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00665 上传时间:2020-09-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活动准备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活动实录与分析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问

2、: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过他们个体

3、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齐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齐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

4、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齐表演。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活动延伸教师、幼儿、家长一齐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2一、活动目标: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二、活动准备: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三、活动过程:(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

5、,进行实验操作。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

6、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活动准备: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活动过程: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1、找一

7、找:“小朋友,这里有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活动重点)1、游戏:滚进球门。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教师进行演示)出示大记录纸:谁能来记录一下它们的滚动路线?大班科学领

8、域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2、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3、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活动准备】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物质准备:(1)学具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2)教具:羊村城堡情

9、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活动过程】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1、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

10、样让灯泡亮起来呢?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

11、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三、探索活动“接电线”。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1、设置问题情景。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3、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

12、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4、幼儿实验,教师指导:(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4)鼓励

13、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5、两两交流。6、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7、师幼共同小结。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四、活动结束,教育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1、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2、教育幼儿安全用电。【活动延伸】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5大班幼儿对影子这一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子做游

14、戏,因此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子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影子产生的原理展开,幼儿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本次活动我们运用反证的方法,通过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让幼儿自己对有关影子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进一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而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活动目标1.探索为动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活动准备1.幼儿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块、幼儿记录纸若干。2.教师演示材料: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已剪好

15、眼睛的兔头、手电筒、集体记录纸一份。活动过程一、说说影子,引起兴趣1.师:这几天我们都在玩影子游戏,你们发现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幼:影子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又会变得很短,有时又会消失不见。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来影子也会停下来。幼:影子的颜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浅。2.小结:影子真像一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又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又会变短。(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刚刚结束的影子游戏进行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有趣”二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特性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小结,帮助幼儿回顾关于影子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二、比较不同的影子,记录各种猜

16、测结果1.教师演示关于动物影子的PPT,幼儿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子。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个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3.猜猜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会有眼睛,幼儿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4.交流各种猜测记录。猜测一:在兔子头像上画两只眼睛;猜测二:在兔子头像上贴两只眼睛;猜测三:在兔子影子上画两只眼晴;猜测四:在兔子头像上剪两只眼睛。5.教师在集体记录纸上记下幼儿的各种猜测,并提出要求。师:请你们用商量好的办法试一试,然后再用手电筒照一照,看看小动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分析:教师通过演示动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图片,引发幼儿对两种影子

17、进行比较,从而自然地过渡到猜测、记录阶段。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大胆猜测“如何才能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开始初步验证自己的各种设想。)三、实验验证,寻找答案1.幼儿运用猜测的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师:请你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记录下实验结果。试过自己的方法后,也可以试试别人的方法。2.幼儿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光透过动物头饰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会有“眼睛”师:为什么给动物头饰画眼睛、贴眼睛都无法让我们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个小洞就能看见呢?小结:手电筒的光透过纸上的小洞后影子就会有眼睛,而画眼睛或贴眼睛都会将光挡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洞的大小和“

18、眼睛”大小之间的关系师:小动物的眼睛都一样大吗?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小结:剪的洞越大透过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过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分析:实验验证后,当幼儿开始交流实验结果时,教师的开放式提问能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鼓励幼儿用浅显的语言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光学原理。教师预设的一些关键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对光和影子的一些错误或是模糊的前概念进行验证,并通过同伴间的引导、自己的操作,从而进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现眼睛”的光学现象。)四、延伸活动:手影游戏1.出示手影游戏的PPT,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2.幼儿在区角中模仿手

19、影动作进行游戏。活动反思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至关重要,有效提问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多向互动和活跃的教学氛围,而且在活动的猜测验证阶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能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科学现象,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一、提问应服务于活动目标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鼓励式、开放式和启发式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也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工具”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提问紧紧围绕着活动目标,并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交替出现,如“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这一提问引导幼儿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幼

20、儿否定了自己原先的各种猜测,通过不断的尝试,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方光能透过,反之则产生影子”的原理,幼儿的探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二、提问应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这两个影子有什么不同”是一个比较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两个影子的不同之处,从而为后面的探究做好铺垫。而教师在实验验证阶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与材料互动,积极探索并观察影子上出现“眼睛”的原因。三、提问应做到层层递进提问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要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入手,使幼儿逐步加深认识,建构概念,从而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提问都旨在不断推进幼儿对于“影子”的认识,如“什么方法可以在小兔的影子上找到眼晴”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表达各自的猜测,而当幼儿在探索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后,教师又进而提出“为什么画和贴的方法都不行,而剪两个小洞就能在影子上看见眼晴”,这样的提问是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利用直观的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光的穿透现象。提问的层层深入,使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地探究、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使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向活动的最终目标迈进。大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方案【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文秘知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