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林业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99090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98.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河林业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清河林业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清河林业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清河林业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清河林业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河林业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河林业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基本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清河区位于铁岭市东北部,距离市区40公里。东与西丰、开原市八棵树镇接壤;西与开原市交界;南与开原市松山乡毗邻;北与开原市威远镇相连。地理位置为东经 1240312426,北纬 4227 4237。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一五.5公里,地域面积46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清河区地势西北低、东南高。全区以低山丘陵为主,中山矗立其间,为多山地区,大体构成“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山势崎岖低缓,大部分海拔在80700米之间。 气候水文清河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冬季长,寒冷多雪,夏季短,炎热多雨。全县年平均气温6.5,全年10活动积温

2、3一五6.2,平均无霜期145天;年均降水量为677毫米,且集中在7、8两月;年蒸发量为1761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2600小时;年均风速为1727米/秒。清河区境内拥有辽河一级支流大清河、二级支流小清河,流经三乡(镇),境内拥有清河水库1座大型水库,库容量9.7亿立方米,另外拥有两座市级小型水库。 土壤植被清河区土壤种类较多,有棕壤、暗棕壤、草甸土、水稻土、风沙土、黑土、沼泽土7个土类、10个亚类、33个土属、62个土种。棕壤是唯一的地带性土壤,占土地总面积的73.5%。清河属长白植物区系与华北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植被具有古老性、珍贵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植被属温带夏绿阔叶林带长白植物区

3、,共有植物232科,1683种,其中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16种。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野生人参,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双蕊兰、刺参、狭叶瓶尔小草。以红松、鱼鳞松、臭松、栎类、水曲柳、黄菠萝、椴类、槭类为建群种的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生长良好,以柞林、杂木林为主的天然次生林较多,有少量落叶松、红松、油松为主的人工林。二、社会经济概况 人口与行政区划清河区现辖2乡1镇2街,41个行政村。总人口10万人,城市人口近4万,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和旅游城市。其中,非农业人口4万人,占总人口的40%;农业人口6万人,占总人口的60%。 工农业生产情况据最新统计资料,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亿元,其中

4、第一产业(增加值)1.一三亿元,占11%;第二产业(增加值)5.88亿元,占59%;第三产业(增加值)3亿元,占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一三一八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70元。 交通、通信条件清河区公路交通运输比较便利,全区公路总里程达一八0公里,公路网密度38.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区5个乡(镇)街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实现村村通。三、林业生产经营情况“十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以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全局,狠抓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重点实施林业五大生态工程。即造林绿化工程

5、、封山育林工程、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及森林保护管理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发展。以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林产品综合效益,实施林业“221”工程,相继建立林业“六大”产业基地。即工业原料林基地、以红松果材兼用林为主体的干坚果经济林基地、林地药材基地、山野菜基地、林蛙养殖基地和林业育苗基地。大力发展非木质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扩大规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林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至2005年底,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农民人均涉林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30%。加强“三总量”控制,严格执行森林采

6、伐限额管理制度。为切实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我区坚决执行国家、省市各项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林木采伐总量、木材销售总量和运输总量控制。在采伐限额的执行过程中,集体以市下达的限额为依据,根据各乡镇、村的森林蓄积量、人工林蓄积量进行分解,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达到各乡镇。主伐的限额分配到村,其它限额分配到各乡镇,由乡镇统一安排。作业伐区调查设计依据DB规程及其有关政策进行,严格审批、现场监理、实行伐区作业“五不准”制度。同时大力加强后期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木材销售及运输、木材经营加工、林地管理等检查督导力度。多年以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采伐总量、销售总量和运输总量,都没有突破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

