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服刑人员的管理改造方式对公共安全的影响.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58322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21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狱服刑人员的管理改造方式对公共安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监狱服刑人员的管理改造方式对公共安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监狱服刑人员的管理改造方式对公共安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监狱服刑人员的管理改造方式对公共安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监狱服刑人员的管理改造方式对公共安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监狱服刑人员的管理改造方式对公共安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狱服刑人员的管理改造方式对公共安全的影响.docx(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分类号 学号 学校代码10488 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全日制专业学位监狱服刑人员的管理改造方式对公共安全的影响 学位申请人:仿宋_GB2312三号加粗靠下居中学科专业:仿宋_GB2312三号加粗靠下居中指导教师:仿宋_GB2312三号加粗靠下居中企业导师:仿宋_GB2312三号加粗靠下居中答辩日期:仿宋_GB2312三号加粗靠下居中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of Master in EngineeringEffect of the

2、 management of prisonerson public safetyMaster Candidate: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靠下居中Major: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靠下居中Supervisor:Prof. XXX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81, P.R.ChinaJune, 2015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了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或属合作研究共同完成的工作外,本论文不

3、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 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武汉科技大学所有,其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武汉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按照武汉科技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收录工作的规定执行)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认可的国家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对外服务。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4、 期: 摘 要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对于罪行标准、减刑、假释等标准都有所提高,这就使得监狱的服刑人员数量增加,使得监狱管理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的重新犯罪率在13%14%左右,这其中还有一部分人是3次、4次再犯罪,其对于我国公共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本文在这个大背景下对A监狱服刑人员改造方式对公共安全威胁的影响研究,其意在帮助A监狱提升改造管理水平,降低服刑人员再社会的重新犯罪情况,减少对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绪论,对本文研究的背景、思路、方法等进行简单的阐述,并着重的分析的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情况;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的概述,这一部分

5、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于我国目前的改造方式进行分析,并分别对三种改造方式进行研究现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公共安全的危害进行研究分析;在第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第四部分有了对A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管理情况调查的坚实理论基础和问卷调查内容设计,提高了问卷调查的可靠性。通过第四部分的调查,发现A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第三部分的研究情况大致相仿,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存在些许的差异。对于这个调查结果和显现出的问题,笔者在第五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A监狱服刑人员的改造管理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切实的降低服刑人员再社会的重新犯罪率,减少对公共安全的危害。虽然此次的研究结果相对满意,但从研

6、究中发现,A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不是A监狱自身的管理问题,有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些是大背景下各个监狱都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制度上的问题等,通过本文的研究是否能够真正切实的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商榷,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切实的解决这些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和公共安全出一份力。关键词:服刑人员;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公共安全AbstractIn 2011, criminal law amendment (eight), for crimes, commutation and parole and other standard are improved, which makes

7、the prison inmates number increase, make management more difficul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statistic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to the crime rate in 13% 14%, the others is to crime, three times, four times its caused a great threat to Chinas public security.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8、 A prison inmates modified metho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security threats, its meaning is in help promote renovation of A prison management level, reduce the inmates anew, social crime, reduce the damage to public safety.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

9、uction,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background, ideas and methods to carry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 and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econd part is a summary of relevant theories, this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article; The third part is

10、 to analysis the present transformation way, separate the three transformation way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rough analyzing the harm of public safety; In the third part, on the basis of the fourth part is the management of the modification of A prison staff

11、 to investigate the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content of questionnaire design,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Through the fourth part of the investigation, found A prison inmates modifica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same,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

12、rences in details. To the problem of the survey results and show the author in the fifth par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hope A prison inmates transforma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can be solved, tangible lower recidivism of inmates to society, to reduce the harm to public

13、safety.Though to be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s from the study, A question of managing existence of the prison inmates transform itself is not A prison management issues, some of them are problems left over from history, some of them are under the big background prisons have problems on the existing

14、problems and the legal system, etc.,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able to really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still questionable, hope in the later research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social harmony and public safety.Keywords: Inmates;If the management;Education reform; Labor;Public safety

