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201001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7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docx(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玉林工业化的基础现状.8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8(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8(二)投资规模持续增加.9(三)经济效益显著提高.9(四)强优企业发展壮大9(五)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力增强.9(六)中小企业发展迅猛9(七)园区经济异军突起.9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问题和差距.10(一)规模不大、水平不高、结构不优,与全国、全区相比还存在差距.10(二)综合实力不强,大产业、大企业少.10(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粗放.11(四)知名品牌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11(五)改革创新力度不够,体制机制制约明显.11三、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利条件.11(一)发展基础成熟.11(二)发展机遇良好.

2、12(三)区位优势明显.12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15三、总体思路.15四、发展目标.15(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6(二)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16(三)中小企业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16(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16(五)工业就业比重明显提升17(六)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17(七)工业投入明显增加17(八)工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17(九)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18(十)环境保护控制指标比“十五”期末下降30%.18第三章 工业化发展重点.18六、产业发展重点.18(一)重点发展壮大优势产业.19(二)改造提升特色产业.23(三)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4(四)做大做强大型核心企业.25(五)大力发

3、展中小企业.26(六)加强工业品牌建设.28七、运用工业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29(一)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29(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三)建立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30第四章 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31八、构建一线两带的工业布局.31九、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34(一)重点工业园区.34(二)县域特色工业集中区.36(三)临海产业园.36(四)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产业园.36十、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38(一)构建与工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空间格局.38(二)推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38(三)围绕工业发展提升城镇服务功能.39第五章

4、 构建工业化的支撑体系.39十一、人才资源支撑体系.39(一)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39(二)新型工业化人才开发工程.40(三)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41(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41十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42(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42(二)构建科技服务平台.42(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43十三、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43(一)金融市场.44(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44(三)技术市场.45(四)人才市场.45十四、现代交通电力支撑体系.45(一)公路.45(二)铁路.46(三)水路.46(四)港口.46(五)电力.46十五、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47(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47(二

5、)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48(三)加快发展会展业.48第六章 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49十六、统一思想,加强领导.49十七、制定完善工业发展政策.50(一)工业投资政策.50(二)产业政策.50(三)财税政策.51(四)工业用地政策.51(五)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政策.51(六)扩大就业政策.53(七)扶持强优企业政策.53(八)扶持中小企业政策.53十八、进一步把改革引向深入.54(一)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54(二)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55(三)推进户籍管理改革.57(四)深化人才培养使用制度改革.57十九、努力提高开放水平.58(一)实施多区域合作战略.58(二)加大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

6、,建设产业转移集聚区.59(三)增强园区吸引外来投资能力.59(四)加强外向型工业基地建设.60(五)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61(六)结合玉林实际,加快县域工业发展.62二十、加强工业化的组织领导.62(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规划实施.62(二)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确保经济稳健运行63(三)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增强加快发展活力.64(四)建立健全工业发展投资机制,大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65(五)建立健全环境建设工作机制,提高服务工业水平65(六)建立健全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形成增强工业发展合力.67(七)建立健全工业发展督查机制,促进各个时期目标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

7、.67(八)建立健全工业宣传长效机制,营造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6839玉林市工业化“十一五”规划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进而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依托,与农业和服务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发展工业是推进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玉林市工业化“十一五”规划(下称“本规划”),主要阐明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导向,是推进全市工业化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第一章 玉林工业化的基础现状“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实施“工业兴玉”战略,加快

8、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壮大总量,优化结构,努力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推动工业化跃上新台阶。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市工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新世纪之初,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大决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全面实施“工业兴玉”战略,“十五”期间工业发展成就显著,工业化取得较大进展。(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04.41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7.8。“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1,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4.3个百分点。(二)投资规模持续增加。“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75亿元,技术改造投

9、资43.01亿元,均比“九五”增长4.8倍以上。 (三)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4年和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利均超过13亿元。(四)强优企业发展壮大。2005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其中,超过100亿元企业1家。(五)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实力增强。目前,我市形成了机械、水泥陶瓷、健康、皮革服装等四大优势产业,2005年四大优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1.77%;同时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产品和知名品牌。玉柴是全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广西玉柴机器股份公司生产的“玉柴”牌柴油机和广西三环集团生产的“三环”牌日用瓷跨入了中国名牌行列。

