素。热退期给予少渣饮食,避免进食过饱、进食粗糙及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以免造成肠出血或肠穿孔。,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7,一、一般治疗(一)隔离与休息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四)对症处理 高热给予物理降温。不宜用大量退热药,以免虚脱。烦燥者可用安定等镇静剂;腹胀时禁用新斯的

22、明,可给予松节油热敷或肛管排气;便秘者可用开塞露通便或生理盐水低位灌肠;毒血症严重者可在有效抗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25mg/日,有腹胀者慎用,以诱发肠出血、肠穿孔。,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8,(四)对症处理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8,二、病原治疗,(一)喹诺酮类 目前治疗伤寒的首选药。此类药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干扰其DNA复制,导致细菌死亡。氧氟沙星针100ml静滴,每日2次,口服200mg,每日3次;左氧氟沙星针200mg,每日2次;环丙沙星200mg,每日2次;诺氟沙星400mg,每日34次,口服。四种药可任选一种。用药后一般5天左右退热,但仍需继续服用10

23、14天,孕妇与儿童不宜用。,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9,二、病原治疗(一)喹诺酮类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49,(二)氯霉素 在伤寒杆菌敏感地区,氯霉素仍为有效药物。成人每日1.52g,分4次口服,或静滴每次0.75ml,每日2次,退热3天后可减半量继续用2周,本药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故在治疗前及治疗中应定期复查血象。若血细胞总数低于3.5109/L。中性粒细胞低于35应立即停药,改用其他药物治疗。孕妇及儿童禁用或慎用。,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0,(二)氯霉素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0,(三)头孢菌素类 孕妇及儿童均可选用。头孢哌酮与头孢他啶等均有良好的疗效,常用剂量为24g,儿童1

24、00mg/kg,每日两次静脉注射,疗程1014天。(四)丁胺卡那霉素 对伤寒杆菌有较好的疗效。成人200600mg天,分两次注射;儿童48mg/kg/天,分两次静脉给药,疗程一般不超过710天。,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1,(三)头孢菌素类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1,三、主要并发症治疗,(一)肠出血 禁食,绝对卧床,注意观察出血量,视出血量的多少,应用止血剂及适当输入新鲜血液。(二)肠穿孔 禁食,胃肠减压,加强抗菌治疗,视具体情况及时外科手术治疗。(三)中毒性心肌炎 绝对卧床休息,在足量有效抗菌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用营养心肌类药物。若出现心功能不全,可慎用小剂量洋地黄制剂

25、。,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2,三、主要并发症治疗(一)肠出血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2,四、慢性带菌者的治疗,氨苄青霉素每日36g,加用丙磺舒每日11.5g口服,连用46周;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每日2次;疗程13个月;氟哌酸0.4g,每日2次,连用4周;以上可任选一种,若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外科胆囊切除。,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3,四、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氨苄青霉素每日36g,加用丙磺舒每日,三、中医辨证:,(一)辨证依据多于夏秋发病。起病较绶,初起虽有恶寒发热,但热势不扬,并有头身重痛,胸闷脘痞,舌苔垢腻脉濡缓等。(二)辨证要点首辨湿热的偏盛程度,有无兼挟。次辨病变所属部位,尤

26、其应注重气分的辨证。,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4,三、中医辨证:(一)辨证依据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4,(三)类证鉴别,本病应与风温挟湿和暑温挟湿相鉴别。风温多于冬春病,且以肺卫症状多。暑温多见于夏令,多以阳明热盛的证候较多。(四)证候鉴别本证发热恶寒,头痛少汗,有类似风寒表证,但脉不浮紧,项不强,且有胸脘痞闷等湿阻之证,可资鉴别。本证胸闷脘痞,有似食滞,但无嗳气食臭,亦易鉴别。本证多午后身热甚,状如阴虚之证,但无五心烦热、舌红少苔之证。,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5,(三)类证鉴别本病应与风温挟湿和暑温挟湿相鉴别。伤寒1中西上,四、辩证论治,(一)治疗原则: 清热祛湿(二)分型论治,伤寒

27、1中西上课ga课件,56,四、辩证论治(一)治疗原则: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6,1、湿遏卫气,主证:身重恶寒,头痛,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口不渴,胸闷不饥,苔白腻,脉濡缓。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方药:藿朴夏苓汤 杏仁、豆豉宣肺疏表,使湿随气化; 白蔻仁、藿香、半夏、厚朴芳香化湿; 猪苓、茯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或用三仁汤加减。,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7,1、湿遏卫气主证:身重恶寒,头痛,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口不渴,2、胃肠湿热,主证:壮热口渴,汗出不解,心烦脘闷,恶心呕逆,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利湿热,理气和中方药:王氏连朴饮 黄连、栀子清热燥湿; 厚朴

28、化湿行气; 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菖蒲芳香化浊醒脾; 豆鼓清宣郁热; 芦根清热生津止渴。,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8,2、胃肠湿热主证:壮热口渴,汗出不解,心烦脘闷,恶心呕逆,小,3、热入营血,主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斑疹隐隐,便血,舌绛少苔,脉细数。治法:清营泄热,凉血散血方药:犀角地黄汤 或清营汤 水牛角、生地凉血止血; 赤芍、丹皮凉血散瘀; 黄连清热解毒。 紫珠草、地榆、茜草根凉血止血;可配合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至宝丹。,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59,3、热入营血主证: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斑疹隐,4、气虚血脱,主证:脘腹不适,大便出血,量多,身热

29、骤降,颜面苍白,汗出肢冷,脉象细数。治法:补气固脱止血方药:独参汤本证病势凶险,可因气脱亡阳而死,故首当益气固脱,急用独参汤频频送服。元气回复后,再随证辨证施治。如见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倦怠乏力,便血 渐少,脉缓无力等脾胃虚寒,阴血亏虚之象。治宜温补脾肾,养血止血。方用黄土汤。方中白术、灶心土、附子温阳健脾;阿胶、地黄滋阴养血;黄芩苦寒坚阴,且防术附之 燥热;甘草调和诸药。,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0,4、气虚血脱主证:脘腹不适,大便出血,量多,身热骤降,颜面苍,5、气阴两伤,余热未清,主证: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神疲懒言,或低温不退,脉细弱,舌质嫩红,苔黄而干或光剥无苔。治法:益气生津,清解

30、余热方药: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清热泻火; 党参、麦冬益气养阴; 半夏降逆止呕; 甘草、粳米调养胃气。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出现口舌糜烂,舌红干者,加鲜石斛、天花粉、芦根。,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1,5、气阴两伤,余热未清主证: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神疲懒言,或,预后及预防,一、预后 大部分预后好,病死率为0.51,有严重并发症及老年人,婴幼儿、明显贫血、免疫机能低下、营养不良者预后差,且病死率高。,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2,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二、预防,(一)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人和带菌者,对其排泄物及日常用品进行有效的消毒,对饮食行业定期进行检测,

31、及时发现病人及带菌者。(二)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的关键,搞好“三管一灭”(管粪便、水源和饮食、灭苍蝇),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三)提高人群免疫力,可进行预防接种等。,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3,二、预防(一)控制传染源 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3,副伤寒,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包括副伤寒甲、乙、丙三种,分别由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其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解剖、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基本与伤寒相似。其潜伏期短,起病急骤,体温波动大,消化道症状重,皮疹出现早,并发症少,病程短,病死率低。副伤寒丙肠道病变不明显,常在其他脏器组织形成局限性化脓病灶。,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4,副伤寒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包括副伤寒,谢谢,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5,谢谢伤寒1中西上课ga课件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