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54970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6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大气污染与扩散.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大气污染集中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纳除尘及废气净扮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采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集中稀释力量,即大气的自净力量。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集中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打算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一、大气的结构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通常把自地面至120OknI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30km以下。超过120Okm的范围,由

2、于空气极其淡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其中,纯洁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氢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临时性的灾难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度(K)Pfl5I大气层的垂仃结构分附 Ooo O

3、ooooooo O 1 2 5 Xm2005001000908070605040302010。I1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密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51所示。1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受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运动和垂直方向混合比较猛烈,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风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集中的气象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集中、输送和转化影响

4、最大。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变化有关,赤道四周约为15km,中纬度地区约为1012km,两极地区约为8km;同一地区,夏季比冬季厚。一般状况下,对流层中的气温沿垂直高度自下而上递减,约每提升IOOln平均降低065七。从地面对上至1L5km高度范围内的对流层称为大气边界层,该层空气流淌受地表影响最大。由于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作用的的影响,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又称为摩擦层。地表面冷热的变化使气温在昼夜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可相差十几乃至几十度。由于从地面到IOom左右的近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上下气温之差可达12七。大气边界层对人类生产和

5、生活的影响最大,污染物的迁移集中和稀释转化也主要在这一层进行。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受地面摩擦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小,可以忽视不计,因此称为自由大气。2 .平流层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离地高度约55km范围的大气层,该层和对流层包含了大气质量的99.9%o平流层内空气淡薄,比较干燥,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平流层的温度分布是:从对流层顶到离地约22km的高度范围为同温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约为一551。从22km连续向上进入臭氧带,在这里太阳的紫外辐射被汲取,转化为热能,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提升,到达层顶时气温提升到一3七左右。平流层内气温下低上高的分布规律,使得该层空气的竖直对流混合微弱,大气基本处于

6、平流运动。因此,该层大气的透亮度较好,气流稳定,很少消失云雨及风暴等天气现象。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是80IOOkm处的氧分子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光解为氧原子,再与其它氧分子化合成臭氧而形成的,其化合作用主要在3060km处。从对流层顶向上,臭氧浓度渐渐增大,在2225km处达最大值,往后渐渐减小,到平流层顶臭氧含量极其微小。由于40km以上,在光化作用下,由氧化合为臭氧和由臭氧光解成氧的过程几乎保持平衡状态。在某种环流作用下,臭氧被送到很少光解的高度以下积聚,集中在1535km高度之间。通常将2225km处称为臭氧层。3 .中间层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高度80km左右范围内的大气层,其空气质量仅占

7、大气质量的10一二该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层顶的温度可降到一93七左右。因此,空气的对流运动猛烈,垂直方向混合明显。4 .暖层暖层为中层顶延长到80Okm高空的大气层,该层的空气质量只有大气质量的o-5o暖层在猛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其气温随高度提升而快速增高,暖层顶部温度可高达500-2000K,且昼夜温度变化很大。暖层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此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故又称为电离层。二、气象要素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中污染物集中的主要因素。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空气污染危害大事,都是在不利于污染物集中的气象条件下发生的。为了把握污染物的集中规律,以便实行有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的形成

8、,必需了解气象条件对大气集中的影响,以及局部气象因素与地形地貌状况之间的关系。在气象学中,气象要素是指用于描述的物理状态与现象的物理量,包括气压、气温、气湿、云、风、能见度以及太阳辐射等。这些要素都能从观测直接获得,并随着时间常常变化,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不同的气象要素组合呈现不同的气象特征,因此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集中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风和大气不规章的湍流运动是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集中的气象特征,而气温的垂直分布又制约着风场与湍流结构。下面介绍主要的气象要素:1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力。气压的单位为Pa,气象学中常用毫巴(Inbar)或百帕(hPa)表示。

9、定义温度为273K时,位于纬度45平均海平面上的气压值为1013.25hPa,称为标准大气压。对于任一地区,气压的变化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在静止状态下,可以用下式表示:dp=-pgdZ(51)式中P气压,Pa;Z一大气的竖直高度,m;P一大气密度,kgm3o2 .气温气温是指离地面L5m高处的百叶箱内测量到的大气温度。气温的单位一般为七,理论计算中则用肯定温度K表示。3 .气湿气湿即为大气的湿度,用以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气象学中常用肯定湿度、水蒸气分压、露点、相对湿度和比湿等量来表示。肯定湿度就是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质量,单位为gm3,其数值为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表明白湿