7、,实现森林资源管理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前期资源调查成果据资料统计,我区林业用地总面积为24820.60公顷,其中林分面积一八695.5公顷,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75.3%。活立木总蓄积870681立方米,其中林分蓄量积为866057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99.47%;散生木蓄积268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0.03%;疏林蓄积4356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0.5%。在林分中,人工林面积9536.5公顷,占林分总面积的51%,蓄积632625立方米,占林分总蓄积量的73%;天然林面积9一五9公顷,占林分总面积的49%,蓄积233432立方米占林分总蓄积量的27%。其中,幼龄林面积9291.2公顷,

8、蓄积108864立方米;中龄林面积7308.6公顷,蓄积477280立方米;近龄林面积一八32.7公顷,蓄积245一八4立方米;成熟林面积236.7公顷,蓄积31121立方米;过熟林面积26.3公顷,蓄积3608立方米。在林分中,权属为国有面积1.3公顷,蓄积167立方米;合作面积2877.6公顷,蓄积165721立方米;集体面积一三4一八.2公顷,蓄积438887立方米;个人面积440.9公顷,蓄积10705立方米;未定面积46.4公顷,蓄积2680立方米;非林业系统面积1911.1公顷,蓄积247897立方米。第二章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一、调查目的与任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林业生产建设的

9、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科技兴林、依法治林的关键环节,在林业建设中,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为目的,以县(市、区)和森林经营单位为调查单元,利用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是全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是反映全省和各县(市、区)及森林经营单位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各地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任务是查清查准全区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

10、数量、质量与分布,客观反映调查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现状和变化动态以及森林经营管理状况,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意见。二、调查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 辽宁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方案 辽宁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外业质量检查验收办法 辽宁省林业经营数表 辽宁省森林立地类型、经营类型表 清河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方案 清河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外业材料验收标准三、调查主要内容与方法 调查范围本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范围为区级行政范围内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及县域范围内各森林经营单位所有和经营管理的土地。包括我区所辖2乡1

11、镇2街、铁煤集团清河林场。 调查内容1、核对森林经营单位的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或调整(复查)经营区划;2、调查各类林地面积;3、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量;4、调查与森林资源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子。 调查技术方法采用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相关技术开展调查。在充分利用既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区划和森林分类经营小班区划可利用资料及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县级自查和省级复查GPS面积测定数据的基础上,采用SPOT图像现地区划的方法进行小班面积调查。其调查要求满足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和省林业厅制定的辽宁省森林资

12、源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及清河区二类调查办公室签发的有关标准与规定。1、经营区划系统 区级行政单位区乡(镇)村林班小班 经营单位 国有林场林场工区林班小班2、区划要求 经民政部门勘定的各级行政区划界线不得擅自改动,县级界线划定后要互相核界,不得出现重、漏现象。 林班区划以方便经营管理为原则,保持相对稳定,具有固定性和连续性。林班面积为100-200公顷,对于面积较小的村、场可不作林班区划。 小班最小区划面积为0.2公顷。 森林分类区划以小班为单位,原则上与已有森林分类区划成果保持一致。对上期已敬慕界定并经国家林业局认定的国家公益林小班不得轻易改动,保持地块的稳定。3、小班调绘及要求 以卫星遥感图像作

13、为小班调绘的工作底图。在各级行政界线及林班界区划的基础上,按照小班区划条件现地判读区划小班界线。 调绘小班界线采用实线,线划宽度0.3毫米,界线要闭合。 调绘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级行政区划界线、林班和小班界线。注记内容包括:林班和小班、地类符号及乡、村、场(含工区)址符号及名称等。 林班以村(或工区)为单位按序编号,小班以林班为单位编号。 插花林地按隶属关系归口编号,并标注所属单位名称。 在小班内含有零星小块不够区划面积或以线状地物为界线的非林地,应在小班调查表附记栏中注明需扣除某地类面积(目测)或以长宽表示。 对新增或有变化的地物(如水系、道路、林业设施等)应进行补调。 小班各项因子调查,要严

