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外贸新业态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9011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外贸新业态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发展外贸新业态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发展外贸新业态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发展外贸新业态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发展外贸新业态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外贸新业态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外贸新业态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展外贸新业态实施方案“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城乡覆盖和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高,货运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国货物周转量19.7万亿吨公里,铁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一、发展外贸新业态促进跨境贸易多元化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调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范围,支持发展保税进口、企业对企业(B2B)出口等模式,鼓励跨境电商平台完善功能。引导企业优化海外仓布局,完善海外仓功能,提高商品跨境流通效率。提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便利化水平,完善外汇监管等配套服务。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

2、市内免税店。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国内外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流通市场主体更具活力,交通承载能力和金融信用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流通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明显提高,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显著提升。展望2035年,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效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3、顺应物流运行网络化发展趋势,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经济高效、绿色智能、安全稳定的现代物流体系。(一)构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加快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重点补齐中西部地区短板,构建全国骨干物流设施网络。畅通干线物流通道,加强枢纽互联,推动枢纽干支仓配一体建设,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完善枢纽国际物流服务功能,衔接国际物流通道,实现国内国际物流网络融合。完善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强化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构建支撑现代流通的多层级物流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集聚区和消费集中地,加快推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国家物流枢纽,

4、提高一体化、集约化物流组织服务能力。完善城市配送设施,大力发展共同配送,提高配送效率。依托商贸、供销、交通、邮政快递等城乡网点资源,完善县乡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末端网络服务能力。推动建设绿色物流枢纽、园区,引导企业创新开展绿色低碳物流服务。健全冷链物流设施体系。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加强与国家物流枢纽运行衔接,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分拣包装、移动冷库等设施建设,补齐生鲜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短板,提高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强销地高标准冷库和冷链分拨配送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商超等零售网点冷链物流设施改造升级,推广新能源配送冷藏车,提高“最后一公里”冷

5、链物流服务效率。加大冷链物流全流程监管力度,消除“断链”隐患,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损耗,保障食品安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健全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制度。(二)拓展物流服务新领域新模式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铁路快运。加快铁路(高铁)快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与存储、分拨、配送等设施衔接,统筹高铁与普铁快运设施协调利用。开展高铁多样式、大批量快件运输试点,逐步构建多点覆盖、灵活组织的铁路(高铁)快运服务网络。推进高铁快运与电商快递等衔接融合,加强铁路干线对接公路集疏运、国际航空运输网络,提高铁路(高铁)快运组织化水平。推进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强物流基础设施与工业园区、商品交易市场等统筹布局

6、、联动发展,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枢纽经济。支持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企业深度协作,创新供应链协同运营模式,拓展冷链物流、线边物流、电商快递等物流业态。推进物流与生产、制造、采购、分销、结算等服务有机融合,营造物流与产业互促发展生态。推广集约智慧绿色物流发展新模式。拓展物流信息平台功能,优化车、船、仓等分散物流资源供需对接,提升物流规模化组织水平。打造国家物流枢纽运营平台,集成储、运、仓、配等物流服务,创新一体化物流组织模式。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提供信息、物流等综合服务。加快发展智慧物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提升物流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水平。扩大新能源运输

7、工具应用范围,推广绿色包装技术和物流标准化器具循环共用。鼓励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废旧物资逆向物流体系,促进废旧物品、包装等回收再利用。(三)培育充满活力现代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企业网络化经营能力。支持骨干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等方式加强资源整合,优化网络布局,引导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引导水运、航空货运、铁路货运、邮政快递等领域龙头企业,对接国内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境内外节点设施布局,构建网络化运营体系。强化各类企业协同合作和互补衔接,优化物流组织模式,完善全球物流服务网络。鼓励物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贸易网络,延伸物流大数据等服务,提升全链条物流服务效能。提高物流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支持物流企

8、业做专做优,提高普货运输、通用仓储等基础业务专业化水准,提升对接多元化物流需求的专业物流服务能力。引导物流企业与能源、粮食、矿石等大宗商品贸易企业紧密协作,提供国内国际采购、运输、仓储等规模化协同化服务。支持大件物流企业优化跨区域运输线路,构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衔接的大件物流网络,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培育壮大医药物流企业,创新医药流通模式,提升医药流通效率和全过程品质管控能力。推动危化品物流企业加强设施设备投入和技术改造,完善物流作业规范,发展罐箱多式联运,提高危化品运输安全水平。支持网络化、专业化龙头物流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紧密对接,畅通物流末端微循环,共同打造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的物流企业生态。

