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99835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音希声:中华传统道教音乐养生的哲学思考“大音希声”是老子道德经关于音乐的一个重要美学思想,长期以来,学界对此有多种解释。显然,从不同视角分析、探索,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其内涵。一、关于“大音希声”的不同认识“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这段话说出了“道”的一个重要特征:“道隐无名”,却“善贷且成”。“道”潜而不露,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晚成希声”和“无形”之中。蔡仲德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指出,老子提出了互相对立的范畴:一方面是“五音”,即现实的有声之乐,它是人为的、可欲的、有害的,它的美是相对的,其实是不美;另一方面是“希声”

2、之“大音”,即理想的无声之乐,它是自然的、淡而无味的、用之不尽的,它的美是绝对的,是至美的。老子推崇后者,用以否定前者。老子真的是要统治者不传播“五音”,取消一切人为的音乐,使老百姓“无欲”做到“绝圣弃智”吗?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音乐规模,同时,民间音乐活动又相当普及活跃不论宫廷或是民间,音乐活动都非常普遍,而且统治者特别重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重读老子,“大音希声”确实有否定音乐的思想,但是这种否定是有特定的指向的。从鲁隐公五年的,始用“六僧”到鲁哀公元年的“季氏八僧舞于庭”,这二百二十余年间在鲁国发生的两个事例,最典型地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趋于崩溃的历史事实。因此,即使老子否定音乐,

3、他否定的也只可能是享乐的僭越的音乐,而不可能是音乐本身。对老子“大音希声”的理解,只从其为统治思想服务出发论“道”或音乐,只偏重于“希声”而忽略“大”“音”的存在是完全不够的;仅止于老子对人为音乐否定、取消的思想,而忽视对老子“大”“音“希”的文本分析,不能洞悉老子音乐美学全貌。二、“大音希声”是“道法自然”的音乐表现“大音希声”显示出老子对音乐的见解,这也是毋庸置疑的。音乐对人的吸引力,我们还可以从其文本中看出,“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意思是说,“道”淡乎无味,不像“乐与饵”那么有声有味。“乐与饵”与“道

4、”相对“乐与饵”有声有味,虽然吸引人但是有限的、暂时的;“道”虽然无声无味,却是无限的、永恒的。老子是肯定“乐”对于人之吸引力的,人为的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大音希声”,以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音乐、音乐治疗学“自然”为情态本体音乐才能永恒,周朝统治者的权威才能维持。老子音乐之理想为“大”,“大音希声”之“大”并不是现代意义字面上理解的“大”,它遵循“自然”的法则,自在地表现了天地人间事物的变化流转,是老子所追求的最大、最完美、最纯粹的声音。“大音希声”与“无为而无以为”在思想上是可以互相通鉴的,作为“最完美的音乐的大音是稳定民心的,是与“五音令人耳聋”的“五音”相对的。这种“大音”也是

5、无法以个人私欲享受为出发点演奏的,它只能是一种自然而然返璞归真的理想。老子“道”之变化也显示了“大”之无常性。对老子来说,“道”之大时空是一个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并置的空间。无论远近,并排还是散在,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大音”,“大音”对我们来说是经验的、可以去体验的一种真。无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战乱还是困苦,我们的生存空间仍然存在希望,虽然日常生活中听不见,但是“大音”一直是开放的,一直处于人们的期待视域中,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存在于天地之间,弥补着现实空间对人身心的分裂,引导着人们超越世俗的价值观。但浸染在私欲中不能自拔的人们根本不可能听到自然中的“大音”,只有“虚其心”才能体会“大音”,借助艺

6、术才能让心趋向自由,人之主体才能树立,与天地道通为一。“大”的审美理想是音乐可以将主体人格与自然结合,实现其“无用之用”之和谐社会的作用。老子音乐之超越性为“希”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自然界看似头绪万分,但是自始至终总存在着“道”,用“希声”来喻“道”,悟“道”,认识万物,借助音乐的力量,主体才能与外在自然相融为一,达至和谐之境。“希声”需要“静”,即“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溪山琴况中,明代徐上瀛解释“静况”为“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所谓希者,至静之

7、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由此可见,主体人格之张扬,需“希声”,需“静”,“希声”与“静”是一种可以借助与“道”相通的力量。儒家圣人、道家真人和中国佛学中的佛,都在证明着一种信仰,那就是人有一种宇宙的潜能来实现在自然中的价值和使自己成为完人由。老子从来没有舍弃音乐,音乐是其哲学思想中审美主体否定自我、实现自我的力量,是老子音乐美学的空间所在。“大音希声”,老子肯定了人为之音乐,更肯定音乐对人的影响;“五音令人耳聋”,老子坚决否定“使民心乱”的音乐,绝不是否定人为的音乐本身。徐复观曾指出,“老、庄因矫当时由贵族文化的腐烂而来的虚伪、奢侈、巧饰之弊,因而否定世俗福薄之美,否定

