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docx(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工程教育评估(认证)工作指南(2016版)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秘书处 编印二一六年九月3目 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4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14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21自评报告撰写常见疑问及解答42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运用指南46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指导手册59达成度评价办法1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71达成度评价办法2评分表分析法76达成度评价办法3问卷调查法79前 言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开始于2006年,是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认证工作以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
2、认证协会根据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参考国际工程教育界在认证领域的通行做法,按照实质等效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一套规划、指导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文件体系,汇编为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包括了指导认证总体工作的认证办法,认证标准,规范认证分支机构管理、专家考查工作规范以及学校准备工作规范等。根据认证工作开展情况,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每年组织对指南进行修订完善。2016版指南根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的开展情况,对认证工作时间节点、自评报告指导书等材料进行了修订。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不周之处,敬请谅解。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 二一五年十
3、二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说 明1.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2. 本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3. 申请认证的专业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该专业符合本标准要求。4. 本标准在使用到以下术语时,其基本涵义是:(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3)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以
4、便检测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4)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5)机制:机制是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5. 本标准中所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同时具备下述特征(2)-(7)的部分或全部:(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到解决;(2)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3)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
5、创造性;(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1通用标准1.1学生1. 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2. 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3.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4.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1.2培养目标1. 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
6、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3.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1.3毕业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
7、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
8、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4 持续改进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
9、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3. 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1.5 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1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2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
10、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1.6 师资队伍1. 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2. 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
11、、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3. 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4. 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5. 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1.7支持条件1.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2. 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
12、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3.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4学校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5. 学校能够提供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6. 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2专业补充标准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土木类专业本补充标准适用于土木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等。1课程体系1.1 课程设置本补充
13、标准仅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知识领域提出基本要求,具体课程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1.1.1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数学类课程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知识领域。自然科学类课程应包括物理学、化学等知识领域。1.1.2 工程基础类课程 土木工程专业: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材料、工程制图、工程测量以及房屋建筑学、工程经济、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相关知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土建工程基础、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力学、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计
14、算机技术与应用等相关知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包括工程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相关知识。1.1.3 专业基础类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包括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施工组织、工程试验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水文与水文地质学、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力学、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包括建筑环境学、机械设计基础、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暖通空调、冷热源技术、燃气供应、建筑给
