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吉尼亚伍尔夫ppt课件.pptx(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反传统)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文学熏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切磋:“欧洲的金脑”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布卢姆斯伯里的这些人是由于才能的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共同信仰是艺术上的严格原则性”。挑战精神: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成员曾经以大胆的举动,挑战现存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机器。,假扮
2、王子:1910年2月10日,弗吉尼亚伍尔芙假扮阿比西尼亚的门达克斯王子,她弟弟亚德里安假扮她的翻译,贺拉斯科尔假扮英国外交部官员,邓肯格兰特等人假扮成弗吉尼亚的随从,前往韦默斯访问英国海军的“无畏号战舰”,得到了热情盛礼的接待。整个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完全将舰队司令威廉梅伊蒙在鼓里。这个天大的玩笑后来经报纸披露出来,国防力量的虚有其表和官僚体制的空具其壳遂引起朝野震惊,英国军界和外交界顿时陷入了极度的尴尬。,远航The Voyage Out1915夜与日Night and Day1919墙上的斑点The Mark on the Wall1919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1920达洛维夫人
3、Mrs. Dalloway1925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1928海浪The Waves1931岁月The Years1937幕间Between the Acts,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 作家应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本质。 伍尔芙的这种创作理念也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映。,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后大战
4、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窗时光流逝灯塔,有一个人,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力和地位。 崇尚理性思考,痛恨幻想夸张。直线型的思维方式他的思维方式像是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和钢琴的键盘种一样,猜测,这样的人在行为方式上有什么特点?他可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他会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可能娶一个什么样的为妻?在第二天天气状况不明的情况下,面对家人要去灯塔的决定他会做出什么反应
5、?,灯塔,“也许明天天气会好。”“明天不可能上灯塔的。”,拉姆齐先生是一位现实、严谨的哲学家,试图凭借理性与逻辑来解释和处理世上的一切。他在现实生活中,对任何事实都顶礼膜拜,从不肯为让他人感到愉快而改变一句不中听的话。 教育子女们,同样坚持现实与真理。他教育孩子们的指导思想是:他们必须从小认识到人生是艰辛的,事实是不会让步的,一个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质是勇气、真实和毅力。但在客观真理和现实生活之前,充满着童稚与幻想的幼小心灵常常会受到伤害和打击。 小儿子詹姆斯就是受不了父亲坚持客观真相时的嘲讽和挖苦。,这种思维模式使他难以看到事物的整体,结果导致他身陷智慧的泥沼,无法将事业开拓推进。 在妻子看
6、来,拉姆奇先生“对于平凡的琐事,生来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置一词;但对于不平凡的事情,他的目光像兀鹰一般敏锐。”“他的目光并不去注视他的妻子正在仔细察看的花朵,”当他举目注视时,他看到的只是红色或褐色的某个东西。 “贫瘠、光秃”“黄铜的鸟嘴”“渴血的弯刀”等意象来象征拉姆奇先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他自私的个性。,拉姆齐夫人,尽管她直挺挺地坐着,仍继续在织袜子,但正是这样她感受到了自我;而这个摆脱了一切身外附属之物的自我可以自由地从事最奇特的冒险。当生活的活跃程度暂时减低时,体验的领域显得无边无涯。,她面对着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那灰白色的灯塔,矗立在远处朦胧的烟光雾色之中;在右边,视力所及之处
7、,是那披覆着野草的绿色沙丘,它在海水的激荡下渐渐崩塌,形成一道道柔和、低回的皱折;那夹带泥沙的海水,好像不停地向杳无人烟仙乡梦国奔流。,拉姆齐夫人,美丽贤惠,善于持家,喜欢幻想,注重感性,是感性世界中的完美女性,拉姆齐夫人竭力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受到客观真理的伤害。 充满了幻想。她热爱自然的、美的事物。她把自己与灯塔发出的第三束光等同起来,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之光;当看到无生命的东西、树木、花朵、河流,拉姆齐夫人感觉它们变成了同一个事物,在表达同一个声音。,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事物和她自己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拉姆齐夫人对事物认识的经验往往是个人的直觉或顿悟。 在千变万化的瞬间,她总能看到和谐一致