8、世俗纯感官性德乐,轻视世俗矜心着意之巧”。同时又认为,他们“要从世俗感官的快感超越上去,以把握人生的大乐;要从矜心着意的小巧,更进一步追求惊若鬼神的,与造化同工的大巧”。也就是说,老子的音乐理论体现了老子哲学的精神追求:超越,追求一个大而广阔的自由与宽广的社会存在的心理适意。大音希声”的重点在于对世俗感官之超越,对“道”之追求。大音希声”既是对音乐本质的展示,又是对音乐最高理想的概括;既是超越的精神性存在,也是可操作的物质性存在;既有感性的、朦胧的、遮蔽的一面,又有理性的、清晰的、澄明的一面。它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明确表示了老子对音乐的态度:既肯定音乐本身的魅力,又否定音乐中僭越的部分

9、。总之,作为我国传统美学中的音乐审美观,“大音希声”主要是描述“道”的无声音乐和无转之形,以“道”的自然本色作为音乐的界定与追求,主要是表现音乐的自然淳朴,并且产生出审美意义。“大音希声”是道教的基本音乐观,也是道家道教音乐的主旋律。道家认为,“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明确反对儒家的礼乐”;提出“大音希声”,则是对自然音乐观、音乐本体的深刻命题。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并不是否认音乐的本体,而是反对主观、崇尚自然的意思,是从“破”礼乐的角度对“大音希声”做出的诠释。“听之不闻名曰希,此“希”字体现的是一种“虚无”中的“妙有”,一种自然之道。道家的这种音乐观、美学观有着“道法自然”的

10、基本哲学内核,道家道教音乐虽然海纳百川,但总以“大音希声”为其主旋律,因为“大音希声”是“道法自然”在音乐上的具体体现。三、“大音希声”是道教音乐养生的最高境界修道之初,道乐对道徒的修养与教化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道教音乐养生,性命双修;调身调息调心,追求乐精守神,上得其意!得道高人,则处处是道乐,时时有道乐:感悟生命之歌,大音希声;实乃无为之境,一路悟道得道,长生久存!生命是一首歌,健康的生命是一支美妙的歌,快乐的每一天都是生命之歌中每一个精彩的乐句,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松与紧的心肝脾胃肾,快与慢的手足气血行,空与实的心态有节律,等等,这些都是大音之体验。大音希声是道教音乐养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精

11、神内守,方可悟得“大音希声”这一大道之音,亦可谓之健康之音,此乃中华传统音乐养生之哲理!黄帝内经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大音希声”的理念正是体现在道乐养生方面,具体表现为道乐在心理修养上的疏导!道乐重修心,利用虚静的心理作用,辅以行气法,达到神凝气聚!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大音”,即为大道之音,从音乐的起源上可以看到最原本的音乐特征表现为健康的属性,俗称为“走心的音乐”,这类健康的音乐,其表现形式恰恰是最简单的,音乐行为是人人可为的,音乐内容是发自本心的,音乐特点是虚静的。虚静心理已含有审美因素!人的美感和被感知的美是超实用、超功利、超感官感觉的,而与人的虚静本性和纯任自然的心理状态相适

12、应!道教音乐实践都贯穿着“存思”“运心”“鸣法”“叩齿”“咽气”“变神”等内修法术,这些都是心理修养法术行为!道乐,即“大音”,其“希声”的形态,虚静柔和的特征,是由多种音乐要素的综合运动构成的。如旋律性格的偏柔偏静,邻音环绕的级进旋法,旋线的平滑柔和,轻微渐变的发展方式,节奏的自然适意、平静顺畅,速度力度的平衡自然,等等!显然,这种音乐使人的新陈代谢和心律减慢,心理紧张消除,身心完全放松,从而阻止热能和精神的耗散,对于心理节奏偏于紧张快速的现代人来说,这样的音乐正可起到平衡调节的作用,进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能!道乐养生作用,最重要的体现于对心理的影响!在具体的修炼方法上,道乐体验中有

13、运心、存思、叩齿、鸣法、变神、咽气等手段,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呈现出人的本性中本然存在的虚与静的状态,从而调和身心,平复意气,发挥身心自我调养的功能!以澄清韵为例,主要经文为“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振伏!招集群仙。天无氛秽!地无妖尘!冥冥洞清!大量玄玄也。单从这诗意化的韵文即可感受到气象恢宏的意境,天地澄湛清寂的虚静的本质!再配之澄清韵的音律,起腔即用“商、羽、宫、清角”四音,散发出一种清虚淡雅的意韵,更加突出了此歌清雅闲适的情致!可见,道乐养生主要尊崇的是朴素唯物论,重视思辨的思维方式,主要强调自然的变化情况!道教音乐以其虚静阴柔之神韵,及所含的巨大的“道”磁场,与“心