10、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水蒸气分压是指湿空气温度下水蒸气的压力,它随空气的湿度增加而增大。当空气温度不变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的分压力称为饱和水蒸气压,此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温度即称为露点。饱和水蒸气压随温度降低而下降,若降低饱和空气的温度,则空气中的一部分水蒸气将凝聚下来,即结露。相对湿度是湿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与同温下最大可能含有的水蒸气含量的比值,也即实际的水蒸气分压与饱和水蒸气压之比,表明白湿空气汲取水蒸气的力量及其潮湿程度。相对湿度愈小,空气愈干燥,反之则表示空气潮湿。比湿是指单位质量干空气含有的水蒸气质量,单位是g/kg。4 .云云是指漂移在大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构

11、成的汇合物质。云汲取或反射太阳的辐射,反映了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大气运动的状况,其形成、数量、分布及演化也预示着天气的变化趋势,可用云量和云高来描述。云遮挡天空的份额称为云量。我们我国规定将视野内的天空分为10等分,云遮挡的成数即为云量。例如:云密布的阴天时的云量为10;云遮挡天空3成时云量为3;当碧空无云的晴天时,云量则为0。而国外是把天空分为8等分来,仍按云遮挡的成数来计算云量。云底距地面的高度称为云高。按云高的不同范围分为:云底高度在2500m以下称为低云;云底高度在25005000m之间称为中云;而云底高度大于5000m之上称为高云。5 .能见度能见度是指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从

12、水平方向中能够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是In或km。能见度的大小反映了大气混浊或透亮的程度,一般分为十个级别,0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小,50m以下,9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大,大于50km。6 .风风是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风的运动规律可用风向和风速描述。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可用16个或8个方位表示,如西北风指风从西北方来。此外也可用角度表示,以北风为0,8个方位中相邻两方位的夹角为45,正北与风向的反方向的顺时针方向夹角称为风向角,如东南风的风向角为135。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水平运动的距离。气象预报的风向和风速指的是距地面IOm高处在肯定时间内观测到的平均风速。在自由大气中,风受地

13、面摩擦力的影响很小,一般可以忽视不计,风的运动处于水平的匀速运动。但在大气边界层中,空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使风速随高度提升而增大。在离地面几米以上的大气层中,平均风速与高度之间关系一般可以采用迪肯(DeaCOn)的嘉定律描述:u=以I(ZfZIy(5-2)式中U及U-在高度Z及已知高度Zl处的平均风速,m/s;n一与大气稳定度有关的指数。在中性层结条件下,且地形开阔平坦只有少量地表掩盖物时,n=l7o空气的大规模运动形成风。地球两极和赤道之间大气的温差,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温差以及陆地上局部地貌不同之间的温差,从而对空气产生的热力作用,形成各种类型风,如海陆风、季风、山谷风、峡谷风等。当气

14、压基本不变时,日出后由于地面汲取太阳的辐射,由底部气层开头的热涡流提升运动渐渐增加,使大气上下混合强度增大,因此下层风速渐大,一般在午后达到最大值;而夜间在地面的冷却作用下,湍流活动减弱直至停止,使下层风速减小,乃至静止。反之,高层大气的白天风速最小,夜间风速最大。(a海风6)陆队图52海陆风示Jfc图海陆风消失在沿海地区,是由于海陆接壤区域的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形成以一天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局部环流。在汲取相同热量的条件下,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于海水,因此地表温度的升降变化比(a)K(b山风15-3山风和谷城示盘图海水快。白天,阳光照耀下的陆地温升比海洋快,近地层陆地上空的气温高于海面上空,

15、空气密度小而提升,因此产生水平气压梯度,低层气压低于海上,于是下层空气从海面上流向陆地,称为海风;而陆地高层空间的气压高于海上,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从而在这一区域形成空气的闭合环流。夜间,陆地温降又比海洋快,近地气层的气温低于海面上的气温,形成了高于海面上的气压,于是下层空气从陆地流向海上,称为陆风,并与高空的逆向气流形成闭合环流。海陆风的流淌示意图如图5-2所示。海陆风的影响区域有限。海风高约IOOOnI,一般深化到陆地2040km处,最大风力为56级;陆风高约100300m,延长到海上810km处,风力不过3级。在内陆的江河湖泊岸边,也会消失类似的环流,但强度和活动范围均较小。季风也是由于