8、、稳定永恒的因素,从而在混乱无序中找到平衡点,保持超然平和的心态。 当忙碌完一天的家务,一切平静下来,拉姆齐夫人便陶醉在无限的遐想之中。在那片楔形的黑暗内核里,她让意识随意驰骋,尽情放纵着自我,充分享受着精神上的自由。,这样的人面对两个孩子,一个害怕野兽的骨头,而另一个喜欢时,她会怎么做?,她没有粗暴地拿走,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用自己的头巾将它巧妙地遮掩起来。,野兽头骨顿:象征着残酷事实 夫人的做法使客观真理的突兀之处变得柔和了许多。 于是凯姆认识到残酷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詹姆斯则意识到了真理以外感性的力量。现实是冷酷和麻木不仁的, 令人不安和焦虑。,夫人是怎样和世界抗争,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
9、安宁,一切井然有序呢?,拉姆齐夫人的法宝是博爱众生,用她女性的感性和关爱,使周围的人快乐满足,从而抵御那个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世界。,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融合理性与感性的 一个具有颠覆力量的女性角色。莉丽献身艺术,想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现实与艺术之间的一道桥梁, 但是她发现消极的躲避与推脱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 谙熟理性的创作手法:在创作中尊重色彩犹如拉姆齐先生尊重事实一样,但一直无法完成作品。,只有在夫人死后,脱离了夫人的庇护,她才有机会与她身边的男性正面交往, 从而直接体会到男性代表的理性的力量,正视自己作为女性的体验与情感,同时也了解发生了转变的拉姆齐先生的伟大之处: 勇敢、自信、实际。这时的
10、莉丽与男性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和解,融合了理性与感性,所以她才满意地完成了她的画。 最后她融合了理性与感性,顿悟了永恒艺术的瞬间,在画布上划下了最后关键的一笔。,在伍尔芙的女性主义主张中,莉丽正是她自己的化身。 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她欣赏拉姆齐夫人的温柔优雅,在她去世后很久仍然非常怀念她,她热爱艺术,能够为艺术倾注所有的心血。 她具有成熟的女性思想及独立的精神,勇于拒绝婚姻,她依靠画画来展现自己的思想。,她与拉姆齐夫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她把生活的希望都寄手在自己身上,寄托在艺术身上,所以,她不会担心这一切支柱的消失。于是,她在艺术创作中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意念。在小说的最后,当莉莉
11、看到一家人向灯塔驶去时,她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感悟,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 一味追求理性只会限于理性的漩涡中停滞向前,无法创作出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只有理性融合了感性,才能重新缔造中和谐有序的生活,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到达以后的灯塔 雷姆塞夫妇和八个子女在小岛海滨别墅里寻常的一天他们计划第二天到灯塔去 , 但最终因天气原因没有成行。十年时光悄然流逝,期间,雷姆塞夫人辞世人,女儿普鲁难产去早逝,儿子安德鲁战死,而那栋海边的房子早已因时光侵蚀、风吹日晒而破败不堪 。但在而后的某一天,历经沧桑和苦难的雷姆塞一家 , 终于达成了灯塔之行,到达了灯塔。,象征,灯塔是集合了时间与永恒的重要的复合体,一个拉姆齐夫
12、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对应物。 在拉姆齐夫人辞世后,灯塔象征着她身前的生存意义。,它是如此轻盈,你的呼吸就能把它吹皱;它又是如此扎实,一对马匹也不能把它踩散。 一艘灰白色船只的寂静的幽灵,在海面上出现又又复消失;海面上有一个紫色的斑点,似乎在海面下有什么东西隐秘地爆炸了,流出了鲜血。这些东西闯入了这片特意设计出来去激发最庄严的沉思并且导致最满意的结论的景象,使人们停下了脚步。谁都难以无动于衷地对它们视而不见,抹煞它们在这片景色中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海边散步时继续惊叹外界的美如何反映了内在的美。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对于拉姆奇夫妇的小儿子詹姆斯来说,灯塔在他童年时期是一座银灰色的、神秘的白塔,长着一
13、只黄色的眼睛,到了黄昏时分,那眼睛就突然温柔地睁开。神秘的灯塔成了小詹姆斯日夜的期盼。 但当他长大以后,真地驾船驶进灯塔时,却发现那只是一座僵硬笔直屹立着的灯塔,上面还有几扇窗户和晾晒的衣物。 詹姆斯疑惑了,这就是那座朝思暮想的灯塔了,对吗?不,那另外一座也是灯塔。因为,没有任何事物简简单单的就是一件东西。“,灯塔使小说中的人物和读者联想到生活中似乎远不可及可又近在眼前的事物。 虽然它仅是一座人造的建筑物,但却拥有永恒的本质,因为它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创建出来,引导人们去控制、抗击那些毁灭性的力量。 封于灯塔内部的是人类的传统及其价值,它通过自己的光辉讲述着人类的统一和延续。,孤岛上灯塔的光亮越过