14、格按照方案要求标准执行。第三章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一、调查主要成果 林地面积全区土地总面积46551.9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553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9%;非林业用地面积21012.1公顷,占45.1%。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2545.8公顷,疏林地面积106.4公顷,灌木林地面积895.7公顷,未成林地面积503.7公顷,无林地面积1488.2公顷(林业用地各地类面积比例见图1)。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9905.2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88.3%;经济林面积2640.6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11.7%。在无林地面积中,无立木林地面积128.2公顷,宜林地面积一三60公顷

15、(无林地各地类面积比例见图2)。 林木蓄积全区活立木总蓄积1472027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466556立方米,疏林蓄积401立方米,散木蓄积5070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全区土地总面积46551公顷,森林面积22545.8公顷,森林覆盖率50.36%,林木绿化率49.62%。 天然林资源全区天然林面积11259.3公顷。在天然林面积中,林分面积10366.4公顷,蓄积398160立方米,占天然林面积的92.07%;未成林面积42.6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0.38%;灌木林面积850.3公顷,占天然林面积的7.55%。在天然林林分中,用材林面积2980公顷,蓄积一五3424立方米;防护林面积7

16、386.4公顷,蓄积244736立方米。 人工林资源全区人工林面积12792.3公顷。在人工林面积中,林分面积9538.8公顷,蓄积1068396立方米,占人工林面积的74.57%,疏林面积106.4公顷,蓄积401立方米,占人工林面积的0.83%;未成林面积461.1公顷,占人工林面积的3.61%;乔木经济林面积2640.6公顷,占人工林面积的20.64%;灌木林面积45.4公顷,占人工林面积0.35%。在人工林林分中,用材林面积7911.4公顷,蓄积934172立方米;防护林面积1621.3公顷,蓄积一三4224立方米;薪炭林面积6.1公顷。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及公益林保护情况1、国家和地方

17、公益林面积本期二调共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8267.3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8267.3公顷,疏林地面积99.8公顷,灌木林地面积317.2公顷,未成林地面积389.4公顷。清河区本期二调共区划地方公益林737.1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727.8公顷,未成林地面积9.3公顷。2、退耕还林工程工程于2002年启动,至2004年共造林1068.1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458.9公顷。目前已经成林面积979.6公顷,未成林面积88.5公顷。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生态林面积14.9公顷,占退耕总面积的3.3%,用材林面积72.6,占退耕面积的一五.8%,经济林面积371.4公顷,占退耕总面积的80.9%。3、速生

18、丰产林工程根据本期二调统计,速生丰产林工程森林资源面积604.5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604.5公顷。 二、森林资源结构全区林分面积19905.2公顷,林分蓄积1466556立方米。其中天然林面积10366.4公顷,蓄积398160立方米;人工林面积9538.8公顷,蓄积1068396立方米(详见表1)。人工林、天然林面积、蓄积量表表1单位:公顷、立方米 龄组 起源合计天然林人工林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合计19905.2146655610366.43981609538.81068396幼龄林11643.94325088993.72577012650.2174807中龄林3975.443586

19、9一三08.1一三33022667.3302567近熟林3879.55456365059703829.5539666成熟林378.74950914.61一八7364.148322过熟林27.7303427.73034 林分权属结构在林分中,林业系统国有林面积670.3公顷,蓄积73843立方米;合作林面积2433.9公顷,蓄积277190立方米;集体林面积一三743.8公顷,蓄积745288立方米;个体林面积621公顷,蓄积4一五22立方米,权属未定面积121.4公顷,蓄积7401立方米;非林业系统(其它部门国有)面积2314.8公顷,蓄积32一三12立方米(各权属面积蓄积比例见图3)。 林种