15、排水、建筑自动化、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等。1.1.4 专业类课程各校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自身优势和特点设置课程,办出特色。1.1.5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备运用外国语进行交流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我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包括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等专业)、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岗位职责等方面的要求,从事专业工作时能够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环境、安全、法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1.2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1.2.1
16、 课程实验与实习土木工程专业: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混凝土基本构件实验、土力学实验、土木工程测试技术、专业综合实验以及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等。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水力学实验、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泵与泵站实验、水质工程学实验、以及工程测量实习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电工电子实验、热(力)学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以及工程测量与调试实习等。1.2.2 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1.2.3 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根据不同专
17、业领域,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包括钢筋混凝土设计、钢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设计、桥梁工程设计、道路勘测设计、基础工程设计、基坑支护设计、轨道无缝线路设计以及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泵站设计、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包括暖通空调工程设计、供热工程设计、通风工程设计、制冷工程设计、燃气输配设计、燃气燃烧设备设计等。1.2.4 毕业设计(论文)学校需制定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工作量和难度,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并给予
18、学生有效指导。1.2.5 其他实践环节包括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2师资队伍2.1 专业背景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合理,由本专业及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任教师担任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课任务,专任教师能够承担80%以上的主干专业课程讲课任务,专任教师人数10人以上,有学科带头人并形成学术梯队。2.2 工程背景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和相应的科研成果。3专业条件3.1 专业资料学校图书馆及学院(系)资料室有与本专业有关的图书、期刊、工程建设法规文件、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以及其它相关图纸、资料、文件等,拥有本
19、专业的电子资源、应用软件等各类资源。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高,有完整的学生借阅、使用档案。3.2 实验条件实验仪器设备满足课程实验要求,并有足够多的台套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3.3 实践基地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所能提供的实习内容覆盖面广,能满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要求。13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根据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办法有关认证申请资格的规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我们认为我校 专业满足申请条件,专业已经达到了规定的工程教育专业标准,现申请参与工程教育认证。请秘书处协助安排相关审核与考查。申请认证学校:申请认证专业:本校所有材料完全属
20、实,特此承诺。附表与资料:一、申请认证学校与专业概况二、专业基本状态数据表三、本专业培养方案(请另附)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300500字)申请方负责人签字: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一、申请认证学校与专业概况申请学校学校负责人联系电话学校简介(不超过500字)专业名称所在院系专业负责人姓 名电子邮件电 话手 机通信地址(邮编)专业发展概况(不超过1500字)学校与专业符合认证申请条件的简要陈述所在院系认证联系人姓 名电子邮件电 话手 机通信地址(邮编)二、专业基本状态数据表A 师资情况在编教师总数教师岗位结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其他教师职称结构(含同级别职称人员)教授副教
21、授讲师助教及其他教师学历结构(最高学历)有博士学位人数有硕士学位人数有学士及其他学位人数有工程实践经历教师人数B 近三年学生数量 年度类别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授予学位数C 图书资源概况学校藏书总藏书量期刊数量专业资源(含学校及院系藏书)图书数量期刊数量电子图书及数据库其他文献资料概况D 实践教学条件主要实验、实践、实训条件(名称、教学项目、分组等)E 近三年办学经费 年度类别教学经费来源校方拨款其他来源支出教学支出行政经费教学设备仪器购买教学设备仪器维护费用图书资料购买科研经费来源纵向课题经费横向课题经费其他收入支出科研设备仪器购买费用科研设备仪器维护费用试验外协费用国际合作交流费用能源材料
22、费用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上述数据中的问题和说明三、 本专业培养方案(请另附)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300500字)(包括教学质量体系、学生评估体系以及其他特殊的质量保障政策)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撰写与提交自评报告以及现场考查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自评报告中应该清晰地描述本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说明为达到上述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学过程以及对目标是否能够达成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与过程。这些内容应通过清晰翔实的表格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文字叙述来表述。本指导书所列内容紧密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学校提供撰写报告的范本。
23、指导书中所列内容为审阅者判断该专业是否达到认证标准各项要求提供基本依据;反之,这些内容缺失或者含混不清会对报告审阅者的判断产生直接的影响。专业在撰写自评报告时应该按照本指导书中的格式与描述顺序编写(保留其间用黑体字插入的通用标准原文,专业补充标准应分别在相应位置列出并举证说明是否达成)。其中极少量内容有重复是为了方便审阅者对照认证标准审阅。自评报告中不应包含与认证标准无关的内容,不应包含不能作为学生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达成证明的“标志性成果”。自评报告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其具体要求将在本指导书中说明。对本文件所用部分名词的说明:l 列出相关文档索引:指要求对于该部分描述的内容,提供相关的管理
24、文件,教学活动历史记录,质量控制记录,合作协议,或其它相关记录的名称。在现场考查时应能提供查阅。l 对于教学活动的持续自我检查过程,使用下列说法:n 评估:评估是指确定、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和数据的过程,以便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估需要恰当使用直接的、间接的、量化的、非量化的手段,以便检测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估过程中可以包括适当的抽样方法;n 评价:评价是对评估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进行解释的过程。评价过程判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l 机制: 指针对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同时对于该流程涉及的相关人员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有
