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燃料电池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0898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燃料电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燃料电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燃料电池ppt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一:微生物燃料电池概述,生物燃料电池,燃料电池(fuel cell):一种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连续不断地转化成电能的电化学装置。生物燃料电池(biofuel cell):利用酶或者微生物组织作为催化剂,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MFC(microbial fuel cell):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能量转换(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或光合作用等),把呼吸作用产生的电子传递到电极上的装置。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用微生物作生物催化剂,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能量转换。,1.概念,1911年,英国植物学家Potcer用酵母和大肠杆菌进行试验

2、,首次发现利用微生物可以产生电流,拉开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的序幕。40多年后,美国基于研究开发一种用于空间飞行器中、以宇航员生活废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电池,间接微生物电池占主导地位。先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氢气或其它能作为燃料的物质,然后再将这些物质通入燃料电池发电。,2.微生物燃料电池发展简史,从60 年代后期到70 年代,直接生物燃料电池逐渐成为研究的中心。热点之一是开发可植入人体、作为心脏起搏器或人工心脏等人造器官电源的生物燃料电池。这种电池多是以葡萄糖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的酶燃料电池。锂碘电池的研究取得了突破,并很快应用于医学临床。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因此受到较大冲击。,80年代后,对于生物燃料

3、电池的研究又活跃起来,采用氧化还原介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全面开展。氧化还原介体的广泛应用,使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有了很大提高,显示了它作为小功率密度电源的可能性。但由于介体(中性红、亚甲基蓝、劳氏紫等)昂贵并且一部分具有毒性,阻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进一步发展。90 年代初,我国也开始了该领域的研究。,3.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分类,依据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类:异养微生物燃料电池是指厌氧菌代谢有机物产生电能;光能异养微生物燃料电池是指光能异养菌(如藻青菌)利用光能和碳源作底物,以电极作为电子受体输出电能;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微生物利用沉积物相与液相间的电势差产生电能。,依据电子的转移方式分类

4、,1.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细胞膜含有肽键或类聚糖等不导电物质,对电子传递造成很大阻力,需要借助介体将电子从呼吸链及内部代谢物中转移到阳极。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加入适当的介体,会显著改善电子的转移速率。,2.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 指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细菌能分泌细胞色素、醌类等电子传递体,可将电子由细胞膜内转移到电极上。 目前发现的这类细菌有腐败希瓦菌、地杆菌,酸梭菌、粪产碱菌、鹑鸡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依据微生物种类分类纯菌型:腐败希瓦菌、地杆菌、酸梭菌等混菌型:抗冲击能力强,更高的底物降解率, 更低的底物专一性和更高的能量输 出效率,依据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外型分类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构造简单

5、,易于改变运行条件(如极板间距,膜材料,阴阳极板材料等)。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直接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阴极不需要曝气,阴阳极板之间可以不加质子交换膜,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库仑效率一般都很低,只有30。,二: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有机物作为燃料在厌氧的阳极室中被微生物氧化,产生的电子被微生物捕获并传递给电池阳极,电子通过外电路到达阴极,从而形成回路产生电流,而质子通过质子交换膜到达阴极,与电子受体 (氧气)反应生成水。其阳极和阴极反应式如下所示:阳极反应: (CH2O)nnH2O nCO24ne-4nH+阴极反应: 4e-O24H+ 2H2O,MFC的基本工作原理:,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6、生物燃料电池,间接MFC:需要外源中间体参与代谢,产生电子才能传递到电极表面,如脱硫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直接MFC:代谢产生的电子可通过细胞膜直接传递到电极表面;如地杆菌、腐败希瓦式菌和铁还原红螺菌等;,生物燃料电池,电子传递细胞膜直接传递电子 其电子直接从微生物细胞膜传递到电极,呼吸链中细胞色素是实际电子载体;提高电池功率,关键在于提高细胞膜与电极材料的接触效率。由中间体传递电子氧化态中间体 还原态中间体 排除体外 电极表面被氧化,生物燃料电池,电子传递机理:1)细胞通过其细胞膜外侧的细胞色素C将呼吸链中的电子直接传递到阳极,如异化还原铁地杆菌、铁还原红螺菌等;2)细菌通过其纳米

7、级的纤毛或菌毛实现电子传递,该菌毛或纤毛称为纳米电线(nanowire)。,MFC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组成,生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PEM) PEM 对电池产电性能影响也很大。 在双室MFCs 中,PEM 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将阳极室和阴极室分隔开和传递质子,同时还要能阻止阴极室内氧气扩散至阳极室。 在单室MFCs 中,一般采用“二合一”电极,即将PEM 热压在阴极内侧。,生物燃料电池,合适的中间介体中间介体具备条件:1)容易与生物催化剂及电极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态和还原态都较稳定,不会因长时间氧化还原循环而被分解;3)介体的氧化还原电对有较大的负电势,使电池