20、结构我国森林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其中,林分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三大林种。全区防护林面积9007.7公顷,蓄积378960立方米;用材林面积10891.4公顷,蓄积1087596立方米;薪炭林面积6.1公顷(林分各林种面积和蓄积比例见图4)。 龄组结构在林分中,幼龄林面积11643.9公顷,蓄积432508立方米;中龄林面积3975.4公顷,蓄积435869立方米;近熟林面积3879.5公顷,蓄积545636立方米;成熟林面积378.7公顷,蓄积49509立方米,过熟林面积27.7公顷,蓄积3034立方米(各龄组面积蓄积比例见图5)。 树种结构在林

21、分中,柞树面积9325.4公顷,占林分面积的46.8%;落叶松面积5010.7公顷,占林分面积的25.2%;胡桃楸面积38.8公顷,占林分面积的0.2%;桦树面积103公顷,占林分面积的0.5%;刺槐面积266.9公顷,占林分面积的1.3%;椴树面积103公顷,占林分面积的0.5%;油松面积4733.4公顷,占林分面积的23.8%;杨树面积一三2.8公顷,占林分面积的0.7%;其它树种面积191.2公顷,占林分面积的1%。(各树种面积比例见图6)第四章森林资源分析与评价一、森林资源特点 林业用地比重大全区林业用地面积为25539.8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4.9%。体现出林业在生态建设、经济

22、建设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几方面的基础地位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天然林多,人工林少依据统计数据,天然林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52.1%,人工林面积占47.9%,生态稳定性增强。 阔叶林与针阔混比重相当数据表明,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占林分面积的52.4%,针叶林占47.6%。有利于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 树种结构单一在林分中,优势树种为柞树面积占46.8%,落叶松面积占25.2%,油松面积占23.8%,三者合计占林分面积的95.8%。在天然林中,柞树占82.9%;在人工林中,落叶松占41.7%。油松占31.9%,树种相对集中,结构单一。 林种结构趋于合理在林分中,防护林占45.25%,用

23、材林占54.71%,薪炭林占0.04%。林种结构较为合理,基本体现我县“严格保护、持续利用”,“生态立区、生态强区”的战略方针。 中幼龄林多,近成过熟林少中幼龄林占全区林分面积的78.6%,近成过熟林占21.4%。说明我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但同时也说明可采资源匮乏。 森林覆盖率较高全区森林覆盖率为50.36%,比全省森林覆盖率35.1%高出一五.26个百分点,凸显林业在全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森林资源质量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的指标有林分的树种组成比例、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胸径和平均郁闭度、林木生长活力、林木的病虫危害程度等。全区林分中,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为4

24、7.6:49.6:2.8,林分平均郁闭度0.58,林分每公顷平均株数一三65株,林分平均胸径10.4cm,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为4.9立方米/亩,其中针叶林为7.9立方米/亩;阔叶林为2.1立方米/亩;针阔混交林为4.5立方米/亩(详见表2)。 林分面积、蓄积量表表2 单位:公顷、立方米地类面积蓄积单位蓄积量(m3/亩)面积比例()合 计19905.214665564.9100针叶林9475.8112一五687.947.6阔叶林9880.23081292.149.6针阔混549.2368594.52.8从上表数据可看出林分生长发育状况良好,林木生长活力强,森林资源质量得到

25、有效改善。三、森林资源消长变化 我区上次二类调查时间是1993年,通过两次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初步得出如下变化趋势。 林业用地面积增加全区林业用地面积25539.8公顷,比93年二调的24820.6公顷增加了719.2公顷,年净增率为2.89%。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近几年我县开展了退耕还林工程,截止“十五”期未,耕地退耕还林并纳入林地管理的面积458.9公顷,本次已区划调查;二是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非常重视,加快造绿化步伐,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力度,使部分非林业用地通过工程造林转入林业用地;三是由于土地结构调整,牧地全部区划为林业用地;四是本次调查技术手段的改进,区划调查精度有了很大的提

