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答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61588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料-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资料-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资料-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料-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资料-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料-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章答案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

2、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2 .中国文

3、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1)外在特征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中国文化在统一性里具有多样性,在整体性里具有差异性。(2)内在特征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

4、“、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但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包括: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同一。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而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3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答: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当今交往频繁的国际社会中,它的传播更加迅速、影响更加广泛,作用也更加明显。我们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

5、要:(1)世界人民的需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独自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世界各国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面对这样的历史变化和文化的走向,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2)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和延续,要依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文化巨大的冲击。面对具有进攻性的异质文化,我们的民

6、族文化要继续保持其独特性,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保持冷静的头脑,对异质文化的优劣予以正确的分析。同时,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和变化规律,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自觉吸取精华、抵制糟粕,进行有益的文化扬弃。(3)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作为中国人,自然就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书籍,欣赏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和音乐,领略一些京剧、昆曲等传统艺术,参访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从中体会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气质,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熏陶人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既保有民族传统,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4 .中国文化未来会怎么发展?

7、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会不会丧失它的特点?答:(1)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儒学作为旧文化的主导成分,在整体上与今天的主导思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组成部分,与现代化的社会相适应。(2)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会丧失其特点之所以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会丧失其特点,原因在于: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历史形成的。传统一经形成,它就是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有巨大的惰性和惯力。我们既不能选择传统,也不能摆脱传统,只能在传统的制约下谋求发展和前进,求得不断更新和提高。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

8、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总之,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因循守旧,盲目自满,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也不能崇洋媚外,丢弃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文化的成分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和贡献,继承和吸收占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1.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答: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表现为:(I)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舞台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其东南濒临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至西、至西南、至西北则

9、居于亚欧大陆的中心腹地。在这样一个辽阔地域里生息的中华民族,有足够广阔的天地创造自己的文化,演绎自己的历史,它的文化创造无需借助他人的土地。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内敛性和保守性的环境因素。(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复杂地貌和不同气候给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巨大影响,人们依据这些条件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画面。(3)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地域辽阔,山多水多。高山耸立,千峰竞秀;河湖纵横,百川归海,构成一种气度非凡而又深刻隽永的山水环境

10、。中国地名多因依山傍水而得,体现出中华民族依托山水的内在精神。2长江与黄河在中国文化发生、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答:黄河与长江是中国两条最大的河流,它们从西向东,把中国的国土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自然带,构成了不同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充足的乳汁。(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是远古先民最早栖息繁衍的地带,也是华夏最早发祥的地带。黄河流域发现的古人类新石器文化遗址数量最多,空间分布范围也比较集中。黄河及其众多的支流,为古代簇聚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灌溉和航运之便;它们流经的地方,形成许多东西向或东北一西南向延伸的山谷和盆地,气候温和,出入便利

11、,成为人们理想的簇聚区。在这些条件之下,黄河流域的文化最早发育成熟起来,因而成了中国文明的最早发祥地。(2)长江是中华文明的第二个哺育区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仅次于黄河流域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带、汉水中游和苏皖平原。长江下游以太湖平原为中心,长江中游则以江汉平原为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作为代表的水田农业文化是在中国文化中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由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运交通便利,又诱发了发达的商贸文化、丝织工艺文化、园艺文化和园林文化。3.思考中国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答: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

12、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具体表现为:(1)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例如“天津”,原处海中,至隋以后才露出水面,成为南北交通必经之地。据传,明代初年,燕王朱棣起兵往南京夺位,率军由此出兵南下,因天子渡津于此,赐名“天津(2)地名的简称、别称等的由来、命名、寓意都蕴涵着历史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辽宁之称,清初以其地为清王朝发祥之地,取“奉天承运”之意,改名奉天省。直至1929年,张学良主持东北军政,易帜服从国民党中央政府,才取辽河地域永久安宁之意,改称“辽宁(3)地名的变迁既反映人们对地形、地理位置的认识,也反映该地历史人文的变迁例如重庆,位于四