14、黑暗的海水射向对岸,照亮了人的心灵。只是这种光与心灵之间的对话由人来决定。拉姆齐夫人将塔光与自己的个性统一起来,认为这光就是自己的真理之光,它美丽、严峻、善于探索;同时她也觉得这塔光是无情不变的,因为它总能够以某种方式去照亮和净化人的本质。,意象:窗,正当她翻着书页寻找千草耙或刈草机图片的时候,她被突然打断了。窗外粗噶的低语声, 虽然她听不见他们在谈些什么,那低语声使她能够肯定男人们正在平台上畅谈,这谈话声已持续了半个小时拉姆齐夫人常常在窗口看见丈夫和塔斯莱谈论文学,探讨时政,辩驳学术。她不了解男人们为何对这些争执不休。,每当她抬起头,外面的世界便通过窗口投射到她的眼里,接着又引起她脑中不断涌
15、动的思绪,使她时时陷入沉思。夫人通过窗口观察拉姆齐夫人,观察着宾客,观察着正在作画的莉丽。 当她望见威廉班克斯和莉丽经过窗前时,她嫣然微笑,因为这时在她脑袋里闪过的可是个好主意-威廉和莉丽应该结婚。 拉姆齐夫人的热心善良和感性由她在透过窗户观察世界的举动以及投射在她心中的意识描写显现出来。,窗户钱钟书,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 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
16、配了框子。,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窗,傍晚时分,拉姆齐先生常在窗外的平台上踱步,思考、讨论他的学术问题。 拉姆齐夫人及其幼子詹姆斯则坐在窗边观望着外面的景色和拉姆齐先生的一举一动。 通过窗,拉姆齐夫人观察着世界,审视着自我与生活。常常在一瞬间,窗内外的景色和灵光使她获得真谛,实现了个人对主、客观世界的整合。 旁
17、观者者清:处在在安全的角落里看外界的变化,放心的思考,没有顾虑。,窗象征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完整性。 莉丽十年前在画布上勾勒出她从窗口观察到的夫人的形象,但总不够清晰明朗。虽然莉丽觉得夫人像女神一样美丽、娴雅,富有活力,充满同情心,她还是隐隐感到夫人身上存在着某种不和谐的东西。她知道要真正地了解夫人,就必须寻求夫人心中隐藏的秘密。可是夫人心灵密室的大门一直紧锁着,直至十年后,莉丽重返旧地,还是不能如愿以偿,此时,夫人已仙逝远去。 共同养育了八个孩子的拉姆齐夫妇感情深笃,但他们并不完全了解对方的思想。,坐在窗口的拉姆齐夫人望着窗外丈夫的身影,为他卓越的头脑感到骄傲; 不过有时她又觉得丈夫的行为显得
18、那样奇怪、那样不同。为什么他总沉溺在抽象的思维中看不到身边一切美的事物呢?,拉姆齐先生从远处看到独自坐在窗前沉思的妻子时,虽觉得她姿容绝世,但在精神上和他距离很遥远。“ 拉姆奇夫妇精神上的疏离感源自双方认识上的差异。 拉姆齐夫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因此她敏感、夸张、爱幻想; 拉姆奇先生从理性的角度对待问题,所以他严谨、苛刻、不易变通。显然,窗的意象折射出人类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意识上的差异性。,“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拉姆齐夫人凝视着窗外,知道拉姆多先生正瞅着她,心里在想:“世界上没有可以与此相比的幸福了。” (穿灰色大衣的拉姆齐夫人就是作者心目中的母
19、亲形象)一边继续往下走,她一边想,不论他们活多久,他们会回到这个夜晚。这轮明月、这阵轻风、这幢房屋中来,也将回到她的身边。而年轻的塔斯莱先生想着将来有一天,会把和拉姆齐一家待在一起的日子和他们所说的废话,讽刺挖苦地描述一番。 但此时此刻,他闷坐在一个空着的座位旁边,伍尔夫是怎样活着的?,“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这时她用不着顾忌任何人,她可以独处,可以处于自然状态。这正是现在她常常感到需要的思考;哦,甚至连思考也不要。只要静默;独自一人,一切外扩的、绚丽的、语言
20、的存在和行为都消失了;人怀着庄严感缩回自我,一个楔形的隐秘的内核,是别人所看不见的。,一个人并不是经常找到休息的机会,只有作为人的自我,作为一个楔形的内核,才能获得休息。抛弃了外表的个性,你就抛弃了那些烦恼、匆忙、骚动;当一切都集中到这种和平、安宁、永恒的境界之中,于是某种战胜了生活的凯旋的欢呼,就升腾到她的唇边。,伍尔芙和丈夫伦纳德的一段对话:,-(在你的小说中)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为了对比,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那么谁会死?-诗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伍尔芙对伦纳德的独白:,“亲爱的伦纳德,要面对人生,要永远直面人生,你才会知道它真正的含义。然而,不管人生是怎样的,都要去热爱
21、它,最后,才能放弃它。”,伍尔夫之死,精神崩溃:1895年5月母亲Julia去世,伍尔芙第一次精神崩溃。1897年伍尔芙开始记日记。1904年2月,父亲Leslie去世。5月,伍尔芙第二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1913年7月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1915年伍尔芙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一种恐惧,一种无力的“心慌”。,那无边无际的黑暗幕帷排山倒海而来,掩埋了整个大地这无边际的黑暗 , 它如水银泻地 , 无孔不入 , 它从钥匙洞里和墙壁裂缝里爬进来 , 从百叶窗里钻来,在这儿吞没一个瓶子桶子,那里吞没了一盆红色黄色大理花就连人的心都荡无存。,1941年2
22、月完成幕间写作。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终年59岁。 1941年,遗作幕间出版。,遗书,最亲爱的: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