26、高,使前期区划遗漏及错误得到了纠正等。由于上述因素使林业用地面积相比前期二调有了大幅增加。 林分面积稳步增长本次二调林分面积19905.2公顷,前期二调林分面积一八695.5公顷, 本次二调与前期二调对比林分面积增长了1209.7公顷,年净增率0.5%。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我区实行天然林保护,以及开展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加大了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使林分面积大幅增长。 各类林木蓄积持续增长全区活立木总蓄积为1472027立方米,前期二调活立木总蓄积为870681立方米,比前期二调增长了60一三46立方米,年净增率5.7%;林分总蓄积为1466556立方米,前期二调林分总蓄积为866057立方米

27、,比前期二调增长了600499立方米,年净增率5.7%;散生木蓄积 5070立方米,散生木蓄积增加4802立方米;疏林蓄积401立方米,疏林蓄积减少3955立方米。两期二调各类蓄积对比表表3单位:立方米蓄积类别前期二调本次二调差值总蓄积870681147202760一三46林分蓄积8660571466556600499疏林蓄积4365401-3955散生木蓄积26850704802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力度的不断增强,森林资源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及森林保护管理工程的日益深入,是活立木总蓄积、林分蓄积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致使疏林和散生木蓄积减少。 森林覆盖率日益提高本次调查的全

28、区森林覆盖率为50.36%,比前期二调的47.8 %上升了2.56个百分点,年均净增率为1.97%。 天然林面积增加、蓄积增加全区天然林分面积10366.4公顷,比93年的9一五9公顷增加了1207.4公顷。天然林分蓄积398160立方米,比93年233432立方米增加了164728立方米,年均净增率5.4%。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为天保工程实施较早,天然林禁止采伐抓的好,封山育林管的好,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导致天然林面积大面积增加。蓄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为前期中幼龄林逐渐达到高生长期,加之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重点公益林工程的实施, 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是本期调查时面积增加,蓄积增加的主要原因。 人

29、工林面积、蓄积双增长全区人工林分面积9538.8公顷,比93年9536.5公顷增加了2.3公顷,年净增率0.1%。人工林蓄积1068396立方米,比93年632625立方米增加了435771立方米,年净增率5.2%。包括退耕还林、速生丰产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迅速开展,营造林面积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森林资源管理日益规范化、科学化与制度化,乱砍盗伐、毁林征占等现象,得到明显遏制。综上原因,实现了人工林面积、蓄积的双增长。 非公制林业发展显著从前后期各权属对比情况分析,国有及非林业系统所有林分稳步增长,合作权属面积减少,个体权属面积大幅度增加,增长比例达到40.8%,说明我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成效显著,

30、林业所有制形式和投资结构逐步趋向多元化。(详见表4)。两期二调林分各权属面积蓄积对比表表4单位:公顷、立方米权属本期二调前期二调差值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合计19905.21466556一八695.58660571209.7600499国有670.3738431.316766973676合作2433.92771902877.6165721-443.7111469集体一三743.8745288一三4一八.2438887325.6306401个人6214一五22440.910705一八0.130817未定121.4740146.42680754721非林业系统2314.832一三121911.1

31、247897403.7734一五 可采资源减少我区幼、近、成龄林面积、蓄积有大幅度增加,中、过熟林面积、蓄积有不同程度减少(详见表5)。两期二调林分各龄组面积蓄积对比表表5单位:公顷、立方米权属本期二调前期二调差值面积蓄积面积蓄积面积蓄积合计19905.21466556一八695.58660571209.7600499幼龄林11643.94325089291.21088642352.7323644中龄林3975.44358697308.6477280-3333.2-41411近熟林3879.5545636一八32.7245一八42046.8543803.3成熟林378.749509236.73

32、1121142一八388过熟林27.7303426.336081.4-574全区林分中,幼龄林和中龄林所占比重高达78.6%,虽然林业发展后劲大,但是可采资源严重不足。1993年近成过熟林面积为2095.7公顷,占林分面积的11.2%,2005年近成过熟林面积为4285.9公顷,占林分面积的21.5%,2005年比1993年增加了2190.2公顷。说明我区在森林经营时严格控制了采伐量,根据森林总量合理确定采伐限额,确保科学经营、可持续利用。 森林资源质量日趋改善全区林分每亩蓄积量由1993年的3.1立方米/亩,上升到2005年的4.9,其中用材林由1993年的3.1立方米/亩提高到2005年的