13、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和嘉陵江蜿蜒其间,故称江州;为周初巴国,因隋、唐、宋时三次为渝州治所,故简称“渝“重庆”之名,其说有二:重庆北宋时为恭州,南宋光宗继位前,于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被封于此,是年又受禅即帝位,于是取双重庆贺之意,改恭州为“重庆府“;因重庆位于绍庆和顺庆之间,合双庆而为府名。1 .“三皇五帝传达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答:“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其成因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三皇五帝”传达的历史信息主要有:(1)中国原始先民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过程;(2)人类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转

14、向父系氏族,由渔猎阶段进入农业阶段;(3)原始时代人类的渔猎生活以及初步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情况。总之,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从秦汉时起,三皇五帝就被奉为神明,列入祀典,进行祭祀。2 .综合思考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答: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这种全民族的大统一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1)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先河,结束了中国的奴隶社会。(

15、2)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的基本模型。(3)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些都有利于秦朝的统一,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4)为加强思想上的统治而施行“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次浩劫,烧毁了许多的古籍和重要的文献资料。3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答: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斗争的看法:(1)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

16、,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2)为避免在阶级搏斗中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搏斗中遭到宗族残灭、社稷瓦解的厄运,纷纷变法图强,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公连仲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前后八九十年间,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并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之际的变法运动,是旧的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的产物,实质上是一场摧枯拉朽的封建化运动。各国变法

17、的结果,使奴隶主贵族普遍遭到沉重打击,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得到化解,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迈入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3)改革过程中,革新与守旧力量的抗衡改革是为了化解和克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旧矛盾,但在化解与克服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作为旧矛盾的主要方面必然为保持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改革,从而引发革新与守旧的斗争,这是改革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例如,北宋中期,为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依靠王安石进行变法,全面改革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先后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保甲法、

18、保马法等,力图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新法的实行确实使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高利贷者的剥削受到一定限制,打破了他们习以为常的剥削秩序,政府因而增加了赋税收入。但由于新法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遭到朝野上下守旧派司马光、韩等人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围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免行法等展开的斗争尤为激烈。宋神宗在守旧派的压力面前动摇,导致王安石两次罢相。宋神宗死后,高太后控制朝政,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把改革派驱逐出中央政府,改革最终失败,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三十多年以后,便爆发了方腊、宋江、高托山等农民起义和金兵进入中原,北宋王朝不久也就垮台了。由此可见,改革过程中所引发出来的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不

19、仅会使改革失败,而且还会导致社会重新陷入动乱之中。总之,中国历史上,历代改革家在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首先,改革要配套;其次,改革要循序渐进;其三,改革必须处理好均衡与发展的关系;其四,在改革过程中,加强中央权威,是保证改革逐步深入与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1 .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答:(1)中国姓氏的产生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

20、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2 2)“姓”与“氏”的区别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3 .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答:中国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1)最早产生的姓,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赢等。(2)以国邑为氏

21、。如鲁、卫、晋、虞等。(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之一。如牛、关、柯、丰等。(5)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6)以爵号、谥号为氏。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谥号如文、武、穆、宣、闵、简等。(7)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如西门、东郭、东方等。(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9)以事为氏。这类姓氏不多,但却很有意思。如李、林、戾等。(10)避讳改

22、氏和皇帝赐姓。如姬改为周、淳于改为于等。(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贺兰等。3 .中国人的“名”与“字”有哪些区别与联系?答: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故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1)中国人的“名”与“字”的区别名与字意义相反。如郑公孙黑字子皙,皙为肤色白,

23、黑与白字义相反。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名壬字辛,取水生于金之意。中国人的“名”与“字”的联系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国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鲁国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4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答:(1)汉字的产生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这些说法表明了汉字的起源最早应该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它的产生是由于当时交流和传递信息的

24、需要。(2)汉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行书和楷书。这说明汉字的演变发展是跟中国人重实际、多想象、包容万物的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深刻烙印这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汉字与中国人重实际、多想象、包容万物的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有着密切联系。2汉字的六书是怎样确定的?它能反映汉字构成的特点吗?答:(1)汉字六书的确定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便已开始,史籀篇就是那时的研究成果,可惜已经失传。秦代,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等。汉代,将三书合一,仍称仓颉篇

25、。此外,又有史游的急就篇,这些著作主要是给儿童识字用的,因而统称为“小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学术上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2)六书能反映汉字构成的特点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讪,日、月是也。意思是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这就是象形字。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据,武、信是也。“意思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这里的“谊”同“义”,