16、陆地和海洋的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形成以一年四季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环流,但影响的范围比海陆风大得多。夏季,大陆上空的气温高于海洋上空,形成低层空气从海洋流向大陆,而高层大气相反流淌,于是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类似于白天海风环流的循环。冬季,大陆上空的气温低于海洋上空,形成低层空气从大陆流向海洋,高层大气由海洋流向大陆的冬季的季风环流,类似于夜间陆风环流的循环。我们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和印度洋西侧,夏季大陆盛行东南风,西南地区吹西南风;冬季大陆盛行西北风,西南地区吹东北风。山谷风是山区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作用而引起的此外一种局地风,也是以一天为周期循环变化。白天,山坡吸受较强的太阳辐射,气温增高,

17、因空气密度小而提升,形成空气从谷底沿山坡向上流淌,称为谷风;同时在高空产生由山坡指向山谷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产生谷底上空的下降气流,形成空气的热力循环。夜间,山坡的冷却速度快,气温比同高度的谷底上空低,空气密度大,使得空气沿山坡向谷底流淌,形成山风,同时构成与白天反向的热力环流。山谷风的流淌示意图如图53所示。峡谷风是由于气流从开阔地区进入流淌截面积缩小的狭窄峡谷口时,因气流加速而形成的顺峡谷流淌的强风。三、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1 .气温直减率ffl5-4亚度反结示意图实际大气的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变化率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可用参数g表示:y=-M(5-3)式中,负号表示气温随高度而

18、降低。2 .大气的温度层结气温随垂直高度的分布规律称为温度层结,因此坐标图上气温变化曲线也称为温度层结曲线。温度层结反映了沿高度的大气状况是否稳定,其直接影响空气的运动,以及污染物质的集中过程和浓度分布。图5-4所示为温度层结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1)递减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而降低,即g0,如曲线1所示。递减层结属于正常分布,一般消失在晴朗的白天,风力较小的天气。地面由于汲取太阳辐射温度提升,使近地空气也得以加热,形成气温沿高度渐渐递减。此时提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四周气温慢,空气团处于加速提升运动,大气为不稳定状态。(2)等温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不变,即g=0,如曲线2所示。等温层结多消失于阴

19、天、多云或大风时,由于太阳的辐射被云层汲取和反射,地面吸热削减,此外晚上云层又向地面辐射热量,大风使得出溜股期舞爵濡”般需畿器空气上下混合猛烈,这些因素导致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变化不明显。此时提升空气团的降温速度比四周气温快,提升运动将减速并转而返回,大气趋于稳定状态。(3)逆温层结。气温沿高度增加而提升,即g0,如曲线3所示。逆温层结简称逆温,其形成有多种机理。当消失逆温时,大气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基本停滞,处于强稳定状态。通常,按逆温层的形成过程又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等类型。辐射逆温为大陆上常年可见的逆温类型,是由于地面的快速冷却而形成,通常消失于晴朗无云或少云、风

20、速不大的夜间。夜晚地面对大气辐射白天汲取的热量而渐渐冷却,近地面的气温随之降低。离地愈近,气温冷却愈快,离地愈远的空气受地面影响愈弱,降温愈慢,形成自地面开头的辐射逆温。辐射逆温随着地面的冷却渐渐向上扩展,到日出前逆温充分进展。日出后,地面汲取太阳的辐射渐渐升温,逆温层又渐渐自下而上消逝。到上午九点钟左右,逆温全部消逝。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如图55所示。辐射逆温层的厚度通常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高纬度地区甚至厚达23km0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且消逝较慢。夏季夜短,则逆温层较薄,消逝也快。此外,地形、云层、风等因素也会影响辐射逆温的形成及强度。下沉逆温是因高压区内某一层空气发生下沉运动时,导致下层

