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国际贸易学作业——所有理论总结.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201269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9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国际贸易学作业——所有理论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XXXX国际贸易学作业——所有理论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XXXX国际贸易学作业——所有理论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XXXX国际贸易学作业——所有理论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XXXX国际贸易学作业——所有理论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国际贸易学作业——所有理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国际贸易学作业——所有理论总结.docx(1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贸易学理论总结基本要求:简明扼要、知识集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评分标准:小组成绩本人贡献系数(由小组成员自己商量确定)p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述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理论观点、基础理论模型、经典文献、历史贡献及局限性(2人);p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基本理论观点、基础理论模型、经典文献、历史贡献及局限性(3位);p 新贸易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基本理论观点、基础理论模型、经典文献、历史贡献及局限性(6位);p 新新贸易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基本理论观点、基础理论模型、经典文献、历史贡献及局限性(4位);p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杨小凯)、基本理论观点、基础理论

2、模型、经典文献、历史贡献及局限性(3位);p 竞争优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迈克尔.波特)、基本理论观点、基础理论模型、经典文献、历史贡献及局限性(2位);p 国际贸易的实证指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相似度指数、贸易附加值指数、贸易垂直分工度指数、贸易技术复杂度指数、贸易条件指数等:基本涵义、计算公式、应用价值(3人);p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国际贸易的起源、重心的转移,荷兰-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基本轨迹,国际贸易格局的转换。统计数据-图表(4人);p 关税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文字概括、基本公式、主要模型、实践问题及应用;(2人);p 非关税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文

3、字概括、基本公式、主要模型、实践问题及应用(2人);p 鼓励出口政策的最新的发展:文字概括、基本公式、主要模型、实践问题及应用(2人)p 制度与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基本理论观点、基础理论模型、经典文献、实证-引力模型(2人)p 技术与国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产品生命周期-贸易模式。主要代表人物、基本理论观点、基础理论模型、经典文献(2人);p 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理论:雁形理论、阶梯理论、蛙跳理论,代表人物、理论模型、实践应用(2 人);p 双边与区域贸易协定:各种形式、欧盟、美国、中国、日本等有哪些协定,图表,意大利面碗,实证分析(4 人);p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变迁:主要是美国的政策

4、变迁,主要轨迹、关键节点、总体趋势、基本特征。战略性贸易理论模型及经典文献(2人)。p 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征及理论基础:基础数据、文字概括与基本模型(3人);p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型及实证工具(4人);p 贸易的贫困化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实践情况(2人);p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代表人物、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实践情况(3人);p 全球生产网络与价值链理论:代表人物、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实践情况 (4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作业题: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理论观点、基础理论模型、经典文献、历史贡献及局限性小组成员:蒋思瑶 陈晓玲贡献系数:每人50% 一

5、 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托马斯孟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亚当.斯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 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二 基本理论观点及模型(一)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指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及形成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末,至17世纪下半叶开始瓦解。重商主义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为研究对象,把社会经济现象和经验加以描述和总结,为了使国家求强致富,提出一系列的经验性规律。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积极干预经济,以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而不流向国外,达到贸易的出超。具体理论观点归结如下1 财富就是金银、货币。货

6、币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财富。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是金银,物质资料只有能够实现为货币而且真正实现为货币时才是财富。他们把国家经济政策和一切活动归结为攫取金银。2财富的源泉在流通领域,货币是商品卖出去换来的,因此,财富来自交换,即来自商业和贸易。3除了开采金银矿,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源泉。因为国内贸易换来换去,国内货币没有增加,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把本国的商品卖出去,换回货币,财富才能增加。为此,必须坚持出口大于进口,才能保证货币流入本国。4利润只是一种让渡收入。它也来自对外贸易,因为国内贸易彼此交换,一得一失,互相抵消。(二) 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

7、密认为,社会各微观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最终可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当这种交易活动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产生了,这一理论被称之为“绝对成本”或“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如下1分工是绝对优势的结果,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粗工每天至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他以家庭之间的分工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如

8、果一件东西购买所花费用比在家内生产的少,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斯密进而分析到,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3绝对优势源泉是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4国际贸易是一种非零和博弈的经济活动。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世界的财富也会因此而增加。具体模型分析如下模型假设(1)供给方面 a 2

