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64024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216 大小:6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6页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6页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6页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6页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docx(2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0632号)等文件精神,在黑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建设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及学院“十一五”建设规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指导思想、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制定了建设方案。第一部分 背景、基础与办学特色一、背景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共完成住宅建设投资960

2、.5亿元,竣工各类住宅建筑面积7480万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01.2%和61.4%;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10.4亿元,竣工各类商品房建筑面积5050万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68.6%和70.7%。2006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699.3亿元,同比增长22.2%,约占全省当年GDP总量的11.25%。根据黑龙江省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4316亿元,同比增长96.54%;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940亿元,同比增长80.77%。黑龙江建筑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良机,也对黑龙江省的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黑龙江省建设行业从业人员9

3、9.5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19.9万人,生产一线急需补充大批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按照黑龙江省建设教育“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达3万人,伴随着建筑行业企业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推进建筑“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一环保”的迫切要求,对建筑类高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建筑类高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适应黑龙江省建筑行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二、基础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全省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职学院;2001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列为全国31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4、重点建设单位之一;2005年12月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学院形成了以建设类专业为主体,以建筑类专业为特点,土建、建材、纺织、艺术等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拥有教育部高职教育精品专业创建单位1个、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2个、省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2个、国家建设行业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和全国建筑类一级资质培训机构,已有4.9万多人次参加了职业培训。学院占地面积1592亩,教学行政用房18.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946万元,各类图书48.57万册;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2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78个,拥有设施先进的校园网,全校有计算

5、机1385台,其中学生用计算机1212台,教学设施条件良好。学院在校生8087人,其中高职生7687人;专任教师430人、兼职教师80人,在专任专业教师(讲师以上职称)具有“双师型”(含双师素质)占98.9%;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占36.3%;在中青年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及研究生学历占44.2%;近三年涌现了省级教学名师3名,获得省级高职教育研究成果奖1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专利6项,其中2项已转让;编写出版国家“十五”规划高职教材63部,自编出版高职教材40部,并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立项高职教材32部。学院招生和毕业生就业面向全国30个省、区。毕业生就业率连

6、续7年超过90%;招生的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连续三年超过280%,录取新生报到率年平均超过93%; “十五”期间,学院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国家建设部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为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办学特色(一)利用企业资源,办出学校的特色根据建设行业的特点,学院坚持“2+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友帮助安排学生1年的企业实践,用亲情启动了这项工作;第二阶段与企业制定了学生到现场实践的实施管理办法,建立校企双方共赢的机制,使这一培养模式稳定实施多年。许多企业已经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

7、已在全国建有178个校外实训基地,一半以上学生的企业实践是企业主动向学校提出计划安排的。随着“2+1”培养模式的展开,校企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企业已经介入到从设置专业直到毕业就业这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入到校企广泛合作、深度融合的新阶段。“2+1”已经成为黑龙江建院的办学特色。(二)实践与就业结合,实现高质量就业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安排学生的企业实践,是校企双方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原则。学校从学生就业的角度安排学生企业实践;企业从补充优秀人才的角度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则从争取留到实习企业的角度在企业刻苦努力,三个角度瞄准一个目标,实现了高水平的企业实践。建筑工程技术专业70%以上的学

8、生在实习的总承包企业就业,20%以上的学生在实习项目的专业承包企业就业,专业对口,收入和待遇令人满意,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实现了三方共赢,实现了“2+1”模式的良性循环,带动了学院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发展。(三)推行“双证书”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建设行业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和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只有文凭没有职业资格证书便不能在施工现场的项目部做技术与管理工作。为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各专业把职业资格培训的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除个别学生外,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时都能拿到1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也是毕业生就业好的重要原因。(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2004

9、年以来,学院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各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各重点专业率先与全国同行共同开发了40余门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揭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摆脱了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2005年,各重点专业集中力量在实践教学课程中进行探索,由我院牵头组织编写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5门实训课程已作为主干课程列入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改变了学科教育中用实习大纲、指导书来规范实践教学的传统做法。在课程改革中,各专业编写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材10余门,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五)以注册师为骨干,“双师型”队伍初步形成建设行业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师执业资格