15、目 录摘 要IABSTRACTI第1章 导论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2.1国内研究现状11.2.2国外研究现状31.3 研究内容与思路架构41.4 研究方法51.5 研究创新点5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72.1监狱方面相关概念界定72.1.1监狱的界定72.1.2服刑人员的界定82.1.3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的界定92.2公共安全方面相关概念界定102.2.1公共安全的界定102.2.2再社会化的界定112.2.3重新犯罪的界定112.3相关理论概述12第3章 我国监狱服刑人员改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公共安全的影响143.1 我国监狱服刑人员改造方式分类143.2 狱政管理

16、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现状分析153.2.1研究现状分析153.2.2发展现状分析163.3 教育改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现状分析183.3.1 研究现状分析183.3.2 发展现状分析183.4劳动改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现状分析213.4.1研究现状分析213.4.2发展现状分析213.5我国监狱服刑人员管理改造方式存在的问题对公共安全的影响233.5.1狱政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对公共安全的影响233.5.2教育改造方式存在的问题对公共安全的影响243.5.3劳动改造方式存在的问题对公共安全的影响25第4章 A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管理情况调查分析264.1调查问卷概述264.1.1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264.1

17、.2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264.2改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94.2.1狱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94.2.2教育改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14.2.3劳动改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14.3对公共安全造成的影响分析324.3.1融入社会情况分析324.3.2再就业情况分析334.3.3社会关系情况分析334.3.4重新犯罪情况分析334.3.5心理情况分析33第5章 基于公共安全视角,对监狱服刑人员管理改造方式的新要求355.1狱政管理方面355.1.1加强对狱政管理人员“依法治监”改造理念的培养355.1.2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355.1.3构建科学完善的执行规范和管

18、理制度365.1.4建立高效完善的监狱管理模式,提高改造质量365.2教育改造方面375.2.1明确教育改造的目的375.2.2加强情感感化思想教育的重视375.2.3加强社会再融入方面的思想教育385.2.4重视人格、心理矫治教育,吸收和培养专业的教育人才385.3劳动改造方面395.3.1严格遵循劳动改造的基本原则395.3.2与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相结合395.3.3建立劳动改造保障体系395.2.4加强劳动改造与再社会就业的结合,增强服刑人员对于社会的适应性39第6章 结论与展望41致 谢42参考文献43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7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48附录34

19、9第1章 导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监狱是我国刑罚执行的重要场所和机构,是法制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监狱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保证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的质量,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公共的安全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对于罪行标准、减刑、假释等标准都有所提高,这就使得监狱的服刑人员数量增加,使得监狱管理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同时这大量的在押犯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减刑、假释机会的短刑期服刑人员和被限制减刑、假释的长刑期服刑人员,对这些服刑人员如何管理成了一个难题。当这些服刑人员刑满出狱回到社会之后,他们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改造情况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

20、很大的影响,这部分人出狱之后的表现,也对社会的公共安全有较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重新犯罪率在13%14%左右,这其中还有一部分人是3次、4次再犯罪。服刑人员出狱后因不能适应社会、缺乏谋生手段、公众的歧视等原因,即使没有走上再犯罪的道路,个人及家庭的情况也会受到影响,对社会的安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我国监狱改造手段主要分为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三个方面,通过这三方面的改造手段,试图将服刑人员重新改造成守法公民。但现我国不断提高的犯罪率和再犯罪率,对公共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监狱的改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目前A监狱监管改造的困境,监狱管理改造方法、监狱民警对服刑人员的影响以

21、及服刑人员出狱回归社会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理清监狱对服刑人员的管理改造工作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影响,进一步加强监狱服刑人员的改造工作,提高改造质量,降低服刑人员再社会的重新犯罪了,维护公共安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于监狱管理改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服刑人员的改造本身,包括监狱改造质量的研究,服刑人员劳动改造、人性化改造方式等具体改造方式的研究,以及监狱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虽然没有直接的突出其与公共安全之间的关系,但仍然不可以否决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监狱服刑人员如果没有接受高质量、高效率的改造,势必会对公共安全造成恶劣影响,而这些都可以

