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余城市营销环境分析的SWOT战略.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99465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余城市营销环境分析的SWOT战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新余城市营销环境分析的SWOT战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新余城市营销环境分析的SWOT战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新余城市营销环境分析的SWOT战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新余城市营销环境分析的SWOT战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新余城市营销环境分析的SWOT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余城市营销环境分析的SWOT战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余城市营销环境分析的SWOT战略李敏毅摘要:城市营销作为一种城市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战略选择。随着城市间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城市采用营销企业的方法对城市进行营销。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小城市之一,新余也需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城市营销策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采用SWOT模型对新余城市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指出了新余城市营销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以期有助于新余城市营销策略的制定。关键词:新余;城市营销;SWOT分析城市营销是指将城市作为一个企业,将城市的未来发展视为产品,确定它的目标市场,并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创造、包装和行销的过程。目前中国中小城市的城市营销理念还

2、较为缺乏,对新余这样的新兴的工业城市而言,城市营销是一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战略选择。因而,对新余的城市营销环境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一、优势分析1、工业基础扎实,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新余工业化率达到56.9%,是江西省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2010年工业对增长的贡献率达69.3。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三个“千亿元”工程有两个在新余。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新余形成了以光伏产业为龙头,以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风力发电产业和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产业为补充的“一大三小”格局。新余的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硅片、硅料产能世界领先。新余的碳酸锂产能占全国的30%,在发展锂电池产业方面具有

3、明显的比较优势。新余有着最大的电力负荷中心,总装机容量可达300万千瓦以上,其中分宜发电公司是亚洲最大的示范基地1。2、交通区位便捷,物流设施齐全。新余是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少有的高速公路高密度通过的城市。浙赣铁路横贯东西,京九铁路在旁经过,赣粤、沪瑞、武吉三条高速公路和四条省道在新余交汇,成为长珠闽地区对接内地的交通物流要地。新余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形成了1小时交通经济圈。新余设有赣西地区唯一的海关、商检,建有大型铁路、公路货运中心和保税仓库,开通了铁海联运通道,实现了本地通关、异地验放;年发送货物300万吨的货运编组站、占地450亩的现代物流中心投入使用;高新区拥有6000平方米

4、保税仓,保税加工区正在积极筹建之中,口岸大通关效率日益提高。 3、金融机构完善,融资环境良好。新余农村合作银行是全国首家设区市股份制银行,但有着全省资产最多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驻地和异地金融机构对新余的经济发展青睐有佳,2009年全市贷款余额首超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405.8亿元,比年初增长48.1。被中国金融研究院等单位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被国际金融协会等单位评为“中国最具特色金融生态示范城市”。良好的融资环境为新余的企业发展提供了一支稳定剂。4、政务环境和谐,包容性强。新余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新余市加快经济发展优惠办法、新余市优化政务环境办法等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投资环境的制度化、规

5、范化和市场化,营造了更加优良的产业环境,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更加公平的政务环境。诸多落户企业已深切感受到了新余“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理念。新余人民具有创新的思维,包容性强,新余精神表现为开放、创新、争先。在公布的“2004(第三届)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名单中,新余在281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城市诚信政府第30名,是江西省唯一获该殊荣的城市。5、职业教育繁荣,享誉全国。新余民办职业教育是好似赣鄱大地的一朵奇葩,被教育部誉为“新余现象”。新余拥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2所,其中上万人的职业院校有4所,在校生有10万人,累计向全国各地输送技能型人才25万多人,成为全国最大的蓝

6、领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之一。新余近期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达到全部在校生15万人的规模,建成万人以上高职学院4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0所以上。二、劣势分析1、地域小,人口少,经济总量有限。新余总面积3178平方公里,人口114万,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均是最后一位。从经济总量衡量,新余仍是一个经济小市。2010年,全市GDP列全省11个设区市第7位,地方财政收入列第8位,经济总体实力属于全省第三梯队行列。地域、人口、经济总量都处于劣势,城市辐射能力有限,生产效率、产业互补性、专业化程度等都不占优势2。2、机构改革进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市辖各级机关文风、会风、作风有待改善,机构、人员、编制数量有增无减

7、。部分政府部门管理者和机关工作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发展经济模式,引入先进的体制机制的动力缺乏,部分干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观念意识较强,这显然与新余经济发展的现状不适应,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弊端在某些领域还比较突出,与沿海城市先进的体制机制相比,新余仍有不小的差距。3、环境污染代价不小。新余是一个工业城市,重工业所占的比重又比较大,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新余的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的成本过高,发展成本竞争力指标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排名第9。新余走的基本上是工业国家发展的传统路子,就是先发展后治理。新余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2008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767.4亿

8、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为6666.57吨。新余在南方属于缺水的城市,但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市民节约用水、珍惜水源的意识却不够3。4、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三产比重较低。2010年新余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6:63:31,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这是新余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大的软肋。新余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2.64亿元,在全省各地市排名倒数第二,只有南昌的1/7,不及宜春的1/2。纵观发达城市,三产普遍非常发达,按照现代化城市的评判标准,第三产业一般要占GDP60%以上。与近几年新余经济的强势发展相比,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5、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新余劳动力

9、资源虽然较为丰富,成本也相对低廉,但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32.5%,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尤其是简单加工的传统劳动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更高了。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针对性不强,组织培训的难度大等都是影响农民劳动技能的提高的主要因素。三、机遇分析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江西区位优势明显,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这些都无疑对江西和新余的发展是一

10、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2、城市营销的大环境不断完善,国内打造个性化城市已经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营销的理念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已日趋成熟,如香港的飞龙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已经相当完备,国内以上海、昆明等为首的城市已经开始了塑造城市形象、营造个性化城市的运动4。国内外城市营销积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新余的城市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经验借鉴,也提供了舆论与实践的支持。3、获得“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称号,将促进特色产业集群的完善。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光伏产业为龙头,以风电产业、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为补充的新能源产业。特别是依托赛维公司在光伏产业的显赫地位及硅片、硅料生