10、制度,注册师必须具备合格的工程实践能力,要通过国家组织的考试取得。学院制定了鼓励在校教师到工程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考取执业资格的管理办法,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学院专业教师中具有注册师资格的已占40%以上,是学院“双师型”队伍的骨干力量。(六)社会服务在全行业产生重要影响学院是“全国建设行业一级资质培训机构”,“十五”期间完成了10000人次的培训任务,对提高建设行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牵头学校,发挥了研究、指导、咨询、服务的作用,受到全国同行的赞誉,得到教育部和建设部领导的多次表扬。四、距离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标准的差距八

11、年来,学院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强化。但是,对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的标准,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1)在校企合作中,如何使企业主动介入到人才培养过程,还缺少校企互惠的长效机制;(2)在课程开发中,如何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还要不断在制度上探索;(3)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改革中,强调以能力考核为主,需要艰辛的努力;(4)在实践教学中,要加快“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5)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中,急需采取得力措施、建立有效机制,吸引企业的“能工巧匠”型人才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满足学院改革与发展的需要;(6)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加大力度开

12、发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加大投入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列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第一批院校,对学院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注重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贡献力量。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以人才培养工作为重点,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建设过程促学院改革发展;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坚持教、学、做合一,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加快改革创新

13、,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院与建设行业的紧密合作,加强“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管理创新与技术进步;整体提升学院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学院在全国高职院校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全国建设行业的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高职人才。二、建设思路以黑龙江建筑行业企业的需求为依据,搞好专业布局;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新体系;制定一整套新的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相配

14、套的实验实训条件;努力培养有优良职业道德、有科学创新精神、技能熟练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以黑龙江建筑业实际需求为基础,调整专业布局目前,黑龙江省区域内建设行业生产一线急需补充大批技术与管理人才,根据黑龙江省建设教育“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期间省内建设行业建筑类高职毕业生仍有3万人的需求量。从调查分析黑龙江建筑行业生产一线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灵活安排专业招生计划,以紧密结合黑龙江建设行业企业实际需求搞好专业布局为基础,主动为提高建设行业人才素质服务。(二)以校企深度融合为特色,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适用对路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出发,充分发

15、挥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和校企合作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作用,以优秀的企业为依托,利用优秀的工程现场做课堂,聘请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做教师,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3年期间,前2年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接受专项能力训练,后1年到企业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完全吻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特色之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还要在“2+0.5+0.5”、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供全国高职院校借鉴。(三)以突出岗位职

16、业能力为切入点,创建课程内容新体系紧密结合企业对毕业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根据行业和职业岗位标准,按建筑产品施工工序和施工过程,开发相对应的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图识读能力、材料管理能力、技术交底能力、抄测定位能力、施工组织能力、造价管理能力、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资料管理能力等各项职业能力,建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重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创建职业教育特色突出的课程内容新体系为切入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紧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四)以考核岗位职业能力为突破口,建立学生评价新体系配合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课程开发,抓紧制定各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标准

17、和方法,与企业和兄弟院校合作,建立突出考核岗位职业能力的学生评价新体系,扭转目前尚在职业教育中流行的主要以学科成绩评价学生的局面,使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与企业生产一线的用人标准完全吻合。(五)以“双师”队伍和教学设施建设为重要支撑,提高学院整体质量制定对“双师”素质教师在收入分配、职称评定、进修提高、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完善鼓励现有教师取得注册师执业资格、提高现场工作能力的激励机制,尽快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行业中选聘一批技术与管理专家做学院的客座教授,制定对兼职教师在职务报酬、兼课酬金、评优奖励、学院荣誉职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和在现场指导学生实践,建立一

18、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按照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需要,适应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实训条件的不同要求,选用现场适用设备,采用现场管理规章,引进企业文化,结合5个重点专业建设计划,配置满足教学需要的工程背景鲜明、真题真做或模拟仿真度高的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一批集教学、培训、检测,鉴定,技术开发于一体的生产性或高仿真实训基地,以满足学院发展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需要。(六)以全过程职业道德教育为首要任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建筑业、立志在施工现场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首要

19、任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营造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在校企合作协议中明确双方共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任务,实行校企合作共同负责,全面提高学院的育人水平。20072009年期间,学院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总投入8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500万元(其中:用于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249万元,占49.96%;用于师资队伍建设364万元,占14.56%;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887万元,占35.48%);地方财政投入3000万元(其中:用于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637万元,占21.23%;师资队伍建设123万元,占4.1%;课程体系

