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免疫学的应用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6970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免疫学的应用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免疫学的应用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免疫学的应用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免疫学的应用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免疫学的应用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免疫学的应用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免疫学的应用课件.ppt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免疫学应用免疫学的临床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免疫学的理论来阐明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发展规律;二是应用免疫学的原理来诊断和防治疾病。,第五章 免疫学应用,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人工给机体注入特异性抗原或抗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称免疫学预防 。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人和动物的免疫血清、细胞等(来自于生物体)制成的供预防、治疗和诊断用的生物制剂称为生物制品。,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一、人工主动免疫制剂人工的方法给机体接种抗原,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常用的生物制品主要是疫苗和类毒素。,(一)疫苗。(二)类毒素,第一代疫苗: 死疫苗、活疫苗。第二代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

2、工程疫苗第三代疫苗: 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细菌外毒素经0.30.5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制成类毒素。,一、人工主动免疫制剂(一)疫苗第一代疫苗: 死疫苗、活疫苗。,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比较,死疫苗活疫苗,制剂特点死病原体,强毒株活病原体,减毒株,接种量及次数 量较大,23次量较小,1次,保存及有效期 易保存,有效期1年不易保存,4数周,免疫效果较差,维持数月2年较好,维持35年甚至更长,安全性安全免疫缺陷个体可发生感染或致死,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比较死疫苗活疫苗制剂特点死病原体,强毒株,二、人工被动免疫制剂人工的方法给机体注射特异性抗体等制剂,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称为人工被动免疫。常用

3、的生物制品有:(一)抗毒素 通常是用类毒素多次免疫马,取其血清分离、纯化而制成的。(二)人免疫球蛋白制剂 是从大量的人混合血浆或胎盘血中分离制成,分别称为人血浆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二、人工被动免疫制剂,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物质抗原抗体等免疫效应物质,免疫力产生时间14周输入后立即生效,免疫力维持时间数月数年23周,应用特异性预防紧急预防或治疗,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输,第二节 免疫治疗一、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一)抗感染血清:抗毒素血清、抗病毒血清、人丙种球蛋白等。(二)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三)单克隆抗体

4、:抗细胞表面的单克隆抗体 、抗细胞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抗体导向药物治疗,第二节 免疫治疗,二、以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细胞因子疗法是应用重组细胞因子对疾病进行治疗。例如,IFN-主要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治疗;IFN-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IL-2最早被批准用于肾细胞瘤、黑色素瘤的治疗;应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等。,二、以细胞因子及其拮抗剂为基础的免疫,三、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一)骨髓移植1自体骨髓移植2异体骨髓移植3脐血干细胞移植(二)免疫效应细胞1同种淋巴细胞被动转移2自体免疫效应细胞过继免疫疗法,三、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四、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有左旋咪唑、西

5、咪替丁、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猪苓、灵芝等。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孢素A、FK-506、抗淋巴细胞血清、抗全T细胞血清、单克隆抗体、雷公藤、青蒿素等。免疫抑制剂大多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肾毒性、导致严重感染等。,四、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第三节 免疫学诊断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第三节 免疫学诊断,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一)抗原抗体检测的原理体外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反应现象。实践中常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并可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二)常用的抗

6、原抗体检测方法1.凝集反应2.沉淀反应3.免疫标记技术,(二)常用的抗原抗体检测方法,1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1)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已知的抗体鉴定未知的抗原。试管法:已知的抗原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1凝集反应,(2)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在与反应无关的载,体颗粒表面做成诊断试剂,再与标本中相应的抗体结合,可出现载体颗粒的被动凝集现象。,(2)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在与反应无关的载体颗粒,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将已知的抗体与标本可溶性抗原先反应,再加入致敏的颗粒,如标本中含有抗原就会结合、消耗先加入的已知抗体,致敏

7、的胶乳颗粒不再出现凝集,该反应称间接凝集抑制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将已知的抗体与标本可溶性抗原先反应,再加入,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可见沉淀物的现象。沉淀反应的应用有环状法、絮状法、琼脂扩散法和免疫比浊法。临床常用的有琼脂扩散法。(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2)双向琼脂扩散(3)对流免疫电泳,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一,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示意图,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示意图,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示意图,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示意图,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免疫学的应用课件,3免疫标记技术是用荧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来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1)免疫酶技

8、术 是用酶标记抗体或抗原,通过酶催化相应底物显色,观察颜色的有无或深浅来判定抗原或抗体的有无或含量。,3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 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加入标本,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洗涤去未结合的物质,加入酶的底物,通过颜色变化来判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及其含量。常用的有间接法和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而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 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ELISA试验原理示意图,ELISA试验原理示意图,(2)免疫荧光法 用荧光素标记抗体,用荧光抗体浸染标本,如有相应抗原存在,则荧光

9、抗体与其结合,不易被洗脱,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抗原抗体复合物呈现荧光,借此可对标本中的抗原进行鉴定和定位。常用的有直接法和间接法,(2)免疫荧光法 用荧光素标记抗体,用荧光抗体浸染标本,如有,免疫荧光技术原理示意图,免疫荧光技术原理示意图,(3)同位素标记技术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或抗体来进行抗原抗体反应,通过测定反应物的同位素放射性来反映抗原或抗体的量。常用的方法为放射免疫分析 。,(3)同位素标记技术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或抗体来进行抗原,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一)T细胞数量检测通过检测T细胞表面的CD(CD3分子)抗原来了解外周血T细胞数量和亚群的变化。一般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正常外周

10、血淋巴细胞中荧光阳性细胞占60%80%。,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二)T细胞亚群检测T细胞的不同亚群各有其特有的分化抗原,如CD4Th细胞, CD8Tc细胞,因此可用其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正常值为CD4 占淋巴细胞数的55%60%,CD8占淋巴细胞数的20%30%;CD4CD8为2:1。,(二)T细胞亚群检测,(三)T细胞功能检测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检测T细胞功能的体外试验。当T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受到有丝分裂原 PHA 、ConA 等刺激后能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根据T细胞的转化率,来判断机体细胞免疫状态。正常值为70%左右。,(三)T细胞功能检测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检测T

11、细胞功能的体外试,2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的皮肤试验(1)植物血凝素(PHA)皮肤试验PHA是一种常用的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皮内注射后与注射局部的T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丝裂原受体结合,刺激T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增殖的淋巴细胞612小时在局部出现红肿硬结, 2448小时达高峰。,2检测细胞免疫功能的皮肤试验,(2)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常用的为结核菌素 (OT)试验。将定量的OT注射到受试者前臂皮内,2448小时在注射的局部形成红肿硬结,直径大于0.5cm为阳性。阳性说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特异性免疫力,同时间接说明受试者细胞免疫功能正常。,(2)特异性抗原皮肤试验,谢谢你的阅读v知识就是财富v丰富你的人生,谢谢你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