21、空气被压缩升温而形成;湍流逆温发生在绝热状态下的大气湍流运动时;平流逆温是暖空气水平流至冷地表地区上空所形成;锋面逆温为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时,由于暖空气密度小,爬到冷空气上面所致。这些类型的逆温一般不从地面开头,消失在离地面数十米至数千米的高空,也称为上层逆温。实际上,大气中消失逆温可能是由几种缘由共同作用形成的。消失逆温时,似乎一个盖子阻碍它下面的污染物质集中,对大气污染集中影响极大,因此很多大气污染大事都发生在具有逆温层与静风的气象条件下。3.干绝热直减率考察一团在大气中做垂直运动的干空气,假如干空气在运动中与四周空气不发生热量交换,则称为绝热过程。当干气团垂直运动在递减层结时,气团的温

22、度变化与气压变化相反。若气团的压力沿高度发生显著变化,则气温变化引起的气团内能变化与气压变化导致的气团做功相当,此时可忽视气团与四周大气的热交换,视为绝热过程。干气团绝热提升时,因四周气压减小而膨胀,消耗大部分内能对四周大气做膨胀功,则气团温度显著降低。干气团绝热下降时,因四周气压增大被压缩,外界的压缩功大部分转化为气团的内能增量,气团温度明显提升。干气团在绝热垂直运动过程中,升降单位距离(通常取IOOln)的温度变化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的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gd,即:(5-4)干气团在垂直升降过程中听从热力学第肯定律,即:T4y05-6大气0寸俞分析g(5-12)上式可见,在新位置上

23、,TiT,则a0,即气团的温度大于四周大气温度时,气团仍旧加速,表明大气是不稳定的;若TiVT,则a0的区域,当ggd时,a0,气团加速,大气为不稳定;当g=gd时,a=0,大气为中性;当ggd时,aV0,气团减速,大气为弱稳定,而消失等温层结与逆温层结时,即gWO,则大气处于强稳定状态,图56为大气稳定度分析图。分析可见,干绝热直减率gd=lKIoOm可作为大气稳定性的判据,可用当地实际气层的g与其比较,以此推断大气的稳定度。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集中有很大影响。大气越不稳定,污染物的集中速率就越快;反之,则越慢。2.大气稳定度的分类大气稳定度与天气现象、时空尺度及地理条件亲密相关,其

24、级别的精确划分特别困难。目前国内外对大气稳定度的分类方法已多达10余种,应用较广泛的有帕斯奎尔(Pasquill)法和特纳尔(TUrner)法。帕斯奎尔法用地面风速(距离地面高度IOn)、白天的太阳辐射状况(分为强、中、弱、阴天等)或夜间云量的大小将稳定度分为AF六个级别,如表51所示。表51大气稳定度等级地面风速(距地面IOm处)m冶-i白天太阳辐射阴天的白天或夜间有云的夜间强中弱薄云遮天或低云510云量4/106DDDDDD帕斯奎尔法虽然可以采用常规气象资料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简洁易行,应用便利,但这种方法没有准确地描述太阳的辐射强度,云量的确定也不精确,较为粗略,为此特纳尔作了改进与补充

25、。特纳尔方法首先依据某地、某时及太阳倾角的太阳高度外和云量(全天空为10分制),确定太阳辐射等级,再由太阳的辐射等级和距地面高度IOm的平均风速确定大气稳定度的级别。我们我国采纳特纳尔方法,太阳高度角即可按下式计算:4=arcsinsn0sinJ+cospcos5cos(15/+-300)J(5-14)式中j、1一分别为当地地理纬度、经度,();t一观测时的北京时间,h;d太阳倾角(赤纬),(),其概略值查阅表52。表5-2太阳倾角(赤纬)概略值d/()月份123456789101112上-56172222177一5旬22151522中-210192321143-8旬21121823下-921

26、323231911-1旬19122123我们我国提出的太阳辐射等级见表53,表中总云量和低云量由地方气象观测资料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见表54,表中地面平均风速指离地面IOnI高度处IOmin的平均风速。表5-3太阳辐射等级(中国)总云量/低云量夜间太阳高度角%/()h15o15oJh35o35oh65o6544-2-1+1+2+3574-10+1+2+384-1OO+1+125/57OOOO+128/28OOOOO表54大气稳定度等级地面平均风速/ms1太阳辐射等级+3+2+1O-1一21.9AABBDEF2-2.9ABBCDEF34.9BBCCDDE55.9CCDDDDD6CDDDDD其次节