20、与教学内容改革155万元,占5.17%;用于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所属专业群750万元,占25%;用于非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及专业群900万元,占30%;用于校园网建设130万元,占4.33%;用于图书资料及图书馆配套设施建设205万元,占6.83%;用于科技研究与开发50万元,占1.67%;用于国际交流与合作50万元,占1.67%);学院自筹资金2500万元,用于实验实训中心基本建设。 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 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共建共管的格局;立足黑龙江、辐射全国、服务建筑业、形成以土木建筑为

21、优势,带动相关专业建设;逐步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具有现代建筑业特色的高职教育示范。通过项目建设,建成工学结合校企紧密合作,培养高职人才的五个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优质核心课程和具有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把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具有真实现场、真实环境、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岗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实训基地。通过项目建设,使学院在建筑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双师队伍、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等方面达到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领先水平,到2009年成

22、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二)具体目标1、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在开展国家级、省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效能,按照现代建筑工程先进技术和现代建筑企业先进管理的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变化,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以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为依据,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规格要求,重构课程体系,研制新的专业教学计划;校企共同加大投入力度,共同进行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5个重点专业建设;共同实行工学深度融合和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

23、+1”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 给水排水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等13个相关专业群的协调发展,力争到2009年把5个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成为产业覆盖面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行业企业工程现场活动和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由企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起,深化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资格标准;围绕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发课程,尤其是实训课程,要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

24、新课程体系;研究和开发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标准和方法,建立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按照校企全过程合作“2+1”培养进程,编制各专业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新的教育标准、编写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搞好新的配套专业教学文件建设。力争到2009年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43门(包括精品课)、编写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45部、编写校本教材42部、完成教育部建设部高职教育规划教材32部,形成一批在全国建设类高职教育领域广泛使用、影响力大、引领课程内容改革的高水平教材。 3、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 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一支由学校专职教师和企

25、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鼓励在校教师取得注册师执业资格,引领“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支持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尽速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考取执业资格;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积极支持教师参与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使他们在建设行业既是职业教育专家又是有影响的技术专家 ;以有效的机制吸引行业的专家到学校兼职,建立兼职教师库,实行动态组合管理,增加从企业选聘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数量,力争到2009年在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中,培养专业带头人22名、骨干教师48名,选聘到学校任教的行业和企业专家、兼职教师234名,使校内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同时

26、,全院在全国建设行业聘请500名以上水平高、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适应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形成以专兼相结合的新型教师队伍结构。 4、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行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发挥校企合作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按照“营造真实性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原则,加大专项资金投资力度,更新教学仪器设备,2007至2008年期间新建一座由16个实训车间、36个实训室、1个实训平台、2个检测室、1个检测中心和1个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实训中心楼;营造与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相一致的职业环境,满足将课堂建到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和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资格培训的需要。

27、力争到2009年建成覆盖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集教学、培训、检测、鉴定、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满足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学院要继续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争取3年内在全国建成200个校外实训基地。 5、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坚持把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现代建筑企业文化氛围与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

28、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理念、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6、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院、系(部)两级管理体系,健全教学信息运行反馈体系,制定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建立实践教学的有效管理体系,制定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7、基础设施建设学院自筹资金2500万元, 2007年至2008年期间建成一座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集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性训练、职业培训、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实验实训中心楼,满足5个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教学的需

29、要。学院利用地方财政的部分经费,改善学院图书馆和校园网的配套设施,适应教学、科研、培训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8、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建设继续发挥“全国建筑类一级资质培训机构”的功能,面向企业员工和高职学生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扩大社会服务能力。到2009年完成5000人次的职业资格培训的任务。学院继续发挥教育部、建设部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的示范指导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对西部建筑类院校和本省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建设的支援力度,发挥示范院校区域服务功能。20072009年派出骨干教师8名,与西部有关高职院校实行对口支援,每人工作1至2个月,进行专业课程示范教学、教学经验交流;同时接