10、玉林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竞争力,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六)中小企业发展迅猛。2005年,全市中小企业1.4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资产占全市资产总额的81%,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0%,工业增加值83.45亿元。(七)园区经济异军突起。自2000年以来,玉林工业以园区经济为突破口,重点扶持,加快建设,园区已成为我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主要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至2005年底止,园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6.92亿元,入园企业296家;2005年实现园区工业产值50亿元,发展势头强劲。“十五”时期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2,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

11、优化升级。2005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29.3,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732美元,城镇化率达到33,按照国际通行评价标准衡量,我市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十五”期间,我市工业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改善,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全市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一)规模不大、水平不高、结构不优,与全国、全区相比还存在差距。现在全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玉林市仍处于初期阶段。2005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为732美元,广西人均生产总值为10

12、83美元,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74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8.77亿元,在全区只排在第四位。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04.41亿元,仅占全区工业增加值1264.84亿元的8.25%。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十五”期末,我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29.3:33.9:36.8,广西为22.4:37.1:40.5,全国为12.6:47.5:39.9,我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偏大,第二产业偏低。(二)综合实力不强,大产业、大企业少。在工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少。2005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仅31家,全区398家,只占全区总数的7.79%;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

13、业企业只有1家。2005年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我市只有1家。(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工业产业层次低,精深加工的少,由此导致产品物耗大,附加值低,产业增值能力弱。2005年,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12吨标准煤,全区为3.19吨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为2.59吨标准煤;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每户实现利润160万元,全区为335万元。(四)知名品牌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少。“十五”期末,我市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区排位仅达到中等水平,目前全市只获“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产品2个。(五)改革创新力度不够

14、,体制机制制约明显。体制机制滞后是制约我市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是体制机制不活,政府职能转变、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没有完全到位,与工业化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三、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利条件(一)发展基础成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市已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加强了交通、能源、通讯等建设,特别是近两年我市开展“振兴工业服务工业”大会战和城市基础设施大会战,取得可喜成果,初步构筑起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具备了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基础条件。(二)发展机遇良好。进入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全球范围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全球经

15、济产生巨大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今后至2010年将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的重要时期,增长速度将在目前的水平以每年约2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目前,我市正面临多区域合作、多政策优惠、多方面关注的新兴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和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启动、玉林市作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4+2”的成员、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的年年举办、玉林市“振兴工业、服务工业”良好氛围的形成、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崛起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

16、快,都为加快玉林市工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和更有力的支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更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新兴工业调整经济结构,向外转移资本和技术,为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和市场,接纳东部产业转移,引进台商项目,扩大工业投资创造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三)区位优势明显。玉林市位于泛珠三角、泛北部湾、中国东盟三大经济区域交汇区内,东靠粤港澳,西联大西南,南向出海,北联中南腹地,是连接泛珠三角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两个经济实体的陆路黄金通道,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便利,随着洛湛铁路、南宁至广州铁路;南宁广州及玉林铁山港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我市的交通网络日臻完善。黎湛、

17、洛湛铁路交汇于玉林,南接湛江口岸,北达我国中原地区;南宁广州、玉林铁山港两条高速公路T形对接,向东直达珠三角中心腹地,向西联结南北钦防和中越“两廊一圈”经济区域,南向直接打通出海走廊;玉林市各出口均有高等级公路与周边省市特别是广东地区对接;市辖区的县(市、区)之间均有高等级公路连接并形成以玉林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交通体系。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有利于接纳东部产业的梯度批量转移,有利于迅速聚集各种生产要素,为加快工业化发展提供信息、资金、人才、市场、物流等方面的有力支撑。“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面临着多重新兴机遇,全市上下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

18、感,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快工业发展,增强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速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追赶全国发展步伐。玉林市 玉林市工业化发展环境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四、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把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作为主要任务,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以扩大开放、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多重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为契机,加快构建玉林“一线两带”的工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打造接纳东部产业转移的外向型工业基地;以集聚发展为模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培植优势产业集群和强优企

19、业,扶持发展和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催生新兴产业;发挥基础优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继续以优化工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做大产业,壮大企业,扩大就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联动发展,从而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玉林的步伐。五、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实现工业发展速度高于生产总值发展速度,高于全区年均增速;重点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名城建设取得阶段