27、大气污染物的集中一、湍流与湍流集中理论图5-7烟团在大气中的扩散()乐湖渔;b)小温游中的期团;(C)涡尺寸接近的期团,(d)大川农中的烟1 .湍流低层大气中的风向是不断地变化,上下左右消失摇摆;同时,风速也是时强时弱,形成快速的阵风起伏。风的这种强度与方向随时间不规章的变化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湍流。湍流运动是由很多结构紧密的流体微团湍涡组成,其特征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都具有随机性,但它们的统计平均值仍旧遵循肯定的规律。大气湍流的流淌特征尺度一般取离地面的高度,比流体在管道内流淌时要大得多,湍涡的大小及其进展基本不受空间的限制,因此在较小的平均风速下就能有很高的雷诺数,从而达到湍流状态。所以近

28、地层的大气始终处于湍流状态,尤其在大气边界层内,气流受下垫面影响,湍流运动更为猛烈。大气湍流造成流场各部分猛烈混合,能使局部的污染气体或微粒快速集中。烟团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下,由湍涡不断把烟气推向四周空气中,同时又将四周的空气卷入烟团,从而形成烟气的快速集中稀释过程。烟气在大气中的集中特征取决于是否存在湍流以及湍涡的尺度(直径),如图57所示。图57(a)为无湍流时,烟团仅仅依靠分子集中使烟团长大,烟团的集中速率特别缓慢,其集中速率比湍流集中小56个数量级;图57(b)为烟团在远小于其尺度的湍涡中集中,由于烟团边缘受到小湍涡的扰动,渐渐与周边空气混合而缓慢膨胀,浓度渐渐降低,烟流几乎呈直线向

29、下风运动;图57(c)为烟团在与其尺度接近的湍涡中集中,在湍涡的切入卷出作用下烟团被快速撕裂,大幅度变形,横截面快速膨胀,因而集中较快,烟流呈小摆幅曲线向下风运动;图57(d)为烟团在远大于其尺度的湍涡中集中,烟团受大湍涡的卷吸扰动影响较弱,其本身膨胀有限,烟团在大湍涡的夹带下作较大摆幅的蛇形曲线运动。实际上烟云的集中过程通常不是仅由上述单一状况所完成,由于大气中同时并存的湍涡具有各种不同的尺度。依据湍流的形成与进展趋势,大气湍流可分为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两种形式。机械湍流是因地面的摩擦力使风在垂直方向产生速度梯度,或者由于地面障碍物(如山丘、树木与建筑物等)导致风向与风速的突然转变而造成的。热

30、力湍流主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匀称,或因大气温度层结不稳定,在垂直方向产生温度梯度而造成的。一般近地面的大气湍流总是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的共同作用,其进展、结构特征及强弱打算于风速的大小、地面障碍物形成的粗糙度和低层大气的温度层结状况。2 .湍流集中与正态分布的基本理论气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一面随大气整体飘移,同时由于湍流混合,使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集中稀释,其集中程度取决于大气湍流的强度。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程度在于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大气集中理论就是用数理方法来模拟各种大气污染源在肯定条件下的集中稀释过程,用数学模型计算和预报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争论物质在大气湍流场中的

31、集中理论主要有三种:梯度输送理论、相像理论和统计理论。针对不同的原理和争论对象,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集中数学模型。由于数学模型建立时作了一些假设,以及考虑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对污染物在大气中集中的影响而引入的阅历系数,目前的各种数学模式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较多的是采纳湍流统计理论体系的高斯集中模式。图5-8所示为采纳统计学方法争论污染物在湍流大气中的集中模型。假定从原点释放出一个粒子在稳定匀称的湍流大气中飘移集中,平均风向与X轴同向。湍流统计理论认为,由于存在湍流脉动作用,粒子在各方向(如图中y方向)的脉动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因而粒子的运动轨迹也随之变化。若平均时间间隔足够长,则速度脉动值的代数