22、通过重新犯罪的数据及相关研究来反应。具体研究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反应:一、监狱改造质量的研究监狱改造质量是反应和评价监狱改造管理、改造方式是否有效和有质量的科学指标,能够为监狱改造管理提供科学的信息依据。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多以实证分析为主,具体如表所示:表1.1 国内监狱改造质量的研究现状研究者名称研究时间(年)主要内容张庆斌2006 研究的重点在于服刑人员的改造质量,共分为三个评定重点:重新犯罪的可能性评定、改造的危险性评定、服刑人员的改造质量评定。张晶2006 在研究中,张晶指出目前的改造质量评估过于依靠经验,过于主观和理想化。所以,要获得科学的、精确的评估数据,就需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23、,降低主观及理想化的观念干扰。胡晓峰,黄通勇,蔡迪华,牟一零2006 在研究中,作者对四川省的一些监狱的服刑人员改造情况进行了质量评价以及重新犯罪可能性的预测。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质量评价标准,其标准不仅有利于帮助监狱明确改造方向和目的,更有利于监督与管理。陈光明2009 该研究采用的是定量评估方法对监狱服刑人员改造质量情况进行分析。陈光明的研究并未局限于监狱内的改造质量,而是结合监狱内和监狱外两项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构确定质量考评的责权划分。曾赟2013 对于监狱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研究主要采取的是定量评估方法,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出监狱服刑人员的改造

24、质量及存在问题,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监狱服刑人员改造质量评估模型。杨静2013 对于监狱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前司法环节、社会巩固质量以及在刑的监狱服刑人员改造质量三个部分展开的研究。二、监狱服刑人员改造方式的研究目前我国监狱服刑人员改造方式主要有三种:狱政管理、教育改造以及劳动改造。其研究也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其中对于教育改造的研究尤为关注。目前,对于人格矫正、心理矫正教育的研究尤为广泛和深受关注。以狱政管理为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有刘智(1985)、杨威,王斌(2002)、马英典(2013)、孔维强(2014)等人;以教育改造为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有杨日华(2003)、黄勇峰(

25、2005)、韩述钦(2008)、郑文姬,黄晓梅,聂杜娟(2010)、阿布都艾尼阿西木(2014)等人;以劳动改造为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有杨殿升(1992)、殷果(2006)、王美玉,陈立毅(2010)、许桂敏(2014)等人。三、重新犯罪方面的相关研究监狱服刑人员对于公共安全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重新犯罪,通常重新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远大于初次犯罪。因而,对于重新犯罪的相关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方向。丛梅(2008)的研究中指出,重新犯罪的罪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心理畸形及反社会情节严重,有别于初次犯罪的罪犯,是由多种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翟中东(2011)的研究中指出,重新犯罪除

26、了有心理问题外,还有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像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曾赟(2011)在研究中提出了新的评定重新犯罪指标的理论,该理论的指标有11个,其中包括罪犯的年龄、家庭情况、生活经历、不良人际关系、反社会行为及心理等内容。其中,年龄、生活经历以及反社会行为对于重新犯罪的影响较强。丛淑萍(2014)其研究意在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构建预防重新犯罪的一体化机制。认为预防重新犯罪需要依靠三个层面:社区矫正、监狱改造以及安置帮教矫正。1.2.2国外研究现状以美国为代表的监狱管理模式,代表了西方国家的监狱管理模式,其监狱管理大都呈现出社区、监区、医疗区相辅相成的管理模式。西欧的法国、德国等国家则奉行宗教与

27、人文教育并重、感恩与回报并举的措施。北欧的芬兰、挪威、瑞典则坚持尊重、开放的管理理念。Segal and Moore(2002)在研究中指出,监狱成为一项产业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且其强烈的竞争性对于促进监狱改造是有积极的作用的;Patrick Bayer(2005)在研究中指出,私有监狱的运营成本要低于公有监狱;Torshin(2009)在研究中指出,俄国政府加强对私有监狱的支持力度,这对于减轻国家负担有积极的作用。对此,俄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私有监狱。Vera Institute of Justice(2010)在研究中指出私人监狱虽然在监狱内的改造质量较好,但其在罪犯出