26、“指据”即“指向因此,会意字多为合体字。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江、河”属水一类的事物,所以用“水作为形旁,而取“工、可”作为声旁,两者相合而成形声字。这类字在结构上有六种: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内形外声、外形内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意思是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这一类字,现多为代词或虚词。3.思考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答: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汉字与中

27、国文化息息相关汉字由图画和符号文字发展成今天独具特色的方块字,它是跟中国人重实际、多想象、包容万物的那种实用理性思维和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精神密切相关的。从汉字的构成来看,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法而已。在四种造字法中,象形字是最基本的。(2)汉字结构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写实主义精神。如“人、马、日、月、山、水”等象形字都是从实物演化而来。人体本位精神。在汉字结构中,是以人为感觉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有人去感受的,人是物质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体成分。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如由“示”组成的汉字,大都与当时崇拜、祝愿、祭祀有关。1.儒

28、道思想为什么可以互补?两种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什么影响?答:(1)儒道思想可以互补的原因儒道思想可以互补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主张上互相补充。在政治上,儒家提倡仁政,主张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而道家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取消君主的存在,否定“仁”、“礼在立身处世上,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道家则采取“抱柔”、“守柔”的出世思想。(2)这儒道思想对中国人产生的影响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使得后世文人以“达则兼济天下”为终身的奋斗目标,建功立业成为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然而,当这种追求破灭时,他们转向道家的无为,隐遁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历史上最突出的

29、人物是魏晋时期的陶渊明。2儒家思想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答: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原因在于:(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儒家思想在后世流传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合乎统治需要的思想武器儒家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对社会上的纲常伦理作出了规范。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

30、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同时,他还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3 .什么是理学?为什么到宋代会发展出理学?答:(1)理学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2)宋代发展出理学的原因儒学内在的变化,即经魏晋隋唐儒家学者已摒弃了汉儒琐碎章句之学,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如唐代韩愈、李翱所主张的那样。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给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宋初便有胡谖讲“砥砺气节”,孙复讲“经世济人”,他们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实开“理学”先河。4 .儒学对现

31、代社会发展是否有用?为什么?答:(1)儒学对现代社会发展仍然有用。(2)原因文明的重建是今日中国面临的根本任务。文明重建的基本方向有赖于认清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中国文化是一种关系本位的文化,这一文化习性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中真正有效地社会整合方式仍将是伦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导的。这是人们理解中国现代性之不同于西方或其他民族现代性的基本出发点,必须认识到,在建设中国现代性的过程中,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是比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等制度建设工作更加基本的任务;而中国文化的习性决定了,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需要通过伦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导的社会整合方式来实现,这意味着儒家的精神价值传统将成为中

32、国现代性建设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5 .如何理解中国的多神信仰?答:中国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传统农民以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本,这种经济基础便造成中国人讲究现实利益的文化心态,其宗教信仰也谋求对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救助,因而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甚至对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的生存环境产生执著的崇拜。在中国人的眼中,物物是神,处处有神,时时有神,即使是做饭烧火的灶头也由灶王爷把守,门口还要有门神爷守护.从总体上说,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天地是人的生存环境,先祖是人的生理纽带,而君师则是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6 .印度佛教如何演变为中国佛教?标志性的现象是什么?答:(1)印度佛教演变

33、为中国佛教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大概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间传入我国。它初入中国时,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神灵来崇拜,跟神化了的黄帝、老子一样,在朝廷和一些王公贵族的家里供奉,民间还没有什么人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突出的发展。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大量营造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西行求法活动成风。在思想信仰方面,已不满足于前一时期只求一般地解脱痛苦,而是祈求往生弥勒净土(极乐世界)。这种信仰迷惑了喜多出于苦难中的人们,信仰目标的转变也说明佛教竭力适应中国的环境,以开拓之间的传播市场。在隋唐两代,佛教发展达到