23、像我们这样幸福。,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我也不能看书。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 维 伍尔芙给丈夫伦纳德的遗书,伍尔芙的小说仿佛永远充满着一种无常、失落和痛楚之感。,“如果女人要写小说,她便应该有钱和一个她自己的屋子。”“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怀抱,我也不会屈服,
24、不受宰制。” 伍尔芙海浪,乔伊斯同年出生同年去世的伍尔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的容颜,她的气质有一种希腊悲剧的宿命意味。,她既优雅又疯癫,行走在优雅和疯癫之间。,人,诗意地栖居 - 荷尔德林,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 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远景,“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
25、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星空为远方,道德即务实。远方是精神家园,道德是人情练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出自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文段摘要: “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
26、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我不入流,这不要紧。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补充:高晓松,男,1969年11月14日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2011年5月17日,高晓松因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处罚金4000元人民币。2011年11月8日凌晨,从北京东城区看守所获释。,“过去的时间以一种似曾相识感与现时的经验交会,在无意识的潜流之中迷漫开来。”一心证明浮华建筑在 腐朽之上,肉体依附在骨架之上,我们这些在上面载歌载舞的人,最终也会躺到下面来,大红丝绒化为
27、尘土,戒指上的红宝石已经遗失,曾经明亮的眼睛光彩不再。 奥兰多,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作文,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的赛跑中,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冯骥才)要求(1 )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那只西装革履的小兔子,一边飞奔一边看表,大喊着:“我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此举映射现代人之嘴脸。我们生活的赛制被统一规划为运动场上赛跑一般盲目,路程被定死,只需关注时间的毫厘之差。 然而,生如逆旅,重要的并非时间的一分一秒
28、,而是生命的纵横广远。,如同法国文学家左拉所说的俏皮话:“人生只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生而在世,最后归尽于圣经所言:“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只可惜飞驰出的熏心利欲,使我们聚焦于“时间”之上。凡事锱铢必较于时间,且以时间为标杆,成为王开岭先生笔下的“像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诚然,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何妨转换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之道?现今那些无可避免地沦陷在被催稿的阴影之下的文学工匠,正是因为赶时间,桎梏住了源头活水 创造力;成百上千的科学工作者为饱满热情所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
29、一个响指。反思之后,我们真该学习毛姆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的质量所在。,如何应对“时间有限”的命论?自然是放下时间的焦点作用,关注内心,关注生命的纵横广远。圣伯夫形容苏格拉底与蒙田是 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对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不朽的灵魂方能在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增加生命的韧度。事实上,“事无两样,心有别”,世界上不少伟大的创造,是由那些生命垂危的人完成的。司马迁在其感人至深的报任安书中就曾发表过这一见解。,台湾画家几米,便是在患病后幡然醒悟,不再为时间所困,而是拿起画笔,记录下生命的哀愁和更多美好的人情世故。要想赢得掌声,就不能放弃更不能混世!几米诠释着生命的真谛,生命不止是劳苦,生命更有诗意与远方。挣脱对时间的恐怖迷信,方能体味世间风情与生命之美。,凡心所向,素履之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正所谓生如逆旅,一苇以航。逃脱时间的束缚,我们也可以大声喊出:“在千千万万的束缚中,我却感受生命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