20、性成果,工业化跨入中级阶段,为到2020年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8.8,高于全区年均增长15%的要求,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7以上,比“十五”期末提高9.4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17亿元,年均增长19.1%;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24.1%。(二)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1238美元;二、三产业比重占生产总值的80%;在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就业人数高于50%;城

21、市化率42%,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达到1.84左右。按国际通用标准衡量,我市工业化水平进入中级阶段。(三)中小企业名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企业数量有较大的增加;机械、陶瓷、水泥、服装、编织工艺、电子、有色金属等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逐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品牌;玉柴、三环、黑五类、玉药等现有品牌企业及其品牌产品的品牌价值进一步提高,一批基础好、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及其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养一批在国内业界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的29.3:33.9:3

22、6.8调整为2010年的21:41:3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7.1个百分点。(五)工业就业比重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12万人,到2010年,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2;非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六)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以上;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品牌产品40项。(七)工业投入明显增加。“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4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倍多。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37亿元,比“十

23、五”期间增长2倍以上。预测“十一五”期末,完成工业投资394亿元,可新增产值596亿元(详见附表一玉林市“十一五”期间工业投入与产出规划表)。(八)工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1.2,每万人中等专业技术人员人数达到150人以上,专利申请数及授权数均比“十五”期末增长30%以上,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区的排位达到中上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九)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1.节能。根据自治区节能总体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节能率为15%,年均节能量为7.6万吨标准煤,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38万吨标准煤。2.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到201

24、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80%,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销售收入达8亿元,废旧物资回收量总值达2亿元,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十)环境保护控制指标比“十五”期末下降30%。“十一五”期间,6种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比“十五”期末下降30%,其中,二氧化硫5.12万吨/年、废水中化学耗氧量COD5.70万吨/年、烟尘4.0万吨/年、工业粉尘16.0万吨/年、氨氮0.36万吨/年、工业固体废弃物3.8万吨/年。第三章 工业化发展重点六、产业发展重点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政策、发展基础、市场潜力、财税贡献和扩大就业等因素,“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

25、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发展壮大机械、水泥陶瓷、健康、服装皮革等四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编织工艺、铁锅、有色金属等几个特色产业;支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并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政策扶持手段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使之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率高,产业集聚经济强的玉林工业经济新格局。(一)重点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到2010年,机械、水泥陶瓷、健康、服装皮革等四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0亿元;培植一批强优龙头骨干企业;打造玉林汽

26、配基地、北流陶瓷、福绵裤子等几大国内知名的区域产业品牌;培育玉柴机器、玉林制药、三环陶瓷、南方食品、富英制革等一批著名产品品牌。1.机械产业。依托玉柴集团及柳州汽车产业发展优势,在进一步壮大内燃机及其配件、工程机械、农用机械业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延伸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实现玉柴等龙头企业继续做大的同时,带动发展一大批机械配套企业,形成有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5亿元。汽车动力及零部件产业: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新型、环保、节能型柴油轿车和柴油重型卡车,壮大玉柴专用汽车、内燃机及其配件制造业,提高玉柴配套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

27、内燃机配件制造业快速发展,扩大配套市场份额。到2010年,玉柴股司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内燃机配套份额,从目前的20%扩大提高到40%。工程机械产业:以玉柴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进一步扩大小型挖掘机的生产规模,加快中型挖掘机项目和装载机建设,大力发展工程机械零配件。到2010年,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农用机械产业:重点发展微型手扶拖拉机、多功能拖拉机、农业耕作机以及相关的配套设备。到2010年,农用机械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亿元。其他机械产业:以粮食机械为基础,大力发展碾米机、粉碎机、建筑机械和电线电缆及电器开关等。到2010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亿元。2.水泥陶瓷产业。加

28、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以兴业海螺和北流海螺为龙头,带动一批小水泥企业实现改造提升,建设中南地区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日用陶瓷产业,支持三环集团做大并带动中小陶瓷企业群发展。到2010年,水泥陶瓷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水泥产业:以海螺为龙头,重点发展旋窑干法水泥、水泥制品等,改造现有立窑水泥企业,扩大水泥生产规模,加快提高集约化程度,到2010年,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能力由现在的150万吨提高至600万吨以上。同时鼓励发展散装水泥,发展新材料、复合材料和装饰材料等制品,大力推行和发展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到2010年,水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陶瓷产业:以三环陶瓷为龙头,加快北