32、和为零。假如从原点释放出很多粒子,经过一段时间T之后,图58湍流扩散模型(-x 0)(5这些粒子的浓度趋于一个稳定的统计分布。湍流集中理论(K理论)和统计理论的分析均表明,粒子浓度沿y轴符合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f(y)的一般形式为:15)式中。为标准偏差,是曲线任一侧拐点位置的尺度;U为任何实数。图5-8中的f(y)曲线即为=0时的高斯分布密度曲线。它有两共性质,一是曲线关于y=口的轴对称;二是当y=时,有最大值八第=而,即:这些粒子在y=口轴上的浓度最高。假如值固定而转变。值,曲线外形将变尖或变得平缓;假如。值固定而转变口值,f(y)的图形沿Oy轴平移。不论曲线外形如何变化,曲线下的

33、面积恒等于1。分析可见,标准偏差。的变化影响集中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增加。值将使浓度分布函数趋于平缓并伸展扩大,这意味提高了污染物在y方向的集中速度。高斯在大量的实测资料基础上,应用湍流统计理论得出了污染物在大气中的高斯集中模式。虽然污染物浓度在实际大气集中中不能严格符合正态分布的前提条件,但大量小尺度集中试验证明,正态分布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近似。二、高斯集中模式(一)连续点源的集中连续点源一般指排放大量污染物的烟囱、放散管、通风口等。排放口安置在地面的称为地面点源,处于高空位置的称为高架点源。1.大空间点源集中图5-9高斯扩散模式示意图高斯集中公式的建立有如下假设:风的平均流场稳定,风速匀

34、称,风向平直;污染物的浓度在y、Z轴方向符合正态分布;污染物在输送集中中质量守恒;污染源的源强匀称、连续。图59所示为点源的高斯集中模式示意图。有效源位于坐标原点。处,平均风向与X轴平行,并与X轴正向同向。假设点源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自由空间集中,不考虑下垫面的存在。大气中的集中是具有y与Z两个坐标方向的二维正态分布,当两坐标方向的随机变量独立时,分布密度为每个坐标方向的一维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乘积。由正态分布的假设条件,参照正态分布函数的基本形式式(5-15),取=0,则在点源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分布函数为:C(XJ,z)=4)exp-+L刈(516)式中C空间点(x,y,z)的污染物的浓度,mg

35、m3;A(x)一待定函数;Oy、OZ-分别为水平、垂直方向的标准差,即y、X方向的集中参数,mo由守恒和连续假设条件和,在任一垂直于X轴的烟流截面上有:q=uCdydz(5-17)式中q一源强,即单位时间内排放的污染物,gs;u平均风速,m/so将式(5-16)代入式(5-17),由风速稳定假设条件,A与y、Z无关,考虑到E?xpl2)dE=后和,积分可得待定函数A(x):-4W=2myx(5-18)将式(5-18)代入式(5-16),得大空间连续点源的高斯集中模式C(Q)=说为exp骋+图J(5-19)式中,集中系数。,、O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O

36、时,A(x)=C(x,0,0),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大浓度点CBaX。当Xf8,Oy及Ozf8,则C-O,表明污染物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集中。2.高架点源集中在点源的实际集中中,污染物可能受到地面障碍物的阻挡,因此应考虑地面对集中的影响。处理的方法是,或者假定污染物在集中过程中的质量不变,到达地面时不发生沉降或化学反应而全部反射;或者污染物在没有反射而被全部汲取,实际状况应在这两者之间。(1)高架点源集中模式。点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作为坐标原点,有效源位于Z轴上某点,Z=Ho高架有效源的高度由两部分组成,即H=h+Ah,其中h为排放口的有效高度,Ah是热烟流的

37、浮升力和烟气以肯定速度竖直离开排放口的冲力使烟流抬升的一个附加高度,如图510所示。当污染物到达地面后被全部反射时,可以依据全反射原理,用“像源法”来求解空间某点k的浓度。图5-10中k点的浓度明显比大空间点源集中公式(5-19)计算值大,它是位于(O,O,H)的实源在k点集中的浓度和反射回来的浓度的叠加。反射浓度可视为由一与实源对称的位于(0,0,一H)的像源(假想源)集中到k点的浓度。由图可见,k点在以实源为原点的坐标系中的垂直坐标为(z-H),则实源在k点集中的浓度为式(5-19)的坐标沿Z轴向下平移距离H:(5-20)k点在以像源为原点的坐标系中的垂直坐标为(z+H),则像源在k点集中