11、产规模、技术、产品和资源等优势,20多家光伏产业上下游关联企业、原辅料及配套设备生产企业纷纷落户新余。2009年11月,国家科技部将第一张“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名片授予新余,这是新余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此外,新钢公司通过三期技改项目,提升了产业层次,形成了千万吨级钢铁企业,新钢的龙头作用带动了46户钢铁加工企业在新余落户,形成了钢铁产业集聚效应。4、形成人才工作的典型经验,促进人才集聚效应。2010年12月19日,市委书记李安泽作为全国唯一设区市代表在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作经验介绍,大大加强了新余市内培外引人才的信心,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到新余这座新兴的城市来。随着新余经济开

12、发区园区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量持续增长,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需求程度日益紧迫。据调查,未来35年,新余经济开发区需要各类用工需求人数在810万人左右,其中对高级人才需求4万人。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效应将进一步凸显。5、沪昆高铁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重要契机。沪昆客运高速铁路杭南长段在下村镇与观巢镇之间设立新余北站,在新近制定的新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中,昌新宜萍和昌新吉赣两条城际铁路也将与沪昆高铁共站设置,拟议中的昌赣客运专线将来也交会于新余北站。届时,新余北站将成为十字型大容量的铁路客运枢纽,真正承担起赣西区域交通中心的重任,缓解浙赣线新余段的货运压力,新余城市建

13、设和发展将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四、威胁分析1、中部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省经济基础较薄弱。随着中部崛起浪潮的兴起,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江西省周边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群已初显实力,如湖北的武汉城市群、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江西目前还没有基本成型的城市群,赣西三市虽然曾经寄予厚望,但也因经济总量有限,还有不小的差距。本省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对新余的支撑作用有限,新余的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2、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市场的变动对新余经济的影响较大。新余市工业企业大多属外向型经济,对外依存度新余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75.4%,相当于沿海发达省份的开放水平,2008年新余外贸进

14、出口总额为41.9亿美元,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尤其是新余的三大支柱产业,钢铁、新能源、新材料等,对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反应较为灵敏,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5。3、电力、货运缺口仍然巨大,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新余货运站早已成为江西货运量最大的站,随着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2700万吨/年的运力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铁路运能已严重超负荷;与光伏产业的裂变式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新余地区的电力生产总装机容量尚不足一百万千瓦,存在巨大的电力供需缺口;受目前能源、交通、原料、市场等因素的制约,新钢的产能上限为1000万吨。能源和交通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领域,市里甚至省里都无法解决,所有这些制约因素将成为新

15、余主要产业发展的巨大威胁和制约。4、生态环境的保护任重道远,面临巨大挑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等资源的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工业城市的新余,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依赖高投入、高消耗和资源性行业来实现的现状必然会成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主要矛盾。五、城市营销的SWOT战略1、SO战略(增长性战略):把握机遇,扩大优势(1)扩大产业优势,迅速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余市的产业群已经凸显特色和效应,园区经济总量已紧跟南昌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位列全省第三,外贸总量占据全省半壁江山。新余

16、应继续大力发展和壮大现有的光伏产业群和钢铁产业链实力和规模,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争取更大的政策优惠和信贷支持6。(2)把握成为铁路枢纽的机遇,加大物流配套设施建设。随着沪昆高铁、昌萍和昌赣两条城际铁路和拟议中的昌赣客运专线在新余共站设置,届时新余北站将成为十字型大容量的铁路客运枢纽,将极大缓解浙赣线新余段已经饱和的货运压力,打破物流“瓶颈”。新余应该抓住这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加大所需的电煤、钢铁企业原料、有色冶金企业原料等大宗货物运输的物流配套设施,更好地发挥铁路枢纽的经济效益。2、ST战略(多元化战略):认清优势,规避威胁(1)可持续发展战略。

17、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与利用技术减轻污染两手抓,依靠科技进步,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实现由“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增长,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注重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培育起点高、起步快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企业环保意识,严格节能减排目标。(2)加强城市合作,促进产业间的互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城市间政府和民众的协调互补作用,加强城市间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共享地区资源,增强整体竞争力,获得规模效应7。新余、萍乡两市是新兴工业城市,工业体系较完善。而宜春、吉安两市农业人口众多,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务工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18、3、WO战略(扭转性战略):利用机遇,扭转劣势(1)发展高科技产业。在发展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的同时,新余可以利用扎实的工业基础、完备的工业体系发展高科技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技术、节能减排设备制造业和风电设备制造业。加快职业教育园的建设,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新余学院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依托新余学院在新能源等专业的特色教育资源,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人才,更好地为高科技产业服务。(2)产业向三大园区集聚,整合经济资源。引导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引导机械制造、动力与储能电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向分宜工业园区集聚,引导钢铁、电力、水泥等传统产业向

19、良山工业园区集聚。三大园区整合产业发展资源,优势互补。通过集聚效应,规划污染类产业的布局,留足备用土地建造生态保护区,缓解分散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4、WT战略(防御性战略):减少劣势,弱化威胁(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质量。新余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降低对外依存度的经济风险,必须提高自主经济比重,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根据新余经济发展现状,重点是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产业。(2) 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技能人才。通过对完善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对产业发展的针对性不强,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终身教育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培训人才,依托国内外名校培训人才,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通过人才战略,增强城市产业的竞争力。12.30.202201:1801:18:2822.12.301时18分1时18分28秒12月. 30, 2230 十二月 20221:18:28 上午01:18:282022年12月30日星期五01:18: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