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设想.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7565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填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设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填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设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填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设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填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设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填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设想.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收稿日期:20060330填补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项空白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设想陈洁(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大英部福建泉州362011)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需要用中国英语来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因为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相应或相近的词语来表达。而在英语教学实践及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关键词:中国文化(华夏文化);中国英语;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06)S1-0068-03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2、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与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相互交往更加频繁深入。特别是成功申办奥运会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国上下学习英语盛况空前。同时,“汉语热”、“中国热”也在世界各地迅速掀起。2005年10月1日,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部波托马克河畔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闪亮登场。国内外报刊杂志兑相报道这一盛事。2005年10月6日参考消息刊登了驻华盛顿记者杨晴川的题为华盛顿刮起“中国文化风暴”的报道。报道中写到:“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于许多美国人而言不再神秘,但对于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数美国人却很少有机会深入准确地了解。因此,这次活动对于渴望密切接触中国文

3、化的美国人,实在是一次多年难遇的良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想要了解中国,中国人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与这些不同文化的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时,我们有时无法找到相对应或相近的英语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和概念。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说法。二、中国英语的有关论述“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Chinglish或称为“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英语”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葛传槼先生(1980)发表在翻译通讯上的一篇题为漫淡由汉泽英问题的文章上。他指出:“英语是

4、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葛传槼先生接着举出“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八股文”(eight-legend essay)、“翰林院”(Hanlinyuan)、“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等,认为:“所有这些英语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而是China English。英语民族的人听到或读到这些名称,一时不懂,但一经解释,不难懂得。”归

5、纳起来,葛先生认为:中国英语是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英语”这一说法进行了探讨,汪榕培先生(1991:2)给中国英语下的定义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先生(1993:19)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泽、译借及语义再生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之后,谢之君(1995:10)作了以下表述“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英语变

6、体,这种变体表现在语言各个层面上,有语言本身的,也有思维和文化的;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率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后来贾冠杰、向明友(1997:11)将中国英语正名为“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综上观点,中国英语有如下几个特点:(1)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汉语与英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及这两种文化的碰撞的结果,是跨文化交际的产物。(2)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受汉语思维影响,表达中国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3)中国英语对跨文化交际,对英语语言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00

7、6年7月July 2006第24卷增刊1Vol.24 Supp.1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68三、英语教学中需重视培养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1)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用英语介绍国外文化的精髓,而且应会用英语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称为华夏文化)。事实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高水平外语能力的各类人才,而不仅仅是英语专业人才。所以,我们整

8、个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能够了解、介绍、引进国外文化的人才,同时也为了培养能传播、发扬中国文化的人才,使他们为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经济贸易往来服务。外语界老前辈王宗炎教授曾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向一方面学习。”英语教师应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注重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正确得体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能对西方文化耳熟能详,也能对中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生活、政治形势等侃侃而谈,真正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的人才。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英美等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一些成语典故都有一定了解,如“Trojan horse”(特洛依木马)、“P

9、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等等,学生们能用中英文流利表达而且对其所含意义的把握也很准确,这跟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强调英美等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是分不开的。但同时笔者又发现当遇到要用英语表达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时,学生们经常是词不达意,让听者不知所云,甚至闹出笑话。事例1:笔者曾让大一新生对各自的家乡进行简单介绍,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到了家乡的风味小吃及一些有趣的习俗,但表达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提到叫化鸡(beggarschicken)、唢呐(Chinese trumpet/suona)时不懂如何表达课后学生反映:其实想介绍的内容很多,

10、但不知用英语如何表达。事例2:Neville Grant(英)与顾曰国主编的当代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课标题是Public holidays,笔者在讲课文内容之前让学生们谈谈他们最喜爱的西方传统节日及中国传统节日。在谈及西方传统节日(如“Christmas Day”圣诞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Valentines Day”情人节、“Halloween”万圣节等)时,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包括节日的由来、主要的庆祝活动,但一提到中国传统节日就不那么在行了。比如:有的学生讲到了春节(Spring Festival),但对于“贴对联”(put up couplets)、“放爆竹”(

11、set offfirecrackers)、“拜年”(wish others a happy new year)等传统活动不懂得怎么用英语表达,还有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用英语应如何表达为此,笔者于2005年9月对2005级本科新生进行了测试,调查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调查试卷主要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五方面选取了常用词汇进行测试,被试者在规定时间不依靠辅助工具独立完成。随后笔者随机抽取了三个班级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调查结果以及课堂教学中都显示

12、学生欠缺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这让笔者深深感到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必须探讨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四、如何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首先,教师与学生都应改变观念,重视中国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指出:“学了外语就丢了母语,有了外国文化就抛弃本民族文化,那么这些人仍是单语人,这个世界仍是隔离的世界,如此,外语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传统教学思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教师在平时积累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时应注重中国文化的学习与掌握,并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设置如“英语国家概况”等介

13、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程外,还应该开设中国文化(也可称为华夏文化)英语课程。比如英语专业在低年级应开设“华夏文化概览”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在此基础上高年级可开设“中西文化比较”的选修课程,通过比较学习可使学生在了解与比较中认识到哪些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应该继承、弘扬并传播给西方,哪些是西方文化的精华应学习、吸收、利用。同时对华夏文化分类传授,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如“华夏传统习俗”、“中国名胜古迹”、“中国古典文学选读”、“华夏宗教哲学”、“中国影视戏端午节元宵节贴对联放爆竹故宫颐和园西游记三国演义孔子佛教1501839001038212614103235084910122.

14、212.2017.46.519.6002.207.319.54.929.314.634.12.407.34.91016.7026.713.3303.303.36.7用英语正确表达的频数(人)频数百分比(%)中国文化词汇班级1(46人)班级2(41人)班级3(30人)班级1班级2班级3表1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频数及频数百分比分布表69剧”等。还可以从林语堂的介绍中国文化的名著如吾国吾民(My Country,My People)、中国的生活(The ChineseWay of Lif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fe)、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

15、nfusion)、京华烟云(Moment inPeking)中选一些内容作为教材。非英语专业可摘选这些选修课程中部分章节作为大学英语教材的课文。胡文仲、高一虹(1997)于1991年对全国26名“最佳外语学习者”进行调查后,得出的分析结果是:“调查对象在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自己突出的扬弃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的语言和交际能力,而且对于整体人格的完善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待母语、母语文化的态度与对待外语、外国文化的态度是互动的;对于母语、母语文化和对于外语、外国文化的掌握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这说明,学习外语应把母语扣外语,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外语文化能促

16、进母语文化的理解,而有了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才能更好地了解掌握外语文化。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应引入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材料,如:英语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中国人写的英语作品及英语译本,以及报刊杂志(如China daily,21st Century,Beijing Review等);除了收听国外英语电台节目外,还应鼓励学生多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以及收看中央九套英语频道(CCTV-9)。引导学生注意这些材料中出现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通过分析、整理及记忆这些表达来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五、结束语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向强调应该学习文化

17、背景知识才可以掌握地道的英语;其实这只是一方面,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还有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对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参考文献:1杨晴川.华盛顿刮起“中国文化风暴”N.参考消息,2005-10-06(9).2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3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1-8.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5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4):7-11.6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5):11-12.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9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0刘润清.论大学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