9、个国家,2种产品,1种投入要素即2X2X1模型 b 投入的边际产量固定 c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2) 需求方面 收入预算约束即对2中商品的需求受制于收入水平,不能借债消费(3)贸易方面 a 没有贸易成本或者其他交易费用b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即贸易是平衡的c 生产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上是不能自由流动的(4)市场结构生产和交换都是在自由竞争下进行的斯密的古典模型在上述的假设下,做了比较理想化的抽象分析:生产技术上的差异-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生产成本高低-比较优势的来源。一个例证 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铜大米英国100天200天法国200天100天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在铜的生产上英国的成本100天劳

10、动小于法国的200天的成本,在大米的生产上英国200天的劳动成本大于法国100天的成本,按照绝对成本学说英国应该生产铜,而法国在大米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三)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即资本主义上升的时代, 它是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谷物法, 同地主贵族阶级斗争, 要求自由贸易的产物。它是代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当时比较发达的英国国家利益的。由于当时的英国与其他国家相比, 在大部分产品上具备斯密的所谓“绝对优势”,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攫取更大的贸易利益, 在要求开放国内贸易的同时, 也积极倡导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而当时的英国在自由贸易中获利也是必然的。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

11、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分别存在于绝对优势及其对立面绝对劣势之中,既存在于绝对优势的最大优势里,也存在于绝对劣势的最小劣势中。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由于

12、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

13、会停止。(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一个例证李嘉图在论对外贸易一章中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子,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外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五分之一或者20%,而制鞋时则强三分之一 或 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吗。酒 呢绒英国120 100 葡萄牙 80 90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

14、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共生产出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生产呢绒机会成本小,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

15、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葡萄牙的角度,生产呢绒的投入是英国的90%(90/100),在酒上67%(80/120),说明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就的生产上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就是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生产1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单位的酒,生产酒机会成本小,而英国生产一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的呢绒,80/90大于120/100,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

16、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的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 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三 历史贡献及局限性(一)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本身在理论上及实践中存在以下缺陷。1重商主义将金银、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将金银和货币看作是唯一的财富形态,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知道“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不过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2重商主义把流通领域和对外贸易看作是财富的直接源泉,从而掩盖了利润的真正来源和本质。马克思指出:“重商主义从流通过程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运动时呈现出的表面现象出发,因此只是抓住了假象。”重商主

17、义者把利润和财富都错误地归结为从流通中产生。他们虽然也注意要发展生产,但他们认为发展工场手工业只是为了发展对外贸易。3 重商主义本身的缺陷,由于统治阶级的局限性,重商主义政策也有其消极影响。其认为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国际过度干预贸易,违背了互利互惠的国际贸易准则,凯恩斯也指出:“实行重商主义所能取得的好处,只限于一国,不会泽及全世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政策对于促进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国际贸易一般理论奠定基础。1重商主义催化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由于重商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国家富

18、强,因此他们提出的旨在使国家振兴、民族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都是从宏观上考虑。法国早期重商主义代表孟克列钦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名称。2重商主义影响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由于重商主义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他们致力于本国富强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发展问题,一方面包括传统社会如何从一个封建的、割据的、落后的国家跳到一个现代的、统一的、先进的国家,另一方面包括后进国家如何赶超先进国家。3从历史上看,重商主义的政策是成功的而不是失败的,实际上,重商主义就是近代经济民族主义的起源。英国经济史学家埃罗尔说: “在国富论发表以前的一百年里,全国规模的

19、工业与商业管制逐步加强的真实意义在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达成了他们的使命”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后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为民族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中取代重商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取了关键的作用,其主要贡献有以下四个方面。1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利,而非重商主义所说的零和博弈。2国家获取利益是指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增加,而不是重商主义追求的贵金属积累。3国家获取利益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比贸易伙伴国高,而非重商主义所强调的出口大于进口。4 贸易政策上应实行自由贸易,而不是重商主义采取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

20、策。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根据斯密的理论,一个国家只有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方面劳动生产率比贸易伙伴国高,从而劳动成本比较地,才有可能出口这种产品。同时,贸易伙伴国也必须有比本国劳动成本低的产品,国际贸易才会发生。即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贸易,不能解释某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于劣势仍参加国际分工的情况。(三)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实践上也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大卫李嘉图的研究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后的学者就一直在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美国当代著名经济

21、学家萨缪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理论上它只把劳动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忽略了资金、然资源、技术等要素对产出的影响;没有解释国际分工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没有说明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利益的分配情况。实践中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既脱离各国经济的动态发展,也脱离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现实。比较优势说只着眼于眼前的静态优势,不注重培养动态比较优势和长远利益。比较优势只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不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国内贸易。四 总结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对于扩大一定历史时期内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合作,促进