33、6.6立方米/亩。林分每亩蓄积量上升了1.8立方米,用材林每亩蓄积量提高了3.5立方米(详见表6、图7)。森林资源质量日趋提高和改善。两期单位面积蓄积量对比表表6 单位:公顷、立方米、立方米/亩 年份林分用材林面积蓄积单位蓄积量面积蓄积单位蓄积量1993一八695.58660573.1一八695.58660573.1200519905.214665565.510891.410875966.6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林业贯彻“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指导方针,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34、。本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表明,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质量有所改善,林种结构渐趋合理,林业所有制形式和投资结构趋向多元化,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我区生态建设步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第五章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意见一、做好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规划的编制组织专家对二类调查成果进行系统地分析评价,分析变化原因,评价上个经理期内林业生态建设的成绩,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结合“十一五”规划提出本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总体规划,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林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切实加强调查成果资料的管理,及时整理归档,

35、建立健全数据保密、查阅、使用、更新制度,克服以往因资源调查数据管理不到位而形成的“一年清、两年变、三年乱”的状况,做到资源数据及时维护更新。认真做好各年度森林资源变动小班补充调查,为省、市、区三级森林资源变档提供基础资料,确保森林资源变档及时、科学、准确,使森林资源档案更加符合现实资源状况,提高森林资源档案的使用价值。三、建立健全全县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基础的资源与生态状况变化综合监测体系。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负责全区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对我区实施的重点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速生丰产林等工程建设与管理进行监测与评

36、价,为我区和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建设全县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本期二类调查全面应用了“3S”技术,产出的成果翔实可靠、科技含量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下一步要加强GIS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以本期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建设全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森林资源网络化动态管理,即时更新,资源共享,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推进全县林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五、全面贯彻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充分发挥天然林资源的生态效益。通过本期调查,清河区天然林资源丰富,对保护和发展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及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要切实加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教

37、育,提高全社会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加强森林资源的宏观控制,全面落实天然林禁伐的各项政策、措施,恢复和建设天然林生态系统,保持系统的正向演替,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六、按照消耗量不大于生长量的原则,合理确定木材产量面对近、成林总量减少的局面,要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消耗量不大于生长量的原则控制采伐量,杜绝计划外采伐,努力降低资源消耗比,提高利用率。在合理确定木材产量的前提下,调整木材生产布局,大力培育后备资源,保证针对成、过熟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利用。七、加快中幼龄林抚育,提高森林质量针对我区中幼龄林比重大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开展中

38、幼龄林抚育工作,改善其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增强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缩短培育周期,提高林分质量。八、加强公益林管护,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为了达到管护好森林资源的目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后,对已区划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及地方公益林的小班、地块要加大管护力度。对承包经营公益林的,实行双层管护,即承包者和护林员同时管护,保证森林资源的安全。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林政资源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四大管护体系,全面实行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九、加强商品林管理,大力提高综合效益对现已区划为商品林的森林及林地资源,依靠科技力量,采取基地化、专业化,定向培育、集约化经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经济

39、效益。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高投入、高产出,规模经营。十、做好退耕还林工程林权证发放工作,保护工程建设成果我区于2002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对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后林地、林木的保护管理,防止还林地的复垦,明确山林权属,充分调动广大退耕还林群众的积极性,应依法做好退耕还林工程林权证发放工作,保护工程建设成果。同时,要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土地划拨工作。12.30.202200:1400:14:1222.12.3012时14分12时14分12秒12月. 30, 2230 十二月 202212:14:12 上午00:14:122022年12月30日星期五00:14: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