29、流日用陶瓷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工艺和环保水平,增强创新研发能力,建设以北流为中心,辐射容县、陆川、博白等地的国家级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同时,引导研发生产工业陶瓷和建筑陶瓷,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到2010年,陶瓷年产能力由现在的14亿件提高至25亿件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3.健康产业。注重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和品牌创优能力,增强玉林制药、南方食品、燕京啤酒、旺旺食品、美通食品等骨干企业的影响和带动力,不断壮大以中成药生产、中药饮片加工、医疗器械、旅游休闲食品和绿色健康食品为主的健康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健康产业工业总产值55亿元。制药产业:充分利用全国第三大中药材

30、市场的优势,支持鼓励中药产业的发展,发展一批中药饮片企业。重点抓以玉药为龙头的项目建设,支持玉林制药有限公司“玉林牌正骨水、云香精、鸡骨草胶囊二次开发”项目;鼓励玉林市好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与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合作,扩大医疗器械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等。通过抓管理、创品牌、拓市场,育一批中药新品种的发展壮大。到2010年,实现制药产业工业产值15亿元以上。糖业:发展壮大现有的3家糖业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品多样化,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力争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占糖厂生产总值的30%以上。建设甘蔗种植基地,为

31、糖业生产提供足量、稳定的原材料。到2009/2010年榨季,全市种蔗面积60万亩,产原料蔗300万吨,产糖30多万吨,实现工业产值(现价)12亿元。食品产业:重点发展黑色系列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速冻食品,罐头食品等食品生产;以传统工艺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推进产品向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规划建设具有专业化标准的机械屠宰生产线;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超万吨速冻猪肉和肉食制品生产线;扩建40万吨啤酒生产线;规划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蒜丸、姜蒜调味品和牛巴罐头等系列食品生产线。到2010年,食品加工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3.服装皮革产业。大力发展福绵服装产业,以福绵管理区为服装生产基地,以富

32、英制革公司为骨干企业,发展皮革产业。培育一批自主品牌的规模以上服装皮革企业,加快服装皮革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服装皮革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服装产业:以福绵服装加工业为主,培育龙头,创立品牌,做大市场,做强产业。大力支持服装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推广服装电脑辅助设计及电脑辅助制造等先进技术系统的应用,完善和建立服装技术开发中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实现服装业由来料加工向自主经营生产的转变。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玉林名牌服装,促进服装上游企业的集聚,形成一批裤子类、衬衫类、休闲T恤类、牛仔类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服装骨干企业,培育提升福绵服装的区域产业品牌地位。到

33、2010年,实现服装工业产值50亿元。皮革制造业:进一步扶持玉林富英制革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围绕产业链建设,调整产品结构,运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推进行业企业数量扩张和质量、品种、效益的提高,形成皮革产销基地,大力引进皮革深加工企业,以耐水洗、三防革为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档皮和革制品,扩大中高档皮革生产规模,提高新产品设计开发水平。到2010年,实现皮革工业产值10亿元,比2005年增长3倍以上。(二)改造提升特色产业。1.农产品加工业。粮油茶产业:重点发展粮油食品和茶叶的精深加工。果蔬加工业:重点发展果蔬速冻产品、果汁、果酒、罐头和果蔬保健食品。畜禽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生猪(香猪)、家禽等

34、肉类精深加工和速冻食品和奶制品。香料加工业:重点发展以容县为主的玉桂、八角等亚热带香料精深加工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木薯和马铃薯淀粉、剑麻、松脂和山野蔬菜等精深加工。到2010年,建成10-15个重点农产品加工区,培育一大批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合理的农产品加工区域布局,实现农产品加工工业总产值50亿元。2.编织工艺产业。重点规划建设博白编织工业集中区,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获得“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这个产业品牌效应,制订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并以博白江宁、顿谷、水鸣、浪平等几个已有一定规模的编织产业专业小镇为依托,由分散加工转向集约化发展,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做长“产业链”,做大