14、”的感应,对心灌注自然的能量,让心皈依自然之道,与宇宙同旋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生态;“心”作为“君主之官”,再与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感应,使得上令下从,各“部门”协调统一,这是机体内部取得平衡生态!两个平衡统一的层面只能是“自然,平衡的方法当然是“修道”,平衡的枢纽则只在于“心”!所以,修心是养生重中之重,一如君安则臣安,臣安则民安!“性命双修”中的修“命”主要指的是对有形的身体的摄养!在多数人看来,音乐可能对调节情智、稳定心态有点作用,不太可能对有形的物质发挥养生作用!事实上,不但有作用,且作用肯定!根本原因在于,哲学意义的物质和意识,传统医学范畴的“形

15、神”,现代医学范畴的“心身”都遵循着“互动”的原则!即在病理状态下,形身之病可以导致心神之病,心神之病也可以导致形身之病;在生理状态下,健康的形身有助于心神的清净,清净的心神也有助于形身的健康!更为重要和直接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音乐的“五音六律”和人体的“五脏六腑”建立了横向的且有机的联系逍。也就是说,音乐的“五音六律”对人体的“五脏六腑”有直接的修复作用,如太平经指出,道乐的本质是“天地阴阳五行之语言”一,道乐的产生是阴阳者,动则有音声”,道乐的功能是“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道乐的制作需要“阴阳调,若“阴阳不和”,贝1“音声难听”。而将曲调形式分为“阳韵”和“阴韵”,则是阴阳

16、学说在道教音乐中的直接表现!道教音乐中阴阳虽然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有不同的内涵,但就音乐的形态而言,还是汉书,律历志(所说的“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心。黄帝内经将五音纳入五行系统,指出“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相应于“脾、肺、肝、心、肾。五脏,及“忧、悲、怒、喜、恐”等五类情志活动!如灵枢,邪客篇指出:“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月底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说明了道教音乐中五音六律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统一于五行学说。如同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一样,道教音乐是以五音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从这个角度说,五音六律是道教音乐的“形”,道教音乐的“性命双修”机理!不仅从传统医学的“形神共养”

17、方面有医理可循,也逐渐被现代医学认识、证实和接受。如近年来,东西方医学界都再次认真研究及肯定音乐的治疗价值。目前,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已将“音乐治疗”应用在医疗上,这些国家的音乐治疗师都是拥有专业执照,受过专门训练的医疗人员,同时,现在市面上有睡眠音乐、消除神经疲劳音乐、养生音乐等出现。现在已经较为肯定的是,艺术疗法、音乐疗法可以运用在精神疾病或“心身疾病”的养生康复上,或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用于其他疾病。现在提出的音乐疗法无论是在疗效的验证上!还是在作用机制上,多较为肯定和明确,却又有“西化”之弊端,如认为音乐养生的机制有“调节神经”“微振”等,很难找到音乐疗法事实上在中国已经传承

18、很久的“中国特色”。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西文化的共同之处也缺少研究,才造成古今的断层、内外的脱节。以现代所谓的“调节神经”“微振”为例,太史公日:“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表述的本是相近的意思。所以,本文从“道乐养生”的角度进行相关哲学的思考,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根柢”一一道教,着眼于道教的“性命双修”,用力于传统医学的“形神共养”

19、和现代医学的“心身并调”,并且追求“三位一体”,即“性命双修”“形神共养”“心身并调”,从而探求其与“大音希声”哲学思想之间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的内涵。四、结语道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大音希声以及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等,这些理论在道教音乐中的表现和运用几乎贯穿于各个方面,道教音乐的“音韵”“韵律”具备传统医学的“形神”关系。形神关系是一种体用关系,形为体、神为用,表现在道教音乐上,是以五音六律为体、以韵为用的一种辩证关系,其哲学思想便成为道教音乐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道乐养生的实质就是修道。修道之初,道乐对道徒的修养与教化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道教音乐养生,性命双修;调身调息调

20、心,追求乐精守神,上得其意。一旦成为得道高人,则处处是道乐,时时有道乐:感悟生命之歌,大音希声;实乃无为之境,一路悟道得道,长生久存。显然,大音希声是道教音乐养生的最高境界!只有精神内守,方可悟得“大音希声”这一大道之音,亦可谓之健康之音,此乃中华传统音乐养生之哲理。黄帝内经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大音希声”的理念正是体现在道乐养生方面,具体表现为道乐在心理修养上的疏导。道乐养生的实践主要是修炼身心,使得人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可以作为人与外界的精神性沟通交流,并且有机统一操作与感悟,肉与灵等,并基于以上方面不断探索人的外部审美空间和内部审美时空,进一步形成人与事物、人与天之间的和谐状态。道乐养生主要表现出博大的审美观念,并且主要是围绕“虚静”为出发点,以“大音希声”为其终极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不仅可以寻找道乐养生与道教之间的关联性,还可以从道乐养生的这个全新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大音希声”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