25、明确的定义。 关于本指导书所用字体的附录:黑体部分为通用标准原文;楷体部分是针对通用标准应提供的说明;宋体部分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应提供的说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 评 报 告学 校: 专 业: 完成时间: 联系信息: 学校负责人签字: 学校盖章: 0 背景信息认证专业信息专业名称所在学校所在学院授予学位学 制院系网址 认证联系人信息姓 名电子邮件电 话手 机通信地址 (邮编)01 本专业所在学校的简介(500字以内) 描述申请学校的性质,隶属关系,所在城市或地区;。 学校的办学思想、定位。 描述学校的本科教育规模,研究生教育规模,教职工总数;二级教学单位设置;学校获得的主要学科、教学
26、平台。校内工学本科专业列表。02 本专业发展沿革简述(800字以内) 描述院、系的历史沿革,学科设置情况;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名称和开办时间。 描述土木工程专业的沿革; 描述土木工程专业获得的学科和教学平台;近5年来的主要科研和教学成果。 表0.2.1学院内所有本科专业的层次、设置的时间、近5年在校学生数和教师数。03 本专业以前参加评估(认证)的情况(如果不是第一次评估(认证),在附录0中提供上次的认证意见与改进报告)1.学生(7000 字以内)1.1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描述本专业当前生源基本状况;描述吸引优秀生源相应的制度与措施,包括学校的支持。用列表方式提供以下信息:表1.1 近3年
27、招生情况 年招生省份招生数学校分数线本专业分数线第一志愿录取比例 年招生省份招生数学校分数线本专业分数线第一志愿录取比例 年招生省份招生数学校分数线本专业分数线第一志愿录取比例1.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以列表方式提供下列信息(指导方式可分为:学生咨询/定期宣讲/事件启动;指导频度是针对定期宣讲方式的。收益人数为最近两年的数据,分学年提供):表1.2.1 学生学习指导渠道名称指导执行者指导方式指导频度受益人数x x x x学年x x x x学年表1.2.2 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渠道名称指导执行者指导方式指导频度受益人数x x
28、x x学年x x x x学年表1.2.3 学生心理辅导渠道名称指导执行者指导方式指导频度受益人数x x x x学年x x x x学年 其它学生指导(如果没有可以省略)。 描述上述辅导的执行落实情况以及效果。(在附录1.2中提供相关文档索引)1.3 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行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用文字说明本专业学生获取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基本要求。描述如何根据跟踪评估的数据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是否有学业预警制度,对受到预警的学生是否有帮扶措施。 以列表方式提供以下信息:表1.3.1 学生能力达成跟踪评价评价目标评价方式及内容评价人评价周期形成的记
29、录文档 附注1:评价目标可以按照“社会能力”、“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分类,这里主要是描述基本评价机制和方法,具体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在第3项“毕业要求”部分详细描述。 评价内容主要指评价基于的数据内容及来源。 附注2:评价方式应该包括考试以及其它对学生能力与水平评价的方式,并说明如何确认这些方式及其结果能反映毕业要求。表1.3.2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年份毕业生数毕业率获学位率总毕业率总获学位率一次就业率其中毕业率和获学位率应按专业方向统计。总毕业率和总学位授予率应计入转入、转出、留级等因素,并对数字组成在表注中说明。表1.3.3 近三年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分类就业状况年份土木类施工企业土木类
30、设计企业土木类其它企业非土木类企业政府事业单位攻读研究生(国内外)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附注:土木类其它企业含房地产、监理、检测等。政府事业单位含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西部计划、选调生、村官、应征入伍等。毕业生自主创业可归类到相应的就业类型内。1.4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描述相应的认定过程以及制度性文档索引。 详细描述转学、转专业的学生必须补修的课程如何规定;详细说明对已有学分的认定过程,特别是不须补修的课程或其它有学分的教学活动是否能支撑本专业相关毕业要求如何认定。 提供转专业、转学学生补修或已修学分认定的执行实例
31、(如果有)。 提供近5年转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情况(年份、来源、人数)。2.培养目标(4000 字以内)2.1 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说明制定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用单独的段落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全文。 描述采用哪些渠道与措施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并对社会公开。2.2 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本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关系,毕业生主要的从业领域及预期,主要的社会竞争优势。2.3 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32、。 描述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制度,包括基于的数据、数据来源以及收集的周期、主要评价人及身份、最近一次的评价结果。 描述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修订制度,包括修订周期、修订过程、参与人员以及主要执行人。描述最近一次修订,包括修订时间、改动的内容、改动的理由、参与修订的行业与企业专家以及他们发挥作用的方式与内容。 在附录2.3中提供相关文档索引。3毕业要求(7000字以内)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3.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
33、题。3.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3.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开发)满足土木工程特定需求的体系、结构、构件(节点)或者施工方案,并在设计环节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在提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时具有创新意识。3.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收集、处理、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3.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
34、、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3.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土木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标准,评价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的方案,以及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土木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3.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8 职业规范: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做到责任担当、贡献国家、服务社会。3.9 个人和团队:在解决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时
35、,能够在多学科组成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3.10 沟通:能够就土木工程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表达或回应指令。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3.11 项目管理:在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理解、掌握、应用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3.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提高自主学习和适应土木工程新发展的能力。用单独的段落明确列出本专业对于学生毕业的要求,并明确其中各项与上述12项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确保上述要求完全被覆盖。表3.1
36、 用矩阵图的方式说明毕业要求如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目标1目标2毕业要求1毕业要求2描述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方法和机制。通常毕业要求达成分为课程目标达成和毕业要求达成两部分,前者应该基于相关教学活动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或考核结果数据,后者还应该包括一定占比的对每位学生的课外考核结果数据。评价方法是指由这些数据综合分析得出某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与否的规则。如果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项进行评价,应分别描述,并说明每种方法适用范围。评价机制是指基础数据来源及其合理性评判、按照上述固定规则进行评价的过程、周期、各环节的责任人。以列表方式证明专业所列的各项要求可以证明被达到。针对每一项要求提供以下信息: 表3.