35、产业规模,到2010年,实现编织工业产值20亿元。3.铁锅产业。以陆川现有铁锅企业为主体,在获得授名为自治区级“广西铁锅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进行改造,更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开发铁厨具和其他厨具新产品,形成陆川厨具产品系列,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产业聚集度,增大市场份额,把陆川打造成为国家级 “中国铁锅之都”或“中国铁锅生产基地”。到2010年,铁锅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4.有色金属产业。以伟镍矿业为主体,大力培植有色金属等冶炼产业,争取到2010年,矿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三)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电子及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接纳东部产业转移步伐,以佳鑫、晶

36、石为电子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通信设备、数字化产品、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设备等产业,并通过引进品牌电子企业,加快向电子高端产品发展,使之逐步形成我市又一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定向定位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东部电子及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落户我市,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中小企业群。2.生物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和生物农业等。3.新材料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铝塑复合材料,绝缘材料、新陶瓷材料以及光电通信材料产品的开发。特别是重点支持广西金龙公司PS版产业化示范工程的产能扩建,上马建设CDP新型印刷材料的项目;抓好玉林华创高分子材料公司高分子吸水树脂年产15000吨能力的扩建

37、工程项目的建设。4.新能源产业。鼓励发展利用生物质发电,促进与凯迪公司合作,利用稻杆发电项目;充分利用现有的农副产品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燃料酒精项目。5.环境保护产业。以现有的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技术,发展欧、欧环保型内燃机,并配套建设城市垃圾运输装载车生产线;扶持陶瓷行业的工业废水回收、瓷泥回收处理设备及工程建设,以此延伸到其他行业废水处理配套工程;支持可降解材料、废旧物资再生利用、民用纯净水和节能产品的研究和批量生产,形成技术先进、实力雄厚、跨地区、跨行业的特色环保产业。(四)做大做强大型核心企业。扶持一批强优企业,打造一批大型企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各类企业相互依存、共同

38、发展的格局。1.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依托现有强优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做强品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着力点;以扩大企业增量、盘活企业存量为主线,以强化资本运营、强强联合、拓宽合作领域等为手段,走内涵式发展与规模扩张相结合的路子,做大做强一批企业。重点支持玉柴、玉药、三环、海螺、燕京、旺旺、享记食品、黑五类集团等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力争培育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以上的企业30家,其中,突破30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1-9亿元企业24家。2.积极培育扶持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以

39、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自愿、先易后难、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原则,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培育形成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医药、水泥、编织工艺、铁锅、矿冶、农产品加工、禽畜加工、高新技术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按照“三个鼓励”、“五个培育”、“三个集聚”要求,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和“小巨人”方向发展。到2010年,新增中小企业1000家,其中,新增规模以上130

40、家,新增就业人员4万人,中小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二左右。1.鼓励发展科技型、出口型、地方特色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零部件、电子与信息、生物与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等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一批孵化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是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到2010年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二是建立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络;三是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到2010年,建设科技专利试点企业20家。出口型中小企业:通过产业引导,积极发展出口型中小企业。加强中小企业与国外贸易机

41、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市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新增出口型中小企业45家。地方特色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食品、中药、农产品加工、皮革、服装、编织工艺品和林产、铁锅等特色中小企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中小企业群。走科技兴企之路,促进具有技术特色、产品特色的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到2010年,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80家。2.加快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五类中小企业群。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配套中小企业,加快培育构建机械产业中小企业群、健康产业中小企业群、水泥陶瓷中小企业群、服装皮革中小企业群、电子信息中小企业群等五类关联度较强的

42、优势中小企业群。3.集聚式发展中小企业。以规划建设工业园区(集中区)为主要平台,集聚发展中小企业。依托工业园区,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配套,推进产业链延伸,形成与核心企业密切合作的中小企业群。以城镇带为依托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聚,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与中心城市产业相配套的中小企业群。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集聚发展中小企业。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培育特色专业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加工和服务型中小企业群。(六)加强工业品牌建设。以提高工业综合实力和国内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

43、牌、玉林工业品牌等几个层次着手推进,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集中力量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知名出口品牌,打造一批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1.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到2010年,力争在玉林已获2项“中国名牌”、2项“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产品中,形成1-2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2.创建国家知名品牌。重点扶持现有15项“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争创一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知名出口品牌”。3.培育广西知名品牌。以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销售收入前100名的工业企业为重点,培育新增30项具有行业主导能力的“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4.提升玉林知名品牌。依托科技进步,实施品牌引领,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