30、纳西部有关高职院校进修教师10名,促进行业内同类院校教师水平的提高。9、科技研究与开发在2007至2009年期间,结合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并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在施工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每一年度在省级以上部门立项15项以上,力争每一年度结题10项以上,使4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与科研,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科技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10、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学院与英国南岸大学联合办学;与国外同类院校互派学者讲学,考察学习,派出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进一步加强中德合作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到2008年合作建

31、成供热工程实训室,通风与空调工程实训室,管工、焊工、钳工、通风工实训车间。20072009年,学院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外同类院校互派3名学者讲学、考察学习,派出12名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拓展视野提高水平。第三部分 重点建设内容与项目安排一、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建立项目建设组与落实责任人:组 长:赵研副组长:王林生、罗向荣、李顺秋、汪绯成 员:王秀兰、南振江、于英、张力、王洪健、谷学良、关秀霞1、项目建设纲要本项目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带动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造价和建筑工程监理专业群的建设。建设内容包括: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

32、作教育“2+1”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工学结合、案例教学和动态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课程体系,重构以基本知识及技能、专业技术和专业管理为教学平台,按训练项目划分的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课程内容,开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的教材、数字化学习包,编制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学文件和管理文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培养专任教师和聘用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骨干,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教学素养高、职业岗位能力突出、科研技术服务能力强的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成与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国内领先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训、动态示范教学、开展社会服务等功能的需要。 该项目分三年建设完成,计划投入建设资金总计149

33、5万人民币,中央财政投入700万元(用于内涵建设的资金383万元,用于硬件建设的资金317万元),省财政投入795万元。其中用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资金为1245万元,用于专业群建设的资金为250万元。项目完成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大幅度提高,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同类专业中达到领先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对我省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2、项目建设思路(1)服务建筑生产一线,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与管理人才根据本专业人才规格和专业的特点,采取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

34、育“2+1”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与企业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就是以校企互利互惠为原则,建立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前2年的校内教育阶段以学校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学生在校内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训练,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最后1年在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通过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的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最终形成就业所必须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成品型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办学目标。(2)构建“三个平台、多项能力、轮岗实践、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 “三个

35、平台、多项能力”是前2年校内教育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三个平台”是指基本知识及技能平台、专业技术平台和专业管理平台。“多项能力”是指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识图能力、建材应用能力、构件检验设计能力、施工测量能力、施工管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质量检验能力、资料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微机应用能力和工种操作能力等多项能力。三个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为核心,用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工程化与高仿真的校内实验实训对学生进行培养。 “轮岗实践、一专多能”是最后1年企业实践应完成的教学任务。“轮岗实践”是指学生用四个月的时间在企业的多个专业岗位通过轮岗的方式进行综合实践,在已经掌握基本知

36、识、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多个岗位的工作能力,为顺利过渡到顶岗实习阶段打下基础。“一专多能”是指在四个月的综合实践过程完成后,根据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意愿及今后的发展规划,选择与就业岗位相同或相近的12个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最终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这一思路,使学生在三个平台的支撑下,具有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各项专项能力,并以专项能力为依托,通过综合实践,初步具有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测量员、材料员和安全员等多个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具备12个职业岗位“零距离”

37、上岗的职业能力。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造价员微机应用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资料管理能力质量检验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工种操作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施工测量能力构件设计能力建材应用能力专业识图能力选定的职业岗位专业管理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平台、专项能力、职业岗位对照(3)实现教师队伍职业化,教学方法动态化,教学文件数字化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打造一支具有丰富职业岗位工作经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培养现有专任教师具有施工生产的工作经验,充分体现教师的职业性特征,形成以注册师为骨干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同时,在施工企业聘请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能够适应教学要求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38、全方位参与专业教学工作。教学方法动态化,就是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现场教学、多媒体动态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教学文件数字化,就是配合优质核心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制作图文并茂、具有动态演示功能的电子课件,同时在特色教材、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建立数字化文件,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教学资源库。(4)建设工程化、应用化、情境化特色鲜明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全面支撑课程教学。实现实训车间工程化,实验项目实用化,仿真教室情境化的建设目标。实训车间工程化,就是再现建筑施工及其过程、关键节点等核心的内容和场景