22、社会财富的创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该理论过于强调商品的流通环节,忽视了生产环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均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他们代表着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因此该理论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不仅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为一定时期内的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提供了借口。小组成员: 童怡:收集资料与整理董宇:文献综述欧雅谦:ppt制作与总结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变迁:主要是美国的政策变迁,主要轨迹、关键节点、总体趋势、基本特征。战略性贸易理论模型及经典文献。1、 贸易政策概述(1) 含义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根据本国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制定的管理对外贸易活动的条例、法律、法规等原则和制度的总和。(2) 目的保护本国市

23、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经济关系。 (3) 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不加干预,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输出入,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从而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保护贸易政策:国家积极干预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广泛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国外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竞争,同时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2、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变迁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变迁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如图所示:(1) 重商主义最早的国际贸

24、易政策应属重商主义,它产生于15世纪中期。重商主义认为,贵金属或货币就是财富,人们获取财富的来源是商品的交换。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要想使这种商品交换能够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就必须开展对外贸易,因为,一国范围内的商品交换只能使贵金属或财富实现在不同居民手中的转移,而不能增加该国的财富总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够增加该国贵金属的总量(假定本国不生产贵金属)。因此,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理论是,要在国际贸易中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就必须多出口、少进口,实现贸易收支的顺差,形成外国对本国的贵金属支付。为此,国家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奖励出口、限制进口。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目标是使贵金属或财富在本国积累起来,从而增加本

25、国的财富总量。在重商主义者看来,本国财富的积累就是最大的福利。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 15 16 世纪中叶,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即重金主义),强调少买。该时期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代表人物为托马斯孟。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

26、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16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力图通过实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即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 保证对外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2) 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并存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各国工业发展水平不同,所采取的贸易政策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出现了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二者并存的局面。这

27、一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起始于法国的重农主义,成论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为获取国际分工利益,实行自由贸易的理论。之后大卫李嘉图加以继承和发展。其要点有: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扩大真实国民收入;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可进口廉价商品,减少国民消费开支;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在这一时期,英国是自由贸易政策的典型代表。英国自18世纪中叶开始产业革命,“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渐建立并得到巩固,竞争力大大提高,成长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出于工业发展的需要,以降低工资和提高利润,要求在市场上实行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政策。法国则

28、经历了由保护贸易向自由贸易转变的过程。在自由贸易政策理论成为主流的过程中,一些刚刚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则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政策以李斯特提出的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幼稚产业保护论者看来,保护贸易政策是在一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的产业所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关税(还有非关税)的壁垒抵消外国廉价商品的竞争,使本国同类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可靠的国内市场依托,并通过市场销售规模的扩大,使本国企业有利可图,最终实现本国生产力的提高。在他们看来,暂时放弃眼前消费廉价商品的利益,而追求长远的经济发展利益,才是最好的福利权衡。(

29、3) 超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盛行于19世纪末到二战期间。在这期间,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完成产业革命,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资本主义逐渐进入垄断时期。垄断削弱了自由竞争,国际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化,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化。在大危机冲击下,凯恩斯提出了超保护贸易理论,为应对经济危机以及在此理论的引导下,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提高了关税,通过外汇限制和数量限制等限制进口;同时,国家积极干预外贸,鼓励出口。英国等发达国家抛弃自由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在全球掀起。这一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一种侵略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其保护的对象不仅包括本国的幼

30、稚产业,还包括国内发达的或者出现衰退的产业。保护的目的不仅保护国内市场和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且要占领国外市场,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保护的阶级从代表先进市里的一般工业资产阶级转向大企业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4) 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政策盛行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二战结束后,美国一跃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头羊,其经济的发展亟需向外扩张,而其他发达国家经历了战争的摧毁也亟需恢复和发展经济。此外,由于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推动了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迅速兴起,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一形势迫切要求一个宽松的贸易环境以推动商品和资本在全球的流动。这一时期

31、,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条约与协定,削减关税,抑制非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障碍与歧视等手段,创造出一个自由的贸易环境,大大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5) 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遭到重创,并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滞胀”现象。为应对发展困境,割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垄断资产阶级和劳工团体纷纷要求政府采取保护贸易的政策。此外,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尤其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迅速上升,美国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策源地,在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尤,新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蔓延开来。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措施的