38、的浓度为式(5-19)的坐标沿Z轴向上平移距离H:Cq1y2(z+H)”2myx2彳W(5-21)由此,实源C与像源CX之和即为k点的实际污染物浓度:C(XJ,z,H)=;exp(表exp+=P乎,2的3q12引2b2可J(5-22)若污染物到达地面后被完全汲取,则Cx=O,污染物浓度C(X,y,z,H)=C8,即式(5-20)。(2)地面全部反射时的地面浓度。实际中,高架点源集中问题中最关怀的是地面浓度的分布状况,尤其是地面最大浓度值和它离源头的距离。在式(5-22)中,令z=0,可得高架点源的地面浓度公式:C(XJ,0,N)=-exp(5-23)上式中进一步令y=0则可得到沿X轴线上的浓度

39、分布:C(X,0,0,H)=-exp-I加%42J(524),c(x,oro,nC(a,y,O,H)o-yffl-llIft架点源地而浓度分布地面浓度分布如图图5-11所示。y方向的浓度以X轴为对称轴按正态分布;沿X轴线上,在污染物排放源四周地面浓度接近于零,然后顺风向不断增大,在离源肯定距离时的某处,地面轴线上的浓度达到最大值,以后又渐渐减小。地面最大浓度值CBM及其离源的距离XBM可以由式(5-24)求导并取极值得到。令笫/去=0,由于。,、OZ均为X的未知函数,最简洁的状况可假定。y/。Z=常数,则当25)zx=fy2(5时,得地面浓度最大值C=2q二J皿euH2y(5-26)由式(5-

40、25)可以看出,有效源H越高,X.处的。Z值越大,而。zJa,则CBM消失的位置离污染源的距离越远。式(5-26)表明,地面上最大浓度Caal与有效源高度的平方及平均风速成反比,增加H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物在地面某一局部区域的聚积。式(5-25)和式(5-26)是在估算大气污染时常常选用的计算公式。由于它们是在Oy/。Z=常数的假定下得到的,应用于小尺度湍流集中更合适。除了极稳定或极不稳定的大气条件,通常可设。y/。z=2估算最大地面浓度,其估算值与孤立高架点源(如电厂烟囱)四周的环境监测数据比较全都。通过理论或阅历的方法可得ol=f(x)的详细表达式,代入(5-25)可求出最大浓度点离源的距离

41、Xs,详细可查阅我们我国GB3840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对于地面点源,则有效源高度H=0。当污染物到达地面后被全部反射时,可令式(5-22)中H=O,即得出地面连续点源的高斯集中公式:1/22丫C(,z,0)=:exp-+FqL2y)(5-27)其浓度是大空间连续点源集中式(5-19)或地面无反射高架点源集中式(520)在H=O时的两倍,说明烟流的下半部分完全对称反射到上部分,使得浓度加倍。若取y与Z等于零,则可得到沿X轴线上的浓度分布:C(元0,0,0)二加叼4(5-28)假如污染物到达地面后被完全汲取,其浓度即为地面无反射高架点源集中式(520)在H=O时的浓度,也即

42、大空间连续点源集中式(5-19)o高斯集中模式的一般适用条件是:地面开阔平坦,性质匀称,下垫面以上大气湍流稳定;集中处于同一大气温度层结中,集中范围小于IOkm;集中物质随空气一起运动,在集中输送过程中不产生化学反应,地面也不汲取污染物而全反射;平均风向和风速平直稳定,且ul2m/s。高斯集中模式适应大气湍流的性质,物理概念明确,估算污染浓度的结果基本上能与试验资料相吻合,且只需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即可进行简洁的数学运算,因此使用最为普遍。(二)连续线源的集中当污染物沿一水平方向连续排放时,可将其视为一线源,如汽车行驶在平坦开阔的大路上。线源在横风向排放的污染物浓度相等,这样,可将点源集中的高斯模式对变量y积分,即可获得线源的高斯集中模式。但由于线源排放路径相对固定,具有方向性,若取平均风向为X轴,则线源与平均风向未必同向。所以线源的状况较简单,应考虑线源与风向夹角以及线源的长度等问题。假如风向和线源的夹角B45,无限长连续线源下风向地面浓度分布为:扃J吐nuzsinP12(5-29)当BV45时,以上模式不能应用。假如风向和线源的夹角垂直,即=90o,可得:C(X,O=图572虚拟点源模型yJmx(H2(5-30)对于有限长的线源,线源末端引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