39、,通过静态观摩、动态示教与学生动手操练相结合的方法完成项目教学的有关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与技师进行有机的配合,技师动态操作演示,教师配合进行技术讲解和指导。为了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设的具体内容考虑多项目(课程)的共用性和相关专业群的共用性,充分发挥其效益。实验项目实用化,就是按照工程建设的实际,设计检验、实验项目和内容,删除验证性实验,强化实用性、应用性和工程性的实验。 仿真教室情境化,就是通过完整的工程实例,模拟工程的实际场所和工作氛围,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行工作和训练,教师以部门负责人或工程师的角色进行培养和指导。3、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1)校企合作教育“2+1”的人才培养模

40、式是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1998年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伊始首批设立的六个高职专业之一,根据我国教育资源的实际状况和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条件,并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需求,本专业在首批招收的学生中采用了校企合作教育“2+1”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学校和企业存在互动与双赢的合作意愿和条件,企业在深层次上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学校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亲身参与岗位工作,感受施工现场的工作氛围,体验企业文化,

41、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目前,本专业与建设部泛华集团、中建一局、二局、六局、八局,中建中益公司、中建宝华公司、中建土木公司、中建东北公司、中海监理公司、电子部希达监理公司、苏州二建公司、青岛二建公司、黑龙江省建工集团、长城集团、东方集团、恒达建筑公司、农垦建工集团、黑龙江华岩岩土公司、哈工大空间钢结构公司、哈市振阳建筑公司等中直及地方建筑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建有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学生的实习地点遍布国内二十多个省市。由于学生的质量好,业务规格适应企业的要求,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在98%以上。高就业率必然促进了招生工作,本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质量不

42、断提高,专业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初步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指导精神,制订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突出课程的目的性,实用性和工程性的有机结合,提高课时效率的原则,对建筑制图和房屋建筑学课程、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和建筑施工机械课程、电工学基础和房屋设备课程进行了整合。新开设了高层建筑施工、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建设法规等应用课程,目前共开设课程19门,其中整合课程3门、课程设计(大作业)和实践课7门

43、、实习(实训)与实践4项。(3)八年的专业改革历程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强劲动力2001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精品专业”创建单位。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和“精品专业”建设项目的启动,对本专业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决定性推动作用。经过八年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本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4)拥有一只爱岗敬业,年龄与职称结构合理,业务范围广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本专业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队伍的构成、专业方

44、向的分布、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年轻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近八年来,结合学生的企业实践,每年安排34名年轻教师到建筑企业实习,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到学校或社会的施工、设计企业兼职工作,并积极参与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岗位培训的教学工作。通过实习,参与工作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使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教学工作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具有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10人、讲师职称的教师6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校级专业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45、校级教学名师2人;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1人、二级注册建筑师1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人、国家监理工程师1人、国家造价工程师1人、一级建造师1人、二级建造师2人,“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占讲师以上职称教师总数的70。(5)教师科研能力强,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本专业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三年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级教育科研项目2项,省级教育科研项目10项,获省级教育科研奖4项,科技研发立项5项,获国家级专利4项,目前还有5项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省高教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正在研究中。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参与由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等国家

46、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规划教材编写工作。其中:主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2部、教育部规划教材3部、其他规划教材15部;参编教材12部;主审教材8部。目前12部由本专业教师担任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正在编写过程中。(6)初步形成了与专业教学需求相适应的校内实验、实训体系几年来,我们把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能力的培养作为在校内必须要解决的实践教学目标,把建设应用性强、仿真度高、设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条件,不断的加大对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建、扩建实验室和实训室,购置新型和先进的设备仪器,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目前,本专业拥有建筑材料实验室、力

47、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专业微机教室等校内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总计463台(套)。4、项目建设目标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为主,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文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深度融合、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教育机制,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同类专业中达到领先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专业建设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以建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

48、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师资队伍、校内教学实验实训基地等方面建设,努力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精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具体目标包括:(1)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2+1”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强化“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实现“教、学、做”合一。(2)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采用以工学结合、案例教学和顶岗实习为主的教学方法。“2+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2”采用工学结合、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专项能力的学习与训练任务;“1”采用综合实践、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先通过一段时间的综合实践掌握相关的综合能力,再通过顶岗实习达到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目的。(3)突破按学科划分构建的传统课程体系,重构以训练项目为主的新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