32、主要特点有: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贸易保护制度更为系统化;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贸易上的歧视性有所加强。(六)管理贸易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管理贸易政策越来越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管理贸易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经贸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谈判签订双边、区域或多边贸易协定,协调与其他贸易伙伴在经济贸易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其主要特点是:一是提倡贸易自由化,但在自由化的过程中,政府会采用国内立法和对外签订贸易条约的形式进行干预。二是主要采用的是非关税壁垒措施,不违背降低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原则。三

33、是政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适度的经济增长、低失业、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以及管理进出口,控制价格、缓和国际间的贸易摩擦。3、 美国的贸易政策变迁在美国独立后的200多年里,对外贸易政策随着美国国力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美国自身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贸易政策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的变迁:一是美国贸易政策的确立与高关税政策的形成(独立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二是美国贸易政策的转折与自由贸易的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三是美国贸易政策的变革与公平贸易的主导(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1) 美国贸易政策的确立与高关税政策的形成(独立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

34、近代美国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是高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从独立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几乎不存在自由贸易的时代。正如经济史学家保罗巴洛克指出的,“在历史上自由贸易是例外,而保护主义才是惯例。”没有贸易保护,便没有美国近代工业化的顺利实现。贸易政策的焦点主要体现在关税的高低变化上,贸易保护的形式比较单一,贸易保护程度的强弱与关税税率的高低成正比。其主要走势反映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经历了由弱变强,又由强变弱,波浪式发展的过程。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成功的帮助历届政府解决了不同时期的财政困难,保护了幼稚工业的生存和发展,为近代工业化的完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 美国贸易政策的

35、转折与自由贸易的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性转折是在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背景下开始的。19291933年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美国贸易比重在世界贸易份额中占第一位,长期实行的是保护贸易政策;在这之后,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被极大地削弱了,罗斯福上台后,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34年是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改变的关键性一年。这一年, 美国互惠贸易协定法建立, 它标志着自由贸易主义在美国政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也是美国走向多边贸易体制的起点。然而,在40年之后,由于中东石油危机,美国贸易政策又发生了巨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又一次占了上风,1974年贸易法 和更具贸易保

36、护主义色彩的1988年综合贸易法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但这并没有退回大贸易保护的老路上去,美国贸易政策的基本走向依然是自由贸易。(3) 美国贸易政策的变革与公平贸易的主导(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的竞争优势逐渐下降和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为背景,美国贸易政策开始了划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一方面,人们感到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强烈反弹;另一方面,美国高举的“公平贸易”大旗又不同于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虽然公平贸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阶段性,但相对于外部世界来说,美国的贸易政策还是要归结于判断“自由”还是“保护”的政策形象。美国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矛盾运动的表现有了“公平贸

37、易”作为“说法”,从国内市场保护到世界市场的开拓,从关税政策主导达非关税政策的主导,从单独国内政策运用到多边、区域、双边和单边手段相结合都体现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巨大变革,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的辩证运动过程有了更高的形式。然而,在谴责美国“公平”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感到“公平贸易”政策价值判断的复杂性。美国也似乎又一次找到了将自己的思想理念、利益诉求同“普世价值”结合的手段。从整体上看,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轨迹是由保护贸易到自由贸易再到公平贸易,在这一主要变迁轨迹中,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又呈现出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交替往复的规律。美国贸易政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辩证过程,既有

38、自由贸易和和保护贸易的对立统一,也有公平贸易的否定之否定;既充满了必然和偶然的历史因素,也是政策条件平衡与失衡的发展过程。保留有重商主义的政策理念,坚持互惠主义的核心原则,在贸易保护倾向和贸易自由政策倾向的交替中,实现扩张目的和利益最大化是美国贸易政策演化的基本路径和规律。4、 战略性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詹姆斯布朗德、巴巴拉斯潘塞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

39、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以分为利润转移理论和外部经济理论两大分支,包含三个层次的具体论点:利用关税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利润,以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来促进出口和以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两大类:(1) 存在“经济租”(纯经济利润不为零)的模型。当生产要素在某一项经济活动中所获报酬高于其他替代用途,政府政策干预的目标就是让本国厂商获得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更大的利润份额。学者们分析了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的市 场进入威慑模型。该模型的政策