28、狱以后再社会的帮扶力度较差,因而从目前来看还不能确定到底是私人监狱好还是公有监狱好。在监狱管理的理论研究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对服刑人员的教育领域涵盖广、方法灵活多样。具体而言就是,针对服刑人员的教育问题,而延伸出的公民教育、法律教育、文化教育及宗教伦理教育等。这种监狱教育理念的优点,在于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涵盖德育、宗教、文化等多方面)、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包括情感感化、社会融入、宗教熏陶等),能够让服刑人员在自尊自重自爱中,实现改造目的。这些对于我国的监狱管理及教育方式是具有可借鉴学习的意义。从另一个方面看,许多教育理念及方法并不适合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具体国情。Logan(

29、1991)的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对私人监狱和公有监狱改造质量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表明私人监狱的改造质量高于公有监狱。Austin,Coventry(2005)在研究中指出,英国的监狱教育改造分为四种:基础教育、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以及大学预科教育等四种。1.3 研究内容与思路架构1. 研究内容本文总共分为六章:第1章:导论,主要是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等进行简述;第2章:相关理论概述,主要是对于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应用理论进行简述;第3章:我国监狱服刑人员改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公共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对我国目前监狱服刑人员改造方式的种类进行简述,并通

30、过研究现状分析、发展现状分析找出我国监狱服刑人员改造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我国的公共安全造成哪些影响。而这一部分的研究分析是为了后续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做理论基础,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及有效性等;第4章:A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管理情况调查分析,主要是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A监狱服刑人员改造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数据来反映出这些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怎样的公共安全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第5章:基于公共安全视角,对监狱服刑人员管理改造方式的新要求,主要是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为A监狱完善监狱服刑人员改造提供改革的参考意见。第6章:结论与展望。2. 研究思路如下图1

31、.1所示:图1.1 研究思路1.4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监狱管理、警察培训、监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甄别筛选、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概念加以理解领会,最终形成本研究的理论支持依据。2.经验总结法作为一线狱警,利用工作之余,实地调查监狱管理经验,将收集的数据加以分析,并进行经验总结,分析出监狱管理体制的有益经验。3.调查研究法监狱管理改造服刑人员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进行诸如服刑人员改造状况的调查、监狱在监管、教育、劳动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效果的调查、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调查等。4.跨学科研究法本论文在研究监狱文化、服刑人员管教和创新管理方面的

32、内容时,查阅、研究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以期达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1.5 研究创新点1.选题贴近现实。本论文选择当前国家推进法治建设,结合现实监狱改造情况,研究具有现实意义。2.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系统分析了当前法律法规政策对监狱管理改造的影响,进而对公共安全产生的影响,对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的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2.1监狱方面相关概念界定2.1.1监狱的界定监狱在人类社会出现的时间是伴随着犯罪、惩罚犯罪刑法的产生,以及国家统治等产生而出现。对此,监狱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性,

33、而这种差异性正是我们对其进行分类研究的标准。根据所处时期,可以将监狱划分为四类:古代奴隶社会监狱、古代封建社会监狱、近代社会监狱以及现代社会监狱。其实,还可以更加细致的划分,譬如封建社会监狱在夏朝、宋代以及清朝时期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性。但是,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并非以此为主,因而,就只做简单的分析阐述,意在指明监狱与本文研究重点之间的关联性。古代奴隶社会监狱在我国的存在并不明显,多集中于古罗马和古希腊时代 储槐植.外国监狱制度概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9.。当时的监狱并未被单独的设立,而是利用地下室来进行罪犯的关押,而这些所谓的“罪犯”不过是等待死刑的奴隶。如果深究的作用和目的,不过

34、是出于奴隶主的报复心理和惩罚心理。因而,最早出现的监狱是以报应刑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随后,进入到封建社会,外国的监狱从地下室上升为城堡,其作用是羁押和处决罪犯的看守所。而我国的监狱最早出现于夏朝,其发展与外国的基本相同,只是发展速度要较慢一些,只有到宋朝时,才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古代监狱管理制度。在18世纪,国外一些国家由于监狱管理的混乱、卫生条件差等,使得监狱成为瘟疫传播的主要源头,致使国家开始被动的进行监狱改革,使得监狱管理的发展有了突飞猛进发展,并在19世纪末开始了通过教育手段来抑制和矫正罪犯的改造方式。近代社会监狱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清朝末期的封建统治