8、两级有较大电压;4)有适当极性以保证能溶于水且易通过微生物膜或被酶吸附;5)对微生物无毒,且不能被微生物利用。,阳极材料,一般微生物燃料电池用无腐蚀性的导电材料作为阳极,如碳、石墨等。对阳极的研究主要是对导电材料的改性和加入其他的催化剂。1.对材料的改性Zeikus等报道了用石墨阳极固定微生物来增加电流密度, 然后用AQDS、NQ、Mn2+、Ni2+、Fe3O4、Ni2+来改性石墨作为阳极。结果表明,这些改性阳极产生的电流功率是平板石墨的115212倍。Cheng等将用氨气预处理过的碳布作为MFC 的阳极,结果表明,预处理过的碳布产生的功率为1640 mW/ m2 ,要大于未预处理过的功率,并

9、且MFC 的启动时间缩短了50 %。,2 .加入其他催化剂Qiao等报道了用碳纳米管/ 聚苯胺(CNT/ PANI)作为MFC 阳极。Kargi 等用铜和铜- 金导线来代替石墨电极作为MFC 的阳极,结果发现,随着阳极表面积的增大,产生的电流和功率也随之增大。Rosenbaum等研究了用碳化钨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其电化学活性和化学稳定性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是适合的。,阴极是制约MFC产电的主要原因之一。最理想的阴极电子受体应当是氧气,但是氧气的还原速度较慢,直接影响了MFC的产电性能。,阴极材料,根据阴极催化剂的种类:,非生物阴极常用的催化剂主要有Pt、过渡金属元素

10、等。Pt是最广泛的高效催化剂,能使MFC的产电性能提高近4倍。但成本高、稳定性差、也容易造成催化剂污染。,生物阴极可显著降低MFC成本,避免催化剂中毒,提高稳定性。好氧型生物阴极常以不锈钢或MnO2为电子受体;厌氧型生物阴极常以硝酸盐、硫酸盐、尿素和CO2等为电子受体。,三: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问题与展望,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关键问题动力学问题: 解决途径:1)选择产电效率高的菌种; 2)选择适合的不同菌种进行复合培养,使之在电池中建立这种所谓的共生互利关系,以获得较高的输出功率; 3)增大阳极的表面积。,生物燃料电池,内阻问题:内电阻的微降会显著地提高输出功率,说明其在提高电池的输出功

11、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PEM对内阻的影响2)PEM和电极的空间距离对内阻的影响3)电极间距离和电极表面积对系统内电阻的影响,生物燃料电池,传递问题: 反应物到微生物活性位间的传质阻力和阴极区电子最终受体的扩散速率是电子传递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氧作为阴极反应的电子受体最大问题是在水中的溶解度低。 搅拌情况、微生物最大生长率、微生物对底物的亲和力、生物量负荷、操作温度和酸碱度均对物质传递有影响。,MFC的最新研究方向,微生物电解池(MEC),一种新型的利用废水产氢技术。由于产电细菌能够释放电子,所以可以利用MFC形式的反应器进行产氢。微生物氧化底物释放电子,这些电子与同步产生的质子结合形成氢

12、气,但是这个过程无法自行完成,需要一个电化学来辅助其产氢气。即在电路中施以外加电压。所以这个过程也称为电辅助产氢。微生物脱盐池(MDC),用于淡化盐水。目前的海水淡化技术要高压及大量的电能。研究人员构建的以醋酸为底物,不同初始浓度的盐水的MDC,脱盐率能达到90%。,环境污染治理1、使用MFC技术进行生物修复 研究表明,MFC系统可以再厌氧条件下用于提高被石油污染的地下水的生物修复速率。2、用于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 当构建一个以葡萄糖和偶氮燃料为基质的生物阴极型MFC时,污染物的去处速率显著加快,脱色率得到提高。3、制成BOD生物传感器,对受污染水体进行预警,甚至能够为边远海域的导航系统提供电源(SMFC)。,结语与展望,MFC具有广泛的应用开发前景,但是燃料电池功率低束缚了MFC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解决MFC发展的瓶颈因素,应依托生物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纳米材料、基金工程等技术。深入研究非贵金属催化剂、阴阳极材料的优化、质子交换膜的改善、微生物的筛选和培育、生物膜固化技术、MFC机构的研究与开发。相信在MFC在不久的将来必定能得到更快的更好的发展。,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生物燃料电池,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