40、含义是:政府通过使用进口限制或出口补贴 等政策,影响厂商间的市场进入决策,使本国厂商在与外国厂商的竞争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转移外国垄断厂商利润为本国所有,提高本国国民收入。(2) 存在外部经济的模型。某项经济活动产生的收益不仅限于自身,还涉及到其他经济活动并产生影响,从而产生附加收益。克里格曼设计了一个在寡头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以贸易保护促进出口得模型。该模型的政策含义是:一国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将竞争对手挤出本国市场,或关闭以开放的国内市场、或减少对手所占市场份额,可增加本国产量,导致边际生产成本减少。从而在竞争中使对手边际成本相对增加,使自己处于边际成本竞争的优势地位,达到出口促销的目的。(以

41、上两模型的具体内容可参考张汉林1991年发表在国际贸易问题上的战略贸易政策理论模型介评) 经典文献:1 Brander,James A.and Barbara J.Spenser,1985,Export 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Rival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6.2 Brander,James A.,1986,Rationales for Strategic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in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nd the

42、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s.Cambridge,MA:MIT Press.3 Grossman,G.M.and Elhana Helpman,1901,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Cambridge,MA:MIT Press.4 Helpman,Elhana and Paul R.krugman,1989,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Cambridge,MA:MIT Press.5 Brander,James A.and Barbara J.Spenser,Tarif

43、f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国际贸易学作业题目: 非关税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任课教师: 张亚斌 课程名称: 国际贸易学 姓 名: 李希为 姓 名: 侯利梅 班 级: 应用经济学3班 班 级: 应用经济学3班 学 号: S142501799 学 号: S142501807 2015 年 4 月非关税理论概念及其动机 非关税最早出现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今天普遍应用在当代国际贸易之中。非关税措施 non-tariff m

44、easures NTM 也称作非关税壁垒, 国内学者将其定义为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和手段的总称。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关税壁垒措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第一, 非关税措施不仅仅是指对进口加以限制的措施, 也包括出口限制、生产和出口补贴以及产生类似影响的其他各项措施。第二, 非关税措施不仅涉及货物贸易领域, 而且涉及服务贸易领域、投资领域及知识产权领域等。第三, 如果有些法律法规制定得比较特别, 也可能被视为非关税壁垒。使用非关税措施的动机, 有的是出于提高社会和经济增长目标的长远目的(如宏观经济、行业或地区发展) , 有的

45、是为了实现短期目标, 比如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国内某一行业免遭进口激增冲击、在面临进口产品倾销或受到补贴的威胁时进行贸易救济等。非关税壁垒的实践与应用 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发达国家更倾向主动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非关税壁垒能够产生多种不同的经济效应。意指成本增加、贸易受到约束的“保护效应”。然而对本土产业的保护并非一定就是非关税壁垒政策制定的本意,非关税壁垒的制定还经常附有其他调节本国市场的社会管理目标。案例一:2002年,欧盟以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禁止进口中国出口的蜂蜜,随后,日本、加拿大、美国加强了对我国出口蜂蜜的检验,严重限制了我国蜂蜜产品的出口。案例二:2000年2月,欧盟公布的报废电子

46、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涉及家电、电动工具、通讯设备等十类机电产品,对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产生巨大影响。案例三:2003年初开始,日本对我国出口的保险蔬菜实施100%抽样药残检查,对我国出口的蔬菜、家禽实施一系列的超出必要限度甚至是歧视性的检查措施。WTO规则体系中,主要包括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配额制、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更有效的约束性和排斥性。、隐蔽性和歧视性。新兴的非关税壁垒比较典型的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环境壁垒和劳工标准。发达国家运用司法和行政部门的专项权利,通过强制性的技术法规、制定更严格的技术标准、提出

47、对进口产品的特殊要求等等。发达国家甚至加大指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内执行过低的环境标准,伴生性的降低生产成本;进而获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从长期来看,非关税壁垒将长期存在并向纵深发展。“两反一保”:发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赋予缔约国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或保护本国工业免受进口产品冲击的合法手段。其发展趋势是:一、 反倾销措施将长期存在并且有强化和延伸的趋势二、 保障措施日益增强和发展三、 反补贴措施的逐渐兴起技术壁垒措施: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活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发达国家中,美国通过严格法规、强制认证和可可检疫来强化对进口商品的技术性贸易限制。绿色壁垒发展趋势:自愿性措施呈现出向强制性法规方向转化,如ISO4000各种环境标志认证、HACCP认证等属于自愿性措施,美国规定1997年12月18日起,所有对美国出口的水产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并运行HACCP。产品质量检查不断升级,安全卫生控制指标日趋严格。推行国内PPMs标准越来越成为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工具。 复合型技术壁垒以技术标准和技术专利复合叠加构成。如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策略白皮书与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