35、者为了挽救封建统治政权,不得以进行了刑罚的改良运动,使得大多数的肉刑逐步的被自由刑替代,部分死刑也转为由自由刑替代。并逐步的吸收国外的监狱管理方法来不断的丰富和为现代社会监狱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直到1949年,我国现代社会监狱以新中国成立为开端,以马列思想、毛泽东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逐步的将以报应刑为基础的监狱管理转变为以目的刑为基础的监狱管理体制,意在服刑人员的改造和社会复归。从上述监狱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监狱是一个场所,承担着对罪犯(或服刑人员)羁押、限制人身自由、刑罚执行以及管理改造等的收管场所或机构。而这种对于监狱的界定与辞海中的界定是相似的,是广义的监狱 夏征农.辞

36、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9):1062.。而本文所研究的监狱是狭义的监狱,主要是指对自由刑的服刑人员进行改造、羁押和管理的机构或场所。2.1.2服刑人员的界定在监狱发展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监狱的作用和目的性的发展转变,也会带动相应羁押人身自由权的人员一些特殊的称谓。而这些称谓的差异,或多或少的体现了公众、国家对于这些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众安全的人员的态度的转变。在古代社会中,对于监狱服刑人员的称谓是“囚犯”,通过“囚”字体现出了羁押、监禁的意思,这个称谓一直在我国沿用,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生了改变。1954年,由我国政务院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

37、造条例中最先使用了“犯人”一词来形容监狱服刑人员,意在指“犯罪的人员”,一直到1994年,我国仍主要使用“犯人”一词来形容监狱服刑人员。当然,在1954年1994年期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颁布施行的一些刑法中,也有用“罪犯”一词来形容监狱服刑人员。并在今日,也曾多次使用。我国1994年以后,我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监狱法中对监狱服刑人员的称谓改为“劳改犯”,这与马列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意在指“接受劳动改造的犯人”,并将监狱场所、机构等改名为“劳改机关”。到了2004年,我国司法部颁布并施行的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中正式的确定了“监狱服刑人员”这一称谓,而一些特定的规定中,

38、仍沿用“罪犯”一词。“服刑人员”一词意指“服从刑法处罚的人员”。服刑人员的界定与监狱相同,都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分。广义的服刑人员是指,通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而触犯了刑法的人员,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处而服从刑法处罚的人员。其中包括拘役、管制、剥夺人身权、政治权利、缴付罚金、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等的人员;狭义的服刑人员是指,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而触犯了刑法的人员,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处而服从刑法处罚的人员,其中包括判有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缓刑等由监狱或社区等机构或场所来执行刑法处罚的人员 刑事诉讼法第213条第2款,监狱法第2条.。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监狱服刑人员,所以在狭义的界定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其定义

39、如下: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危害公共安全行为而触犯了刑法的人员,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处而服从刑法处罚的人员,其中包括判有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缓刑等由监狱来执行刑法处罚的人员。2.1.3监狱服刑人员改造的界定在界定“监狱服刑人员改造”之前,需要先了解“改造”一词的真正含义。“改造”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摒弃旧的,建造新的,该含义最早出现于诗郑风缁衣;第二个含义是重新选择,该含义最早出现于荀子议兵 夏征农.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9):664.。而监狱服刑人员改造中的“改造”也正是基于这两个含义而来。摒弃掉就有的恶习和作出价值观、世界观,重新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40、并通过监狱服刑的方式来进行改造,重新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培养文化素养以及生存技能等。对于服刑人员(或囚犯)等的改造,并非只是现代社会监狱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管理手段,它早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改造囚犯的的思想观念。在我国西周时期,以囚犯的悔悟为标准来进行囚犯改造,如果真心悔悟,则刑满可以释放;如果仍不悔悟或逃狱,则处以死刑,加重刑罚 翟中东.自由刑变革行刑社会化框架下的分析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125.。在国外,特别是欧洲,由于信封基督教,并认为基督教具有教化意义,因而在监狱中允许罪犯以“告解”的形式来进行忏悔,也是一种教化的形式,而这种形式现在仍在基督教会、基督教堂中沿用。此外,在英