34、了高潮,并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在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都采取极为宽容和大力提倡的同时,佛教本身也极力向民间渗透,在教义和礼仪方面努力适应中国民众的需要。(2)标志性的现象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寺产丰肥。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官僚地主布施,隋唐时的寺庙拥有大批田产,形成强大的寺院经济。宗派林立。隋唐时代,某些大寺院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各自依据某一经典加以发挥,逐渐形成不同的派系,有的派系成为中国佛教最有特色的代表。7 .道教与道家有何联系与区别?答:道教是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它正式形成时间晚于佛教。但渊源很早,有原始宗教、巫术

35、和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方术东汉时出现了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的“黄老道”,这是道教的前身。东汉末年的“太平道”是道教早期的派别。(2)道教与道家的联系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那里借来的概念。以老子为教主,认为老子是“道的化身。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性质不同道家是一种思想学说的代表,是土人道德自我修养的理论基础。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未知世界的信仰,还有对现实生活中苦难的逃避和自我麻痹。理念不同道家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道教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极,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认为,宇宙、阴

36、阳、万物都是由“道”化成。8 .藏传佛教有哪些派系?达赖与班禅两大宗教领袖如何确立?答:(1)藏传佛教的派系“喇嘛教是西藏地区流传的佛教,也称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些仪式和神,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主要的派系有:宁玛派。出现较早,初时并无名称。该派的教法是前弘期传下来的,经典也以前弘期所译的密教经典为主,到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以后,以其古旧而称其为“宁玛派”。该派僧人戴红帽子,又称“红教”。经典传承分为三系,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有的以父子承袭或转世形式相传。唱当派。主张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理。公元1056年逐渐形成一派。重视戒律,强调实修,注

37、重宣扬因果报应、流转轮回和超脱生死。15世纪格鲁派形成后并入格鲁派。喝举派。金刚持佛亲口传授密咒教义。僧人穿白色僧衣,又称“白教以苦行为特色,支派甚多。其中的喝玛喝举派在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萨迦派。始于宋代,兴于元代,因主寺为萨迦寺而得名,又因寺墙上涂有红、白、黑三种颜色的花条,又称为“花教”。该派由西藏著名的昆氏家族创立,一开始即决定宗教法位由家族传承。格鲁派。西藏地区最晚形成的一个教派,也是迄今为止势力最大的一派。僧人穿戴黄色衣帽,又称“黄教”。创始人为青海藏族僧人宗喀巴。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该派采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即活佛去世前指定从某一方向寻找

38、一个他去世时降生的男孩为其来世真身。后因同时出生的男孩不只一个,清乾隆时改为“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凡达赖、班禅及大活佛的法位继承人,都以此法最后决定。(2)达赖与班禅两大宗教领袖的确立“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达赖的称号始于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前两世都是后来追认的。到顺治九年,五世达赖罗桑嘉借入京觐见皇帝,朝廷为他兴建黄寺,并正式册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放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都要经过中央册封,才算合法。班禅的称号比达赖略晚。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其转世同达赖样,通过“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

39、度”,经中央政府批准。1.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答: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1)夏商时期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

40、代。(2)周代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3)商周时期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4)汉代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

41、达。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5)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6)隋唐时期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效”ILo唐代承袭隋代的制度,学校体系更加完备。中央设立的学校分直系和旁系两类,通称为“六学二馆”。(I)明清时期国子监到明代已取代

42、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9 .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意义。答:(1)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管理制度与教学方式跟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教育书院的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有:教学方法除教师讲授外,还同时注重学生自学。朱熹为此还制定了六条读书法则:居敬持志(讲学习态度):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以上讲学习方法):切己体察;着紧用力(以上讲领会方法)。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学术研究

43、的基地,也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如宋代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使书院成为当时理学学术的中心。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这种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2)古代书院教育的意义书院教育为当时的社会上的平民提供了读书的场所,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在当时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对于现今的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0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答: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表现为:(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文献记载来看,我国的家庭教育最早始于西周,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由于古代的学校教育不够发达,教育对象又多半限于官僚贵族子弟,大多数平民百姓的子女很难入学就读,家庭教行的重要性就更大了。(2)家庭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维护社会的稳定旧时家庭教育的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宋代无名氏编)、千字文和幼学琼林,稍后则是四书五经之类。诗礼之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的专著,涉及封建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其精华部分在塑造人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起过积极作用:有关尊老爱幼、勤政廉洁、为人正直、勤奋学习、节俭朴素等内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