9、四、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完善商贸基础设施,推进线上线下、内外贸融合创新,打造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一)健全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鼓励商品交易市场与实体商业、电商平台加强渠道对接,减少交易层级,畅通批零渠道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高标准消费品市场,推动现有消费品骨干市场转型升级,打造“一站式”商品采购中心。优化布局建设区域性新型工业品专业市场,加快建设服务重点制造业集群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支持创建国际贸易平台,探索发展展贸一体的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商品市场5G网络、智慧终端等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建设,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

10、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依托农产品主产地、主销区、集散地,支持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市场建设。加快田间地头流通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和低温加工处理中心改造升级,加快农产品运输、仓储设施专业化改造,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配备冷链物流设备装备,建设服务城市消费的“中央厨房”等设施,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和标准化水平。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畅通供需渠道,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完善城乡多层次商贸网络。加强城市商圈布局规划,推进多层级商圈建设。推动核心商圈更新改造,提升规

11、划、设计、建设水平,完善商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高质量改造提升步行街,促进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商圈提升商业综合体、高端商务区等消费聚集区设施条件,打造潮流购物、夜间消费等特色商圈。推动社区商圈优化便民商业设施布局,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推进县城商贸设施改造提升,合理布局建设商业综合体,支持乡镇商贸设施共建共用,打造“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级商业网点。加强边远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商贸设施布局建设,提高流通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加大商贸设施节能改造力度,推广应用新型节能设备,提高商贸领域节能减排水平。(二)推动商贸流通业态转型升级支持电子商务创新规范发展。引导电子商

12、务发掘消费新场景,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渠道。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完善运营基础设施,织密连接中小城市、城乡之间、境外地区服务网络,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升级消费体验。支持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研发、生产迎合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培育自有品牌。推动公共消费、政府采购等与电商平台对接,形成引领商品研发创新和迭代发展的规模化订购定制平台。推进实体商业转型融合发展。支持大型商超等连锁商业上线上云上平台,充分利用线下门店网络资源,推动线下线上竞争合作、融合发展,形成良性互促、规范有序发展格局。推动购物中心等传统商业积极引进首发商品和首店、旗舰店,拓展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业态,推广深度联营、

13、买手制经营等模式,鼓励“商品+服务”混合经营。推动便民生活圈商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优先发展基本保障类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发掘商贸流通大数据应用价值。依托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化平台等载体,加强流通大数据整合、分析与利用。强化政务领域流通大数据应用,开展流通发展态势监测分析和预警预判。引导电商平台、传统企业发挥流通数据优势,提升产销衔接水平,拓展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深度发掘消费潜力。推动流通大数据赋能生产环节,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提升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水平。(三)构建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生态支持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对标国际一流水准,强化流通技术创新、网络渠道拓展、制

14、度规范建设,打造一批布局全球网络、统筹全球资源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推动商贸流通设施、技术装备、经营管理、交易结算等数字化联动升级,提高企业跨业跨域跨界融合发展水平。鼓励企业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运作等拓展经营网络,对接国内外商品产地和消费市场,完善全球采购与分销渠道,培育国际资源配置和整合优势。鼓励区域特色商贸企业做优做精。提升地方特色产品市场影响力,挖掘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空间,培育具备区域特色、文化底蕴、发展潜能的商贸企业。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商标和品牌保护,提高市场知名度。构建老字号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支持企业加快适应新消费方式,改善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品牌

15、价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资格认证和质量监控,增强文化承载力。鼓励区域商贸企业提高供应链精细化管理水平,深耕本地市场,拓展辐射范围。推动中小微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完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系,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力。鼓励中小微商贸企业发掘细分市场潜力,拓展经营领域和服务范围,培育独特竞争优势,实现精细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支持中小微商贸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增强规则意识,加强商品质量管控,推动企业规范化发展。鼓励平台型、科技型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引导降低中小微商贸企业进驻和服务费用,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四)促进内外贸流通一体化发展推动内外市场衔接联通。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

16、控体系,依托自由贸易协定等安排,加强国内外商品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等衔接,打通国内国际市场。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进一步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应用。加强绿色流通标准和技术国际合作,研究制定绿色贸易政策,促进高品质、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拓展出口产品内销渠道。推动外贸企业与电商平台、连锁企业、商品市场合作,开辟线上线下外贸产品内销专区,针对国内市场开展精准营销。鼓励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拓展功能,提高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助力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引导外贸企业主动适应国内消费趋势,推进出口产品加工改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打造内销自有品牌。发展外贸新业态。促进跨境贸易多元化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调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范围,支持发展保税进口、企业对企业(B2B)出口等模式,鼓励跨境电商平台完善功能。引导企业优化海外仓布局,完善海外仓功能,提高商品跨境流通效率。提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便利化水平,完善外汇监管等配套服务。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资料参考:“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