41、国伦敦,为了使罪犯能够改恶从善,1555年出现在欧洲范围内具有典范性的监狱形式感化院,用以矫正、感化罪犯。但是,感化院并没有达到这个理想的改造目的,直到18世纪以后,犯罪学、刑罚理论等得到发展以后,才逐步的正规化和被认同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28-129.。此后,改造在监狱服刑人员(或罪犯)的管理中,日趋被重视,相关研究理论也日益增多,在此将不一一的进行介绍。我国的监狱管理应该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的进入正轨的。最开始,监狱管理是政治的附属品,与国家政治、经济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社会公众的思想得以解放,监狱管理的一项重

42、要发展也是罪犯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初期,监狱管理部门提出了对罪犯进行“感化、挽救和教育”监狱管理改造要求,希望狱警对待罪犯能够像家长对待孩子、教师对待学生以及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去改造罪犯。到了80年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对监狱开展学习探讨活动,意在研究在监狱中办特殊学校的可行性。不仅,在研究中确定了办学的可行性,并在后期的深入研究中,提出了针对于罪犯的考核激励机制等,此后各种管理改造的方式纷纷出台,像“监企分离、双轨运行”、“狱务公开”、“审判公开”以及“创建文明的现代化监狱”等等活动。然而,这并有阻止我国犯罪率、犯罪规模、重新犯罪率的上升,导致监狱罪犯增多、监狱新建投入增多、监狱经费不足、狱警工

43、资低、监狱管理设施差等等问题。直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逐步的好转,并在我国的监狱法中明确了监狱管理中刑罚与改造的关系,以服刑人员复归社会、改造人为监狱管理、改造的最终目的。此外,我国积极的借鉴西方的先进监狱管理改造方法,以及其他理论,像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等来丰富、健全以及科学化监狱服刑人员改造工作。因而,可以对“监狱服刑人员改造”进行如下界定:监狱服刑人员改造以服刑人员复归社会、改造人为监狱管理、改造的最终目的,以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帮助服刑人员摒弃掉就有的恶习和作出价值观、世界观,重新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通过监狱服刑的方式来进行改造,重新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培养文

44、化素养以及生存技能等的方式。2.2公共安全方面相关概念界定2.2.1公共安全的界定本文研究的公共安全与一般所述的公共安全不同,其影响的对象是特定的,是再社会的服刑人员。对此,本小节将对公共安全的界定情况进行分析,并界定出适合本文研究的“公共安全”。其实,在学术界对于“公共安全”的界定是存在分歧的,其观点主要集中于四个大的方向: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安全的范围由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安全、公众利益安全构成。其重点突出了“公共安全”的公共性,并界定公共性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安全的范围由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其重点突出了“公共安全”的安全性,并界定公共性是每一个社会

45、中的“不特定的人”;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安全的范围由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其重点突出了“公共安全”的公共性,并界定公共性是“多数人”;第四种观点认为公共安全的范围由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财产安全、公众利益安全构成。其重点突出了“公共安全”的公共性和安全性,并界定公共性是“多数人”。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每一个不特定的人都属于公共的一份子,对其的危害都足够构成公共危害,但这一点缺乏几个特定的条件,譬如具有扩散性的危害影响,而安全影响也是。对此,就需要研究一下危害公共安全一个特性:首先是扩散性。这一点在之前已有提到,也就是因为扩散性而造成公众的恐慌以及社会稳定等;其次,突发性和

46、不确定性。不知道危害何时会发生、何地发生、怎样发生、造成多大的危害;再次,隐蔽性和长期性。可以潜伏在社会中很长时间而不被发现;第四,危害成因的复杂性。造成危害的原因有很多,也有可能是由众多原因交杂在一起而造成危害;第五,危害的广泛性和破坏性。危害公众安全与其他安全存在区别,必须具有影响的广泛性和一定的破坏性,才能够构成对公众安全的危害。因而,本文所研究的公共安全需满足上述五个特性才算作是公共安全。2.2.2再社会化的界定社会化是每一个所必要经历的过程,在社会学概论中对社会化是这样定义的:“社会化主要是指独立的个体人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获得进入社会生活的资格以及生存的能力,从而丰富和延续社会性的一个过程” 于凤春,刘邦凡.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05):1-3.。社会学家对社会化进行划分,认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个体人会进入不同的社会化过程之中。在最初,个体人通过学习具备了在社会生存的最基本技能,则就进入到了基本社会化阶段;在基本社会化阶段,人们继续不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进一步丰富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