37、2.X 关于*项毕业要求达成的评价内容与过程(注意:对专业列出的每一项毕业要求,均要分别给出单独的下面式样的表格。)指标点相关教学活动学生考核方式达成度评价周期最近一次评价结果文档索引(备查)指标点1.1指标点1.2附注:(1)指标点是指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分解,所得到的可以安排教学内容并可衡量其效果的具体要求,一般毕业要求的每一项对应于多个指标点;一个指标点的实现可以由多个教学活动承担。(例如:可以将通用标准毕业要求项下的第二项“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分解为以下指标点:“(a)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b)能够
38、针对一个复杂系统或者过程选择一种数学模型,并达到适当的精度要求;(c)能够对于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严谨的推理,并能够给出解;(d)能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试图改进”)(2)这里的教学活动必须是有学分并对所有参与的学生有明确考核结果的课程、实践活动等以及其它教学活动。如果对应于一个指标点的活动不止一项,则分别列出,并列出各活动的相对权重。4. 持续改进(5000 字以内)4.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教学环节、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描述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构架与运行方式,
39、包括每个环节的主要执行者与责任者。 以列表方式提供以下信息:表4.1 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环节名称质量要求的要点与考核责任者考核基于的基本数据考核周期、结果与相应的改进措施形成的记录文档4.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面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描述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包括组成部分,运行方式,覆盖面及频度、使用的载体,相关文档索引(附录4.2)。描述当前正在运行的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机制的内容,形式,成员构成及其工作方式,近两轮评价记录4.3 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列举对主要教
40、学环节质量考核结果用于改进的措施及效果。列举毕业生反馈中哪些信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列举社会评价机制近五年内对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修订,以及目标达成度提升所发挥的作用,并在附录4.3中提供实例与相应记录。5. 课程体系(9000 字以内)5.0 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提供符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相关要求的说明。提供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清单。 提供完整的专业教学计划。用图表说明具体课程体系及必修课先后修关系。并在附录5.0-2中提供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应明确:1)本课程的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3)
41、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4)课程考核方式)。 提供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以汇总方式列出必修课总学分。描述关于学生选课的有关规定,包括如何控制学生选学的课程能满足对各类课程学分分布的要求。 用矩阵形式提供课程支撑诸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符号表示对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2-3门课程。并在附录5.0-2中提供所有课程的课程大纲,在附录5.0-3中提供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最近3届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需注明哪些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 描述课程体系设计与修订的过程与工作方式,描述最近两次教学计划修订参与的企业与行业专家名单、身份、参与方式和发挥的作用。课程体系必须包括
42、:5.1 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列举本类课程以及相应学分。如果必修课不能达到总学分的15%,描述对学生选课的相应规定,以保证每个学生毕业时在本类课程中获得的学分达到要求。5.2 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按照“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分别列举相应课程及学分。如果必修课不能达到总学分的30%,描述对学生选课的相应规定,以保证每个学生毕业时在本类课程中获得的学分达到要求。描述在对课程评价时采用什么方法保证标准中提及的相关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的实现。并在附录中提供相关评价记录的索引。5.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以列表方式提供以下信息:表5.3.1 实践教学体系环节名称内容要求与教学方式学分要求考核与成绩判定方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